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媒体融合的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融合的方向

第1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图像检索;图像语义标注;多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2-0000-01

One Kind of Image Retrieval System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Multimedia Fusion

Lu Weiy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2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mage retrieval system,in the image annotation process manually mark the way, the work tedious,retrieval speed is low,which is difficult to apply to the actual retrieval.This article will apply semantic annotation of multimedia and image fusion for image retrieval systems,both to reduce the workload can improve the retrieval speed.

Keywords:Image retrieval;Image semantic annotation;Multimedia integration

一、引言

现有的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的系统有:QBIC系统,WebSEEK系统,Photobook系统,MARS系统等。这些系统多是采用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低层物理特征进行检索。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检索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语音识别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方法。在文献【3】提出了这样的检索系统,但该系统在图像检索模块中采用手动的图像语义标注,手工标注图像语义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了自动图像语义标注的方式,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检索的速度,更加适于实际应用,也是数字图像检索的发展趋势。以下简单介绍图像语义的标注与系统设计的方案、检测、实践。

二、图像语义的标注

目前,图像自动语义标注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即监督语义标注、无监督语义标注。本文研究的图像检索系统采用的是无监督语义标注,下面我们介绍无监督语义标注。

无监督语义标注方法的通用形式是: (1)

其中,L是随机变量,S是L的可能的状态的数目,X是从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集,W是该图像对应的关键词集合。当数据库中的每个图像具有与其图像对应的所有的概念时,可以提高计算 的准确率。标注的时,式(1)利用查询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获得 的函数,该函数提高了待查询图像低层特征与可能用于标注该图像的关键词之间的联合概率。这函数可以是式(1)的联合概率,也可以是如下的后验概率:

(2)

根据式(1)的联合概率或者是式(2)的后验概率的大小顺序可以选择排在前几位的关键词作为图像的语义标注。

三、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主要由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检索模块组成。在图像检索模块中图像检索功能是由检索算法实现的,包括查询、分析、匹配和提取等多个模块。系统流程:首先用户发出查询要求(查询图或查询条件),本系统的用户查询与基于文本、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不同的是用户说出查询关键词,算法通过分析将查询要求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描述,从而获得查询图的特征,然后借助特征库中的特征匹配从图像数据库提取出用户需要图像。本系统中的图像特征主要是事先对图像进行的自动图像语义标注。

在语音识别模块中包括语音库的建立、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首先要建立一个语音库作为参考模板,以便与用户读入查询词形成的测试模板进行匹配,识别出用户要检索的关键词。其次语音录制并存储,对语音信号分帧,然后对分帧后的语音信号进行语音增强,然后对增强后的语音信号进行端点检测。

最后是特征匹配,在语音识别模块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采用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将保存在参考模板结构数组ref(i).mfcc中和测试模板的结构数组test(i).mfcc中的语音信号特征。

四、系统检测及实践

在系统检测的时候,是使用软件Matlab来实现的。

(一) 建立数字图像数据库,并采用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存放在Matlab结构体中。

(二)运用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利用Matlab的语音工具Voice box。

(三)通过模板匹配之后,将用户读入的语音转换成文本信息,并检索出对应的图像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

在实验中,建立一个200副数字图像,分为20组,采用24 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当用户读入一条语音命令,则会显示与命令相符合的一组图像。建立一个将图像存放于MATLAB的结构体中的系统,用户可以对同一幅图像的多种不同描述,不仅可以对图像的主题进行表述,还可以对图像的视觉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进行描述,并可对多幅图像进行分类,方便灵活。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来搜索到用户读入的检索词对应的图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合图像语义标注运用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中,这样既减少了系统的工作量也能提高检索的速度,更适于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Natsev,ARastogiR,ShimK. WALRUS:a Similarity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Imgae Datbaases[J]IEEE Trnas.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4,16(3):301-316.

[2]章毓晋.基于内容的视觉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8

[3]刘菁华,夏定元.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的实现[J],电视技术,2006 No.2 P.88-89

[4]刘幺和,李巧云.基于语义搜索的语音交互系统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9 No.7 p1978-1980

第2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当前,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福建省新闻媒体顺势而为,打破传统惯性,融入互联网世界,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唱响中国声音。

福建省媒体积极推动融合发展,融合报道取得初步成效

福建日报社初步形成了以纸媒《福建日报》、网络东南网、移动客户端《今日福建》和《福建手机报》为龙头的党报、党网、党端的全媒体全覆盖框架。目前,报社共有法人微博39个、微信公众号59个、移动客户端4个、网站14个,微博微信粉丝及海都公众用户1500万。把媒体融合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展全新的综合服务平台,海都公众服务平台用户超1000万。省广播影视集团成立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客户端海博视频实现集团所有音视频节目全覆盖,完成了新媒体内容生产平台、IPTV省级集成播控平台、OTT平台、移动终端平台的建设。据广电集团统计,目前集团共有法人微博49个、微信公众号67个、移动客户端2个、网站6个,微博微信粉丝量近300万。福州日报、福州广播电视台分别推出“掌上福州”、“福视悦动”APP,厦门日报率先建设有中央厨房式超级编辑部之称的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泉州广播电视台积极构筑微传播矩阵。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省各媒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各类网站的优势作用,创新报道内容、形式,联动互动开展报道。今年以来,省主要媒体围绕同志第二故乡、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拉练活动、“三比一看”、转型升级、扶贫开发,以及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主题开展融合报道,不断为经济建设凝心聚力、提振信心,有力地服务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

