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

第1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职责;作用;发展前景

一、前言

随着体育市场化脚步越来越快,体育市场化已经是体育发展的方向,而在体育的市场化过程中体育经纪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曾将体育比喻成一辆汽车,而体育界、企业界、媒介和体育中介就是这辆汽车不可缺少的四个车轮,在这四个车轮中,体育经纪人是体育中介的主流。所以,在体育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体育经纪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概念界定

2.1经纪人的概念

对经纪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经纪人经纪的商品、服务划分,经纪人可分为房地产经纪人、金融经纪人、技术经纪人、文化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农民经纪人、网络经纪人、保险经纪人等。体育经纪人是经纪人的一种。

2.2体育经纪人的概念

牛辉等(2004)在《论市场经济中的体育经纪人》中阐述到,体育经纪人是在体育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行居间、经纪和业务而收取佣金的人,它包括个体体育经纪人、合伙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公司。

2008年国家劳动局出版的《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体育经纪人的解释为:体育经纪人是从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品牌包装、经营策划、无形资产开发及运动员转会、参赛等活动的人员。是指在取得合法资格后,从事居间、行纪、等经济业务的个人或组织。

综上所述,本文依托2008年国家劳动局出版的《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体育经纪人的定义,将体育经纪人定义为:体育经纪人是从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品牌包装、经营策划、无形资产开发及运动员转会、参赛等活动的人员。是指在取得合法资格后,从事居间、行纪、等经济业务的个人或组织。

三、体育经纪人的职责

查阅有关资料不难看出,体育经纪人的职责有很多,对其所负责的运动员各个方面面都包含在内,本文主要概括并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指导并安排运动员的生活、工作、训练及比赛;

(2)负责体育名星经纪的开发、推广与品牌管理。一方面商谈合适的赞助商、建立个人品牌、出席商业活动开发为他负责的运动员市场等:另一方面对运动员的资产进行管理及各项权益进行保护:

(3)帮助进行相关工作的协调沟通及资料的处理,并能及时与公司沟通。

四、体育经纪人的作用

(1)促进体育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在新旧体育体制交替过程中,体育经纪人以市场化运作为依据,按供需关系和价格关系进行的经纪活动,必然会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的行业产生冲击,使其加速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促进体育职业化进程

每一个体育项目都需要大众的关注,需要市场的支持,体育职业化是大势所趋,体育经纪人在流通领域中促进了体育生产和消费,加速了体育竞技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变,业余体育向职业体育的转变。

(3)有利于运动员形象开发

经过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拼搏得来的体育冠军是一份大的无形资产,良性的开发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增辉运动员的高尚形象。

体育经纪人存在于体育经济活动中,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中的作用正日渐显现出来。

五、体育经纪人未来发展的前景

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的全面改革不断推进、深化,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走向市场,职业体育呈现发展迅猛、强劲的势头,体育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体育经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在未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将在中国举行,越来越多的人将参与到体育活动和健身运动中去。在未来,体育经纪人这个行业的道路可谓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第2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社区体育;重要性

一、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的关系

(一)小学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小学的体育教学具有基础新,也具有普及性。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为竞技体育培养重要的人才,也是社会体育与国民体育的基础。根据相关的教育政策、教学调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在的数量大、规模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的规模其他社会群体无法企及,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延展性与普及率都非常的高。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开始,其基础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医生产生重要的而影响,有利于学生树立健身理念、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下学生形成锻炼的好习惯、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与良好的运动健身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运动水平,因此说,小学体育教学是社区教学的基础。

(二)社区体育是小学体育的延伸

社区体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体育没有学校体育教育那种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优势,但是社区教育具有新颖性、灵活性与自主习,没有学校体育教学中那种无形的束缚与约束,主要是人们资源的参加、主动地锻炼。在社区体育中,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自主的进行选择。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它在时间上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任何一天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进行,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进行组合,其中下五六岁的小孩,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组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他不像学校体育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内固定的场所固定的全体学习一定的知识,社区体育包括学生、学生父母、还有其他社会成员,只要是能够参与到锻炼中的人,都可以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的成员。在社区体育中,学生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社区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生逐渐的走出学校的大门,走入社会,他们在社区体育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全面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因此社区体育是小学体育的延伸。

