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消费主义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主义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主义的好处

第1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信息越少,销量越好 安娜·库格伦教授首先研究的内容,是消费者将承担的退货手续费和货物信息对其消费决策的影响。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价格和产品特征,还包括一旦退货消费者是否承受经济损失。

商家通常以为,只要在网店上把产品信息提供得非常全面丰富,就可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事实上,这个经验主义的办法并不总是奏效。安娜发现,如果给消费者留一点儿不确定性,卖家的获利才最丰厚。因为消费者一旦购买了一款很接近他的需求、但又不是最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他通常会把东西留下。当消费者不是完美主义者,不特别计较产品是否是最理想的时候,卖家少提供一点儿信息反而会增加销售额,还不会接到很多退货。

我们衣柜里都有许多件并不常穿的衣服,但它们看上去都蛮好,还不至于退回到商店里。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消费经历:在商店看上一件衬衫,觉得和自己衣柜里的那条裙子应该是绝配,可是买回家才发现这两件并不太搭。这就是信息越少,销量越好的道理。

效率并不总能带来利润 产品的流通过程通常是生产商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消费者。而大多数耐用品在购买后可以被退掉,这对消费者是好事,却给制造商和零售商增添了不少麻烦。

大多数情况下,产品零售价格和退货手续费是由零售商规定,生产商不参与退货过程,生产商认为那是零售商的事儿。不然,一旦零售商的价格策略失败导致销量下滑,生产商就要跟着倒霉了。可是,生产商接受退货的成本比零售商低,如果生产商愿意办理退货,它将影响产品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和退货手续费等一系列价格、费用的制定。所以,尽管零售商直接接受退货的效率更高,但对产业链并没有好处

竞争不会让退货手续费下降 卖家之间的竞争能让退货费降下来,这似乎显而易见,难道消费者不喜欢那些退货费低的卖家吗?事实并不总是如此。通过调查有竞争关系的卖家和处于垄断地位的卖家,安娜发现,竞争反而会导致退货费用提高。

第2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西方 消费异化 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34-02

引言

西方认为,消费本来只是满足人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功能被异化了,消费有了其他的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了人们为劳动失去自由的“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的“避难所”,成为人们为了满足虚荣区别于他人的“炫耀品”。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作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一、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异化消费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状况有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得到了改善,但是伴随而来的机器生产的普遍化和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劳动者每天与机器打交道,工作变得越来越无聊、乏味,缺乏创造性。因此,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获得该有的自由与幸福。人们开始在生产相对应的消费领域寻找自由,而消费领域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在消费领域只要有钱,人们想做什么都可以。于是劳动者认为自己获得了满足,而忽略了自己在这种消费过程中是否真正满足了自我的真实需要,使得消费走上了异化。

(二)异化消费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整体异化的生存状况有关

异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变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在劳动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异化现象,而且也不仅仅表现在工人阶级,也包括资本家,所以异化已经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具有的普遍现象。人们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无法体会自由和幸福的感觉,于是开始在带有“虚假性”的消费领域中寻找幸福。幸福与消费划了等号,衡量幸福的标准变成了消费,在这种异化的幸福观的支配下,消费成为一种病态的、无度的索取与占有的异化行为。

(三)异化消费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有关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一方面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给予工人阶级同样的购买权利,使富人和穷人可以去一样的商场购物,一样的消费场所消费。另一方面,富人们为了有所区别,开始追逐一些奢侈品,开始追逐区别于他人的优越感。于是,消费成为了一种满足虚荣,区别于他人的异化行为。

(四)异化消费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有关

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了自由竞争、自由迁徙、商品所有者平等的王国。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由劳动者制造出大量的商品,而除去满足基本需求外,资本家利用各种方式大肆宣传,诱使劳动者购买超出其能力的商品,使得资本家获得利润,从而制造更多的商品。在这种制度下,商品与需求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消费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异化行为。

(五)异化消费的产生与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关

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他们的统治,运用高消费来延缓社会矛盾,麻痹人们的斗志,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和媒体、广告的作用对消费进行操作和控制,使人们沉溺于消费的漩涡中,忽略了对于社会政治问题和社会制度缺陷的不满,从而逐渐淡忘了革命,推动了异化消费的产生。

二、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后果

(一)消费异化腐蚀了人们的灵魂

人们在消费中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生活意义,只是盲目地专注于购买,喜新厌旧,用无休止地购买各种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代替了作为人本身更有意义的精神需求,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幸福观,扭曲了对幸福的含义。在这种扭曲的幸福观下,人们不能正视自身真正的需要,异化的消费阻碍了人们对于自己全面发展、真正幸福的期望,从而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消费异化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依赖性

人们对于商品的迷恋,对于变态消费以及畸形幸福观的盲目追求,使得人们像患上强迫症一样不断地喜新厌旧地购买、消费商品。这种对于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不仅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转移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从而起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作用,还促使人们更加依赖于那些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有利于统治阶级对社会的控制。

(三)消费异化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异化的消费中,人们所关心的只是消费欲望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忽略了这种满足是通过何种制度来提供的。而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只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即可,消费异化转移了人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注意力和对于社会制度缺陷的不满情绪,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法性的认同感,同时延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寿命。

(四)消费异化最严重的后果:瓦解了工人阶段的斗志,腐蚀了工人阶级的革命锐气

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对需求和满足的操纵,使得工人阶级的欲望在消费中被满足,同化了工人阶级,他们反抗制度的要求被慢慢消灭,他们被资本家所制造的表面的公平所蒙蔽,认为没有进行革命的必要,他们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而只是普通的消费者了。

