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政治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一、归纳概括,寻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就是通过对此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思维和宏观把握能力。归纳概括的步骤是先列出此阶段的重大事件,然后对此阶段的重大事件进行分类整合,抽象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领域特征与总体特征。
1.明清时期中国: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并发展到顶峰;市民工商业者力量日益壮大,但未形成新的阶级力量。(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统治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思想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主流,京剧产生发展,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4)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逐渐脱离世界;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斗争。(5)民族关系:坚决同分裂势力斗争和反对外来侵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
2.明清时期西方:从总体上看西方主要国家由农耕文明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具体来说:(1)政治上:西方主要国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统治与代议制逐渐确立。(2)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迅速发展并进行工业革命,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天主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削弱;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4)对外关系上: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总之,通过对明清时期中西方基本史实的归纳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历史阶段特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清晰可见,初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入乎其内探究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之内在联系及中西方之异同
归纳概括,形成的历史阶段特征,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只能是肤浅的、机械的,并不能灵活应用,内化成自己的答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大思维力度,入乎其内,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动态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下举例说明:
1.历史阶段特征之内
首先以明清中国为例,一定社会的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实质上是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再以明清时期西方为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实质上是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当然,像这样的内在联系举不胜举,只要我们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举一反三,必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2.历史阶段特征之间
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的异同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方面的异同,也轻易的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超越国界,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也使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不同发展态势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现象的内在原因不言自明,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知识应用能力与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学以致用,强学生运用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解题之力
研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是为了解答具体的历史试题。近几年高考新材料、新角度的试题不断出现,但不管材料、角度如何新颖,许多试题在教材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切记“背景或者题干在书外,答案或者答案的原理在书内”,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典型例题,多角度进行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 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历代的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几千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一些鲜有人关注的民居、传统工艺甚至已经逐渐消失、消亡。传统文化正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积淀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汉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汉字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关的元、清两朝,都没能让蒙古文、满文取代汉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和蜕变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产物。这些文明是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助力器,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建立在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难面前就会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民族没落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理论上的遗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个民族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了和这两次文化重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任何国家的繁荣富强无不是从文化强国做起的,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搞好对外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频频被窃取,许多我国传承多年的节日习俗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显示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的不够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虽然搞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如今,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我们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这部分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会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时展道路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被时代所认可,得到弘扬和发展,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没能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发展,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走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不断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扬。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我国传承多年的风俗习惯、经典文学、文化古迹、科技发明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摒除腐朽的、过时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缤纷多彩,将这些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传承下去,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盘否定和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发展。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应坚决抵制两种思想观念:第一,完全、绝对地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不注重吸收国外文化的先进部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崇洋,不加选择和考虑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这种观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以中为主,以西为辅,在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结合时代特色完善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弘扬中国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摒弃传统文化。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既包含许多先进的思想、创新的发明、丰富的文学等,但也存在一些老旧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当代人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传承,在多元化的格局下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从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李心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
