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传统的教育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教育方式

第1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利弊分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形式虽有演变,但基本模式是没有改变的。至今,在某些行业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及自己行业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那些绝活儿,有许多民间艺人是沿着这种模式走向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概况

从《礼记·学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可以得知,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画工、雕工等工匠之间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承袭下去。当时,工匠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文字的机会及权利,就本能地利用口头传授来传承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其中一项是“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使其各有所居,各守其业。从而将人民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并通过同业聚居的方式,使人民“相学以巧”,加强专业化技艺交流和职业教育,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动用了大量工匠,其中建筑、雕刻、彩绘类的能工巧匠甚多,祖孙、师徒数代,集于一地数十年,相互之间展技观摩,拜师收徒,传艺实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相语以事,相学以巧,相陈以功”,交流技巧经验,通过父子、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技艺水平,带动了师徒传授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

清朝有雷氏世家专制烫样者号为“样式雷”,祖孙七代人在内务府样房长班,他们制造烫样的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杨柳青年画从业工匠达三千人众,直至清末不衰,所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较大的作坊如齐健隆、廉增戴记等,每家画案五十余,工人二百名,每年印年画“两千件活”以上,每件五百张。由此而知,这种简明的教条形式的教育方法,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利弊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及家族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的保密思想。这种行帮之间的保密思想一方面对总结美术知识技能、传授方法和丰富美术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行会组织狭隘的宗派关系影响下使得知识技能的传播的相互渗透交流受到很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看到师徒制除了有其优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

1.秘技的失传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很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透露出家法私受的消息,画工技法要诀多以口授相传,非但不可以以文字记录于书籍之上,更要以私密的方式亲自传授。

中国古代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技艺都要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的做法。这种观念缩小了接受传统美术教育的人群范围,降低了技艺永续的概率。再者,即便是得到师傅喜爱的徒弟,也不能把师傅的所有技艺都学到手,传统美术便不可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心得都已经掩埋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现代人只可以在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赞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再也无法得知制作的秘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门户之见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寺塔记》宣阳坊静域寺条云:“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这则故事充分放映出当时民间行业竞争的严酷。圣人虽云“术业有专攻”,但如此一来,也遏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磨灭了更多的才能。并且,由于师从同一个老师,或是同一派别,就会产生“但守师法,不出新意”的问题。派别之间竞争激烈,各派都严防死守自家的技艺,没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呈现自我的特色,当代美术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易经》中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局限性,我们应当做的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地评价传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师承方式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第2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 开放教育;案例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84-02

本科医学教育中解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作为其它学科的桥梁纽带,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它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应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但学生刚开始接触解剖学知识时,由于专业词汇繁多、知识点难以理解,对医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尽快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库。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在当前环境下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通过在解剖学教学中使用案例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的选择

选用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及全科医生班学生,共130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68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5人,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高考入学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开放案例库的运用 以理论为先导,调查、收集、归纳资料,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开展案例讨论研究,形成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联系临床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开放式解剖案例库。通过理论教学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予以解答,这就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主动利用案例库资源与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本资源库包含有正常库和案例库两部分内容,正常库可分为文字讲解、正常图片、视频解释、模拟练习、英文单词五部分内容;案例库可分为操作技术、图片案例、录像案例、美学欣赏、链接网站五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案例库初步先建立上述内容,以后将逐步补充和完善。学生通过使用案例库,既可以复习理论知识,查缺补漏;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和加深印象;还可以学习到联系相关章节的临床病例及实践操作。既可用作学习提高之用,也可作为丰富课外知识、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的有益补充。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及教师博客等手段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师生互动,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2.2 传统教学法的运用 传统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行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作为辅助,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采用案例库教学的班级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理论成绩对比,卷面为百分制,二者分别为(88.67±2.35)和(72.49±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426,P

3 讨论

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强调教师教学的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针对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来的, 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它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多种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适合在读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能力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因此,关于开放式教育优越性以及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开放教育优越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1-3]。案例库的构建首先能够保证案例资源的完善与共享,其次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案例教学法是众多国内外院校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4-6]。实施好案例教学,案例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各学科的案例库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干预以及附属医院的配合,激励教师搜集临床案例,不断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以保证该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通过在解剖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主体,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网络和包含案例的电子课件进行TBL、PBL等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的作用,可以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留下一到两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要与下次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由于有了案例库的存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讨论,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以便及时获得指导; 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分阶段、开卷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总之,在解剖学课程中进行开放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同时合理利用案例资源库,必将为后续医学各基础及桥梁学科和临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尽早置身于行医问药的真实场景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紧张的最接近临床实际的状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同时通过共同研讨,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大量感性材料。通过互动参与,使学习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亲身体验、记忆深刻而长久。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并在几近真实的情景下讨论演练,有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讲,摆脱了原来的主体地位,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听讲,而是共同探讨问题,因此调动了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报道的结论相同[7-10]。

综上所述,开放式案例库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医学生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相关医学知识的临床实践能力,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窦学莹.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17) : 66 -67.

[2] 张咏梅,刘莹,贾梦醒,等. 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及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11):810-811.

[3] 王垣芳,王巧云,李祖成,等. 开放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尝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 19(1):53-55.

[4] 陈静,储文功,顾文华. 建立《药事管理学》案例库的几点思考[J].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4):242-243.

[5] 乔庆军,侯玉林. 对医学院校建设医学影像学资源库的几点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41-42.

[6] 冯冬兰. 中西医结合妇科案例教学法案例库建设体会[J].国医论坛,2012,27(2):41-42.

[7] 张立红,王丽君. 《内科护理学案例库》的开发与制作[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5):68-69.

[8] 李赛美,朱章志,刘敏. 基于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21-923.

[9] 张书信,荆涛,高静. 临床实习案例库在肛肠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73-174.

