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的科技与现代化社会建设促进我国朝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稳步迈进并慢慢站稳脚跟,也为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现代社会下的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村经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的向上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进而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围绕和谐发展的主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国情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必须将经济与管理放在同一战略上,对农村经济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不能疏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宏观统一的管理,依据农村发展现实,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计划与目标,对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微观的管理,并进行科学统一的决策规划与协调控制,对农村经济进行创新型管理,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村民与乡村干部产生矛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财务的不公开透明,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确保财务公开公正、建立配套的监督体系、完善财务与资产管理、强化民主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与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应当从农村集体资产上着手,确保资源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增强资产保护力度、建立监督审查制度,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想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干部在完善本村土地制度时,要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抓住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农村用地规划、充分挖掘土地使用价值的思路。农村干部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经济学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经济发展。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农村管理中心合作制定长期的土地制度改革计划;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道等经济管理站要严格把关。
(3)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农村领导班子应当结合本地发展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经济建设目标必须与农村发展现实相结合,但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适应市场变化。
(4)加强农村管理干部的培养。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目标的优秀农村经济管理干部。乡镇政府要通过对农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组织考察、学习经济知识,组织干部考察先进发展单位,提高待遇等方式,建立一个优秀的干部团队。
二、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一)农村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从我国农村资金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大物博,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优化政策和资金帮扶,以此优化农村生活经济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来看,财政的农业支出比例是比较低的,因而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户的经济收入不高。从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渠道较多、资金分散,像撒胡椒面一样,从而就会影响农村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从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来看,还很不规范,存在着挤占、挪用农村资金的情况,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使用效率。有的支农资金被用作基层农口单位的工作开支,而并未真正运用到“三农”经济方面。
(二)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我国政府虽然颁布大量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度,也在资金和文件审批上开了绿灯。但在执行力度上各县市级政府往往不尽如人意,各专项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没有有效提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一直实施的计划经济制约了人们对于农业观念的更新。二是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通过上级政府的考核进行各种形象工程,这一情况的发生也使得农村经济的管理没有实质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包括财政、土地承包、财政监督等多方面环节,但现在的农村体制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混乱局面。
(三)农村旧债新债的压迫
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村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债务问题”已经成了经济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常常会随之带来许多其他的弊端,如农村公益事业难以正常实施,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缺失,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管理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
(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陈旧,居民收入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尽管在很多地区已经有了机械化与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但是在许多地区,如丘陵、山地地区仍然呈现为高劳动力、低机械化、高成本、低收入的耕作模式,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且在国家扶农惠农的政策下,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承包户,这也对土地经营模式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破解农村建设资金瓶颈
资金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着力鼓励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加强对土地收入、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有限的项目上,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以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切实明确自身职责,认真履职尽责,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建立健全农业设备经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全面完善机制体制,落实国家政策
机制体制的完善是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保障。体制的建设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国家要对农村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逐条对相关事务进行详细的规定。二是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的实情,以国家法规为坚实的后盾,针对不同的事务颁布不同的规定,对地方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调整。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下,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要实现有效的法制化监管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落实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体系、责任体系和追责体系,突破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对于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另外还需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细化农村日常管理的各项任务流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通讯反馈系统,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监管,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出台了大量福利政策,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能更好地完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落实相关政策。进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使得农村经济产业进步。因此,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得到国家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吸收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清偿地方债务
农村经济建设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土地承包制在地方的实施与发展,全面提升农田的使用率,通过投资拉动外需,将地方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结合本地的发展特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在农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阶层政府积极偿还地方债务,做好公益事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规范土地经营管理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主体。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应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处理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并且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负起职责,积极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二是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制定出引导、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意见和建议。三是指导订立土地流转合同。
