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能力本位,奠定基础
无论是传统的手工会计,还是现代的会计电算化,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这种具有本位性质的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记算报,即记账、算账、报账。记算报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无论信息技术有多发达,其都必须能够完成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任务。这一方面的知识算是会计行业的经典知识,笔者不再赘述。
二是析预决,即分析、预测、决策。这是会计数据的核心作用,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人们需要的是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益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能够对后期某个时间段的财务情况作出一个预计。更高级别的还包括能够从数据的变化中看出公司的经营情况,并给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参考,以便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
显然,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准确的记算报为科学的析预决提供基础,而科学的析预决又可以为下一轮的记算报提供数据。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去奠定学生的能力基础。
二、岗位主导,认准方向
事实上,能力并不是单单在简单的知识积累中形成的,其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而言,本模式确立了岗位主导的思路。
岗位主导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复杂,但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中,作为教师思考得更多的是用什么样的岗位来主导。会计从业的岗位很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是一种粗放式的行为。那么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应当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聘请企业专家的方式来进行共同论证,这样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具有切合实际需要的岗位能力,而这样的思路也能形成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岗位主导具有这样的四层含义:一是基本素质,二是专业理论,三是专业技能,四是岗位技能。在这四层含义中,前两者一般可以从学校的教学中获得(这也是中职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后两者理论上也可以从学校的教学中获得。但由于教学与实践往往实际上处于脱节状态,因此聘请企业方面的人才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成为岗位主导的实际意义所在。而事实上,当学生在拥有了基本素质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再获得了切合实际的专业岗位技能的话,那学生的能力基础也就得到了丰富。
三、仿真模拟,积累经验
仿真模拟是本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升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是为下一步的顶岗实践积累操作经验的过程。在本模式中,仿真模拟也分为四个方面,即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出纳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其中,基础会计实训重在核算书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计与登记等;财务会计实训重在实务训练、货币资金、应收和预付款项、存货、投资等方面的训练;出纳岗位实训重在练习出纳的基本技能,尤其是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等;综合模拟实训则是在前面三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性的模拟训练,让学生生成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仿真模拟重在模拟,意在仿真,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情境可能是模拟的,但必须以真实的心态去参与,不能认为这是一个模拟情境就可以随意对待。无论是基础会计实训,还是综合模拟实训,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要从心理上高度重视与参与。在模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种真实参与的状态,要让学生想象成自身就在真实的情境中,要让学生考虑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要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一天的营业额或者一个月的收支额度判断出一段时间内的经营与生产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证明,在仿真模拟的过程中,只有淡化仿而强调真,才能让学生真正生成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岗位能力。
四、顶岗实践,形成能力
顶岗实践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刺环节,是检验前期努力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真正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真正有效的顶岗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岗位就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
进入了顶岗实践阶段,意味着实际岗位选择的多元性。对于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出纳员、收银员及初级会计人员是切实可行的实践岗位。在笔者主张的培训模式中,学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大多可以在以上所说的岗位上进行实践。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顶岗实践不是将学生推到一个岗位上放手不管,而是学校必须全程跟踪,必须跟顶岗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在综合了相关的信息之后,要对不同岗位上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以使这种顶岗实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感受,学校要注意收集学生在顶岗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并针对学生的这些感受进行分析与判断,以发现学生取得收获的原因,从而延续本培养模式中有益的措施。同时,还要探索学生所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建议与参考。
Abstract: C languag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now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urgent solution still exist in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mmary and thought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on C language through adopting teaching method driven by task, stimulating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the proper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关键词: 高职;C语言;教学改革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college;C language;research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06-02
0 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C语言逐渐成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时至今日已经二十余年了。即便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为特征的后PC时代,C语言在底层软件开发、驱动程序编写、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动画软件设计等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断进行C语言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C语言编程能力,不仅仅具有教学意义,对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获得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在C语言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C语言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精力着重于培养学生掌握C语言基础概念、语法规约、语义描述、算法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而在C语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没有太多关注,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较为枯燥。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他们中有一些同学更乐于接受与实际接轨的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如果我们一味注重理论灌输与传统例题的练习,容易使学生逐渐缺乏学习兴趣,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再讲授C语言分支结构时,总是按照语句的一般形式、语义、程序流程图、简单例题和复杂例题等内容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教学环节的,最后引申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对此传统教学过程稍作调整,在授课之初请学生分析如下例题:
