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营权;入股
中图分类号:D92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89 —0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公司法的法权模式下,其权利内容主要体现为:公司取得经营(占有、使用、收益、一定限度处分)农村农业用地的权利,能够以土地为依托扩大公司模式,发展规模化农业;农民股东取得公司管理权、收益权以及“对虚拟资本的流转权的可能”,即转让股权的可能;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价值,股权转让有利于体现与评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价值。因此,总体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发挥土地资本效益的一种现代流转方式。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实践中,法律一方面逐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保护权利人权利;另一方面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持有限制、保守的态度,对入股、抵押等具有资本效益的流转方式更是持有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
(一)二元经济社会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领域,城市和农村处于两个独立、平行的体系:城市居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国家支持,农村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农村土地支持。农民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土地收益,从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可见,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农村土地不可避免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双重属性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土地财产性与土地资源性的双重属性。当出现承包土地流转、收回、调整和继承等情形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和社会保障性会出现冲突。基于对农民可能失去社会保障的顾虑,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作为资本运作更是没有涉及.因此,刘俊教授认为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别于一般的物权,是一种不稳定的、不完全的、有条件的物权。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问题解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涉及农民的权益保障,而且涉及公司、股东和第三人利益。因此,在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具体运作机制时,必须考虑到各方利益,在遵守公司法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做出特殊的规定。下文从出资机制、退出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强制农业保险四个方面大致勾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法律制度框架。
(一)出资机制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质上是以一定期限占有、使用、收益和限定处分特定土地的权利内容作价入股,其具体操作是一次性办理权属转移手续将一定期限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到公司名下,一般不涉及多次交付的问题。.农民股东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转移手续后,应由依法设立并具有评估土地价值能力的验资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下的财产权(不包括获得保障权部分的价值)进行评估验资,并出具证明。
(二)退出机制
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公司法人独立的财产。农民股东只有在两种情况下退出公司:一是股权转让;二是公司终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其子权利财产权入股,因此,在股权转让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下财产权的实际权利人(公司)必须以地租释放农民股东的获得保障权。
(三)公司治理结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必须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农民股东通过正当程序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当农民股东人数大于50人时,可采取股权信托制度。这样既能解决股东人数超过法定人数的问题,同时又能避免股权分散,达到集中行使的效果。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派员参加监事会,监督公司对土地的经营管理,以防止过度利用土地,损害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四)强制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具有较高风险;而公司的大多数股东为农民,除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财产保障生活。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风险管理,在相关的组织法中做出规定,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它的实现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相关组织法中(如《农业公司法》或者《农业投资法))规定,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购买农业保险;二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法律制度,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明确政府扶持的方式与力度,从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一种能有效发挥土地资本效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土地流转制度。尽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入股流转制度将会得到丰富与完善,农村土地资本市场与二级流转市场将更加活跃。希望本文的论述,能有助于突破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传统理解,能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有助于推动《农业公司法》或《农业投资法》的立法,并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制度构建提供指引作用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徐汉明.中国农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叶剑平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一、今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农经总体工作部署
1、提出工作要点。我站在《__农经》第4期简报上印发了《__县20__年农经工作要点》,作为今年我县农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各乡镇开展农经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编印《__农经》简报。继续借助于《__农经》工作简报,为全县广大农经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法律、宣传政策、增长业务、浏览信息、交流经验、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及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工作平台。截至目前,我站共印发《__农经》26期次,今年已编印9期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数据的录入和补充工作,我县土地承包数据库将于6月底前上报市局审核。
2、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1)强化了宣传发动。经过积极争取,我县今年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情况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工作统一考评。今年5月,探讨如何加快和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工作列入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大提升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为指导和规范乡、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我站在《__农经》第7期简报上全文编发了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__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供各乡镇组织学习和抓好宣传、指导、服务工作。
(2)开展了摸底调查。为摸清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状况,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规范、服务工作,我站全面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面积、流转规模、流转期限、流转原因、流转手续、流转地用途、流转效果、流转纠纷情况、流转管理状况、流转潜力等摸底调查,形成了《__县农业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3)搭建了服务平台。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于5月15日成立,负责指导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截至到目前,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经挂牌,该服务中心公章、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信息公开栏等已制作到位,并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室)也已基本组建到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4)明确了试点示范。要求小乡镇建立1~2个示范点,大乡镇建立3~5个示范点,示范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在6月底前到位。
(5)上报了流转信息。我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按季上报制度,今年第一季度的土地流转信息已如期上报,第二季度的土地流转信息将于7月上旬前完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1、举办了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工作,我站于4月中旬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班,培训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1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36人。
2、确立了县级示范点。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我站根据各乡镇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点的推荐和各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荐情况,经过深入实地调查、考核、评比,择优确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我县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点。要求各乡镇根据县级示范社的推荐条件择优认定1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镇本级示范社。
3、制作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图片展。为宣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我站举办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图片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促进作用。
4、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县今年经
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并全部进入运作阶段。
(四)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1、重点开展了一次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项目、依据、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将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纳入了农民负担监管范畴,切实保障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引导和促进村民逐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组织各乡镇对去年以理事会、路委会、桥委会等民间组织名义筹资筹劳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审计工作在6月底全部结束,审计结果要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民负担接待、受理、督办、查处、反馈制度,确保了专人接待,督办有力,处理到位,反馈及时。
(五)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举办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培训班。为提高村级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进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消除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等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我站于4月中旬举办了2期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培训班,培训乡镇财会辅导员10人,村级财会人员115人。
2、开展了财务公开“
难点村”调研活动。我站积极组织开展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调研活动,认真剖解和分析“难点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工作措施,形成了《__县农业局关于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及时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的专项治理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和打算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举办业务培训。我站将于7月上、中旬举办一期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人员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指导能力,不断规范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2、印发宣传单。为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精神实质,自愿融入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活动中去,我站将于7月份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知识宣传单,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推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以及可采用的流转方式,告知流转注意事项等。
3、抓好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点的指导和服务,确保试点一个,成功一个,以推动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快速有序发展。
4、建立仲裁机构。在今年11月底前,成立__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着力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规范行为,排除隐患,加快和促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5、健全登记备案。督促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室)建
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1、做好统计监测数据上报。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完整,按时完成网上数据上报工作。
2、增强示范带动效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逐一配备业务指导员,进一步加强示范社建设的指导、规范和督促,积极打造标准社、模范社、实力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尽快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3、加强市场开拓。积极组织和推荐合作社参加各类产品展示展销会、订货会,在__三农网上推介合作社产品,推荐合作社加盟全省合作社产品连锁超市,继续与大型连锁超市沟通,促成合作社与超市合作,拓展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
(三)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1、清理规范涉农收费项目。以《__市涉农收费手册》为依托,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我县涉农收费项目、标准,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重点抓好专项治理。配合省、市行动,联合纪检、监察、纠风部门,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建房乱收费、乱罚款和农村