②杨丽丽:《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学理论》,2015年第1期。
③吕霞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科技信息》,2014年第4期。
一、两化的差别与反映论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产生必须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受物质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客观差异反映到主观,意识上的差别,就是会计的国家化、特色化。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上的差别体现在:
1.政治经济环境。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较强。国家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社会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导致了产权关系复杂化,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且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本结构中流通比例偏小,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强,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
2.法律制度环境。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政治经济的差别决定了法律法规的差异。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法》为中心,包括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各自以不同的侧重点对财务会计核算行为进行规范,形成我国会计的一大特色。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主要解决会计要素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性问题,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需要举一反三;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记录和具体报告的问题(如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偏重于实务,比较具体,易于操作;具体会计准则是针对特定的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规范围绕它们所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的处理,以确认和计量为中心兼顾披露。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创造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背景,会计文化处于群体价值观,环境下,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团队精神,遵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规则。而西方则是私有制经济下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环境,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往往对自律程度要求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事物管理介入较少;而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政府制定的统一会计规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很显然,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无论在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上还是表层的法规制度以及所处的文化底蕴上,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这种客观,现实的差异决定了我国会计不能盲目国际化。
二、能不能国际化与矛盾观
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它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同一性使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无疑是一对矛盾体。其斗争性体现在:会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它反映出一国的社会体制,是生产关系的缩影,从而体现出会计国家化、特色化的特征。并且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因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必定是各国利益争夺的结果,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所达到的均衡状态。,然而会计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它的自然属性一一一技术性恰好体现,了二化矛盾的同一性,是它们相互渗透趋于共存的基础。因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程序和各种会计处理方法是可以相通的,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大,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协调。所以,无论会计的发展趋势是选择国家化还是国际化,其根本前提是都应遵循技术上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这就要求一国会计应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得会计趋于国际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矛盾又是特殊的,有个性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样,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就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这是目前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在两化之间实现兼容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两化矛盾的方法。
三、什么时候国际化与质变、量变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度”的哲学概念,没有突破“度”的量变是一种渐变,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引起质变。若突破了一定“度”的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今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国际协调方面做出的努力就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大国,有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不完备的资本市场,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在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中做量的积累,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上的差距,才能渐进地趋于国际化。因此,对于我国的会计发展趋势,国际化是相对的长期的必然选择,而国家化则是绝对的短期的现实选择,二化将直至各国会计环境差别的基本消失。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二化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它们合理的度。
四、怎样国际化与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地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它要求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肯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事物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体现在怎样国际化的问题上,就是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研究成果到我国的会计体系当中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并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事实上,我国的会计在国际协调方面已做出了努力,比如2000年1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中谨慎性原则的充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单独增列,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及关于资产的重新定义等,无不体现出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在不断地,向国际惯例协调。