第3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有教无类、师道尊严、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人才。

1 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在《论语?述而》里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又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他认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禀气质和习俗的不同而有善类和恶类之分,而且不论善恶,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使其复于善,所以接受学生可以不分善恶的不同。

“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显示出我国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对贫富家庭的子女一视同仁,这依然有碍于我们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无类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仍具有指导意义。

2 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见,尊敬师长是尊师重道的体现。荀子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见,这时荀子已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

然而,当今轻视教育、轻视教师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所以“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3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一教育方法始终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可谓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时至当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在旧有的体制还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的过渡期,导致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所以在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秉持严格的师道,自尊自励,刻苦钻研,务必要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务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及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据《论语?先进》记载,冉求胆小怯懦,而仲由则胆大冒失,对于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教育他做事要果断,不能畏首畏尾;对仲由,孔子则教育他做事时要三思而后行,万事不能贸然行事。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个性特征,再加上每个人的能力、志向、品德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循序渐进

孔子的学生颜渊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序渐进式的教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果“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亦即如果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之后,南宋朱熹和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等都发展了孔子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其实,要培养一个内圣外王的大学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且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其目标,这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的教学规律,是古代先贤教学经验的总结,教育者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教学原则。

6 启发诱导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据《论语?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聚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老师如果加以诱导,使学生能够用一隅推出其他三隅的话,那么到最后就能够完全弄清楚问题的本质了。在《礼记?学记》中又对孔子的这一启发诱导之法进一步发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亦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鼓励,而不应该强迫或压制,教育者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维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启发诱导式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7 寓教于乐

第4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东北扬琴;民族传统乐器;教学方式与技巧

一、东北扬琴流派教学研究意义

扬琴是具有独特世界性乐器,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四百年,由传统民间自发性的口传教授逐渐形成了现代专业化的独奏乐器,在众多民族乐器中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我国扬琴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种类,分别是江南丝竹扬琴、四川琴书扬琴、广东音乐扬琴和干贝扬琴。

东北扬琴流派的特点鲜明、研究意义深远,作为民族传统乐器却没有得到音乐领域的重点关注,关于东北扬琴的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甚至没有得到东北地区人们的注意。由此,本文希望对东北扬琴流派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历史发展、独特风格、演奏方式和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而能够弥补对东北扬琴流派研究的不足之处,引起更多人们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关注,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特点

(一)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

据相关调查分析可知,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与当地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音乐密不可分。东北扬琴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与东北地区传统民歌、说唱艺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东北地区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和独特方式都能够在东北扬琴表演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影射。东北扬琴的技巧共有八种,分别是弹、轮、点、拨、颤、滑、揉、勾。其中,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演奏技巧是颤、压音和滑音,从东北扬琴流派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技巧来看,主要以“颤竹”、“压音”和“上下滑音”的演奏技法来体现东北扬琴流派的特殊风格。

东北扬琴流派的产生属于自然形成的传统民族音乐样式,其主要源于东北地区民间艺术家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不是由其他的音乐艺术形式演变而来。东北扬琴流派从最初就是独立存在的。由此,东北扬琴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演变,大部分都是基于其自身演奏技法的创新,以及流派体系的完善。东北扬琴流派产生初期,演奏技法的创新主要是随着音乐乐曲的改编实现的,每一曲著名东北扬琴音乐的诞生,都代表了扬琴演奏技法有了创新的发展方向。而由于演奏技巧持续丰富,使东北扬琴的发展有了新的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特殊魅力。

(二)东北扬琴的旋律特点

东北扬琴流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拥有东北地区音乐旋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由东北扬琴流派音程关系来看,一是东北扬琴流派的旋律音级进与不能高于五度的跳进相互融合,例如乐曲《我的家乡真美好》、《号角》等,这些音乐的旋律非常连贯流畅,容易上口;二是东北扬琴流派的级进与不能高于八度的跳进相互融合,例如乐曲《绿色的大地》、《春满人间》等,这些音乐乐曲旋律在完成跳进之后,通常以反方向的形式迂回级进,这些音乐乐曲华丽明快、轻松活泼,具有幽默的特征;三是东北扬琴流派的级进与高于八度的跳进结合,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乐曲《春播》等,这种音乐乐曲的音区和音色能够形成鲜明对比,特征十分明显。(2)从东北扬琴流派的节奏和节拍来看,其曲目种类很多,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旋律与东北秧歌非常相似,大多数都是二四拍和四四拍,但是,音乐小节的第一拍并不一定是重音,重音极有可能出现在音乐小节中间的节拍。例如乐曲《秧歌》,它采用的就是东北地区秧歌音乐的曲调。(3)东北扬琴流派乐曲旋律的加花,东北扬琴流派以最初的乐曲曲谱为主,对音乐旋律进行装饰,使整个音乐乐曲更加华丽、更加幽默风趣。

(三)东北扬琴的情感表达特点

东北扬琴流派的情感以豪放粗狂为主,与南方轻松流畅、愉快舒缓的音乐流派不同,南方扬琴流派表达出来的音乐情感大多数都是细腻温和的,例如:乐曲《雨打芭蕉》、《早天雷》等。然而,东北扬琴流派由于受到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更能够体现东北人们豪放粗狂、性格直爽和意志坚强的精神,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强弱对比明显,其表达的音乐情感以豪迈粗野为主,例如:乐曲《木兰辞变奏曲》、《苏武牧羊》等。

三、东北扬琴流派的独特教学方式与技巧

(一)培养正确的执健演奏方法

东北扬琴流派正确的执键演奏是其表演的关键部分,也是东北扬琴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将小臂用力的方式改成小臂与手腕相互结合用力的方式。而且,在扬琴演奏轮音时,将原先的腕部用力方式,改变成为腕部、手指共同配合用力击弦的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东北扬琴流派的击弦方式,主要是由于其大部分乐曲中音乐速度较快、力度较强。因此,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共同配合是演奏扬琴的练习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训练,三者必然能够自然协调,由此,能够加强东北扬琴演奏的准确性。目前,“三指击弦”的东北扬琴演奏手法已经应用到了其他扬琴流派教学中。

(二)规范击弦动作,找准击弦位置

东北扬琴的教学应该规范击弦动作,找准击弦位置,由此才能真正提高东北扬琴学习者的演奏水平。相同的扬琴琴架可以由不同的人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部分音色圆润、富有弹性;部分音色悦耳,轻松灵动,给聆听者一种美的享受感觉。这都是因为扬琴演奏者找准了击弦位置,击弦动作正确形成的。

由此可见,东北扬琴的演奏找到正确的击弦位置是演奏出优质音色的关键。而且,扬琴琴竹和琴弦的接触也十分重要。琴竹与琴弦接触的最佳位置应该为琴竹的中间或偏后位置,由这个位置演奏出的扬琴音色、实而不虚、饱满圆润。因此,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其给予重视。只有东北扬琴演奏方法正确,找准正确的发音位置,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就能达到行云流水、圆润饱满、弹性丰富、连贯顺畅的演奏效果。

