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城市设计 城市特色 法库 东湖新城
中图分类号: TU984
1. 引言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的建设和更新节奏也在加快,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城市形象的一体化,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地方环境文化资源流失,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特色逐步消失。同时,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重视,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当作一种手段或途径,在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历史名城保护、市容环境景观提升等工作中,尝试对城市形象和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控制和有效引导。
2 对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认识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内涵与外在形象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与特质。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赵士修,1998)。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而城市设计同其相比确实在编制重点、内容构成、评价标准、工作深度等方面存在固有差异,也没进入既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但从其本质内涵、目标内容和历史演化来看,城市设计长期以来就是城市规划本身的有构成之一,而非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之外另增的体系与层次(吴晓,2011)。
城市设计概念从时间的发展来看经历了如下过程:(1)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实际上是建筑学的方法在城市规模上的使用;随后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文脉的设计手法;进而强调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城市设计还进一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等。(2)城市设计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向多重目标的综合,经由环境的外观和功能,发展到意义和交流,发展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3)城市设计的范畴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到人类活动,到空间与活动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4)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活动也有这样的发展,从强调固定的空间结果到强调对于发展建设的组织过程;从专业设计活动到商业活动、政府行为、开发活动以及规划设计的综合;城市设计的成果从形态布局到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刘宛,2000)。
通过对当前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整理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设计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城市设计指解为城市形体环境设计的一种构思、方法、手段,它贯串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编制阶段,不同编制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赵士修,1998)。而狭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陈占祥,1988),亦即对指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会根据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容和成果要求,分解为的不同操作层面(吴晓,2011)。当前仍以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居多,而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近年也逐步开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一起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并指导下层级的分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如天津市自2008年开始展开了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各分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区县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实现了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全覆盖。苏州、石家庄、哈尔滨、大庆等也编制完成了总体城市设计。
本文所引用的是狭义的城市设计内涵,是针对法库东湖新城区的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通过法库新城城市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城市活力,塑造个性鲜明、可持续再生的城市特色。
3. 法库东湖新城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特色塑造
3.1 法库东湖新城简介
法库县是沈阳市的郊县,位于市区北部,处于沈阳经济区一小时交通圈内。作为沈阳市北部重要的经济区域,尤其是借助沈阳市对法库县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法库县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东湖新城位于法库县城城区的东部,与县中心城区相连,是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法库县总体规划中“生活居住向东、产业发展向西”的发展构想,法库县做出了建设法库东湖新城的战略决策。
3.2 城市特色定位——“山”、“水”、“绿”、“城”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首先解决的是城市形象的科学、合理定位,即明确符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规划对新城的功能定位要求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法库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错,构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天然格局。东湖新城东部和南部群山环绕,山体植被茂密,丛林叠嶂,如天然的森林氧吧,是法库城区天然的生态屏障;位于城南和城北的尚屯水库、泡子沿水库更是周边山地是最重要的景观生态资源,其中流入尚屯水库的沙河从城区中心自东向西流过,为东湖新城增添了“碧水蓝天”的灵动空间。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了法库“青山城边走,秀城谷中流 ”的天然格局。
东湖新城在法库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一轮的法库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东湖新城的总体功能定位为:法库县中心城区的东南门户;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未来法库行政、科教、文体核心区和高品质商贸新城区;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区。
综合以上分析,东湖新城城市设计将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以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城市、沈阳卫星城市的建设目标,将“山”、“水”、“绿”、“城”作为城市特色定位,通过对规划区空间结构、景观形象、建筑形态、交通组织、道路绿化、生态环境等景观要素的控制,建设“东部青山入半城,蓝天碧水到我家”的法库新城区。
3.3 城市特色设计理念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把“山”、“水”、“绿”、“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作为空间设计的主线,同时引进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新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本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绿化系统合理地融入到各项功能区之间,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园区内部景观空间与园区外部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合理有序的环境景观系统。
2、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强调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
3、充分利用沙河滨水景观,并通过合理改造,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规划各类点状、面状公园绿地,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东湖新城。
4、引入仿生学理念,提出“城市廊道”新概念,规划利用河流、景观大道、城市开敞空间等将新城周边的大体量生态绿地引入城中,城市色彩以绿色为基调,丰富的植被掩映着湖光山色,真正实现“山”、“水”、“绿”、“城”的完美境界。
3.4 城市特色景观格局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形体环境,设计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城市用地、使用活动及空间布局等三方面,其中使用活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形态的合理性。
东湖新城是法库县城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在东湖新城规划范围内,依托城市主干道路及用地功能布局,形成“一心、两带、三节点、四组团”的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即金牛街、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新城主中心区;沿东西向兴法路及南北向金牛街两条现代综合服务带;龙山路与金牛街交叉处形成的商业节点、晓东街与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新老城区连接节点空间、外环路与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法库东部入口景观节点空间;以主干道路和服务带为界线形成的四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
3.5 重点空间设计
规划依据“城市廊道”的设计理念,通过大型开敞空间将新城周边的山地和水体引入城中,使远山近水与生态城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本文以兴法路城市景观绿廊和沙河滨河景观廊道为例,介绍“城市廊道”在法库新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东西向的兴法路为法库县城的东部入口和衔接老城的主要干道,两侧主要布局公建类用地,主要包括商业中心、体育馆、绿化广场、休闲娱乐中心等,为实现“城市廊道”的功能,规划将道路两侧各预留15米绿化用地,且用地界至少后退绿线10米,为城市主干道绿化及景观设计留足空间,将城中绿化与东部山体有机融入,展示清新、舒展、个性鲜明的“山水城市”气息。
沙河滨水界面是法库整体城市形象特质的主要展示区域之一,规划在新城东部入口处建设全县规模最大的东湖公园,在新城西部与老城交界处建设全县第二大的滨水公园。其中,东湖公园作为进入新城后给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视觉冲击点,是突出展示“山水城市”特色的景观节点,与兴法路景观绿廊一起,充分展示了东湖新城的生态城市特色。
