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光伏电站开发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电站开发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伏电站开发方案

第1篇: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清源股份(603628.SH,下称“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化管理、营销和服务能力,并兼具设计开发能力及中国制造优势的光伏支架提供商、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商和光伏电力电子产品提供商。凭借着全球视野优势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公司在光伏支架领域具有较强的行业地位及竞争实力,为光伏支架细分领域内的领先企业之一。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开发了用于地面、屋顶等12大类36项总计超过两百余款的系统和配件的光伏支架产品,销售至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过去7年累计实现销售3.99GW,累计销售金额达24.23亿元,并分别于2013年及2014年获得了PVP365评选的光伏支架企业20强的第一名及第四名,2014年获得索比光伏网“光能杯最放心支架企业”大奖。

同时,公司以高品质的光伏支架业务为支撑,进行产业链延伸,涉足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并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在建的光伏电站项目有个3个(50MW),正常推进的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的光伏电站共9个。

此次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将成为公司新的发展契机,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品质、服务”三大理念,致力于履行 “推广和普及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的企业使命,继续抓住全球光伏发电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以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企业。

行业前景广阔

由于能源日益紧缺和环保压力,各国政府纷纷将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力扶持。但截至目前,光伏发电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仍很小,根据英国石油(BP)的数据,2014年光伏发电在全球发电能源结构中占约0.8%的市场份额。

未来,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人类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光伏发电作为清洁的新能源发电技术,长期发展趋势良好,增长潜力巨大。

欧洲联合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中的供应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光伏发电将占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光伏发电将占到60%以上,成为人类能源供应的主体,光伏发电增长潜力巨大。

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动光伏发电的背景下,光伏电站设备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作为全球知名的光伏设备提供商,公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EPIA的预测,在低增长、高增长情况下,2019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7.29GW和86.49GW,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96.15GW和540.01GW,2015-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33%及16.60%。相应地,对光伏设备需求量的增长率亦将分别达到3.33%及16.60%。

竞争优势显著

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国际市场+本土化服务+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逐步建立了国际化市场策略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等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国际市场+本土化服务+中国制造”为公司的核心优势。

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服务网络和全球化的服务团队,发挥全球视野优势,积极开拓毛利率较高的国际市场,建立了澳洲、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7个海外分支机构,取得先发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盈利水平。

高品质的本土化服务优势。除了通过营销总部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外,公司还派驻技术人员在光伏电站现场指导组装、安装、施工等服务支持。通过组建本土化团队,公司具备国际化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快速反应服务能力。

中国制造,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公司在厦门和天津建立生产基地,并积极利用当地产业聚集优势,利用充足的外协产能,不仅保障了产品的交期,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其次,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优势,并拥有完善的客户体系。公司通过“售前方案设计服务+售后安装技术支持服务+光伏支架产品”的一整套光伏电站建设解决方案,以及标准化、模块化和品类齐全的产品优势,并通过了相关的国内、国际认证和规范,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公司以光伏支架作为主营方向,定位于高端市场。从2007年至今,公司不断地开拓了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积累了大量的电力投资公司、EPC、安装商及经销商等优质客户,形成了完善的客户体系。

与这些客户合作,不仅让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更加规范化,与世界接轨,帮助企业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再次,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在光伏支架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口碑后,不断向光伏发电行业下游积极拓展。

随着公司进入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领域并先后取得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和“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完成数个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建设及并网发电,加强了公司整体服务能力,并有效地拉动了公司原有光伏支架、光伏电力电子产品的销售,实现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行业的产业链布局。

产品和业务结构的不断丰富,将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稳步发展,将形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效果。

此外,公司还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公司拥有完整的研发技术团队和研发体系,能够有效跟踪全球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公司立足于技术创新,已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组建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光伏支架和光伏电力电子产品技术研发队伍。

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有各类研发技术人员1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04%,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中国内地等主要光伏发电市场。