(三)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每个扬琴流派的音乐作品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东北扬琴流派与戏剧结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音乐作品,例如乐曲《木兰辞变奏曲》,该乐曲采用了东北民歌的音调,以快节奏的变换形式展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骁勇善战,抵抗外敌的巾帼英雄气势。同时,《木兰辞变奏曲》亦塑造了花木兰的女性特征,身段纤柔、亭亭玉立的形象。该乐曲将戏曲演唱方式用于抒情部分,例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之前,照镜梳妆的情境。《木兰辞变奏曲》中运用了大量滑音演奏技巧,该技巧借鉴的同样是戏曲演奏中的甩腔,更丰富了东北扬琴流派音乐的文化内涵。

由此,东北扬琴的学习者在拿到曲目初期,不能够马上急于练习乐曲。而是应该充分了解扬琴乐曲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在东北扬琴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东北扬琴乐曲中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习乐曲的演奏。

四、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趋势

(一)东北扬琴流派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在创造各种各样音乐乐曲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外来的音乐乐曲,并且经过自己的改编、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乐曲,也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与其他乐曲存在差异性的音乐体系。因此,东北扬琴流派的继承与发展极为重要。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要依靠将传统的东北地区音乐作为素材,经过改变加工创作成为拥有现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对其传统的精华之处加以继承和发扬,不断发掘创新,积极与现代音乐乐器的演奏手法相互融合,例如采用其他乐器伴奏等,创作出更多具有东北独特风格的扬琴乐曲。

(二)创作更多的东北扬琴流派曲目

东北扬琴流派与其他扬琴流派的相同之处就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东北扬琴流派是极具代表性的东北音乐,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扬琴流派体系,其演奏表现功能非常完善。但是,就东北音乐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情况来看,东北扬琴乐曲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编,大部分的东北扬琴乐曲仍然具有传统落后的观念,包括思维方式单一、演奏手法陈旧、以旧观念和旧规矩的方式套用等,在东北扬琴乐曲的创作中,改编创新的地方较少,这不但是东北扬琴流派发展中的恶性循环,而且会导致其停滞不前。由此,如何能够使东北扬琴流派在发展中保持独特风格,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作品,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东北扬琴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掌握东北扬琴乐曲演奏技巧的时,更应该教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东北扬琴作曲技法,以东北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加上个人的创新观念,改变传统单向思维的方式,对原始音乐进行更深更远的挖掘和再创造,促进东北扬琴流派发展速度的提高。

(三)教学中要有东北扬琴流派教材

当音乐流派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其教材的创作是极为关键的。东北扬琴流派中,扬琴作为其主要演奏乐器,目前关于东北扬琴的学习教材却很少。在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初期,民间的东北扬琴教学以“口传心授,以曲代训”为主,而扬琴一直没有其专业性教材。虽然东北扬琴教材不能够作为学生学习演奏的唯一资料,但是教材的创作也是不能忽视的。教材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标准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教材的结构体系完整,每节课、每个单元都有学生必须落实完成的要求和内容,同样的教材虽然不能完全保证符合全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但是教材仍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因此,东北扬琴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应该对教材加以重视,将原有的乐曲曲目、乐曲谱例和音频素材收集整合,完成东北扬琴教材的创作,以此促进学生对东北扬琴流派的学习。

五、结论

综上所述,扬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变迁,已经完全与我国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奏特征。东北扬琴流派是我国扬琴体系中最具地方风格的流派,由此,在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具有东北地区风格的扬琴音乐,得到了越来越多扬琴学习者的重视,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创新改革东北扬琴音乐乐曲,为扬琴艺术事业再创辉煌,为我国音乐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云.谈扬琴教学中手腕的训练方法[J].音乐天地,2013(2).

[2]王国红.心灵的启迪——扬琴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45-46.

[3]钱伟宏.谈扬琴的戏曲化教学与研究[J].戏曲艺术,2012,01:115-117.

[4]王婕.浅谈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2,02:42-44.

[5]韩晓莉.论扬琴教学中常常缺失的两个重要环节[J].乐器,2010,12:51-53.

第5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健词:家训 立人 教育

传统家规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荣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社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1]1传统家训从西周开始,每个朝代都有传承,经过隋唐两宋的发展,到明清日趋完善。在众多家训中,诸如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戒外甥书》、朱熹《朱子家训》、《家训》等,都是家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宋代学者刘清之还整理了历代家训的精华,编辑出八卷本的《戒子通录》。

在传统家训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根本。从西周的周公诫子,再到汉朝以后的儒家五常,道德教育始终是其不变的主题,家训中的其他内容也是由此引申而来。传统家训的教育内容一般涉及家庭、家政、修身、勉学等方面,但其教育的切入点主要放在品德的教育上,主要是用体现儒家精神的礼法制度、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规诫家族成员。正义、忠孝、仁爱、修身、齐家、礼让、诚信、廉洁、敦厚、淳朴、守法、奉勤等道德规范在家训中反复出现。这些传统家训所体现的传统道德及思想精华,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价值。

在传统家训的研究领域中,相对于家训文的研究,家训诗受到的关注度较少。家训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的《小雅・小宛》篇,就有兄弟间互相嘱托、告诫的内容:“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东汉刘桢的《赠从弟诗》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句,希望从弟志行高尚如松柏。还如梁朝王揖的《在齐答弟寂诗》等,虽然是平辈之间的劝勉,但也体现了家族道德感的承传。唐代是家训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众多诗人都有家训诗问世,如韩愈《符读书城南》、杜甫《示宗武》、白居易《狂言示诸侄》、韦庄的《勉儿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等。及至宋代,不H迎来了文化上的高度繁荣,也形成了家训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宋代家训诗无论是数量、形式和内容都远胜以往。用诗歌教子成为宋代家庭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显著特点,涌现出了大量的教子诗。如郑侠的《教子孙读书》、张耒的《示秸》、杨万里的《大儿长孺赴零陵簿,示以杂言》、陆游《示儿》、《冬夜都市示子聿》、《送子龙赴吉州掾》、《病中示儿辈》、《示儿敏》,邵雍的《教子吟》、王安石的《赠外孙》、朱熹的《训蒙诗》、汪洙的《神童诗》等。其中三苏父子和陆游等诗人堪称诗歌教子的杰出代表。宋代家训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涉及教子向学勤俭、诗书传家、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等,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学说为创作的基础上,赋予了传统家训诗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家训文学的深度。在教育方法上,较之前代家训诗,更是有了成体系的教育方法。家训诗在宋代家庭教育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也折射出士大夫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体现出宋代士大夫的立人思想及教育方法。