某企业发给员工的薪水由两部分组成(底薪加提成),设员工的底薪为800元,对于某位员工而言,若其生产的产品所产生的利润低于1000元(含1000元)没有提成,利润在1000~2000元(含2000元)的提成为10%,利润在2000~5000元(含5000元)的提成为15%,利润在5000~10000元(含10000元)的提成为20%,利润超过10000元的提成为25%,请编写C语言程序,完成该企业薪水发放计算软件的设计工作。
我们请学生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观察并寻求解决该问题。显然,学生认知系统中仅有的顺序结构内容无法进行程序设计。因此,为了完成企业提出的要求,必须寻求新的编程手段。而这种思考结果也就顺利的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分支结构的定义和应用中来。以这样的具有应用背景的问题作为课程的开端,为学生设置了构建算法模型、掌握选择分支结构、完成流程图设计和程序编写等工作任务的方式,并通过将教、学、做环节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单元设计中的各个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有机地衔接为一个整体。
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以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着手点,引导学生掌握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所应该具备的C语言相关知识与技能,将会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的定位在服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地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以企业实际问题作为授课引例和参照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从而极大地提高了C语言教学效果,在起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C语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打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信心。在C语言授课过程中主动创设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并将在此情境中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归纳为若干实际的工作任务,确实构建起在虚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今后C语言课程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在C语言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内容方面的恰当选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难以深入到较为复杂的编程环节中,以至于在工作岗位上面对实际问题凸显能力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C语言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感到,仅仅通过大量浅显孤立的个案来对学生开展C语言编程训练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推手。在教学中采用具有问题深度的例题和实训内容对于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进行循环结构编程训练时,引入矩阵乘法算法程序设计作为重要案例,就收到了较好教学的效果。首先练习两个三阶方阵的乘法函数的编写,再练习m×n矩阵与n×p矩阵的乘法函数编写,此后,可以练习任意两个矩阵的乘法函数问题,这就需要先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可以相乘,从而将分支结构与循环结构相联系。在此单元实训的后期,针对数据量比较大的矩阵乘法,还可以练习在数据输入过程中临时中断并保护数据,而后通过密码输入环节重启数据输入并计算和输出,这也就实现了将多个功能模块有机整合的目的。再如,我们进行字符数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字符串查收程序作为案例来展开教学。我们将此例分为四个层次来对学生进行编程训练,它们分别为在一个长字符串中查找某个单一字符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在一个长字符串中查找某个单一字符出现的所有的位置、在一个长字符串中查找某个短字符串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在一个长字符串中查找某个短字符串出现的所有的位置。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训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实操环节的问题呈现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完成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但学生每一次新的训练,又都是建立在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着自己所处理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设计到系统整合的变化,也感受到自己正在努力向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实训环节中去,不会因为畏难情绪和缺乏兴趣而止步不前。
3 在C语言教学中应着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枯燥是很多计算机专业初学者对于C语言课程的评价,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以GUI环境为代表的各种软件平台,包括观看视频、制作动画以及参与网络游戏等活动,所以当他们面对经典的行编辑环境,并需要通过代码与计算机沟通时,确实会有很多不适应,甚至内心中会对C语言课程有些许的枯燥感。
在后PC时代教授C语言课程确实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体会到自己向职业IT人迈进的同时,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C语言的魅力。那么除了C语言授课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加大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互动环节的强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空间,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思路和实践环节中的收获与全体同学们分享,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通过分配不同模块的代码编写任务来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我们要为学生搭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请在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人或是团队代表走上讲台在课上展示他们的代码设计、讲解程序设计思路并接受同学们的掌声和赞许;我们要为学生提示克服困难的路径,每次授课结束难免会有一些因为遇到困难而感到学习效果不佳的同学,面对优秀同学光鲜的变现,他们往往会选择沉默,作为教师,要积极与这些同学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并拿出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迎难而上,取得进步。此外,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优秀的C语言程序、强调C语言在当今IT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C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式,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有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编程平台都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而C语言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仍然在底层控制、计算机教学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这些讲授C语言课程的教师,在大学时代都曾是C语言的痴迷者,都曾彻夜守在计算机旁不断调试程序或在图书馆、书店中专注地查找资料。今天,C语言仍然在续写传奇,而不经意间我们其实也是这传奇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拿出对于C语言的所有收获与热情来感染我们的学生吧,使他们在C语言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和实践中受益,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孟祥双,刘永宽,郭瞻.C语言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转变;措施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要谋求发展,离不开有力的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机制,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加快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
一、 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下 内部控制的转变
(一)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如编制科目、 凭证汇总表, 总账、 明细账的核对,在电算化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其部分内部控制功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平衡检查等功能。因此, 内部控制也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等资料减少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 网上交易、 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相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 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 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三)计算机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的环境
