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农业经济与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与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与科技

第1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理论、方法作为基础,从而展开对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论要求,所采取的属于定量分析,具体是通过计量的办法,以ADF对应研究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各项投入,其要素包括设备、活动经费和技术人才等,重点是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加以检验。若通过以上分析证实了序列的同阶单整性,再通过E-G两步法对形成关系的两个对象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属于长期均衡关系。另外,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观察短期动态关系,利用Grange因果关系进行逻辑讨论。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首先,本次研究变量选取有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资源;二是农业经济增长(Y)。具体来看,第一,主要是H-农业技术人员、RD-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M-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则主要是指农业总产值。此次选择的数据资料取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4),若存在数据缺失,则选取当年的平均值进行补阙。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协整关系方面,对数变换并不对原始变量发生影响,所以,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对数,将新的变量分别标记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应用软件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据此次研究,在变量ADF单位根检验方面,变量总共得到12个,即上面的4个变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阶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阶差分序列);具体根据检验类型,一一对应的对ADF统计量、临界值(1%、5%、10%)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根据测算,得到了在不同的临界值方面的平稳或者不平稳性;结果为LNY、LNRD、LNH、LNM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协整方程方面,应用E-G两步检验法、Johansen检验法。具体是先通过迹检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面的统计量、5%临界值、Prob.(均选择零假设、特征根);结果是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当解释变量为农业经济增长之时,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实现回归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检验整体通过,证实了二者间的关系。第三,设E为回归模型残差,就可以得到残差序列,然后进行残差的稳定性检验,方法依然是ADF单位根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检验值为-3.011794,通过分析对应的1%、5%、10%三个临界值,得到滞后期为3,因此判定它属于平稳型。具体是根据上面所说的软件SIC准则自动计算得出。第四,透过对误差的分析,即机械利用不足,两个对象的关系是正相关,前者推动后者;但存在误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解决。本次研究选择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变量X、Y时,且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表述,从而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情况进行正确反映,即短期关联性小,长期关联性显著。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透过零假设、F-统计值、P值、滞后阶数四个要素,进行不是格兰杰原因的分析。

3.结果

农业科技资源序列、农业经济增长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存在误差,应该进行偏离均衡方面的调整,力度约为60%,重点是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拉动经济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评估,认识到它的利用率不足问题;农业经济类型为粗放,但处于向集约型过渡阶段。

三、建议

首先,建议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即减少无实践应用价值的科技及相关资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实验;最好是通过建立实验田的方式,进行多种、重复性的实验,以提高应用实践的频率,缩短研究与实践间的时间间隔。其次,注重对土壤、环境、水、气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源的深入分析,将生态、科学发展相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环境恶劣、生态破坏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科学理性地促进农业、生态和谐发展。再次,短期增加设备投入,硬件配置;长期做好技术型投入、资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第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袁隆平的实践经验,开设当地的研究机构,利用老师带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农业发展的软要素,将科技与农业本身的要素进行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地制宜。

四、结语

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技及相关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分布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集中化、精细化发展。最好是通过目前正在建设的农村合作社形式不断扩大对农业的革新,让土地实现集约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实产出价值,减少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开发拉动GDP的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趋向于平衡、正常的发展。

作者:王光红 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张俊飚,李树明,等.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农业生态区划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5,25(6):138-143.

[2]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13(7):46-49.

[3]孟鹤,郭建强,张峻峰,等.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9(12):104-108.

[4]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第2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一般来说,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使用时间序列这一分析方法进行。所谓时间序列,是指利用ADF检验法对经济增长、机械总动力、人员技术以及开发科研经费进行检验,确定单整阶数,再利用E-C两步法检验确定协整关系,在通过修正模型建立,考察二者之间短期动态关系,从而达到实证研究的目的。

二、协整关系和数据模型建立

在农业研究当中,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研究,其中农业科技资源可以分为农业技术人员(H)、农业机械总动力(M)和科研经费支出(RD)这三个方面,而农业经济增长(Y)指标主要来源与农林牧副渔以及其服务业的农业总产值。

在计算当中,数据来源主要参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这两部文献,为了避免在计算当中因数据缺少而产生异方差现象,部分地方可能会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同时增加了变量之间的对数变换,利用Eviews方法实例分析,将变换后新变量标记为LNH、LNM、LNRD以及LNY。[1]