中小学校乱收费问题,以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开展一次全县性专项治理工作。
(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去年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经验,切实查找问题,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面,下发20__年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推进我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进程。
2、加大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力度。组织各乡镇进一步做好去年
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审计后续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防止集体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防止集体资金被少数人占有或挪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县站将对各乡镇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审计效果进行抽查,重点抽查土地补偿费和村级补助经费的管理使用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不徇私情。
3、开展财务公开“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根据我县财务公开“难点村”调研活动中对“难点村”难点情况剖解分析出来的实际问题,有步骤有目标地逐一落实治理工作措施,力争到年底实现和超过30%的整改率。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访问104位乡村干部和301户在2000-2003年之间流转土地且土地流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农户。全部调查对象分布在全省26个县(市、区)的52个乡(镇),在301户中,流出土地调查户164户,占54.5%;流入土地调查户137户,占45.5%。
(一)调查户人口状况
全部调查户,现有人口1116人,劳动力744人,劳动力占调查人口总数的66.7%。在全部劳动力中,就业劳动力713人,占95.8%,未就业劳动力31人,占4.2%。在全部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就业劳动力391人,占54.8%;非农就业劳动力322人,占45.2%。
(二)调查户人均耕地拥有量
土地流出户:全部流出土地的调查户,在土地流出前,经营耕地面积851亩,人均1.44亩;土地流出后,经营耕地面积347亩,人均耕地0.59亩,比土地流转前减少0.85亩,下降59%。全部土地流出户中,有45户的耕地全部流出,占27.4%;有17户剩余的人均耕地面积在0.1至0.3亩之间,占10.4%;有25户剩余的人均耕地面积在0.3至0.6亩之间,占15.2%;有32户剩余的人均耕地面积在0.6至1亩之间,占19.5%;有45户剩余的人均耕地面积在1亩以上,占27.4%。
土地流入户:全部流入土地的调查户,在土地流入前,经营耕地面积564亩,人均1.07亩;土地流入后,经营耕地面积2179亩,人均耕地4.14亩,比土地流转前增加3.07亩,增长286.9%。在土地流入后的全部调查户中,有77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在3亩以下,占56.2%;有42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在3至6亩之间,占30.7%;有18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在6亩以上,占13.1%。
二、土地流转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推行的,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的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分离,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其中吴江市土地流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调查,该市土地流转从开始至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推行到1997年,尤其是1987年以后,为解决“要种田的人没田种,不想种田的人不能不种”的问题,农村先是出现了自发性的土地流转,1992年后又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有组织的土地流转,并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土地抛荒和半抛荒。这一阶段土地流转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围绕稳定和发展粮油生产进行的。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数量进一步扩大。2003年该市粮经比例由八十年代中期的8:2变为4.5:5.5,种养比例由7:3变为4:6。随着苏中、苏北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地流转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幅度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2002年全部调查乡(镇)农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4%,涉及农户14.35万户,占总农户的23%。其中农户与农户间流转土地的面积达到18.4万亩,占农户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1.8%。
分年度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调查户当年土地流转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8%、42.5%和90.6%,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出租、转包、转让是我省土地流转的三种主要方式。
1、出租。出租是指农民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改变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在全部调查户中,采用出租(承租)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42户,占14.0%。
2、转包。转包指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在全部调查户中,采用转包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90户,占63.1%。
3、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在全部调查户中,采用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55户,占18.3%。
(三)土地流转的组织--主要依靠农民自发组织
农民自发组织、政府组织和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是农民土地流转的三种重要组织形式。
1、农民自发组织。农民自发组织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直接与接包方协商,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民自发流转的土地较为零星,每次流转的规模小,流转的期限多数在5年以内,在补偿标准上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无偿的。在全部调查户中,自发组织土地流转的农户有220户,占73.1%。
2、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政府组织流转的土地大多连片,每次组织流转的规模往往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5年以上,在补偿标准上也较为统一。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政府组织土地流转的农户有43户,占14.3%。
3、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是指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经由专门从事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信托报务站等)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性中介机构为农民流转土地牵线搭桥,农民通过专业性中介机构流转土地,手续齐全,合同规范,有利于土地纠纷的减少。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专业性中介机构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1户,占3.7%。
(四)土地流转关系的确定--半数以上采用口头协议
农民确定土地流转关系,主要采用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第三者证明三种方法。
1、口头协议。口头协议是指土地流转双方就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达成的口头承诺。采用口头协议的双方,都讲究诚信,或是邻居,或是亲朋好友。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68户,占55.8%。
2、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是指土地流转双方用书面合同来确定流转的权利与义务。签订合同的双方或单方,一般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合同的内容也比较规范,有利于减少土地流转纠纷。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08户,占35.9%。
3、第三者证明。第三者证明是指土地流转的双方,邀请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对土地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作证。当土地流转双方产生纠纷时,第三者一方面能证明协议的内容,另一方面,对调解纠纷也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第三者证明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4户,占4.7%。
(五)土地流转的满意程度--绝大多数很满意或基本满意。
由于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土地流转政策,农民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满意程度较高。
在全部调查户中,有122户对其土地流转行为很满意,占40.5%,有177户对其土地流转行为基本满意,占58.8%,只有2户对其土地流转行为不满意,占0.7%。
三、土地流转的动因
土地流出户和流入户情况不同,其流出和接收土地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别。
(一)土地流出户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64户土地流出户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能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土地流出前无农业劳动力、来自流转土地的收入比重低、服从乡村统一规划、土地流转收益高于自已耕种收益。
(1)能够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164户中,有58户流出土地是因为能够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占35.4%。这58户在土地流出前农业就业劳动力113个,非农就业劳动力为30个,土地流出后,农业就业劳动力减至27个,下降76.1%,非农就业劳动力增至119个,增长296.7%,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1.38亩,降为0.40亩。
(2)土地流出前无农业劳动力。164户中,有37户劳动力在流出土地前就已全部在非农领域就业,占22.6%。这部分农户由于缺少农业劳动力,而将大部分耕地流转出去,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土地流出前的1.41亩,降为0.58亩。
(3)来自流转土地的收入比重低。164户中,有32户流出土地是因为家庭收入中来自流转土地的比重低,占19.5%。这32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在土地流出前后没有大的变化,户均农业劳动力达1.41个,但由于家庭总收入中来自流转土地的收益不及5%,他们仍愿意将部分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出后,这部分农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1.74亩,降为0.90亩。
(4)服从乡村统一规划。164户中,有18户是由于服从乡村统一规划而将土地流转出去,占11.0%。这18户在土地流出后,只有3个劳动力由农业就业转为非农就业,平均每户农业就业劳动力为1.56个,流出的耕地面积也较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1.28亩降为0.82亩。
(5)土地流出收益高于自己耕种收益。164户中,有16户流出土地是因为土地流出所获得的收益高于自己耕种的收益,占9.7%。这16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在土地流出前后没有大的变化,户均农业劳动力达1.81个,但由于平均每亩土地流转收益比自己耕种的收益要高出34.2%,他们仍愿意将大部分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出后,这部分农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由1.31亩,降为0.53亩。
(二)土地流入户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37户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亲朋好友委托耕种。
1、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137户中,有64户流入土地的原因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占46.7%。这64户认为在非农领域就业较为困难,大部分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领域,经营着数量不多的耕地,愿意通过流转获得更多的土地,以充分利用剩余的劳动力资源。这部分农户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只有21.7%,比全省平均水平53.6%,低31.9个百分点。在土地流入前,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只有0.98亩。土地流入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2.50亩,比土地流入前增长155.1%。
2、扩大生产规模。137户中,有44户流入土地的原因是扩大生产规模,占32.1%。这部分农户认为,只有经营更多的土地,才能发挥规模效益,才能使种田收益高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因而他们愿意流入较多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流入前,44户人均经营耕地只有1.34亩,流入土地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7.92亩,比土地流入前增长491.0%。平均每户流入的土地来自12.7个农户。由于人均经营的耕地面积较多,这部分农户平均每户雇工1.6个,家庭收入比土地流入前,增长83.1%
3、亲朋好友委托耕种。137户中,有25户流入土地的原因是亲朋好友委托耕种,占18.3%。这25户受友情、亲情的影响,接受土地,土地流入的规模相对较小。在土地流入前,这部分农户人均经营耕地0.95亩,土地流入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2.08亩,比土地流入前增长118.9%。平均每户流入的土地来自1.5个农户。
四、土地流转的成效
土地流转在优化我省土地、劳力资源,推进农业结构快速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流出土地的调查户,由于经营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由农业就业领域转向非农就业领域,外出打工人数增加。相反,流入土地的调查户,由于经营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少数劳动力由非农就业领域返回农业就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雇工经营,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
在流出土地的164户调查户中,有63户非农领域就业人数比土地流出前增加,占38.4%。这63户在土地流出后,农业就业劳动力只有32人,比土地流出前减少88人,下降73.3%;非农就业劳动力127人,比土地流出前增加94人,增长284.8%。有44户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占26.8%。这44户在土地流出后,外出打工人数达92人,比土地流出前增加77人,增长513.3%,平均每户增加外出打工人数1.8人。
在流入土地的137户调查户中,有17户农业领域就业人数比土地流入前增加,占12.4%。这17户在土地流入后,农业就业劳动力39人,比土地流入前增加23人,增长143.8%;非农就业劳动力8人,比土地流入前减少6人,下降42.9%。有41户在流入土地后雇请用工,占29.9%。这41户共雇工114人,平均每户雇工2.8人。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后,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作物的农户比例下降了27.9个百分点,而用于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高的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的农户比例分别上升了2个和15个百分点;流转土地作为非种植业农用地的农户比例增加6.9个百分点。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使土地流出方和流入方家庭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64户土地流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土地流出前增加了1095元,增长了35.2%。
137户土地流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比流出前增加了1070元,增长了43.6%。
