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

第1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对策;太安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718.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6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实现区域发展的关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保护各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稳定[1-2]。同时,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是非常重要的物种资源,维系着遗传基因多样性,是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依赖的物质基础。此外,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提供了人类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为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1 陕西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陕西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宜君县西北部,属子午岭山系桥山余脉,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5′40″~109°12′20″,北纬35°19′40″~35°35′20″之间。总面积25 87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6 187 hm2,缓冲区面积9 453 hm2,实验区面积10 232 hm2。该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区位独特,地形地貌多样,生物资源丰富。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保护区在植被性质上带有过渡的特色,呈现出森林和森林灌丛景观。其地带性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渭北黄土高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区域之一。华北成分为该地区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东北成分、蒙古成分、华中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多种植被区系成分并存,同时在植被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黄土高原特有成分。华北成分代表种有辽东栎、山杨、油松、侧柏;蒙古成分代表种有柠条、针茅;华中成分代表种有漆树、山棉花;东北成分代表种有小叶杨、白桦;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代表种有甘肃山楂、刺五加;黄土高原特有成分为山杏、山桃、文冠果、黄蔷薇、甘草等。保护区内现存高等植物101科逾800种。经初步调查,现有野生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逾170种,其中根茎类55种,花草叶类48种,种实和其他69种。有宜君党参、柴胡、黄芩、连翘、核桃等名优特产。

保护区动物地理分布以古北界为主,兼有东洋界和广布种,拥有较丰富的动物种类。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种。

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渭北地区最大的一片“绿洲”,对维护生态安全、发展景观旅游业、增加当地的旅游业收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交通迅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构成严重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公路交通方面,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保护区,公路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对野生动物而言,则意味着生活和取食范围的缩小和破碎,在很大程度上对动物的迁徙、繁殖和活动带了不良影响。

2.2 人为活动的干扰

一方面,由于群众法制观念和保护意识的淡泊,在传统行为习惯的影响下,用私制“电猫”等工具滥捕滥猎野猪、獾等野生动物,也对其他动物造成伤害,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存在偷猎、偷采等隐患,给资源安全造成了威胁。另外,森林火灾也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首要大敌。

2.3 保护资金短缺

省级自然保护没有专项建设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而保护区的管护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护,由于资金的缺乏和限制,使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

2.4 队伍建设滞后

保护队伍专业水平低,培训学习机会少,没有一定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跟不上现代保护工作的步伐。

2.5 科学技术应用含量低

现代高科技设备应用少,如缺少GPS和GIS设备及系统,监测、保护工作不能科学量化,无法与现代监测、保护工作接轨,保护工作在管理上技术含量有待于提高。

3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策

3.1 合理区划保护站

根据工作需要,区划保护站点,落实管理区域,建立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动植物资源的变化,并针对意外、突发险情及时开展救治工作[4]。

3.2 加强队伍建设

从提高职工建设入手,确立合理的培训和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对职工进行进行培训,大力提高职工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单位所交办的巡护任务,遇到突况能够采取及时、得力的保护和营救措施。

3.3 加大资金投入

应千万百计保障资金的投入,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同时吸纳各方投入,尽量扩大建设资金,以支持保护区的建设,发挥其应用作用。

3.4 加强执法力度和防火工作

从重、从严打击一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活动,做到依法保护,从根本上让违法犯罪分子认识到高压线的作用,形成全社会保护的社会环境。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减少森林火灾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积极开展防火宣传,强化火源管理,尽可能消灭一切火源隐患,杜绝保护区内火灾的发生,保障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安全。

3.5 强化宣传

建立保护区宣传网站、科普知识博物馆、设立标志牌、开通彩信宣传服务功能,进行全方位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形成热爱保护区的良好风气。在教育方法和渠道上,应实现多样性,对区域内群众以法律、法规为主,对参观和学习的其他群体以护林防火知识和科普教育为主。

3.6 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水平

稳定现有科研队伍,逐步扩大科研队伍人员数量,加强与科研院所、学校的合作交流,全面提高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训规划,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能主持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奠定保护区的技术基础[5]。

4 参考文献

[1] 朱振华,毋其爱,杨礼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J].林业科技,2003(6):63-65.

[2] 龙万.巴东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4(2):59-62.

[3] 黄凯道,广海星.太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初探[J].陕西林业,2009(2):30.