一.立人思想:从读书修身到治国齐家

宋朝处在科举制度的繁荣阶段,读书向学成为宋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教子读书以求仕而光宗耀祖外,宋人还认识到了读书在人的修身养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人应该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除了受当时朝廷对科举制度的大力提倡和重教兴学的影响之外,还和当时“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关。

宋代士人推崇义理,最有代表性的宣言就是“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回归儒家,重振儒学。陆游在《六经示儿子》一诗中认为“六经如日月,万世固长悬”,并且说“我老空追悔,儿无奈壮年”。希望儿子趁着年富力强,好好读“六经”。陆游的另一首家训诗《读书示子y》中,也写到“孤学当世传,岁月不可玩”,就是期望儿子能担负起传承孤学的重任。史浩的《童O须知》诗题序以“以训儿孙,使知事君、事亲、修身、行己之要”数语,点明组诗的创作目的,在其《传道篇》中,明言“大学吾所行,中庸吾所保”。

在这样的目标下,规劝后辈勤奋读书、勤勉向学是宋代家训诗的主题之一。苏轼将书籍视为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赠王子直秀才》),“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他希望子侄能以父辈为榜样,把家学传统代代相传,“忆昔汝翁如汝长,笔头一落三千字。”(《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三),认为子辈如果能承担起秉承家学传统的重任,自己和弟弟苏辙即便退隐也无憾:“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三)。宋代诗人李刘在其诗《贺舍弟新得子》有“点校六经留汝读,吾家元不蓄金k”,把书籍当作传家的珍宝,希望后代能勤读圣贤书。这一类诗歌,以劝学为本,目的在于督促儿孙后辈继承家业,殷勤事学。孙应时的《和魏公再用韵勉子孙学》诗:“儒家乃何事,驾言圣门归。万古江河流,三春卉木菲。忍将少年意,负此白日晖。拱把得封植,要看四十围。东山公别墅,明湖照檐扉。尘嚣澹一洗,六籍真可依。城南拜新作,妙墨龙蛇飞。著鞭继家声,临岐莫依违。”及《诒侄生日》:“吾惟两犹子,汝复近成童。已枉十年读,何时万卷通。圣贤垂日月,豪杰起云风。灯火清秋夜,宜加百倍功。”更是直言希望子孙后代通过勤学苦读,作圣贤豪杰,振兴儒学。

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制度至宋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就家族本身而言,门阀地位不再成为世袭,这种变化使宋人意识到几乎每个家族都可以通过在某个领域的努力奋斗而成为新的世家大族。宋代不少声名显赫的新兴家族,就是在这种重新建立家族组织的尝试和努力中形成的。但是新兴家族的成员需要依靠努力来保持家族的兴盛不衰。宋人以为,致力于自己的宗族社会,也是对国家做贡献。因为国家秩序就是由单个的宗族组成的。范仲淹晚年在苏州设立义庄,欧阳修编纂族谱,这些都是为了把自己因为科举和做官积累的资本传递给家族后代。重视宗族社会从理论上讲也有意义,是恢复古代礼制的手段。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士大夫十分重视后代教育,希冀子孙勤学苦读以传承家业。苏辙勉励侄子说:“文字承家怜汝在,风流似舅慰人心。便将格律传诸弟,王谢诸人无古今。”辛弃疾勉励诸子“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更是希冀诸子苦读勤学考取功名。王迈《叔寿侄》一诗:“缠经六日便颁人,还是长庚初度辰。兰砌声名千载旧,竹林风月几时新。诗书本是吾家事,灯火须勤汝辈亲。未金杯为寿祝远,且期及第为亲荣。”更是说出了心中殷切地盼望。

在考取功名振兴家业之外,宋人也不忘在家训中教导子孙要兼顾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故在家训诗中也有对于教导子孙如何为官治国方面的训诲。陆游在长子赴任前夕,谆谆教导他要勤于政事、赏罚分明:“顾於赏罚间,其肯为汝偏。夙夜佐而长,努力忘食眠。”(《送子赴金坛丞》),在《送子龙赴吉州掾》中,告诫将赴官的子龙廉洁自律:“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

二.教育方法:从技能总结到言传身教

在宋代文学声名较为显赫的家族,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成就和相关的文学理论以传授其子弟,并形成家法或家学。这些家训诗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科举,也是提升他们的文化与文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如郑侠的《教子孙读书》一诗,就是用水盂和镜子能照出人的面孔作比喻,告诫子孙要获得知识,必须心境宁静,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精神在人身,水镜为拟伦。身定则神疑,明于乌兔轮。是以学者道,要先安其身。坐欲安如山,行若畏动尘。目不妄动视,口不妄谈论。俨然望而畏,曝慢不得亲。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指出读书的诀窍是:“身定”、“神凝”、“眼见”、“口诵”、“耳听”、“默记”,细致具体地将读书方法传授后人。陆游在《示子通》一诗中,也将自己一生写诗的经验总结传授给儿子:“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讲到自己初学诗时,只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真正的功夫在诗外。并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再次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不拘泥于书本,指出实践的重要性。此外《示儿》:“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睡觉闻儿子读书》:“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陆游在一系列家训诗强调生活实践对增进学问的重要性。

宋代家训诗中,除了读书方法的总结,也饱含对子孙言传身教的关怀。如陆游的《示元敏》:“学贵身行道,儒学世守经。心心慕绳检,字字讲声形。吾已鬓眉白,汝方衿佩青。良时不可失,苦语直须听。”陆游教导儿子要抓住大好光阴,读书为学要身体力行。其《书戒》:“我幼事父师,熟闻忠厚言,治身接物间,要使如春温。”此诗谆谆告诫子孙为人处世当忠厚诚恳。邵雍《教子吟》:“为人能了自家身,千万人中有一人。虽用知如未知说,在乎行与不行分。该通始谓才中秀,杰出方名席上珍。善恶一何相去远,也由资性也由勤。”强调“知行”在教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告诫子弟,要彻底完善自己是很困难的,只有从实践中才能逐渐完善自己,善恶完全决定于后天的行动和实践。在身体力行的教导中,宋人家训诗也体现着对子孙情感的关心。陆游的《东斋杂书》里写到儿子即将远行,自己一早来江边相送,风中思及骨肉亲情,心有所感:“区竽常愿雨,秧菜常愿晴,吾儿行渡江,晨起愁风生。人生各徇私,夫岂造物情。孰能均此意,万里皆春耕?”体现父爱的深沉博大。