(一)协整关系方程与协整检验

前文中所提到的四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变量,因此在验证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试证明LNY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于各序列线性趋势和截顶距滞后阶数检验我们看出,5%显著水平下,根检验和迹检验所具有的最大特征表明四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二)数据模型建立及应用

对于相关要素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关系的判断,需要应用到关联度分析法模型。在当今学术界的多种模型算法当中,邓氏关联度分析法最为具有广泛性,同时也是相对而言最为成熟的一种算法。利用邓氏算法可以进行相关因素比较量时仅仅对同一系列的关联程度大小进行比较,并由此直接反映出同一序列密切程度。[2]

邓氏算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将系统特征行为设定为序列Y,并有Y1,Y2,Y3,Y4……Yn,相关因素序列设置为X,则有X1,X2,X3……Xm,满足Yi(1≤i≤n),Xj(1≤j≤m),时间段相同时,二者为子母序列,选取指标无线刚化,转换原始数据格式,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茶树列表:Δijk=│Yi(k)-Xj(k)│。

据《中??统计年鉴》2014对东部十一个省的农业产值评估结果,根据邓氏算法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得出结论。[3]从2011至2015年这五年之间,农业新产品数量和农业新科技成果授权以及农业科学论文之间有着如下数据。2011年分别为-0.36、-0.55、-0.76;2012年分别为0.09、0.04、-0.31;2013年分别为0.72、-0.17、1.05;2014年分别为1.50、 0.71、 1.75;2015年分别为1.72、1.02、1.10。关联系数与关联度评价。

利用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分别为农业科技授权数量关联度为72.54%,农业新品数量关联度为56.24%,农业科学论文数量关联度为63.83%。根据灰色关联度评判标准:0 ~ 0.35为弱关联,0.35 ~ 0.65为中关联,0.65 ~ 1为强关联,其中农业科技授权和农业科学论文数量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强关联,从而可以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回归残差方程以及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测

(一)回归残差临界值

由于时间序列当中经济数据的不稳定性,时长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需要对两个变量采取普通最小二乘回归,[4]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结果:lnLNY=4.138410+0.144251lnLNRD+E,其中E为估计回归残差。通过对于回归残差临界值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表1: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可以起到发展作用,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利用ADF的单位根检测

对于单位根的检测来说,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ADF检测法。ADF检测法依照单位根变量的原始序列,一、二阶差分序列,5%显著水平下,变量单位根的假设非平稳。经测量,LNH、LNM、LNRD、LNY的ADF检测结果统计分别为-0.4617、0.3366、-4.9886、-6.3093,而P值则分别为0.88、0.97、0.0013、0.0001。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LNH和LNM具有不平稳性,而LNRD和LNY相对平稳。

(三)格兰杰因果检测确定滞后阶数

上文叙述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测定。利用格兰杰因果检测方式对其滞后阶数进行明确,一次来断定二者之间所具有因果关系。对于滞后阶数可以使用AIC的最小值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我们得出,农业技术人员的增减都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原假设来说,5%显著性水平之下,农业科技活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表明农业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会造成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波动。[5]

四、结语

第3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科技创新即通过学术研究及实证考察,利用现有知识物质对生产要素及生产力进行改革,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农业,就是将农业科技发明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使得农业经济活动科技化、创新化[1]。

2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农产品市场受到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大量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完善农业科技水平,则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只有对科技进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提高产量与质量,才能谋得农产品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水平,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不能将科技化应用于农业,降低人工使用率,节约成产成本,调节农产品价格,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阻碍。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便近年来对水土资源的使用加强了约束,但人均资源仍低于世界水平,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暴露出当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增产增收的关键点,便落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工作重点上,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化、产业化水平,才能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转型与发展[2]。

3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近年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增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仍存在着不足,政策支持仍需加大力度。我国财政投入涉及到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由于其统计途径和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交接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研究的自身属性,其投入周期性较长,回报较慢,导致企业投入失去信心,造成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家和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应继续加大投入,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2)我国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却仍存在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当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论述上,但很少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度不够,农业科技产品推广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

4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解决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多特性,我们需了解其自身特点,才能很好的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保障其良好的发展。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体现在其盈利性质极弱,而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市场失灵等现象,而且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投入均较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才能保证其运作[3]。另外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其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机制,通过考核的形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考核,打破以往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局限,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规模使用,降低科技产品在农业中的使用成本。着眼于我国的长期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刘家轩,郭燕枝.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十三五”展望[J].农业展望,2016,12(1):53-56+77.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3-118.

