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

第1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全国有800余所高校设置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要求在提高[1]。

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多科性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生源、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它们的学生就业出口比我们多,譬如很多学生可以攻读硕士,考研率要比我们高很多;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研究单位也愿意招聘它们的学生[2]。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其工资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也好于我们[3-4]。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建设好计算机专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和武汉工程大学领导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成为全国首批1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推广试点高校之一,开始按照计算机专业规范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即计算机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专业方向开办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强有弱,各专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来找准本专业的定位,并依此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1.1学生规模和层次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学生的来源和层次可分为3大类。其中,计算机工程方向和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招收对象为参加普通高考被二本档次录取的学生;软件工程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中职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学生;而信息技术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专升本学生。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存在差异,我校计算机专业因此设置了4个专业方向。

1.2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8人。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教学需要。目前,该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1.3实验(实习)条件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建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各类专业实验室10余间,可以承担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同时还建设有校内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各项实习一般采用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这些实习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实习效果较好。2008年,我院建设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了湖北省的验收。它的设立表明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科研及学科平台建设

计算机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企业合作项目。学院现有硕士专业2个,即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理学)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师资队伍、实验环境方面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向部属院校的培养模式看齐,我们没有那个硬实力,也没有那个软实力。我们也不可能向职业技术学院看齐,我们不能那样做。我们学校的目标和计算机学院的目标都是要成为省属一流的学校和计算机学院,而不是简单地培养一般人才或技能型人才[5]。

2培养方案的制定

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也引起了学校、学院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2.1领会规范内涵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源广、层次多的现状,我们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规范相一致,我们也将计算机专业调整为4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

我们于2007年就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规范的内涵和现阶段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我们对4个专业方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对每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2制定培养方案及实施

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学习领会专业规范内涵的基础上,按专业规范分别制定了4个专业方向新的培养计划,并于2007级开始执行。

武汉工程大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对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为国家级教研项目立项,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教学任务安排上给予了适当照顾。

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规范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授课计划,积极按照专业规范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计划强化了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按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不求多、但求精。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实验、设计、实习)的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践行“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第2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笔者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负责人也带领教学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其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加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案。

2 教学内容

以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实际项目为载体,可以使专业课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由一个“学习引导”项目,一个“小组实践”项目和一个“技能测评”项目一共三个项目组成。

2.1 学习引导项目:作为第一个项目我们应该注重项目的易入门性、趣味性和覆盖性,力图覆盖课程培养目标50%-60%的能力与知识,这个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2.2 小组实践项目: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我学习,同学互助项目,教师充当“咨询师”角色。本阶段将覆盖课程目标的80%-90%。学生做完这个项目后能够具备从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2.3 技能测评项目:这个项目难度略微超越教学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承担教师所交予的项目,学生必须完成项目要求,提供所有文档,最终由教师测评学生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实习多样化

3.1 通过专业公司帮助,寻找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①优点: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②问题:合适的企业难找:本专业在石家庄大型的系统开发公司较少。企业不稳定:小公司没有每年都接收一定数量毕业生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去找很多需要毕业生和实习生的公司。这对于老师来说,从时间、费用、精力上都很难达到。③解决办法:社会上有专门的外包人才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公司,这类公司中有专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找就业单位,而学校可以负责学生和培训。

3.2 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质量和就业有保障的培训单位合作办学,按照企业需求,培训单位和学校共同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培训单位可以带动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培训单位四方共赢。①优点:学校:增强老师实践经验;与企业实现了对接;保障了学生就业。企业:减少了毕业生刚去企业中学习的时间,学生一上班便可以很快上手。培训单位:有了稳定的生源。学生:除了毕业证书,还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订单式培养,保障就业。②问题:需要仔细甄别社会上声誉好、就业有保障的培训单位。与培训单位的运营模式的谈判需要经验和技巧。③解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培训单位的声誉、背景。

