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心理的科学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的科学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的科学辅导

第1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堂 现代高中教育 心理学 关系 探讨

1引言

心理学是高中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在高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高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强化了自信心理与德育素质的提高,为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然而,新形势高中课堂的高中心理教育职能发挥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现代高中教育作用的发挥和高中课堂效益的提升,这是本文讨论的起点。

2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主要职能

2.1完善教育习得能力的职能。完善学生教育习得能力是现代高中教育的基本职责。在实现维护学生教育习得职责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积极引导、平等协商、沟通协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推进机制,维护学生自信教育中的心理诱导;现代心理学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利;现代心理学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课堂中自信教育的创新主体作用。

2.2参与高中课堂建设的职能。高中课堂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动用各方力量参与进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组织高中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并通过创新活动对于高中课堂发展和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现代心理学教育在促进高中课堂体制完善、高中课堂经济效益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代表学生高中课堂的心理层面管理。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心理学借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先进理念进行高中课堂的管理,通过高中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完善机制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所得,保证高中课堂运行的合理高效发展。

2.3辅助学生德育养成的职能。心理学对于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修养教育具有基本的职能和作用。现代高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性学生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高中课堂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吸引学生的参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与自身素质提升有关的高中知识。

3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现代心理学与高中教育理念的冲突

现代高中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要求对于新课改任务的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更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当前,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与高中心理教育相关层面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某些主要问题的解决上,现代高中教育往往停留在教学活动层面,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高中层面抚慰和引导的基本职能,没能更好地协调好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没能给高中课堂营造和谐的心理化课堂环境,服务高中课堂制度架构与创新着力点没能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3.2现代高中教育管理意识与组织机制的冲突

现代教育管理意识在于组织体制机制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既在于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教师对于高中心理教育工作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次的性质、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造成了在授课与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心理问题难以解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对于高中课的不理解。

3.3人才素质与高中课堂发展的冲突

教师素质的问题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在现代高中课堂教研中,高中教师的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高中课堂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代表了现代高中教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在一些高中课堂中,由于种种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难免出现教师不能作为、不愿作为、不善作为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造成高中课堂现代高中教育组织效率低下。

4课例分析:现代高中教育与心理学耦合路径

诚如上述,在心理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心理学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的道理,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学也只有在对于心理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现代高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高中教育与现代心理学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现代高中教育,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一方面,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包括其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也包括其为了心理信息传达而做的一系列行为(选择、采集、分类、加工)等。在这个层面上,传统意义上心理学形式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心理学按照基本的属性并不具有特异性,而是划分之后的关乎具体操作层面的展示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心理学辅助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当下,高中文化符号消费正超越传统消费成为学校教育重要衍生品。对于这些高中教育的把控,在媒体环境中需要教师积极并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就是借助高中而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在这些信息的扩散过程中,同样无法忽视掉心理学形式方面的支持,否则其信度和效度、到达率都会大打折扣。具体的路径,我们以课案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课题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在不断面临的挫折、挑战与苦难中利用自信发掘自我潜能。教学方法:活动法、谈论法、情景分析。

第一,情境选择。选择几名同学,到讲台上面来,每个同学都给予一个情景,让他们根据情境表演:1.你昨天晚上睡了一个好觉,清晨起来面对惊奇,用一个表情来表示自信。由学生表演,并说明为什么这个表情代表自信。2.设想你刚在校运会的100米比赛中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示自信,并说明为什么这句话是自信的反映。3.设想你刚刚在校园歌唱比赛的决赛中落败,遗憾的没有得到第一名,请你用一个动作表示自信,并说说为什么这个动作表示自信。

小结: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包括对自己的肯定、认可、支持、和接受。

第二,同学讨论。自信源于什么?

成功确实是自信的最大动力。大家的自信心如何?三年之后你是否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自由发言:我读高中的时候情况和大家很相似,读的是普通高中,初中的基础不好,但是上了高中我发现初中的基础并不重要,因为高中确实是全新的开始,很多初中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中还是要再学习一次。所以当时我会经常有这样的念头:普通中学的学生能上大学吗?能上重点大学吗?我的能力可以通过三年后高考的考验吗?入学的基础本来就差,上了高中我们怎么比得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呢?城镇的学生怎么比得过城市里的同学,他们的环境比我优越许多。根据大家刚才的发言,我想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有许多的疑问。这些问题,我想进行一个游戏之后就会有答案了。