(三)小学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支持与保障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长,国家对体育教学的发展比较重视,在体育教学的器材与场地上给与极大的支持。从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上显示,体育教学人数少,场地充足,在上课的时候使用,在学生放假期间基本是闲置。但是社区体育的发展比较晚,历史比较短,,场地非常少,设施不够完善。因此,在小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综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设施与平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具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强硬的师资队伍、专业的体育训练与科学的培训方法等等。社区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够依靠社区成员自己的摸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专业的训练。因此,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除了在硬件上提供支持,在软件商也可以提供帮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小学体育教学占整体教学的45%,,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设施,有利于促进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

(四)社区体育可以扩大小学体育的影响

小学体育具有强硬的硬件设施与雄厚的师资力量,但是他的影响范围比较小。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的内部,不能够在大范围上进行广泛的传播,不能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以学校体育我中心的体育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环境封闭,不不与外界进行联系。学校体育与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各自为政,体育教师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因此,小学体育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就比较小。社区体育的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体育的传播,小学体育在社区体育这个平台上,能够将自己的体育文化向外传播,扩到体育教学的影响力。

二、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合作发展的前景探析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实际上,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融合的道路并不好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相关的部门在两者相互融合的道路上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两者在缺乏相关的工作意识。其次,学校教育自身带有的封闭性的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联系,不能发挥自身体育教学优势带来的促进作用。从整体来看,学校体育是点,社区体育是片,全面体育是面,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学校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相关的调控,学校的体育设施在学生上课期间归学校使用,在空闲时间归社区使用,促进一系列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

三、社区体育活动缺乏与小学体育的合作

在社区体育的开展中,缺乏主动地与小学体育的合作。这种现象出现主要原因就是社区体育组织与学校部门缺乏联系。社区体育在自身的开展过程中,经费缺乏,大部分的经费都是居民自己组织的,缺乏专门的体育机构,只是一些体育爱好者自发形成的组织,自己出钱、自己娱乐,政府体育教学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社区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积极的产生联系,促进社区体育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面健身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二者要主动的向对方靠近,促进二者综合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7.

第3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论文摘要】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特点鲜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对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价值参考。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法律地位不明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从而也就无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加以规定。法人资格、法律地位和注册登记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旦发生合同纠纷,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的起诉、应诉地位就成为难题。

1.2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吸引人才,目前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难以发挥,影响力不大。缺乏优秀的带头人已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之一。

1.3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章程制订不规范,有的虽有章程,但没有按章程办事;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或有,也是流于形式;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关系松散,合作组织对成员二次返利较少,有的甚至没有。

1.4行政色彩较浓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依托政府有关部门或基层组织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阶层也在这些部门负责人和乡村干部中产生。这有利于组织的创建,但也存在干部力量过强,行政色彩较浓,以致产生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认同感不强,主动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经营决策权、分配权都掌握在干部手中,民主管理、群众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

1.5扶持力度不大虽然湖北省下发了有关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文件,武汉市也召开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但新洲区尚未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相关职能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致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然存在资金紧缺、贷款难、税费负担较重、农产品运销成本大、登记门槛高、公共服务缺位等问题。

1.6发展动力不足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部的自我发展动力,另一个是外部的推动力。从内部发展动力看,主要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从外部的推动力看,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省里和一些地方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拿出了专项扶持资金,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的问题。

2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考

2.1培训组织协调农业合作组织的企业家政府与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培训方案,分批对经民主挑选出来的农民代表进行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毕业后进行跟踪指导,可持续地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可设立相关专业,培养可带领新组织发展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2.2加强政府扶持制定扶持政策是国际上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通行做法。要树立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要继续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项扶持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资金扶持额度。其次,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第二,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要放宽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银行账户办理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给予优惠利率,并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

2.3培育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普遍比较薄弱,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功能不多,产品的联合销售、市场开拓也刚刚起步。要围绕做大做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体化经营,大力开发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支柱产品,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改善产品收购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办设施、培训场所等硬件设施,增强统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同时,要引导更多的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追求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从农业生产一线游离出来,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2.4区分情况,分类促进要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合作经济组织,予以分类促进。一是积极发展一批。鼓励农村产销大户、经纪能人、龙头企业、农技部门、供销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牵头兴办。二是迅速规范一批。进一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登记,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理顺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努力改造一批。创造条件努力将松散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向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出资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四是着力提升一批。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善生产储运加工设备、培训场所、收购场地、办公设施等硬件条件,引导它们吸纳社会资本,提高融资能力,鼓励它们拓宽服务和经营领域,创建品牌,创办自已的加工销售企业,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不断提高经营的范围、规模和层次,做大做强。