三、资本主义消费异化导致变革

(一)西方认为未来革命的动因不再产生于生产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阶级矛盾,而是产生于人性的压抑和异化

阶级之间的矛盾已逐渐被缓解,但是人们在异化的消费中却变得更加压抑与孤独,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随着商品因为资源有限而变得稀缺时,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会在现实中受创,被压抑的人性会被唤醒,人们会逐渐产生革命的想法。

(二)西方认为资本主义变革依靠的力量,不再是传统认为的工人阶级,而是社会精英等具有批判意识的人们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需求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和,工人阶级的贫困化也已消失,工人和资本家一道分享着工业繁荣的好处,已经失去了战斗的热情。革命的力量不会是那些在消费社会中最大受惠者,同时又是最大受害者的工人阶级,而那些具有批判意识的人们,他们会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问题,并站起来进行变革。

(三)西方认为经济危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会变为生态危机

西方错误地将人与自然这一人类的普遍矛盾当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他们认为资本家通过对消费的操纵和控制,有效地阻止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时人们对于商品的盲目追求,终会因为商品资源有限出现资源稀缺的情况,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会由经济危机演变为生态危机。但是从此次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可以看出,消费领域的变化并没有阻止经济危机的发生,诱发生态危机,反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爆发了经济危机。因此,西方没有认识到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只是一种从属的、派生的危机,它与经济危机性质迥然不同,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用生态危机来取代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姜华.西方-消费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2]骆沙舟.西方-消费异化论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第3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融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新闻资源共享,减少运营成本;相互推销,扩大品牌营销力,形成舆论合力;优势互补,资源互换获取商业效益。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中国的传媒产业开始了风风火火的联营兼并,成立了一个个传媒集团。

《精品购物指南》是一份生活消费类报纸。报纸内容也以便利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市民提供消费信息为主。剑走偏锋的定位,再加上成功的运作,《精品购物指南》年广告额最多可达两亿元。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精品购物指南》成立了精品传媒集团,将《精品购物指南》的运作模式在沈阳、广州、昆明等地不断复制。虽然是相同性质的媒体,但精品报系间的相互合作可谓紧密。《精品购物指南》成立了19年之久,运作报纸的经验丰富,加之人才济济,因此选题更为新颖、独特,嗅觉更敏锐。

广州的媒体环境复杂,媒体竞争更为激烈,与广州《精品生活》定位相同的生活消费类报纸杂志高达10多种,其中还不包括日报类报纸中定位类似的版面。新成立的广州《精品生活》在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很多策划选题的创意往往来自于母报。母报有些时效性、地域性不强的稿件甚至被原封不动地全篇照搬,版式都不曾修改。同时,由于图片的使用量巨大,因此报系与图片社签订协议。报纸的摄影记者则被大量解雇,仅保留一个,用以跟拍人物专访,或者公关活动现场的照片。因为任务量巨大,摄影记者只是调好焦距,按下快门,根本来不及考虑照片的审美价值。规模化运作虽然降低了媒体经营的成本与风险,同样也使得媒体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在这样的运作中,编辑记者们彻底退化为新闻产品生产链上“拧螺丝钉”的工人。

媒介融合不仅仅限于内容共享,还可将一个新闻策划经过多重包装,转而使其满足多方需要。比如说传媒集团旗下的一家日报对一个新闻做简要报道,继而将这则新闻转给旗下的周刊,做深度访谈。当然媒介融合不会仅仅限于内容层面,如果新闻的内容是关于明星最近的八卦,明星如果有宣传需要,还可将其介绍给集团内部的公关公司,策划一次商业活动,继而寻求第三方赞助以获得利润。

广州《精品生活》的地产版就是集团内部此种运营模式的开拓者:广州《精品生活》的地产稿件侧重于生活方式,其在2011年5月份策划了一次报道――广州消夏别墅一览。在报道的同时,公关活动介入,策划了一次别墅推介会。“七夕” 特刊也借鉴了相同的模式,不同的是这次还联动了网络媒体。与世纪佳缘网的合作方式借鉴了《非诚勿扰》与百合网等相亲类网站的合作方式――由主办方媒体进行内容策划、活动策划与运作,合作网站提供候选男嘉宾,同时推广自己的品牌。广州另一些生活消费类报纸《生活元素》、《尊品》等也以同样的方式经营。

在这方面运作更为成熟的当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其旗下的生活文艺类杂志《城市画报》策划过一次关于小众文艺电影的报道,公关公司以此为创意,联动策划了一次小众电影的院线联展,并寻找品相格调相符的消费品牌赞助。除此之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广东越秀地产举办的“创享中国”品牌推广活动也是传媒集团充分调动媒体资源,将其转化为商业效益的典范。这次活动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邀请了杨锦麟、高群书等知名文化人为活动增值,同时还利用集团的媒体聚合力量,将活动的影响力加以扩大。

在新闻资源转化为公关活动,并通过多种媒介形态加以传播放大的过程中,媒体工作者又摇身一变成了公关专员。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精品报系的组织架构设计中也可见一斑,没有了传统的时政部、要闻部,变为了房产事业部、时尚事业部、汽车事业部等极具销售气息的字眼。由于采编经营一体,媒体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非采访写稿。相反,策划公关活动、完成广告量指标才是工作大计。在诸如此类的生活消费类报纸中,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媒体工作者被逼迫成为公关广告的同盟人。