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 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
二、加强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一些措施
建设的主要措施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 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这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使用等等。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事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 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 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1、组织机构设置
企事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事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
2、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 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上机管理
一般来讲,企事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 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 日志文件。
4、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事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 除此之外,还应有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及时保管好这些备份。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事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转贴于 1、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 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2、数据输入控制
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3、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
4、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事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
5、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 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事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
四)加强内部控制稽核
内部稽核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 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稽核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稽核: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稽核;2、审计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对不妥或错误的报表处理后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5、提高会计人员,内审人员的素质。
(五)加强系统的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避免因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
(六)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建设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因此,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应纳入内部控制制度之中。企事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各个企事业应在其财务工作和经营管理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并且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常士剑. 会计电算化应用[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鑫则. 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温凯婷,周宁.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J]. 内蒙古财会,2002,(12);
原来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的临时工(合同工,下同),在转入国营企业或者公私合营企业以后,未经上级批准转为长期工的,仍然为临时工,他们的劳动保险待遇,可以按照所在企业单位的临时工的有关规定办理;经过上级批准转为长期工的,他们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后一次作临时工的期间,可以作为本企业的工龄,并且与所在企业单位的长期工,享受同样的劳动保险待遇。
原来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的职员,可以分别不同情况仿照对工人的办法办理。
二、原来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并且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集股社员,在转入国营企业或者公私合营企业以后,可以作为企业的长期工或职员,他们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期间的工龄,可以作为本企业的工龄……。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 一体化教学 实践和创新
一、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大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学生在小学时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不同,造成了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不同。目前的现状是: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小学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城镇来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时接触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仍然按照书本教材进行同起点的教学授课则会产生问题,即: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学,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这让一体化教学没有了实际意义。
2.缺少针对性强的专业教材
目前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教材所包含的一般性理论过多过杂,实践性的内容十分少。很多教材总是重复地讲解OFFICE软件的操作方法,完全没有针对性,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3.专业教材落后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计算机技术更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一日千里。由于各种原因,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最为明显的是,在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上还能够找到关于97版本的OFFICE软件的讲解。而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办公软件早超越了03版的OFFICE软件。这样会造成学生在技校所学的知识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以考证为目的
现在的技校学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进行计算机的学习,并且都要参加计算机的等级资格考试。统考成绩在大部分学校被当做老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则会采取题海战术,以考试为目的,直接把计算机课程变成了考证培训课程。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知识脱离实际工作,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实际价值,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5.有综合性教学能力的教师缺乏
根据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也要熟悉专业知识。而目前不少教师只熟悉一方面知识,不能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表达本专业的原理内容。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实践
1.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水平差别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这次测试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对新入学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1)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粘贴和复制的时候,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先进行鼠标练习,而键盘的操作则只进行提示,让他们自行摸索学习;对于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则重点教他们怎样运用鼠标操作。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这种模式,要通过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让学生进行简历设计的时候,只给出基本的字体限制以及表格基本要求,其他方面不做要求,但是规定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在这种要求下,基础好的学生更能够发挥他们的特点,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达到知识的温习以及信心培养的目的。