分析查找症结,充分看清当前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

思维理念不清晰。一些媒体融合只是增加几个传播渠道,仍然是“1+1+1=1”,而非媒介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延用传统媒体上的官话套话,话语体系“涛声依旧”,报道形态也多是战役性质的,而非战略层面的,融合新闻成了平移新闻、叠加新闻;媒体融合仅仅是报、台、网互动的变身,空有融合的架子,吸引力不大,装机率、下载、留存度不高,地位尴尬;打造媒体融合的理念、技术、人才、资金链条上也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原创内生的技术研发力量,缺乏新媒体人才,缺乏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更为重要也更让人忧虑的是缺乏诞生上述条件的土壤。

体制机制不健全。在融合中存在赶时髦现象,看到哪个媒体在建中央厨房,就一哄而上都去建。但“厨房”建起后机制却跟不上,报刊台网、子报子刊子频率、新媒体还是各自干各自的,它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融合,“厨房”只是集中办公的场所。此外,当前的媒体融合还较大程度处于面上,主要是依赖管理者、领导者的推动,上层意志痕迹明显;传统媒体体制机制的窠臼、政策法规的限制、传统规则的惯性等,在传统媒体内部还不同程度存在;媒体融合大多通过内部结构的谨慎变化以及一些流程性改造来进行,造成传统采编和新媒体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效率低下、责任不明晰等问题。

盈利模式不明确。在“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互联网环境中,拥有海量用户的新兴媒体规模效应明显,并持续不断垒高技术、渠道、用户等优势,对传统媒体竞争者形成俯瞰之势。创造这一优势的原因之一是“抢先烧钱”,形成垄断。传统媒体在融资、上市、股权改革等方面都有诸多限制,很难从“烧钱”中寻找成功模式。只有通过多元反哺来实现时间换空间,调结构、促转型,但由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和自身市场经验的不足,变得更加困难。

紧贴融合发展的趋势态势,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方向

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就融合发展而言,传统媒体具有的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就是其专业的内容和权威的信息。偏离优质内容和有效的信息服务这一方向,即使建立新平台,搞快餐化、快位移,也是徒劳。优质内容和优质渠道必须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最大化传播效应。同时,互联网传播要坚守和发扬报道的思想力,让主流思想进入互联网,参与互联网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成为新的传播格局中舆论引导者。作为舆论场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传统媒体只有在众声喧哗中通过优质渠道的传播渠道发出最强音,才能用思想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拧开体制机制的“总阀门”。媒体融合最大的难度不是新增新媒体模块,而是对既有体制机制和模式进行彻底革新。“超级编辑部”“中央厨房”对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进行大胆解构和重建,但如何让战术性的运作模式常态化,如何建立统管全局的考核体系来激励生产融合新闻,如何平衡新旧媒体的利益诉求,如何驱动编辑记者适应媒体融合,都是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全面革新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模式,拧开体制机制这个“总阀门”,把思想、技术、管理、资本、人才的活力从滞后的管理机制中解放出来,才可能实现对新闻资源的完全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媒体融合才能从追逐走向引领。

葆有传统媒体的入口价值。环顾当前互联网巨头,都是依托平台的强大吸聚能力,聚集起海量用户群,从而实现增值服务、竞价排名、广告经营等。在信息多源、渠道多元背景下,媒体的价值在于信息入口,显得更加突出,这要求传统媒体必须从单一传播到综合服务转型升级。传统媒体需要重构用户关系,只有媒体以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服务来圈住用户,用户把媒体当成信息和服务的入口,传统媒体的商业价值才可能实现,影响力才能提升。

除上述三个着力方向外,我们还需要在技术人才上下功夫。要利用好不断变化的现代传播技术,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也要倒逼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掌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叙述方式及各种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不是包袱,在融合发展中大有作为

有人认为,传统媒体导向要求严,新媒体导向要求松,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容易萎缩甚至死亡,不能背着这个包袱去走融合之路。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恰恰是严格的导向要求让传统媒体造就了内容、专业、品牌优势,也决定了它在融合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

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是融合发展的“灵魂”。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严肃和坚守,花边八卦和低俗信息会迅速充斥整个网络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传统媒体离不开新媒体,而是新媒体无法离开传统媒体。有统计显示,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专业的新闻网站,无论是微博上的媒体账号还是意见名流,今天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用醒目的标题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用更醒目的标题质疑传统媒体的内容。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与此相比,传统媒体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充分的采访、调研,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报道。可以说,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后新闻”方面具有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后发优势。

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是融合发展的“推手”。不管介质如何多元,传统媒体都应有专业传播的那份自信。社会需要传媒的专业精神,我们的挑战是如何把“报纸上”“荧屏上”“波段上”的专业化平移到“网上”。“全媒体采编系统”是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聚合的平台,它在更高层面对专业分工提出了新的要求。暂时还不能苛求记者编辑都成为全媒体的多面手,但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由专业团队、专业平台、专业流程生产出来的内容,其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显然不是一般的网络媒体所能比拟的。全媒体化不仅是一种报道的形态,还是一种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的大传播体系。有了这种体系,传统媒体人的新闻理想、新闻理念和社会责任就会全面渗透到新媒体领域,在新媒体领域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地施展才华。

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是融合发展的“磁力”。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就会延伸到新媒体。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筑牢融合发展的根基