4. 结语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是法库县重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优化城区功能结构、塑造特色城市形象、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同时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层面联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把“山”、“水”、“绿”、“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作为空间设计的主线,提出“城市廊道”概念,规划利用河流、景观大道、城市开敞空间等将新城周边的大体量生态绿地引入城中,打造“东部青山入半城,蓝天碧水到我家”的法库新城区的城市形象。并将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与公共活动组织紧密结合,通过绿地、公共广场等开放空间,在交通、公共活动和视觉上将公共活动系统连成一体,将优化调整了用地布局,使得开放用地空间的数量与规模得以增加并形成体系,同时提高了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赵士修. 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吴晓. 城市设计面面观. 城市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吕斌主持),2011年第2期
刘宛. 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评述. 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关键词:绿色低碳;城市;规划;体现;交通;建筑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应对生态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必须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紧密相连。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化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需顺应新生活方式、新能源、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也要满足中国城市化当代特征。故此,绿色低碳城市设计和规划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绿色低碳城市是城市空间为载体,根据绿色低碳理念构建城市经济发展新方向和新模式。绿色低碳社会属于城市社会发展蓝图,是绿色低碳生活导向的城市。事实上,在现代城市规划综合应用中,常见的有绿色低碳社会理念、经济理念和生活理念。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和气候变暖。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原本城市形态、建筑群体、发展模式出发,合理布置好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综合解决世界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为了达到绿色低碳城市模式。
1.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城市设计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环境问题,更多的考虑到了人和自然环境的问题。由此探索整体发展和环境优先的新型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绿色城市设计,是在城市经济允许的条件下,重视人类居所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性。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要提倡公共交通,尽量避免大量私家车的出行,加强城市功能的混合性。城市设计宏观层面上,一些占地不均匀或规划不合理的路段适当拆迁,尽量减少大型拆建的资源浪费。城市设计微观层面上,积极倡导绿色建筑,采用一些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使用节能材料,实现绿色城市规划。
1.2低碳城市规划理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城市最初形态、建筑布局、发展模式出发,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低碳城市。通过规划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基础设施,从而构建成低碳排放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低碳城市规划理念的意义是,用低碳理念引导城市的合理规划,达到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可完善低碳城市几何空间结构,并替代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以低碳理念和特征可以转变城市生活方式,而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自然整体便会互惠互生,形成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的城市形态。
2.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师要改变现有城市规划理论、理念和方法,把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实际生活内。从重视城市用地平衡转变为重视城市发展碳氧平衡。在城市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上,重视低碳规划策略和模式引入,更新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是空间规划,规划师要了解城市空间使用模式的优化方式,减少城市建筑和交通的碳排放量。并构建城市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群。
2.1城市规划布局
2.1.1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要重点解决城市人口密度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矛盾。一方面要制止城区的摊饼式膨胀,对高密度人口进行疏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要实施控制型的紧凑疏解,推动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区的空间方式扩展,新的规划布置于公共交通纽带。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走廊方向开展分时序和分段的规划发展,满足人口增长中的不确定需要。城市整体结构形态方面,要对比、评估和分析各种空间布局的碳排放量,获得不一样的绿色低碳建设理论,并对比选择最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如,城市中的居民区、功能区、CBD新区、产业园区规划和设计,建设布局有较大差异。具体实施应当注意具体可行性。积极向居民区人们宣传低碳生活与消费理念,并构建高效节能的居民区基础设施;CBD新区规划中,组织不同功能的建筑和用地布局,对规划布局的绿色碳汇、能源集中供给进行优化;产业园区规划要分析不同的产业布局能源损耗,提升废物能源再生利用率。
2.1.2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
城市交通是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活动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城市功能,促进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规划,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原则,实现交通系统内部效益性和协调性。
2.1.2.1内部优化
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内部优化中,要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规划好公共交通系统。比如,根据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发展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的快速公交系统,从而牵引绿色低碳的交通格局。此外,要积极发展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开发研制小排量、新能源的公交。解决能源浪费、占据过多城市用路、尾气污染问题。
2.1.2.2外部协调
城市规划要协调好交通容量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关系,以交通系统规划来支撑城区的土地规划。重点研究交通规划外部的规划模式和需求,道路规划建设注重环境的影响。考虑和城市规划相关的要素,以此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倡导全民参与,以绿色低碳宣传提高全民的交通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全民的绿色交通消费意识,构建有节制的交通理念。
2.1.3城市土地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方面,需探索不同的组合形式,制定出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和用地性质。根据紧凑型城市的空间规划理念,应当以小混合、大分区的原则构建多功能混合土地使用模式,尽量减少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为了减少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致使的功能区资源浪费和用途单一现象,应当按照原则规划土地,改变传统的功能分区僵化布局。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城市中心用地价格较高,且建造完毕,故此需要征用适量的耕地。规划师要处理好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化用地关系,并提出节地的目标。城市高层住宅要保证前后建筑间距大于30m、侧向间距大于13m,满足日照时数。规划师在城市土地规划时,要对高层建筑进行日照验算。城市高层住宅小区应构建较多的地下车库、商场、餐饮,实现节地。城市中有些复杂的山地、坡地要合理处置填方,保证土石方的平衡,确保场地规划用地的经济合理。
2.1.4绿地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系统,不但能够塑造一人的城市形象,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可吸收二氧化碳。减缓热岛效应来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碳排放量是随意性的,没有进行总体把握。构建低碳城市,不仅要保证绿地的数量,而且要保证绿地的质量。在城市绿地布局中实现面、线、点的绿地结合,构成均匀分布的绿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绿地环境,降低碳排放量。
2.2绿色低碳技术
2.2.1节能型建筑的设计
随着城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风环境问题逐渐受社会大众重视。建筑高度增加,高层建筑室内外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建筑风环境关系到了行人的舒适度和安全,许多城市制定了专门法规去监督和管理住宅小区建筑风环境的问题。大型工程项目要开展风环境强制性评估,以司法和行政手段控制城市中的不良建筑风环境。住宅小区的室外风环境较差,夏季可能会影响到室内外通风顺畅,加大了室内空调负荷。在冬季会因为建筑结构的渗透要进行能耗采暖。设计出良好建筑风环境,能够降低建筑能耗。城市广场、街道,规划师可改变建筑物外形和布局情况,杜绝不良风环境根源。或者可以增加格栅、挡墙,种植一些乔木,改变建筑风环境的风向,保证高楼后花园和广场洁净度。
除了建筑风环境问题,还有建筑朝向问题。建筑物朝向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空气渗透热量、冬季太阳辐射和夏季通风降温。其他朝向相同时,东西向板多层住宅建筑传热耗热比南北要高出5%,这就会增加室内空调损耗与遮阳成本。以节能角度出发,建筑物总平面的设计和布置便于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朝向应当采取南北或者偏近南北,房间东西向易被夏季日晒。
2.2.2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能源