第4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组织;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农村建设要落在实处,必须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观念滞后。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认识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至今还弄不清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其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建立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有的地方夸大政府作用,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拉郎配”,过多地介入到农民合作组织的日常经营决策;有的地方则片面强调农民合作的自发性,坐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而不规范、不引导;有的地方农村于部群众以为搞合作经济组织是走回头路,重新吃大锅饭,分不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系统、规范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方面的法律与条款,以明确合作经济的性质,保障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所以,农民在组建登记和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机制服弱,合作层次不高。现有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偏小,基本上限于本乡、村的服务,不少合作组织仅仅是亲朋友邻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合伙经营,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痕迹和小生产者的烙印。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尚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多,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在这种群体中耍想本着自愿原则搞合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一个有效率的合作组织是相当困难的,从组建合作组织到维持合作组织有效运转,需要支付十分昂贵的组织成本。所以,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宗旨模糊,责任不清,产权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旦缺少得力的组织者,组织就难以有效运作。

二、建立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作用,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制定政策,形成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空间。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对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良好、且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不断进行宣传发动,培养一批能把握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工作骨干,夯实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2、加快立法建设,尽快制定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立法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为“鼓励发展,引导规范,保护权益”。在法律上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组织尤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其发展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软道。因此,应该加快合作经济的立法建设,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经济法。在全国的综合法尚未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一些相应的促进、引导和规范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条例、章程等法规,从而为全国性立法建设准备条件,打好基础。

3、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民主”营造氛围。在推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合作组织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在发展合作组织建立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切实维护农民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新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新时期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促发展。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合作经济组织都要建立内部章程,制定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建立利益保护机制。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内部联合和外部扩张,不断壮大合作组织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合作组织的运行,培育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促进地区“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参考文献

[1]曹泽华.《加快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报告》.工作报告,2005.7

[2]杜吟棠.《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 建立农业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合作经济,2004.2

第5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除了工农业的生产水平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交通运输业能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联系工农业生产、城市和乡村、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一、公路运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

公路运输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机动灵活公路运输网比水路、铁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因此公路运输车辆甚至可以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到”,也就是说,公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

(二)运送速度快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在途时间较短,运送速度较快。公路运输中途不需要倒运、转乘,即可以直接将客货运达目的地。

(三)“门到门”直达运输由于汽车体积较小,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换装,除了可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外,还可离开路网深入到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即可以把旅客和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与公路运输相比拟的重要优势之一。

(四)操作方式简单,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公路运输准入制度不如航空、水路和铁路运输那样严格,相对来说行业进入比较容易,同时,公路运输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因此,投资兴办容易,投资回收期较短。

(五)适应性强

公路运输过程中,车辆可随时装运、调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特别是公路运输对客、货运量的多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点对于救灾、抢险工作和军事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公路运输是现代化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的运输量居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首,近年来,公路运输“由前些年单纯的数量、规模上的增长,发展到了程序化、系统化、技术化的阶段,大型的集装箱、重型货运汽车、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等新装备,充斥到运输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出现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多种新的从属型的运输系统。”具体而言,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路运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公路运输、航空、水路、铁路都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各种运输通过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获得原材料,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将产品运送给各种类别的需求者,以使需求者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些相互依赖的存在,主要是靠公路运输来维系,由此,经济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公路运输一方面保证了商品流通环节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公路运输行业为国家经济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公路运输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公路运输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公路运输缩短了运输的时间,减少了燃料的使用和消耗,降低了运输车辆的机械磨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普通公路车速慢、舒适程度低、安全性差的缺陷,以全新的快速交通运输方式迅速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高速公路吸引了大量中短途旅客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铁路的压力,实现了公路与铁路的合理分工,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运输布局。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能源的节省、安全的保障的提高、运输效率的提升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方式,实现质量提升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经济运行方式不合理,质量不高,经济的“粗放式”经营现象还相当普遍。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分立,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了经济运行方式的合理运行和质量的有效提升。由此,公路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衔接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断裂带。因此,采用公路运输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运行方式,进而提升经济质量。

(四)公路运输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公路运输缩短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的人群也到城镇、农村进行投资,也促进了城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由封闭式发展转向了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并加强和密切与发达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往与经济技术合作,这都有利于经济均衡全面发展。