(四)提高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在137户土地流入户中,有19户土地流入面积在20亩以上,占13.9%。这19户共流入土地面积1012亩,占全部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总面积的62.7%。由于经营的土地面积较多,这19户的规模经营效益显著。19户在土地流入前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只有0.96亩,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土地流入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4.64亩,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比土地流入前多了2614元,增长99.7%。而在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流入土地的就有2878元,占55%。
五、主要存在问题
我省土地流转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流转合同有待进一步规范
土地流转合同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合同化程度不高。全部调查户中,采用书面合同确定土地流转关系的农户只有108户,占35.9%。
二是合同条款不全。在调查的108份土地流转合同中,《土地承包法》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一般应包括的七项条款均齐全的合同只有36份,占33.3%;注明流转土地质量等级的合同只有38份,占35.2%。
三是采用县、乡统一印制合同书的农户比例不高。在调查的108份土地流转合同中,采用县、乡统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书的只有29份,占26.9%。
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在全部调查户中,有6户发生土地流转纠纷,其中,有2户是因为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当事人违约而产生纠纷的;有3户纠纷是因为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的条款不全、不明确或内容不符法律规定造成的。
(二)土地流出户直接从流转土地获得的收益偏低
农户流出土地后,尽管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收入中来自流转土地的比例偏低,只占2.5%。全部土地流出户中,有87户只要求土地接受方按流转面积完成各项上交任务,占53%;有58户要求土地接受方按流转面积完成各项上交任务的同时,每年支付固定的使用费,占35.4%,这部分农户每年获得的土地流转收益平均只有155元/亩。
土地流转收益低,主要是由于流出的土地大多数仍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低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土地流转收益过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有条件流出土地的农户流出土地的积极性。
(三)服从乡村统一规划流出土地的农户劳动力转移相对较慢。
服从乡村统一规划流出土地的18户调查户,在土地流转后,只有3个劳动力由农业就业转为非农就业,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了9.7%,非农就业人数上升了21.5%。而主动流出土地的农户,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了46.9%,非农就业人数上升了69.5%。
由于服从乡村统一规划流出土地的农户劳动力转移速度相对较慢,其收入增长幅度也明显偏低,18户调查户在土地流转后,人均纯收入只比土地流转前增长了10.6%,比主动流出土地的调查户的增长幅度38.3%,低27.7个百分点。
(四)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呈上升趋势
据对52个乡(镇)部分乡村干部的调查,我省农户土地流转纠纷总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无土地流转协议、合同或土地流转协议、合同不规范以及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等原因,在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在增加。在调查的104位乡村干部中,有56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与往年差不多,占53.9%;有33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比往年下降,占31.7%;有15位认为2003年土地流转纠纷比往年增加,占14.4%。这15位乡村干部所在乡(镇)2001年发生土地流转纠纷64起,2002年发生土地流转纠纷107起,2003年1-6月发生土地流转纠纷66起。
(五)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
由于农户从流出土地获得的收益较低,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调查的108份土地流转合同中,未注明流转土地质量等级的合同有70份,占64.8%。土地流出后,在全部调查户中,有43户不清楚土地的质量是否下降,占14.3%;有11户认为由于改变了流出土地的用途,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占3.6%。
农民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也是土地流转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发生土地纠纷的6户调查户中,有3户在土地流转后改变了土地用途,有1户认为流转土地的质量下降。
(六)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在全部调查户中,有262户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占87%,但通读过该法全文的农户却不多,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全部调查户中,有122户不正确地认为其拥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占40.5%;有32户不清楚其是否拥有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占10.6%;有15户不正确地认为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可以不经其同意收回或调整其承包地,占5%;有23户不清楚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收回或调整承包地需经其本人同意,占7.6%;有40户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占13.3%;有129户流转土地未经过村委会同意或备案,占42.8%;有60户认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不重要,占19.9%;有12户土地流转合同是在土地流转后签订,占4%。
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主要是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在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调查户中,只有124户是在通过乡村干部面对面的宣传后才知道有该法的,占47.3%。
六、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农户间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管理。
土地流转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不仅政策性强,而且时间跨度也较长,管理部门应主动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一是确保管理者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三是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搞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的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这些法律政策是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使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自觉按法律规范操作,提高土地流转的合同化程度。
(三)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只有流转土地的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双方才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流转关系是不牢靠的。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流转土地的产出率上下功夫,帮助土地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和区域内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让更多的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流入到产出水平较高的土地经营者手中。二是要利用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以规模收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四)遵循自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是否流转、流转多少、以何种方式流转,应由农民自己决定,任何组织不得用行政手段阻碍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政府推动型的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条件,因势利导,稳步推进,要重点帮助困难农民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保证其在土地流转后收入水平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关键词:农村土地 证券化 土地产权
研究背景
当前,资金流入不足、土地流转困难等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土地证券化作为一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举措,其意义不仅仅是融通农业发展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农村体制创新,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于克服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土地证券化就是以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是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土地证券化吸收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点,是一种非负债型的全新融资方式,盘活了沉淀在土地上的大量人类财富。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必要性
(一)有效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发展农业生产
制约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长期资金供应。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只能提供短期资金,并且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功能被不断削弱。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期融资渠道,农业长期投资特别是土地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寻求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特别是长期发展资金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
融资证券化是当前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农业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不能被排除在融资证券化之外。农业资金的解决最终还是必须依靠农业制度自身的创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具有的增值特性,对土地实行证券化,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甚至是外资,就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一条可行的融资渠道。
(二)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集约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在过去30多年中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下,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资源流转和合理配置,无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的后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固然应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这一切必须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才能实现。只有建立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才能实现土地这一农村基本生产要素的流动,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及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社会分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证券化使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货币化,突破了土地经营权无法与其它生产要素进行价值和价格比较的限制,这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土地证券化从制度上实现了将难以流动的土地转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资产,土地流动变成了证券流动,这样一方面使土地流动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土地的流动区域极为扩大,土地资源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土地效率。可以说,土地证券化本身就是一种低成本的土地流转方式,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三)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对接
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券化,不改变现行的的核心内容。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券化后,农民仍可以和现行的一样,享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同时,还可以通过证券化的土地获得其他重要的权利。
首先是投资权,在我国,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土地证券化是借助于有价证券这种虚拟资本形式来承载拥有土地经营权所产生的收益,土地证券就成了土地使用权的凭证,农民持有土地证券可以凭借其进入资本市场,行使资本投资和交易的职能。其次,农民可以以手中的证券化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投资,也可以以手中的证券化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获得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所需的信贷资金。总之,凡是证券资产所具有的功能,土地使用权证券均可享有。这也为农民参与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
因此,土地证券化运作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的基础上,确保农户可凭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按照自愿原则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并使农业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得到完善。这是一种让农民变“股民”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对接,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的一系列制度问题。而且,由于土地使用权证券化后,农民仍可长期持有,因而并不影响农村土地具有的保障功能。
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思路
(一)按照物权理论规范现有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
按照物权化的基本思路,有必要对农民享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到位的界定。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看,农地承包经营权一开始是以债权形式出现的,并且在目前看来还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债权性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债权的性质,一些并非与该权利对等的义务被捆绑进土地合同中,作为人的乡村干部也就存在随意调整土地分配关系、随意向农民摊派不合理费用,乃至随意调整和变更承包合同的可能。因此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证券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固化,并且剥离附加在这种权利上不对等的义务,使这种权利变为证券化资产。
(二)固化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农地层面的财产权利
对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进行改革,实质是权利与利益的再分配。农地制度改革要改善目前农民在与其他利益体博弈中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局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要防止其他利益集团运用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对农民和农地实施利益鲸吞的可能性。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讲不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具有不彻底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应该给予农民对土地完全的处置权。一般意义上的农地集体所有限制了内部成员对其应有的“份额”的权利,不利于农地经营权的流动、农地的重组和治理结构的健全,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甚至也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障。