第4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生态农业是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稳定性的一面。因此,对生态农业而言,它要打破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装填,继而以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将会被挖掘出来,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将被最大限度利用起来,而这些资源的利用也将是连续性的和稳定性的,这对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升自然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优化。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的发展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并在这一前提下,形成对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空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并在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还需要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应用和推广,太阳能、生物能源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能源,农业生产也将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之中。

(3)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需要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形式呈现。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考量,在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农业生产结构,以便使所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提升其产品质量。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长久发展模式也就会因此形成。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微观层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也是低效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了阻碍;在宏观层面,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依然存在,这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歧视,这种源于意识形态又表现于实践领域的行为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匮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经济的要素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经济模式的发展都同时需要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双重配合和相互作用。可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恰恰在这两类资源上表现出了匮乏的趋势。在物力资本方面,主要的约束表现在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明显短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政策上向农业的倾斜,但是最终流向农村的资金却依旧处于小规模的范围;对人力资本来说,这是生态经济获得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外界的智力资本(大学生群体等)也很难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之中,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效果极低,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需要加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与农业的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的外销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转,在必要时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范围,广泛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监测与监管,比如,健全水利设施维护机制,治理乱采乱垦乱猎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等。

4、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不可否认,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弊端也全面的暴露了出来。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进步。比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降低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完成生产和组织行为,以此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是发展生态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使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得到深入的发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第5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与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

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

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4、再思考(Rethink)原则

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

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第6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如下探讨。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不断深入。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农业系统,把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种产业的组合性、资源利用的立体复合性、废弃物循环的生态性、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性。农业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在环境方面要求低污染甚至无污染,达到环境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和谐,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进入现代农业后,一些生产活动导致了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等现象。这些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方面,可通过立体种植、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及短缺资源的代用等措施节能降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在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推行工业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的特点,因此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实现物质循环,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农业产业系统是由种植业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所构成,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性特征,而这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也正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化学药剂,重用轻养、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量、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大超标,严重危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科技落后、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制约因素。

四、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点源主要是指乡镇和村办企业的污染源;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药、化肥、塑料覆膜等造成的污染。当前,要关闭农村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消除污染源。同时,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其次,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注意用养结合,抓好秸杆还田和绿肥种植,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合理轮作,降低土壤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平衡和积累。再者,要加强绿化。当前,应合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发展农田林网,减少裸地面积。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草场改良,防范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

2.建立健全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规程和相关体系。德国于1996年10月颁布了《循环经济法》,该法立法宗旨是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循环圈内,值得我国借鉴。当前,我国应首先按照循环经济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等,条件成熟时再颁布一部关于规范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2)健全相关保障和激励及补偿政策。由于循环农业无法增加外源营养要素投入,一般会减产,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循环农业生产区制定优惠信贷、减免税费、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循环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把农产品检验服务,包括一般检验服务和为健康、安全、分级或以标准化为目的而进行的特定农产品检验服务,以及检验检测研究等,作为一般性政府支出,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另外,在循环农业产区、农产品经销市场和出口环节,制定农产品免费检疫检验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无污染、再循环利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注重农业科技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环保生物技术等。另外,要借鉴吸收国外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方面,日本特别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也应大力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既能实现节能,又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①要推广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②要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采取秸杆堆肥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③要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技能培训。

4.广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力度,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农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废弃物再利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现代农业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5.加大农业循环经济配套设施建设

在投资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外部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各国政府历来都重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以色列政府承担了改造和开发沙漠、兴修水利设施的投资;韩国政府则直接投资修建农村道路,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系统和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首先应继续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建设一批旱田节水灌溉、水田标准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要加大农村通讯、信息、市场和气象服务等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一)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将基于血缘/地域的合作秩序拓展到以公理/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这是中国社会大范围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体间合作秩序的扩展过程,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将以血缘/地域为基础的合作拓展为以价值/公理(法律)为基础的合作秩序。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合作建立在一般的抽象的规则基础上,而让各类主体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从而更容易实现合作秩序的拓展。确立以公理和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最主要的就是确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通过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来促进其成为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的实体。

(二)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的合作,现实的选择是将合作统一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充分体现各类主体平等博弈的契约关系_我国己经出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出现的新问题,出台各类能够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的各类规章。比如,应该出台积极鼓励合作组织有效拓展的规章和政策,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域、行业领域等的经济组织应该得到承认,并确立其经济主体地位。