第2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摘要: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其权利归属,目前大致存在两种对立的制度,即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制度和私人所有权制度。二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将分别对这两种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并结合现行法律的规定,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217-01

一、野生动物及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念

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其他动物。或者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尚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包括但不限于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无论活体或死体,包括其任何身体部位和衍生物。可以分为四类:

1、珍贵的、稀有的、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猎、虎等;

2、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食肉鸟类蛙类、益虫、益兽等;

3、野生动物,指那些较多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渔业,狩猎业的动物;

4、有害野生动物,如害鼠及各种带菌动物等。

而野生动物资源,之所以为资源,是强调其“可用性”,所以野生动物资源应该是指以上所说的前三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所有的野生动物资源是指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即珍贵和濒危的野生动物。

二、我国关于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方面的相关立法规定及分析

在我国,相关法律承认的均为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法律制度,在相关法律中也有明确规定,如《宪法》第6(2)条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野生动物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应属于上述法条中的其他资源一项。

在《物权法》第49条中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此条争议很大,如梁慧星教授认为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 野生动植物可依先占制度取得。

在动物园、牧场、承包的池塘等有管理人的土地上的动植物以及家养的动植物, 不得依先占取得。捕获的动物或驯养的动物恢复自然状态后, 可依先占取得。即可以看出梁教授不赞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归属国家所有,主张以先占为主的多重所有权制度。

另外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中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不依野生动物所依存的土地或水体的所有权而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

三、两种权利归属制度的比较分析

首先,关于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制度,我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只能归国家所有。正如我国宪法和民法中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专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这就明显地表明自然人和法人不得享有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但是我认为作为野生动物资源组成部分的野生动物并不专属于国家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均可享有野生动物的所有权,不应直接将其归为国家所有。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由国家享有的最充分的理由在于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对生态环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再者,国家所有权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海盗,并且有力地阻止生物资源的流失。并且对于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动物所持的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帮,从而能够更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但国家所有制度也有其弊端所在,例如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濒危野生动物便因此受到了威胁,由于没有具体的某一自然人或法人能从保护野生动物这一共有资源的生存中的得到激励并获得直接的好处,其保护责任没能真正地被调动起来,而偷猎者反而可以不付任何饲养的成本就从中获利,这便导致了野生动物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然而,其缺点也是存在的,在美国不少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倾向的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方案: 拯救珍稀动物的唯一方法是建立私有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并且规定只有富裕的猎手们付出很高的费用才有可能在保护区内旅行消遣。这样, 保护区的私有者即便是出于长期维护很高的收益, 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区内的动物种群维护繁荣的局面。但是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只有国家才具有强大的经济保护能力和资源调动分配能力。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方案不是十分的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

四、建立多元化的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及其保护立法建议

依照我国现有国情以及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原生态地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实行以国家所有制为主,私人所有制为辅的多元化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

首先,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在我国现状下,具有很大的优势所在,符合我们的公有制国情,利于国家通过行政方式来统一保管和保护野生动物,并从立法司法上确定保护方式和对损害野生动物保护的行为如何通过法律制裁。另外,如今自然环境受人类影响很大,并不完全符合地理地域特征,原本适合某种野生动物的生长环境或许随着人类的开发等因素变化很大,所有权归国家,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调动,使此种野生动物迁移到最适合繁衍生长的地区去,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野生动物所有权体系,可以加入一些私人承包的辅助制度,对于一些保护要求相应过低的野生动物群体,可以由其生长环境附近的居民进行区域承包保护,但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给付保护费用,这样可以使当地部分有能力有条件实施保护的居民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也能使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具体分配到个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同时也减轻国家的压力。

再者,可以按照野生动物的物种来划分应更科学些,将同种或者在生活习性方面相关的物种放在一起保护,从而更加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殖,保护。或者按区域划分自然保护区,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划分,统一保护规划,并且由国务院统一规划部署,下达到各地方政府,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

最后,在立法司法方面应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细致立法,明确损害野生动物的责任制裁方式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在司法方面,加强司法,防止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自身保护不到位的责任,而采取保护隐藏案件的行为,明示化司法,在办理此案的同时,对其他人也形成警示作用。同时,可以加强对社会公众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3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旅游;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保护;旅游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57—09

