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大众传媒的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媒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众传媒的形式

第1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蕴涵汉语学习资源的媒体形态非常丰富,其中尤以网络、手机短信、影视广播、流行歌曲、广告海报等为胜。它们方便快捷地为大众提供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等多质丰富的母语学习资源。

拼音输入法的常摸常练有利于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学习

汉语拼音方案是法定记录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方法和原则,目前流行的各种音码输入法万变不离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根本。普通大众在电脑上打字多使用拼音输入法,而对速度和准确率的要求,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拼音方案的热情,也促进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借助拼音输入法的常摸常练,对诸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鼻边音、尖团音等不分,对f与i拼(如吴语“飞”读fi)、g与o拼(如粤语“锅”读go)等不合普通话声韵母配合原则等众多方音辨正难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对诸如“咤”读“cha”、“梏”读“ku”等普遍错读音现象也能有所改善。

形码输入法有助于汉字结构的学习

形码输入法是音码输入法之外的另一重要输入方法。尤其被打字专业人士和拼音方案不熟练的人使用。该输入法多依据构字部件(偏旁、笔画)给汉字编码,不能正确拆分汉字结构,不能正确判定首笔画,不能按正确顺序输入笔画,都可能无法准确快速地输出所需要的汉字。因此,形码输入法的运用有助于对汉字结构要素的了解和把握。

现代版韵文有助于押韵、平仄等声律技巧的学习

押韵、平仄是我国古代盛行的声律运用技巧。可使语言作品具有和谐悦耳、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因为现代社会的语言作品不以诗词曲艺等韵文为主,所以大众对声律比较陌生,但对语言作品音乐美的追求并没有改变,可从手机短信、广告文案、影视台词、流行歌曲等现代版的韵文作品中,感受和学习丰富的声律元素。如:

1、短信:落叶知秋,情谊如酒,风渐凉时无喜更无忧。岁月流走,蓦然回首,一声问候醇绵依旧。友情相守,不离左右。含笑送出这份问候:季节交替,注意身体,我会永远等候。(油求辙。侯韵)

2、双星鞋广告语: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乜斜辙,皆韵)

3、《天下无贼》台词: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发花辙,麻韵)

连续联想输入有助于词语、短语书写形式的学习

在电脑和手机上输入内容的时候,都会时不时地碰到提“手”忘“词”的情况,或是口中有字音,脑中无字形,或是只知词中前面的字,后面的字则音形都无印象。输入法中的连续联想设计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性最大的若干词语或词组。这有利于我们学习词语或短语的组合和写法,方便快捷地发挥了字典的部分功效。

化形析义有助于探究汉字文化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能够简单地据形识义或据义辨形。古人热衷于从析字或拆字游戏中感受智慧带来的乐趣,而今天不少手机短信、广告文案也巧妙借助拆字化形、释析字义的方式,实现特殊表达效果,或含蓄表达、或强化表意力度。如:

1、短信:我是顶破天(夫),你是推山倒(妇)。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2、短信:天鹅湖边鸟飞绝(我),良无一点双人形(很)。双林非林心相连(想),您若无心先飞去(你)。

3、广告文案:森……林……木……十(爱护森林,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新词新语展现汉字嬗变魅力

词汇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金圆券、牛鬼蛇神、倒爷、山寨等无不体现着时代的痕迹。当前词语嬗变的速度、广深度、方式都有更大的突破,或是构成独特,或是意义新解,或是使用领域互通,体现了汉字灵活性的特点和文化魅力。如:

1、直销(恋爱)、蛋白质(笨蛋、、神经质)(专业术语移用)

2、(郁闷)、(傻)(字形会意)

3、雷(震撼)、酱紫(这样子,也)、埋单(付账)、偶(我)……(方音迁移)

4、粉丝(崇拜者)、大虾(高手)、GG(哥哥)、555(哭)、3Q(感谢)、上网ing(正在上网)、呕像……(音译、形象迁移、谐音、杂形等复杂方式)

时尚语例有助于快乐学习语法

汉语缺少形态标志,语法零散、复杂,其学习也倍显枯燥、艰难。关注歌曲、台词、广告、新闻和短信等文本中的语法现象,不仅给语法学习提供了语法单位、语法关系、语法手段等丰富应时的语料,而且使得语法学习化整为散,快乐有趣。如:

