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网络工程专业类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工程专业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工程专业类别

第1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此项技术主要是对网络工程进行系统预定的安全访问控制,来避免内部网络信息数据被网络外部非法查看使用的问题,但是由于防火墙安全技术成本较高,普及度不高等原因,被置于网络工程安全体系安全技术的最下层。测:主要是指对网络工程进行内外部病毒有无的安全监测。具体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①入侵检测:主要利用一些软件对网络工程中计算机内部数据信息进行常规收集与分析,从而勘察网络系统内部是否存在不安全活动以及出现被攻击等问题。不仅可以实现在不触犯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对网络工程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实行监听、防范内外部攻击以及失误操作等问题,并从根本上提高网络性能的安全。②安全监测:即借助网络工程所使用的计算机安全程序以及相关软件,进行定期的安全监测,从而保证网络工程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控:这主要表现在安全扫描技术方面,即通过远程以及本地的网络系统监测实现网络数据信息的扫描,从而让网络管理者及时获知网络安全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漏洞等问题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可以对潜在安全威胁进行警告,有效地从预防调控方面提高了网络工程安全性能。管:顾名思义,这项技术主要体现在维护网络工程安全方面,可以通过虚拟网技术、交换技术、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VPN技术等进行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针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外部远距离攻击以及IPsweep等系统漏洞问题研发出一种虚拟网技术,以及与之相伴随产生的交换技术,这两种技术主要针对网络工程的连接安全问题。而对于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则主要用于处理网络工程数据信息交流交换通信处理,可以通过路由器与交换机、网络系统、网络管理设备之间、VPN设备。服务器与客户间访问以及电子邮件等进行网络数据与身份安全的认证。对于上述提到的VPN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工程各大企业的通信数据安全管理,由于要对分布较为分散的企业进行公共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网络明显具有一定简便性,但是因为要在一个大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具有一定隐私的数据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做好信息在通讯管理过程中不出现窃听、假冒以及非法入侵等安全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网络技术的研究已经很深入,然而我们在确保网络工程安全进行技术选择时还需要谨慎,具体需要在技术应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为了确保网络工程安全需要对网络操作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安全技能培训。我们要明确网络工程安全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在技术选择与安装过程中注意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知识素养才能在维护网络工程安全作业中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2)依据加密对象,选择合适的技术。由于网络工程不仅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还需要将加密工作分为主动防护加密以及常规防护加密,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操作人员依据需求进行满足自我限定信息数据的安全特殊防护,后者只是根据数据信息性质施行程序化基本数据的保护。(3)根据网络数据类型进行相应安全技术选择。虽然研发出的现有网络安全技术有很多种类型,但是由于需要保护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特点,我们为了更好地对网络工程进行安全保护工作,需要根据网络要保护的数据类型进行一定技术类别选择,这样才能让网络工程安全保护更科学更有效。(4)根据相应选择的网络工程安全技术配置与之相符合的计算机性能。由于网络主要通过计算机等进行数据录入整合等工作,所以为了确保整个网络工程安全性能,需要我们根据选择的技术进行符合技术标准的计算机性能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保护工作。

    网络技术作为网络工程安全保障的主要内容,受到来自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工作人员的热切关注,因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网络工程的发展与普及,还能为人们对网络的使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2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网络技术的掌握情况,对于能否很快适应社会需求极为重要。黑河学院自2004年正式批准成为综合类本科院校以来,其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教学队伍已发展到一个精英教学团队,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模糊、粗放到精益求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庞杂,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本院优势,黑河学院对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提出4项基本学习目标,即懂、建、管、用:

“懂”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认知网络术语及协议标准;

“建”是能够对现有网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能够作出实施方案;

“管”是能够使用网络硬件设备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

“用”是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信息、站点的。

在对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经典内容,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拥塞控制内容基础上,渗透部分神经网络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引入最新网络技术,如高速LAN、无线LAN、蓝牙、ATM、IPV6等。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在教授网络课程时以TCP/IP协议体系结构为主线,以Internet和Intranet作为实例来讲解网络基本原理和其应用。网络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设置见表1。

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一样,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和组织形式上采取多类别分类教学,具体类别如下。