(五)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科技素养更是健全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管理者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管理是否完善起到了直接作用。政府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结合现代管理知识,制定符合农村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制度与计划,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更突出,管理好这部分劳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村经济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广开门路,创办新型企业,走出一条集体办、户办、联户办全面创收的新途径。在创办企业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难题,又活跃了农村经济,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七)完善激励政策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四、总结
不难得知,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齐心协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同和街道经管统计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需求,全面开展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管控机制,遵循工作原则,逐渐增加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经济来源,以此提高其社会效益。
一、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对农村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面的政策,代替政府开展象征管理、监督等活动,可以全面反映农民的思想,将其传递给上级政府,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在农村经营管理期间,需要对农民日常生活、集体地、劳动力、集体服务资产与专业技术等进行管理。在良好的指导之下,能够根据农民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专业的管控机制,全面了解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与经营现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完成当前各方面工作任务,逐渐提高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由此可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较为重要,相关机构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利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创建农村经营管理机制,明确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分析
在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加大经营管理力度、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是全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具体为以下几点:1、缺乏专业的经营机构。当前,在农村实际建设期间,经营管理方面的机构较少,经济匮乏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贫困区域,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点,无法有效的对上级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落实或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上级政府与农村之间的联系,难以全面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且一些上级政府对于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较为忽视,还没有树立正确观念,不能通过先进的工作方式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例如:一些农村在农业发展中,缺乏基础灌溉设备,乡村的道路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对农作物进行运输;在用电设施方面,存在严重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教育工作,难以全面调动农民生产工作积极性,导致其整体收入水平受到抑制性影响。2、缺乏产业化指导。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产业化指导工作,不能根据农村农业或是牧业实际发展情况配置专门的指导人员,也无法设置先进的投资方案吸引更多企业到农村投资,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区域的产业化建设较少,在地区发展中,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难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农民的个人收入与整体收入难以提升,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流失的现象,不利于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3、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全国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期间,还没有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不能根据相关需求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没有引进专业的人才,难以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也不能将农村发展情况反馈给上级领导,导致经营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其次,在农村生产中,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不能予以一定的生产指导与技术指导,导致无法全面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难以从根本上优化自身工作机制。最后,在管理人员实际工作中,缺乏自主学习精神,相关管理机构也不能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导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抑制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证。农村相关经济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全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依据农村经济现状,合理开展相关管理活动,以此提高经济管理效果,做出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规范,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符合经济建设的需求,取得良好的成就,充分体现当前的发展水平。2、理论指导相关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经营管理可以为其指明方向,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能够明确农村经济建设地位,引导政府与其他产业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3、解决现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出现制约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开展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类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制定经营管理方案之后,能够合理的建设经济规划体系,针对农村区域的发展现状,建立健全管控机制,为农村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可以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可以充分整合与利用农村各类资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加大教育工作力度。相关机构应当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进行改善,投入足够的教育资金,在农村区域中建设较为正规的学校。在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在农村中开展宣传工作,保证适龄儿童可以得到就学的机会,以此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投入资金,支持其就读高校,以此提升农村教育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2、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在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应当注重“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健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科学引进先进技术,将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在保证农业发展增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活动。同时,要积极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得农作物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价格售出。如:发展城乡合作工作,使得农村快速进入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工作速度。3、产业化发展方式。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将现金技术引入农村产业链条中,以此改善产业生产现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如:在农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都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提升工作效果。同时,要促进农村生产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发展,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节省劳动力,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农业发展期间,为了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投入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升其工作成效[1]。5、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在农村区域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充分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一方面,应当注重经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在贫困农村区域,应当加大机构建设力度,投入足够自资金,以此提高工作成效[2]。6、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相关机构应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农村产业技术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各方面技能,有利于在农业发展中做出正确指导。同时,要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薪资水平,以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影响其长远发展[3]。
五、结语
在全国农村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较为重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途径。相关机构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当地经济水平,拓宽投资渠道,加大产业化建设力度,发挥自身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查华彬.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南农业,2016(23):10.
[2]唐德祥,岳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担的金融组织创新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6):430-433.