传统主流媒体在采取各种应变措施、加快事业发展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网络信息时代报、刊、台、网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更是作为的底色要求。

推进融合发展,把握导向基调是必然要求。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把好导向基调。新媒体虽然不同于传统媒体,但主要是应用了新的介质、平台和新的传播手法,本质并没有超出传统媒体的范畴。因此,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媒体本身的属性,无论怎么发展都要严格遵循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政策,坚守原则“底线”,不越纪律“红线”。无论怎么发展都必须为受众传播健康内容,把低俗信息、不当言论拒之门外。

推进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大局是使命任务。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媒体融合就是要与国家的治理体系、民众的社会需求相融合,真实体现社会民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理性疏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改革发展。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尤其需要媒体深入贯彻、积极呼应媒体融合这一国家战略部署,通过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氛围。

推进融合发展,落实守土之责是可靠保障。我们开拓了新阵地,必须守得住、打得赢。媒体人是落实守土之责的重要执行者,必须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武装新闻队伍,加强新闻队伍的马克思新闻观学习教育,使新闻观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和行为准则,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加强新闻媒体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安排到领导岗位上,确保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忠于、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加强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管理,在导向管理上与传统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体推进。

(作者为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记协主席,福建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交叉融合

近年来,传媒高等教育始终受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冲击。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业态发展的需要,传媒高等教育将会强化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设置新专业方向、改造老专业。如在设置新专业方向上,需要加紧研究和培育数据新闻、网络电视、数字音乐、动漫游戏、舞美工程等具有传媒特色的新兴专业。其次,跨学科的融合课程让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专业教育中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等一批融合课程应运而生。

服务融合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媒体实践将取代现有的以媒体形态划分的产品生产及以频道制为基础的割裂式的媒体结构。传媒人才急需向全媒体、专家型人才转向。覆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环节,以融合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特征、以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为模式的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已成为业界急需。

跨界融合

就传媒业而言,可以通过“传媒+”金融、电商、地产、教育、旅游和演艺等,将不同领域行业植入与传媒业的融合共生中。例如,“传媒+金融”模式,2009年青岛晚报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与相关银行合作,共同开启了国内第一家传媒银行;“传媒+演艺”模式,该模式可以说是盐阜报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互联网”模式,2015年上海文广集团(SMG)主动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跨界融合,希望将“第一财经”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

第4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视频资源;思考

一、背景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除了在面授课上接受辅导教师的指导之外,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上网查看教学资源。电大目前的教学是“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未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这是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和学着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1.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分享讨论

比尔·盖茨,除了众所周知的首屈一指“科技尖才”这个身份以外,他在教育领域也举足轻重。他主张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倡高等教育向混合式课堂挺近。学生可以在家观看明星教授的视频作为家庭作业,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种团队项目和其他交互类的活动中。在未来,让一大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相当过时的事。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 Bria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认为对于新的教育模式,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

2.教育资源的发展

对于目前电大系统,基层、地方和边远农村地区的广大远程学习者来说,教学信息的匮乏和教学资源的紧缺乃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易于通过互联网解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也是电大多年来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媒体融合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人民网北京2012年3月9日电(记者魏薇)9日)报告: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总体呈现出五个特点:第一,电信、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媒体合作进入新阶段,合作深化和多元化;第二,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互联网中心化特征已显现,移动互联网成为着力点;第三,媒体融合产品的研发提速,终端、技术应用、内容等基于媒体融合趋势的创新层出不穷;第四,跨媒体营销受到重视,全媒体集团“1+1﹥2”的整体效应初现;第五,媒介融合带来产业链的变革。并预测,2012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从量变发生质变。

(2)阅读变化

A.从文本(纸质)阅读走向屏幕阅读;

B.从线性阅读走向非线性阅读;

C.从单一媒体阅读走向多媒体阅读;

D.从静态阅读走向动态阅读;

E.从离线阅读走向在线阅读;

F.从非功能阅读走向多功能阅读(超阅读);

G.从驻地阅读走向移动阅读。

二、思考

1.视频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

如果问一位电大教师“如何做视频课程?”他可能会想到:

·编剧

·导演、演员、场地、灯光、化妆、器材……

·后期剪辑、字幕、配音、配乐、包装……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是制作电大视频资源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创意!就是如何用视频画面来表达学习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陪伴性:学了读书,还要上课。通过听课获得知识,领略思想,感受风采。教师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势,深情的眼神,传递的不仅仅是凝固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传神。对于学习者而言,应满足以下几点:

·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

·随时和反复观看,起到个别辅导作用

·对典型问题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体现课堂氛围或现场感,减轻远程学习者的孤独感

(2)内容表达:如讲故事,案例,对比分析,过程演示/示范,内心独白,情景/环境等内容的直观表达。在视频讲授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点知识,显露主干内容,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在讲授重点内容,罗列论据时要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1)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是通过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结构化的视频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由“元知识”、“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课件”组成,形成可动态利用的内容资源;通过语意搜索、自动匹配或人工调用,利用排版软件进行编辑加工,形成多终端格式的出版产品(如纸质图书、网络课程、手机、IPAD等)。

(2)实现目标

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全媒体、可选择、易利用、优质学习资源。资源体系一方面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兼顾预设资源、生成性资源、关联性资源和泛化性资源。

(3)技术方向

技术方向是视频资源数字内容跨媒体形态的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解决视频资源动态数字出版瓶颈。