游戏活动:(1)拿出一张白纸,写出你预测自己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2)开始计时并且鼓掌计数,一分钟时间后停止,写下你实际鼓掌多少次?(3)谈谈自己的看法。你预计鼓掌多少次,实际鼓掌多少次,为什么我们预计的次数会比实际次数少那么多?因为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做的事情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此游戏之后,我的高中生涯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我开始能够专心的听课并跟上老师的思路,开始在一些科目上崭露头角,开始敢尝试用文言文形式写考试的作文,有时候也开始梦想我理想的大学学府。

小结: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自信则是发挥自己潜能的关键。

第三,信心维护。

1.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自信的人未必是完美的人,但肯定是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其中包括三个方面:A.我的品质、特征。B.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和以此产生的自尊等情绪体验。C.品行成分:对自己实际行为的态度。

2.我有自己精彩的生活,设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标准

训练:很多同学都穿某某品牌的运动鞋,而我只有普通的运动鞋,我真是不如人(审美观念的误区――大家都穿这样的鞋子,还能显得出你的与众不同吗?你应该有自己的着装风格,这才是真正个性的表现)。

3.发掘、发展自己的长处和力量。(拥有自己的优势、长处,是自信的关键)

4.自我提高、发展(自己的强大――自信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张彦志.谈素质教育及高中教师的素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S1).

[2]赵辉,辛江花.素质教育和高素质教师[J].职业,2006,(1).

[3]庄育璇.新课程新起点――谈新课程高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艺术教育,2005,(01).

第2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 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

【Abstract】 existing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existence very many malpractices,have not been able to play the role which should have.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an overcome these malpractices.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psychological test,the hypothesized game in the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concrete application form,"please comes in" the course,the opening network teaching and the system graph and so on,is optimized teaching way which one kind is worth initiating.

【Keywords】 participates i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中图分类号】:G6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78-03

1问题的提出

九月,是个喜人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很多年轻的学子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历程――跨入了大学的校园,成为天之骄子。但是,进入大学不久,很多学生就发现,所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中学不是开了职业心理辅导课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存在很多弊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传统的职业心理辅导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听众”,是被动接受讲述的群体,忽视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把教学过程看成单项的信息输出过程,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③“满堂灌”的输入法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非学习的行为,使职业心理辅导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要改革现行的课堂单向的灌输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长期、持久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

2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创造意义、产生新知识、获取技能及情智发展的活动过程”,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的主动介入及教师丰富、科学的教学活动(环境)的提供和设计。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特色是以组织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

参与式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

2.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者,而是协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也是教师的合作伙伴。

2.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允许学生存在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把他们各自有个人特色的观点表达出来。

2.3用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知识不仅是自己经验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构建,所以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关注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指导他们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4重视过程,促成变化。参与式教学强调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过程中体验,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

2.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结合。参与式教学提倡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活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参与者把实际遇到的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抽象,而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参与式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职业心理辅导课的要求,我们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具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1访谈――“小记者采访活动”,目的是帮助中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事职业的多方面意义。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周围同学,问他们问题“你认为职业是什么,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并把回答记录下来。然后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在小组内把被采访的同学的回答念出来和大家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得出什么是职业的结论。最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个人向全体成员展示自己小组成员的讨论成果。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通过访谈和讨论,他们了解了别人的观点,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好问、善思、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心理测试――职业兴趣测验、气质测验、性格测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目的是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为将来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具体的做法是给每位学生发测验问卷,让他们按照指导语要求,自己客观地回答填写,并给他们提供评分标准,让他们自己评出分数并根据老师给的解释说明,看看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适合何种职业。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把适合同样(类似)职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师可提供一些把握自己职业潜能选择专业或职业成功的典型,以启发学生自主择业,不为某门学科成绩差所束缚而自卑,也不盲目按家长或老师所安排的职业道路走。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一些科学有用的工具来了解自我,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探索问题、独立作出决策的能力。

3.3虚拟游戏――“拍卖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拍卖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体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和别人的异同,并根据价值观来选择职业。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把游戏规则和拍卖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然后选出拍卖师(可以每一次换一个人),按游戏规则进行拍卖。最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拍卖的感受和收获,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商品?在拍卖中你的心情如何?你选择的商品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应该追求什么?”。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避免了老师对价值观教条式的讲解。