1、歌曲名“阳光总在风雨后”、“你在他乡还好吗?”与“他在游戏人生”中的“在”,词性各不相同。

2、校园舞台剧台词“口袋里有手机”与“口袋里是手机”,深层句法结构、语义有差别。

3、新闻标题“广东市民青睐短线旅游国内省内旅游较以往更火热”(《南方日报》2007年5月2日)中“更火热”代表一种新组合用法。

方寸间尽现修辞奇观和文体华章

为实现眼球注意的传播效果,传媒文本在修辞格和文体的丰富、创新上做足了功课。修辞手段百花齐放,文体嫁接频现文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语言的睿智风趣。

短信、新闻标题和广告语中不乏较少见的修辞格佳例。如:

1、风雨伴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收短信千万封。犹有人未到。阿福不争先,只等吉时报。待到祈愿变现时,福伴鲜花笑。(短信:仿《卜算子・咏梅》)

2、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氏(事)! 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短信:拈贴饮料名)

3、早晨我吃不下饭,因为我想你!中午我吃不下饭,因为我更加想你! 晚上我吃不下饭,因为我疯狂地想你! 夜里我睡不着,因为――我饿!(短信:衬跌)

4、银行“规则”太多

市民望“折”兴叹(新闻标题:仿词)

5、晚报不“晚报”――大河报真正的“厚报”(广告语:别解、双关)

短信、校园广告等青睐于文体借用,实现题材、格式的突破和创新,建立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如:

1、天远惠山下,冷月伴清吟。佳节已渐过。依稀离乡情。小坐静忧思,心乱无所

依。感怀情犹怯,贸然长叹惜。(短信:藏头诗体 天冷加衣,小心感冒)

2、上联:为你哭,为你累,为你哗哗掉眼泪。下联: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哐哐撞大墙。横批:关系岗岗的(短信:对联体)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日特别法》规定,判处你快乐无期徒刑,剥夺郁闷权利终身,并处罚没全部寂寞和烦恼。本判决为终审判决,你无权提出上诉。立即执行。

(短信:法律文书体)

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期天气寒冷,望爱卿多添衣,万不可感冒流鼻涕,偶尔打几个喷嚏不要紧,那是寡人在想你。笑什么,还不快扔了手机,谢主隆恩。(短信:圣旨体)

5、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走了,每夜有你的陪伴。我才能美梦到天明,没有你的夜晚,漫长而又凄凉。亲爱的,快回来吧!(校园寻人启事借用诗歌体)

6、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教师节贺卡祝词借用广告语)

“四误”病例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用

社会语言生活极其复杂,常有一些误读、误形、误解、误用的语言现象混迹于媒体中。一方面媒体要加强语言修养,另一方面大众也可利用“四误”病例锻炼眼力,提高语言能力。如:

1、刘德华在歌曲《冰雨》中将“刽子手”中的“刽”错唱成“kuai”。

2、电影片名“爱上单眼皮男生”书写不规范,繁体字、简体字混杂。

3、新闻标题“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娈”字被错用。“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娈童”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没有“侵犯、猥亵儿童”等动词性含义)。

4、广告语“柒牌西服,让女人心动的男人”,主谓语(西服――男人)不搭配。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信息化日趋显著,新兴传媒日趋发达,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动态地记录了我们的语言状况,也影响了大众母语学习的方式。我们要重视传媒对大众母语学习的助推作用,实现语言生活与母语学习的良好互动。[本文为河南省2008年度社科联调研项目“新兴传媒中的汉语教学的利用现状与开发原则”(SKL―2008―741)研究成果之一]

第2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美;材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81-01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图形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它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概念名称,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

在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视觉传达设计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首先,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甚至把美观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而随着人们的智慧、发现与创造,综合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圆满视觉艺术上的魅力;其次,视觉传达设计的外部形态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材料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在这情况下,指导设计的方向,对设计本原的认识和对未来设计的预想更应该在新的条件下有所突破和创新。过去的艺术设计领域材料的研究多着重于设计论研究,而未来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应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意及实践过程中的形式美法则及材料的多样化运用方面进行探索,艺术形式和材料的应用才会摆脱传统规范形成不拘一格的多样化姿态。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智慧、发现与创造,综合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完满视觉艺术上的魅力。艺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代艺术的综合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方面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材料的开发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人们日益意识到综合材料、工艺上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艺术语言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它在表达审美主体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方面所具有的丰富潜能。