(4)视频资源库建设

按知识粒度的结构化标注,使内容找得着、切得开、读得懂、配得上、管得了,实现与不同媒体资源间形成可自由重组、重构,且在三网合一环境下能自由播放的教育视频课程。通过对内容的结构拆分和标注,建立多维度的资源索引系统,提供快速查找、定位、聚合所需学习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快速形成适应跨平台多媒体分发的课程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学习需求。

(5)基于教育视频资源的跨媒体多终端同步资源建设构想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指出:“数字文化类支持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基于跨媒体形态的数字内容类型定义、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开发专业出版领域动态数字出版平台系统,重点面向科技、教育等专业出版领域开展技术应用与平台运营示范,促进以跨媒体内容动态组织、按需出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动态数字出版模式和新兴业态的发展”的技术方向。

符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申报指南》中:“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类重点支持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出版产品开发与推广、数字内容的生产与投送及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导方向。

三、心得

第5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可视化 CSSCI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自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就国内当前媒体融合研究而言,陈昌凤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融合的必要性、迫切性;什么是媒体融合、如何融合;在大型活动的报道业务中如何运用融合手段;国内各类媒体的实践和探索;国际媒体的经验介绍与分析;融合中的版权与伦理问题;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带来的表达方式、传播话语的变化 。综上,学界目前对进入新千年以来的媒体融合研究综述分析较少,基于此,本文拟通过CiteSpace Ⅲ软件工具,以CSSCI辐射整个学术场域,对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勾勒媒介融合知识图谱,为学界、业界今后相关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借鉴。

一、研究工具及过程

CiteSpace Ⅲ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来探测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揭示科学动态发展的规律,展现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根据研究目标,笔者于2015年10月19日利用CSSC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的“来源文献检索”功能,以“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作为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检索2000-2015年间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记录635条。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著录格式下载,文件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txt为其命名。利用CSSCI格式转换工具,将检索所得的记录进行格式转换,进而将条文献记录导入至CiteSpace Ⅲ,新建项目,设定各项参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媒体融合研究进入爆发阶段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将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5年,5年时间仅有两篇相关论文,2001年至2004年发文量0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在该时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媒体融合远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起步阶段:2006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突破个位数,首次显现平缓增长态势。爆发阶段:2013年至今,相关研究进入大幅增长时期,包括新闻传媒学界在内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广泛探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掀起媒体融合研究热潮。本轮“媒体融合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成熟阶段:2016年乃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业界转型需求,有关媒体融合研究的论文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增长,迎来媒体融合研究的井喷,此阶段将呈现螺旋迭代深度发展特征。

(二)基于CiteSpace Ⅲ的研究结论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5”,time slice设为1,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Author”,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和(3,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C(Citation)、共被引次数CC(Co-Citation)、共被引系数CCV(C-Citation Variance),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由软件利用线性插值算法自动生成。分别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高影响力作者。

在知识图谱绘制中,节点年轮代表作者在不同时间的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意味着相应时间被引用次数越多,因此节点直径与作者被引次数成正比。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有蔡雯(频次49,中心度0.24),作为第一位把“媒体融合”概念介绍到国内的教授,可谓媒体融合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拓荒者,在媒体融合研究的早期便及时将媒介经济学、流程管理、新闻实践等众多研究媒体融合的信息融会贯通,整理成文。后续研究更多关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提出了“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整体策划与内容共创”等事务建议。在该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作者依次如彭兰,在早期研究指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 ;喻国明,在《媒介经济学》中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了媒体融合现象及其影响,指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王菲、高钢、宋昭勋、孟建、匡文波、许颖、陈力丹、熊澄宇等。

2、高被引频次期刊杂志。

《国际新闻界》以55被引频次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相关期刊中排名第一,首次被引时间是2005年。《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当代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传媒》、《新闻记者》、《青年记者》、《传媒观察》的被引频次分别为43、23、20、19、19、18、16、15、10。不难看出,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下的期刊在媒体融合研究领域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过对比国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媒体融合的研究除新闻传播学科外,还包括广义的信息管理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学等。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当前国内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充分l挥本学科优势,更要突破学科专业藩篱,吸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吸纳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宽研究范围,细化研究粒度。

3、高被引文献。

在被引文献图谱中,被引频次越高,则对应节点直径越大。此外,中心度指标反映的是文献对应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与被引频次不同,是与时间无关的一个指标。中心度大则意味着该文献在相应知识领域中有更重要的贡献,甚至反应、代表着该知识领域的研究转折点。通过研究发现,高被引文献有以下两类:媒体融合核心概念、关键假设、本质定位、特征趋势的学理性溯源,如通过追溯Convergence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 ,再如将媒体融合分成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和媒介大融合三层次,强调内容和服务应该是关注重点;国内外融合成功案例、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发展方向,如“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在国外先进经验个案详述基础上,从新闻传播业务角度指出国内融合新闻的研究角度有“传播业务整合和流程管理”、“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等。综上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后继学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4、热点研究主体与客体。

鲁道夫・斯得博指出媒介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技术、文化、经济和法律与政治。每一个方面都可被视为一个分散的、独立的平台,都依据自己的规律运作,但同时四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以此区分为基础,结合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信息(题名、摘要)及研究关键词词频数据得知,2000年以来,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涉及新媒体、全媒体、传统媒体(含广播电视、电视节目)、新闻教育(含新闻学)、社交媒体、微博、自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出版及传统出版等。热点研究客体如技术面向的三网融合、数字化、数字技术;文化面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传播力;经济面向的文化产业、媒介生态、产业融合、内容生产、传媒产业;以及法律与政治面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舆论引导、媒介环境。