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洋为中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引进和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国际化,还是需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因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多个国家利益之争、相互博弈的结果,目前代表的是具有完备资本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若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完全照搬它们的模式,势必不能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导致会计信息混乱或失控,产生巨大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因此,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别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则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我国会计的特色体系表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对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政府部门(财政部)而不由民间性会计职业组织制定等方面,这都是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只有主动参与,积极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技术、生产要素和信息等跨国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并通过国际化分工,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不断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形成各国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相互全球趋同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根本上讲,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从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到17~18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8~19世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完成过工业革命,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后来发育起来的市场经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了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利润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使商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完成。而殖民扩张本身又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欧美列强开始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产地,即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延到殖民地经济中。并且,炮舰外交政策成为推行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如中国的、非洲的奴隶贸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发展起来。它们首先要实现国家工业化,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强加的贫困与落后。然而,大多数国家虽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经济上并没有独立,其工业化进程被纳入了资本国际循环的轨道,成为资本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应当说,产业资本进入国际循环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内化于资本再生产过程,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最后阶段。
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反映和展开,并形成了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逐步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而随着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资本积累和扩张,逐步形成世界的多极化,存在着客观发展、其他社会资本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主观扩张的多级状态,归根结题,是国家和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和资本扩张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分析,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虽然资本的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会受到各种国家、民族、社会体制的抵制,但经济全球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它将为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打下必要的经济、政治、物质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扩张明显经历了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呈现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流动量逐步增大的趋势。
首先,商业资本全球化是以商品贸易为载体进行的,通过商品的交换完成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扩大,进而推动了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产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本的积累。随后,由于商品贸易受到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各种壁垒的阻碍,并且也受到其它国家市场规模的限制,促使资本开始直接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化市场,发展全球的产业生产系统,进行全球资源的大配置,促进产业资本大规模的跨国经营,以创造资本的最大利润和资本增值。并且随着产业资本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为金融资本高度集中的进入大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基础,两者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加剧了产业资本的垄断了集中,推动了进一步两极分化,资本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大的金融垄断集团,所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一开始就是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交织进行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基本都有着金融资本的影子。
【关键词】外来词 汉日对比 谐音音译词 意译伴音词
一、音义兼顾外来词的产生背景
(一)汉语谐音音译词的产生背景
现代汉语在引进西方外来词的过程中,采用了意译、音译、音译兼顾等多种翻译方式。明清时期的外来词翻译以意译为主,因为意译词符合汉民族习惯和及表意明白特点的要求。例如:爱知学/哲学(拉丁语.philosophia)、政治/治世(拉丁语.politica)。后,由于许多科技用语很难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来翻译,而音译词具有利于吸收、字面明快等特点,外来词翻译主要使用音译法,包括全音译(安培:法语.ampere)、谐音音译(维他命:vitamin)、加义标音译(吉普车:jeep)等多种形式。外来词“音译方法中最为理想的要算音兼意型(谐音音译)”(修德健,1995:54),既保留了原语发音,又能够让人马上联想到其意思。例如:马达(motor)、幽默(humor)、乌托邦(utopia)等。
(二)日语意译伴音词的产生背景
江户时代,幕府推行儒教政策,汉学受到重视,汉语得以普及,在引进西方外来词时主要采用汉字意译,根据汉字来决定其读音,一般多采用音读。无论训读或音读,都能体现词的“形”和“声”,给读者以实感和想象(赵博源,1994:35)。例如:草(葡萄牙语.tabaco)、麦酒(荷兰语.bier)、珈(荷兰语.coffee)。在汉字意译词中,有一种“意译伴音词”,“巧妙地利用日语的双音节词,避免和克服了汉字音译字数易多词长的难点;同时使用的又是日语的一般词汇,便于记忆,可谓一举两得”(修德健,1998:29)。例如:型(catalogue)、混凝土(concrete)、生学(eugenics)等。
二、音义兼顾外来词的使用现状
(一) 汉语谐音音译词的使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的翻译方式主要是以谐音音译为首的各种音译,其次是意译。原因是谐音音译方式既可以保留原语发音、具有外来词标记,又能够符合汉语习惯,具备汉字表意特点,可谓两全其美。再加上儒学所提倡的“中庸”、“求同”思想(唐贤清,2005:134),导致了意译与音译竞争之下的音意兼顾翻译方式倍受欢迎。例如:香波(shampoo)、声呐(sonar)、黑客(hacker)、媒体(media)、基因(Gene)、奔腾(Pentium)等等。此外,谐音音译还可以“造成合乎需要的联想,即语义增益,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胡清平,2001:28)。例如:“Coca-Cola”,中文译为“可口可乐”,使原品名增值,在中国畅销,而且“可乐”成了“汽水类软饮料”的代名词。
(二)日语意译伴音词的使用现状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习西欧的制度、思想和文化,英语被视为“文明语”。随着日本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加深,汉字意译速度明显跟不上外来词增长的速度,外来词吸收方式以片假名音译为主。例如:サッカ(英语.soccer)、エネルギ(德语.energy)、ズボン(法语.jupon)。许多汉字意译(音译)词也逐渐被片假名取代。如:型(catalogue)カタログ、混凝土(concrete)コンクリット、生学(eugenics)ユジェニックス、西(France)フランス、瓦斯(gas)ガス等等。日语中的西方外来词书写经历了表意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等各种形式,目前是以片假名书写形式为主体(木俊二,2007:70)。
三、音义兼顾外来词的发展趋势
(一)汉语谐音音译词的发展趋势
汉语音译外来词在语言形式上总面临着音节数的问题,二三个音节的词相对稳定,四个音节以上的词数量极少,多属特定词或音意兼顾词。因此,音译词常常有被意译词代替的可能。“音译词想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在使用汉字表达上下功夫,不断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吸收方法,以利于更直接更明确地接收外来语”(修德健,1995:49)。可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音译兼顾依然是诸多翻译方式之首选,谐音音译词在汉语音译外来词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
(二)日语意译伴音词的发展趋势
2002年8月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推进“外来词替换方案”。2004年公布了“ブレクスル(breakthrough)突破”、“リテラシ(literacy)みき能力”等32个片假名外来词的替换方案。此外,还公布了“外来词意识调查结果”,例如:与“解”相比“キャンセル”更受欢迎,与“ハッピ”相比“幸せ”更受欢迎。可见,片假名外来词的“泛滥”已经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语言的发展规律不是政策可以控制的,日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也不会因“外来词替换方案”而改变。