(三)通过合作秩序的拓展,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成立合作组织。目前,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以村落为单位的合作,形成以县域单元为主、以其它地域单元为辅的合作秩序。农业合作组织应该和其它行业协会在业务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秩序。同时,需要引入合作组织的竞争机制。实际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农民有权利进行选择,而合作组织的竞争将有助于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农业发展的内部成本。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农业合作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影响或决定合作秩序的关键因子之一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目前,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为实现合作形式的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是逐步打破了以村落为单元的聚落形态,从而让农民之间的合作从血缘关系逐渐演变到更加独立的社会关系。聚落环境的变化,一方而迫使农民适应新的合作规则,另一方而,将促使农民放弃原来的合作规则和秩序。然而,以村落为基本聚落单元的形态并没有根本改变,更由于文化符号的复制和循环,在城镇聚落中要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为基础的合作秩序,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但持续推进城镇化是要素集中和农村经济组织实现止规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基于自愿、公平原则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因此,成立农合合作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地方存在为

了所谓“规模效应”和“做大做强”而强制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问题,这不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做法,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讲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或者单位,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要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让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和政府对等的实体。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真止能够和银行、政府、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更好合作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在关系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契约关系的完善。

(三)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将农业合作组织纳入综合农业开发资金扶持范围,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给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经费,保证组织的止常运行;尤其是通过鼓励农业合作组织的范围扩展来实现竞争优势;制定相应地方规章,进一步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建立金融行业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农村经济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经济风险;逐步引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纠纷处理的法律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第8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农业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学2年级第2学期,共计64学时,每周1d,8学时。该实验课程主要是对水、大气和土壤以及植株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包括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讨论评价等。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学时太少,实验的准备工作如药品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检查、调试和使用等均由实验员来完成。由于缺乏对实验准备工作的认识,学生难以理解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加以重视。等到参与做科学研究或完成毕业论文时,连最基本的仪器设备都不会用,试剂配制操作不规范,甚至不正确,重复实验的结果数据差别特别大,监测数据不准确。二是上实验课时,一般由任课教师详细讲述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步骤、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等,学生则按部就班机械地进行。导致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不清楚,实验数据处理只机械地套用,很少加深理解公式的来源与原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缺乏深度,学生做过的实验印象不深刻,如果自己再重新动手做科研时,错漏百出,不知所措,对于实践的指导没有太大的意义。三是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中实验成绩一般只占20%,比例太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实验时,几个学生为1组,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个别学生仅是配合他人机械地去做,有些学生甚至不动手,实验结束后写实验报告时互相抄实验记录来应付。由于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只根据实验报告评定的实验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策

2.1整合实验体系

很多实验指导书沿用时间太长,实验方法陈旧,验证性实验多,一般只模仿和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同一专业不同实验课程多,但课时少,有些类似的和相互交叉的实验各自分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少。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对科学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浓厚兴趣,实验教学的质量就难以提升,并且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往往就会无所适从。建议对一些相关专业农业环境类实验进行整合,调整、重组和增补,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一门农业环境大类实验课,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写方案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独立设计出初步实验方案,然后讨论筛选,并经过任课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性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环境监测实验项目的选择力求全面性,内容涉及水、气、噪声和土壤植物等各个环境要素。

2.2改变包办的实验准备工作,尽可能开放实验室

以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书,由任课教师讲解,用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提问和讨论,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因此,需要把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改学生“被动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由学生来准备药品试剂和仪器的调试和使用等,从基本仪器的使用到试剂标准溶液的配置均由学生亲自动手,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又提高学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2.3改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积极性。有些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把实验内容重写一遍,不经头脑,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有些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是请假,就是人在心不在,没有积极性,认为没必要亲自动手,只要把理论知识学好,考试即可得高分,做不做实验都不影响结果。只注重实验表面现象,不认真分析本质,敷衍了事,出现问题,不认真深度思考寻找原因。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实行实验单独考核制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报告,课上记录数据、现象、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开拓视野的空间,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能找出为什么,任课教师也要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着重检查动手能力的训练;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重点检查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方法、仪器设备等的合理选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平时成绩与实验报告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实验报告后的讨论,如有认真深入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思想,应加以肯定,在期末考评时酌情加分,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

2.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和提升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广西大学实验设备处设立了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编写课题申请书,立项后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等一系列的锻炼,培养大学生在探索解决相关问题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实验室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共有资源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对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结语

第9篇:农业经济与科技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