要对原有能源结构进行更新,开发和利用城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国城市中使用的石化能源主要是煤,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煤炭的含碳量最高。我国城市应当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无碳能源,并规划好山谷地块的能源系统试点。以冷、电、热三联供技术完成能源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以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分析,支持无碳能源和绿色低碳,能够促进城市能源供应多样化,积极处理好无碳能源和高热值碳密集能源协调的关系。这也是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技术是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形式。清洁生产是在开采资源、产品生产、废料使用过程中,尽量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保护湿地、植树造林、集约利用土地和提升城市绿化的方式,构建绿化低碳型城市。
3.绿色低碳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
3.1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建筑建造的全程监管
需在绿色低碳城市的规划、审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管,使用城市当地材料,并划定建筑材料运输范围,减少材料运输能源消耗。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风能、太阳能、沼气或地热能,最大效率的利用当地能源和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城市是发展要求。
3.2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城市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基础差、起步晚、工程实践较少,还属于生态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程度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和标准处在研究阶段,在制定标准时要重视中国实际情况。绿色低碳建筑,需开发和研究控制碳含量的措施和计量碳含量的技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设施,构建新型的绿色低碳建筑。例如,我国杭州市在规划绿色低碳城市时,推行“六位一体”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活。而厦门市低碳城市规划重视空间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节能降碳,并发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
3.3加强材料开发和技术研究
城市的碳排放主要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国绿色建筑的建造设备和技术较为缺乏,需组织科技力量研究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同时,要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绿色低碳的交通工具。将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最低成本加快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进程。
3.4探索有效化的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模式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以能耗部门进行划分,有建筑、工业、农林、能源和交通部门。我国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质量,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绿色低碳城市管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种因素的共同管理。开发商申报绿色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再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和备案。由具备资质的监督机构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中的情况综合评价项目绿色低碳性能。同时,评价结果是市场选择的依据,开发商需通过对应信息下市场和政府优惠政策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结束语:
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土地规划时,要求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积极配合和通力协调。以城市绿色低碳理论、经验支持,可实现合理的城市规划。绿色低碳城市规划要改变传统规划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低碳城市是充满生机的个体,它和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相互作用,产生联系,既是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鼓励,也是城市规划在新环境条件中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富华.论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2,(35).
[2]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3]刘秀华,陶丽霞.浅谈“时尚”的绿色•低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4]曾伟东.现代城市化下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4).
[5]谢世雄,李艳兵,徐娟.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长株潭绿道规划体系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岭南地区的文化内容也是变化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设计的面貌会反映出当时时期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总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外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很大的务实性与包容性。广州珠江新城中重要的设计元素都是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开展。岭南地区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和最早的改革开放地区,对于地域性城市设计内容的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出其文化的务实性和包容性特点。
地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品质。由于历史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岭南地区具有很强的商业氛围。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经济因素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岭南地区的地域性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孤立的。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的部分特征也是随着时代会发展变化的。
岭南地区城市设计中地域性的发展策略
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的发展方向是要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岭南地区的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各项有利因素。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中找到适宜岭南地区城市特征的要素来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岭南环境。
从岭南城市肌理传承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正如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思想在其宣言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不能简单规划设计,简单规划设计就是破坏,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城市肌理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的肌理发展是需要有机发展的,是要充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当代岭南城市的肌理来实践未来的城市设计方式。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地域性城市发展的轨迹与记忆。这样,我们既能够总结城市的历史发展规律,也能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一个方向,避免城市设计过程中错误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出现。城市的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空间上的物化,并且是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其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进行依附和改造。也可以这么说,城市肌理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1]。岭南地区城市形成、发展到现在,其城市新的肌理形态也在逐渐的发展。城市设计过程中地域性的肌理形态正在逐渐消失,像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不仅为中国的外贸,更为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抗御外来侵略作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国公司或财团。在我国的城市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某种特殊的角色”[2]。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要素正在逐渐地破坏消失。因此,在岭南地区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3],广州十三行的概念性城市设计(图1),充分挖掘形成岭南地区城市特色的城市肌理片段,让岭南地区的城市设计中有机传承。城市是个可以循环再生的体系,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4]。对于在城市设计的有机发展中,新陈代谢理论指出城市是出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共生思想也指出现代与历史是可以共生发展的。在岭南地区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让城市设计不断地变化发展,同时也留下历史发展的痕迹,让这些痕迹也在新的形态下展现出新的活力。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的设计过程中,从该地区的城市设计以“自然格局”和“人文格局”紧密结合的方法构思空间布局,适度改造优化自然地形,贯通延伸水脉、绿脉,强化人的活动与自然的联系,寻找珠江城市发展轴的人文脉络,构筑起伏有致的珠江沿岸新空间格局[5],在对该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工业厂房地区采用原址原来面貌的特色有机更新的方法,让该地段的城市肌理有机地发展。