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86项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入,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9月投入研发费用分别达1497.76万元、1716.26万元、1516.57万元及840.75万元,占合并口径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30%、3.28%、2.54%及1.62%。通过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9月,公司分别推出7种、20种、14种和12种新产品。

业绩持续稳增

公司目前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随着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继续加大对设备的投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因此预计公司的非流动资产规模将增加,并将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而保持合理水平。

2013年,公司的负债比例较低,且主要是流动负债。2014年,随着公司正式开展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扩大,公司的负债总额大幅增加,负债比例有所提高。2015年,公司及时支付了货款及工程款,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有所降低,加之公司持续盈利,负债比例有所降低。2016年9月末,公司负债比例较 2015年末基本持平。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将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未来将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

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较快,盈利能力稳步提高,随着自身积累的增加和募集资金的到位,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将大幅增长,但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要一定的建设期,项目达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在短期内将降低。

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各主要光伏市场,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公司利润总额、净利润呈现上升态势。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5384.06万元、52363.85万元、59672.99万元、51937.63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698.78万元、3969.31万元、6968.80万元、4713.43万元。其中,公司2016年1-9月收入和利润分别较2015年同期增长7.98%及17.77%,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同时,公司预计2016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60000万-70000万元,实现净利润6500万-7500万元,业绩预计与2015年基本持平。

随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公司原有的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扩大产能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此次,公司募集资金拟主要投资于“清源科技园区项目”、“研发检测中心项目”、“运营服务平台及营销网络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四个项目。

第2篇: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近两年,在欧美“双反”调查和产品价格大跌的双重打击下,我国光伏企业陷入重重困境,多家企业濒临破产。今年下半年,多项利好光伏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光伏企业终于迎来转机。

7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到2015年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

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时间,很多企业又开始跑马圈地。

英利:计划两年后进入国内下游发电前两名

目前,我国的光伏电站主要分为两类,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大型地面电站又叫集中式光伏电站,主要建在西部的戈壁荒漠地区,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通过接入电网向外输出电量;分布式光伏电站是依附建筑物的表面(如墙壁,屋顶等)建设的小型光伏电站,一般为自发自用,用不完的电量也可以通过并网实现外送。

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大型地面电站实行分区域的上网电价政策,根据光照条件的不同,全国三类资源区分别执行每度0.9元、0.95元、1元的上网电价标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度补贴0.42元。

英利集团是2012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最多的企业。目前,英利以光伏组件生产制造业为基础,正在积极向下游拓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8 月5 日,英利集团召开誓师大会,公布了进军光伏发电市场的新举措,计划要在两年后进入国内下游发电前两名。

英利集团副总裁赵志恒表示,在光伏产业的整个价值链中,上游的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增加值较低,下游光伏发电产业的增加值较高。进入下游产业,对英利来说,一方面可以消耗自有产能,提高产业增加值;另一方面也是跟着国家的政策导向走,能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英利集团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完成1500万千瓦至1700万千瓦装机容量,届时,布局地面电站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将超过15万亩,总投资额也将超过千亿元。从2013年4月6日开始,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带领英利团队已经开赴云南、广西等地进行考察及电站选址。

国家:力推分布式光伏电站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工程师江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相比大型地面电站,国家更希望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

江华分析指出,首先,分布式发电的主要特点是就地消纳,能减少远距离输电的损耗。大型地面电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工业比较落后,所发的电量不能就地消纳,只能远距离输送,需要增加输变电投资。其次,分布式发电是在零售电价基础上进行补贴,对国家而言,可以实现补贴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最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市场主体更为多元化,而分布式发电为多样化的电力市场主体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为了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8月9日,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该批名单涉及7省5市、总共18个示范区项目,横跨2013—2015年、装机容量共计1823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

英利集团看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是国内的主要发展方向,于2013年3月成立分布式电力投资管理公司,开启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进程。在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中,英利集团投资的河北保定英利新技术开发区榜上有名。

苏州保利协鑫光伏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是保利协鑫(03800.HK)旗下从事大中型光伏电站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业务板块,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分布式光伏示范区项目。苏州保利协鑫光伏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顾华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区的名单中只有18个项目,我们没有申请。目前,我们在申报苏州和南京的高新区的项目,争取进入示范区的第二批名单中。”