(五)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将社会生产、任务分配、商品交换以及消费等环节有效地统一起来,保证了各项经济活动地有效进行

由于社会大生产的兴起及变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交通运输产业一方面大力地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生产生活对于运输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与经济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总之,公路运输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公路运输成正相关关系。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的地区,都是公路运输条件极为发达的地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公路运输,提高和完善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以此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0

第6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截止目前,我县已注册登记的非公有制经济户3648户,投资总额28158万元,从业人员9044人。其中:个体工商户3540户,投资总额20208万元,从业人员5999人;私营企业108户,投资总额7950万元,从业人员3045人。2004年以来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15户,投资总额418万元,从业人员721人;新发展私营企业14户,投资总额550万元,从业人员180人。

一、几点做法

1、加强政策宣传,优化舆论环境。去年以来,我局共印发宣传资料2000份,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个意见”精神,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说服和引导群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了其社会和政治地位,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突破、大发展。

2、结合今年开展的行政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推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我局向社会公开承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保证私营企业在5个工商日内办理完毕(法定时限为30日),个体工商户在1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法定时限为30日)。同时改变监管方式,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年度验照贴花,变集中办理为滚动审验,极大的方便了非公有制经济户申办工商注册登记事项。

3、放宽市场准入,放宽投资领域。对民营科技企业和从事农业种、养、加、储、运的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个体私营企业,允许注册资本分期注入,在首次注入资本不低于总额百分四十的情况下,可办理营业执照,同时其余部分可在一年内补齐。除特种行业和专营行业外,非公有制企业原则上按行业大类核定经营范围,不再规定具体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旅游和我国政府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

4、实行“外来投资企业特别服务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老、弱、病、残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实施“阳光工程”。对外来投资企业,可享受如下优惠与服务:免费咨询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信息查询;对不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资源的专项审批项目可先注册,后限期规范;申请登记注册材料齐全的当天办理;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无环境污染的行为,按规费征收标准减征百分之六十,对从事其它行业的减征百分之四十;免收合同文本费及鉴证费;免收消协、私协会费;工商部门在巡查监管中发现违法行为,实行法律、法规宣传并书面通知限期纠正,对在限期内纠正的免于行政处罚。去年以来,我局共对外来投资企业减免收费18000元,对171户下岗失业人员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不折不扣地落实优惠政策,对23户老、弱、病、残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行“阳光工程”,共减免收费175887元。

5、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难的问题。为加快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优化信用环境,提升经营效益,我局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联合印发了《**县个体私营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工商所和个私协分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个体私营企业诚信建设,全力配合支持好信用社开展此项工作。同时把握好政策界限,既注重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协助把好信贷关,防范金融风险,共同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银企合作双赢。现已向非公有制经济户发放贷款证1070份,发放贷款4700万元。

6、以人为本,真诚为个体私营企业搞好服务。一是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水平,共举办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二是抓好典型,做好表彰先进工作,积极表彰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诚信个体私营企业,努力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共表彰诚信非公有制经济户17户。三是在行业发展上,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由商贸、餐饮、服务等日趋饱和的行业向第一、第二产业拓展,大力兴办生产型、外向型、开发型企业,发展前景好、见效快的种、养、加等项目,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在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四是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侵害个体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出面制止,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

二、存在问题

1、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虽有一定突破性发展,但整体上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行业结构也不尽协调,商业户数比重大,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内外协作不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放能力差,企业资信度不高。

3、少数部门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仍然存在有流于形式走过场、做样子、工作不实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档次结构和水平,在注重商贸、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扩大规模、上档次的同时,积极引导非公制围绕我县工业支柱项目和农业产业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向第一、二产业拓展,大力兴办生产型、开发型、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同时,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中、小并举原则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南北两山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城关、川道重点发展生产加工型私营企业。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依法经营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帮助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诚信建设。

3、依法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切实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及其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及其投资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

 

 

              

第7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一、全县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机关风纪方面。一是学习风气不正。个别单位和部门学习制度不健全,学习安排不经常,学习内容不科学,与业务工作、干部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个别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存在以干代学、找人替学的现象,导致干部的能力素质停滞不前,工作毫无起色。二是机关管理松懈。个别机关纪律涣散,人浮于事,自由散漫;财务管理混乱,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办公环境脏、乱、差。个别干部上班无所事事,脱岗串岗,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股炒股、打牌赌博。三是民主氛围不浓。个别领导干部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凭个人意愿擅自决定重大问题;用各种理由躲避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甚至不公开,议事和决策过程缺乏监督,暗箱操作,导致滥用权力现象发生,影响了班子团结。