对消费类媒体工作者“角色转换”的反思

传统的新闻观念认为新闻是“社会公器”,是社会的望者。然而在当前,我们显然不能以这样的老眼光来衡量媒体。媒体的角色在发生转变,媒体工作者的角色也在发生位移。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转变,需从以下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1.消费主义的悄然渗透

当新闻媒体以企业的面目出现,追求利润最大化便是其首要目的,对收视率、发行量等的关注,便是把注意力转化为商业效益的现实例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其与新闻价值观的冲突,《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

媒介融合无论是出于新闻资源共享,抑或放大舆论、增加品牌影响力等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增加利润。当时政类媒体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时,没有太多政治任务的消费类媒体已经赤膊上阵。另外,消费类报纸由于经营的压力,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把商业利益置于首位,易形成以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内容策划上,读者被摆在次要位置,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主。内容丧失文化性,可读性差。其次,经营模式不再仅仅依靠刊登广告,公关活动大举介入,媒体成为变相的公关公司,使得报纸的影响力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2.媒介的空间扩张易滋生垄断,这也会影响从业者的价值观

英尼斯将传播分为空间的传播和时间的传播。媒介融合是传播在空间上的扩张。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联合多种媒体形态,增加媒体的话语权,监督公权,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公器。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容易滋生垄断。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所带来的资源共享等好处将便利新闻生产,这同样也会滋生媒体工作者的特权心态、懒惰心理,从而丧失新闻专业价值观。如果传媒集团被消费主义所绑架,那么它不过是一身铜臭味的垄断“大鳄”,它的好处则仅仅有利于媒体资本的操纵者,以及某些甘于放弃主观能动性,化身“螺丝钉”的从业者。对于公民,对于社会来讲,垄断的传媒集团反而更可怕,它使得人们更没有空隙发出自己的声音,权利的控制更为严重。

对于传播导致的控制,英尼斯也同样给出了解决办法:只有通过坚持理性、民主与时间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抗力量,技术的偏向才能得到控制。①传播在扩张空间控制的同时,也不可摒弃与时间的一脉相承,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观的传统是抵制消费主义侵蚀的有力武器。媒介融合的大船将驶往何处,最终还要看媒体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注释:

第4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2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8380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其中包含了经过修改的“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

此前几天,“购买美国货”条款招致了邻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国部分商业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然而,这种被认为是球式的保护主义条款在美国终获通过。

有分析人士认为,该条款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报复行动和贸易战一触即发。

“以邻为壑”

日前奥巴马当局在向国会提交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美国国会两院都程度不同地补充了关于“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资金在用于为道路、桥梁和运输项目采购时,应该采用美国产钢铁产品。

而包裹在“购买美国货”爱国主义华丽外衣下的参议院版本,甚至包含了更加反自由贸易的条款。

有参议员提出附加“雇用美国人”条款,即300多家正在接受政府援助的美国银行在需要增加雇员时,必须优先考虑雇用美国人,之后才能考虑雇用外国人。

“购买美国货”条款只会招来其他国家的报复,并可能引起“以邻为壑”政策在全球的盛行。

该条款在近期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引发了明显担忧,美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怒气冲天。

欧洲和中国对此的态度一样明确。欧盟已经表态,如果美国违反双方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欧盟不会坐视不管。

报复行动和贸易战可能一触即发。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商,其他国家的报复行动给美国造成的失业人数可能要比“购买美国货”条款创造的就业人数还要多。美国弥补赤字所倚靠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此外,该条款还可能延误一些本可以动工的基建项目,因为要备齐全部美国产原料可能没那么快。毕竟,美国国内的钢材产量尚不能满足需求。

显然,这场“购买美国货”运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它威胁到了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性,有可能使当前的全球衰退最终演变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福克斯新闻之前采访总统奥巴马时问及他对“购买美国货”的看法,奥巴马表示,美国不应发出贸易保护主义信号。显然,他是对的。

假如不允许美国50个州之间自由贸易,那么住在新泽西州的人就买不到夏威夷的菠萝、加州的葡萄酒和蔬菜、堪萨斯州的小麦、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而新泽西人也不会向美国其他地区销售药品,那生活将比现在糟得多。正是自由贸易带来的生产分工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全球贸易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美国能从中国进口便宜的服装,同时向中国销售电脑和数据存储设备,那么两国都会获益。

诚然,自由贸易并不能让每个人获益,这也是为什么自由贸易是个很难推销的概念,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

如果一名纺织工人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导致其所在工厂关门并连带他失业,那他感受到的痛苦肯定要比其他消费者因为买到便宜服装而感到的欣喜深刻得多。

但痛苦的毕竟只是少数,获益的才是多数。虽然个人买到便宜商品的好处无法与一名纺织工人因此失业的痛苦相比,但全民得到的好处肯定要超过由此付出的代价。充满竞争的市场引发了创新革命,也因此诞生了美国如此有活力的经济体。

对于那位失业工人,美国应当向他提供再就业培训和调整期的帮助,并提高过渡期内失业工人的生活保障。同时,还需改革美国的教育体制,使美国人民能够为现在甚至还无法想象的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今天美国必须避免重蹈上世纪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覆辙。“购买美国货”条款和其他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能够带来的只有失业而非就业。它们是对全球经济下滑做出的不负责任、会弄巧成拙的回应。