企业:更青睐大型地面电站

虽然国家希望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看重大型地面电站。

根据英利集团的规划,到2017年完成1500万千瓦至1700万千瓦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其中13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是大型地面电站,只有200万千瓦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规模占比不到15%。英利集团宣传部副部长王志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型地面电站的规模都比较大,投资收益稳定,综合经营效率高,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保利协鑫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顾华敏坦言,虽然保利协鑫也在积极布局分布式电站建设,但还是更重视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公司大型地面电站的规模是分布式光伏电站规模的10倍左右。分布式光伏示范区的建设难度较大,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屋顶资源,之后要跟用电企业协商,还要去能源局申报材料审批,这个过程很复杂。

除了项目实施难度大,在经济效益方面,分布式光伏电站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江苏,工业企业的电价在每度0.8元~1元左右,加上每度0.42元的补贴,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效益能达到每度1.2元以上,比大型地面电站的上网电价0.9~1元要高很多。但是如果用电企业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用不了那么多的电,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就只能上网,每度电才0.8元左右,效益远不如大型地面电站。

第3篇: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态势,欧美对华贸易逆差令其对原产地为中国的光伏产品频频制造麻烦。中国光伏企业从2011年开始遭受重创,为避免遭受欧美市场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一些传统的光伏企业纷纷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建设太阳能发电厂,希望从“建材商”变成“开发商”。仅2013年,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打开,进一步加速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转移。

一、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大洗牌加快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的转移

(一)2011-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自2006之后,盲目扩张极速做大,90%以上出口,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外部贸易壁垒重重。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主要市场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使得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内部产能过剩。我国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光伏产品价格下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

2011年至2012年,在美欧实施“双反”的重棒打压下,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多晶硅企业从去年的50家锐减至8家。根据中国光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企业数为262家,到2012年锐减为112家。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曾经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和恒基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时节。

(二)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谋求向产业下游转移

在海外市场上遭遇销售瓶颈,与中国光伏企业高度集中在光伏组件生产领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通过加大公司研发投入达到产品技术创新而实现最终销售,显然不够理智。国内市场上通过中标来销售自身的组件也不足以使企业渡过“寒冬”。因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光伏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向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4年的1万千瓦增长至2011年的250万千瓦再到2013年的1130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几年翻番。

2014年9月至10月间就有恒大在9月末宣布9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中环股份公告称,拟向中环光伏增资募资13亿元用于光伏产品项目的建设;林洋电子公告称,此前不久林洋电子曾以1.34亿元增资光伏电站公司,并拟增近18亿元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行业内公司加大投资,一些行业外公司也转型进入光伏。长城电脑在9月公告称,拟增募资8.07亿元投建光伏电站、高端电源扩产、信息安全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金科股份10也公告称,拟成立金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风能及页岩气等能源产业。

(三)部分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光伏电站项目

一方面要面临贸易壁垒,一方面又要消化产能。在此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产能,甚至在海外投资光伏电站,就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一大应对策略。在电站选址方面,组件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大多选址在德国、美国等市场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德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35.72GW,占全球的26.13%,是全球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江苏中盛光电集团早在2008年就认识到要从光伏电池制造向电站建设转型。2008年8月,中盛光电集团在慕尼黑成立了主营光伏系统服务的公司ET Solutions。并在德国开发建设了第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佩尔光伏电站。最近几年,电站业务大幅增长,除了在德国,他们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乌克兰和中东承建光伏电站。2013年公司完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2014年预计装机10万千瓦,2015年的目标是15万千瓦。花了6年多时间,中盛光电集团把电站并网项目也提升至30万千瓦。如今,这家企业已将电站业务单独地拆分出来,成立了“中盛新能源”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二、光伏组件企业向光伏电站领域延伸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光伏产业畸形发展存在向下游转移的必然性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2005年起,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各级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零地价、减免税款等优惠条件,光伏中游产业迅速膨胀,却并未带动下游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致使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完全集中在激烈竞争的产业上中游,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产业链向下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二)分布式发电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光伏发达国家光伏发电应用来看,主要以分布式发电为主,无论是德国、日本的“10 万屋顶计划”,还是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都属于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潜在市场,现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约45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面积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 20%的建筑面积安装光伏系统,则可以安装10000万千瓦的光伏系统。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由2013年的310万千瓦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800万千瓦”,也清晰地展现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励分布式”的战略思路。