2.机关效能方面。一是大局意识不强。个别干部特别是执权部门的干部对县委、县政府三令五申的事情,令不行、禁不止,服务意识不强,不顾发展大局,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随意执法、执法不公、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二是群众意识淡薄。个别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淡薄,不经常深入基层,不注重听取群众意见,群众基础较差;对群众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来硬的、动横的,欺瞒群众、恐吓群众;个别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真心为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上推下卸、拖而不办。三是工作作风漂浮。个别领导干部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工作浮着抓、虚着管、推着干;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搞假大空、玩文字游戏、玩数字游戏,热衷于形象工程,喜欢做表面文章;个别干部工作挑三拣四,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害怕吃亏,工作业绩平平。

3.机关形象方面。一是工作失职。个别干部在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不履职、不尽责,给组织和群众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群众意见较大。二是行为失范。个别干部不该进的场所敢进,不该说的话乱说,散布流言蜚语,传播小道消息,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有的干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接待应酬,穿梭于酒场、宴会,逢酒必喝,逢喝必多,丑态百出。三是生活失节。个别干部好利不廉,利用职务便利,到基层和服务对象中吃拿卡要,有的嗜赌如命,聚众赌博,设赌抽红,有的生活作风不检点,社会影响极坏,有的兴趣爱好低俗,贪恋钱财、信奉迷信、交友不慎,甚至为满足个人爱好,拿党性原则做交易。

上述问题的产生,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自身不正。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自身要求不严,行为不端,处事不公,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导致上行下效,管理失控。二是制度缺失。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变化,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和薄弱环节,在机关作风建设上缺少制度约束和处罚措施,治本的对策少,为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监督不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关作风建设监督体系,缺少敢于负责的监督人员和监督队伍,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层面不宽,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四是奖惩不明。对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考核力度不大,考核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具体,考核结果运用的不科学,只奖不惩,起不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不能引起机关干部的足够重视。五是问责乏力。过去由于缺少健全完善的问责机制,对机关作风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程序和具体的处理措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也是导致机关作风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方法对策

1.把关键点锁定在强化思想教育上。在教育内容上,对机关干部重点开展以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领导干部重点开展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及勤政廉政教育;对执法单位工作人员重点开展职业道德、文明执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既注重全体机关干部的面,又突出领导班子成员、执法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这个点,做到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实现机关干部思想素质整体提升。在教育方式上,紧密联系全县经济发展实际和机关作风现状,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 “讲党性、树新风、优环境、促发展”作风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廉政教育讲堂”、“廉政文化讲坛”和县电视台的《廉政之窗》等有效载体,大力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及历史文化教育,切实增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认识上不断提高,思想上永不松懈。

2.把突破点选择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问题查摆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机关工作特点,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在问题整改上,从基层和群众普遍反映、重复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长效机制不建立不放过。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统筹考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加以解决。

第8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玉石文化;珠宝品牌;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TS9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32-01

中国的崛起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改善,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状况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如今人们已经逐渐从主流的西方文化体系中脱离出来,寻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重建符合民族特色与基本国情的现代民族文化是大势所趋。而作为传承几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的玉石文化,必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简析我国的玉石文化

我国用玉的历史超过七千年,在玉器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不仅享有“玉器之国”的美誉,还创造了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玉石文化。《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所谓五德,分别指的是润泽以温,对应仁德;勰理自外,可以之中,对应义德;其声舒扬,专以远闻,对应智德;不挠而折,对应勇德;锐廉而不忮,对应洁德。仁、义、智、勇、洁,是谓玉之五德。

(一)玉石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用玉历史已延续七千多年,先民们在选制石器时有意识的将美石做成美化自己和生活的装饰品,便构成了玉石文化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两千多年中,玉石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科学研究等方面内容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的主流思想意识下,古人受其影响对灵性与神韵极为推崇,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系统,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对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对玉石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仁义”、“中庸”、“德治”等思想使玉石成为高尚情操的表征,如“君子比德于玉”,玉石成为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等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在古代科技落后、封建迷信、政治腐败等历史环境下,玉石成为上层社会修身养性甚至长生不老的一种寄托,并将玉石作为使人明理知义的教育媒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许多与玉石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使玉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并流传至今。