1)计算机网络(72学时,理论36,实践36)。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采用谢希仁教授编著的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进行教学,讲授内容包括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局域网及介质访问控制、广域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3、Linux)。在应用层重点讲述HTTP、FTP、SMTP、DNS、DHCP、SNMP等协议的原理,P2P模式与C/S模式的差别;在传输层讲述可靠传输的基本条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以及TCP、UDP协议;在网络层主要讲述路由算法、IP协议、构造超网与子网划分、网络互连、路由器基本原理等。实验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应用层网络协议验证、网络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网络测试、网络编程。1个学期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企业网方案设计、局域网P2P即时通讯软件的实现等。基本覆盖了表1中所有的知识点,另外对于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神经网络也做了讲述。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54学时,理论36,实践18)。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工程)方向本科生,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讲授内容以Internet为线索,系统介绍协议、服务、数据报、数据交换、信道复用等网络基本概念,应用层的重要协议如DNS、TCP、UDP、IP、FTP、SMTP、HTTP和网络设备。重点讲述多路访问控制协议、IP子协议以及交换机、路由器、模拟与数字通信的方法与过程、效率与性能,噪声与干扰对通信的影响等。对计算机安全包括RSA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电子邮件加密传输、认证协议、加密通信等进行介绍。实验内容包括协议分析和网络通信仿真实践,重点在于理解协议的概念、应用和脉冲编码调制,实现一般网络应用。覆盖表1中的基本和中高级内容。

3)计算机网络基础(48学时,理论36,实践12)。

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本科生,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教学,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网络概述、通信原理、TCP/IP协议结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设备及应用。实验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应用层网络常用协议实现、网络测试及管理命令使用和组网技巧。主要覆盖表1中的基本知识内容,省略了网络层和运输层中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

2.实践项目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于实践,实践教学的定位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围绕这一目标,黑河学院为网络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开设的网络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针对专业方向的不同需要,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实验项目要求做相应整合,满足各专业方向对于网络教学的要求。

3.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宽、系统要素多、各种协议实体交互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为了改变过去传统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1)讨论式教学。

由实验授课教师讲解本节实验的理论原理和具体的实验内容,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思考题并要求实时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时,通过提问或研讨分析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协议有实质性的了解,避免死记硬背。

2)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每个“任务”,并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知识总结评价”的过程展开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以校园网拓扑结构为参照,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接触到真实的网络案例,从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到网络规划与设计再到硬件设备的选择逐步展开。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指定内容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Internet的发展过程、网络系统拓扑结构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安排3~5名学生组成小组,查阅资料、讨论并写出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其自学能力。

3)开放式实验教学。

学院于2011年建设了网络实验室,引进了最新的网络仿真设备,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外也可随时练习课堂实践内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精简了课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省内专家和院系领导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给予了肯定。

第3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94-02

1概述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计算机网络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而且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完全达到培养目标,原因主要有:一、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发展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明显滞后;二、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明显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三、实践教学存在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内容与实际脱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连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2理论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不仅要反映当前网络技术的现状,结合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互动,使课堂成为充满挑战、活泼、吸取知识的殿堂。

2.1优化充实课程内容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应不断修订,教学内容随之充实新的知识。现在,计算机网络教材大部分都是以OSI或者TCP/IP参考模型来展开内容,对于当前热门的新技术提及较少或是没有提及,这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等内容,对于目前基本淘汰的技术如X.25、帧中继等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一带而过,适当增加无线局域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当前热门的技术。或者可以自行编写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当前社会的需求,来组织教材内容,这样针对性比较强,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2.2完善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模式必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多媒体教学资料及其它的教学辅助工具,甚至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来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在实际应用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对应的网络工程项目布置给学生完成,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解决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网络系统整体结构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网络设计、实施、管理和协议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课堂往往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厌学不学的情况,比如在讲解网络协议,各层的封装和解装等教学比较抽象的工作原理时,就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视频资料和其它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展现教学内容,既生动形象,又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3加强理论教学的互动效果

传统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差。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学的互动性,由原来单一、只听少说的现状转变到学生多说、多讨论的教学模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安排设计好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哪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论讲解,哪些需要提问留给学生思考讨论,都需要合理设计。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或者翻转课堂来提高教学的互动效果,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爱上充满挑战、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