3.3 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灵活安排实习单位。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到学校安排的单位去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单位实习。同时,对于有些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去实习。这种情况下,因为学生在不同地点,所以需要学校特别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4 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4.1 典型工作项目实训期(第1-4学期):学生在学

校,或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按照企业管理模式,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企业真实的典型项目,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工作项目案例,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项目案例进行有计划的仿真实践,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期(第5学期):学校选择社会上声誉好的培训公司,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课程设置,努力做到行业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提供多个供学生选择的订单,比如:北大青鸟、华宇智成等。

4.3 顶岗实习期(第6学期):学生在所在单位完成综合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实习单位,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单位。

以上就是笔者所在团队对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效果、就业率、社会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3).

第3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801-02

Research on Network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

DONG Ming-gang, CHENG Xiao-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Networking engineering is a new professional, how to design a realistic network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 tant proble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arget of network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tworking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 gram from network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training. The proposed program meets the capacities required by employ ers. And it is valuable for network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practice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相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而言,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很不成熟和完善。目前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另一个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这两类都没有突出网络工程的特色,没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人做了一些研究。文献[1]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献[2]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方向性和实践性。文献[3]提出了“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文献[4]对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述。

网络工程是我校2008年新增的一个专业。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区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和侧重点不同,同时也为了避免竞争,突出专业特色,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直接照搬。在大量的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1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打通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2.2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

第4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单甘霖(1962-),男,江苏如东人,军械工程学院二系,教授;赵诚(1982-),男,河北宁晋人,军械工程学院二系,助教。(河北

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47-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研究方向设置了信息传输与处理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图像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控制系统性能不断的提高,武器装备涉及高新技术的增多,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在这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涉及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其应该是动态的、开放性的,以适应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岗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探讨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发展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 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工程硕士管理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 

【关键词】工程硕士 水电特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3-02 

 

在长达13年之久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试点后,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现状,解决企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应有补充的问题,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当时,全国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校有14个,招收人数为1525名。到2007年,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增至212所,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增至57146名,招生规模扩大了近40倍。各培养单位均在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思路,以切实解决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本文结合该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讨具有水电特色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加速为我国水电事业在职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一、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现状及不足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单位对我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工作是满意的,起到了以科研促生产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下列不足: 

1.培养方案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工程硕士来自生产单位,多是带着实际问题来的。知识需求的选择性比较强。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在水电设计、施工企业有大量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采购、招投标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学校,近年来,也招收了部分具有水电工程背景的机械专业的技术或管理人才攻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表明,用现有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来指导这些在水电领域工作的工程硕士的培养,显得生硬而不切实际,必须制定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工程硕士对知识的选择性,决定了他们对课程的选择性。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工程硕士心中都有个期望的课程菜单。调查显示,学生的期望菜单不能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得到部分或完全的实现,目前的课程体系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3.培养过程的管理不够灵活 

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工”、“学”矛盾突出。而且生源分散,培养过程中个性化特征突出。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工作,突出体现为对象少工作量大,规范管理难度大。探讨适合工程硕士管理的体制和平台建设非常必要。 

 

二、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必须解决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的问题。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行业亟需大批从事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维护及采购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因此,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为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工学理论基础和水电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为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采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1]“平台”是指机械工程基础平台,体现为该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口径应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来确定。“模块”则体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需求,设置六个专业模块,形成六个具有水电特色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三、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依赖并服务于培养目标,是落实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依据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工程硕士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属于“平台”部分,专业方向课则以模块形式存在。学员进校后可以根据他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来选定所修的课程模块。 

分析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知,“复合型”与“应用型”是其主要特点所在。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复合型”的培养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知识虽然是分学科的,但是应用或创新时却是不分学科的,这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因此,依据研究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应涉及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两到三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学科见图1所示。但这并不是说将其方向课设计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要在保持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这一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开设部分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并对部分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整合数理统计和矩阵论成高等工程数学;整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成高等工程力学;整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成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基础英语部分加强词汇、听力、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在专业英语部分加强专业文献的翻译和写作训练。为此,设置平台课程如下:科学社会主义、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高等工程力学、高等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等。 