四、结语
本文从产生背景、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汉语谐音音译词与日语意译伴音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日音意兼顾翻译方式的都因汉字具有表意功能而产生;汉语谐音音译词的地位逐渐上升,而日语意译伴音词却被片假名音译词取代;音译兼顾仍将是汉语外来词诸多翻译方式之首选,而日语片假名外来词的发展趋势也不会因“外来词替换方案”而改变。
参考文献:
[1]修德健. 关于中日两国语言吸收外来词的对比研究――以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为主[J].外语学院
学报.1995(1):47-55
[2]赵博源. 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不同方式[J].日语知识.1994(10):35-38
[3]修德健. 关于日语的音译外来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27-32
[4]唐贤清. 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的变化及原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2-136
[5]胡清平. 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中国翻译.2001(6):28-31
[6]木俊二. 借用の思想:受容の史と意[J].国短期大学要.2007 (22):49-74
基金项目:
湖南工程学院2011年校级青年科研课题“汉日外来词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编号:xj112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及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概况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尽管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在研究成果上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沟通往来愈加密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于我国而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本国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理念,努力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做出更大的成果。
当前,我国在自动化控制系统方面主要采用DCS控制,而DCS控制系统是在工业自动化的需求下产生的。所谓DCS是指,集散控制系统,也称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将处于不同部位的设备集中到一个管理范畴,并由一个核心的控制室进行管理和控制,DCS控制系统的直接化、电子化、自动化的管里模式使得一位员工通过在一台仪器设备上的操作就可以满足同时管理多种设备的需要,这大大缩减了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多个设备操作室配备一名员工即可)、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达到缩减成本的效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美国率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集散控制系统——TD-CS2000,此后,集散控制系统就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工业中。DCS具有可靠性高、软件操作简单、控制算法丰富、开放联想等特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逐渐成为当今工业领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当前,集散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到航天领域、热工领域、石油化工领域、汽车制造领域以及轮船加工领域等。在DCS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其在控制中所存在的缺点也逐一暴露出来,因此,对于集散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技术改进是一条必经之路。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其具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随着国家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支持。例如,对于地铁而言,从其内部构成的大、小元器件到自动化控制开关,每一处都体现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2)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了空前的高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业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成果较为丰富的行业之一。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的要求不断提出,工业领域已逐步实现自动化。工业领域的自动化使得以较少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多重任务变得可能,而且,由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减少了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并且在数量控制方面也更为精准。
(3)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服务行业虽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也逐步广泛并且在应用要求方面也越发严格。其中,以电子产品为例,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非现金结账即刷卡结账,在POS机的应用中就体现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此外,电梯、电玩机、自动麻将机等也都是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服务领域中的应用成果。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计算机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融合,形成紧密的联合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Internet和以太网技术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全面技术升级革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也为控制系统在选择控制手段和方式的过程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性。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应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宽泛,其不仅应用在交通、工业等大型生产活动中,对于炊具制品的生产也有相当重要的应用。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发展
在完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后,由于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接口技术统一化,在控制系统内部可以实现全部生产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既可以节省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所需的时间,又可以有效避免数据资源在传递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和损坏,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费用,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空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有了电气控制系统统一化作为基础,也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更好地保障。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所谓智能化,是指产品的自动性能更好、对外界的指令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回应,从而更多的满足使用者的使用诉求,为人们的使用提供更多的便利。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炊具制品的品质性以及便利性都给予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使用要求,因此,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又一发展方向。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求得省事、省心,这就促使我们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来满足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要求。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了保障。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化发展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在研究成果上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中,在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这样的缺陷导致我国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所生产的产品一直处于较低级别,不能为大型项目所采用,也正是由于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存在缺陷和不足,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迫在眉睫。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方面,应首先结合当前对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较为突出的领域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并从众多先进思想中选出最为适合我国自动化控制系统创新的理念,最终完成创新设计。
3 结语