(三) 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非农化制度
农村土地的非农化权利高度集中在国家,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但是,从目前我国农地的非农化现实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其适用范围过宽,一些私人目的而不是公共目的的非农化用地也纳入了土地征用的服务范围。二是其补偿额过低,所补偿的是农民对土地的劳动投入,而不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不包括农地对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让渡的补偿,不包括农地改变用途后的升值补偿。三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地价收益的社会性没有体现在农民身上。土地剩余收益不能进入农民的直接消费,而应该成为资本当然是正确的,但这些资本归谁使用,资本利得如何分配等,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券化将土地的农业用途凝固给农民时,一方面要考虑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农民破产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农地非农化对农民的长期影响。
(四)以证券化为最终方向全面实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尝试,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对农民来说不再直接经营土地,能够降低机会成本,并从土地上获得因经营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收益;对管理者来说,集体有各种社区公益功能需要以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作为物质基础,而新的制度安排,不仅没有缩小这些权利,反而使之得到扩张;对国家而言,这种制度安排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和发展了农村的市场经济。当然,从目前来看,这种初级阶段的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券化还不是很规范,其股份化、证券化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的制度建设空间。
随着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功能的恢复,土地价值的发现机制就变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农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化的早期,一定要首先解决农地定价问题,明确农用地生产力(价值)核算。将土地的土壤结构、地质结构等自然指标,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产出率、气候和农艺技术等经济因素,进行科学的定级估价,真实反映土地的资源价格、资本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使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券的初试定价和交易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标准。同时,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股份化的路径选择问题。现有的思路一般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来实现农地的资本化和证券化,但是很显然增加了证券化的交易成本和寻租的可能性,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证券化价格给予适当指导的情况下,让农民自由地选择资本化和证券化路径,应该成为农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化和证券化的重点。
(五)建立区域性的证券信托、交易市场和农地价格指数
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券化进入农业类公司,只是部分实现了证券化资产的第一种功能,即资金吸纳。完全实现证券化资产的资金筹措和资产运用还需要依靠发达和便捷的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证券化,必然涉及到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设和规范。从我国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情况看,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的好坏与建立初期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任何对资本市场的纠偏行为都涉及到数量巨大的利益群体,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区域性的农地经营权证券化市场(以下简称农地证券市场),由于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和频繁性,其交易主体就不仅仅是区域内的民众,所以尽管是区域性的证券市场,在坚持完善资金筹措和资产运用两大核心职能大方向的前提下,仍然要高度注意建设初期的制度规范。对此,我们必须完善农地证券的登记和农地证券基本价值确认,建立和规范农地证券交易的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农地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制和手段。
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土地证券化和土地信托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与农地和农地证券有关的金融创新,寻找土地、农业、金融更深层次的结合点。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及公有制国情的土地证券化和土地信托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土地在更大范围流转,促进社会化的大资本流入农业,在推动农地价格适度上涨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马义华.农村土地证券化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黄小彪.农村土地证券化:功能、障碍与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10)
3.朱玉林,陈洪.农村土地证券化融资研究[J].经济地理,2006(3)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A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and Practical Path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HAN Xiao
Abstract: Zaozhu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 of a resource-based city. Taking the city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integrates bo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a new urbanization pattern from various angles. It proves that the city should adopt a joint development pattern synergizing powers from both bottom up and top down. The practical path is to accelerate the urban industrial upgrade,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level, boo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create new carrier of equal qualification for public services and deepen institutional reform.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practical path
城镇化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和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山东省枣庄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积聚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枣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枣庄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建立及变量解释
本文选取城镇化率为因变量,作为度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用Y表示,采用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导出几个主分量,使他们尽可能地多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而彼此不相关。以下分析由SPSS17.0统计软件自动完成[1]。本文用人均GDP作为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用X1表示;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看,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为第二、第三产业,因此选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作为度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分别用X2、X3表示;选择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度量城乡统筹的指标,用X4表示。(见表1)
表1 影响城镇化的指标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通过整理2010-2015年的历年相关数据[2],分析枣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并对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个指标的测度单位并非完全相同,在主成分分析前用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将各个变量标准化,得到ZX1-ZX4,然后对标准化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对ZX1-ZX4进行主成分分析[1],发现前1个主要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8.847%(见表2),KMO值0.721(见表3)。在统计分析中,KMO值达0.6,累计贡献率超过70%就可视为已提取主要成分,各成分作用显著,回归结果优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通过计算,得到以下标准化回归方程:
Y=0.4032*ZX1+0.3532*ZX2+0.3174*X3-0.2104*ZX4+0.4191
(1)
由于变量是标准化的变量,单位已经相同,该式可以比较各个变量对Y的重要程度。
将变量还原成Y与X1-X4的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2.56X1+1.73X2+1.64X3-1.23X4-176.51(2)
(三)模型结果解释
1.由(1)式为标准化方程,可以比较各个变量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系数的大小即是其影响程度大小的表示。人均GDP(见表4),系数为0.4032,从一般意义来说,人均GDP更能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人均GDP与城镇化率互为因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影响程度虽然分别排在第四、第三位,但从系数来看,对城镇化影响的程度仍然较高,分别为0.3174、0.3532。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枣庄属于城市转型阶段,承接的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第三产业。
表4 各因子影响新型城镇化程度排名
2.由方程(2)可分析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则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2.56个百分点,同理,第二产业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促使枣庄市城镇化率提高1.64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政策长时间倾向于工业,导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发育不足。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固定资产投资数相同的前提下,轻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重工业的两倍,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数为第二产业的三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行业,以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城乡收入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枣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将降低1.23个百分点。虽然枣庄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减小,但是仍然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据分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不增反降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额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城镇化模式有多种,但每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因此,应根据各区域内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选取有针对性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根据枣庄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为:枣庄市应选择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拉动共同并进发展的模式[3]。
自上而下的推动即指中心城市的扩散、扩展,配套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镇网络体系,强化都市圈建设,并借助经济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合力作用,扩大城市规模,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枣庄市受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南―北狭长的发展格局,依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枣庄市的交通等现状条件不允许枣庄走摊大饼式的发展道路,对于枣庄市中心城、次级中心城近郊区的城镇而言,要甘于做母城的卫星城镇,合理界定自身的功能定位,承接母城产业梯度转移和辐射能量,配合母城共同发展。当前枣庄市小城镇布局较为分散,远郊小城镇发展也较为缓慢,远郊弱势小城镇要善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狭隘视野、突破单体城镇化的封闭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区位、环境、资源、交通、产业、社会文化等发展条件,在区域城镇体系或城镇组群中找准特色定位,发挥联合投资、联合招商的优势,采取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基础设施的策略,逐渐实现产业互补、交通一体、以及生态共享。
自下而上的拉动模式,即指通过引资、集资,大量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兴建二、三产业及城镇配套设施。通过以上的发展以及在农村的积聚,最终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用地逐渐向城市用地转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新兴的加工和市场转变,进而拉动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其发展机理如下: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给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农村逐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个体而言,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由于不同产业在相同或相近乡村之间的发展,形成了前后向、上下游之间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由此在集群内产生“溢出效应”、分工合作、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市场信息在乡镇企业之间不断传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带,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大量乡镇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可以共同使用和拥有便利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乡镇企业又自觉和不自觉地促进了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伴随产业的不断积聚,农业逐渐退位于乡镇企业;农民不断成为乡镇企业的职工;农村逐步向城市转化,最终实现了乡村的城镇化。最后,市场的形成和壮大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工业区、产业街等产业集群在自我积聚和膨胀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集中、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需求的膨胀,城市建设和基础的壮大及发展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该地区集中,导致该地区成为地方小城镇。经济要素的大量集聚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要求规划、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种种社会职能与之配套,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顺理成章地进入家庭。