5、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Burst值,即在一个时段内发表文献中突增的节点,中文翻译为引文突增点,可用于表征某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本次运行探测出该领域下共计13个膨胀词。首先由于2000年至2005年媒体融合领域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未见膨胀词出现。2006年的膨胀词分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新媒体是2006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词语之一,2005年数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杂志期刊开设新媒体专栏后,该关键词在2006突变属意料之中。三网融合几经波折后,于2010年12个试点城市名单及方案得以公布,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因此该词在这一年成为膨胀词,该结果与中央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实践探索高度相关。2011年的膨胀词分别是“全媒体”、“媒介融合时代”和“新闻学”,体现出学界除了关注时代变化、产业动向外,对新闻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教书育人做出了深入、积极思考。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国内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在网民中的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如是成为2012年膨胀词。2013年理论界回归冷静思考,“传媒”的发展、走向,传统“报业”、“出版业”何去何从等问题集中爆发,该趋势一直延续到2014年,如“电视”关键词的膨胀。

纵览近年媒介融合研究,始终紧密围绕在国家政策,业界实践左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媒体融合领域的前沿趋势将集中于以下几点: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下的崩解与坚守,如在两微一端运营中存在新闻同质化、经费来源受限、疏于管理规范、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媒介形态重组;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好数据新闻、抢占移动入口、与自媒体融合共生、强化用户思维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创作者融合、多媒体内容与场景融合、媒体内容与社交和服务融合。新型媒体、青年及现象媒体、智能媒体、未来媒体、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陈昌凤:《“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态势与业界变迁方向――21 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第43页

[2]Chen, Chaomei.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 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3]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ei. USA, 101(suppl), 5303-53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5303-5310

[4]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年第2期,第78-89页

[5]王俊超:《解读2014“媒介融合热”》,《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第7页

[6]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第42-45页

[7]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第22页

[8]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51-53页

[9]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第32-36页

[10]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第70-72页

[11]RudolfSt&ober撰,《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介历史的理论化阐释》,《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第55-56页

第6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论文摘 要:在媒介整合时代下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大致沿袭三条路径:即分别作为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教育理念来加以建设现有的新闻教育体系 。但是由于对媒介融合实质存在认知误区,三种路径在现实发展中都存着问题。作为专业课程上唯技术至上的课程取向,在专业方向上对通识 课程设置认知模糊,在专业理念上对新闻教育目标缺乏大局意识,都导致现实改革处于瓶颈状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实质上是传播者和受 传者的传播理念融合,是知识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的融合,是对专业人才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1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1.1 关于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讲座时,曾介绍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唤新闻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中西方的传媒界实践中也已经相当普遍。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会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传媒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新闻教育也必须正视这一挑战作出相应变革。媒介整合影响了整个新闻业制作流程,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促使了以前占据独立市场份额的各个媒介开始从独立经营中转向多种媒介的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上的联运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传播的过程,技术因素的力量越来越得到突显。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成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新媒体发展中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不少高校正逐步开始顺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进行新闻教育的相关改革和调整,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概况来说,现阶段的新闻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层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为一种专业课程体系来建设。通过开设具有实验意义的数字传播课程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在课程体系上将新增加的课程作为原有课程的补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专业方向来建设。不单独开设具体的数字传播课程,而将新媒体概念渗透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尝试“大传播”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并重点借助“网络传播实验室”、“新兴媒体实验室”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密苏里大学呼应业界的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于2005年9月开设了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在“交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专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专业建设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应用。即整个学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将媒体融合嵌入到新闻理论演变中,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践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技术特点进行调整,探讨多元化互动新媒体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尝试在本科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实践层面,人民大学尝试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融入到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

纵观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核心点其实体现在了对专业技术的重视。然而单纯对技术的重视并不足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的转变。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才能够使新闻教育从根本上适应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认知误区

2.1 对媒介融合对新闻实践影响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了对新闻制作者与制作方式上,忽视了受传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改变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流程、行业规则、媒介形态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传者对媒体选择和利用的方式。单一的从制作者层面理解媒介融合,尝试着通过培训全能记者的方式来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足以应变纷复繁杂的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公众日益摆脱被动接受新闻或信息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回应、参与媒体报道,甚至创建个人的媒体。

而且在年轻人中,拥有这种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专业媒体的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且学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取自身工作的养分。如从网上论坛,在线视频中寻找报道的灵感和故事。

2.1.2 改变了受众理解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新闻业为主导的新闻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信赖是基于对理论、数据的臣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和体验新闻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断。传统新闻学去强调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用社会学解决理念传播、影响力问题,但今天它的效能却在极大减损。现在95%以上的社会判断、社会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断基础之上,要让人们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动之以情,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学会的一种传播手段。

2.2 对融合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认知误区——唯技术至上的专业取向

早期在新闻学框架中的新闻教育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课程。在新闻学向传播学过渡的过程中,特别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体的技能培养又成了新的学科取向,提出培养“全能型人才”、“跨媒体记者”的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体现在了对技术的重视上,尝试打破早期的专业类别划分,让学生打包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实际上全媒体记者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质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学目的也不是要求报道者同时掌握所有媒体形式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报道者能够在团队中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将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互动,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以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唯技术至上论”会导致新闻信息的重复传播,深度信息的缺乏,减损有效传播的的效率。