2.综合实践需求,自编教材
鉴于现在流行的几种教材不适合一体化教学,学校应该组织老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编写适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学习要求的计算机教材。
3.培养具有综合性教学能力的教师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知识的更新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
(1)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进修,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选派优秀的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提高老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鼓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研究,支持教师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
(2)计算机老师与非计算机老师相互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提倡教师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鼓励一门课程两位老师联合讲解。
4.改变测评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优化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现状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英文内部提示,以及尽快学习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知识。但目前已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均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而脱离实际应用,缺乏实用性,因而使该课程被冠以“无用”课程的头衔,缺乏重视度。
1.2 学生现状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生为计算机相关各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并且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偏重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1.3 教师现状
计算机英语是计算机和英语两个学科的结合,需要任课教师既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目前而言,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但是因为不是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比较局限;另一类是英语专业教师,具备专业的英语教学基础,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不熟悉,不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向专业靠拢。故而以上两类教师想要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弥补不足,这也是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的挑战。
2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关教材均存在偏向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且内容相对陈旧等问题,因而令学生觉得枯燥的同时,也不能够更好的反映计算机的新技术应用,与实际应用缺少适应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2.1 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职业能力支撑课程,是为了对其它相关专业课进行辅助教学而开设的,按照教学内容所属课程类型划分为相关模块,如Computer Hardware、Operating System、Programming Language、Database Technology、Computer Network、Computer Security等,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课程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
2.2 教学内容专业化
改变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均等分配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模式,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就在讲授时偏重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照顾到计算机各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让学生们既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贴近自己的专业,在工作学习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大大提高,又觉得内容丰富有趣,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教学内容实用化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偏重理论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类科技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比较空泛,没有实际应用,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学习少量理论的基础上,添加关于每个模块的实际应用,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马上可以学以致用,将实用落到实处。例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部分时,增加关于Windows网络配置命令的部分,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输入命令,如ipconfig命令、ping命令等等,运行后得到的英文界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翻译。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雨阅读通篇的英文短文相比,不仅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其它课程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由“主讲”变为“主导”,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每个模块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制成相对应的任务,围绕任务的需要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3.2 分层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即改变传统的学模式,承认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基础学习者的需求。将分层次的概念引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既可以让程度高的同学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减轻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计算机英文术语的识别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3 分组教学法
所谓分组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组长和组员干各自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分组时需要遵循均衡分布的原则,即每组包含基本等同的成绩突出、成绩中等和稍有困难的学生人数,这样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启发和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
3.4 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向发生改变,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安排,由教师课堂直接讲授改为学生预先在课下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课程资料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课堂活动则由教师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利用课堂讨论深化知识学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3.5 应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测试,并伴以反馈和矫正。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评价期间了解自身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4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更新如此迅速,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要求我们不得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英语学习,提升自己的英文方面的造诣和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志丽,曾艳.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和实训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2).