以历史文化延续岭南地区城市设计地域性城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岭南地区特色城市的建设、历史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应在城市设计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地域性城市设计必须依托特定城市的文化品格来设计,必须是该城市文化的集中性代表,必须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和城市精神。广义骑楼是涉及物质、中介和意识三个层面的特定地域建筑,其形式和风格的定型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6]。从广州近代的骑楼来说,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地处上下九RBD的改造中保留下来的代表西关传统饮食文化的老字号,如陶陶居、广州酒家、莲香楼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延续了传统功能,并实现了经营上的振兴[7]。骑楼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延续骑楼就是延续一种文化,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具意义(图2、图3)。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接受其影响和制约。岭南文化作为地域性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岭南城市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城市设计;规划结构;开放空间;建筑设计;环境设施
国家层面,2017年住建部先后分2批公布了57个城市为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要求试点城市探索建立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使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做有用实用的城市设计;划定城市成长坐标,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结合“城市双修”,开展城市设计,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各省区也分层次、有重点地纷纷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通过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立体规划、精细管理城市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城市精神、特色、魅力。要求单体建筑设计和景观、市政工程方案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其中,城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由于直接关系到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的明确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尤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化路南地块为例,提出了城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1区域基本概况
1.1现状用地
规划范围:本规划区用地南侧、东侧至规划的团结路,北侧至现状新化路,西侧至孟克河,规划总用地136.37hm2。地形地貌:规划区地势较为平坦,自然山体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与孟克河遥相呼应,生态性状条件良好,区内地势平坦,适宜开发建设。建设状况:规划区用地位于新惠城区东南部。现状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区内现状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匮乏,有66kV城东变电站一座,占地5554m2,东西走向66kV架空电力线一条,为城市配套使用。区内有排水浅沟若干条,无供热、供水等市政设施(见图1)。
1.2功能定位
以老城区为依托,发挥新区资源优势,将规划区定位五大功能板块。五大板块分别为:滨河生态居住板块;商贸、医疗卫生板块;文娱、会展板块;对外交通板块;体育综合板块(见图2)。规划结构为:纵向形成以旗政府对应文化轴线和横向以文体轴线为开放空间主轴——形成“两轴”;西侧孟克河与南部生态林带为带状屏障——形成“两带”;社区中心、公共中心、体育中心形成核心节点——构成“三中心”;串接五个功能板块的开放空间概念——构成“五片区”。
2城市设计
2.1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点——标志性节点;线——视觉通廊;面——开敞空间区段(见图3)。三种类型开放空间对硬地比例和绿化类型进行协调控制。硬地比例控制分为四级:5%以下、5%~10%、10%~50%、50%以上。绿化类型控制分为四种:①以硬铺为主、点缀乔木的绿化配置类型;②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绿化配置类型;③草坪、灌木及高大乔木同时存在的综合型绿化配置类型;④以乔木、草坪为主的景观型绿化配置类型。(1)体育公园。体育公园以突出运动竞技、文化展示、市民健身活动为主题,结合体育、会展、休闲等现代休憩方式,为区域提供绿色开放空间。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草坪、灌木及高大乔木同时存在的综合型绿化配置类型。(2)文化、体育大街。文化大街以政府对应轴线延伸至文娱会展中心,体育大道设计位于公共文娱会展与体育公园板块北侧(即:规划新园路线性空间),形成“十字”型文化、体育主题大街;空间上遵循景观视觉体验型的设计原则,结合商业、文娱、商贸等植入功能,塑造景观体验大街。硬地率控制在10%~50%;绿化类型:以硬铺、标志构筑物为主、点缀草本植物,强调生态绿化配置类型。(3)滨河休闲带。设计的出发点是联系城市居住与休闲康乐等公共职能中心,结合现代文化体验方式,同时提升区域高端居住与休闲环境品质。硬地率控制在5%~10%(注重利用生态地形地貌特征);绿化类型: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强调使用的绿化配置类型。(4)商业步行街。主要指客运站西侧沿线商业街及垂直于新园路的商业步行街。设计遵循不与周边建筑冲突、改善空间环境质量,结合休憩、购物等方式,提升区域形象。硬地率控制在50%以上;绿化类型:以硬铺为主、点缀乔木的强调使用的绿化配置类型步行街区。(5)生态绿化休闲带。以美化主干道沿街景观为设计主导要素,丰富主干道环境风格,控制形成空间廊带。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强调使用生态绿化配置类型。(6)绿化隔离带。强调绿化基底、隔离交通带来的不利因素为设计主导要素,体现优化居住区环境,塑造道路景观效果。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以乔木、草坪为主的景观型绿化配置类型。
2.2建筑设计
控制内容: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和体量、高层建筑基底设计、建筑顶部设计、建筑色彩设计、建筑材料设计、建筑灯光设计。(1)建筑风格设计:①建筑形式应当突出“城市中的建筑”的思想。过多的建筑形式之间的对比会造成城市视觉景观环境的混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与周边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对话基础上;②鼓励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形式。反对单纯模仿、照搬其他地区的建筑形式;鼓励吸取具有地方特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③建筑形式应与使用功能的结合,并应充分结合地形和环境;④鼓励建筑形式的创新,提倡新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形式的结合,但不应违反基本的视觉审美标准;如:均衡、稳定、比例等;⑤本规划区内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建议多样而统一,总体应采用较为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2)建筑尺度和体量设计。建筑高宽比规定:建筑物高度越高,其连续展开面应越小。当建筑高度超过50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50m;当建筑高度大于24m小于50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70m;当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80m。为了增强视线景观的穿透性,沿主要道路和带型开敞空间设置高层建筑物主楼部分宜采取标志型塔楼(平面的长宽比小于1:2)形式,成相对开敞的上部界面,尽可能避免因设置板式高层楼宇造成的视线阻隔。制定灵活控制管理方法,鼓励不同区域内的单体建筑以不同部位的后退方式和多种立体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对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多个塔楼建筑,应注意他们之间的风格协调问题。在一般的生活性街道上应尽量缩小建筑的体量。(3)高层建筑基底设计:①高层建筑底部,特别是10m以下的部分是建筑装饰和细部设计的重点;②市次干道和支路应统一高层建筑底部层高,利用其连续的景观界面和细致的建筑细部处理增强城市空间肌理;③通过饰面材料运用及建筑细部的处理手段把握人们的感受。商业建筑应考虑步行的功能和尺度要求,增加亲切的空间感受;④主要商业街道,建筑在底层部分必需设置橱窗或玻璃窗。(4)建筑顶部设计:①屋顶作为第五立面,是重要的城市景观要素,对屋顶的形式、使用需要一定控制;②鼓励采用坡顶或平退台相结合形式,应结合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屋顶绿化;③统一的建筑群或相邻建筑的屋顶形式应考虑相互之间的协调、呼应;④高层建筑应当采取简洁、明确稳定屋顶设计形式;⑤屋顶的设计不宜变化太多,水平屋顶是更应鼓励的形式,不应采用怪异、繁琐的体形,要与主体有较好的过渡。(5)建筑色彩设计。建筑应采用浅灰柔和的色彩为基本色调,以中暖度的茶色、淡褐、土黄为添加色调。黑色、深红色与淡藏青为出位色调。(6)建筑材料设计。鼓励建筑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既要求环保、防水、高质量,又要求与周围建筑协调。细部材料设计: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裙房部分的外墙主要使用浅色石料或砖块;在入口和特殊设计部位可采用有对比的材料。(7)建筑灯光设计。建筑灯光设计必须以及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性质相协调。
2.3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的控制是倡导性的,控制内容分为:街道家具、夜景照明。(1)街道家具:①有组织的街道家具设计有利于城市景观组织,所有街道家具、小品应当艺术化、风格化;②鼓励街道不同段落采用不同家具与设施风格,在同一段落内建议风格统一;③在公共文化区域内街道家居设计以体现文化为主题,塑造历史文明内涵等;④在公共商业区域内街道家具设计以体现商业氛围为主题;⑤在公共绿地等城市绿化开放空间街道家具以体现地域文化生活特征和主题特色;⑥街道节点家具与设施,建议按街道性质或功能不同适当进行差异设计,在街道总协调的前提下,突出各街段、节点的个性;景观小品、桌椅设计具有现代感,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相协调。(2)夜景照明。控制原则包括:空间控制原则、时间控制原则、绿色照明设计原则、道路交叉口节点景观照明处理原则。开场区域以间接光线为主,增加人的舒适度,避免过强光线尤其是直射光。减少动态效果,色彩有所节制、色调和谐统一,尽量加强照明的艺术性和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分为4大片区进行照明控制:公共文化区、公共商业区、主要道路及主要广场、步行街(见图4)。
3结束语