3.4“请进来”讲座――邀请成功人士作专题讲座。目的是为中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让他们理解到正确选择职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以及懂得如何从中学就开始为以后的职业做相应的准备。具体做法就是请一些成功人士到课堂来讲学,介绍自己在中学阶段如何正确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的方向并为以后的职业作了哪些准备,并和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能够面对面和这些有社会经验的过来人交流,缩短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在中学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准备有些感性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职业心理辅导课的热爱。

3.5开放的网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职业的发展趋势。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到指定的网站去浏览有关社会对人的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的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在网上了解到的信息,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特点是运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网络教学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等多种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职业的探讨,并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信心。

3.6制图表――订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制定职业研究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出自己适合的职业。制定职业行动计划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计划,知道该丛哪些方面为所选择的职业做准备,且知道在什么时候在哪些事情。这些都为学生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具体的做法是老师把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样本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呈现给学生。学生依据样本制定自己的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然后小组交流,一起研究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的制作是否准确。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制作书面目标的计划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思考,亲自动手描绘自己未来的蓝图并能够对实现目标的每一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

除了以上的形式,参与式教学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做法,例如“头脑风暴法”“个案研究”“辩论”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选择。

总之,参与理念下的职业心理辅导课克服了传统的职业心理辅导课的弊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优化了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峻.参与式教学:透视与反省[J].教育科学研究 ,2005(12)

2柳岩.浅谈参与式教学法[J].教育革新,2005(12)

第3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亲子活动 心理辅导课 气氛活跃 启发心灵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上进,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父母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进入青春期又进入初三的孩子并不都会随父母愿,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地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他们的反感,弄的父母既苦恼又焦虑,孩子也不开心,亲子关系十分紧张。笔者所任教的本届学生进入初三以后,由于学校接二连三的考试,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明显的表现出来了,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不融洽。月考刚结束笔者就接到家长的电话,向本人喋喋不休的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进步不大,脾气却越来越难以捉摸,无法与他(她)沟通等等。同样在学生的周记里也流露出对家长的种种不满,如:啰嗦、烦人,只关心考试成绩不理解人等。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老师觉得有必要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亲子之间那触礁的爱的帆船重新动起来。下面是本人为这次搭桥活动设计的亲子沟通课的几个环节的实录,以此为例来谈谈亲子活动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设计及问题探究。

一、导入——活跃气氛 引出主题

导入即暖身步骤,是心理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敞开心灵,而亲子活动心理辅导课更要有一种和谐活跃的气氛,一种好氛围可以激发活动时协同合作积极的态度,更易让学生和家长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自觉融入课堂,切身感受对方的思想,为后面的交流做好 准备。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次亲子亲子这样的目的目的,更易让学生、 沟通活动课本人设计的开始的暖身游戏是“我说你画”。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线条图画并将图形表述出来,描述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表达,不能用任何的手势和辅助工具。同学和家长根据教师的表述画出图形,表述人只重复一次,画图人不允许交头接耳进行讨论。学生和家长先在一定时间内各自画出图形,画图结果并不重要,设计这一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和家长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双向性,要想又快又准地画出对方所表达的图画需要双方准确的沟通,单靠一方的表达或理解是不够,此外也是为活跃活动初始的课堂气氛,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当然画图时一定是有的学生和家长画得快而准些,而有的学生和家长画得速度慢不说还不准确。这还涉及到学识认知及倾听理解偏差上的原因,学识认知可通过以后学习提高,倾听理解能力亦可培养。暖身游戏旨在活跃气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并自然引出活动目的。因此,这些原因不作为主题,而本次活动以活跃气氛、提高兴致、明确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为主。在不伤及孩子自尊的基础上,图画时不宜让学生和家长作为家庭单位进行讨论,也不予界定谁快谁好,不重结果,只为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以便顺利有效的开展下面的主题。