宋代家训诗的作者言传身教,在殷切期望中将治学、治家、为官之法叙述详尽,便于子孙学习操作。其丰富的育人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视家庭教育之有识之士可贵的育人理念。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贯主题;古代家训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人思想和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注 释

[1]张艳国.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及其特点[N].光明日报,1994.06.13

第6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Key words:functional training methods;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 dynamic chain; transfer efficiency

收稿日期:2018-11-25

基金項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CTYJ17)。

作者简介:徐树礼 (1970- ),男,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通讯作者:郭力(1971- ),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性训练。  动力链是指一个动作启动环节产生的能量能够依次传递到相邻环节的传递次序链,基本包括1 个神经链、1 个肌肉链与 1 个关节链。各关节链不是刚体结构,而是反应形式、分工、功能等各不相同[1]的协同反应链。同一个动作可以有不同的动力链,每环节功能的差异、代偿效应与环节间传递流畅程度等都影响动力链功能[2]与效率。如,举起同样大小的重物,若动力启动环节是后背,可能较费力,甚至损伤腰骶部;若动力启动环节是腿,可能较省力,损伤概率较低。因此,一个竞技动作应该具有一个可预测的[3]、较省力的动力链,较好的训练方法优选的动作应是较省力的动力链。

1946美国Herman Kabat、Margaret Knott 在临床上刺激功能缺失的整条肌肉链达到功能恢复效果应该是功能性训练的开始。2003 年美国首次出版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体育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开始引爆功能性训练。至今,功能性训练(也称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在医疗康复、竞技体能训练领域取得众多实证性成绩。但是,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本质特征是追求训练动力链[4]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不稳定性、核心区等。

体能训练[5]是根据专项竞技需要,通过一定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器官系统机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表现的过程。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本质特征是非常重视运动项目需要的身体素质、技能、形态、机能的训练,基本特征是多维性、相对稳定性,并不强调训练动力链与动作动力链的一致性。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的训练要素既有一定交叉性,又有明显差异性,但均取得众多实证成果。

体能训练方法借鉴功能性训练方法是一种创新性探索。虽然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视角很多,但是动力链是最重要视域之一。

1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解剖学依据比较

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均是以竞技需要[6]为最终目标,遵循训练原则,优选训练手段,整体性、多维性、全面性发展[7]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但训练依据的解剖学不同,导致在运动机理学、静力学与动力学、动理学与运动学、运动基本要素(运动、稳定、平衡与协调)、同时与序贯运动、运动模式与动力链、运动比例与代偿等方面的应用差异。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依据起止点解剖学(也称传统解剖学),能很好解释解剖保存下来的肌肉模型、骨骼模型、神经模型如何孤立地完成动作。如,肌肉驱动关节动作。其最大的缺陷是完全忽视机体启动、运动、结束时,运动员的神经链、肌肉链与关节链等整体真正在做什么,即起止点解剖学研究解剖后人体运动的机制。

功能性训练方法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 Gary Gray 创立的肌肉功能观点,依据功能解剖学,以动力链理论解释神经链(系统)驱动相关肌肉链、关节链,以及各链相互协同配合,高效、经济性完成动作。即功能解剖学研究深入到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机制。经典发现之一是脚着地时躯干以下肌肉,如臀肌、腘绳肌、股四头肌的活动一致,共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幅度,或延迟屈曲过程[8]。

最近的研究发现,脚着地瞬间,股四头肌不仅是伸膝肌,而在离心收缩,同时协助踝关节跖屈、髋关节伸展,阻止膝关节弯曲;腘绳肌不是屈膝肌,起着防止膝关节与髋关节屈曲的双重作用。因此,脚着地阶段,下肢全部肌肉离心收缩,起离心作用,共同协同阻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曲动作;几毫秒后,起向心作用,不是产生动作。这是运动者真实的动力链功能,但是传统解剖学难以解释。

经典发现之二是当运动员进行开链(脚没有接触地面或稳定台)的单关节(如,伸膝)训练时,参与活动的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模式是竞技运动时绝对不会出现的,意味着这种训练偏离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竞技时的真实功能,其效果等同于非功能训练。而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特点是脚踩地面或稳定台(闭链)运动时,以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模式进行训练,即训练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这种多维、链式训练被美国运动医学会(NASM)称为能高效增强机体三维运动方向上复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动力链理念基础上,拓展出神经(本体感觉)训练、振动训练、核心训练[9]、悬吊训练 、呼吸肌训练[10]、低氧训练等训练方法。因此,依据功能解剖学的功能性训练比依据起止点解剖学的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以更接近于竞技状态下真正使用的动力链模式进行训练,即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体现出竞技状态下的功能性。

2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

机体运动状态的启动、维持与结束是所有参与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单元组成的人体动力链系统[11]的时空有序组合。三种链是否需要维持机体稳定状态直接影响三种链运动时的状态、做功量与传递效率。

功能性训练的训练理念基础是发现除举重及很少项目的特殊动作(如,篮球双脚跳起投篮)外,绝大多数竞技运动动作,如,田径、各种球类、体操等项目的跑、跳、投,都是在单脚支撑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与双脚支撑相比)下进行的;而且,将这种“相对不稳定状态”维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是运动员自身内部,而不是外界环境。运动员身体通过外界(跑道、球场、器械)获得的反作用力是运动的动力源。因此,功能性训练坚持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身体内部,强调身体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传统训练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状态”(也有“相对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维持训练稳定性的是运动员的双脚或稳定的训练器械。强调身体或器械在维持好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动力链训练。

从训练外在表现看,运动员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可能动作表现负荷强度较大。如,与单脚支撑的“相对稳定状态”相比,双脚支撑或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每次举起的负荷强度较大。

但从训练目的看,除举重外,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运动动作完成时的动作表现,如力量。而运动员双脚支撑稳定状态与竞技动作完成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双脚支撑或稳定的训练器械状态下的训练效果向竞技动作完成状态下的转化率就很难确定了。