2.4创建网络学习平台

课堂的教学时间短暂,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作补充,创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能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资源。教师可在网络学习网站上提供一些优秀学习资源,教学案例,项目工程,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等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上网共享学习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QQ 群,微信等网络交流软件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为达到优异的教学效果作保障。

3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从实践内容结合实际需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及鼓励学生参考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全面提升自我能力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1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根据实验教学大纲来开设,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不能很好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现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分为网络协议及管理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和网络编程实验三个单元。网络协议及管理实验主要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原理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现场操作,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与理论结合,主要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实验、网络协议实验、各类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实验等,共计10学时。网络工程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常见案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网络软硬件构成、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成要素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其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的能力,如网络线缆的制作及测试实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实验,VLAN的配置与管理实验,配置访问控制列表实验、网络地址转换配置实验等,共计14学时。网络编程实验,主要有Winsock套接字的使用实验、ping程序的设计、文件传输工具的设计与实现等实验内容,共计8学时。实验内容由课程老师全程指导,要联系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这三个单元的实验锻炼,使学生能够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完善实验评价体系

实验内容进行改革的同时,实验评价体系也要不断完善,改变以往只考查学生实验结果的情况,考核的对象不仅仅只针对结果和单个学生,而要注重实验内容和过程,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地制订、设计、协作和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涉及实验过程的考核、实验结果的考核、协作能力的考核和问题处理的考核,做成表格的形式方便教师对学生逐项考核。其中实验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实验的出勤情况、实验过程的表现情况,占总成绩的40%;实验结果,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占总成绩的30%;协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的考核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别占总成绩的15%。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操作能力明显提升。

3.2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考取网络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等。学生在考执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采取教师指导制,根据学生报考的类别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类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证书,在考试的准备学习中,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不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收获了知识和自信,为今后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4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操作的能力也明显提升。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改革应一直在路上,不断汲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培养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社会企业用得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守平,胡山泉,于芳.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79-81.

[2] 朱洁,王江平,仝茂海.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7):91-94.

第4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6(375人推荐)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6(255人推荐) 

 

3、 土木工程  推荐指数: 4.5(231人推荐) 

 

4、 汉语言文学  推荐指数: 4.3(177人推荐)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推荐指数: 4.6(174人推荐) 

 

6、 热能与动力工程  推荐指数: 4.4(124人推荐) 

  

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推荐指数: 4.6(82人推荐) 

 

8、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推荐指数: 4.6(76人推荐) 

 

9、 经济学  推荐指数: 4.0(76人推荐) 

  

10、 通信工程  推荐指数: 4.6(75人推荐) 

  

11、 会计学  推荐指数: 4.7(66人推荐) 

 

12、 金属材料工程  推荐指数: 4.5(66人推荐) 

  

13、 自动化  推荐指数: 4.5(64人推荐) 

  

14、 建筑学  推荐指数: 4.5(56人推荐) 

  

15、 测控技术与仪器  推荐指数: 4.4(52人推荐) 

 

16、 生物科学  推荐指数: 4.4(52人推荐) 

 

17、 工业设计  推荐指数: 4.5(50人推荐) 

 

18、 电子信息工程  推荐指数: 4.5(48人推荐) 

 

19、 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3.8(45人推荐) 

 

陕西理工大学专业排名及分数线【理科】

 

专业名称年份平均分考生类别录取批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6467理科二批会计学2016466理科二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6466理科二批经济学2016463理科二批财务管理2016463理科二批通信工程2016461理科二批数学与应用数学2016461理科二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6461理科二批建筑学2016458理科二批生物科学2016458理科二批电子信息工程2016458理科二批化学2016456理科二批物理学2016456理科二批自动化2016456理科二批土木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工业设计2016456理科二批工商管理2016456理科二批物流管理2016456理科二批环境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网络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车辆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教育技术学2016456理科二批金属材料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国际经济与贸易2016456理科二批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测控技术与仪器2016456理科二批能源与动力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16456理科二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16456理科二批工程管理2016455理科二批旅游管理2016455理科二批电子商务2016455理科二批应用心理学2016455理科二批应用统计学2016455理科二批人力资源管理2016455理科二批信息与计算科学2016455理科二批化学工程与工艺2016455理科二批食品质量与安全2016455理科二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6455理科二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16455理科二批地理科学2016454理科二批市场营销2016454理科二批应用化学2016454理科二批环境科学2016454理科二批生物工程2016454理科二批工业工程2016453理科二批图书馆学2016452理科二批 