(二)玉石文化的内容

好的玉石主要有工艺、材质、主体和造型等要素,这使玉石不仅是山川之精英,还蕴含了人文之精美,因此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喜爱。

在我国,对广大普通民众来讲,玉石代表着高贵,玉石的精神内涵已超越其物质本身,被国人视为手中的宝和心中的魂,与玉石相关的名言警句、民间传说、艺术作品都体现出玉石代表了廉洁、坚韧等等优秀的品质和操守,例如“和氏之璧”、“完璧归赵”、“宁为玉碎”、“金童玉女”,儒、道、佛等都以玉为美,并把玉的高贵体现在主流思想体系之中;玉石代表着灵性,在国人看来,玉石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好运,满足了人们求子、学、财、官、友、情和健康的需求,还可以满足装饰、增值保值以及礼尚往来等各种需求。另外,玉石的形成需要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作用,产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昂贵,因此对于群众而言它不仅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艺品,还是有升值价值的收藏品。

二、玉石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石文化的传统性与古典性发生了新的衍变,从最初为神灵而具有的神性衍变成为祖宗、为自己,玉石文化所具有的过去性造就了当代玉石的伟大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战争时代”,玉石制品因我国特有的玉石文化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之一,并在样式、数量等方面融合了时代特色,成为现代化生产的时尚商品,玉石制品的消费者普及到普通民众。与此同时,玉匠的地位得到提升,玉石的设计、加工、经营等一系列环节都紧跟时代步伐,玉石制品已经成为普通民众所喜爱和收藏的主要工艺品之一。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玉石产业的发展还没能实现与玉石文化的有机融合,玉石的艺术、文化、历史等价值还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玉石文化受“利”、“欲”思想的影响而弱化了玉石的高贵属性。这要求相关单位、人员必须加强玉石文化的研究,探讨玉石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使玉石成为时尚消费品的同时,借助玉石文化提升玉石制品的文化价值,在促进玉石企业、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玉石文化真正成为广大民众寻求自我价值的文化符号。另外,玉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对玉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三、玉石文化对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力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珠宝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珠宝的消费大国,珠宝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珠宝产业奠定了更为优越的发展基础,尤其是玉石文化赋予了珠宝行业鲜活的生命。

(一)玉石文化对提升珠宝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博大精深的玉石文化为珠宝的设计、加工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和力量,使珠宝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双重内涵。充分挖掘玉石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玉石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珠宝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珠宝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珠宝产品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销售,带动珠宝产业的高速、可持续化发展。

如今,倡导文化消费成为珠宝行业发展的主要理念,玉石文化与珠宝产品的融合提高了珠宝产品的文化含量,促进了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在挖掘产品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从龙纹玉璧演变而成,不仅彰显了玉石的高贵品质和玉石文化的“金玉良缘”、“以玉比德”,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合璧,有效提高了玉石的影响力。

(二)玉石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玉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提升珠宝产品的文化含量,从而使珠宝品牌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契合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其品牌影响力。珠宝产品的材质需要珍贵,造型需要具备美感,而内涵上需要体现底蕴深厚的文化特色并满足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好的珠宝产品不仅材质好、造型美,还应传播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历史底蕴和人性关怀的内涵,映射出或祝愿、或怀念、或愉悦、或期盼的情感,使其成为消费者张扬个性、彰显品味、展示形象的标志物。

因此,玉石文化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在提高珠宝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促进珠宝市场的发展,使更多的消费者喜爱玉石并购买、佩戴玉石制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玉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使人们受到玉石文化的熏陶,将玉之德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使人们脱离庸俗文化的侵染,感受到健康的、积极的文化的熏陶和净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珠宝行业需要加强对我国玉石文化的研究,结合古代玉石文化与新时代的特征,加速符合我国国情的珠宝产品生产、消费文化的形成,将传统的单层次的重质量转变为多维化的重质量、重文化、重宣传的生产经营模式。珠宝企业应赋予珠宝产品以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将流传几千年的玉石文化与珠宝产品实现完美的结合,例如对珠宝产品配以玉石文化名片,使珠宝产品蕴含并渗透出古老的玉石文化的精髓,以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个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怡芳.西周宗法结构下的玉石文化特征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1):82-88.