二、展开—— 切入主题 正确引导

暖身后是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的联系辅导目标。本次活动目标很明确:在初三关键时期,学校学习课程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青春期情绪不稳,易焦虑烦躁爱发脾气,家长过度关心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亲子之间无法交流,形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合适的情景剧让两位学生表演剧情,其他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感受。情景短片内容:初三了,学校抓得很紧,国庆放假刚结束就进行月考。由于月考考得不理想小亮的心情很糟糕,想想还有5个多月就要中考了,自己的成绩总是不稳定,小亮很焦虑,他很想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星期五的下午,住校生小亮上了一周的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家了,小亮一到家妈妈就迎了上来。一周没有看到小亮了,她很想问问小亮学习的情况。妈妈一边端上水果蛋糕让小亮吃,并跟他说今天特意为他买了鸡和虾,叫他等着开饭吃专门为他回家做的好菜,一边询问这次考试成绩,当听说考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就马上训斥小亮读书不用功,学习不抓紧,辜负了父母的心意……自从小亮进家门妈妈就唠唠叨叨的没个完,小亮觉得很烦就发脾气和妈妈吵了起来……看完短片大家心里各有感受,可以表达出来分析讨论。情景剧中这种情形很多家庭有过,所以学生家长都有切身的体会。妈妈当时心情是迫切的,很想了解孩子的近况,尤其是学习情况,妈妈把这种迫切直接表达出来,主观上认为没什么,只是问问,可当听说近期小测试考得不好时,马上训斥,根本没想到分析一下原因,以便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正面和谐交流,这是大部分家长忽略的问题,却是亲子沟通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家长要思考学会改变一种交流方法。小亮有着这个时期的学生都存在的焦虑、郁闷、烦躁不稳情绪。成绩的不理想希望能和家长交流得到理解和帮助,因不知如何交流,害怕得到训斥,排斥心理上升。这时家长的训斥,不知缘由的抱怨,没完没了的唠叨成为导火线,一触即发,吵得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加深亲子之间的矛盾。

在大家激烈发表看法之后,换一个情景短片,让小亮和妈妈改换表达方式,沟通效果就不同了。改换后的情景剧由现场母女表演,内容设计如下:初三学校抓得很紧,国庆放假刚结束就进行月考。由于月考考得不理想小亮的心情很糟糕,想想还有5个多月就要中考了,自己的成绩总是不稳定,小亮很焦虑,他很想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星期五的下午,住校生小亮上了一周的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家了,小亮一到家妈妈就迎了上来。一周没见小亮,她很想问小亮的学习情况,但看到小亮疲惫郁闷的样子,妈妈一边端上水果、蛋糕等小亮爱吃的食物,一边说:今天特意为你买了鱼和虾,叫他等妈妈专门为他做菜。做菜的时间妈妈极力控制自己,不能心急,得让孩子调节好心情,多听孩子的表达,看怎么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小亮感受到妈妈传递的温暖和关心,心情也在逐渐转好,主动找妈妈说起近来的情况,包括学习情况、遇到的难题、不解的心结。妈妈耐心地帮小亮分析问题找原因,努力帮小亮解心结,鼓励小亮要自信等。在和谐的气氛中微笑着就把问题一一分析解决了,小亮受到鼓舞,信心增加并下定决心返校后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学生和家长们认真看完短片后心有所触,再次讨论时,问题主要面向如何交流,如何改变自身的不足上了。家长表示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换位思考孩子的处境,有效表达看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接纳理解孩子,不主观武断定义训斥孩子。学生们也积极发言表示要理解父母,换位思考家长的心情,有效表达自己的烦恼,请家长帮助分析、解决问题,摒弃焦虑、烦躁对家长发脾气的做法,和谐交流。家长学生以上这些体验正是教师设计此教学环节的意图。

三、结束—— 启发心灵 感悟感恩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心相通,让爱流动”是本次活动的主题。爱是沟通的基础,我们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教育我们耗尽了他们的心血,其实他们的心和我们是相同的,他们也希望我们快乐地生活,只是面对初三面对中考他们也有期盼焦虑和担忧,也需要我们的理解。让我们与父母的心相通,爱相流。在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到各自的缺失时,教师设计播放了《苹果树》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在音乐和故事内容的感染下,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对话,催人泪下,令人深思。小男孩特别小的时候,在大苹果树下尽情的玩,大苹果树从不嫌弃怪罪小男孩,包容小男孩的一切行为,包括小男孩拿小刀在树身上乱刻乱划,一直陪着小男孩玩,等小男孩长大一些,苹果树把自己的果实让小男孩拿去卖了,用卖得钱上学和买他想要的玩具,小男孩长到青年时,又来到树下,大树把树枝让小男孩砍了,拿去成家了,又过了很多年后,小男孩要去很远的地方成就事业,大树让小男孩把树干砍了,拿去做了艘船去远方了,又过了很多年,小男孩从远方回到大树这里,小男孩也已经老了,大树看到小男孩说我没有果实可以让你吃了,也没有树枝让你爬了,连树干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老树根了,真的对不起孩子,小男孩说我老了,也累了,回来就是想陪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仿佛又看到小男孩小时候在树下尽情玩的情景了。