(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偏高

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国内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0.7元/度左右,下游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补贴0.42元,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的收购电价在国内三个地区分别为0.9元、0.95元与1元。因此相比产能长期过剩的上游制造业,光伏下游依靠补贴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利润。

(四)我国政府出台光伏发电领域的补贴政策

政府对于光伏发电投资热情一直高涨,试图借新能源重塑经济,由此大量光伏电站在西北等地迅速铺开。2014年10月13日,国家能源局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共计11条,涉及统筹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内容。《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会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之路更加宽广,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8条,通过明确标杆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使更多的光伏组件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建设。

三、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电站领域面临的障碍

(一)光伏发电并网难

国内在光伏发电问题上,各方利益尚未梳理清晰,电网公司主观上并不愿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根据发改委的假设,国内光伏电站起初投资10元/瓦,年满发小时数为800~1800小时/年;根据测算,在考虑增值税抵扣的情况下,则光伏电站发电价格在0.68 元/瓦~1.45 元/瓦。但是,就已经建成电站发电情况来看,并不那么乐观。尤其以青海、甘肃等日照条件较好、且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来看,已建成光伏电站项目全年发电不到实际装机容量一半的例子不在少数,电网企业以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调度造成损害为由,强制限电,造成运营商资金大量的损失。当年发电时间只有900小时的时候,运营商需要18 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这个时候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43 元/千瓦时,并网困难无疑增加了发电成本。

(二)建光伏电站审批时间长

所谓审批指的是电站开发权的批文,审批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省级审批,第二级国家级审批。第一步级审批在做项目初期可研并进行审查后,由建设单位向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列入省建设规划。第二级是有了工程的可研报告,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着手编制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接入电力系统报告,地勘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并通过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由项目投资方递交国家发改委,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就可以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作科研阶段国家要求的各种批文等,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1万千瓦规模的电站的审批大概需要65万元的投入,如果转手买来的批文将会更贵。

(三)资金要求较高,贷款难度大

建设电站10万千瓦至少需要 10个亿左右的投入,以最低标准来看,项目建设至少需要 20%的自有资金,剩下 80%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实际上,大多数的光伏电站项目需要至少 30%的自有资金,剩下的资金若全靠自有资金投入,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一般都需要融资。但是目前,光伏行业入冬,一般公司从银行想要获取项目贷款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需要拿出部分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投资光伏电站项目无法作为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有困难。投资方无法获得低息贷款,将影响项目收益率,影响项目推进进展。

以拓日新能、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为例,分别于 2010年、2011年开始投入电站建设,随着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家公司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在电站项目实施后,负债总额成倍增加。尤其是短期借款方面增速相对长期借款更加明显。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恶化。以阿特斯、昱辉、英利为例,2014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达 80%以上,向银行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

(四)民众参与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滞后

201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容量在总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为 30%,在累计光伏安装容量中的占比为24.2%。民众投资分布式电站的热情很低。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电网按照脱硫煤电价0.42元收购,两者相加,大概每度的总收益只有0.9元不到。贷款困难,银行要求有实物抵押才能取得贷款。就算拿到贷款,可是贷款年限短,利率高。年限只有3-5年,基准利率上浮30%,后利率为10%。前期垫资压力巨大,办完繁琐的并网手续,成功并网后才能拿到贷款。短期内,利用政府补贴加大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依然是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电力从而支撑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发电的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普及