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交通领域、工业生产领域、服务领域”三方面阐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并结合当前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化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性论;德治;差异
人性善和人性恶分别被认为是中西方人性论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中西的德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人性论视阈下比较中西德治的差异,在新的时代下有利于吸取西方德治思想的优点,为我国以德治国提供借鉴意义。
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并成为古代正统的人性论思想
虽然在人性问题上有诸多理论,但都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异端。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仁义礼智。并且由人的内心发生先天就具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在孟子看来,“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而仁义礼智乃是道德上的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的人性善思想也被后来大多数的士大夫认同。到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性善论又经过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守仁等发展成为中国人性论的主体。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论思想则是人性恶理论。西方文化发源于基督教,基督教的一个首要思想就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也即是原罪说。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脱离基督教人性恶的观念,从世俗的角度全面肯定和阐发了人的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本性。如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洛克把趋乐避苦,利己自保看做是人的本性。而爱尔维修继承并发展霍布斯、洛克的思想,认为人是一个能够感受外物作用的有机体,趋乐避苦和自爱利己是人的永恒本性。在到后来,无论是费尔巴哈、康德还是黑格尔在阐述人性论上虽不同,但都是在人性恶的预设之上。总之,西方文化把人看成利益的个体,人本性是自私、恶的。
二、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性论的背景下,因此中西德治的在方式、内容以及发展趋势上有很大差异
1.首先,德治的方式的不同
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人性是善的,德治的方式是自律。既然人性是善的,则人可以通过教化、自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即使是人的善根被蒙蔽,也无法从根本上被毁坏,通过教化人心就可以向善去恶,社会就能过稳定有序正常运转。儒家还提倡修身来达到善。孔子讲“修己以安人,正己而后正人”。[1]充分显示了修身的重要性。西方文化来源于基督教,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人本身是有罪的,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得到拯救。因此德治的方式需要某种外在的力量来实现,即是他律的。将世俗的伦理融入宗教的教理之中。遵守这些社会规范才能享有上的的至善,人们只有通过规范甚至是法律的约束才能变成善的。
2.其次,德治的内容上的不同
人性善主导下的中国传统社会,注重教化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来达到德治的目的。儒家提倡仁政的的德治的思想。孔子讲“恭、宽、信、敏、惠”五德为仁,为仁就要行忠恕之道,将这种人道用于政治就是仁政。孟子更把仁政建立在“不忍人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仁心善性之基础上,并提出了保民、爱民、利民、富民、养民、教民之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还强调“孝、悌、忠、诚、节、躬、俭、让”。到了后来又提出“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西方基督教的文化里,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一样的罪人,也就没有了等级观念。人性的原罪使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应该一视同仁受到制裁。在此文化背景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公正的观念充分确立起来,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普遍观念。
3.最后,德治发展的趋势的不同
性善论前提下的德治注重教化,个人修养。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制定一套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提倡“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力等。这种礼仪规范到后来得到加强,成为封建纲常,最终演变成礼治。性恶论前提下的德治,依靠一种普遍有效的客观意志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与调节, 因而内在地、必然地要求契约精神。人的本性是恶的,趋利避害的,为了避免相互冲突使社会陷入无序,保障每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需要建立一套人们都共同认可人外在的规范,最终导致法律的产生。因此,性恶论前提下的德治最终走向法治。
三、人性论视阈下中西方这种德治理念的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这两种德治模式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都有各自的历史局限性。在当今提倡以德治国的时代下要坚持取长补短、中西结合充分利用中西德治的优点,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德治。首先,摒弃建立在人性善预设之上中国传统德治的弱点。中国传统的德治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抽象的理想和信念来规范现实,注重教化和人自身的修养。却忽视了监督机制,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了德治的软弱无力,不能使德治发挥到最大效果。其次,汲取西方德治的长处,为我所用,完善我国的德治思想。西方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性恶的预设之上,因此德治比较注重外在力量,通过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德治目的。另外,西方德治强调普世性,提倡人人自由平等,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正是中国文化缺少的。因此,这些有利于我国的德治的思想应该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后,应该跳出人性论的视野,站在更高层次上去看待德治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不囿于人性论局限。关于人的本质说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因此在德治时要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更能全面的了解人的本性,进而进行道德教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伯峻,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
[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概况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主观)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到欧洲并引起反响(客观)。
概况清代(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
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
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2.历史特点=宏观特点(趋势、规律)+内在特点(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外在特点(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 )
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
宏观上的特征: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具体的特征: 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百家争鸣、尤其是发家思想的传播;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
3.性质=属性+任务+结论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4.影响(积极、消极)、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3)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中国的发展;(3)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国运动和)。
5.评价=【两点论(进步+局限 、主观+客观)+重点论】+(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a.(2004年全国高考)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b.(2005年高考全国卷 )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增强内部的认同感、凝聚力,缓和矛盾,增强区别其他的意识。能够鼓舞人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而斗争。
消极作用:只承认自己民族的优点,不顾其他民族的情绪,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结果容易引发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战争。
6.启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Ⅰ)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
附:规范答卷的十条标准
1.不会也不空,在答题框内答题。
2.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
3.先概括,后说明
4. 要点全面,“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5.“1—2分一句话”,“每一句话都得分”。
6.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7.字体要工整,不出错别字,不要轻易划掉。
8.条理清楚,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