“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并非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它不要求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有选择地讲授工程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撰写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大纲时,应注意与本科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大纲区别开来。另外,因为工程硕士的工作经历和理论基础不一,在专业课的讲授方法上,建议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尽量不要“满堂灌”。[2] 

 

四、加强过程管理,把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关。 

 

1.整合多方资源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 

培养方案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便在于理论教学。上述专业模块,涉及多学科知识,仅靠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而且势必加大教学成本。通常,机械工程领域是依托在机械工程类学院组织教学,师资可以聘请经济与管理类、外国语类、土木工程类与电气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甚至还应积极寻求不同学院,不同学校间的教育合作,试图把在同一地区开设教学点的学校联合起来,根据专业对来自各校的学员进行统一分班,师资上学校间协调选派,建立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的制度。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育成本,还可以集中多方优势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另外,还可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扩大招生规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既热心工程硕士教学,专业与教学水平又高的教师组成较为固定的教师队伍。 

2.校企联合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工程硕士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环节。工程硕士采用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论文工作大部分需在工作单位完成。这给学校导师的指导带来不便。而且学员除要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本职工作,压力大。因此,调动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单位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3] 

3.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这种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一个过程管理过程,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媒介和协调作用,调动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有效达成。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工程硕士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及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五、结束语 

 

文中探讨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发展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工程硕士管理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其中,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对解决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丰富机械工程领域的培养特色有一定贡 献,对指导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1~14 

第6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和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校本专业定位为培养“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按照“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方针,我们力争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我们努力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型专业,其本身具有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并没有完全定型且各有特色的特点。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设计与创新型”。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特色在于“创新”。“创新”可分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一类认识未知的创新,强调的是“创”,创造的原始性、首创性;技术创新是一类设计型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

“设计与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立足点在“设计”。通过4年的培养,要使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具备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学科,就是要掌握软件、硬件及系统,能从事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发软件、硬件及系统的产品,有初步商品概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毕业生可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部门、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成为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智能工程师”和“智能科学家”。

3 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1)实行学分制

总原则:两阶段模式。

第一年:完全刚性(大理、大文统一)。

第二年:通识+专业教育共存(学科通识平台B1、B2组课程+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第三、四年: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限选、任选课1。

(2)专业核心课设置

除在学科通识阶段已开设的数值计算与最优化、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如下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程序设计(3,5学分)

操作系统原理(4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4学分)

算法设计与分析(3学分)

计算机图形图像基础(3学分)

(3)专业课程组设置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我们实行课程组,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①专业限选课(分三个课程组,学生任选1组修读,每组6学分)

课程组l:随机过程,智能优化与控制原理;

课程组2:脑与认知科学,智能信息处理;

课程组3: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基础。

②专业任选课(6学分(按课程组选)+6学分(任选))

在以下课程组里任选1组

课程组1:机器学习导论,机器人学;

课程组2:计算机网络原理,Web程序设计;

课程组3:计算机视觉基础,

OpenGL程序设计。

在以下课程中任选2门

Linux/UNI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动画技术、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4)课外培养

①文化素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如:邀请知名学者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孙家广等来我院进行素质教育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帮困助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献爱心等活动。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竞赛、SIT项目和创新综合实验。

③让学生参与方向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拓广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4 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状况

4.1 教学改革

强调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技术三方面的融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教改方案。

(1)全面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按照“争创优秀,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我院将本专业培养计划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看齐,并与国际接轨。参照ACM/1EEE-CS的《计算机教学计划199I》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制订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1993~,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有利于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与训练,有利于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2)实行课程责任制

课程责任制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000年底开始实施,其核心是将全院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以课程为基本单元。