[2]林幼斌,黎玲花.云南珠宝玉石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1):98-102.

[3]薛凡.竞争中寻求差异,差异中寻求认同,如何提升珠宝首饰品牌竞争力[J]. 中国宝玉石,2007(01):33-35.

第9篇: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社会经济;视野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阿坝州;社会体育

我国是由多族群(民族)构成的以中华民族为一体的数元文化兼收并蓄、和谐相融的国家,在源远流长历史江河中,各民族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各具风格特点的传统体育。我国一直把发掘、保护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文化战略,而在目前四川省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应用力度的政策背景下,作为藏羌民族聚居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中称简称为“阿坝州”)如何把传统体育文化的族群性、地域性资源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就格外地显得意义重大。

一、阿坝州具备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北邻青甘紧挨绵德,东切成都,南接雅安,与省触壤,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大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通过体育艺术为载体进行传承的,所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也意味着其体育文化资源丰富。阿坝州实施“基础驱动”拓宽体育文化活动场馆设施,加强相应的管理和维护,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和健身娱乐环境,重点抓好汶川地震灾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在北京奥运会后,阿坝州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州文化体育广场、州体育馆等,并提供体育健身特别是藏羌传统体育项目的服务,逐步恢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标志。2011年,总投资20亿元的茂县九顶山国际滑雪场一期工程顺利开展。近年来,汶川、茂县、小金、黑水等县开展了登山、滑雪、攀冰、山地越野、自行车等山地户外运动,增加体育产业附加值。探索户外运动规范有序的管理方式,认真受理攀登山峰活动行政许可,加强登山等高危体育运动监管,促进体育产业健康科学规范发展[1]。

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保持社会稳定

阿坝州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有利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袭。通过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和比赛,能增强人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使人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同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政经文教等融为一体,并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绝,表现在民族共同的国家、信念与心理等认知上。精神范畴的民族体育文化依附于肢体语言和其它载体形成一种促进内部同化的合力,为族群成员的、人生价值、美丑善恶等意识形态涂上相似的底色观点、理念,大致相同的思维习惯为族群的认同、趋同提供了内环境条件,有利于调和民族关系。共同利益促进了各族群文化的整合与凝聚,基于是平等互助、团结求同理念的中华文化思想是民族融合的调和器,一直到今天都表现着强大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

三、根据阿坝州实际情况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符合阿坝州实际,也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具体体现。辖区内有着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民族式摔跤、草球、押加、珍珠球、马术、推杆、锅庄等项目。居住在辖区内的居民往往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日,开展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如藏族的民族体育项目马术运动对于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和壤塘县的藏族群众尤为喜爱,他们通常利用在一些传统民族节庆日,举行一些官方或民间的比赛[1]。羌族的民族体育常与宗教祭祀活动相伴而行,有教导本族人了解、遵循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功能,而后来演变成在传统庙会或宗教活动举行当中,使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开展民族体育,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能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加强本地区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发展社会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2]。

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近年来,体育旅游以其内涵丰富、生动趣味、体验刺激的特点在满足现代人多层面旅游需求,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紧邻成都平原,辖13县。境内有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游和浓郁的藏羌民族风情,是自驾游、陡步、登山、滑雪、探险、攀冰等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上佳去处。适当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体育文化体系构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也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经济利益而寻求纯粹的精神需求,后者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应该尊重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通过合理开发民族体育的商业价值,努力改造民生。

五、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阿坝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全面深入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华复兴梦想实现的进程,当地各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具有丰富内涵的藏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时代感,振奋着各族人民积极开拓创新的优秀精神,同时,也起着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儒、道、释等多种文化思想的结合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通过各民族间相互交流、沟通和了解,从而加深、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实现民族大团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与自然的竞争意识很强,因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相对缺乏,而民族体育活动作为少数民族集会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方式下展示优秀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区域性品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体育・健康阿坝”提供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尺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倡导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下,体育竞争公平,在竞技比赛中,要求将诚信,反对弄虚作假,零容忍于欺骗诈骗行为[2]。

六、结语

大力推进和扶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必然需要,也是构建“和谐体育・健康阿坝”的需要。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底蕴的体育文化形态,民族体育的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而且,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建立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剂,是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助推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剂。(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类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9SA003),阿坝师专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SA09-1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