本次研究以内蒙古敖汉旗新化路南地块为例,从开放空间、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三个方面对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提出控制要求,为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编制提供了一种问题解决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借鉴众家之长开展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创造出了一个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春晖.城市设计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制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龚道香.城市设计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环节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运迎霞,尤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层面的指标体系更新思考——以大城市中心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7,(7):73-75.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设计;特点;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is important. In this social context, this new eco-city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attern, greatly respected in society. The eco-city and its design features a simple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随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协调城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态城市”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它是以促进城市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本文就生态城市及其设计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述和分析,以期使生态城市的设计更好绿色、环保,符合人们对舒适、健康、清新、安全的城市发展环境的要求,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城市及设计发展的概述
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生态城市”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发展理论和模式,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和谐发展。目前,生态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新时尚。
1、 生态城市的含义
生态城市理论是由前苏联的生态科学家——尤尼斯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自然生态设计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来,建立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的集约型人类城市居住区。它将城市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结构,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自然与自然之间的三方和谐发展。生态城市模式使城市不再一味的索取自然环境资源,而是去“供养”生态环境,促进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
生态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初期。初期的生态城市的设计思想主要依托自然环境来进行创作,体现城市自然环境与建筑完整关系。设计者将城市的建筑视为自然环境的有机体,运用朴素的生态设计方法,将建筑物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设计整体,体现自然环境同城市建筑的整体和谐。
2)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中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技术革命的影响,自然能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能源的大量使用和消耗,城市能源问题也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尤其是对谁能、太阳能、生物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生态城市设计研究中的重点。在生态城市设计中,设计者把城市作为一个高度综合和集中的三维空间,将城市中的建筑、自然环境同能源使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符合设计要求的城市自然环境生态循环系统。
3)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新时期。在现今社会时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新时期生态城市设计的主题和方向。在设计过程中,依据生态学的原则,运用科技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的经济系统同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一切自然能源和资源,增强城市生态循环系统的自我维持、修复、调节和发展的能力,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城市设计的特点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生态城市的设计也越来越体现出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1、 生态城市设计的持续性
在生态城市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始终贯穿全程。通过对不同空间、时间资源的合理统筹配置,满足当代人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保证子孙后代的环境利益,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设计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和谐性。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城市的设计是把城市营造成充满生机和人文气息,能够满足人类发展进化需求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使生态城市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个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生态城市设计的协调性
生态城市设计的协调性主要是协调城乡之间、资源的更新与利用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互惠共生。
4、 生态城市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因此其设计也是建立在区域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协调和平衡城市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建立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区域网络。
5、 生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的设计不仅是追求环境的优美更是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效益的整体兼顾和协调。是对人类生产生活质量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设计。
6、 生态城市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的设计是要改变现代城市经济建设中“高能耗”、“低效率”的非循环的生产机制,提高一切自然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能量物质能够可循环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三、生态城市的设计要点
生态城市的基本设计主要有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产业结构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的设计要点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1、 生态城市居住区设计要点
生态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要遵循生态建筑的相关原则,设计集基础设施、生态循环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社会生态居住体系。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加大住宅区的绿化面积;合理布局居住区。
2、 生态城市产业结构设计要点
生态城市的产业应当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态文明方向的产业为主,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效应。根据城市产业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生态化发展要求,科学的设计城市的产业结构。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以经济循环为特色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3、生态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由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做好建筑景观的空间轮廓线的设计和规划;在高层建筑和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上,要适当安插低层的生态建筑。做好江、海、溪、湖等沿岸园林的林带及城市广场、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设计,将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生活要求和生态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生态城市景观的共享性和效益性。
结语:
生态城市设计需要掌握多种城市规划理论和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同时还要兼顾到地质、气象、水文、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在生态城市设计中,要严格依据设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和设计,尊重和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稳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可持续的永久性的生态发展城市,创造多样化的认为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廖富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硕士,2009(4)
[2]朱坦,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1)
关键词:园林绿化;规划;生态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will be listed as an important task and working to implement and to carry out. Urban landscape i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also more and more big, their status is also rising gradually, this and people grow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demand is connected. Strengthening landscape planning, is to ensure that the image of the city building goo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the premise, therefore, in the actual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landscape planning.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planning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deeply paper, and then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some question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当前时期下,人们的生态、环保以及绿化的理念日益加强,人们当前的需求不再是以往的物质需求,而是日益增长的“生态、环保”需求。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之中,园林绿化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和组成部分,它也正为城市化建设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也越来越多地为业内人士以及市民所青睐和一致地赞同和认可。可以说,加强园林绿化规划,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本文主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地阐述,然后论述了在园林绿化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灵魂