2.3 对融合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误区——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认知模糊

2.3.1 融合新闻课程设置上停留在了对多个不同媒介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

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实质是力图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的技术课程进行打包设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自已主修专业外的第二专业的课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将本科课程设计为新闻学选修包、传播学视觉传播选修包、传播学新媒体课程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专业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规定专业选修课必须选修够16个学分,其中在本专业选修的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其余学分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课程包,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外的3个课程包。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网络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包来讲授。 这样,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程体系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过多的专业技术课程会减弱课程中非新闻专业领域的课程比重,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统的提高。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并 “重视多能,忽视一专”,而是要实现“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3.2 融合新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并没有真正体现。媒介融合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如何在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上,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学科知识的融汇,是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密苏里大学作为首个开设融合新闻专业的大学,以它成功的教育实践诠释了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威廉姆斯认为,既然将新闻确立为专业,它就既不能不强调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废实践经验所能赋予的训练,新的教育方式是将专业课程和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学术课程的结合。以此为理念,密苏里学院非常重视新闻学与其他科系之间的合作。尝试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跨学科专业的整合。

中国新闻教育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却出现了简单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简单地把两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经济类、文化类、法律类、信息类课程,提出培养所谓的军事记者,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等复合人才,实质上这种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相较于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只处于粗浅的认知阶段,四年的选修课程由于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上课时间,和与传统新闻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复合型人才”。

3 误区的重新认识和反省

3.1 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对全媒体记者的认识解读

3.1.1 脱离唯技术至上的全媒体技者培养观念,确立培养具备技术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理想的新闻创新人才。全媒体技术这一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正是体现了新闻创新人才的三方面素质的要求。一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全媒体新闻采集和制作技术,在综合利用各类不同媒介特质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形态的差异化传递。如在报道一个突发新闻事件中,先用手机媒体做短信报道,然后是网络媒体滚动播报,再跟上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最后为报纸、刊物提供详细的深度报道。通过多媒体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传播以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二是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指具有职业道德和素养,遵守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才能。体现在全媒体时代就是脱离简单地对信息的重复性加工,防止信息的爆炸式传递,而是能够根据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和媒体介质的不同特色,对信息进行多样性的富有深度的开掘。三是体现在新闻的职业理想上。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文内涵永远是至上的,新闻教育理念应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走向了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漠视生命教育,使新闻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因此,全媒体记者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内涵即是要培养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维护社会公益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人才。

3.1.2 全媒体记者的核心素质是叙事能力,即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功底,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与现实,不仅能够通过掌握多种媒介技术把信息进行差异化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突显出信息的力量和价值。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前主任、新闻学教授贝蒂?迈斯格在演讲中说,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傻瓜,已经变成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院系培养的仍然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新闻传播院系在教学和科研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分追求,将会削弱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培养的学生很可能只会成为别人原创性的新闻和影视作品的剪贴员或包装工。不管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如何让一个故事讲得生动始终是新闻学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凯瑞说过:新闻就是一种描写的艺术,或者是描述的艺术。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南加州大学的融合课程改革中,新闻写作课程始终是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因为讲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的能力实质是其他媒介技能的平台和基础。

3.2 融合新闻课程体系的设置——融合课程实质上媒介技术课程和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深层整合

3.2.1 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媒介专业的学科间融合,实现跨学科的整合教育。

媒介整合时代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是要把广播电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特色、写作范式、技术理论、视觉需求、专业术语进行课程间的协调整合,建立真正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

美国南加州大学媒介融合的课程在多次改革后逐步建立了这一体系,即把媒介融合中的网络新技术课程融入到整个传统新闻学教学中,不再像中国目前的新闻课程改革那样,把网络、广电、纸质媒体分别授课。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了课程体系的重复导致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考量更适合融合新闻要求记者和编辑结合新闻题材特点选择最佳的媒介方式进行报道的特点。

表1:南加大新闻系媒介融合课程模式

3.2.2 融合新闻教育不仅要实现在专业课程上不同媒介技术课程的融合,更要在通识课程上实现多种学科间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闻学的发展,技术层面引发的制作流程的改变,促进了在新闻教育中对技术课程的重视。但是在美国密苏里学院开设的融合新闻课程的实践中,发现单纯的技术性知识的掌握并不足以培养出胜任各种状况的优秀新闻人才。虽然媒体技术的力量谁都无法回避。但是也应该看到,内容永远主宰了高质量的新闻与新闻教育,传输系统永远是第二位的,虽然新技术挑战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应该坚持教授学生那百分之八十不变的内容,掌握百分之二十的操作技术比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

在此理念下,美国新闻教育从早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发展,开设课程的重点从专业技术课程转向了人文与科学知识。各学校都努力将反映传媒技术性层面内容的课程减少,增加传媒事业社会层面、伦理层面、文化层面内容的课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对新闻、广告专业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做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65学分的人文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戏剧艺术、宗教、讲演等;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系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有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我们训练他们能够探求文化、技术、伦理、文艺以及政治事务,并能深刻理解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作用、权利和责任。”

目前在中国新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变革和现实危机面前,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成了新闻高校改革的一大举措。目前复旦和清华都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这一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媒介精英人才。如下表2、表3可看到,虽然两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各有特点,但通识课程中对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加强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是其共同特点。通识教育使学生浸润于文理贯通的博雅教育中,使其成长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

表2 复旦新闻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表3 清华新闻学专业通识类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是当代传媒业的一种新趋势,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与合作,早已突破了现行政策的壁垒。与此相适应,融合新闻教育成为现代新闻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如何在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学科整合进行重新认识和规划,对新闻教育改革来说至着重要。这种学科间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包括不同媒体形态技术课程的整合,尝试将新媒体融入到各个传统媒介的教学体系中。二是在新闻学院内部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和传统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着眼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破学院间的藩篱,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真正实现学科间的联合办学,着力于培养社会性工作人才。只有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才能够真正实现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东南传播,2008(6).