对于传统材料的运用,人们也开始以新的角度来诠释,重新审视应用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新的呈现方式、新的形态重现在人们眼前。艺术形式得到了再创新,艺术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艺术设计的发展走向了新的阶段。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使设计领域绚烂多姿,避免呆板僵化,而且使得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可以任意取资、因才就宜。

在材料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三维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元素之一,从而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随着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改变和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外投入对于现代综合材料的研究不断增加,从实践过程中,艺术工作者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特性,改变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3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 数字媒介时代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 受众体验

中图分类号:J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1

Coupling of Advertising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Audience

Emotional Pain Points in Digital Media Era

DENG Xiny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Art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dvertising techniques in digital media age. Digital media era of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highlights the unique concept of i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level, more in line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appeal. We chose the digital media ag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as a case,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digital media era advertis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coupled with the audience.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era; art and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udience experience

0 引言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为一种利用媒体形式公众服务信息,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通过传播诸多公益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行为的形成,促成了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电视作为我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在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制作上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艺术性。

1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

1.1 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

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 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

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 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 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2.1 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2.2 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 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2.3 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总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迎合并满足欣赏者读图偏好的同时,也在主客体之间创造了相互解读需求,使得艺术设计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理解观者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之间的认知变化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路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金・莱文(Kim Levin).后现代的转型.常宁生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6.

第4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一、大众传媒概述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媒介,用来传递信息的一切组织、载体、机构、技术等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大众传媒主要借助于发起人、传播者以及传播工具或手段等三个方面对信息传播发生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杂志、报纸等向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数量以及信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大众传媒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其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方便性,使得人们对大众传媒所产生的依赖性也日益强烈。同时,由于大众传媒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化、多样化等服务倾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信息或知识的不同需求,使得大众传媒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知识化倾向。现代的大众传媒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地为大众提供信息,而是在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向大众传播知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在新时期所具有的知识化倾向性特点。

3.多元化特点。大众传媒的多元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大众传媒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以满足大众需求,获得发展空间。在传播形式上,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媒体。在传播内容上,许多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内容上一改过去单调、枯燥的信息内容,转为面向不同受众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信息的特殊需求。

二、大众传媒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机构,其在职能上与大众传媒有很多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都具有提供信息以及教育公众的社会职能。提供信息是大众传媒和图书馆的最基本职能,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有义务让受众通过传媒载体及时接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而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其内容都是向大众公开的,其中所包含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使图书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满足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因而在信息提供方面两者的职能是相通的。在教育公众方面,随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众传媒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在为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公众的责任和职能,向公众传递知识,提高受众的知识水平。而图书馆虽然不是知识的直接创造者和生产者,但其所具有的服务性质已经决定了其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责任,由此大众传媒和图书馆在教育职能上也是相通的。

2.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论是在传播优势还是在传播速度上,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长处,而彼此的长处又能够进行互补,从而相互推进发展,而这更为深刻地体现出大众传媒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前大众传媒环境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产生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通过大众传媒工具,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内容,这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服务优势在大众传媒发展环境下正在被逐渐削弱。人们获取信息已经不再需要跑到图书馆去进行查阅,依靠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等便携式工具,大众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或知识,而图书馆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查阅功能正在逐渐被这些信息化的传媒所取代,因此在服务内容上,图书馆所坚持的提供信息服务正在受到冲击,大众传媒给受众带来的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受到冲击,图书馆的受众正在大量减少,为了维持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图书馆必须对其服务方式或服务理念进行调整或改变。