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科学素养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着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就是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报账人员的素质不高,这是从最直接的方面导致了问题的所在农村里面的报账人员。要进行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并且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农民群众是建设主体,应当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来说,大多数处于中小学水平,高中以及大学本科的学历占有极少数的比例。而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民群众以及农村干部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中,没有足够的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大部分农民群众仅仅是发挥着简单的劳动力的角色,而不是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管理中,人才短缺较为严重。因为一般高素质人才不会待在农村,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中就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财务人员同时,一些农村经济的管理人员对农村经济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农村的经济的发展并不重视,这也是目前面临的不足总之。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报账人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2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因此伴随而来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内容的相关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为了保证农民的土地流转承包以及农村财务审计方面的精确和准确性,就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难更高标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农村的经济管理的法律制度健全,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使得给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带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互换、分拨和消费实施组织。这样可以实现一系列工作的终极目标其主要包含农村土地合同制,监督农民负担财务审核等等。因为没有完善的法规作保障,使得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時候没有凭证洛个环节上都会受到限制这样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极其不利。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第二,农产品交易方式仍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程度较低;第三,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3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资金投入和管理
由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不科学性且政府拨给的资金在调拨的环节上流失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债台高筑的现象发生农村经济管理的不科学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上进行协调严格把好费用支出,精简债务,强化监管三方面入手经过简化部门把多个单位进行整合成一个单位这样大大的降低了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要与其他乡村攀比不要盲目效仿,要结合自己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建设要对自己的资金有合理的计划性使用。为了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不足的发展现状,必须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最直接的管理者就是农村经济资金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很明晰的掌握财务的经济状况,对清算的资金的总数要清楚记录,同时对于资金的应用的方向要有明确的记录,及时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笔农村经济中的资金用到实处。让农村经济资金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只有保证了农村经济管理中资金合理科学的使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除去农村地区自身的发展外,最需要的就是要国家和政府大力的支持,只有加大国家以及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投入,才能够进一步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合理。
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索
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全民的幸福生活。城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是个长期现实存在的难题,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打破城乡差距,尤其是尽快提高农村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还必须要适时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提高中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毕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指引农村文化发展方向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一个认识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的渠道,不但能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精神需求,还能通过积极有益的文化内容对农村基层群众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使其能够脱离“打麻将、斗地主”等不良活动,并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迈步。
二、当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状况
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农、惠农的政策,以此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不断满足农村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方面,很明显地滞后,城乡之间的精神生活满意度对比还相当悬殊。因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好、抓牢,在搞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从而让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得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展经济”历来都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工作的核心还主要放在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由于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一些文化部门还片面地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理解为每年举办几场下乡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场文艺比赛的肤浅层面,忽视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在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工作者培养,以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知识培训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非常少,导致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与经济建设的同步良性发展。
(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严重匮乏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大多都很单一、枯燥,许多地方的农村基层群众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看电视、听广播等比较简单的娱乐活动上。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文化传输困难,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如“三下乡”等难以全面覆盖,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矛盾相当突出。城镇普及流行的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客观环境条件限制,很难延伸到农村,加上农村大量人员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众多有文艺才能的人员流失,也让本已很匮乏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雪上加霜。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人才缺乏,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基层群众只能以“打麻将、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动方式进行劳作后的娱乐消遣,长此以往,不仅会带坏农村原本纯朴的社会风气,甚至为农村基层 “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滋生埋下隐患。
三、发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素质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障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实到位,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条件、有场所开展。同时,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经常性地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避免一些农村基层群众因缺乏有益的文化活动,整天沉溺在于“打麻将”、“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动上面,甚至粘染上“黄、赌、毒”的不良恶习。
一、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经过档案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是:
1、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未引起乡镇和村委会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抓档案工作。农村缺少档案工作的管理人才和知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干部更换较频繁,工作繁杂,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
2、经费投入不足。档案管理所需的硬件投入不足,文件材料存放在个人手中,有存放档案柜的,但多为老式的木质柜,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八防”设施,乡镇、村委会档案管理工作停止不前,有的甚止走下坡路。
3、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和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流于形式执行不严,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整理不及时,文件资料丢失严重,档案管理混乱,借出的档案又不履行任何手续,档案保管条件简陋,保护措施不到位,许多档案资料已经被虫蛀被鼠咬,甚至发生霉变腐烂。