陕西理工大学专业排名及分数线【文科】

第5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层次教学;多元化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需求很大,而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同时也导致了招生困难。分析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学生能力差,不能够很好地胜任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学校生源文化基础差并且纯在较大的差异。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初中生,大多数又是升入普通高中无望才选择职业学校学习的。这些学生基础都很薄弱,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学校如果仍按照传统的《中职教学计划指导方案》或与其类似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效果肯定较差,教学目标难于实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目前社会对中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需求在“网站建设和管理”、“中小型网络互连与网络维护”、“网络组建工程”等这样的岗位上。而职校中这样的课程不多。

(三)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的中职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技工师资队伍主要突出的问题为:师资总量严重不足;老师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高校毕业生,缺少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老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比例等方面出现很不合理的比例。

(四)实验、实训设备缺乏。目前很多开设计算机网路专业的职业学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网路实验,有些学校尽管建有这样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也主要是一些旧设备,而且数量有限,根本胜任不了培养计算机网络应用合格人才的要求。

二、建议措施

(一)教学对象分类及教学目标多元化、分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学生需求。主要思路是: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际能力与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习惯,根据学生中考成绩及特长,将学生分成A、B、C等类,制定多元培养目标,加强文化课、专业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不搞一刀切,实行分层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种类多、内容层次差别大,选用教材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课上让学生多联系、多时间。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提高学校教学的效果,较快的效果,较快达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制定多元教学目标,根据市场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进行分层教学。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急需的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如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与维护、计算机网系统规划、安装与配置、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人才等。职业学校应根据以上市场的基本情况,结合中职的生源及中职学校的自身条件,选定合适本学校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如网站建设与管理、中小型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作为培养目标。对于以上岗位,分别制定其培养目标。“网站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目标位能够胜任一般网站的建设工作及网站的日常维护:“中小型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目标为能够胜任中小型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目标为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与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能力。对于成绩较差学生主要完成“网站建设与管理”模块的相关课程的学习,这个模块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平面图像处理”、“二维动画设计”、等这样难度不是很大的课程,各门课程的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技能训练课上可以反复练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完成“网站建设与管理”及“中小型网络建设与管理”俩个模块的学习,对于这部分同学,由于内容增加了很多,各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都要做合理的安排,课程不要开设太多。成绩很好的同学在以上俩个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网络信息安全”模块学习。按照这样的方式制定多元化分层次的培养目标,使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各不相同的同学,毕业后都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三)搞好师资质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时提教学质量保证。面对师资总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官却、专业课教师数量较少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俩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有计划地进行自培;二是有针对性的引进,尤其是要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成为中职教学中的实验、实训教师。在学校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计算机网络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并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各种认证,获取各种岗位证书。只有教师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

第6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第7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 序列模式; PrefixSpan算法; 规范化; 借阅规律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4-34-03

Abstract: The operation of the colleg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has generated a large amount of borrowing data for so many year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ehavior pattern and borrowing rules of readers, the PrefixSpa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lead data sequence pattern mining. To keep balance of importance between the support degree and the length in sequence mode, the mining results will be normalized and the sequence patterns will be given with weights. Based on the weighted sequential pattern analysis, the linking relation and the borrowing rules can be obtained, and readers may borrow based on these rules.

Key words: sequential patterns; prefixspan algorithm; normalization; borrowing rules

0 引言

数据挖掘又称为数据中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获得有趣、有用、隐含在数据背后且可理解的相关知识[1]。数据挖掘中常见方法有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模式、Web挖掘等,这些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2]两方面,使用序列模式进行分析的较少。