目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是应用程度不高是阻碍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组件转换效率看,多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15.67%,单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约为16.2%。欧洲、美国、日本转化率高一些,德国的博世太阳能研发出了转换率22.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欧美企业普遍实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正在寻求突破。海外并购获取其研发团队及成果是实现技术领域快速突破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8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对Avancis公司的并购,实现了中国薄膜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打通,目标要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世界第一的以铜铟镓硒为主导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但是,基于性价比的角度,目前采用转换效率较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及电池组件应用不够普遍。

四、加快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光伏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衔接

首先加强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各级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研究光伏电站的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方案,以解决并网接入难的问题。电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运行调度技术和管理措施,统筹系统内火电、水电等调峰电源与光伏电站的配置和协调运行,深入挖掘系统调峰潜力,确保符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光伏电站的电力优先上网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缓解发生大量弃光限电的情况发生。

以年度规模管理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各光伏电站项目的容量及投资主体,并与电网企业衔接电力送出工程,并上报备案。发电企业要及时开展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电网企业要及时确定接入系统方案,出具项目接网意见并开展配套送出工程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备案后,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按接网协议约定开展工程建设,电网企业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流程。

(二)调动民众投资光伏发电的热情,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建设,对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强制电力公司收购民众利用光伏发出的电量,政府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包括发到电网里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民众对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豁免分布式发电项目发电业务许可。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应制定分布式发电并网工作流程,对于以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按专门设置的简化流程办理并网申请,并提供咨询、调试和并网验收等服务。

(三)改革境外投资制度,进一步引导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

在电站建设地址方面,光伏企业大多选择在德国、美国建设。一方面,海外光伏市场相对比较透明,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销售渠道集中在海外,因此在海外建设电站,只要保证电站的质量,相对卖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商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对光伏电站提供优惠贷款,简化贷款管理流程,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实行以项目售电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建设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投资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投资基金,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

第4篇: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首设新能源展区受热捧

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行业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青睐,加上政策扶持的利好,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前景广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第116届广交会与时俱进,在第一期新设新能源展区,为新能源行业搭建更对口的供需对接桥梁。

据广交会负责组展事务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没有设立新能源展区之前,已经有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参展,分布在家用电器、电子电气产品等展区。设立了新能源展区以后,将这类别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并按专业化细分为“太阳能光伏产品”“太阳能光热产品”“风能及其他新能源产品”三大类别,从采购商角度来说,这更方便他们的采购;而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前来洽谈的采购商也更加专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交流,参展效果大大提升。

新能源展区一经推出即受到追捧,报名的企业趋之若鹜,供不应求。据了解,有400多家新能源企业提出了申请,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最终仅有80家企业入选参展。

专业客商的精准对接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新能源参展企业的展位上人头攒动,采购商和参展商围桌而坐,谈笑风生。其中不乏许多行业龙头企业的身影,包括常州天合光能、英利、山东皇明、广东汉能、江苏金坛正信等。

在浙江格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印度采购商Syed FlazHussain正和格普公司的工作人员商谈。他告诉记者,印度的电价很贵,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不仅能够缓解用电紧张,而且清洁无污染,所以太阳能产品在印度特别是印度农村非常受欢迎。虽然首次参加广交会,他们对展位设置并不熟悉,但是了解到广交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展区,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目标展位,非常方便。

格普的工作人员胡小姐说,新能源展区细分出来后客人更加集中了,企业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浙江博伟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伟也告诉记者,新能源展区的设立让参展企业的区位更加清晰明了,新老客户纷纷反映展位比较方便寻找。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市场部总监朱丹泽也认为,设立新能源展区非常有意义。以前他们是在照明展区把新能源产品与照明产品放在一起参展,前来照明馆的采购商很多都不了解太阳能产品,工作人员只得反复给采购商解释产品的原理和功能。而新能源展区设立后,到展位咨询的采购商都非常专业,显示了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参展效果也更好了,希望未来能够增设新能源品牌展位,方便品牌企业参展。