苹果树与小男孩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父母年轻时可以无私的把一切给孩子,孩子在不断索取再索取,当父母老了,也无力了,孩子才理解感受到这种爱。初三的学生是一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年龄,但已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只要正确引导都可以深刻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故事放完了,感恩的心的旋律响起,教师诉说着:十几年的生活中我们接受了父母太多的关爱和照顾,接受了爱更应懂得报答,现在让我们回报一次吧,这是同学们在运动会上通过全班同学努力拼搏得来的奖金买的苹果,捧起自己的爱心(以一个苹果为媒介)一起对爸爸妈妈说:爸爸我爱您!妈妈我爱您!祝愿你们健康!幸福!平安!

让学生把苹果送给自己的父母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和问题探究

这是一堂有收获也有欠缺的亲子沟通辅导课。虽然整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讨论较积极,也不乏真情流露,但活动结束时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拥抱较敷衍,被动的气氛冲淡了原先真诚的氛围。课后不禁自问:通过前面的活动,亲子之间的心真的相通了爱真的流动了吗?心理活动课是要让活动参与者通过活动有心灵的体验,引导者当然希望能够走进参与者的心灵,让他们通过活动的参与体验感悟,说出真话得到收获。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关注课堂上的种种细节。

1、活动环节设置要考虑文化背景

从整堂课设计的环节来看,环节一的游戏导入虽然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通过“我说你话”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双向过程,要想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需要双方不断地对对方行为做出反应,并适时地调整沟通方式。但整个游戏活动的气氛不热烈,没有使暖身活动带来的“破冰效应”很好的体现。这是因为设计活动时忽略了本班学生整体风格不活泼的因素,只重视了话题的导出,没有重视实际的暖身效果。心理专家钟志农教授也曾经提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所以在对活动中暖身游戏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整体风格,设计出符合班级学生特点有真正活跃气氛作用的游戏。环节二情景剧的展开是团体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分享过程,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到深层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是心理辅导课的亮点,学生的体验在这一阶段中从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观念。本次活动课上此环节通过前后两次的情景对比表演和亲子的积极参与讨论,应该是比较成功的。结尾在配乐情境下讲述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一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和家长亲人之间的那一份爱,使许多人流下眼泪,真情迸发,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可以说设计得也比较成功。然而最后让学生大声说出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并给他们一个拥抱,可能对学生来说跨度有点大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往往是比较含蓄的,“爱”即使是出于真心,也不肯轻易说出。家长也如此,觉得孩子大了,说爱和给予拥抱感觉很不适应。所以这一环节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声音很轻很羞涩。与父母的拥抱许多学生做的很敷衍,动作很僵硬,个别父子根本就没有做。在今后的亲子活动内容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改进。如:可让学生先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句表达爱心的话再说出来,送给父母的苹果或者其他礼物可让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那样对学生更有感受。如果前两项的铺垫做好了,那么亲子之间的拥抱动作可能就很自然了。

2、强化的手段需要考虑活动的目标

设计一堂课一定要把涉及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比如“感受爱”与“友善沟通”。在本堂课里本人设计通过活动课上短短十几分钟的讨论后就让学生和家长在改换的情景剧里真情沟通,让听了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后的学生马上对父母大声说出“爱”,想当然的以为当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她们的爱时,便会与父母友善沟通了。但事实上感受爱只是产生亲子沟通的基础,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沟通的技巧并不是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就可以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体验与反思,重在一个“悟”字,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本次活动呈现真情沟通时,若让平时亲子之间沟通较好的母子或父子来表演,可能强化示范的效果会更好。

3、学会随机应变需要提高教学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刻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的加以运用。”课堂应变能力与我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密切相关。这样的应变能力在心理活动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如像本次亲子沟通这样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反应,还要关注家长的反应。在分享体验过程中追问问题的生成要源之学生和家长所回答的上一问题,还有讨论过程中常会出现“出轨”事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心里要有充分的准备。即教师在驾驭整个活动过程时要学会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努力培养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审时度势,洞察被辅导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等,学会随机应变,使活动中发生的突变内容成为更有效地教学资源。