“以邻为壑”政策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乞丐和敌对的邻国。正如布朗在达沃斯所言:“保护主义无法保护任何人,尤其是穷人。”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分析人士称,虽然“购买美国货”条款可能不会直接对中国经济给予打击,但却可能引起北京政府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应,奥巴马正在走向进一步与中国对抗的危险轨道。

“中国脆弱的社会结构,有可能会被此次改革开放30年来首次遭遇的经济困难动摇。”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李侃如警告,奥巴马政府可能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路线。“中国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布什总统离任感到遗憾、对继任者感到不安的国家。”

面临出口下滑及数以百万计人的失业困境,北京也正在实施“以我为主”的贸易战略。当前中国监管机构的反应,暗示其将会重新采取出口引导经济增长的模式。西方的中国法律专家们预测,中国政府将给予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鼓励政策。

随着当代经济中商品供应链遍布全球,“购买美国货”也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抵制日货进口那样简单。如今,“中国制造”标签同时也代表着美国公司及其证券投资者们的利益。

不可否认,美国消费者从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消费中获益。去年Broda-Romalis撰文《不平等性和价格指数:中国会使美国穷人受益吗?》,其中指出,自1994年至2005年,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部分,很多已被贫困家庭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下降抵消了。10%美国最富有家庭的通货膨胀率要比穷人高6%,富人要为享受高级服务的奢侈花费买单,而穷人通常只购买从中国进口、在沃尔玛超市廉价销售的非耐用品。

该文章还提出,那些中国进口商品增加最多的行业,尤其是罐头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

作者还预计,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不断增长与价格指数的下降有直接联系。“在没有中国商品进入的商品区域内,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国会内保护主义者的成功意味着,在中国有经营业务的美国公司会面临与中国贸易官员之间的“关系”风险。

挣扎在这种风险中的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戴尔、通用汽车等几千家生产商,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生产并成功销售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手机、计算机和汽车。

第5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企业 市场策略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减弱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中国消费者“崇洋消费”逐渐淡化,表现出偏爱国产货的倾向。有研究人员把中国消费者划分为“国货崇尚派”、“国货接受派”和“崇洋派”3个细分市场。其中“国货崇尚派”占总体消费者比例为23%,他们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群体,其民族性倾向量表分值高达90.18,远高于迄今世界上CETSCALE值最高(85.07)的韩国。国产产品在他们的心目中具有积极正面的形象,认同国产品牌。而“国货接受派”占总体消费者比例为45%,表现出比美国消费者(CETSCALE=61.08)还高的民族性倾向,说明其民族性很突出。

一、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研究动态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就把民族化倾向与消费行为连接起来,提出了“美国消费者购买外国制造的产品是否正确与适宜”的问题。Shimp和Sharma在1987年首次把这一现象科学化,提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消费者对购买外国货是否妥当或是否道德所持的信念。当消费者面临国产货与外来货选择时,会产生对国产品的自然认同和偏爱,而对外国产品有一种心理抗拒;民族中心主义消费者认为,购买进口货是错误的和不爱国的,这伤害了本国经济,导致失业。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反映了消费者对待外国货的心理特质,据此他们建立了测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程度的量表CETSCALE(英文全称为Consumer EthnocentrismTendencyScale),可用来测量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的程度。1991年,Netemeyer等人将两表在德、法、日、美四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跨地域试验。

王海忠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构造了改良型的适用于中国大陆的CETSCALE量表,研究发现大陆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指数为61.22,低于韩国水平(85.07),高于美国水平(50.24)。中国消费者的CETSCALE量表分值与国产产品信念、态度、产品占有、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呈正相关,与外国产品的上述变量呈负相关。在相关因子方面:大陆消费者的CETSCALE与集体主义、价格意识、家庭观念呈正相关,与文化开放性、个人主义、时尚观念、领导意识等不相关,与年龄正相关,与收入和教育水平负相关,但与性别不相关。

王海忠还研究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他选择大陆具有典型代表的4个地区:上海、北京、广州、重庆。通过实证比较研究发现,4城市中,上海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表现最弱(52.07),这和上海一直以来的极大城市包容性相符。尽管在CETSCALE的分值上,北京并没有表现出高于其他三地区,但是在国货购买指数上,北京的实证结果却远远高于上海,结合两个指数可以看出,虽然政治中心的消费者对外国货并未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心理,但却表现出更能接受国产货,而重庆的CETSCALE指数还略低于广州的指数,这源于重庆这种内陆城市民族与文化相对单一,对外来事物容易产生抗拒。

二、企业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市场策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范围质量调查,就冰箱、电脑和手机三类产品而言,冰箱业国产品牌(海尔、小天鹅等)在众多指标上得分超过外国品牌,排名前十位中国产品牌占七个,其市场占有率也远远超过外国品牌,可见,国产货在冰箱行业中与外国品牌质量相当,市场占有率超过外国货。台式电脑业外国品牌(戴尔、康柏等)在众多指标得分高于国产品牌,但国产台式电脑的占有率领先于外资品牌,因此在电脑业中中外品牌市场地位相近,但国产电脑质量落后于外国电脑。手机业外国品牌(诺基亚、三星等)在众多指标上的得分领先于国产品牌,且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由此得出国产手机在市场地位和产品形象上都落后于外国品牌。三个产品类别反映了中外产品质量差距的三个水平,覆盖中外产品质量差距的总体情况。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如何准确及时地把握我国消费者对待国产货的心理成为制定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