严格规范主要学位课程。对主讲教师、助教、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每门课程设主讲、助教、教学助理三种职位,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将全院教学任务按课程特色分解组合,主讲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为教师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这样既有助于教学(如答疑、辅导、指导实验),又有助于学术交流及科研的开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院形成了现在的《课程责任制实施方案》,并与学校“岗位津贴制度”有机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3)全面实行课程信息化(教案网页化)

本院的信息化工作从99年初启动,由院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电子化教学支持系统――网上学苑》(获2001年度校新世纪教育立项、2002年度校教学成果奖),目前已投入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学院出资鼓励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已有50多门次受到学院资助),要求所有课程的基本材料上网,实现网上查阅电子教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阅作业,目前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率已达到100%。

(4)构建新的实验体系

我院提出了“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工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的新型特色实验体系。

明确“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的内涵与目标,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必有此环节。

“课程实验”由理论课教师负责,主要利用计算机仿真平台和工具验证课堂所学,旨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课程”则是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实验,是单独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负责,往往是几门理论课程的综合训练。

“工程设计训练”集中执行3周,在本院的工程中心进行,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个综合设计任务,此部分也是毕业设计的预研。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训练。

这样可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以技能训练、创新设计为主要目标的新型链条式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4.2教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如: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参加外语培训等。

信息与智能技术系目前有26名专职教师,全部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5人,其余全部为在读博士。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①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创新与设计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境。

②二类体系:面向基本教学的技术与专业的基础性实验体系;面向创新与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体系。

③三个层次:验证型;技能型;创新与设计型。

近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相继建立与改造了DIY实验室及软件、硬件实验室,建立了可信系统与网络、网络计算与工程、分布式与虚拟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多个方向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基地,添置了相应的实验与测试仪器,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师生学习、实验及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机器人为平台构建智能系统实验室。

(3)实验室全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目前我们已实现每周7天,每天14小时(上午8:00至晚上10:00)实验室开放,并将逐步推进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所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实验”,并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开设软件技术基础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设计、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课程实验环节。

第7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2]龚培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第8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2-02[作者简介]古望林(1975―),男,广西昭平人,硕士,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信息部主任,讲师。

一、实施背景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障,是学校的练兵场、学生的习武地。加强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是职校彰显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一线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我校的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创建于1998年,现已开办了16年。由于计算机与数码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快,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设施短缺落后、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脱节、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现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鉴于此,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条主线,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学校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该基地以服务教学、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构建校企互助互利、双赢共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010年,学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到多家硬件维修企业开展考察和调研,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梳理分析,为共建该实训基地作好充分准备。经过近半年遴选,学校最终确定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校企双方领导都对这一合作项目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专门召开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论证会,与会各方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严格论证。该设计方案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关于实训基地的设想和定位,在广西地区中职学校同类基地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此后,校企双方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几易其稿,终于制订出共建计算机及数码产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合作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标志着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优势

通过四年多的校企双方的双赢合作,我们实现了深层次的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从学校层面来看,这种合作模式无论是对学校专业的发展,还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这种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出发点之一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基地为计算机硬件专业相关课程提供了从检测、诊断到维修的一整套的真实实训操作环境,学生通过亲手诊断、排查和维修板卡,能够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类电脑主板及数码产品的电子电路知识,学会检测、诊断与维修各类电脑主板及数码产品,强化训练学生在硬件维修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基地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项目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生产任务的严肃性,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

(二)有利于培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以企业化标准来建设,以企业模式开展运作,有利于培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接受实训,接受职业道德培养及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完成角色转化,较好实现学生毕业――就业的“零对接”。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

在企业专家协助下,教师担任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有助于更好了解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该行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熟悉职业岗位特点、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工作内容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并且,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项目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际生产及技能水平。