2.对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在传统大众传媒环境当中,由于图书馆具备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专业信息服务功能,使得图书馆中各项信息资源的利用结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随着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日益重要,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热点也受到其影响。大众传媒中流行或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追捧。例如大众传媒对互联网技术的关注,会使得人们在图书馆中对互联网相关内容的信息需求量大幅上升,而对其他文科类内容的信息需求减少,这会使得图书馆中文科类的信息资源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而为了提高图书馆效益,图书馆管理层势必会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对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及服务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四、现代图书馆在当前大众传媒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面对大众传媒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图书馆自身要积极进行调整,以顺应时代和传媒环境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以保证图书馆能够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1.图书馆应该注意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改变大众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习惯。在信息服务方面,虽然大众传媒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手段能够为受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但其信息是未经过选择的,其专业性和真实性没有保障。而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中的信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相比,其思想深度和教育价值更为明显,因而图书馆应该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让人们能够理性对待传媒的信息内容,让其认识到图书馆中信息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5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028-0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在新形势下,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需要我们认清优势,寻找不足并加以改进。

一、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

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要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血与肉的联系,使得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具备了其他组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对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舆论组织。二是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能转移公众的群体意识,并对公众关注的政治热点进行引导、转移或化解。三是大众传媒的交往互动功能使信息得到反馈,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四是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功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得到净化。

(二)具有突出的民主特色

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是大众传媒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大特点。其最高准则是让群众满意。要让群众满意就必须从基层出发、发扬民主性,同时还必须要成为群众与社会热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行民主管理的过程,其所坚持的原则是为民服务制,群众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有权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而传媒组织应该经常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进行采集并研究,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社会凝聚力得到强化。

(三)拥有比较固定的阵地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只靠空口说教,必须通过载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阵地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宣传。相对而言,大众传媒拥有一套独立的宣传阵地与活动场所,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这让大众传媒更加容易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大众传媒有足够的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渗透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中去,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大众传媒思想政治工作改进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

大众传媒工作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与“十二五”战略规划齐头并进。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与时俱进,传媒人员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判断,并坚持继续深化认识、坚决贯彻。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作风,与时俱进,要分析问题、推陈纳新、由虚变实,必须要了解广大群众在想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不能在沿袭以前的那种系统性的务虚、脱离低级趣味活动的教育工作,应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增加与新文化、新娱乐、新焦点活动的教育,特别是那种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细化

注重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使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是近期提出十七届五中全会焦点。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需要细化工作,注重针对性,做到统筹兼顾。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调查,发现民众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弊端。其次是要注意分层,人民大众不管是在思想高度还是受教育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所以应细心的分层观察,辨析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解决社会纠纷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和答复的,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群众的帮助

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在“帮”上多下功夫。不能只局限于周边仅能接触到的事物,务必对整个社会各行各业情况都要进行了解,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势教育,引导群众从社会生存的大环境中知形势,明方向。把群众心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利用传媒这个载体使普通大众在思想政治方面相互自学,相互评判,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引导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活”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工作形式不能够过于死板,要多利用现在有传媒的各种科学手段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结合,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逐步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会让群众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这些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较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

结束语:总之,把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连,能使群众在心理上乐于接受,使之认同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拨正自己不良意见,进而营造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环境氛围。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广播电视中心

参考文献:

第6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教育;影响

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当今兴起的计算机网络通讯卫星等电子媒介。上个世纪50年代,传播主要以报刊杂志、书籍等文字媒介为主;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超越报刊书籍而占据主体地位;进入八九十年代,电视异军突起,它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为一体,满足视听同步的要求。而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光缆、卫星技术的使用,现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E-mail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正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型媒体。而目前在我国,各类媒体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铺天盖地”。

一、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属性的继承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思考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时,就明确指出了传媒“使文化代代相传”的功能。从本质上而言,这就是传媒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

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是传统社会教育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而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可以说,教育属性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天然的属性。

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大众传媒的重要任务。报刊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以及综合频道中的教育节目,就是传媒在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大多数情况下,大众传媒是以传播各种新闻和娱乐信息的方式,潜在地实现“教化”功能。比如传播法制新闻内容的同时实现普法教育。央视《今日说法》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和分析,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了枯燥的法律条款与鲜活的实际生活的切实联系,使其懂得了“可为与不可为”,并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如“生活”类电视节目,向受众提供生活信息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购房,如何签订购买合同,如何健康饮食等等。这时候,传媒无疑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比之于正襟危坐地翻阅教科书更吸引人,大众传媒这种“寓教于事,寓教于乐”的典型特征让受众更觉“实证”和亲切,也更易接受。无论大众传媒是否意识到,它都在通过自己传播的所有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现实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着事实上的教育、教化和引导功能。