从神经系统训练的层次上看,训练器械的稳定状态下训练,表面上降低了训练损伤风险,实际上其强化了训练器械稳定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剥夺了类似竞技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处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和稳定性的训练。因此,运动员机体内部稳定性训练的缺乏很可能直接影响力量的传递和增加竞技比赛的损伤概率。

经典举例比较,训练目标:跑步 45 度小腿蹬伸。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是 45 度扶墙跑。开始姿势:墙前站立,双手扶墙,身体前倾 45 度,头、脊柱、髋部、膝关节、踝关节成一直线,双臂伸直。

动作:跑步动作,右脚脚趾蹬地,脚跟远离地面同时(头、脊柱、髋部、右膝关节、右踝关节成一直线),摆动左腿,左大腿摆至水平,双臂伸直。左腿与右腿依次交替。

要求:同一只脚落回同一位置。

可以看出,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提高。

功能性训练方法是 45 度牵拉带跑,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之处是两根牵拉带分别由肩上经体前交叉至对侧腋下代替扶墙,其他相同。

可以看出,牵拉带不能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甚至腿的摆动频率也降低。

比较两种训练方法的动作发现,功能性训练的动作更接近跑的真实状态。首先,跑步过程中,运动者单脚着地,腾空,双换,另一只脚落地支撑。除跑道外,任何物没有提供身体的稳定性,运动者是处于单脚支撑、用力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提供“扶墙”,给训练者跑步提供了很大的稳定性,也剥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弱链。依据动力链代偿原理,机体的其他动力链必定进行代偿,维持跑步稳定性,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功能必定应代偿影响而降低功能,训练效果比扶墙训练的表现效果要低。

功能性训练方法提供“牵拉带”,没有给训练者跑步提供稳定性,也加强了跑步者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的训练与评估。如,如果膝盖内扣或髋部不稳定表明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弱,脚跟抬不起说明小腿肌弱。根据评估进行相应纠正性训练,如单腿下蹲、自重交替弓步、单腿對侧手臂(CLA)前伸等。到真正跑步时,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成为强链。依据动力链理论,维持跑步稳定性的动力链与跑步位移移动的动力链相互协调,促进运动表现的提高。

可以看出,从训练稳定状态与状态维持者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体能训练方法更接近竞技动作真实稳定状态,提高了机体维持“相对不稳定状态”至“稳定状态”的水平。

3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分支比较

3.1 动力链中的神经链

神经链是在反射弧基础上,大脑皮质调节神经链-肌肉链反应的链式活动。功能性训练研究感知运动系统[12]证明,骨盆肌力[13]不平衡容易引起膝关节、腹股沟与背部损伤。因此,应重视脊柱-骨盆链的核心区训练。因为,链结构的某环节受损或功能弱化时,相关环节进行适应性代偿[14],必定降低整链功能[15]。如,髋部疼痛引起腰部代偿性疼痛,腰部疼痛引起颈部代偿性疼痛,此种近端、远端代偿性链式反应以及上交叉症、下交叉症[16]在功能性训练的弱链发现、弥补中得到很好应用。

感知运动系统和神经发展运动模式的协同维持最佳姿势与动作[17]。两种神经链同步激活,协调保障,但任何一种链不能单独执行。功能性训练重视两种神经链运动时流畅程度,如牵伸训练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活性,调节训练增强自主神经[18]。

3.2 动力链中的肌肉链

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肌肉环带与肌肉吊索组成肌肉链,5 种类型肌肉链、神经链、关节链在运动时协同配合、相互影响[19]。

传统训练局限于传统解剖学“肌肉起止位置”的认知进行训练,主要训练主动肌。功能性训练依据运动机能解剖学,同时进行主动肌、协同肌、肌筋膜链的协同训练。毕竟,完成动作是三者协同的结果。而且,协同肌的协同水平直接影响主动肌的训练效果[20],特别是大肌肉群。

如,卧推训练胸大肌(主动肌)力量,如果肱三头肌(协同肌)的力量与胸大肌力量不匹配或力量悬殊,或训练背部肌肉(主动肌)力量,若肱二头肌(协同肌)力量较弱,训练效果均不会理想。因为,在主动肌训练过程中,协同肌与主动肌的不匹配直接影响身体姿势的固定、主动肌执行动作功能与弹性效应、降低或延缓运动疲劳。

功能性训练重视Ida Rolf 最早提出、Thomas Myers 解剖实验证实、Rolf 学派发展和其他学者拓展的肌筋膜链[21]理论。肌筋膜是包裹在肌肉组织外的一层坚韧结缔组织,主要是深筋膜。目前发现 20 条,视域深入机体各处的网络[22]。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迟性,能存储弹性势能,传递上、下肢动能,增加机体做功效率。运动损伤、肌肉痛疼与代偿效应是肌筋膜链的应激效应。因此,肌筋膜链的训练就是保护运动组织的训练。

大多肌肉环带[23]是环绕躯干的深层短肌,固定脊柱-骨盆关节链;浅层扁肌维持躯干伸展、屈曲与转动。肌肉环带能存储弹性势能,关键是稳定核心区域,有效整合其他动力链,在动力链各环节上传递力量和能量;借助脊柱-骨盆链主动转动发力。

2014年Myers 证明机体大肌肉群与其周围存在的结缔组织(肌肉吊索)是一种肌肉链,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骨骼、韧带等组织。周围筋膜牵拉、被动牵拉后吊索被激活,增强肌肉链动能传递效率,促进动作功能完成,稳定姿势,存储弹性势能,保障深层稳定肌。

3.3 动力链中的关节链

单关节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只能有限制、往复转动,绝大多数运动技能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关节很难完成。

依功能与结构的不同将关节链分为姿势链与动力链[24]。良好的姿势链时机体重心均匀分布各关节处,发力流畅,决定关节间动能传递效率。功能性训练的FMS筛查不良体姿与评估机体不平衡程度就是很好的证明。

动力链[25-26]是肌肉收缩的能量通过各关节传递的链结构。维持关节稳定平衡能力与灵活传导能力决定动力链传递动力的流畅程度。

功能性膝关节康复训练证明,闭链运动能更好地调整机体负荷与收缩力力矩平衡,开链运动的相关研究未发现。

传统训练包含较多主要“单块肌肉训练的单关节动作”,如,仰卧推举、俯卧提拉等。功能性训练创始人Gary Gray 与专家Vern Gambetta 认为,这类动作训练是典型不具有训练功能的。

功能性训练整合数个肌肉群协同进行的多关节动作,是非常具有功能性的。其根据完成竞技动作参与的关节序列,尽可能设计与其吻合度高的多中枢参与、多关节参与的动力链动作。

可以看出,从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比较,功能性训练比传统训练参与完成竞技动作(动力链)的关节数量多。

4 两种训练方法的动力链负荷比较

现在,国内功能性训练具有浓厚的医疗康复与健身特征,负荷强度明显低于传统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功能性训练不适合竞技运动专项能力需求。

负荷强度是指负荷刺激机体的深度,单位练习负重量是其评价指标之一。如,为提高与评估位移能力,传统体能训练方法采用双腿下蹲的A型框架姿势,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60 千克,频率是 6 次/分钟。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不同的是单腿下蹲对侧手臂前伸(CLA),单位练习负重量是 10 千克,其余训练要求完全相同。

那么,功能性训练负荷强度就是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负荷强度的 1/6吗?