4、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秘书调换频繁,有的甚至一年内两次换人;在村委会,由于换届选举是海选,村文书变化更为频繁,人员未进入角色,即被调换。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增加了档案业务培训的负担,也使农村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措施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乡镇档案规范化的水平还不高,库房设备陈旧,有的村委会没有档案保管场所。要对乡村档案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保管条件,达到标准。
1、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以农业技术推广档案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突出抓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把它当作档案部门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投以人力,抓农科档案典型,促进农业技术提供、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经验,建立农业示范园区、村级服务站、科技示范户,及时指导每个村级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逐个建档,建立起集收集、存储、利用档案为一体,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服务体系。
2、强化乡镇、村级档案工作。乡镇档案工作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核心,从文书处理,到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形成制度化,采取集中归档立卷等措施,促进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开展,把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机关的考核内容,年底统一检查考核,更加有利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开展,开展机关档案室目标考核,实现了管理档案的规范化。村级档案做到层层有分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人员,工作有人抓,在业务标准上,制定适应农村档案工作的分类标准、保管期限、管理制度和档案利用方式,按照一级抓一级,分类指导,采取年年搞培训,集中立卷归档的方法,确保村级文件材料的及时归档与完整。全县村村建有综合档案室,实现了村村建档的目标。
3、开展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抓农村专业大户建档,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做到了有部署、有措施,在具体运作中做到引导与指导相结合,使建档工作得到专业户的认可和欢迎。农村专业大户建档与管理按统一模式进行,专业户档案在为振兴经济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积极作用。
4、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雨后春笋,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涉及到几十个个行业。主动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档工作,上门服务,开展建档用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在培训人员、协调装具的基础上,收集各种文件材料,使其规范化管理,统一建档标准,培育专业合作社建档的典型,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让农民合作社档案成为一个新的亮点,通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更加认识到了与普通百姓、与民生有关的各种专业档案的价值,把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档案收齐、管好的重要性。
1美国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1.1美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破坏。因盲目扩建,造成建后的空置和废弃,利用效率极低;而盲目的资源开发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使一些地区经济快速衰退,这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农村系统建设和发展不均衡
尽管农村建设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但美国农村仍存在高比例的贫困人群,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村人口达20%以上。
1.1.3土地生产率水平较低
尽管美国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不高的土地生产率水映了生物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1.1.4农业消耗的能源与日俱增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美国农业消耗的能源也与日俱增。除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加工、运输等项目的发展都带来能耗的大幅上升。农业中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农业生产总量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能源利用角度看,农业生产效率却相对下降。
1.1.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是美国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施用化肥、化学药剂,致使空气、水等资源遭到污染,进而影响到农业灌溉、渔业等。
1.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1.2.1开展形式各异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美国约有140所农业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功能。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全国唯一的正规推广体系,美国的农业部和各个州的推广投资也投入到这个体系中[1]。立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培养适应所在州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开展科学研究以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通过基层推广种类繁多的高效节能实用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美国农业高校始终秉承的办学宗旨。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各个农业高校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系统管理下,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形式各异的短期培训,通过函授、宣讲等形式发放简单实用的农村科技读物,间接地扩大了教学和传播范围,使务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有效的农耕方法。在农业推广方面,美国农业推广站的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推广农业技术和服务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推广站还提供医疗、法律、家庭经济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青年开展4H活动(Hand,Head,Heart,Health)[2]。农业高校的推广工作包括青年发展、社会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财务与企业管理、园艺、教育、食物营养与健康等领域。推广工作与16个学院及校园建立了联系,推广工作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每个教职员工都可能兼职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每个工作岗位都分别对教学、科研、推广、国际活动、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时间作出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在年度考核和职位晋升中体现这些要求。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较广泛,包括田间推广、技术推广会议、对访问学者的指导、发表推广论文和参观介绍等,而高等农业高校的服务工作则包括对企业、事业、政府机构、个人的技术指导、项目执行、展览等工作。
1.2.2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美国现设有大量的以农为主的科研中心,汇集了非农院系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美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70%~80%,这是美国自依法确立并逐步完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成果推广三结合的体制建设的结果。美国农业推广法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美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科研、推广,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全国3510个县都与农业高校的相关部门建立了固定联系。农业高校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咨询服务,把最新的农业情报和科研成果直接交付给全州农民投入使用,同时还肩负着为农村发展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历史使命。在美国,推广经费通常约为农业院校总经费的1/10,试验站、推广中心和推广站的工作岗位大多由农业高校的教师兼任,另一部分则由农业高校外聘的非农业高校的专业或资深人员担任,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将分别由农业高校支付和地方政府支付。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科技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又可以保证推广人员熟悉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推广工作的规律和所需的技巧。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保证了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农村生产水平紧密结合。
1.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美国农业高校的教育形式多样,课程设置灵活,有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和长期、短期培训。虽然美国农业院校为普通农民接受高等农业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和途径,但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机会直接接受正规的高等农业教育,严重制约了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普及。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农业部和各地学院合作,在各州的农业院校设立农业推广站或推广中心,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推进工作。这一模式使得美国把农业科学研究有效地同高等农业教育与当地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日本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2.1日本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阶段与特征
二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主要归因于日本实施了将工业生产引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一体化、农村非农化与小城镇发展。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地方生产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大都市,使GDP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3]。目前,日本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狭小分散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装备的运用,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市场优势,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日本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日本也调整了农业结构,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本国及其各地区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尽管日本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后续乏人、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以及农村人员收入不断减少等问题。