(四)有利于减轻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运行成本主要有:第一,购买实训设备,因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学校可减少资金投入。第二,学生训练时所用耗材,主要有焊锡丝、助焊剂、各类计算机主板、各种数码产品等。而各类计算机主板和数码产品由于用量大且更新换代快,需要源源不断补充更新,而该企业在维修过程中会有大批量的此类报废设备可提供给学生练习。第三,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的项目,既能产生效益又能有效减少实训材料成本。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有效减轻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五)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直接引入学校,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不紧密、学生岗位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这有利于推动学校师资和教学环境的建设,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带动招生工作,形成以校企合作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发展学校的良性循环体系。

(六)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企业的维修任务成为学生真实的实训项目,角色也因此转换成企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实训教师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加入减少了企业对生产设备、人力资源等的投入,同时也获得了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和造就了企业的后备力量和技术骨干。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与设施、技术等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展望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找准校企利益的契合点。这是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随着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将致力于建立更多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探索共建、共享、多赢的有效途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真正实现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需求的无缝对接,将有助于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校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选芒,王永莲.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第9篇: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化;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51-02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IT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计算机高职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责任重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培养计划并使计划得以很好的落实。计算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计算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过程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扣。第一环节,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涵盖各门课程的设置及其在每个学期的培养计划和要求。良好的培养方案是整个过程的基石。第二环节,培养方案制定得优与劣直接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各门课程有效实施也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水平。第三环节,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第四环节,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是过程化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五环节,良好的实习环境可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是过程化中的最后环节,但不是终结。学生的实习经验也为就业提供了资本,反馈信息又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改进注入新的动力。过程化中的每个环节都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要扎实落实,让整个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市场为导向

相关院校要及时关注和跟踪IT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本地区现状,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应调整专业培养的具体方向,进而调整或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人才供需状况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行业主流技术变化是职业教育的晴雨表。有些院校的专业一旦确定就常年不变,甚至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也常年不变。这种现象脱离了市场需求导向,背离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初衷,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的提高,这依赖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计算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以及选修课。

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一般包括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文化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都大同小异,如表1所示。

专业课 专业课设置应因具体的研究方向而定,要力求精,避免太泛。如软件技术方向的专业课可包括: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程序设计、J2EE程序设计、数据库的设计与建模等;网络方向的专业课可包括: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设备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组网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动态网站建设等;数据库方向的专业课可包括: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技术、XML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库设计与建模、ORACLE数据库等。

选修课 选修课的设置也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各自兴趣来制定和选取。

实训课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要至少设置一个学期的实践课。有条件的话,可成立虚拟开发公司,承接校内外真实的开发业务,按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配置资源,按角色分工,填写工作日志,让学生参与需求分析到运行维护的整个开发过程,提升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虚拟一些开发项目,让学生按项目要求和进程来实践,如.NET项目开发综合实训、J2EE项目开发综合实训、数据库的设计并与前台软件结合的项目开发综合实训、网站项目规划与开发等。实训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实践中各角色任务的完成可培养学生一定的抗压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课堂渗透和课后引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真正有了自主学习能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开放业余实验室,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业余的专业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自由组织成立业余兴趣小组,可单独承接一些校内或校外的项目。学校应开放专门的实验室,在一定时间内供兴趣小组使用,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在此期间,学生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交流,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不仅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极大的自主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善于利用一些软件的联机帮助 现在,不论是编程软件还是数据库等,都配有自己的联机帮助系统,教师授课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帮助系统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就会增强。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今的网络资源内容极其丰富,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借助网络资源找到答案,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授课应有意识地教育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IT产业发展迅速,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师应人在学校眼望市场。学校也应给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多的培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另外,计算机专业也分很多方向,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要与研究方向相一致。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什么方向的课都教,一个方向的课还没研究透,又换另一个方向。这很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就业信息反馈

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实习提供可能的帮助。学校要积极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公司作为长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中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职业实践能力将大大增强。实习经验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些资本。

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是很好的市场信息,学生学的什么专业,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对这些进行总结归纳,可以选择性地反映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高职教育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但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不仅需要优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了解社会需求,需要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都过硬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力.高职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09(7):89-91.

[2]李焕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化设计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4):11.

[3]李鲁宁.浅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