1.重视消费者民族情结,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形象

在国内,由于还没有健全完备的法律法制规范企业的健康成长,某些国产货屡屡给消费者带来购买挫折,消费者日渐滋生对产品的淡漠心理,形成对民族企业的负面心理,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遭创伤,渐渐形成国产货淡漠心理。国产品牌不可替代的本土优势是消费者民族性情结,可以肯定的说,消费者的民族性倾向是民族企业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因此,应加强对民族企业的管理。民族企业需要联合起来维护消费者权益,杜绝欺骗消费者、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维护整个民族企业形象,保持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传播“中国制造”的形象。

2.提升产品质量,推行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

在前文提到,中国的消费者可以细分为3个市场,其中“国货崇尚派”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群体,认同国产品牌,他们年龄偏大,收入低。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我们的国产品牌营销组合应是品质可靠基础上的低定价策略,推崇勤俭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突现产品的功能价值,用感性诉求隐含告知购买国产品牌对就业和民族产业的益处。

国产品牌应争取的另一重要目标市场是“国货接受派”。从“成本认知”分值看,他们并不认为使用国产品牌有什么功能或形象方面的损失或不合算,对国产品牌的评价是正面的;而从“能力认知”分值看,这一群体具有通过购买国产品牌维护民族产业的责任感。民族企业为这一群体提供的营销组合就不应单单局限在功能价值上,而是同等重视功能和形象价值,以理性诉求方式展示产品品质。

3.民族企业应在宣传定位上突出民族特质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是存在于一个民族内在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心理特质,民族企业可以运用这种潜在特质来促进国人对国货的购买,开展国货营销,通过对民族产业贡献的价值观来诉求,将偏爱国货的心理激化起来。比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传播;乐凯胶片的“胶片业的唯一国货”;非常可乐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等等。在传播载体选择上可以选用杰出的华人作为形象代言人,主要是要体现品牌的民族特质。

4.民族企业应多多体现公益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民族企业在关注如何治理改进产品质量、抢占市场的同时,还应加强公共关系和事件营销策略,如通过吸收失业工人(如下岗女工等),建立再就业基金等形式的公益性活动体现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民族企业在营销策略中要注重强调个人作用

在王海忠的研究中发现,大陆消费者的调节变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力认知,当消费者越意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时,消费者就会越倾向购买国产货。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做出的贡献,强调“人人参与”,使每个人意识到他要能力通过购买国产货来维护本国产业,改善同胞福利。中国历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位卑未敢忘忧国”意识本就很重,只要稍加广告暗示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对欠缺营销信息的消费者,营销要点是“告知”,展示外国产品给民族企业威胁的严重性。对于成熟消费者,营销要点是“劝服”,消费者“善举”。

6.营销传播要使人们确信购买国产货具有“收益”

通过表现国货的质量提升和国际市场地位提高来扭转买国货会遭受质量差、服务差的这种认知。 “收益”一方面是指国产货在工艺、款式、物有所值等属性上的优势,消费者从中获得物质满足,这类“收益”应采用理性诉求。另一方面,购买国产货是对受威胁同胞的“善举”行为,会产生社会理应,赢得社会尊重,这是心理满足,可采用感性诉求。

三、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借鉴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提醒政府,在WTO原则下,当市场已经全球化、贸易政策普遍转向开放之时,政府对于民族经济的保护并非束手无策,而要从原来以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政策转而激活消费者的民族中心意识,培育消费者偏爱的国产品牌。

1.政府要担当培养国产货消费观念的主角

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偏爱,仅单个企业提倡国货营销远远不够。全球化时代下,政府政策导向既要符合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潮流,又必须引导公众建立对民族经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政府机构及公务员在消费国产货行动上要起带头作用,政府大规模采购、办公用品、公务员个人消费等都要首先购买国货,要为偏爱国产货起示范作用。政府还要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加强热爱国产货的价值观教育,使消费者科学地认识到,外国货可能给民族产业和个人经济福利带来威胁以及购买国货的好处。

2.政府要监督民族企业的行为,大力推广本国产品的形象

“中国造”的整体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督。除了行业自律外,政府在建立和维护民族经济的整体形象要发挥政策、法律、监督的作用,使本国行业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此强化本国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加强公众对民族经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政府也负有在国际市场上推广“中国造”形象的责任。由此,由政府出面进行总体运作,必将有助于“中国造”的整体形象的提升,从而增加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薪一族面面观[N].北京周报.2001.12.13

[2]王海忠: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市场细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3]ShimpA.T.,S. Sharma. ConsumerEthnocentrism: ConstructionandValidationoftheCETSCALE. JournalofMarketingResesrch,24 ( Augest ) :280~89

[4] Netemeyer, DurvasulaandLichtenstein, 1991,“A Cross 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ETSCA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p.320~327

[5]王海忠: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中国本土化研究[J].营销管理,2003年第4期

[6]王海忠: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市场细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7]中国质量协会等,中国用户满意度手册(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8]王海忠,消费行为中的民族中心与民族淡漠倾向[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卷,第107~112页

[9]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6陆卫平

第6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企业市场策略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减弱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中国消费者“崇洋消费”逐渐淡化,表现出偏爱国产货的倾向。有研究人员把中国消费者划分为“国货崇尚派”、“国货接受派”和“崇洋派”3个细分市场。其中“国货崇尚派”占总体消费者比例为23%,他们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群体,其民族性倾向量表分值高达90.18,远高于迄今世界上CETSCALE值最高(85.07)的韩国。国产产品在他们的心目中具有积极正面的形象,认同国产品牌。而“国货接受派”占总体消费者比例为45%,表现出比美国消费者(CETSCALE=61.08)还高的民族性倾向,说明其民族性很突出。