2.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2.2.1重新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
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和高等农业教育的长远目标,日本农业高校摒弃了过去单纯重视稻、麦的观念,大幅提高畜产和园艺等方面的教育比重,更重视培养各级研究指导和传播新农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并培养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还培养开发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资料有关的新技术科研人员。这使得日本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稳步提高,进而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使日本农业发展不断走向农业工业化,不但体现在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农林牧渔业,而且体现在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一些为相关产业培养人才而开设的课程,为农业的工业化培训专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而推进了农林牧渔业同工业的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展。
2.2.2采用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方式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首先,大力推进处于顶端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约60年前,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就已设置了农学研究科,还开设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1964—1972年,陆续在28所国立大学先后设置了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其次,大力发展大学农学部。据官方数据统计,当时大学农学部已达54所,其中国立39所,公办3所,民营12所,在校生已占当年大学生总数的近4%[4]。农学部学制为4年,重点培养政府相关部分官员和农业科研人员。再次,在大学开设农学专修科和特修科。这2个科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大学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和高中毕业生,其任务分别是在精深程度基础上教授特别内容,进行研究指导和“在简易技能上实施特别技能教育”。第四,在大学农学部举办短期进修班。主要是为了对农业改良普通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普及和指导能力。最后,招收旁听生、委托研修生。依据大学学规规定,不限制社会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专业背景及学历程度,作为旁听生在大学学习特定的科目。
2.2.3重视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
日本高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农学领域的科研,在日本各个大学和企业中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已达223个。一些大学为开展优势突出的专业研究,在农学部分设了单科或多科研究部门的研究设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50年前,各大学农学部已通过2~3年计划,运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对农场设施进行整合和改进,使这些农场具备优势互补、特长各异的特点。
3国外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共同特征
3.1根据社会需要办学
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计划与科研活动。同时依据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客观实际,结合学校专业特长,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推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2办学特色因地制宜
农业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具有迥异的地域性。各国农业高校全面开展农业生产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迅速、有效地解决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应用技术问题,为各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与规划。
3.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发展条件,培养学生为农服务的思想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农民科学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
3.4开放办学,坚持服务
农业院校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研究设施先进等优势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为所在地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主动地为所在地区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有效地把教育、科研、推广三者结合在一起,克服了地方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部门各自发展、资源浪费的弊端,使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及时得到传播和普及。
4经验借鉴与启示
4.1强化推进以农业高校为主导和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农业部的技术推广为核心和动力的部门系统。该体系由政府农业部门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各级推广局和推广中心(站)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以点带面的运行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体系往往过于突出农业部的作用,易忽视和弱化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形成各自为政、资源相对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的结果。其负面影响:一方面使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和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需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转化和传播,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升级。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如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设置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2通过自身优势的发挥,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稳步发展提供多样的优质服务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转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应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举办各种收费低廉甚至免费的技术培训班,开设各种实用课程,拓宽农民视野,使他们不断更新现有文化知识,尽快掌握现代的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修养。同时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云集、学科设置齐备、科研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影响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和涉农企业在决策时提供参考借鉴。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心对当地社会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学校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其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在这一时期,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发展经济是核心,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就离不开大量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高级应用型经济人才。因此,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才,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因此,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经济人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处级阶段,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繁荣,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依赖大量的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高级应用型经济专门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在这一时期,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为其输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业务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熟悉农村和农村产业机构、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企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经济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农村现有的经济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人员相对偏少,高层次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运行方式,设计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功能发挥。一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形势下,高校已经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社会的需要。高校办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由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自主决定,毕业生的就业也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制约。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依据社会主义农村的实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塑造,注重培养贴近农村实际需要并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新农村建设经济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通过完整的学历教育,系统地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村经济人才,也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各种方式,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为新农村建设培训现有的人才,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养加上培训,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力资本的现实需求。