目前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经过多年运行生成大量借阅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直接分析可得知哪些是热门书籍读者借阅图率、图书利用率等信息,但是要发现借阅数据背后的规律不是直接分析数据能够做到的。同时,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部门,应该主动掌握读者的借阅习惯、借阅规律和借阅倾向,主动为读者推荐书籍。借助于系统推荐图书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借阅某本图书时主动为其推荐相关书籍并给出借阅图书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是在读者根本不清楚自己要阅读什么书时,应根据读者专业主动推荐相关专业图书的借阅顺序。同时还要解决以往系统关联规则仅能发现同时被某些读者借阅过的图书而无法给出借阅图书的先后顺序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使用PrefixSpan算法挖掘序列模式,使用[0,1]区间规范化处理挖掘到的序列模式。

1 PrefixSpan算法

PrefixSpan算法[3]在挖掘序列模式时不需要产生候选项集,挖掘速度较快。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出频繁1序列后产生投影数据库,根据前缀挖掘投影数据库得到局部频繁项集,将前缀与局部频繁项集结合得到频繁序列,具体挖掘步骤如下。

Step1:扫描序列数据库S,找出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频繁1-项集,即得到长度为1的序列模式。

Step2:将长度为1的序列模式作为前缀构造投影数据库。

Step3:对每个前缀扫描所属的投影数据库,根据最小支持度得到相关局部频繁项集,将前缀和局部频繁项集结合得到频繁序列。

Step4:继续将得到的频繁序列作为前缀,挖掘该前缀的投影数据库得到局部频繁项集,结合得到频繁序列。重复该步骤直至不能发现更长的频繁序列,算法停止。

2 序列模式规范化处理

如何有效使用挖掘出来的序列模式成为序列模式应用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使用的方法是按长度降序排列,长度越长的越有用;也有按支持度降序排列,支持度越高的序列模式越有用。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1种方法序列模式支持度不够大而不具有非常的普遍性,第2种方法序列模式太短而起到的指导作用小。为兼顾支持度和长度的重要性,我们提出各自占50%的比例来计算序列模式的权值,但是各自的计量单位不同,支持度为百分比而长度为整数,所以必须进行数据变换,在此选择规范化[4]处理,使支持度和长度值变换后均在[0-1]范围。

规范化处理是数据挖掘前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本文应用于数据挖掘后结果处理是一种新的尝试。规范化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特定区间,有三种形式:最大-最小规范化、z-score规范化和按小数点定标规范化,在此选择“最大-最小规范化”,计算公式为:

其中,maxA和minA为属性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过处理后将A的当前值v映射到区间[new_minA,new_maxA]中的v'。

3 PrefixSpan算法在读者借阅行为模式挖掘的应用

3.1 序列模式在读者借阅行为挖掘的应用模型

序列模式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读者借阅行为挖掘及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数据准备、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如图1所示。数据准备主要是保证被挖掘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完整性,知识获取主要是应用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对准备好的数据进行挖掘获取读者借阅行为,知识应用主要是根据读者借阅图书的类别或读者专业进行相关图书推荐。

3.2 数据状态分析

本次序列模式挖掘使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管理系统中2009级、2010级本专科学生的借阅数据作为数据源进行序列模式挖掘分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09、2010级本专科学生共5823人,涉及到汉语、外语、计算机、管理等13个大类专业,为使得挖掘的序列模式能够较好地发现各大类专业读者的借阅行为习惯,整理好数据后按大类专业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图书管理系统中借阅数据包含的属性很多,在分析时只需要学号、借阅日期和索书号这3个字段的信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管理系统每借阅一本书就会产生一条借阅记录;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同一本书的多个副本索书号相同,但同一类别的书有多本不同的书名,索书号的编码以中图分类号开头,但“.”之后的比中图分类号更详细,“.”之后的用来区分同一大类中不同小类的书,最后加上“/……”区分该小类中不同的图书,如TP391.413/1188表示《PHOTOSHOP蜕变:人像摄影与后期》这本书,TP391.413/1151表示《PHOTOSHOP CS5数码人像修饰208例》这本书,TP391.414/72表示《FLASH CS6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则TP391.413表示photoshop类的图书等,那么在处理数据时对于索书号只用“/”之前的作为借阅书籍的标识,这样就可以区分每一小类的图书。

3.3 数据预处理

本次挖掘从图书管理系统中获取238145条借阅记录,经过索书号处理后得到148236条记录。然后以学号作为序列ID,以一天内所借阅书籍作为序列中的一个元素,按照时间的递增顺序编排,得到每个学生借阅图书的序列,如表1所示,最终得到的序列数据库S有4938条序列。

