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范文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范文

1 中医美容的历史沿革

中医美容有数千年的历史,内容广博精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脏腑、经络、气血与颜面、五官、体态、气质和自然衰老的过程及外部特征的论述和治疗原则,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指导着中医美容的实践。人体审美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记载“荀草一服之美人色”,战国后期《韩非子集》载有“用脂洋粉黛则住其初,脂以染唇、泽以染发、粉以敷面、黛以画眉”已发明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化妆品。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数十种关于美容的中药,其中称美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提到了被后世广为使用的独特美容制剂—面脂,是药糊面脂剂型最早的记载,说明当时的美容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多之专,记载了大量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明显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被后世称为中医美容第一书[2-3]。此外,在许多著名的医籍医著中,如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明代《普济方》和《本草纲目》、清代《医宗金鉴》等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大量的关于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方面的论述和药物记载,涉及多种问题性皮肤的治疗,内容浩博,其中许多方药至今仍在使用,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其所蕴藏的强大潜力。

2 中医美容的机理与优势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保持气血通畅,运行无阻,而表现为健康的体魄和容润的肌肤,即所谓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诸内必形诸外”,说明机体内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外在形体肌肤和面容的荣枯,而外在形神的改变不仅反映内在脏腑器官功能变化,也是脏腑气血虚衰的外在反映。《四诊抉微》谓:“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脏腑气血虚衰,经络不充,皮毛无以荣养,必然枯槁、黯淡,呈现一派衰老之象,从而影响美容。《灵枢·天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圣济总录》说:“驻颜色,当以益气血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于面膏染髭之术,去道无矣。”人体从面色、毛发到指甲、唇色及四肢肌肉,无不与五脏六腑的精气及气血津液的充盈密切相关,形神兼备,外在的精神面貌是由内在气血精髓所涵养的,故美容首先要使脏腑平和,经络通畅,气血充足,阴平阳秘[4-5]。这也是中医美容效果持久稳定,在美容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3 中医美容方法多样、安全有效

中医美容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结合,方法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与导引、食膳、气功、音乐、心理等,被无数人反复运用筛选,对人体安全可靠,内服和外敷均是由天然药物组成的复方或单方,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而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更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危害[6]。其中很多中医美容治疗表现出明显治疗效果,如:针灸埋线减肥、针刺祛皱美容、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刮痧拔罐等,深受广大爱美人士的喜爱,所以中医美容法正是国际美容界和爱美者所崇尚并追求的自然疗法,避免了化学药物和化妆品对人体的危害,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4 中医美容发展的现状及开发应用

中医美容独具特色,其整体调整、治内益外的学术思想受到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美容学的高度重视,有许多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中医美容,如:某些具有容颜功效的经典方剂及单味中药、药膳的应用及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被临床广泛应用,并且从实验角度对其功效、机理进行扩展及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方向[6]。而且全国大多数中医院校相继开办了中医美容专业,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更专业更完善的中医美容人才[7-8],说明中医美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此外,还有大批美容器械的问世、各种中草药化妆品的研发,使其治疗范围扩大,并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身心健康、关注自然,而现代化妆品存在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国际上迫切希望有一种对人体既安全又无毒害,且有一定疗效的化妆品问世,中药化妆品弥补了这项需求,从中草药及天然植物中提取有用成分制成的化妆品,使中药有效成分直达病所,安全可靠,被临床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安全健康”“绿色天然”的代名词[9]。中药化妆品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平台,它的发展对美容中医药的应用是一个冲击性的变革,也是中医美容产业化的一个标志,成为许多化妆品研究开发机构的重点目标,使化妆品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品牌众多,门类齐全,甚至远销国外,如大家所熟知的百草集、相宜本草等知名品牌,还有目前流行的药妆护肤品,都是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并且许多化妆品也打出了“取自天然”“天然无害”的广告,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中药化妆品产业是化妆品业发展过程中与中药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中医美容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中医美容就是使用中药成分的产品或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加入一些中药成分的提取物,缺乏对复方的研究,历代传统的美容方剂大多数是复方,通过君、臣、佐、使,使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具有单味中药所不能比的功效。而目前的研制多采取从单味中药提取有效成分添加到基质中,这种方法有悖于中医药理论。所以不能简单模仿现代化妆品研制来发展中药化妆品[10]。中药化妆品不完全等同于天然化妆,它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绿色”、“天然”,更主要还体现着中医药理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应注重利用现代药理学原理和方法来阐明其美容的机制。