1.1课程现状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英文内部提示,以及尽快学习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知识。但目前已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均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而脱离实际应用,缺乏实用性,因而使该课程被冠以“无用”课程的头衔,缺乏重视度。
1.2学生现状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生为计算机相关各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并且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偏重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1.3教师现状
计算机英语是计算机和英语两个学科的结合,需要任课教师既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目前而言,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但是因为不是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比较局限;另一类是英语专业教师,具备专业的英语教学基础,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不熟悉,不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向专业靠拢。故而以上两类教师想要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弥补不足,这也是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的挑战。
2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关教材均存在偏向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且内容相对陈旧等问题,因而令学生觉得枯燥的同时,也不能够更好的反映计算机的新技术应用,与实际应用缺少适应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2.1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职业能力支撑课程,是为了对其它相关专业课进行辅助教学而开设的,按照教学内容所属课程类型划分为相关模块,如ComputerHardware、OperatingSystem、ProgrammingLanguage、DatabaseTechnology、ComputerNetwork、ComputerSecurity等,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课程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
2.2教学内容专业化
改变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均等分配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模式,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就在讲授时偏重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照顾到计算机各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让学生们既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贴近自己的专业,在工作学习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大大提高,又觉得内容丰富有趣,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教学内容实用化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偏重理论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类科技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比较空泛,没有实际应用,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学习少量理论的基础上,添加关于每个模块的实际应用,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马上可以学以致用,将实用落到实处。例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部分时,增加关于Windows网络配置命令的部分,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输入命令,如ipconfig命令、ping命令等等,运行后得到的英文界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翻译。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雨阅读通篇的英文短文相比,不仅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其它课程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3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由“主讲”变为“主导”,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每个模块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制成相对应的任务,围绕任务的需要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3.2分层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即改变传统的学模式,承认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基础学习者的需求。将分层次的概念引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既可以让程度高的同学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减轻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计算机英文术语的识别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3分组教学法
所谓分组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组长和组员干各自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分组时需要遵循均衡分布的原则,即每组包含基本等同的成绩突出、成绩中等和稍有困难的学生人数,这样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启发和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
3.4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向发生改变,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安排,由教师课堂直接讲授改为学生预先在课下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课程资料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课堂活动则由教师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利用课堂讨论深化知识学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3.5应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测试,并伴以反馈和矫正。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评价期间了解自身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教育;就业;实训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4
要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使他们的能力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实训是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大好机会,必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现在,就业局势日益严峻,同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开发计算机职业教育实训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目的是完善计算机教育实训系统、提高学生就业率。
1 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现状分析
1.1 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参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应聘一些工商企事业单位中的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IT行业中的营销和服务等工作。
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IT行业和非IT行业,IT行业就业的特点有:专业人才集中,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经常接触新技术。这有利于学生自身专业技术的发展。非IT行业就业的特点有:专业人才较少,以本行业业务为主体,接触IT新技术的机会较少,自身专业技术发展空间狭窄。
1.2 就业现状分析
(1)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学生出现了恐慌心理,就业信心不大。在一项关于就业信心和毕业后计划的调查中,各专业的调查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平均有59%的学生毕业后打算就业,但有54%的学生认为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不大;(2)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对于刚就业时的薪资水平期望过高;(3)学生对于社会中各行业的了解不多,不能很敏锐地把握新资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基本为零,所以掌握不了社会的就业行情,对于各行业的新资讯反映较为迟钝,这样就会白白错失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经常关注社会动态,关注就业行情;(4)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较为挑剔。随着每年毕业生的增多,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极其有限的,一些一线城市或沿海城市虽然就业机会较大,但内部的待业人员也较多,如果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就业地点,势必会加大就业难度,所以学生要转变观念,争取先就业,再选择地点。
2 职业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偏重理论教学、注重课本中知识的记忆、渐渐脱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
2.1 有些职业学校办学思想不够端正。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有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副业”,把教育重点放在普通教育上,忽视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方法、模式等的研究,甚至连职业教育所需的硬件或软件基本设施都跟不上,这些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2.2 师资力量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需要。有些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只看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同之处,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一些特性,因而会降低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要求,减少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成功的职业教育需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要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这种“双师型”教师才能有效地完成专业知识培训的任务。
3 研究开发计算机教育的实训系统