二、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1.丰富传统教育的传授方式

大众传媒影响力对于传统的传授方式意味着不断上升的挑战。“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以外,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地揭示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具备快速、高效、大量、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特点,特别是近几年,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容量增大,传播的内容更加复杂,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各种信息,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育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新局面。受众不再是单一的在学校接受老师面对面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而是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各方面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知识水平和生存能力的提高。这些势必丰富受众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2.深化传统教育的传授内容

大众传媒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程度最深的领域,应该体现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改变,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是蕴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的同时也接收了蕴含在这些信息中的观念、态度等。大众传媒的“教育”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体现出来的,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教育,这种教育与引导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持续一生的。同时,这种大众传媒的“教育”模式也克服了传统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式枯燥等缺陷。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无论是纯粹的新闻信息还是其他各类节目,其中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与现实社会和大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受众也具有特别的影响力。比如,就业、民主、法制、环保等新观念的提倡和普及最早都是从传媒开始的。可以说,时展之后几乎一切全新的观念都首先经由大众传媒传播,然后逐步成为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国外称其为“创新的扩散”。

3.注重教育的反馈作用

大众传媒使受教育者主动,同时实现了与教育者的互动,这无疑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如,利用网络对受众进行教育,将人们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为间接方式。其次,教育实现了实时性、交互性。教育者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声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机是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利用手机短信也可实现有效教育。教育者是信息接收者,可以选择看与不看,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复信息源,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有复杂的交叉性,两者可能既有相互整合,又存在相互干扰。深入地研究和探知其奥秘,对科学地、合理地发挥大众传媒的正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众传媒存在的问题

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存,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就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的变化情况,而大众传媒恰恰就是传播各个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的,大众传媒就是他们最好的求助对象。同时,大众传媒也具备其两面性,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受众带来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1.信息传播者的功利性带来的有害信息的传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这一市场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部分传播媒介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大多采取迎合受众的方式“推销”自己。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媚俗、猎奇、迎合倾向;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电子化带来的离散性和迅疾性,其影响和力量都在不断加大,就使得它作为公众舆论和公众交往的特征被削弱,让大众传媒有可能成为一种权利的形式,被各种集团所窥视和利用。这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而广大受众出于对媒介的惯性态度,缺乏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导致接受错误信息,甚至引发不良后果。

2.“知沟”的不断扩大导致知识财富贫富差距的加大

大众传媒同样造成不同受众之间“知沟”的不断扩大。按照人们一般的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是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一定条件下,在信息知识方面,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老的知沟”尚未填平,“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3.外来文化的肆虐带来的价值危机与把关难度的增大

在国际互联网上,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竞争加剧,传统的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的优势,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向青年群体兜售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扭曲报导、夸大事实,摧毁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高科技领域占有垄断地位,并借此突破我们党和国家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扩宽了受众信息的能力。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网上交流信息的情况相当复杂,这就给舆论导向的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外来文化的冲击将会给大众传媒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

四、发挥大众媒体正功能所要采取的措施

面对大众传播媒体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目的,不能以为有问题就因噎废食,停滞发展,而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大众传播教育功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建立媒体监督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传媒监督网络,形成多元化的传媒机制。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大众传媒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在大众传媒的管理中,突出主题、明确责任、健全规章,在传播内容、形式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控制监督,坚决取缔传播不健康内容的媒体。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立法监督和技术控制,抵消外来文化对受众形成的不良影响。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受众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去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受众养成良好的大众传媒消费习惯。

2.注重媒体的推广

针对“知沟”的扩大,应该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再加上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受教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体途径获取信息。最近的家电下乡政策把电脑这一产品列入在内,将更进一步地扩大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3.提高传播者和受教者的媒介素养

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首先要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传媒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而提高传媒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其次,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再次,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