首先,功能性训练的CLA 对所有位移动作均非常重要。单腿姿势训练了 7 型框架时髋部稳定性,训练了腘绳肌伸展髋部与控制膝部弯曲与伸展,训练了单腿臀大肌、腘绳肌与脊柱旁肌的协调性。

其次,功能性训练的CLA 中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神经链、肌肉链、关节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度非常高。

因此,同一个运动员,可能很轻松承受上述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强度,却承受不了功能性训练的CLA 负荷强度。这说明负荷强度不能仅仅从单位训练的负重量与频率等数量去评价,还必须重视训练的稳定状态以及動力链等与位移移动中稳定状态、参与的动力链等吻合程度。

第7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方法在缓解儿童哮喘发作中的作用对比分析。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儿童哮喘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家属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统护理;哮喘;儿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根据现代健康教育护理理念,在加强对患者一般护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1]。我院就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7例儿童哮喘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过的86例儿童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均为1至7岁,86例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标准[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首次入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并建立档案,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根据情况随访患者家属,记录1年内患者累计住院时间、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对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在接受儿童哮喘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患者年龄小,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缓解会对患者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护士要积极与患者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2饮食指导:部分食物可成为哮喘发作的诱因,例如芒果、海鲜等,护士要教育家属给患者增加营养,避免过敏食物。3运动指导: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肺通气量,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机会。因此在保证患者身体耐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多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4发作时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哮喘发作时的先兆表现和具体处理方法,例如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用药或前往医院。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192天,发作次数131次,急诊次数34次。对照组患者一年内累计住院时间241天,发作次数174次,急诊次数46次。两组三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年平均住院天数 年平均发作次数 年平均急诊次数

观察组 42 4.57±1.52 3.12±0.72 0.81±0.24

对照组 44 5.47±1.60 3.95±0.71 1.05±0.26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42例,满意34例,不满意8例;对照组44例,满意27例,不满意17例。.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满意率(%) 不满意率(%)

观察组 42 81.0 19.0

对照组 44 61.4 38.6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儿童哮喘在国内外发病率普遍较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窦红伟[3]认为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变得乐观,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治疗效果。耿忠华[4]等人发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挥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5],哮喘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治疗依从性、肺功能测定指标等均优于未被教育者。本研究中,观察组年平均住院天数、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不仅对缓解儿童哮喘发作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现代护理工作中较好的一种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

[3] 窦红伟.支气管哮喘病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25.

[4] 耿忠华,李学萍,葛妍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0):183.

[5] 王会容,陈美兰,潘俊,赵雅丽.社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社区医学杂志,2010,(24).

第8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性别差;男权;女性美;性别暗示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74—03

前言

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它浓缩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历史的画卷上,东方女性那惊呆的面容和浸满血泪的足印,西方女性那娇弱的面孔和不盈一握的腰肢,曾经让当时的女性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绝望,又曾经聚集了多少男性充满欲望的目光。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包涵广泛,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脚与细腰。[1](P4~5)小脚与细腰首先强调了男女的性别差异,是父权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体现,女性这种以自残身体来符合男性审美需求的方式,是男权制社会主体亲自编导的一台服饰史上无比疯狂的人体伤害舞剧。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关于三寸金莲的审美

缠足是女性伤残身体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社会评判女性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历经几百年,束缚住各阶层女子自由的步伐,使其成为迎合男性审美的一个条件。使用各种工具甚至不惜残酷的手段让脚变小、变尖、变软,刻意塑造出一双双纤纤玉足,让它在男性的审美世界里带着血泪的舞蹈,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缠足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长期处于官本位文化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体系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而日趋完善。在这个漫长的发展中,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保守的封建礼教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仍处于比较自由开放的状态。这使得两性关系的差异性没有发展到“男尊女卑”的极致,女性仍属于较自由的,妇女中也并未出现缠足陋习。

唐以后的宋明时期是封建制度更成熟完善的时期,理学观念逐渐发展,同时维护封建制度的封建礼教思想得到长足发展,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使“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被视为两性关系中不可逾越的天然伦理纲常。延续到清朝,封建礼教的束缚完全确定了女子的服从地位,只能终身待在家中成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在这两性的对抗中,男性取得了彻底的绝对的胜利,女性完全丧失自由自主的地位,缠足就是从女子完全丧失一切后开始的。

(二)缠足背后的审美性别暗示所带来的性别差异

两性关系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使女性一切以男性审美喜好为中心,丧失了谋生手段和权力的女性只有依靠男性而生存,这种生存的重要依赖使女性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在于外表,而外表容貌中最重要的一条评判标准就是“小脚”。因此,无论王公贵族的公主小姐,还是贩夫走卒的贫贱女儿,都在五六岁骨骼尚未定型时期,开始缠足。用一条长长的布带把除大脚趾以外的四根脚趾缠到脚底,然后下地不停地走,把脚趾头以及连带的脚掌骨全部踩断,形成一双前头尖、后跟圆的三角形的小脚,待以后成年骨骼定型,一辈子只能拖着一双残断的小脚。这个缠裹的过程,是血、泪混合着的运动,是女人用自残手段去美化男人视觉的奋斗,是女人期望和梦想一个好男人的最基本的努力,因为大脚(天足)是很难嫁到各方面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的。这种饱含着痛苦和期望的奋斗过程,是野蛮而又疯狂的,它使小脚成为女性身体上最重要的部位,但又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部位,小脚承担的更多的是男性强加于它的审美和欲望,这一切使缠足成为男性占有女性的一种更风雅的方式。