总之,通过本次亲子沟通活动的实践反思与探究,本人受益匪浅,明白了一堂成功的亲子沟通心理辅导课,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和家长营造真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爱的帆船才不会触礁,爱才会一直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启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创设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团体氛围,鼓励和引导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成员在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并产生思想上人碰撞和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人格健康成长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倍受教育界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大陆后,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自信心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展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展到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这一点,团体心理辅导的宗旨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特点的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场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观点。团体动力学旨在探讨团体结构方式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尽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理论,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民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只有遵循这一特点,才助于促使团体保持轻松的气氛而有秩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都是以团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尊重每一位参与者,鼓励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平等沟通,共同关心团体的发展。

2.学生的参与性。参与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只有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成员的参与热情仅通过教师的话语是难以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团体辅导的方法新颖活泼、形式多样,使教育活动符合成员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多种,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讨论、案例分析、辩论、心理剧等。因为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3.问题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进展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成员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问题,使个人与团体相关主,保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的。如:参加大学生人际沟通团体训练的学生都有着想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技术的共同愿望。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激起成员的参与热情,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使团体辅导目标得以实现。

4.团体活动的互动性。互动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点。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不同思想进行交锋,而这种碰撞与交锋必然带来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促使成员反思和自省。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几十个人组成的团体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为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盛衰认识的改变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源,并给彼此带来态度和观点的分享。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影响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这种多元信息无疑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户了他们的思想。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性特点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人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成效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是无用的,可学可不学。因而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团体心理辅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能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所关心的大体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动机,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种团体活动,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辩论等,使学生的所得不是从外界灌输进去的,也不是被动地获得的,因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学生在团体中的言行如果能够得到团体中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赞赏的话,将起到正强化作用,使得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教师只是对学生实行单向的传播模式,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缺乏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但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团体成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这种改变不一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参与性和情景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兴趣,但在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方面有明显不足。有些同学虽然很喜欢参加活动,觉得好玩,有趣,也会积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经验,却较少深层次的思考,而降低了教学的深度。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对指导者的要求较高,既要精通团体咨询的基本理论,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形式,又要在团体活动中关注每位成员的表现,引导团体咨询的方向,避免个别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受到伤害。而不称职的指导者带领的团体只会给成员带来负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晓文:《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高教论坛》,2003.6。

[3].陈 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6。

第6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71―03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高校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为了更富有成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自2005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了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设想,即把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2节,授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至一学年。实践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式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本文拟就自己这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和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建议。

一、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理论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消极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使学生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另外,团体动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每个人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他的内在需要在群体互动中可以获得满足。”基于以上种种,把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当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反思,将使得学生在群体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践上看,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是确定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和依据。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都是面临成长过程的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学课堂上的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心理课教师就是团体指导者。其次,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上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探索尚属初步,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课程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团体辅导式教学可以把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活动)中学”。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根据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参照团体辅导的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试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五阶段教学法”。

其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这五个基本的教学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任务,但他们并非是完全 孤立的,他们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是彼 此相融的。在进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对团体辅导式教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清晰的了 解,才能把握住团体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引导教学目 标向健康的、既定的方向前进。

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操作方 式与技巧

很多的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 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真正的实效。因 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否 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积极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精心选择团体活动方式,灵活 地采用活动、讨论、游戏、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 法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期活跃课堂气氛,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的学 习激情和旺盛的精力。

(一)深化认知,澄清观念的学习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具体做法是教师提 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个人 的交际魅力?”,学生对问题自由发言,谈出自己此 刻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灵感激发另一 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促使学生快速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案。

团体讨论:很少有事情不能在团体中处理。我们 可在课堂中藉由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或者对现 实的困惑进行团体讨论,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集思广 益,使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启发,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体 会,从而修正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讨论可以是分 小组的交谈,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论坛式的交流。

问题辨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 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应该不应该谈恋爱?” 等,教师可以组织不同选择的人进行辩论,谈自己做 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和观点,并给予点评,从而澄清模 糊认识,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二)情境体验学习

团体游戏:它是一种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它不仅能制造快乐气氛,消除精神的紧张,最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学生启迪和思考。教师在设计游戏类活动时注意引发出更深的思想内涵,做到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

角色扮演: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透过不断的演练,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教学中,针对相应的专题(如社会适应性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可以设计一些“心理剧”让学生在心理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大家组织讨论,指出其中不妥当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再由其他成员将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式表演出来,使表演者和观看者从中受到教育。

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者氛围,让学生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课堂中由教师事先安排―个人际冲突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体会当下情景下的