1

引言

人类对于野生动物喜爱的历史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二者共同生存的时代。根据文献综述,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狩猎采集时期、自然资源时期和生态文明时期。在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类都处于狩猎采集时代,那时的野生动物对人来说最主要具有消耗使用价值,此外少数物种成为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具有了精神信仰的指引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在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期也一直延续;进入农业和工业时代后,野生动物主要是作为自然资源供人们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其生产使用价值;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人类意识到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这一时期除了消耗性利用外,非消耗性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动物旅游,如观鸟、摄影、探寻足迹,已成为一种生态产业,该产业经常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活动,是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已成为一些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普及,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日益成为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野生动物旅游快速增长的同时,该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及媒体的注意。一直以来,学者们一般都从自然区域旅游、生态旅游或冒险旅游等旅游形式下的一种产品角度来观察分析野生动物旅游现象,直到1990年,达夫和迪尔登(Duffus&Dearden)在其论文中较系统地提出了野生动物旅游的概念框架。1996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动物旅游》一书,作为第一本阐述野生动物旅游理论的专著,沙克利指出,消耗性的狩猎旅游,非消耗性徒步旅行,半消耗性的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园等,都是野生动物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他在书中还评论了目前应用于管理动物旅游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方法。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吸引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旅游研究领域的关注,自此以后,野生动物旅游成为欧洲、北美和澳洲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文献。相比之下,中国对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尚未广泛展开,除台湾地区有部分文献涉及之外,大陆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对国外野生动物旅游研究进行综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对野生动物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 文献总体情况

2.1

资料搜集及年谱分析

本文通过科学指引(Science Direct)、塞奇出版(sage Publications)、艾米瑞达(Emerald)、万维科学(Web Science)和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这5大外文数据库分别在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输入wildlife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watching(野生动物观赏)、ZOO(动物园)、aquarium(水族馆)、hunting(狩猎)、fishing(渔猎)、wildlife(野生动物)等术语进行联合检索,共检索到1986—2011年间与野生动物旅游有直接关联的文献55篇,然后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归纳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文献的具体时间年谱如图1。

2.2文献内容分布与研究方法

55篇文献中,总体上看,理论性探讨的文章比较少,只有5篇(9%),其余50篇都为实证研究(91%)。在50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内容主要围绕3大方面:首先是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2篇(24%),例如狩猎和垂钓;其次为半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6篇(32%),例如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水族馆、鸟语林;第三为非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22篇(44%),如野生动物观光、野生动物摄影和野生动物喂食。在55篇文献所涉及的案例地来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17篇(30.9%)、美国9篇(16.4%)、英国8篇(14.5%)、新西兰7篇(12.7%),此外,还涉及加拿大(4篇,7.3%)、非洲(3篇,5.5%)和其他国家(7篇,12.7%)。

本文对55篇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定量分析方法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的论文达到38篇(69.1%),使用构造模型方法的论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质性访谈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实际上,国外动物旅游研究更常见的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在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时,综合借鉴生态学、动物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概念与方法,在数据获取上进行大量问卷调查与统计,并采用质性访谈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3 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界定

3.1

第4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一场漏油事故,近乎中断了美国开发近海石油的国策;一场漏油事故,近乎使出事海域的各类生物遭遇“灭顶之灾”;一场漏油事故,近乎毁了美国南部海岸的整个渔业及渔民生计。

在墨西哥湾,漏油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事件正从各个方面向一场噩梦发展。

“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5月30日,美国白宫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顾问卡萝尔・布劳纳表示,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超过“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原油泄漏可能将一直持续到8月份减压井修建完毕才会停止。

美国政府估计,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发生一个多月来,流入墨西哥湾的原油在1800万桶至4000万桶之间。这一事件不仅对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也对美国沿岸各州的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路易斯安那州是距离英国石油公司发生泄漏的油井最近的州,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州。该州州长博比・金德尔曾表示,路易斯安那州644公里的海岸线已有160公里受泄漏原油影响。

目前泄漏原油已经抵达路易斯安那州一些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如布雷顿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帕萨卢特野生生物管理区等。根据漏油事件应急部门5月30日公布的数据,在原油泄漏的40多天内,负责野生动植物的官员在墨西哥湾沿岸发现491只鸟、227只乌龟及27只包括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等死亡。这些官员认为,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受到漏油事件影响。

另外,泄漏原油还可能对环境以及海洋食物链带来“看不见的”及“未知的”影响。

采取一切负责任措施封堵漏油油井

5月24日,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在视察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一处被浮油污染的海滩后称,低估了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海岸线的努力并不成功,感到很受打击。漏油事件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事关英国石油公司声誉的一个大问题,我们会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

英国石油公司当天宣布,将出资5亿美元资助一个关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环境影响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漏油和用于分解浮油的分散剂对海底和海岸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技术尽早发现原油泄漏并有效清除漏油。

5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联邦政府同有关方面将继续寻求通过“任何和一切负责任的途径”封堵墨西哥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油井。