同时要提高受众应对现代社会大众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的能力。对应受教育者来说,日益发达的传播手段使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但他们的信息分辨、选择、利用和整合能力并没有跃进式的提高,这就会造成教育对象对信息的消化不良,因而我们必须提高教育对象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以使他们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第7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闻传播;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引导下,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进行逐步优化和改进,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在此基础上,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新闻传播以其真实性、广泛性、时效性的显著特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实现的新闻传播是目前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而新闻报道又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新闻业、传播业的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分析

大众传媒其实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就概念上的大众传媒来讲,其自身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一层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网络、报纸、电视等等与传播技术相关的媒体;另一层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传输的组织或者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不论是指哪一层面,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效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帮助人们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是体现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新闻的题材是通过层层筛选,不断提炼,最后通过社会舆论、价值体系、社会影响各层次筛选过后的定向总和,新闻传播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引导着人们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新闻媒介要能够满足传播的条件,其自身也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网的传播规律,同时要拥有独特的信息结构体系与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在具备这些基本前提条件后再进行新闻的传播。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在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

三、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以其自身的特征,加快了大众传媒的进步速度,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推进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大众传媒推进新闻传播发展的方案。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也是大众传媒成为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要想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的这个载体。大众传媒提供各类新闻,让人们可以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新闻、各省市发生的各类大型事件,这其中有正面新闻,弘扬社会文明,传承国家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事件。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众传媒还是组织人民群众的有力工具。大众媒体通过对获取的新闻进行筛选,选择利于培养人们某方面特质的新闻进行传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引领社会的风气与风尚,可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全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传媒逐渐呈现出商业化气息。收视率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名气、经济效益,这也是现如今各大节目争相提高收视率的关键原因。新闻节目整体上来说影响力比较大,对大众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也由于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新闻传媒对信息资源没有过滤就进行传播,极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综合征。目前大众传媒普遍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为了追求内容的轰动性、刺激性,很多时候会人为造假新闻,模糊了大众的视野,甚至引起了社会的恐慌。这种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认知,进入道德伦理的误区,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大众传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的本质出发,成为建立与维护媒体与群众友好关系的纽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业.浅谈网络技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创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38-41.

[2]王泽庆.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与互文阅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2):73-76.

第8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众媒介;受众定位;主流人群;边缘人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19-02

媒介定位的概念是借鉴美国营销大师A.里斯和J.屈特的“市场定位”的理念而来,指的是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对商品某种特征的重视程度,给产品树立一定的市场定位,使产品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和形象,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媒介的受众定位的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具体指大众媒介以“受众本位”为出发点,明确目标受众人群,并以该人群的信息需求为标准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目前我国大众媒介在受众定位时忽略了地区和人群的均衡,大多数大众传媒都将目标受众定位为主流人群,受众定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和重叠化现象。我国的大众传媒因其特有的公共属性和政治属性,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舆论支持。

一、我国大众媒介受众定位概况

(一)受众定位不平衡现象较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已经展露出了大众媒介向“小众”发展,广播向“窄播”演变的趋势。短时期内,国内各大卫视纷纷明确定位,专长发展,出现了东方卫视以新闻立台,湖南卫视以娱乐立台,安徽卫视以电视剧立台等不同的定位方式,分别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以点制胜,加速发展。平面媒体也由综合性报纸一统天下的情况向领域细分化发展。虽然大众媒介分众化已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潮流,但是媒介分众化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受众的大量重叠。媒介的分众化往往是媒介对主流人群受众的再次细分,媒体在分众化的过程中忽略了数量上占优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等非主流人群受众。由此我国大众传媒受众定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即人数居少的主流人群占据了大量的媒介资源,而人数占优的非主流人群却占有较少的媒介资源。

(二)主流人群概念的辨析

主流人群,也就是社会核心人群。在西方,人们称之为主流社会人群,主要由中产阶级构成。而在我国,这样的人群指的是拥有消费能力、知识水平、时尚品味和管理权力的人群。曾有人戏称这一人群是“有点权、有点钱、有点品味有点闲”。而《南方周末》为主流人群下的定义是:有一定的经济常识,一定的文化修养,一定的生活情趣,一定的社会关怀,一定的参与政治的热情和水平,理性并且越来越从经营自己人生的角度关注社会变化的一个群体。它并不代表人群的绝大多数[1]。