3.4 序列模式挖掘

序列模式挖掘的目的是寻找序列数据库中按照某种顺序出现的规律[5],但在高校读者借阅规律中,并不是每个规律对所有专业的读者都适用,必须要分门别类对不同专业进行挖掘得到对应专业的借阅规律,才能给对应类别专业的学生进行借阅图书指导,如计算机类专业的规律不能应用于化学类,化学类的规律对外语类学生指导借阅顺序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将序列数据库中的序列分为外语、汉语、物理、化学、数学、通信、计算机、金融、营销、管理、美术、音乐、体育等13个大类专业,分别对每个大类专业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本次序列模式挖掘在Win7操作系统、Myeclipse 8.5平台下使用Java语言实现PrefixSpan算法,序列数据库经过处理后保存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中,本次挖掘设置最小支持度为5%,对挖掘得到的结果中选取计算机类专业的部分序列模式,如表2所示。本次序列模式挖掘结果删除长度为1的序列模式,因为该模式对获取读者的借阅规律没有指导意义。

3.5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挖掘结果,从图书管理系统中寻找相关索书号所属的图书类别,得到计算机类专业第1条序列模式中图书类别如下:

TP312C:C语言类

H319.34:大学英语四级类

TP311.138:数据库类

TP312JA:JAVA基础语言类

TP311.5:软件工程类

TP391.413:PHOTOSHOP图像处理类

TP312.25:JAVA项目开发类

TP312UM:UML建模类

TP311.55:软件测试类

G642.477:毕业论文撰写类

由此可知该序列为计算机类专业中软件工程学生的借书模式,借阅图书的基本规律:基础C语言―>数据库―>Java语言―>软件工程―>项目开发―>软件测试等,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大学英语四级以及图像处理的书籍。对上述挖掘结果中第2条序列模式进行分析,可知是计算机类专业中网络工程学生借阅图书的模式。

3.6 应用分析

为能够更好地体现读者的借阅规律,充分利用序列模式中支持度和长度的重要性,将挖掘到的序列模式进行[0,1]规范化处理。处理后计算每条序列模式的权值计算公式为:

权值=支持度×50%+长度×50%

最后将挖掘得到的序列模式按照权值的降序排列以供对读者进行借阅推荐时使用。表3为挖掘到每大类专业的序列模式情况。

从表3可知,外语类序列模式数量较多,主要是外语类包括了英语、越南语、泰语这三类专业的借阅模式,因为各专业中书籍类别不同,所以产生模式较多。本次序列模式挖掘结果大部分序列的支持度在5%-8.5%之间,因为序列模式中是最大的频繁序列,最大频繁序列的支持度一般不会很大。各大类专业中权值最大的序列一般是长度较长(不一定是最长)且支持度在6.5%以上,这些序列具有学习的连续性和相对普遍性;权值最小的序列,一般长度和支持度较小的,主要出现在该大类专业中少部分同学喜欢借阅其他类别专业的图书。

在给读者进行借书模式推荐时,根据读者当前借阅的图书,从按权值排序的序列模式中从上到下寻找当前借阅图书所在的序列模式,找到模式后,从该读者的借阅历史库中寻找该读者是否已经借阅模式中当前借阅图书类别之前的图书类别,若没有,则询问读者是否已经阅读过相关图书类别,如果没阅读过则推荐先阅读相关图书类别后再借阅当前这本书,如果已阅读过则推荐阅读完当前图书后继续阅读序列模式中该图书之后的图书类别;若序列模式中所借阅图书之前的图书类别该读者均已借阅过,则直接推荐读者阅读当前所借阅图书后,继续阅读序列模式中该图书之后的图书类别。另外,有部分读者很茫然,不知道要阅读什么图书,这时可根据读者的专业,主动为其推荐该专业中权值最大的三个借阅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使用序列模式挖掘能从读者借阅历史数据中找到读者的借阅模式和借阅规律,通过挖掘到的借阅规律可以对其他读者借阅图书时进行相关图书推荐,避免读者借阅图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能提高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率,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但是本文提出的方法仅静态地对当前存在的历史借阅数据挖掘发现读者借阅图书的序列模式,而图书馆的借阅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后增加很多记录,那么读者的借阅规律可能会发生改变,接下来,如何快速发现增量数据后的借阅模式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海峰,张健,黄晓亚.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渔情预报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7.11:52-53