奥巴马当晚发表声明说,英国石油公司采取的“灭顶法”堵漏作业已经失败,而该公司准备采取的新措施并非不具风险且从未在此深度进行过尝试,这次困难的尝试将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

英国石油公司稍早时说,在用灌注泥浆混合物及其他材料堵塞漏油油井的“灭顶法”作业失败后,公司准备在接近海床的油管上安装一个盖子,这种方式可堵住大部分漏油。

墨西哥湾或促生“黑色风暴”

美国6月1日开始进入每年热带气旋活动最为频繁的“飓风季节”。墨西哥湾是热带气旋登陆美国的主要路径之一。一些专家担心,热带气旋夹杂泄漏原油,可能变身“黑色风暴”,扩大石油污染范围,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危害。

美国全国保护野生生物联合会科学家道格・英克利说,飓风会将泄漏原油带向陆地深处。“那将令植物窒息,你会看到身上粘着石油的鸟和其他动物……几乎不可能清理干净石油。”

美联社认为,当热带气旋经墨西哥湾登陆美国时,沿岸沼泽起到“缓冲”作用,减轻“后排”地区所受冲击。“黑色风暴”的最糟糕影响在于长期破坏沿岸沼泽,那将令包括新奥尔良在内的许多地区失去“屏障”,遭风暴袭击时更加脆弱。

路易斯安那州近几十年来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湿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再遭原油侵袭,生存能力将受到严重威胁。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飓风中心主管约瑟夫・舒豪伊道介绍,如果湿地植物因石油污染死亡,湿地水土流失难以避免,这相当于摧毁湿地的“根基”,将导致内陆地区遭受更多风暴袭击。

另外,由于海洋石油作业人员通常需在飓风来袭前撤离钻井平台,飓风可能将打断封堵漏油的工程,甚至给堵漏工作“添堵”。

政治“飓风”即将来袭

空前的环境污染及接踵而来的旅游业、渔业危机,令美国国会议员和沿岸居民对英国石油公司和奥巴马政府的不满加剧。奥巴马曾经批评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场“人为灾难”,试图反击针对政府反应速度和力度的批评。但令他两难的是,尽管他宣称美国政府在主管善后事务,但似乎只有英国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第5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艾比湖湿地资源, 保护, 科研, 旅游 ,多种经营

Abstract: xinjiang YiBiHu wetland nature reserve for national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around the lake district, it has rich natural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ypicality, importance, vulner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urist value. YiBiHu wetland resources once suffered damage, ecological system presents a sign of recession. Now needs to intensify the wetl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toration efforts, and moderate development and and reasonable us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wetland functions benefit.

Key words: YiBiHu wet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research, tourism, and a variety of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 S1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况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博乐市东北部,距博乐市40公里。在行政区划上地跨精河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口岸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2°36′-83°50′;北纬44°37′-45°15′。东西长102.63公里,南北宽72.3公里,面积2670.85平方公里。艾比湖是准噶尔西部最低洼地和汇水中心。以艾比湖湖体为核心,包括湖滨地带形成了5500平方公里的湿地。

200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2年6月成立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址在阿拉山口。2003年管理站站址迁至博乐市市区。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3月升格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级别为副县。

2 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面环山,仅东北部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相连,湖滨地带由山前洪积冲积湖积平原组成。广泛分布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沼泽、滩涂。艾比湖地处湿地中西部,海拔189米。

2、2气候

艾比湖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充足,保护区光照有效辐射量为65Kcal/cm.a,日照时数约2800小时。年平均温度为6—8℃,积温3000—3500℃,无霜期16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极端相对湿度为5%以下。年平均降水量90.9毫米。与之相对的年蒸发量达3790毫米以上。艾比湖湿地位于阿拉山口主风通道区,年平均大风(大于17米/秒风速)天数高达165天。

2、3生物

2、3、1野生植物资源

艾比湖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类型,8个植被亚型,17种群系。艾比湖湿地处于中亚植物区系与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汇带,造成了各个植物区系的接触、混合和特化,植被组成从藻类、菌类、苔藓、地衣、蕨类到有花植物,种类多样,艾比湖湿地的种子植物有53科191属385种,被子植物52科190属37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37科132属263种;单子叶植物15科58属115种。双子叶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种类最少。占中国干旱区植物种类总数的64%。

2、3、2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存在着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隐域性生境,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养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保护区内目前查明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2、4水文