5 中医药美容的前景及策略

中国作为美容中药的发源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发挥中医药特色、利用中医理论指导、结合高新技术、生物技术进行研发是当前的发展方向。但受技术影响,研发和质控及对复方的研究相对不足,所以寻找高新技术,在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将中药整体作用综合,同时还可在成方选用、新方组成、剂型选择等方面做以拓新,重视复方的研究及其毒副作用和质量控制等安全性保障工作。大力发展正规的中医美容医疗机构。虽然目前中医美容专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上形式多样的非医疗机构层出不穷,打着“中医美容”的口号,夸大并歪曲宣传,采用一些低质量的外用品蒙蔽患者与消费者,以赢利为目的,使医疗事故纠纷频现,使很多人对中医持有“迷信”、“欺诈性”的错误观点,所以规范中国美容市场刻不容缓,并加大中医美容技术,扶持有条件医院开展中医美容专科及治疗项目,将中医驻颜正确地运用到美容中[11]。

培养合格规范的中医美容医学人员,加强医务人员的修养。构建和打造正规合理的中医美容机构和市场,自然需要培养专业的中医美容工作者,加大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培养真才实学,具有坚实医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医学技能,精通本职工作的中医美容医学人员,以提高求美者对美容医学工作人员的信任度,增强依从性,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中医美容环境[11]。已有众多学者[7-8,12]提出了具体培养中医美容人才的方案和目标体系,对中医美容人才进行了定性、定位分析,培养理念的要求。

此外,制定统一的科研开发标准也是亟不可待的。由于中医药宝库卷帙浩繁,历代汗牛充栋的美容方剂散在众多的中医药古籍中,不仅临证使用不便,而且不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其组方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13]。到目前为止,用了几千年的中药化妆品仍没有可靠的药理数据达到国际化标准。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采用高新技术推行中医药美容的标准化、数字化。

中医美容以其历史悠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内外并治、标本兼顾、疗效可靠的特点著称,而中医学经过几年的验证与磨练,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与魅力,现阶段的中医美容只展示了中医美容学发展中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利用的一部分,未来中医美容发展中需融入更多科技力量,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美学文化,是现代中医美容的一种新模式,还有待不断发掘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刘宜群.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2]刘宁.中医美容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

[3]唐佳韵,姚敏,赵倩,等.浅谈古代中医美容书史[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 342-344.

[4]陆绮,王宝华,曲剑华,等. 论中医美容理论对传统美容养护方法研究的指导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5): 2047-2048.

[5]康维洁,王景洪.整体观念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 1356-1358.

[6]陆绮,郑淑美,崔海,等.中医美容学科创新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8-2269.

[7]彭红华,龙春莉,丁昉,等.中医美容本科教育必要性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305-307.

[8]靖媛,黄黎珊,陈友义.LBL+PBL双轨教学模式在中医美容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309.

[9]王燕,周少林.浅谈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状况[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53-54.

[10]高海峰.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16):214.

[11]傅杰英.中医美容现状分析与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96-98.

[12]唐红珍,颜世俊,李永亮. 对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6-98.

第2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工社会保险;参保困境;对策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6年11月被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然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还面临着资金投入下降、企业与民众缴费能力下降、社保基金压力增大以及保障制度公平性问题凸显等现实困境。经济新常态下,职工社会保险缴纳,不仅事关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化改革,尤其是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的现状

为探究基层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参保问题所在,本文以内地某城市为个案,历时三个月深入区县基层,对基层工会、帮扶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座谈,采访一线职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来看,在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地方城市积极健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度,加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奠定了地方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但调研也显示,企业职工参保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碎片化”的倾向,而社保碎片化会对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构成危害。

(一)参保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

调研涉及的区县中,部分县区的保险覆盖率和职工参保率较高,而部分县区特别是经济发展困难的县区状况堪忧,有的县区整体参保率仅为30%左右。

(二)不同企业参保的不平衡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相对较好;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以上企业稍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私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参保比例相差悬殊。调研中发现,个别小微私营企业甚至不知道有社会保险这回事儿。

(三)保险缴纳种类的差异较大

有部分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有选择地参加了养老保险,而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均未参加。而那些全部缴纳“五险”的企业,不少属于高危企业,主要是因为当地政策的强制性,往往并非充分认识到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四)参保的社会化程度低

本研究的个案城市约900余家企业中,“五险”参保率分别为:养老保险67%,失业保险33%,医疗保险56%,工伤保险31%,生育保险33%。30余万的企业从业人员中,“五险”参保率分别为:养老保险63%,失业保险45%,医疗保险51%,工伤保险35%,生育保险29%。参保率低尤其是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参保问题比较突出。