三、新型城镇化实践路径
(一)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扶持发展生活业,提升发展生产业,引导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适应城镇居民消费多样化趋势,积极培育面向城乡的文化与休闲旅游、都市休闲业,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老城区要实施腾笼换鸟、完善设施配套,提升人居环境。新城区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服务功能,建设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加快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转型升级,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合理确定园区职能分工,优化功能分区,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的配套完善,倡导适度混合功能开发,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实现人口、产业在园区有机融合,使园区尽快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4]。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根据各地区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将城市建设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统筹城市公园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布局,提高城市绿色空间比例。按照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理念,规划布局住宅生活区、工业区和休闲娱乐区,促进居住和就业的就衡。二是加快低碳社区建设。优化社区土地使用空间、功能布局和社区生活圈,促进社区生活方式、运营管理、楼宇建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低碳化。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鼓励选用低碳节能节水家电产品以及简约包装商品,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使用[5]。
(四)构建公共服务均等新载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农村新型服务社区综合化,在构建模式上,根据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区架构模式。对于融入城市化程度较深、主体功能与城市社区大致相似的农村,建立现代型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就地城镇化、主要基础设施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农村,建立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地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村,主要建设配套庄稼医院、化肥农药专卖店等突出农业生产和满足本村村民需要的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提升农村学校的规模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城、区、镇、村四级全覆盖。三是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公共卫生体系[6]。
(五)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在农村社保、医保、收入、受教育机会、就业结构等资源配置上,与城市平等对待。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禁止一户多宅。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在城镇就业、居住、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和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之前,允许保留农村土地承包权。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
[参 考 文 献]
[1]李宁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析――以湖南永州为例[J].金融经济,2013(24)
[2]枣庄市统计局.2015枣庄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75
[3]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
[4]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观察,2012(3):14-21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执法理念更新
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潮流,主要体现为广泛参与性、双方互动性、平等协商性、可自由选择性。2004年国务院提出了在依法行政中,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作用的要求。行政指导相对于强制性行政管理,属于柔性化管理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行政民主的精神。在这一形势推动下,我们认真分析传统工商管理体制的不足,大胆借鉴国外先进行政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工商行政指导调研工作。经过半年的外地调研、理论研究、专家论证、企业走访,我们开始在行政管理中尝试运用柔性管理的方式,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提示、警示、纠错等方式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工商行政指导新模式,建立了以“四个办法、五本手册、六项内容”为主要载体的工作体系,撰写了《行政指导: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创新》、《发挥工商行政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文,并在《群众》、《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行政指导工作开展为我们职能转型开辟了新的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调研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在如何完善行政指导体系、提升工商干部对行政指导的认识、扩大行政指导在企业和群众中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要深入调研。去年。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简化行政指导操作方式,拓展行政指导领域,探索实施了“口头行政指导”,新编了《行政指导手册》合同版,为我局加快实施职能转型再添新的助力。
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促进履职领域拓展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我们开展调研的风向标。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农民市场意识逐渐提高,农民已经和市场经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农民对工商有关登记、合同、市场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紧扣这一需求,大胆突破“工商登记”与“农”无关的传统观念,在农民合作社登记尚未立法、也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大胆探索尝试,明确了“农民只要参与市场经济,我们就有职能,我们就能服务”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关于扶持发展投资性农民股份合作社的实施意见》,颁发了全国首张农民合作社营业执照,随后又在土地股份入股、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颁发了全国第一张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国第一张合作联社营业执照,取得了积极的影响。
2009年,我们继续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上加大调研力度,调查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研究出台了全国首套工商监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撰写了调研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吴中区政府全面推行使用该套示范文本,并大力支持合同助农指导站建设,目前已签订土地流转示范合同1026份,规范土地流转35092亩。覆盖了全区土地经营权发证面积的71%,有效保障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切实保护了国有、集体资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加大管理方法创新
监管执法是工商部门的日常工作,如何提升监管执法水平,促进履职到位,一直是我们积极研究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工商监管对象的经营形态、方式和层次已悄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监管任务加重,问责风险加大,探索创新更先进、高效的管理手段,已成为工商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注重把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到工商管理实践中,在主体准入、执法办案、食品安全、消费维权和内部管理等工作领域,积极调研手段创新。近年来,先后创建了政务公示、外资监管、电子地图、基层信息化、党建双保、现场办案等六个应用软件,有效推进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带动了工作效能的整体提升。
2009年,我们又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监管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探索创新,撰写了《关于吴中区各类市场培育发展情况的调查》、《关于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探讨》,编印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手册》,被市局全文收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我局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村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并被苏州市政府表彰为市场升级改造先进集体。为做好家电下乡监管工作。我们通过书面问卷调查、个别走访、数据统计分析等形式,开展对辖区家电市场的调研,撰写了《吴中区家电市场调查报告》,对销售点的类型、分布以及农村消费者偏好、诉求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为圆满完成“家电下乡”保驾护航。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办案水平提升。
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开展行政伦理建设
一、工作情况
(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一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有关规定。在“两节”、“升学高峰”期间,通过下发文件、在电视台播发通知等形式重申了廉洁自律纪律有关规定,开设了举报电话。落实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5名领导干部对子女结婚情况进行了申报。二是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进行监督。认真落实“三必谈”制度,对2名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39名新任职的正副科级干部进行任前廉政教育谈话。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派驻纪检监察室对所辖乡镇“三重一大”和村重大“三资”事项进行监督,实行“三重一大”事项月报表制度,对大额度资金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等“三重一大”内容进行全程监督。四是认真开展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观看电视剧《远山的红叶》及陈玉霄事迹报告会专题片。出版一期《廉政诗文》专刊,创作了廉政陶艺作品:历代清官人物——凛然正气。开展了“我为官德说句话”活动,全县处级领导干部及各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撰写了从政理念。五是认真落实《廉政准则》。组织了县委中心组《廉政准则》学习,观看了《廉政准则》情景短剧;开展了全县“书《廉政准则》,做廉洁干部”硬笔书法竞赛;开展《廉政准则》网上知识答题;在信息《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全文刊发《廉政准则》。
(二)依纪依法处理违纪人员,采取人文关怀回访受处分人员
全年共受理举报68件,初步调查核实46件,立案46件,结案46件,其中大要案19件。处分党员干部44人,免于处分2人。其中一般干部4人,其他人员37人。党内警告13人,党内严重警告15人,一年3人,4人,9人。下发检查、监察建议书11份,纠正问题23个。加强了对检查、监察建议书的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检查,督促执行到位。
对受处分人员,采取定期回访方式了解其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具体工作中,采取“三查三看”形式进行定期回访;采取谈话谈心形式帮助其放下包袱;采取多方协调形式帮助其解决困难;采取信息反馈形式向组织反映情况。对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自己错误,并从行动上积极改正错误的同志,积极向县委常委会反馈情况,建议对其重新任用。通过人文关怀和组织信任,使其感觉到没有被组织抛弃,促其重新竖立起干事创业的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去。,共对24名受处分人员进行了回访。
(三)认真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和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至月份集中开展教育乱收费治理活动,共收缴违纪款3.4万元;查处销售假冒药品问题1起,销售假冒药品问题78起,涉及金额4.7万元;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征收和征用拆迁中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35个;查处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74个,涉及金额19.6万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其他各类损害农民利益案件2个;药品集中采购让利患者140.98万元,集中采购药品降价总金额13万元,降价幅度为22%;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个,金额3800元;查处涉企不合理收费问题3个,涉及金额5万元;清理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违规收费项目2个,查处涉企违规违法案件3个,涉及金额5万元;全年检查公路三乱8次;协调处理交警队和农机监理站执法问题各1件;组织了47家参评部门开展“关注民生改善环境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各参评部门共出台优惠政策308条,出台优惠措施295条,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事实事518件。
(四)扎实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工作,深化源头治腐
一是围绕国家和省、市关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关注民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约用地等政策措施及县委、县政府相应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今年月,会同县财政局、审计局、建设局、发改委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扩大内需民生项目及其它新增投资扩大内需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监督检查,项目总投资17715.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57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142.8万元,检查中,对个别项目配套资金没有足额到位和项目的前期手续、审批程序资料不全、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纠正。二是加大了行政效能方面案件的查办力度。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破坏和干扰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行为;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行为;违法违纪问题和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过错行为;加大了对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及、失职、渎职致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等案件的查办力度。三是围绕全县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加强监督检查。今年,双阳河水库、阳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等重点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对不合理发放问题进行了纠正。四是加大对行政效能投诉案件的受理和查处力度。畅通投诉渠道,加强对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工作效能、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环境监督联系点,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进行查处。五是加强对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和规范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六是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检查。今年,5月份,成立5个小组对各乡镇春耕生产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月份、月下旬,成立6个小组对全县奶牛生产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月份,成立9个小组轮流对博天糖业甜菜收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加强了反腐倡廉制度的制定。今年制定了《重大项目操作规范》、《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加强派驻纪检监察室对辖区乡镇监督的实施意见》、《关于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在任免和年度考核方面受限的通知》、《县政府投资项目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县反腐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关于控告人对被控告人处理结果不服的处理规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行,为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廉洁自律情况