心理状态,并学会反思和处理人际冲突问题。

(三)新行为的训练学习

行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详细而具体的行为示范,学生观摩、仿效、预演;或者,教师也可让成员观察数种不同的行为,从中选出最标准的行为作为练习的标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习得预定的目标行为或技巧。

行为训练:它是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沟通技巧训练”、“练习倾听”等。

上述种种是团体辅导教学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辅导类活动方式可以选用,比如说音乐调试、手语舞的学习,等等。

四、实践成效

在尝试把团体辅导移植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包括了对学生及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纪录、学生的作业以及实施教学期间和结束时与学生的交谈和调查、教学前后心理测量等。从教师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一位同学都感觉比以前更积极向上、心情更愉快,对团体辅导式教学也都给与了较好的评价。在学习期间一项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有必要”,90%的学生“希望课程继续下去”,94.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形式“非常好”,8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而在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对自我的评估中,均认为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认知、情绪、行为有所改变,学生对心理辅导式教学总体上都是“愉快”。“轻松”,“有趣”,“让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等正面的评价。其中一位同学在调查表上写到:“心理健康课就向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中很多结的钥匙。它使我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自我以及外界的问题。使我更成熟”;另一位同学写到“我感觉这门课很愉快,也很自然轻松,总感觉在这里是释放自我的空间。它使我把一种美好的氛围下学到了很多心理知识。也启发我思考很多的问题,学到了很多道理。谢谢老师”。

而从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对照中表明,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教学后,同学们的得分的平均分较之前有所降低,多数成员改变显著。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来看,学生对团体辅导式教学反响强烈,教学的效果较显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体会: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专题给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内容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第7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心理 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7-01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存在问题

1.面对激励就业竞争,就业心理产生困扰

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高职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表现出烦躁不安,形成焦虑急躁心理。还有些学生就业缺少主动性,思想上希望父母或亲戚给予帮助找份工作,形成过分依赖心理。还有些学生自身性格偏内向,缺乏自信,经过一两次就业失败就失去信心,不敢再次参加单位面试,产生自卑心理。也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主见,不能把握自己的就业意向,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自己最适合从事何种岗位,就业时没有自己的主导意见。不考虑个人与就业环境、就业岗位会因人而异,导致盲目从众的就业心理产生。

2.就业意识不强,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

现阶段,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职业教育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都缺乏基本认知,因而学习缺乏动力,努力失去方向,还没有认识到就业对自己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就业作为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刻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不能形成对就业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内驱力量。

二、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形成主要因素

1.社会环境对就业心理影响

1.1经济体制变革和金融危机对就业心理的影响。我国经济制度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国有企业为了能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采取了减员裁人的手段,降低劳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压力。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意识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考虑到收入高、待遇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加重了就业的竞争。

1.2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就业心理的影响。在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发展迅速的过程中,也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些学校为了扩大规模进行盲目增加招生数量,学生就业需求数量加大。另外,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争相设置那些师资限制少、投资低的专业,造成专业趋同、就业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期望对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

2.1高等教育的传统人才观促使高职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心理形成压力。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还在影响着许多家长和学生,不自觉地把进入高职学校学习还看成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毕业后不太愿意从事生产一线和职业技术岗位工作,对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心理难免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

2.2家庭教育成本高投入提高了就业期望,对业心理形成压力。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就会产生高回报的心理期望,反映到学生就业方面就是毕业生希望得到一个高薪资的岗位,希望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工作。这种教育高成本投入所产生的就业高回报的心理给高职学生就业造成较高的就业压力。

3.高职高专学生个体对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

3.1学生综合素质对就业心理的形成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会表现出来并影响着就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决定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成功率,对就业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

3.2学生所学专业和专业技能对就业心理的影响。掌握较高水平专业知识能提升自己的就业信心,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这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

3.3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对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 (1)对环境认知不确切,不能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对就业市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情况了解不多,不清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2)自我认知不准确。对自己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不知道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没有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定位不清。这些都将给成功就业带来不确定性,影响高职生就业心理的形成。

三、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工作几点设想

1.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校园就业心理环境

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媒体作用,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充分发挥高校“三级五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就业期来临时,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广播、网络、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就业心理环境。