而相对于主流人群,边缘人群是一个相对于主流社会之外而言的一个群体概念。可以说,它是一个相对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与主流社会的人群在经济结构,收入或是政治观念、、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差异而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人群。主流人群由于其消费能力和时尚品味成了各家广告商争相追逐的对象,而哪家媒体能把握住主流人群的脉搏,符合主流人群的口味,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广告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边缘人群却因经济、政治、宗教的原因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也被大多数的大众传媒由于受众定位的因素所忽视和放弃。

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浅析媒介受众定位不平衡的弊端

笔者曾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实地调研当地居民的媒介接触情况。当地以藏族居民为主,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牧收入,平均户收入大概在1500元/年。调研过程中笔者得知,该地区最主要的媒介是电视和电话,由于交通不便,除了每个行政村的村办公室能看到更新并不及时的报纸之外,普通居民一般无报纸可看。经过访谈得知,媒介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为青少年,假期中媒介接触时间最多可达到每天6小时,平时为平均每天2小时左右。而成年人的媒介接触时间平均每天只有30分钟~1小时左右。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当地发挥的文化娱乐作用较为有限,而大众传媒的另一重要作用――信息服务也由于大众传媒的不平衡性而大大削弱。

在访谈中笔者还得知,由于迭部县以半农半牧为主,耕牛的贩卖是该地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贩卖过程中,当地居民无法从大众媒介获得相关的市场行情,只能听任牛贩随意叫价。信息的闭塞和滞后给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媒介受众定位不平衡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观之,大众媒介在该地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休闲娱乐。而根据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功能说的主流观点,大众传媒应该具备: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加速社会化、提供娱乐等四种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2]。显而易见的是,在大众传媒受众定位不平衡的趋势之下,在非主流人群集中地区,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并由此滋生了若干弊端:

1.大众传媒资源的大量浪费。大众传媒由于其特殊的公共属性而承载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它所累积的舆论力量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而大众传媒受众定位的不平衡性具体体现在大多数媒体在定位受众时优先考虑主流人群的媒介习惯,这就造成了受众的大面积重叠,从而出现了主流人群信息饱,但非主流人群所需信息却大量缺乏的状况。

2.加剧阶层板结,不利于阶层流动。根据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由于大众传媒受众的不平衡性,非主流人群由于接受到大众传媒的信息较少,难以利用大众传媒获得生产信息,从而无法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生存状态,这就造成了社会级层的板结和固化,社会各阶层难以获取等量的信息,成为造成阶层间流动困难的原因之一。

3.不利于群体文化的更新和再塑造。边缘人群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局限,难以积极主动地搜集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受到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先进文化越少,边缘人群越难以对自己的群体文化如生存模式和生产模式等进行更新和改良,从而不能使群体文化得到更新和改善,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众传媒受众定位不平衡性原因探析

1.部分大众传媒机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过分追求以广告收益为主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大众传媒机构的社会责任;在受众定位过程中一味追求受众群体的高端性和主流性,忽视了社会其他群体信息需求,并由此出现了受众的重叠,造成了信息资源分配不等和资源过剩的现象。

2.非主流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水平、文化素养及当地经济社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依存度较低。此类人群尚未养成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习惯,对大众媒介的大量需求尚未形成,这也成为大众媒介受众定位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当前大众传媒正进入革新的重要阶段,国家相关机构未进行正规、恰当的市场引导,缺乏统一管理、阶梯发展、层次服务的政策服务,这也成为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定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针对当下媒介重叠地定位于主流人群的几点建议

1.多种媒介形式相互补充、交错定位,形成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终端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改革,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新兴的信息接受工具,针对此类终端的媒体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在非主流人群集中的偏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和电视媒介依然是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3]。针对我国大众传媒受众定位不平衡,信息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大众媒介机构在进行受众定位时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视听习惯和信息需求的差异,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不同形式,交叉定位受众群体,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2.普及和深入大众传媒机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传播观念。大众传媒机构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应该考虑非主流人群的视听习惯,尊重其文化差异,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引导的功能。用非主流人群“听得懂、听得惯”的方式传递信息,使此类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发展和改良。若大众媒介机构已经将主体受众定位于主流人群,可对社会边缘群体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引起受众群的注意和行动。以媒体带动的舆论力量为解决边缘人群的问题筹集更多的社会力量。