(一)针对农村的建设问题,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导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而是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发展学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把许多不同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针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加之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收入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现象,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人才服务农村的意识;当前不断崛起的现代化农村,其建设急需一大批拥有专业技术又懂现代经济管理、经营和贸易的人才,服务于农村的专门人才的社会地位也不断的攀升,这就要求高校顺应这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新兴有用人才。而且,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投身其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高校要改变并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模式。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才就要抢抓机遇,强化质量意识,创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进行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经济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教学研究,确立适合新农村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思路和定位,以持续发展带动教育资源的持续开发、更新和建设,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根据新农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教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培养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类人才。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习-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乡镇、农村企业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经济类发展人才的来源与出路畅通。农村在发展,农村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在新形势下,为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高校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或服务。在培养人才工作中,高校可以与乡镇农村建立稳定的关系,通过基层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作,吸收实践部门和基层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以利于加强学校与基层实践部门的联系,让学生在第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一次全面“实训”,并且使需要人才的基层单位将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校。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三农”,能够学以致用的复合型经济类人才。另外,在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基层农村发展建设的阶段性进展随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的定向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清楚,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不断地丰富专业内涵,使高校的教育能够符合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是急需的、能用的和好用的。
2、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培训。为了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校园内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要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强非学历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培养层次,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选拔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到高校参观深造,通过对口的短期培训,帮助当地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面,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通过举办集中性的短期培训班方式,对有基础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农民骨干进行学习培训;二是组织知识下乡活动,深入到基层,办讲座、发知识读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分子努力求学,勤奋钻研,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够有所作为,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3、鼓励毕业生到新农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机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在当前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使大学生就业多一个渠道。鼓励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到农村就业,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间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面临就业巨大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的农村创业,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大潮中去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和思想指引,院校大学毕业生很难考虑到去农村工作和发展。因为毕竟农村在各方面的建设上都不及城市,生活条件及待遇上也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要在受教育阶段,除了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外,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针对性地掌握更多关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对积极主动到农村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政策上的奖励,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和号召学生到农村工作。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村经济事业,认识到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倪金卫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2).
全中国有九亿多农民,这个基础的稳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农民需要文化,但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有喜有忧。我们基层的几名文化干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就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同志在分析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时曾特别指出,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民负担过重,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堪忧,三是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
俗话说的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许多地方经济建设搞的相当红火,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基层领导重农村经济建设而轻农村文化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理论上虽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许多干部为突出政绩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文化建设近乎服从于经济建设,从而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始终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之中,文化工作失去原有滋味。
2.文化队伍人数多了,但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了,但真正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却很少。造成农村文化人才少的原因很多,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专干不专。三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
3.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偏离群众的文化需求
许多地方开展的文化活动覆盖面窄,群众参与不普遍。文化工作者使文化活动过度倾向城市化,致使城乡群众文化衔接困难,许多文化活动仅仅满足城市群众,根本不能面向广大农村。连送戏下乡,也只送到镇乡,农村中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网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文化站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些文化部门和单位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其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许多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的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4.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增强但后劲不足
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从长远来看,后继乏力,后劲不足。有的文化设施有“假、大、空”之嫌,外面看起来很像是那么一回事,颇为雄伟壮观,进去仔细一观察,内部设备陈旧或严重缺乏。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图书馆,由于购书经费得不到保证,致使藏书中过时和陈旧的书超过了警戒线,达到了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80%。再者,由于图书馆缺少计算机等设备,难以实现图书检索和流通环节的自动化,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也远远落后于现在的网络时代,更无法传播先进的文化。
二、发展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文化局面,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就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和建议:
1.思想重视,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地位