[2] 冯研,王馨.国内图书馆数据挖掘技术实践应用进展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20:2-4

[3] J.Pei, J.Han, B.Mortazavi-Asl,et al.PrefixSpan: Mining Sequential

Patterns efficiently by prefix-projected pattern growth. In Proc of the 17th Intl. Conf. on Data Engineering, Heidelberg,Germany, April 2001.

第8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论文摘 要: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做为教学评价量化指标来规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双重发展,可以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但同时等级考试也暴露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就此作了简要思考及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应用的广泛深入,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对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学生更重视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每年都有几十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笔者就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和内容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设四个等级。它不以评价教学为目的,考核内容不是按照学校要求设定,而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考试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四级考试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技术合作,追踪世界先进水平,按国际规范设计考试。

?1.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 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共三个科目。

?2.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考试科目:语言程序设计(C、C++、Java、Visual Basic、Delphi)、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Access)共七个科目。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

?4.四级分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三个类别。

?二、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意义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通过十多年的考试实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越来越大,NCRE证书在社会各界的认可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诸多的用人单位以此来考核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不少院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与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3.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了量化的指标,统一了评价的尺度,有利于在同一评价尺度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励了教师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4.等级考试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与单纯的笔试考试不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学生既认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注重了实际操作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存在问题

?1.现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上,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从目前各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不论是教学大纲或是实验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等级考试的要求。例如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的程序设计,这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好多考生都因程序设计题目做错或不会做而未能顺利过关。 而目前各高校所安排的与等级考试相关的课程如VFP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的上机实验课时都较少,达不到程序设计训练的目的。

?2.另外,由于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很多高校已经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授位方式,导致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导致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降低。

?四、如何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笔者深入查探近几年本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所得分数,其中笔试通过率较高,很多同学都是上机考试没有通过。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起到更大的作用。而目前各大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对实践课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应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2.针对通过率低,一方面考点学校可结合本考点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可以考虑等级考试认证与在校生的学分制教育相结合,可免修相关科目。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重要性以及对今后就业择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目前,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也提高了自身计算机水平。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各高校应该针对自身情况,探索符合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新途径,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

?参考文献

?[1]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官方网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官方论坛

第9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这一核心任务的重点。论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课程模式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学院的课程模式特色,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学校及其它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双证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专业和课程。因此,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这一核心任务的重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开始兴办高职,短短几年,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发展。由1999年的12个专业、在校生2300人发展至2006年的52个专业、18000余在校生规模,办学实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该校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尤其是课程的深化改革问题。为了研究高职教育课程特征,探索专业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促进学校教学的建设,我们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相关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能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逐步积累了经验,正在形成自身特色

近10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视;一批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对我国本土创生的高职课程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正在形成独特的课程模式特色。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举办高职以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带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课程与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

2002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湖北省“十五”规划课题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随着该课题研究成果在学院的推广,“一教双证”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验,逐步形成了“双证”互通课程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双证”互通课程模式的基本要求为——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将职业资格要求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目前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实行了“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根据“CEAC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15门主干课程组合成为“网络安装与调试能力”、“网络维护与管理能力”、“网站规划与建设能力”三个模块;将CEAC网络工程师认证课程与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课程均溶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必须参加CEAC的考试,获得网络工程师的资格证书。通过与该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了解到,按照这样的课程模式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就业率非常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 “质量认证”、 “旅游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双证”课程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2.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以职业技能模块为例,该模块中即包含了达到某种职业资格(能力)所需要的通用课程、专门课程以及实训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例如,在“外贸报关员”等专业方向的培养实践中,围绕“跟单员证”、“国际单证员证”、“报关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设了“进出口业务实务”、“外贸函电与单证”、“报关实务”、“外贸制单实务”、“国际金融与结算”5门职业技术课,这5门课程将进出口与外贸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综合和总结,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从事外贸实践的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外贸公司的要求。