在廉洁自律方面。一是加强学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升政治素养;注重提高个人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学习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遵章守纪。二是公道正派。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决策科学。依纪秉公办事、严格执纪、坚持原则、坦率真诚、主持正义。三是严于律已。严格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约束自己,正确对待名利,自觉抵制腐败。
务公开助力稳增长加强预期引导通过门户网站“通知公告”“政策解读”及时转发国家财政、货币、创业就业政策,利用政府网站“重点项目”“重点信息公开”等栏目和政务微博等新媒体,解读全县经济发展领域相关政策,展示追赶超越成效。县财政局、人民银行发改局、人社局、“重点信息公开”涉及单位
按月公开全县财政收支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预判财政收入走势,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县财政局
按季度、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解读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数据,增加反映质量、效益、结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内容。县统计局
做好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单位审计结果公开,加大问题典型和整改典型公开力度,促进中省市县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县审计局
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信息公开加强中、省、市、县减税降费及促进创业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县财政局
公开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并实时更新。县财政局、各镇
及时公开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用矿等要素成本各项政策措施以及执行落实情况。县发改局、县物价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
根据上级人社部门统一部署,公布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定期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县人社局
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制定全县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明确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等。县发改局
围绕项目带动战略,公开国家支持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实时公开高速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公路、城市电网、宽带、地下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一、以政
务公开助力稳增长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公开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水利工程、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信息。县发改局
加快建设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公立医院药品、林权等纳入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公告和资格审查、成交及履约等信息。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信息公开全面公开PPP相关法规政策、专家库等信息和项目准备、实施等阶段性信息,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方式、项目合同和回报机制等内容的公开力度,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阶段性信息。县发改局、县级有关部门
二、以政务公开助力促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加强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及时公开放权情况。县编办、各镇、县级各部门
制定并公开投资核准事项清单、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县级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企业设立后的经营许可清单等。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编办、县市场监管局、县物价局
及时公开规范性文件的废止、失效等情况,并在政府网站已的原文件上作出明确标注。县法制办
及时公布县镇两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主体、内容、方式等,及时通过“信用陕西”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陕西)及其他各类平台公开抽查结果和查处情况。县编办、县法制办、县发改局、各镇、县级有关部门
加快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受审分离、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等高效审批模式。县行政服务中心
制定、细化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包括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结果名称、结果样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形式、审查标准、通办范围、预约办理、网上支付、物流快递、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咨询电话、监督电话等。申请材料应当有材料名称、材料类型、材料样本、电子表单、来源渠道、纸质材料份数和规格、填报须知、受理标准、是否需电子材料等信息。县编办、县行政服务中心、各镇、县级有关部门
二、以政务公开助力促改革推进国资国企信息公开做好国有产权交易、增资扩股项目的信息披露和结果公示工作。县财政局
按月公开全县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主要行业盈利、重大变化事项等情况。依法依规公开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改革重组结果,企业负责人重大变动、年度薪酬,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点工作情况。指导企业做好信息公开试点工作。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息公开做好农产品价格信息公开工作,及时相关价格信息。县农业局
加大中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公开力度,深入解读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及农民“双创”扶持等政策措施,及时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信息公开全面公开营改增相关政策措施、操作办法、改革进展等相关信息。县财政局
推进政府债务领域信息公开,公开政府债务种类、规模、结构和使用、偿还等情况。县财政局、各镇
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在县政府门户网站的预决算公开专栏,集中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对公开内容进行分级分类,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县财政局
三、以政务公开助力调结构推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工作信息公开围绕支持创业创新、推动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加大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公开力度,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园区管委会
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瞄准新动力、新空间、新产业、新主体,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军民融合、央地融合等政策的公开与解读,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信息公开。县人社局、县工信局
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信息公开健全去产能公示公告制度,实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在政府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网站企业产能、奖补资金分配、违法违规建设生产和不达标情况。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三、以政务公开助力调结构推进消费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信息公开定期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重点公开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和全域旅游、体育健身器材配备、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消费情况,引导消费升级。县工信局、县文广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局
推进产品质量监管政策法规、标准、程序和结果公开。推动地方标准全文公开。县市场监管局
做好执法专项行动信息公开,公开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缺陷产品名单及后续处理情况等信息。
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公开,做好消费者诉求数据分析结果公开工作,加大对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的公开力度。
四、以政务公开助力惠民生推进扶贫脱贫和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帮扶措施、扶贫成效、贫困退出、扶贫资金项目安排等信息公开力度。县扶贫办、县财政局、
各镇
公开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公开镇政府和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脱贫人口名单、扶贫项目实施等相关工作情况。
强化困难群众救助信息公开,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及全县灾情救助等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县民政局、各镇
推进生态环保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政策措施、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等信息,特别是要加大重污染天气等治理措施、进展、成效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县环保局
通过全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集中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依法公开重特大或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结论、环境影响和损失的评估结果等信息。
公开县城水环境质量信息,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县水利局
及时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管理保护目标以及资源管理、水源保护、污染防治、水质监测、生态修复、采砂管理、监督执法等工作执行信息。县水利局、县环保局、相关镇
全面公开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征占用林地、湿地保护、退耕还林等工作开展和行政监管、执法信息,加强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重大生态破坏事故、沙尘暴灾害等林业突发事件信息。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各镇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四、以政务公开助力惠民生推进科技领域信息公开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等方面政策及执行情况公开力度,持续推进科技管理和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验收、资金安排及科技成果奖励等信息公开。县科技局
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做好教育监管信息公开,加大教育督导评估信息力度。县教体局
有序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公开,主要公开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范围、招生条件、入学程序、招生结果等信息并做好政策解读工作。
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公开公开全县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及图书馆、文化馆(站)相关服务信息,做好全县文化艺术相关活动的信息工作。县文广局
公开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信息。县文广局、各镇
推进卫生领域信息公开做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医疗机构院务公开,公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县卫计局
指导全县医疗机构公开常规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价格信息,建立违规违纪问题处理结果公开机制。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息公开强化食品安全定期常态性抽检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布全县食品抽检总体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核查处置情况,公开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处罚信息。县市场监管局
做好药品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召回产品、停产整顿、收回或撤销证书等情况。推进医药代表登记备案信息公开工作。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五、以政务公开助力防风险围绕防范金融风险推进公开公开中、省、市、县金融领域相关政策,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做好政策解读和舆情回应工作。县金融办
围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公开及时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县住建局
深化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公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各镇
及时土地供应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应结果信息,按季度公布房地产用地供应数据。县国土局
围绕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推进公开及时重特大事故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公开重大风险隐患排查信息。县安监局、各镇
及时公开安全生产常规检查执法、暗查暗访、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执法信息,公开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各镇、县级各部门
进一步规范公文办理程序,落实公开属性说明、政策解读方案及解读材料随文报批的要求。政策文件公布时,相关解读材料同步在政府网站和媒体。
建立完善公众列席政府会议制度,对涉及重大民生事项(非)的会议,应邀请利益相关方、公众代表、专家、媒体等有关方面人员列席会议。非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前,应向社会公布决策草案、决策依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涉事责任部门是政务舆情回应第一责任主体。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权威信息。
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对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广泛关注的建议提案,原则上都要公开答复全文,及时回应关切,接受群众监督。县督查室、各镇、县级各部门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增强政务公开实效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开展日常监测和季度抽查工作,及时公开抽查情况。县信息办
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年内县级政府各部门网站全部关停上移。