2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3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4 editor and publisher.dec.24.1910,20.

5 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新闻大学,2009(1).

第7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播音主持;融媒体;发展情况;创新方法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各种媒体逐渐地融合起来,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信息已经没有清晰的界限,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媒体语言带来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其面对全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中新媒体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播音主持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繁杂的网络环境也为后期播音主持语言是否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的含义

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多种媒体之间既有互补之处,也有共同点。融媒体的出现,能够充分融合这些媒介载体,并且在内容、宣传、营销、人力等多个方面做好全面的整合工作,确保资源共享,保证内容更加多元化,宣传途径更加丰富,这样也能打造利益共同体。融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将优势互补作为全新的融合手段,将融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起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此时也能将单一媒体竞争力,逐渐转变成多种媒体所具备的共同优势,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价值。融媒体整合了广播、杂志、报纸等多种媒介形式,随后将其与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其所具备的影响力、功能以及价值。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开始被时代淘汰,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显得十分乏力。在这时就要求播音专业主持从业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进行丰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到来所提出的要求,保证融媒体最大的价值得到发挥。

融媒体时代之下播音主持所具备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在融媒体环境之下,媒体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传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播音主持方式发生变化,并且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在融媒体环境之下,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传播者、者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在传统媒体当中,信息的传播者和者都是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接收者则是以受众为主,而受众主要是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他们在反馈上和选择性上存在交叉的特点。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范围逐渐扩大,每个受众都能成为信息当中的者,而传播者也并不局限于原本的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使得互联网大背景下使用软件的人们成为其中的传播者。虽然接收者仍是受众,但是因为受众范围逐渐扩大,因此受众也成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接收者。除此之外,受众在反馈上和选择上也有待于加强。受众可以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选择多方面的信息,随后利用互联网完成信息反馈,帮助媒体从业者快速对标受众所需要的信息,由此可以帮助受众尽可能及时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也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

融媒体环境之下播音主持发展所具备的意义

第8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如纸、图片、网络、视频;媒体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它更强调的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形成的传播业态、传播机构。媒介是学理概念,媒体是社会概念。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传媒介质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报、手机客户端等;媒体融合则是包括媒介加内容、生产组织体系的组合。但在实际论述中,往往不辨明晰,混同一类,因为它说的都是一码事,其目的和用意都是讲如何将媒介或媒体进行有机地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多介质合成、多渠道送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要。所以,学术上的争议,并不影响媒体的改革、向融合方向推进。

二、全媒体的建设与运营是媒体融合的条件和基础

全媒体也即多媒体,只是全媒体涵盖的内容更宽泛、种类更齐全。由于新媒体总是在不断的生成,致使全媒体的内涵也即成为变数,故而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固定概念还存有许多争议。但为表述方便,业界还是以此来指代同一集团由多种形态媒体组合而成的集群或集合体。

媒体想要将素材多媒介一次采集、分类型多次生成、多渠道分头,首先需要媒介健全,或者说是媒体种类要齐全。就当下来说,全媒体主要包括纸媒、视频、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没有健全的多媒采集、合成和传输渠道,就不成其为全媒体,更谈不上融合。所以,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全媒体的建设和有计划地合作运营。像今年3月上半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媒体大都采用了全媒体的报道形式,立足本媒体,同时借助已经建立的其他媒体,进行多形式、多渠道。这是全媒体建设的结果,也是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至于平台技术的深层运作,经营、管理的融合再造,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专长继续做深度的探索。

三、媒体融合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材料的数据库

媒体融合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一次性采集和多次补充以及以往的材料进行有向性地综合和制作,其中不乏有多重链接、前后对比、多方位的诠释。对于一个媒体的某一产品,一次性采集的全面性固然重要,但总会有缺失,不可能全其貌;多个媒体的同期采集,总免不了雷同,难以标新立异。要想创制自身的特色产品,全面满足受众,就要借助媒体自身的数据库,用数据库的“数据”来弥补不足、重组创新。所以说,一个媒体要想避免同质化、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而且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甚至还要尽量新、特、精。

数据库说白了就是一个资料库,只是要按照电子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用户增删、更新、提取和共享。过去我们写东西、制作节目,需要借助资料室、图书馆,而今我们可以从数据库中搜寻、截取,甚至可以运用云计算在网络中直接生成。所以说,建立一个数据库、一个大的数据库,对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电子媒体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同质媒体相拼,拼的很可能就是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既要有大众共有的,更要有适合区域特点和自身特点的专有数据。