一、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研究动态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就把民族化倾向与消费行为连接起来,提出了“美国消费者购买外国制造的产品是否正确与适宜”的问题。Shimp和Sharma在1987年首次把这一现象科学化,提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消费者对购买外国货是否妥当或是否道德所持的信念。当消费者面临国产货与外来货选择时,会产生对国产品的自然认同和偏爱,而对外国产品有一种心理抗拒;民族中心主义消费者认为,购买进口货是错误的和不爱国的,这伤害了本国经济,导致失业。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反映了消费者对待外国货的心理特质,据此他们建立了测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程度的量表CETSCALE(英文全称为ConsumerEthnocentrismTendencyScale),可用来测量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的程度。1991年,Netemeyer等人将两表在德、法、日、美四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跨地域试验。

王海忠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构造了改良型的适用于中国大陆的CETSCALE量表,研究发现大陆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指数为61.22,低于韩国水平(85.07),高于美国水平(50.24)。中国消费者的CETSCALE量表分值与国产产品信念、态度、产品占有、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呈正相关,与外国产品的上述变量呈负相关。在相关因子方面:大陆消费者的CETSCALE与集体主义、价格意识、家庭观念呈正相关,与文化开放性、个人主义、时尚观念、领导意识等不相关,与年龄正相关,与收入和教育水平负相关,但与性别不相关。

王海忠还研究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他选择大陆具有典型代表的4个地区:上海、北京、广州、重庆。通过实证比较研究发现,4城市中,上海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表现最弱(52.07),这和上海一直以来的极大城市包容性相符。尽管在CETSCALE的分值上,北京并没有表现出高于其他三地区,但是在国货购买指数上,北京的实证结果却远远高于上海,结合两个指数可以看出,虽然政治中心的消费者对外国货并未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心理,但却表现出更能接受国产货,而重庆的CETSCALE指数还略低于广州的指数,这源于重庆这种内陆城市民族与文化相对单一,对外来事物容易产生抗拒。

二、企业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市场策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范围质量调查,就冰箱、电脑和手机三类产品而言,冰箱业国产品牌(海尔、小天鹅等)在众多指标上得分超过外国品牌,排名前十位中国产品牌占七个,其市场占有率也远远超过外国品牌,可见,国产货在冰箱行业中与外国品牌质量相当,市场占有率超过外国货。台式电脑业外国品牌(戴尔、康柏等)在众多指标得分高于国产品牌,但国产台式电脑的占有率领先于外资品牌,因此在电脑业中中外品牌市场地位相近,但国产电脑质量落后于外国电脑。手机业外国品牌(诺基亚、三星等)在众多指标上的得分领先于国产品牌,且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由此得出国产手机在市场地位和产品形象上都落后于外国品牌。三个产品类别反映了中外产品质量差距的三个水平,覆盖中外产品质量差距的总体情况。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如何准确及时地把握我国消费者对待国产货的心理成为制定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

1.重视消费者民族情结,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形象

在国内,由于还没有健全完备的法律法制规范企业的健康成长,某些国产货屡屡给消费者带来购买挫折,消费者日渐滋生对产品的淡漠心理,形成对民族企业的负面心理,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遭创伤,渐渐形成国产货淡漠心理。国产品牌不可替代的本土优势是消费者民族性情结,可以肯定的说,消费者的民族性倾向是民族企业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因此,应加强对民族企业的管理。民族企业需要联合起来维护消费者权益,杜绝欺骗消费者、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维护整个民族企业形象,保持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传播“中国制造”的形象。

2.提升产品质量,推行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

在前文提到,中国的消费者可以细分为3个市场,其中“国货崇尚派”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群体,认同国产品牌,他们年龄偏大,收入低。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我们的国产品牌营销组合应是品质可靠基础上的低定价策略,推崇勤俭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突现产品的功能价值,用感性诉求隐含告知购买国产品牌对就业和民族产业的益处。

国产品牌应争取的另一重要目标市场是“国货接受派”。从“成本认知”分值看,他们并不认为使用国产品牌有什么功能或形象方面的损失或不合算,对国产品牌的评价是正面的;而从“能力认知”分值看,这一群体具有通过购买国产品牌维护民族产业的责任感。民族企业为这一群体提供的营销组合就不应单单局限在功能价值上,而是同等重视功能和形象价值,以理性诉求方式展示产品品质。

3.民族企业应在宣传定位上突出民族特质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是存在于一个民族内在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心理特质,民族企业可以运用这种潜在特质来促进国人对国货的购买,开展国货营销,通过对民族产业贡献的价值观来诉求,将偏爱国货的心理激化起来。比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传播;乐凯胶片的“胶片业的唯一国货”;非常可乐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等等。在传播载体选择上可以选用杰出的华人作为形象代言人,主要是要体现品牌的民族特质。

4.民族企业应多多体现公益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民族企业在关注如何治理改进产品质量、抢占市场的同时,还应加强公共关系和事件营销策略,如通过吸收失业工人(如下岗女工等),建立再就业基金等形式的公益性活动体现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民族企业在营销策略中要注重强调个人作用