推进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审核机制,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
依法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根据中省市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规制度修订情况,适时修订《xx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县信息办
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年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按照“抓发展、重民生、保稳定、优环境”总体要求,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共克时艰,较好地完成了县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关系民生的十个方面实事也得到较好的落实。据统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5.5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亿元,同比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7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同比增长11%
一)坚持优化发展。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润总额16.5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468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212亿元,同比增长14.4%大力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百日攻坚行动,推行工业用地流转,促进工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全年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40个,工业投入22.5亿元,新增工业信贷投入8.77亿元。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会展,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水晶及玻璃制品博览会,成交额1.72亿元。全年完成出货值98亿元,其中自营出口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合同利用外资33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6万美元,引进内资8.7亿元,对外投资145万美元。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工业投入12.5亿元,实现自营出口2.2亿美元,各工业功能分区也取得新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新发展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注册商标296只,新认定国家驰名商标2只,培育省市著名商标12只、名牌产品19只,成立了全国日用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艺水晶分技术委员会和浙江省水晶玻璃饰品质量检验中心。
二)坚持统筹发展。
同比增长5.8%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农业总产值8.5亿元。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建立粮食生产示范基地24个,面积5300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2万亩,总产8.1万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发展各类名优水果4660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山地蔬菜面积2.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00亩。成功举办了县首届“三农”博览会和首届葡萄节。3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基础设施不断强化,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水利建设投入6000万元,万里清水河道整治、曹源溪水保治理、中余乡低丘红壤开发工程顺利实施,气象应急服务平成建设。创建兴林富民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完成迹地更新1373亩,实施生物防火林带20公里。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2个、市级3个。农村面貌有效改善。近年来,已累计完成249个村的村庄整治,受益人口17.6万人。甘泉工程顺利推进,被列为国家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试点县。百企联百村”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新进展,实际到位资金900多万元。完成农村联网公路15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投入300万元。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7个、电气化村138个,顺利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408个行政村村委会换届。
三)坚持协调发展。
完成原职技校等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区道路等配套工程按计划如期完成,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江南市场区块控规和丰安大道沿线发展与保护概念规划方案。启动东山公园建设,埋设城区污水截流管网3000米,新增绿地4000平方米。基本完成建材市场工程建设,城北区块旧城改造前期工作有力推进。全年完成电力投资1.57亿元,110千伏前于变投入运行,110千伏黄宅变和变完成增容扩建。城市管理日趋规范。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实行城市管理社区考核,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查。创新城市保洁机制,实现城区400万平方米路面的实时保洁,马路市场、跨店面经营、非法营运等得到有效整治。加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管理,创建双龙杯优质工程1只。出台房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商品房建筑竣工面积34万平方米。规划监察执法进一步规范,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370多起。完善基层土地执法运行机制,开展违法用地专项整治,拆违279处4.3万平方米生态县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省级1个、市级2个,市级生态村2个,创建绿色学校省级2所、市级5所。完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二阶段工程,日处理废水达6万吨。实施“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全年环评审核否决项目15个,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企业37家。积极推进城乡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3.5%银行存款余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8.6%贷款余额89.7亿元,同比增长18%商业商贸流通进一步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完成全县商业网点规划编制,沃尔玛首家县级网点在落户。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42万人次,同比增长9.2%实现旅游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15.9%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江南第一家”保护开发,完成仙华山景区清水上山与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塔山宾馆、国际大酒店被评定为四星级旅游饭店。
四)坚持和谐发展。
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乡教育同步发展。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强县创建评估。教育设施进一步改善。37个学校实施破旧房改造项目1.9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县职技校迁建工程,浦阳一小完成整体搬迁。新增省三类标准化学校8所,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5所,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费1181万元。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5枚、省级比赛金牌26枚。文化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迎会等4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全国县级之首。全面完成有线电视城域网改造和电视“村村通”工程,开通了网视”档案馆迁建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创建省级卫生村2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家,市级卫生先进单位3家。问题奶粉事件得到有效处置。通过农村用药“两网一规范”示范县和食品安全示范乡镇验收。出台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奖励保障政策,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87.8%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132个,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8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劳动用工专项整治取得成效。新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665人,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发放低保资金592.6万元。平安建设深入推进。以“五网防控”为重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和伤害人身犯罪活动,新建路面治安监控探头69个,全年刑事发案下降2.9%破案数、打击处理数分别上升7.8%和5.3%五五”普法和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省平安畅通县验收。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矛盾调处率达到95%以上。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实行“三合一”消防场所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三项指标全面下降。国防动员、民兵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捐赠事业得到新的发展,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双拥和社区居委会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科协、妇女、青少年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五)坚持务实发展。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建议、议案和提案26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6%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展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取得实效,并得到省政府的肯定。土地储备经营性管理逐步推行,国有资产管理得到加强。公务人员创业创新、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监察、审计专项监督作用,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到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着力提升行政执行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年初提出的十个方面实事基本完成。甘泉工程项目完成96个村,解决了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平水厂、七树岭水厂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深清源水库开始蓄水,里傅水库完成主体工程。村庄整治启动51个村,完成48个村,创建市级小康示范村3个。修订完善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完成第二批城区低收入居民廉租房保障工作。完成通济桥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通济桥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查处、关停区内工业企业6家。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1349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60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达到95%实施了107户低保户和50户边缘困难群众的住房救助,补助资金63万元。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完成80个村文化室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45%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率达到85%完成中山南路、月泉东路延伸和环城东路Ⅰ标改建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儿童公园游乐设施改建和西山公园设施增建。完成江滨绿化带五期工程规划和浦后路七里区块拆迁安置区土地征用。完成丰安大道立项审批,并动工建设;启动侯中公路胡公祠至中余段工程;浦后公路建设稳步推进。这是全县人民凝聚力量、开拓创新的结果,各位代表。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此,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县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经济运行增速明显趋缓,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固定资产投资萎缩。农民增收途径少、难度较大,生态建设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仍然较多,形势依然严峻。对此,将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任务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年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一年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站在全局看着力当前谋长远,处理好长远战略目标定位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关系,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和县委全会精神,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要求,围绕落实“六大工程、四大项目”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质量,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切实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安,努力打造浙中新兴特色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预算总收入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降低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县政府将全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工作目标。
一)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