四、内容的采集与制作是媒体的根本

当下,“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人们当中争论不休。传统媒体多以“内容为王”来立身,新兴媒体更看重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陡增以及传统媒体的式微,新闻信息的传输渠道愈显重要。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使用,使得媒体的内容制造更趋多样化、再生化,原生内容似乎只是一个支点,更多的要依靠平台包装、再造去完成,似有超内容之势。所以,提出“渠道为王”也不足为奇。

但我们知道,能够吸引受众用户的主要还是原生内容。媒体不是兜售数据库,而是以传递即时新闻信息为己任;人们关注媒体,主要还是想从其中获取新近发生的事情及其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原生内容,所谓的新闻再造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尽管新媒体的生成能力具有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新闻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制作本源还是原生内容,各种形式和样式都要以原生内容为基础。故而内容的采集仍然很关键、最主要,媒体人还是要在内容信息的采集与制作上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然后再进行拓展。

五、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融合发展的关键

媒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闻信息再多再好,没有人的发现也会自然流逝;新闻信息不管怎么生动感人,没有采集者的形象再现,编发者的艺术加工,也会淡然无味。同时,相关匹配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决策制定,实施完成的。现在,各家媒体都处在转型期,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建设使用、功能拓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合媒体的顶层设计与建构,都在要求媒体人急速转向对多媒体及其相互融合的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而且,这些人才不仅要技术过关,还须懂新闻传播规律。就目前来说,由于各家媒体的多媒融合大都处在试水阶段,所以人才问题更显重要。可以说,媒体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外乎三种途径:学校、社会和本部。学校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能人才,但不能培养政治社会型人才。学生要成为全能人才,还得走进媒体实践、进入社会学习,在实践社会中提高。这种人才的采用因媒体编制及招聘数额的限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媒体可以从社会上挖掘、征聘人才,特别是懂行的新科技人才,这种人才不一定太多,在对媒体和新闻传播有所了解后,即可发挥其巨大能量,开拓新领域,带动全媒体,起到引领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在岗的传统媒体人仍居绝大多数。媒体要转型――开拓新媒体、走向融合发展,自我要生存――依靠媒体、奉献传媒业,传统媒体人就必须得顺应新形势,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价值。在同一媒体内,可以讲授指导,达到相互了解;同一机构内,可以新老搭配,采取互带互学的方式,尽快实现人才的全能化。

六、传递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媒体的目的

第9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

在人类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上,艺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就是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教学专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全新教学理念探索市场导向型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创建同市场相联合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针对此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数媒设计专业开设较晚,经验较少,依然处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学习时期,在硬件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人才培育条件受到约束、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下列几个问题所致。

1.1 教学中技艺教学失衡

培育人才的教学中,通常并不是平衡培育技术和艺术理念,而是有的以培育技术手段为主,有的则以培育艺术理念为主,学科间就好像是两道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无法相互融合。各大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通常是以技术操作的教授为重点,轻视在技术中应当应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过度地探索数媒技术,轻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导致轻设计重技术的现象产生。然而,在艺术高校中也暴露出轻技术撑持、重艺术表达的情况。进而得出,各大高校在尽最大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在教学中平衡数媒设计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理念。这是造成大学生想要采取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时,无法找到恰当衔接点的根本原因。

1.2 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些众多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后,通常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来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高校都高举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大旗,所以要加大力度展开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同时,操作实践案例的教学,是有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而正是因为缺少该环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论与实践断层的阶段。

1.3 没有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滞后于有关数媒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内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与数媒行业的生产相挂钩。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迈进社会时,无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得出教学模式问题是培养数媒专业人才的一大重要难点。

2 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2.1 拟定满足于行业需求的培育人才方向

高校的数媒艺术专业应与周边的数媒企业就人才培育上展开深层次合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培育人才计划。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所以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特张和兴趣为依据划分出各个方向和层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培养行列中。例如,第一个方向是拍摄3D影像与后期制作。学校教学队伍分析搜集的院线电影数据后得出,3D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青睐并蓬勃发展的行业,该走势为培育数媒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在3D影像设备逐步成熟以及众多3D电影上线的大背景下,拍摄3D影像以及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这时学校积极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相关人才。第二个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多媒体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创新性移动终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要求,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动态,恰当、科学地调整有关课程结构,达到与市场行业、产业不断进步相同步的目的。在分析专业岗位需求后,确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以此为据,架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专业、专业基础和项目综合是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从浅入深、逐层递进、互相交织融合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与专业岗位相符的素质和技能。还是以影像设计类专业培育3D摄像师作为案例,一年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概括、提炼色彩和塑造形体能力这些基础课;二年级则是开设能够培育他们创意和沟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紧随其后则是立体影视原理与制作、拍摄影视与制作等专业模块课,培育学生专业摄像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最终在项目综合模块中,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完成,并且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和交流中将实际中出现的数码摄像难题解决。

2.3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

人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元素,所以高校应当以提升教师实力和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为培养团队的基础,将骨干、核心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专家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组织起来组成教师团队。其中,核心教师以核心专业技能提升为立足点,有目的性地展开核心教师的行业、企业专项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展开有核心优势的教学;骨干教师则是以教学、行业、院校有关要求为依据,展开教育和有关专业培训;然后联合多个媒体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师与总监,使行业兼职教师群成型,将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引进本专业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将知名行业专家队伍邀请到高校本专业教学中,利用有关行业、企业将长久合作关系达成,使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建成。同时,诚聘专业顶尖人士指导专业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成三合一的专业师资团队,以师资力量的雄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育实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