开发实训系统需要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训机会,减少实训与工作之间的误差,在实训过程中得到真实体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控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就业率。
3.1 尽可能与行业顶端的企业合作
IT企业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为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跟上IT产业发展的步伐,所以要尽可能地寻找行业顶端的典型代表企业合作,如用友集团,与用友集团合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专业领先水平,而且用友集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它的外包企业、客户群等实训资源。
3.2 采用能使企业与学校达到双赢的模式
合作的企业与学校之间需要度过一个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内,学校需要适应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也要善于运用学校人才的专业知识,让他们的才能在企业里得到全部发挥。为了达到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采取了学校与企业岗位互换的方式,这个方式的具体实践方式是:让老师去企业中参与工作,企业计算机工程师来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这样能使老师了解了计算机知识是如何运用于实际的,也使工程师了解了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让彼此都了解了对方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
3.3 课程教学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1)教学任务的设计。设计教学任务时也要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设计教学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与社会中计算机岗位的需求接轨。采用行动导向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部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作品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情景教学和分析实例的方式,同过创造的情景,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轨的环境中激起学习兴趣。计算机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取实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选取实例的过程中应多选择综合性强的、较为经典的例子,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来验证讨论结果;设立实训系统的知识库。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技术问题,各个企业出现的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些处理问题的方案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所以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员工的工作经验。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这些处理问题的经验,就能增加就业的机会。因此,有很多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学校建立了实训系统知识库,主要包括:综合性案例分析、优秀作品展示、问题论坛;(5)创新实训成果评价方式。实训的过程不仅是老师教学的过程、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还是计算机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训成果的评价方式也必然得到完善。实训的评价主体必须是学校、企业、企业合作客户、学生共同构成,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实训的过程,而且还要全面;(6)对实训成果进行交流总结。在对实训成果进行交流总结的过程中,要集合不同企业和学生进行成果评价和经验总结,可采取辩论赛的方式,提出各自的观点。
4 结束语
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文的实训系统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比较符合新时期社会的需求。本文所提倡的实训系统打破了传统模式,将专业知识积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使用这个实训系统时应注意根据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领域中的专业知识也一直在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引导计算机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职业教育下的学生若想就业,首先要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转变观念,先就业,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地点。
参考文献:
[1]龚宏浩.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3).
关键词:计算机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53
五年之前,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各专业的排头兵,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课程,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招生过程中本专业很受学生的欢迎,报名踊跃,毕业后学生的就业率也很高。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各校相关专业的迅速增多,其他学科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目前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对计算机的一般应用逐步成熟,同时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IT产业的出现,计算机人才需求向实用性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常态技能,只要学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硬件知识和编写软件功底,但目前我们很多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还停留在以前计划安排上。
第二,社会各行都在普及计算机的使用,这就要求计算机学者掌握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三,由于近两年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就急于找工作,真正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又都安排在后面,加上社会招工难舆论的困惑,学生也就无心真正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之后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跟上。
第四,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当前技术开发。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不少院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有很多课程不适合开发利用,如VB、VFP等语言工具在开发中很少使用,但很多学校还以这些课程作为主导课,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或IT产业部门的要求。
第五,有些教师在理论课讲授上很有条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不少问题,又找不到问题所在,说明了教师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够,因而给学生的实践认识上带来迷茫。
第六,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家大部分都是佼佼者,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而计算机专业中有些知识是抽象复杂的,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把抽象东西模拟出真实感来,学生就会呆呆地上课,什么知识也没有记住,时间长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对策探究
第一,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好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应精心设计问题,明确教学应达到什么目的,可用演示、模拟、换位等方式进行教学,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实现教学结果,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讲课,然后布置书本作业,让学生背和记。这种方法只适合理论教学,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走访一些院校,发现院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不少,但利用率太低,主要问题是做一个好的课件费时费力,有的课件需要几个软件系统才能完成,个别老师怕麻烦而走了捷径,达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编写软件运行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少的麻烦,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些困难都是在平时备课时面临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而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动性、教学责任心,要有较高的教学的水平。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理论和实操一致,不能脱节,要有结果。学生看到结果后就认为自己也能做到,那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势必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这实际是师生互动过程,通过老师对前后问题的分析,学生就会理解事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也增加了对该课程的记忆。
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识面要宽,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对未来发展、人性化设计有想象力,经常邀请IT公司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主流技术培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吸引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是工程性、系统性的专业,结合实际,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增加课题设计和系统综合开发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适应,提高学生在业界有用能力。关于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经常开展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组织教师走出去访问学习,与IT企业加强联系交流,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引进有实力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建立多层次实习基地。计算机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院校虽然有试验和实习课,但受一定的局限,与社会具体实际工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巩固知识,应做好实训工作。欢迎教师带队到有能力单位,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开发,使学生深有体会,学校也应该密切联系社会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