在王海忠的研究中发现,大陆消费者的调节变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力认知,当消费者越意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时,消费者就会越倾向购买国产货。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做出的贡献,强调“人人参与”,使每个人意识到他要能力通过购买国产货来维护本国产业,改善同胞福利。中国历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位卑未敢忘忧国”意识本就很重,只要稍加广告暗示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对欠缺营销信息的消费者,营销要点是“告知”,展示外国产品给民族企业威胁的严重性。对于成熟消费者,营销要点是“劝服”,消费者“善举”。

6.营销传播要使人们确信购买国产货具有“收益”

通过表现国货的质量提升和国际市场地位提高来扭转买国货会遭受质量差、服务差的这种认知。“收益”一方面是指国产货在工艺、款式、物有所值等属性上的优势,消费者从中获得物质满足,这类“收益”应采用理性诉求。另一方面,购买国产货是对受威胁同胞的“善举”行为,会产生社会理应,赢得社会尊重,这是心理满足,可采用感性诉求。

三、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借鉴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提醒政府,在WTO原则下,当市场已经全球化、贸易政策普遍转向开放之时,政府对于民族经济的保护并非束手无策,而要从原来以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政策转而激活消费者的民族中心意识,培育消费者偏爱的国产品牌。

1.政府要担当培养国产货消费观念的主角

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偏爱,仅单个企业提倡国货营销远远不够。全球化时代下,政府政策导向既要符合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潮流,又必须引导公众建立对民族经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政府机构及公务员在消费国产货行动上要起带头作用,政府大规模采购、办公用品、公务员个人消费等都要首先购买国货,要为偏爱国产货起示范作用。政府还要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加强热爱国产货的价值观教育,使消费者科学地认识到,外国货可能给民族产业和个人经济福利带来威胁以及购买国货的好处。超级秘书网

2.政府要监督民族企业的行为,大力推广本国产品的形象

“中国造”的整体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督。除了行业自律外,政府在建立和维护民族经济的整体形象要发挥政策、法律、监督的作用,使本国行业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此强化本国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加强公众对民族经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政府也负有在国际市场上推广“中国造”形象的责任。由此,由政府出面进行总体运作,必将有助于“中国造”的整体形象的提升,从而增加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第7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为什么对消法的理解和执行会有根本上的分岐?这不能不说是由于立法本身不严谨所致。

消法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对消费者的界定是含混不清的。消法第二条规定: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这里的为“生活消费”概念不清。而对民间打假持反对态度的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说王海们不是为生活而消费,所以不属于消费者,因此法律不应加以保护。如果这话仅仅是指几个知名打假者,倒也罢了。问题是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他怎么能证明自己的购买使用确实是为“生活消费”呢?一来是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本来就无法划清界限,有无数商品既可以是生产工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例如电脑;二来是消费者如何消费完全是个人隐私,人家买了十包安全套,难道还要告诉你是怎么消费的吗?不能说明如何消费,就不算消费者了?第三,生活本身没有边界,清贫的生活和奢侈的生活都是生活,只要不违反法律,怎么生活完全是个人的事,法律不可能干预公民的生活方式。有人买牛奶是喝的,而有人却用牛奶洗澡,你能说喝就是生活消费,洗澡就不是生活消费吗?人要有了钱,什么荒唐事做不出?有人用肉园子擦屁股,你管得着吗?难道荒唐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吗?一个人买三百支钢笔,可以说他荒唐,但你不能说这就不是生活消费。因为没有法律规定钢笔只能用来写字而不能做其他用途,那怕是荒唐的用途。

所以消法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存在缺陷,致使有人利用了这一点,使消法第49条售假应双倍偿的规定难于执行。对售假者的打击无法真正落实,对消费者的保护作用也就很有限了。

第8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精选拒绝不良网贷倡议书【一】

同学们:

近期,网络贷款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助长了一些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甚至有可能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沼之中。3月9日,XX牧业经济学院大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近百万元欠款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大学生网贷的关注。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盗用学生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等个人信息进行违规贷款,非法获利,对学生本人的利益和信用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此,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我们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防骗意识来进行自我保护。切勿使用个人信息替他人进行网贷,无论是对承诺提供好处的陌生人,还是关系要好的同学,都要维护自身权益。

二、强化责任意识,注重理性消费。

作为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我们,仍然需要依靠父母的资助。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生活观念,切勿攀比消费,要俭朴生活。

三、强化信用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要时刻牢记信用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切不可让大学时代的不良信用记录导致自己进入信用黑名单。

四、拒绝网贷,专注学业。

目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已很完善,全体学生基本都可以在现有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大家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

同学们,美好的大学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理性辨别是非,用成绩回报社会!