3.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例如纺织专业《提花工艺与纹织CAD》课程对应“纹织CAD证书”,《纺织实验操作》课程对应“纺织品检验工证书”;物业管理专业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课程对应“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证书”;电信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应“电工中级证书”;计算机类专业的《VB程序设计》课程对应“应用程序资格证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应“高级操作员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对应“CEAC证书”;机械类专业的《数控技术应用》课程对应“数控操作中级证书”等等。

自1999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即对以上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现几年高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对“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加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正在进一步探索。

(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

从1995年开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在学院全面推行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加工”专业,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和与之相关的冲压设备、冷冲模拆装、测绘、冷冲模课程设计,塑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和与之相关的塑压设备、塑压模具拆装、测绘、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及冲塑模具的制作等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在时间上将该教学模块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在空间上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地结合形成专业教室;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形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程与职业资格培训相互融通的教学单元。完成该单元教学后,学生即可取得相应模具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作品,我们了解到,这样安排课程,尤其是实施了单元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学习效果好,课程设计错误少,考证合格率高。而据专业老师介绍,毕业生就业率将近100%,学生到达单位后顶岗工作周期短,学生感到满意,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也很好。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例如,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就是将其分为硬件组装、软件程序安装、故障排除三个技术单元,每个技术单元作为一个单元教学项目,先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然后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拆装,在拆装过程中,如果有问题,老师现场解决,对于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现场做理论讲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产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企业为平台,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完成了基础教学的学生送到企业,对其进行必要的短期培训,然后参与该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制作,并围绕产品开发与制作进行专业技术和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通过产品质量以及产品销售情况来反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与专业实践以及产品市场脱节的弊病,强化了课程学习与企业和产品市场的联系,直接将生产一线作为课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以职业实践的要求为基础组织课程;(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连续或融为一体;(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场所上统一;(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的一体化。

二、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将其称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瓶颈逐渐显现,这就是课程模式的开发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教师层面,高职课程开发或建设的理念还比较模糊

几年来,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涉及课程深层次的较少,部分教师的课程理念基本上停留在2000年前后课程改革的阶段,其证明之一是参加了那次教学改革的教师还具有一些“能力本位”的概念,而后来的新教师则基本没有这些理念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而不是学科相对接。但是许多教师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还没有在教师中引起普遍的重视。许多教师虽有志于课程改革,但由于理念问题遇到许多障碍。

(二)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课程模式是以某种课程观为指导的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类教育,它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特点。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什么?当前虽然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界定,但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为一些具有先进的办学理论的高职院校共同接受的是:打破学科体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特征并不明显,既难将其归入某种特定的模式,同时又无法归纳出自身的特色;一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虽然有许多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也认识到,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已完全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然而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新的路径的寻找,却又面临了诸多困难。当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在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带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师资、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经验还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意义。因此,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并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课程开发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

在调查中反映出部分教师对于课程问题缺少基本的概念,更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这在新近几年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老师们反映,当前高职课程改与教学的理论多来自于国内一些有名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理论研究者,他们多注重理论的探讨和体系的建构,较少亲临现场。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熟悉教学实践,但习惯于采用经验感知的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其观点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在上岗前虽然接受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的培训,但是其所接触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与普通教育并无区别;而在后续的在职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很少组织教师们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明确提出了希望学校组织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愿望。

(四)课程改革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除了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不知道该如何改革外,影响课程改革原因还在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并不充足。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有些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整体重构,工作量大,可能冲击教师习惯的工作模式和教学方式,甚至会使某些只能适应单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失业” 的境地,因而不少教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另外,课程与教学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情。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但是要使课程改革深入并使之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作用,深入学习,广泛发动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现有的课程要进行深入改革,即意味着开发新的课程模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学校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的任务十分艰巨,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一门课程的修修补补,因此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实施,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的。开展课程的改革,当务之急是使教师们认识到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新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

(二)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批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教学一线还未得到全面深入地推广运用。这也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的建设,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范式,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应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以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代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为保证先进课程理念的引入,可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三)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课程改革规范

要规避改革带来的风险,应大力开展以课程研究为核心的教育研究。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

(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教师,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从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改革之所以困难,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因此开展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扫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上的障碍,例如解决工作量的计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定职称等问题,同时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