2.立足高职教育特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科学地整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尽早认识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3.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领导参与,达成共识,建立健全的督导组织和就业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激励机制。采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模拟面试和心理剧等形式进行团体就业心理辅导。对于在就业心理方面存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通过咨询访谈的形式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认真聆听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其梳理症结,引导其摆正心态,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74-01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阻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威胁着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本文提出通过塑造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健康心理,发挥其心理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占到学生人数的15%―20%。面对大学新的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大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孤僻、焦虑、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与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有关。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建设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等。以上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对象,采取教育、辅导等直接影响的方式。本文提出,以高校辅导员为对象,通过加强辅导员自身健康心理的建设,发挥辅导员心理示范作用,间接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二、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艰苦性等特点。示范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学生容易将教师当做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包括宿舍管理、课堂管理、组织管理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行为、思想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辅导员可以发挥显著的示范性作用。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是指辅导员塑造和展现自身的健康心理,通过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示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个性来发挥。个性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理想、信念、气质、性格。辅导员通过发挥心理示范作用,间接地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具有很强地科学依据和实际操作性。

三、辅导员健康心理的自我塑造

发挥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首先必须保证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目前,高校辅导员也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的意识形态无不影响着社会每个个体,很多辅导员禁不住诱惑,造成了很强的功利性心理,工作浮躁,作风严重,这些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无疑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心境发展的良好状态,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适当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与控制等。简单地说,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智力健全、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辅导员健康心理的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辅导员应该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以及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才能很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这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1、树立远大目标,坚定思想信念。大学生目标缺失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指引者,辅导员自身必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坚定思想信念,并且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地努力。通过这种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对人生充满信心和热情,摒弃腐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2、注重礼仪修养,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礼仪是表达对对方尊重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重要方式。辅导员要在言谈举止、外在形象、人际交往等方面,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然后通过示范作用,逐渐使学生举止落落大方、言语谈吐温文尔雅。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渐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3、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差,意志力较弱。为此,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成为大学生的榜样,遇事沉着冷静,从容果断,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在这种榜样作用下,学生容易逐渐坚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4、耐心宽容,用心感化。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用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不仅有利于完成各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为大学生塑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仅心态平和,而且也会学会用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别人。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张立显(1982.09―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德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12).

第9篇:心理的科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疏导疗法;大学生;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疏导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它能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在大学生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贯穿使用。疏导疗法在诸多心理干预手段中独具特色,十分适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且这种干预也往往十分必要。

一、 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采用心理疏导疗法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不仅年轻、聪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善于学习,对于新事物或新观念都比较容易接受,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往往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1]而且大学生需要长期接受比较正式的训练以提升其言语表达及理解能力,因而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主要依靠语言分析的心理疏导疗法更有利且获益良多。[2]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中的学习对象经常要接受各种知识,很容易接受并学习新的思维模式及观念等,能较为容易地将搜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完成并进行交流,使“疏”与“导”的工作可以十分顺利地开展。在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下,大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相关心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并能够明白其发展的过程和该类疾病的特点及本质,接受并开展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工作,认清相关心理疾病的主要运动规律,改造自身的个性缺陷,从而提高对心理应激反应的主动应付能力,并巩固其疗效。

二、心理疏导疗法对干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的具体应用

1.疏通阶段应用

“疏通”指的是打开医患之间交流信息的通道,根据收集和反馈的信息,从而将患者心理上的阻塞症结以及心灵深处难以告人的隐情等都很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疏通阶段其实也是收集信息何处不辅导心理的阶段。根据一般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辅导员进行辅导或干预时,可以向大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大学生对症状进行陈述并接受投射测验,也可以利用通常心理危机的一些评估测验方法去尽量搜集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信息,使心理辅导以及干预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引导阶段应用

所谓引导,就是以系统获取信息作为基础,抓住问题的主线,对大学生循循善诱,改造大学生不健康的认知结构,将其各种错误认识或者病态心理能够有效地向科学而又健康的轨道上引导,其实这也是将病理心理转化为生理心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主观原因通常都是该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现实,过高地估计自身价值,而认知评价系统构建不正确,且缺乏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3.巩固阶段应用

大学生由于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还不足,“三观”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形成阶段,因此面对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公共环境及个体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时很容易受到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大。因此辅导员进行心理干预时,必须应用必要的手段对其辅导成效进行有效巩固。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也可以使辅导成效得到强化,让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更加坚定,建构其对事物进行认知评价时的正确标准,使大学生可以将辅导成效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及价值观念,进而缓解乃至消除危机状态,并且以防在日后再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性以及个性特点,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因此辅导员在应用心理辅导疗法时,必须根据疏通、引导以及巩固这三个主要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具体需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从而解除其危机状态,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