XXX

2017年XX月XX日

精选拒绝不良网贷倡议书【二】

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的陷阱,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学业,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也让一些家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欠款跳楼、裸条借贷、暴力催收等现实悲剧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为此,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呼吁广大同学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防范抵御校园不良网借贷风险,现面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以及打着零利息、零首付、低门槛、低成本名号等吸引眼球的贷款信息,我们一定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主动了解相关金融贷款知识和法律法规,辨别真伪,不断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不良网贷的表面假象误导而陷入困境,不断强化防骗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二、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生活观念,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体谅父母,消费水平要在家庭承受范围能力之内。在生活上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不盲从,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而忽视我们精神上的追求,崇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不断强化我们自身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强化信用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科技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受他人利用。目前,很多外界诈骗分子,利用我们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盗用学生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等个人信息进行违规贷款,非法获利,对学生本人的利益和信用造成严重的损害,我们无论是对承诺提供好处的陌生人,还是关系密切的同学朋友,切勿使用个人信息替他人进行网贷,避免出现违约承担连带责任,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如果确需贷款,一定要和家长沟通商量,选择生源地助学贷款或到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机构办理相关贷款手续,贷款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贷款合同,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向金融机构咨询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后,要按时还款,培养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时刻牢记信用会影响人的一生,切不可让大学时代出现不良信用记录而影响自己的未来。

四、自觉抵制不良网贷,弘扬青春正能量

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人生经历,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文明修身。不参与不良网贷宣传活动,不从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活动,坚决抵御不良网贷,专注学业,珍惜青春韶光,做一名文明合格大学生。

同学们,为了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把安全铭记在心,理性辨别是非,自觉抵制不良网贷,携手共进,共同破解不良网贷带来的乱象,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去创造真正属于我们的美好大学生活篇章!

第9篇:消费主义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三角关系;分析工具;金融消费者保护;综合性法律机制

目前,全球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趋于成熟。理论上,研究者运用经济学理论、法学理论等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分析;实践上,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已采取诸如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和进行金融消费者立法等保护举措。但是这些理论和实践一般过于分散,从某个侧面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阐释,没有从用系统化的全息视角梳理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导致金融消费者保护片面化、碎片化。

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以主体为基准,金融消费者、金融提供者、金融监管者天然构成一个三角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有其自身的逻辑平衡。金融消费者为政府监管提供政治支持与援助;政府监管又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并限制金融供给者的不当行为;金融提供者必须遵守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并保有自身的声誉。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主体三角平衡

(一)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工具分析: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此其决策和行为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金融消费领域来看,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和金融机构垄断性地位导致金融供给者的信息优势明显。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用虚假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而实现掠夺性的金融交易。信息搜寻是解决金融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金融产品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使金融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过高。为了解决金融消费者为信息买单的问题,需要引入必要的政府监督机制,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

(二)从委托-理论工具分析:委托理论研究委托人如何使人努力工作以实现委托人的最大利益。激励问题是委托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当签订合约后,人面临着道德风险,需有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显性激励机制和隐性激励机制。显性激励机制是让人与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将风险与收益挂钩。在金融消费市场,金融提供者与金融消费者签订的金融合约中要包括金融机构收益获取和其服务质量应挂钩,达到奖勤罚懒。隐性激励机制认为,没有显性激励合同,人也会积极工作,因为人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在金融市场当中,金融机构一旦知道其声誉受损将带来严重的损失,就会努力维护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约定。这样,金融服务供给者在显性和隐性的激励机制下有可能重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信守与消费者之间承诺。

(三)以父爱主义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工具分析:个人或家庭在金融消费市场通过选择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是自由主义的体现。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等因素制约了市场效率的实现。父爱主义理论是指采取阻止自我损害,增进利益来提升当事人的福利、需要和利益。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监管政策来对金融消费市场进行规制。同时,公共选择理论为金融监管者进行规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金融消费者作为理所当然的选民,其必然要用选票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政府监管机构和政策法规制定机关,保障自己的救济方式和救济程序。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供给、需求、监管

(一)金融需求方作用:在金融消费市场,金融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是信息和知识。金融消费者作为单个个体,其信息不对称几乎不可避免,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组织建立可以消减个人的弱势地位,同时良好的救济机制同样必不可少。

(二)金融供给方作用:金融机构在只考虑短期利益下会损害消费者利益来增加自身利益。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为金融消费者的侵权提供了动力,一些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形成一种代售关系,代售行为的薪酬结构与佣金模式激励金融中介机构给予消费者不恰当的购买方式。金融机构的创新对金融消费者构成威胁,过分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加剧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但是,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实现金融行业的长久发展,金融行业的自律对保证行业发展必不可少。

(三)金融监管方作用:自从泰勒提出“双峰理论”,政府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已基本为各国监管当局认可。政府通过管制和干预,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金融消费者保护要适可而止,复杂的监管体系会让金融消费者无所适从,造成监管困境。

三、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路径分析

(一)行业自律:自律监管的好处在于自律的灵活性可以弥补执法和司法对抗产生的缺陷:僵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成立诸如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加强自身的行业规则制定,更多考虑到消费者的保护和行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单家机构的短期利益。内部控制也是金融主体行业自律的一部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减少不法行为的产生。

(二)消费者自治与救济: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可以有效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救济方面,国外金融ADR制度是非诉救济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设计,非诉讼救济比诉讼救济具有廉价省时的特性。诉讼救济方式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立法文本,然后有保障程序实施司法手段。

(三)政府监管:金融交易结构日益复杂,金融产品日益创新,如何创设适应金融综合化经营的法律监管机制有赖于金融监管理念转变。金融监管要保持平衡,要适当监管,消除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垄断等市场失灵功能,同时避免监管乱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要构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机制。

所以,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从主体、供需、保护路径来看,呈现三角金字塔结构。三角结构中的三角关系是动态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割裂三者之间关系的做法和行为会导致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断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煊,魏 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述评[J].东岳论丛,2012(3).

[2]呼建光, 毛志宏.金融消费者保护:经济理论与法律形式 [J].社会科学,2013(2).

[3].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制度困境及其完善,上海经济,2012(4).

[4]张蕴萍.信息不对称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J].学习与探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