3.非主流受众人群应提高媒介素养及媒介需求度。当代社会,信息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非主流人群由于其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因素尚未具备良好利用媒介信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习惯。非主流人群应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利用媒介信息提高自身素养,加大对媒介信息的利用程度,使自身成为大众媒介不可忽视的重要受众力量。

4.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大众传媒资源的适度调配。日前,我国传媒机构正经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不少传媒机构出于市场化的运作体系,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宏观调配的相关政策,正确地指引媒介资源市场化的分配和利用,促进我国媒体事业形成全面、平衡的良好发展局面。

五、结 语

大众媒介定位主流人群造成了大众媒介受众定位的不平衡性,产生了大众传媒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阶层流动,不利于群体文化的更新和再塑造等弊端。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大众传媒资源的适度调配,同时大众传媒机构也要发扬“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传播观念,多种媒介形式相互补充、交错定位,形成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非主流受众人群也要主动提高媒介素养及媒介需求度,使自身成为大众媒介不可忽视的重要受众力量。只有国家积极引导,大众媒介改变定位观念和定位战略,才能吸引和促进边缘群体自觉和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永.论媒介在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第9篇:大众传媒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环保观念;大学生;大众传媒;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54-01

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调查小组对此做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随即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6份,文章对调查结果进行浅析。

一、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法已颁布有20年之久,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对我国农业,工业造成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特别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大学生是带领社会潮流与意识的先锋者,在不久的将来会参与社会各项生产与实践中,更应该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等。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已深入到各家各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同时,对不同的年龄层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传媒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传媒传递环保方面的思想,定能使大学生具备环保意识。

(一)不同媒体环保宣传力度

不同的媒体形式,对受众者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与电视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作用最大的媒介,即使电视机与电脑并没有落实到各个寝室,而获取信息最便捷的网络与电视依然成为大学生们的主流。另一方面,人手一台的收音机却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少,宣传力度最小的方式。

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以它不可取代的优势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交流。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绝对话语权的网络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利用好对大学生们影响大的媒介,加强环保宣传的力度,会使得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二)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具体影响及作用

大众媒体与家庭、学校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这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而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对于“您认为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宣传成效如何”,有29.84% 的大学生表示“ 宣传到位,且起到较好的效力,一些公益广告令人印象深刻”,57.82%的大学生认为“宣传效果一般,作用不明显”,9.05%的大学生选择了“媒体的宣传没有什么作用”。此外,在“大众传媒对您的环保观念是否有影响”一题中,有35.8% 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很大影响,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有56.39% 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有5.35%的大学生认为“ 没什么影响”。

从这两道题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宣传环保意识的作用与效果都一般。由此可见,在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环保思想产生影响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一般而言,人们更易于接受宣传正面的公益广告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而且具有的公众影响力更能广泛的被大学生接受,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宣传效果。然而也不能完全忽略负面的报道,适当的负面报道能够激起热血大学生的正义精神。所以,大众传媒应该利用它的多样性充分宣传环保意识的作用。

(三)目前媒体宣传环保意识的评价

媒体以其广泛性对大学生普遍的发生作用,然而在其宣传环保方面,也是有待改进的,在被问及“您所看过的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您认为怎么样”这一问题中,45.88%的大学生认为“设计一般,中规中矩”,有37.86%的被调查者认为“设计很有创意,有新意,内容有深度,令人耳目一新”, 仍然有13.37%的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广告“乏味枯燥,太死板,一味说教”。

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很有创意的宣传方式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例如“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依依青草,踏之何忍”。还有公益广告“女孩帮助跑步的男生把没有投进的易拉罐放进垃圾箱”等等。由此可见,创新的点子总能在人们脑海留下印象,从而影响人们的环保观念。我们还需加强在媒体宣传的创新意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的环保观念的影响卓有成效,但仍需提升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在今后的宣传中,大众传媒可依据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此外,传媒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保观念传播的效果,只有确保树立了具有公信力的媒介形象,才能得到大学生的信任与接受。

大众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环保观念,从而对我国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新华文摘,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