二、职工社保参与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保险参保意识薄弱

这不仅表现在企业方,职工方面的保险意识也不够主动积极。具体体现有:一是部分企业不够重视。有的企业经营者对社会保险工作认识不足,参加社会保险和履行缴费义务的意识淡薄,欠缴、不缴、选择缴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认为参加保险会增加企业负担,不愿缴纳;有的认为“纳税”是硬性的,社会保险费可拖欠缓缴,有些企业虽是纳税大户却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项目;有的企业以改制、破产为由不缴保险,不少原国有、集体企业仍然拖欠着多项保险费。二是部分职工认识模糊。有的职工急功近利,认为社会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受益则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有些职工虽然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知道社会保险是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但不理解缴费与受益之间的关系,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观念存在误区,参保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职工群众不了解社会保险的具体内容,有的甚至将社会保险与各类商业保险混淆,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还有的个别人认为抓社保扩面征缴会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招商引资,影响企业发展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不够规范的现象

通过座谈会和深入乡镇街道企业与一线工人交谈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的现象,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不规范,随意性大,口头约定形式比较普遍;合同中对社会保险约定不明确或根本不约定;企业主和从业人员双方的信用意识较弱,签订的劳动合同往往流于形式,对双方没有多大约束力,导致人员极不稳定,流动性强,一些企业管理者以此为借口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另外,部分企业不履行劳动法所规定的义务,应该与职工签订的合同不签,应该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不缴,职工到了退休年龄便推向社会,把企业应负的责任转嫁给政府。

(三)部分企业受眼前利益驱使规避社会责任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给职工参保,企业需要支付相当数量的社会保险资金,负担相对加重,利润相对受到影响。有些企业经营者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想方设法规避社会责任,从而牺牲职工的合法利益,不为其参加社会保险,或只为城镇职工投保,不为农民工投保;或只为业务骨干投保,不为普通员工投保等等。同时,因为目前我市还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难以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参保热情,也导致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比较和观望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职工由于自身原因影响对参加社会保险缺乏长远考虑

调研显示,参保率不高的乡镇街道中小企业职工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却社保意识,主要表现在,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劳动风险损失补偿意识;对自己眼前利益考虑较多,不情愿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缴纳社会保险;往往也不清楚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是自己应得的劳动保障权益。有研究显示,对养老保险的信任度、居住城市的可能性和养老方式的选择对参保意愿都有显著影响”。这种情形不仅存在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身上,也有一些年轻的高学历职工,他们随时有跳槽另谋他就的打算,在企业工作期间存在临时行为、短期行为意识,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怕将来社会保险跨地区转接过程手续麻烦。另外,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比较缺乏,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关注少,造成了参保主体的缺位,他们如果能积极地争取参保,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被迫履行责任,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的。

三、突破参保瓶颈的对策建议

要突破参保低迷的困境,既需要意识引导与宣传教育,也需要有力的操作抓手,以及制度层面的优化设计。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氛围

要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送进企业、送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劳资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逐步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险的各种知识,消除对社会保险的不信任感,提高依法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设置有力抓手,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有序进行

扩面征缴工作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要集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规模以上企业五大险种平衡发展,最终实行五险“一票征缴”,实现社会保险工作的良性循环。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要逐年严格核定企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把经营效益好、提供就业岗位多、具有扩面潜力的民营私营企业作为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的重点,全力以赴加以突破。要依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处理一批拒不参保或恶意欠费的企业和个人,对应保不保、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和个人,要通过法律程序促使其履行法定责任。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和谐发展

这方面需要进行基层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考评制度。要将扩面工作纳入县区、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实行警示制和通报制,以维护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严肃性。二是优化服务意识。职能部门要为参保缴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参保企业和个人坚持长期跟踪服务,随时为他们解决参保、缴费中的问题,以热情的态度和耐心的服务赢得广大参保企业和个人的信任。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规范劳动关系。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的监督检查,理顺劳动关系,完善就业制度,尽快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四是加强社保基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管理机构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基金运营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不断推动我市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四)打通和优化社保异地接续转移的程序设计

异地异地流动转换社会保险关系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便携式损失”。随着社会整体流动性的增强,对社保制度“便携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操作经验,优化科学合理的社保异地接续程序,打消职工利益受损的心理顾虑。本研究个案中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和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使每一个职工劳有所护、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利国利企利民的长久之举。

参考文献:

[1]张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保障改革:困境与出路[J].理论导刊,2015(7).

[2]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社会保障研究,2009(1).

[3]汪华,章金玉.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3(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