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新能源展区的设立让他们觉得很贴心,但是此次展位普遍太小,汉能原本策划展示太阳能在房车上的应用方案无法实施,还有一部分新能源产品也因无处摆放而只能采用照片墙展示,觉得有些遗憾,希望以后广交会能够允许新能源参展企业申请更大的展位。

知名参展商各亮杀手锏

在新能源展区的展位上,一台设计精巧的手提式正方体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明黄色的正面搭配银灰色的机身、圆润简洁的线条、两侧的内藏式和顶部的手提式便携设计显示出其与众不同。

记者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市场部市场总监朱丹泽处了解到,这台太阳能移动系统(Solar Powerbank)“来头不小”,它设计精巧,处处体现着人性化工业设计的心血结晶,同时也获得了广交会出口产品设计奖的金奖。记者了解到,这台太阳能移动系统不仅可以外接太阳能电池板向外供电,还集移动电源、收音机和MP3功能于一身,非常适合自驾旅游使用。

记者看到,该移动系统的顶部为提手设计,方便手提携带;正面上方并排着两个USB插口,可给手机等数码产品充电;往下是黑色长方形MP3,在偏右侧的USB插口处插入U盘,便可流淌出美妙音乐;最下方,一根小巧的银色收音机天线折叠放置;移动系统的两侧则采用内藏式设计,将藏在其中的线夹与其他太阳能移动系统连接,可实现“联机操作”,增强了产品的可拓展性。

朱丹泽告诉记者,这款太阳能移动系统的备受热捧,不仅和其人性化的工业设计有关,和其选用的好材质也密不可分。原来,这款手提式的便携系统的外壳采用工程塑料,相较于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材料而已,工程塑料的承重性更强,但重量却大大减轻,更加轻巧便携。

在本届广交会上,另一光伏巨头天合光能也携新品重装亮相,展出双玻无框组件、易安装支架、光伏离网一体机等全线产品。这是天合光能由组件制造商向综合性光伏产品服务商转型中的一次全产品展示。

据介绍,天合光能将展示包括组件、电站开发、民用屋顶系统集成以及光伏离网系统应用等在内的业务线。天合光能近年来向应用端延伸,积极转变成为集制造商、系统开发商及运营商为一体的综合性光伏产品服务企业。

第5篇:光伏电站开发方案范文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2127),主持人:刘承先;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36-03

高职本科教育目前大致有五种办学模式:升格制、专办本、应用本科转型高职本科、特色大学新设机构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1]。“3+2”、“3+4”分段培养模式是高职本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订或出台前,高校间协同分段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最具可行性,这既是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错位发展的良机,又符合高职院校向上发展的战略需求,将长期实践,科学审视当前困境,探索最佳路径,研究意义重大。

一、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必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套体系的高效运行确保了经济上的领先地位。权威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能否继续前进如期实现“两个率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是由高职教育承担的,因此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所需之才势在必行。

(二)抢占先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多数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内部办学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然相比一些老牌本科大学,无论是在学术科研、师资力量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是苦苦追赶,还是另辟蹊径集中精力转型高职本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出了明确答案,早试点、早改革、早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能避免教育同质化又可抢占未来职教先机。

(三)战略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

高职生初次就业率整体高于本科生,但稳定性差、薪资水平低、发展空间小、学生满意度低。就业环境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校园招聘明确要求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甚至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方面都谢绝高职生报名。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校升格,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还不高,办学水平提升空间巨大,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内部有极其强大的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驱动力[3]。搭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兴办高职本科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战略需求。

二、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客观问题

“3+2”分段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各方面考核通过后,直接进入对口普通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毕业后颁发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招生计划为高职专科批次,经过4年实践,有三个方面问题急待解决。

(一)法理支撑不够,缺乏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将等高职教育定位专科层次,依此法“3+2”本科阶段本质还是属于普通本科序列,高职本科没有“名分”,势必影响其发展速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构建了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但它毕竟只是规划而不是法律[3]。高职教育突破缺少法理支撑,如同“紧箍咒”在头,相关高校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