园林工程设计是人根据自然景象来制造的,不过,由于所要设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质,因此,在对园林工程进行设计时,应充分的融入自然性质。但是,纵观我国当前园林工程的设计,有绝大部分是参照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园林作品,一味的追求新奇特异的东西,并且建筑面积巨大,从而导致整个工程建造下来,人工留下的痕迹太多,完全不符合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而使得各个园林工程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质,园林之间具有的特殊区域性也降低了,完全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各种植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笔者认为,在对园林工程进行设计时,要将人与自然进行有机的结合,重视生态建设,要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前提下,将园林设计成为名胜之区,充分的将生态环境、空间景观,以及文化内涵和当前社会生活的现状有机的结合,争取建造出优秀的园林作品。另外,园林在设计内容方面应根据自然的原则与方法而定,具体可分为:首先,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自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特征,而园林设计主要是对自然的二次利用及二次创造,从自然中吸取到有关的要素,这对于园林设计师对设计内容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园林工程设计师通常都将自己称之为城市的美容师,但是在其设计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以下这些现象:大部分的城市在设计园林绿化的原则上经常注重追求。当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制造,而园林设计恰好是对这种制造的一种弥补,因此,其更要注重自然因素;其次,当今时代,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园林设计过程中生态原则的应用则是为了在利用自然时,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还要获取到更大的效益。之所以在园林设计中提倡与自然相协调,主要是为了让设计出的作品能够与自然植物中的生态平衡规律相一致,使其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以此促进植被的生长。具体见下图1所示:
图1
2 加强园林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人们的生态、环保以及绿色理念日益高涨,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环境的生态化、环保化以及绿色化。因此,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开始将园林绿化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是与市民们的强烈要求有很大的联系的。因此,注重加强园林绿化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其次,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商务区;城市设计; 立体交通;土地细分 ;功能综合; 绿色空间;开放空间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business district showing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summed up the business district of the urban design presents five trend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roads, and enhance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ffic; subdivision of land; function post live interdependent; landscape planting to the conver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green, eco-green biomass, green space; open spac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hese trends make the city business district with th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tality.
Key words: business district; urban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traffic; subdivision; functional integration; green space; ope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商务区的发展与特征
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具有中心性、可达性、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高等显著特点,它诞生初期显示了比城市其他功能区显著的优势。二十世纪后半叶,飞涨的地价和租金使得购物中心有远离市中心的趋向,一定程度上地削弱了中心区的商业活力;另一方面,中心区和附近街道交通拥挤和停车设施的不足也使得一部分人选择在产业园区办公和在非中心区购物。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许多大城市由单中心发展到开放的多中心,建立了适应现代经济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多中心开放结构,并成为主流趋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现代城市中具有一定商务和商业规模的商务区,它在大城市中往往存在多个。商务区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显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向。
2.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发展趋势
2.1优化道路设计,增强立体交通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提出了线性城市理论,随之他提出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的原则,现在仍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最符合这条原则的城市结构是城市中的人从一个地点到其他任何地点在路程上耗费的时间最少。1933年发表的“雅典”将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明确将交通作为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商务区作为城市中建筑最为密集,人的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其道路交通的设计与组织成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
商务区城市设计通过多样交通的合理组织来提高人们进入该区的机会,包括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观光交通、步行交通等系统,首先考虑将商务区的交通系统纳入整个城市大系统之中。让车流与人流能够顺畅到达目的地,合理分布区域内部交通网络。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道路系统连接.如公路和地铁的换乘等。公共空间与步行系统的联通将有助于聚集开发地块的人气。道路系统易密集,且不宜过宽。在以往设计满足特定道路一定的通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道路密度来实现交通的畅通,商务区的中心地段的道路网密度达到14-18km/km²。笔者参与的江阴市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核心区的道路网密度达到了14.5km/km²。
道路设计在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人行道的景观设计,采用局部地段人行道景观设计的特殊处理,建立安全、舒适、有趣味的景观步行系统。特别重视公共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以400米(步行5分钟)、500米为服务半径来布点。提供数量充足、地点方便的停车设施,处于公共区域的停车设施要景观化设计或处于地下,并方便接驳公共交通。
交通的组织趋向是地面、地下和空中多层次发展。笔者参与的江阴市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地下环路,串联每个商务地块的地下车库,减少进入商务区的车辆占用宝贵的地面空间,把地面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行人。
空中发展的交通通常有设计建筑的空中连廊,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来管控建设过程中连廊的对接,来实现商业的连续性和实现商务方便快捷的目的。
(图1)在促进商务区内公共交通的效率方面,国外有建设城市空中单轨的有益尝试,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建设的空轨采用电力能源驱动,不发生任何气体排放,环保低碳零污染。列车在行驶中几乎不产生噪音,对居民生活干扰小。此外,“空轨”以地铁造价的五分之一,将地下交通移至空中,占地少、无动迁、建设周期短,并随着城市发展可移动变线(图2)。
2.2土地细分
以空间形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注重体量推敲和布局优化设计,往往缺乏对土地产权划分的考虑。传统以大地块出让的方式,开发商往往会因为资金不到位而进行分期开发,这样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开发效率和城市形象。笔者认为在中央商务核心区除了要预留足够面积的公共服务综合功能的地块外,其余地块适宜以小地块划分,即一栋楼加裙房的形式,面积以1公顷为宜,这样既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又满足了基本地块开发的需要。
通过将城市用地细分,能提供最大数量的街道和临街面,便于在地块之间提供积极和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和零售商业的机会,增加人们穿行于商务区之间的便捷通道,缩短人们通行的距离和时间。笔者参与的江阴市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核心区的地块划分为90-150米,满足了小地块开发的需要,便于土地出让和营造城市活力。(图3)另外,在一些历史肌理显著的城市进行小地块的划分,有利于在尊重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新的土地开发。
关键词:城市设计 整体城市设计 城市景观规划 载体