规模以上企业480家,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外贸出货值100亿元,自营出口5.5亿美元;新增信贷投入15亿元,工业贷款不低于7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立绗缝、水晶、挂锁三大特色产业提升委员会,一是推进转型升级。制订三大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目标和提升方向,加快产业链前延后伸和新兴产业链再造,促进传统产业向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增强集群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LED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为重点,加强协调服务,制订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发展策划、项目引进等工作。着力增强园区综合实力。明确区域发展重点,二是优化发展布局。逐步形成浦郑公路沿线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和以黄宅、郑宅、白马工业功能分区为配套的工业产业带,丰安大道沿线以江南市场群和绿谷(创意产业园)为重点的生产业产业带。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实行工业企业用地优化配置,对开发区、工业功能分区工业用地进行资源整合,依法收回闲置用地,重新安排到有实力与发展前景的企业。完善产业集群载体,加强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浦后路七里区块拆迁并启动道路建设,完成东纵九路“三化”工程和金垒大道南北延伸路基工程。加快虞宅水晶专业加工园建设步伐,整治“三合一”水晶加工场所,集中解决水晶企业的环保问题。规划建设中余锁具加工园,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三是强化科技兴工。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三结合活动,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科研项目10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只、省级新产品10只。组建企业研发中心8家,完成校企对接合作项目8项。推进企业创优创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1只、省市著名商标6件、知名商号3只、省市名牌产品6只。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外向带动战略,有效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举办第五届中国水晶及玻璃制品博览会。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进一步完善项目库,组织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力争合同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引进内资6亿元。着力帮助企业解困排忧。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帮扶解困力度,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上级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出台和落实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举措,确保企业平稳发展。调整和完善工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外贸出口、工业投入、中小企业成长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实效。全面开展“千名干部进百企、共度难关促升级”服务活动,强化政企联动,优化服务环境。通过银企座谈、银企对接等形式,为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着力解决部分企业生产性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技改项目制度,工业投入力争20亿元以上,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3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个,申报省、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10个。努力做强做大我县优势企业,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跨入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行列。
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构建高效精品农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通过高产高效示范方的推动,努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积极培育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核心示范基地6个,总面积5000亩。启动外贸猪场迁建工作,加强山地蔬菜现代示范基地建设,实施2个生猪标准化示范项目和标准茶厂改造项目。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基本完成农产品质检站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重点扶持产业龙头型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建设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品牌效益,培育优势农产品商标。全年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项,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举办第二届“三农”博览会和第二届葡萄节。争创省级以上金奖农产品2只。
二是强化农业基础保障。推进标准化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复垦建设用地50亩,土地整理5000亩。完成金坑岭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和寺后塘等4座水库保安加固、32座病险山塘整治工程。完成通济桥水库渠系72线改造、金坑岭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实施中余溪小流域堤防加固3公里。实施河道整治1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2个,建设面积2000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公里,建立灾害性天气自动检测网络。
三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整治农村违法建房,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村庄整治和甘泉工程。按照结合实际、注重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完成40个村的村庄整治和15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5个。重点加大“空心村”园中村和城郊结合部农村旧村改造力度,逐步推行高标准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甘泉水厂建设,完成里傅水厂、七树岭水厂、和平水厂建设,完成60个村的甘泉工程建设,解决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侯中公路胡公祠至中余段道路建设主体工程,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2公里。
四是深化改革促进增收。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意见。逐步明晰集体林地所有权。加大金融扶持农业力度,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创新农业担保机制,成立农信担保公司。实现农业保险覆盖率60%以上。拓宽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扩展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扶贫措施。
三)致力于精品城市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加快城市规划编制进度。强化规划实施刚性。完成县域总体规划报批并组织实施,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优化江南市场区块、绿谷、城北区块规划方案,完成齿轮厂地块规划方案。着力提高城市控规覆盖面。完成城区地下管线一期普查,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城管。理顺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集中力量对重点区段进行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难点热点问题。
二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围绕特色城市建设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旧城改造,着力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按照“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整体推进”要求,启动城北区块21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加快城北区块拆迁安置房建设。实施东山公园建设,加快环城东路改建、智后路东线、亚太大道延伸、丰安路延伸等城市道路建设,年内完成丰安大道路基工程。启动电力调度大楼建设和殡仪馆迁建工程,完成档案馆和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完成220千伏朱云变主体工程,启动110千伏治平变、大畈变工程。实施污水截流六期工程,铺设生活污水截流管道2公里,加快城市污水厂二期三阶段工程建设,年底达到日处理能力8万吨,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第二垃圾填埋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
三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认真实施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继续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按照“811新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推进工业污染整治,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等行为。推进废旧塑料加工业整治,完成月泉水晶加工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分步实施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深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着力抓好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四)致力于旅游文化建设。
一是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完成仙华峰林景区建设和昭灵广场整治一期工程,启动白石湾景区西线开发和仙华水寨项目,完成江南第一家景区义门路改造和商业街开发。继续做大“吃农家菜、住农家舍、试农家活、看农家戏”等特色休闲旅游,开展整村农家乐试点,着力形成山水休闲、文化休闲、农家休闲三大旅游产品体系。注重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把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儒家文化、仙华山的道教文化和书画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与仙华山、白石湾、神丽峡景区相融合,以文化旅游为灵魂、以山水休闲旅游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
二是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立足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强书画市场建设,繁荣书画市场,做大书画产业。加强剪纸、麦杆剪贴、乱弹、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各类民俗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文化、旅游、展览、商贸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是优化三产发展环境。出台第三产业扶持政策。启动现代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家纺市场、特色工艺品市场前期工作,完成建材市场招商并投入使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
五)致力于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实施黄宅中学等学校改扩建工程,改造学校破旧房5000平方米以上,争创义务教育阶段省标准化学校3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完成县职技校搬迁,出台学前教育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领雁工程”深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组团参加金华市第七届运动会,举办县第十四届运动会。
二是完善文化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队伍素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城乡文化共荣。启动县文化馆建设工程,力争3个乡镇文化站达到省市级标准,新建80个村的文化活动室,组织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继续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上山遗址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工程。完成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控工作,三是健全卫生网络。突出抓好艾滋病防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健全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队伍,落实三大类12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率达到85%以上。抓好“三查”服务,完善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86%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28以内。
六)致力于惠民安民。
一是提高住房保障能力。把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等多渠道并举,多形式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逐步满足城区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年底,基本实现城区低保标准两倍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满足城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现有旧住宅区的综合改造,基本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和完善各项救助政策。做好五保户、低保户和边缘困难家庭的危房改造工程。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在80%以上,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面达到90%深化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将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理念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完成15个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三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深化平安建设。加大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推进社区组织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巡防工作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群防群治网络,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省定综治工作站(室)规范化建成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规范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应急基础工作,完成1个县级避灾中心和3个乡镇避灾点的建设。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成功率达到93%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民兵后备力量建设,做好统计、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双拥、气象、人民防空等工作,关心和支持妇女、青少年儿童、老龄和关心下一代事业。
四是抓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就业、就学、就医、关爱残疾人、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民生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0个以上,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0名以上。教育方面,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力争对家境困难学生资助面超过10%农民健康方面,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率在60%以上。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开展水晶和废旧塑料加工业整治,加大治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控制污染源的扩散。关爱残疾人方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对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行生活补助,开展残疾人助行、助听、助明410例。公共安全方面,全县增设治安视频探头167个。城市管理方面,规范和平南路、月泉西路、工业二区、水晶路等马路市场。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抓好年各项工作。必须锐意创新,奋发进取,以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为突破口,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干净干事、群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着力推进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科学施政。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和体制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目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更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与社会管理知识和手段,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压力,从容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议。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俯下身去察民情,贴近心去听民意,实实在解民困。提高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进驻率,进一步规范优化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努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畅通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诉求利益、参与政务的渠道。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试点为契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出行、住房等条件,扩大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实事工程,千方百计安排好生活,努力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利益,救助好困难群众,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