(二)校校融合不深,向心力不足

高职院校与合作本科高校普遍融合程度不深,有甚者貌合神离。部分高职院校把“3+2”当作吸引考生高考填报该校的一个战术手段,战略上不主动,与本科高校沟通反馈不多;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一,3年高职阶段也很少介入,可能只是把“3+2”当作生源的一个补充。

(三)招生批次靠后,生源质量受限

“3+2”分段培养的毕业生是本科层次,现列入专科批次录取,生源质量不高,增加了教育教学难度,拉低了高职本科教育成功概率。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造成了高校分层、生源固化、教育不公等问题,公众对此质疑之声不断[4]。不妨小范围试点“同批次录取”,在某个省把“3+2”模式与本二、本三高校列入同一批次招生,鼓励公平竞争,主管部门只需科学设定招生程序,监督保障招生秩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批次录取”既给了协同实施高职本科提供一次吸引优质生源机会,又能鞭策相关高校全方位提升办学实力,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三、办好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对策思考

(一)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

在高职专科层次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加强高职本科层次理论研究,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指导高职本科各种培养模式实践。从理论上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梳理培养模式、质量考评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区别普通本科办学,突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数量与比例[5]。

(二)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合理编制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计划,科学设置招生专业,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切记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结合双方办学方向,专业特色,行业背景等实际情况,强强联合,招生人数不宜多,这是协同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大前提。江苏是全球光伏材料研发和生产领先地区之一,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两校所在地常州2008年就成立了全国首家集光伏产品应用、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科研与教学等为一体的市级光伏行业协会。有办学基础、有科学调研、有市场需求、有行业配合,沿着这个方向办学培养出一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率很高。

(三)增加投入统筹管理,坚定高职办学方向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需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由相关高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参与,统一组织协调各项事务。增加资金投入,增添所需硬件,肯花钱是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共识。比肯花钱更重要的是花对钱,加大专门人才内培与外引力度,选好人、管好人,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进行专本课程衔接研究与应用,互派师资渗透教学,提升办学质量。此外,5年的课程体系衔接的效度与信度最为关键。基础课、实训课、专业课、选修课等等设计需要反馈研讨,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也要无缝对接,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要一体化,完善跟踪机制。还需要统一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质量[6]。

本科高校掌握分段培养的主导权,要联合高职院校单独制定两年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制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既突出职业教育属性和定位,又强化更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3+2”分段培养的合格本科生,应该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智能生产设备,具备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四)校企校合作升级现代学徒制

校企校合作新模式,以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高职院、重点企业、应用型本科高校三方为培养主体,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7]。“3+2”模式相比普通本科学制上多出一年培养时间,应该用于企业实践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校”三方合作培养高职本科生新模式。高职院校特色在于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雇主最清楚生产环节需要何种人才,本科高校长于教学科研,企业一线优秀工程师长于生产制造,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打破“企业―高校”的时间、空间、体制障碍。实践并升级现代学徒制,老师、师傅只需集中精力钻研所长之术,把不擅长的交给擅长的人做[8],“互联网+”可帮助他们实现在办公室、车间、工地等特殊场所“授课”。通过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培养,提高高职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满意度,逐渐构建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赢局面。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学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相关合作高校在地理上不在一个城市,可能各自属于不同的独立系统,天然的联系较少。现代大学生几乎都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成果,各种手机APP应用软件广为流行,这给联合办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口。如果把“互联网+”最新创新技术和创造性思维导入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的高职本科教育体系,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必然选项。基于“互联网+”构建需求反馈联动机制,设计一款APP实时收集学生、家长、雇主所需,把这些大数据加以分析,据此培养的毕业生必定是社会抢手之才,高质量就业会增加招生吸引力,“出口畅”赢得“进口旺”方可证明高职本科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可以在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中导入“慕课(MOOC)”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结合“3+2”、“3+4”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发部分“慕课(MOOC)”课程,优化和重构部分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课堂解放出来,使之变成师生间和同学间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9]。

(六)建立淘汰机制保持活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