New Exploration of Urban Design's Carrie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urban desig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its whole progress.And therefore,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corresponding urban design,that is integral urban design,should be conducted.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the main means to realize integral urban design.It's acarrier of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gral urban design.This article explores roughly how to create high quality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Xiuyu city district's landscape planning in Putian city Keywords:Urban Design Integral Urban Desig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Carrier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城市面貌相互类同,空间形态单调呆板,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工业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带来的影响和开发建设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城市环境品质下降等,然而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当前,我国对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实践,从理论到方法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能够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古都北京勘称世界城市设计实践的代表作,但是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是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所以,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相比较,我国的城市设计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这里有必要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的论述。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品质的研究,具体讲是对城市或城市中某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创造适用、舒适、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多样需求。此外,通过城市设计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还可以达到吸引投资、购物、旅游、工作,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步弄清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本质区别。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起着一种宏观指导作用,规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为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础。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是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深入到城市形象的创造这一层次上。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要求必须通过城市设计这一环节才能得到实现。
三、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可见,城市设计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只能指导不能代替城市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应该有相应层次的城市设计与之配合,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体制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综合协调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把城市设计分成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应该是整体城市设计。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与人文活动框架。应该说,整体城市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多,从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景观体系到布置城市人文活动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甚至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城市标志物与建筑小品等的整体设计构思等等。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四、城市景观规划方法与实践
(一)城市景观规划方法初探我国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一般是把园林、绿地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这种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达上,也就是说仅仅对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则不同,它是研究三维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可见,随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已经显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进景观规划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没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二)秀屿市区景观规划实践秀屿半岛是湄洲湾北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莆田市的七个城市组团之一。半岛前端的秀屿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莆田市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这次秀屿市区总体规划除了对用地功能布局进行系统的研究外,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景观规划,注意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总体规划的全过程。秀屿市区三面临海,东西两端有若干大小山丘,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加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创造高质量的市区空间环境提供了众多素材。
秀屿半岛位于福建省的沿海中段,市区的景观构成必然受福建地域整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它的地域文化不能不以青山为依托,同时福建有冗长的海岸线,海港及岛屿众多,渔民们在同大海拼搏的过程中,孕育了海文化。所以以青山为依托,以大海为观照,成为秀屿市区景观规划的主要思路。以此为脉络,对市区内的景观资源进行有机组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景观活跃元素
在城市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组织市区景观系统的主角。这也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根本所在。
秀屿半岛西部中段的象山古名嵩山,具有半岛内无可比拟的景观特色。
(1)海拔最高:象山顶峰海拔79米,是秀屿市区的制高点;
(2)自然植被最完好:象山不仅山顶绿树成荫,山麓也是绿树环抱,现有一大片沿海岸线绝无仅有的荔枝、龙眼林;
(3)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最丰富:屹立于山巅的嵩山护国寺,创建于宋代,她儒、道、释为一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旁有宋丞相陆秀夫的衣冠冢,尚存“宋檀越陆公墓道”石碑。另有清代的象山书院。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象山理所当然地成为秀屿市区城市景观的活跃元素,使象山成为组织秀屿市区景观系统的龙头。
2、划分特色景观区
依据城市各地段景观特色及用地功能进行重点处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地方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双石半岛是秀屿半岛的突出部,是半岛的半岛,它所面临的是浅海滩涂,最前端的石头鼻由礁石组成,是欣赏海景的好去处。规划把双石半岛的端部分成两部分,左侧辟为海滨绿地,右侧作为反映具有渔村面貌的高级别墅区,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高级旅游渡假区。通过它还可以把市区北边的浅海景观引入城市。
西南角的秀屿村具有蕴深的历史积淀。追溯过去,它是与大陆分离开的岛屿,六七十年代由于围海造地才使它与大陆连为一体。秀屿港因秀屿村而得名,秀屿镇因秀屿港而得名,显然秀屿村是个有人文传统的历史地段。规划把秀屿村辟为海滨绿地,使市区向大海敞开,把南边的深海景观引入城市,从而可以避免整个市区被港区包围而形成的那种单调封闭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可以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从秀屿村的山上向南边眺望,正对着湄洲湾的主航道,大小船只来往非常频繁,这种繁忙的景象与北边双石半岛端部恬静的渔村面貌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对城市景观的活化。
象山西边是莆头山,莆头故名莆口,是莆田立县前见于史书的第一个地名。现状莆头山地形比较破碎,植被不完整,应该大力进行绿化保护,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区。
市区东边的效外山峦起伏,有秀屿半岛海拔最高的珠坑山,通过疏港大道上绿化带把郊外起伏的绿色轮廓引进市区,实现市区与效区的融合。
3、组织轴线景观
轴线景观是通过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形成的。秀屿市区组织了两条景观轴线:
(1)疏港路的横向景观轴线,起于西端现状码头区,横穿整个市区;
(2)纵向景观轴线,起于双石半岛,止于南侧规划港区,纵贯整个市区。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区处于良好的通视状态而建立起的视觉走廓。秀屿市区的景观系统是通过象山来组织的,所以规划中对象山与其他景观区之间的视觉走廓作重点处理,使用它们相互之间都处于可视状态。
5、勾勒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建构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与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秀屿市区的景观规划,是在对秀屿的自身条件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对市区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城市特色因素进行综合组织,最终构建起一个山、海兼备,港、城相融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体系,从而为秀屿市区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 、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和原望。为此,我们广大规划师、建筑师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关键是要增强城市设计观念,强化城市设计工作,把城市设计思想有机地融进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文中以秀屿市区总体规划中的景观规划为例证,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景观规划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创造高质量城市空间环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们。