提高农民生活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物质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以后,政府要把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加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故此,我们各级的“父母官”,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2.贴近群众,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紧扣这一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从他们最关心的地方人手开展文化活动。既要送文艺、影视和图书,又要送时事政策、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文明生活、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此外,还要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农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3.理顺管理体制,管好文化队伍,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等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必须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对乡镇文化站要改革用人体制,择优汰劣,持证上岗,量化指标,考核业绩,动态管理。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工作编制的问题,并做到专人专用。对民间艺人和“土专家”要制定等级考核办法,定期考核,颁发从业人员证书,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定期对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组织考察参观,取他人之长,切实提高文化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同时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支持也在不断增多。如何高效实现资金的合理化利用是当前人们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采取合理化措施,实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1有效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有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凭借着工作的便利谋取私利,这种现象较为突出,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无头账目。另外,还有一部分公职人员会借助工作权利占有农村的公共财产。这些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而且能够高效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1.2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对农村干群关系的改善,与农村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审计,定期审核农村财务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将农村的财务审计结果向农民公示,农村居民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中来,农村财务管理便会就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中的现象也能大大减少,财务工作人员及居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保障[1]。
1.3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财务审计工作需要财务人员以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及时做好记账和报账工作,进而指导管理人员能够合理安排管理工作,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1.4实现集体资金的合理、高效
使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务部门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对农村共有财产进行支配。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清晰地将农村的各项财务状况展示出来。相关部门在财产的分配及使用过程中有据可循,群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财务工作,农村的财产透明化之后,会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
2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基于审计工作,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得到了规范,很多遗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但是,审计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监督工作尚待完善
首先,财务的会计凭证填制不够规范,没有及时规范记账,也没有严格审核原始凭证,凭证不够规范,非统一的、自制的票据在一定程度上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2];其次,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力度不严,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较大,一部分民主理财工作成员是由村干部直接委派,而有一部分理财小组的成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相关知识不足,监督职能尚不健全,所以很难开展理财和监督工作;再者,一部分村没有及时公开财务,尤其是很多重点项目,数据和内容不全面详细;最后,一部分村因为不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不透明,群众不满意,上访的情况时有发生。
2.2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相符
农村审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审计工作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农村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此外,农村审计工作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及政策性,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最近几年,没有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去参加专业培训,虽然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审计知识和实操经验不足,多数审计工作只是单纯清理账目、列举数据,在文字的表达上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很难和目前的审计工作相适应,审计工作的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2.3审计工作的问责制落实不到位
审计工作,究其本质是一种监督,但因为审计的动机不完善,造成了审计结果的问责制落实不到位。没有监理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也没有和检察部门建立审计机制,审计结果效果不佳,对审计的检验和要求经常会因为界定不明无法立案,问题长时间堆积而没有得到解决,就会更难解决,个别人的违法违纪行为也很难避免[3]。与此同时,村干部和普通农民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3解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地位的认识,强化权威性
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被很多人所忽视,这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仅没有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而且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因此,需要加强明确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地位,树立起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首先,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省、市、县进行逐级传达,使得农村审计工作被大家所重视[4]。其次,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化的财务审计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最后,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工作职能真正发挥出来,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3.2加强农村财务审计队伍的建立,增强审计的专业水平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审计人员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因此,应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队伍的建立,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为此,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同时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其次,需要制定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使得农村财务审计人员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强知识和技能,满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需要。最后,需要加强农村审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只有满足从业要求的人员才能够参与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来,这样能够增强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为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5]。
3.3重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为了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需要加强监督作用。首先需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实现农村财务审计的核查与监督。其次,需要定期将农村财务审计内容公开,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加透明,避免出现贪污的情况。最后,需要加大村民的监督权力,使得他们敢于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疑问,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加公正和透明。
3.4建立并完善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
通过农村财务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责任追究制度的作用下,能够让更多的审计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加强考核机制的建立。首先,在进行村干部选拔时,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就是考核内容之一[6]。其次,需要加强审计工作内部的沟通交流。最后,需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
4结语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从而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孟晓.浅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72.
[2]王翔.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3]杨炳照.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4(15):292-293.
[4]江国才.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5]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