“女子缠足,在当时是一种教养,这样的教养流行于贵族家庭之中。因为女子缠足之后出行不便,则自然限制了谋生能力,在经济上必然完全依赖于男方。”[1]脚越纤小越美,成为一种当然的普遍的审美观,这种审美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性别暗示。首先是它的小,三寸长的称为金莲,是最为金贵的。

女性通过小脚来征服男性,为自己的生活换来保障,这一切使女性彻底成为“被看对象”和“欲望对象”。是封建男权社会中两性差异的最好例子,男性掌握一切,成为女性的主宰。女性作为“夫权”、“父权”的附属品,只有放弃一切去迎合男性的审美需求。

(三)小脚主宰的女性历史

小脚的性感还在于它的行动及其带来的美感与性感。由于脚过于纤小又残断,女性只能用那变形的脚掌和脚趾外侧走路,每一步只有正常步伐的一半。脚纤小内弓、足骨断残、皮肉腐烂,这使女人的每一步都很艰难。而且由于掂着椎心的痛苦,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掂着脚跟,脆弱而无助。“行动如弱柳扶风”,对男性来说,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性感,在这优美而性感的步态里,偶尔露出裙裾的小小的三寸金莲对于男性审美来讲那种娇怯感更增添了性的刺激。

缠足后的女性行动不方便,而且干不了体力活,这使她们在那个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社会上丧失了以此谋生的可能。这种病态的娇弱使女性更加弱小卑下,成为男性完全掌握的玩偶。三寸金莲就这样以一种丑陋和痛苦的真实面容表达着男性变异的审美和欲望;以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去掩盖这种最惨痛的表达。它粉饰着女性的痛苦与血泪,去鼓励女性将小脚归于期望婚姻的终极目的,而女人的一切荣耀是归于婚姻的,这使得男性在婚姻及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取得了决定权和完全的胜利。小脚背后的性别差异表达的不仅是两性关系的巨大反差,更是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

第9篇: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腹腔镜;急性阑尾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72-02

基层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机构的基础,也是急诊病症患者首先就诊的医院,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普外科急诊,同时也是基层最多见的急腹症中的一种。当前已成共识的是,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就该尽早实施阑尾切除术。而手术方式的选择,既有传统的小切口开腹手术,也有腹腔镜手术,传统小切口开腹手术也是基层医院已经非常成熟的手术技术,而随着经济水平和患者医疗需求的增加,给予腹腔镜手术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已非常必要。对比研究我院2012年1月份至2013年02月份收治的10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7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其中行腹腔镜手术67例,其中35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17-67岁,平均42.7岁,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学报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5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例;同期直接行小切口开腹手术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72岁,平均44.2岁,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学报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例。两组患者均为熟练掌握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者完成手术,两组病例资料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开腹手术组:在硬膜外或全麻麻醉下实施传统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手术,严重者置放橡皮管引流。腹腔镜手术组:在全麻下行3孔手术方式,直视下脐缘切开入lOmm Trocar注气后入镜,脐与趾骨联合连线中点、腹正中线上缘中点分别置入一个5mmTrocar,探查腹腔,吸净脓液,找到阑尾,切断血管,切除阑尾并取出,视情况放置引流管。术后同样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总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

2 结果

2.2 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术后并发症只有切口感染出现。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49%,系坏疽性阑尾炎腹腔内大量脓液,引流管周围术后脓液流出,引流管拔出后愈合延迟;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出现5例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2.5%,2例坏疽性阑尾炎及3例化脓性阑尾炎,腹腔镜内大量脓液,术中脓液污染切口,术后感染。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腹腔镜手术组有明显优势(P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是当前的标准治疗方式,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尤其是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是否浪费医疗资源或治疗费用较高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通过本次资料的回顾分析,我们认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在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而略高的治疗费用患者是能够接受的。

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急性阑尾炎的术前仍不能完全确诊,故手术探查是诊断的必要方式之一,开腹手术探查视野的局限和探查范围要求广泛的矛盾必然导致出血量增多,腹腔镜其视野的广泛及探查要求的满足,使出血量减少成为可能。同样由于腹腔镜视野宽广,可以快速寻找阑尾,局部切除阑尾,手术创伤小,肠管刺激小,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小,术后疼痛较轻,使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快速恢复成为可能[2]。开腹手术时,盲肠牵拉是必然出现的动作,其造成的肠道功能损伤也明显增加,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长[3-5],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必然延长。急性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本次资料回顾,总体术后感染率比其他文献报道较低[6],我们考虑由于基层医院是患者就诊的首诊医院,故单纯性阑尾炎较多,但同样术前较为准确的判断是提高诊治水平的关键。腹腔镜手术穿刺孔由于位置远离阑尾,取出阑尾又使用保护装置,故很少导致穿刺孔感染,但放置引流管常造成引流管旁感染,在开腹手术中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有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不能总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可能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有关,但仍需有说服力的大宗病例调查研究。

另外,腹腔镜手术手术瘢痕小,满足了部分患者对切口美学的要求,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优势明显。但治疗费用统计方面,腔镜手术有劣势,但由于基层医院的总体费用较低,患者基于个人选择方面能够接受治疗费用差额。由于开腹手术对腹腔及腹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远期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切口疝的风险同样相对较高。由于腹腔镜手术其操作的特殊性,对术者同样有较高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腔镜手术才能发挥腔镜手术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基层医院患者医疗要求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设备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但微创外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基层医院逐步开展腹腔镜手术,通过本次回顾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是安全的,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是由明显优势的,治疗费用患者是能够接受的,是值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开展的。

参考文献:

[1] 潘茂华.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2010,5(1):4O-41.

[2] Marzouk M,Khater Mo Eisadek M,et a1.Laperoseopie versus open appendectomy[J].Surg Endosc,2009,47(5):721-724.

[3] Koontz CS,Smith LA,Burkholder HC,et a1.Video-assisted transumbilical appendectomy in children[J].J Pediatr Surg,2006,41(4):710-712.

[4] Lintula H,Kokki H,Vanamo K.Single 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appendicectomy in children[J].Br J Surg,2001,88(4):510-514.

[5] Meguerditchian AN,Prasil P,Cloutier R,et a1.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in children:A favorable alternative in simple and complicated appendicitis[J].J Pediatr Surg,2002,37(5):69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