参考文献
①郑正 论城市设计的阶段内容和编制 城市规划汇刊 1995(2)
②王泽坚、何忠品 浅议城市总体规划中强化城市设计与地方特色 规划师 1995(4)
③於贤德 论城市特色美的创造 建筑学报 1995(7)
④孟建民 城市设计概论 建筑师3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工业革命后,近现代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武器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西方中古城市的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的时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亦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城镇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就在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花边状态”,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的“拼贴”特征。环境异质性加强,特色日渐消逝,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一个城镇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镇发展现实中的困扰。现代主义启蒙时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纪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设计,美国的格网城市,“花园城”理论及其实践,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等,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念中对理想城镇模式的追求。其中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模式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著名的学者彼得-霍尔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规划的城市中,柯布西耶的普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上述主张认为,城市发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总体物质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案,其他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避免,但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种设计的价值观只是设计者本身的愿望而已。印度昌迪加尔,巴西的巴西利亚和许多新城的设计建成,标志着这种规划设计思想的整体物质实现,但由于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环境内聚力,加之模式本身是静态的,不能满足本质上是动态演进的城市发展需要,所以不少人批评这些设计“是把一种陌生的形体强加到有生命的社会上”,其实践是在政治和经济强有力的干预下完成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重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继工业革命后又一次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过度依循形体决定论的建设思路,重视外显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运动,对城市内在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掉以轻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进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收到威胁和破坏,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再一次提出城市设计这一“古已有之”主题。1950年代末,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风貌,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以往主要注重形体空间美学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发展。各种理论和方法也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多元并存的局面。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环境,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论或者抽象的设计理论。”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他还指出,所有伟大的城市设计者都应有“历史感”和“传统感”。《拼贴城市》一书的作者柯林-罗和凯特运用了“图底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古罗马城与“现代城市”在格局,尺度,空间围合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后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大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目的的组成,总的画面是不同建筑意向的经常“抵触”。林奇教授等从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象着手,首创性地建立了城市形象调查方法,分析了现存城市结构的优劣及其评价标准,总结概括出城市形体环境的五点构成要素。他还认为,要使规划具有意义,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必须了解其所规划环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雅各布从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对城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大规模的计划”不容易做好,压抑想象力,缺少弹性和选择性,再度表达了对统一规划的设计思想的抨击。亚历山大在其名著《城市并非树形》和《图式语言》中,主张用半网格形的复杂模式来取代树形结构的理论模式,允许城市各种因素和功能之间有交错重叠。亚历山大认为“城市是包含生活的容器,它能为其内在的复合交错的生活服务,如果我们把城市建成树形系统的城市,它会把我们的生活搞得支离破碎。”接着他又指出:“现代城市的同质性和雷同性扼杀了丰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由许多亚文化群构成的城市环境。上述这种多元的城市设计视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设计者和理论家对“人”的意识的重新觉醒和高度重视,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主义设计思想与以往那种形态决定思想迥然不同。这一思想转变从20世纪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两份纲领性文件主题的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体现现代主义理想的《雅典》曾认为,城市建设起作用的主要是“功能”因素,城市应该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进行规划。这种认识到了1950年代末开始有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两种方法上各有千秋,应该有机结合。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通过的《马丘比丘》直率地批评了现代主义那种机械式的城市分区做法。认为这是“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而秘鲁的马丘比丘代表着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文化体系的存在,同样具有蓬勃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世界性的“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方法从主观到客观,从一元到多元,从理想到现实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相应地,城镇形态从单一性到复合型,从同质性到异质,从总体到局部发生了重要转折。城市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学条件的认识反思和觉醒,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反映到城市设计实践中去,也即是向作者称之为所谓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方向发展。
2现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的区别
2.1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设都是以城市设计为途径的,因为古代人们始终是以物质形态的城市为对象进行规划的。此后,西特倡导的“视觉有序”观点,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主张,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也都可归于这种城市设计范畴,它有以下特点:2.1.1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即认为个别的智者的规划设计或统治者的力量可以驾驭城市。2.1.2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不太注重具有应用意义的和各种局部范围内的案例研究。2.1.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师惯用的手段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补。2.1.4在抽象层次上涉及人的价值,人的居住条件等有关问题,但对城市社区中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选择认识不足。2.2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心中所考虑的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应经转移到了对和平,人性,和良好环境品质的渴求。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同时,不再将整个城市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缩小了对象范围,采取更为务实的立场。它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学科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传统城市设计,可以说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具体表现在:
2.2.1在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它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2.2.2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但涉及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它所关心的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2.2.3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这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过程,并常由某组织机构驾驭。2.2.4客观认识自身在城市建设中的层次和有效范围,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相关,但不主张互相取代。2.2.5设计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现图而是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