艾比湖流域是一个封闭性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提供与不补给主要来源于山区,流域内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托托河、精河、大河沿子河、博尔塔拉河等7条主要河流和33条地表径流,水资源量为37.8亿立方米。艾比湖湖底平坦,属浅水湖。最大水深3米,平均水深1.4米左右。水质矿化度100—300克/升。

解放初期,入湖的补给水量为30亿立方米,湖水面积125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加和大规模水土开发,拦截河流,艾比湖流域的河流入湖水量剧减,使湖面缩小到52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下降了2—3米。储水量由30亿立方米减到7亿多立方米。流域内年浮尘天气超过100天。近几年来,在丘陵及平原区广泛实施了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荒漠区实施国家和地方重点公益林保护;水利部门严格控制水土开发,提取地下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了艾比湖及周边的植被保护,水资源量有所增加。目前精河、博尔塔拉河年补给入湖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入湖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使湖面稳定在500—600平方公里范围内。

3自然资源评价

3、1 典型性

艾比湖是我国西部的国门湖泊,是中国重要湿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地形成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等多种植被群落。艾比湖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使这里构成了国内极端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

3、2 稀有性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这里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明显多于周边地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保护植物12种。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新疆西北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地、繁殖地、越冬地。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内陆干旱区一座独特的生物基因宝库。

3、3 多样性

一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内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旱生、湿生、盐生、水生等多种植物类型。

二是植物物种多样性。野生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2科191属385种,水生浮游植物7门57属。

三是动物物种多样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3、4 脆弱性

艾比湖及湖滨地带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处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这里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极易受各种自然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植被是其周边乃至整个天山北坡地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如不能很好地保护植被,会给周边及整个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风沙灾难。

3、5 重要性

保护区内有胡杨、中麻黄、甘草、 大叶白麻、精河沙拐枣、白梭梭、梭梭、阿魏、肉苁蓉、瓣鳞花、艾比湖桦等1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4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的保护动物有:四爪陆龟、黑鹳、白鹳、胡兀鹫、小鸨、大鸨、遗鸥、玉带海雕、金雕、波斑鸨;属于国家二类的保护动物有: 斑嘴鹈鹕、白鹈鹕、大天鹅、疣鼻天鹅、鸢、猎隼、苍鹰、灰鹤、长耳鴞、荒漠猫等39种。

此外属于自治区一、二类的保护动物有:鸢、草原雕、红胸、极北蝰、沙狐、赤狐、虎鼬、艾鼬、伶鼬、鸿雁、针尾鸭、鬣蜥、沙蜥、角鸊鷉、风头潜鸭、赤麻鸭、赤嘴潜鸭、环颈雉等18种。

3、6 科研和旅游价值

艾比湖与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利于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艾比湖湖面和周围湿地为许多鸟类与其他动物、昆虫等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栖息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地。

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有沙漠、戈壁、雅丹地貌、湖积堤等。水文景观有大面积湖泊水域、小湖群、风景河段、沙质湖岸等。动植物景观有各类珍稀动植物。人文景观有丝绸之路北新道等古道穿越。另外,亚欧大陆桥从湖旁通过,为艾比湖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4 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4、1动植物保护措施

4、1、1植物保护措施

根据保护区内植被分布和自然条件,划分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区,如艾比湖水生植物分布区等。

(2)在原有科克巴斯陶管理站和阔克塔拉管理站的基础上,增设8个管护站,修建巡护道路,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修建瞭望塔等设施。

(3)禁止向保护区内倾倒或排放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它废弃物或污染物。

(4)在生态旅游区适当控制游客人数,最大限度的减少游憩对植被的影响。

4、1、2动物保护措施

(1)各管护站要配备责任心强的巡护员,加大巡护力度,以确保资源的安全性。

(2)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枪支、弹药。杜绝行政执法者执法违法、犯法现象发生。

(3)各管护站要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4)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时救护伤残、病弱、失散和周边群众送来的野生动物,通过救治,精心养护,使其恢复自然生存能力。对于幼小动物,需经历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驯养野化过程,否则不能放归野外。

(5)在各管护站建给饲站。在动物缺食期,管护员在巡护时定期对管护区内各给饲点补充食物并采取投食、引食等方式,扩大给饲范围。

(6)针对鸟类习性,建人工仿真鸟巢、建投食台,改善鸟类生存、繁殖环境。

4、2 科研宣教

4、2、1科学研究

(1)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干旱区盐生湿地生物的汇集地带,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2)湿地生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物种的内在联系及生物链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找出湿地生态及演变的规律,寻求人工促进的科学方法,维护生态平衡。

(3)湿地建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更新、复壮技术研究。

找出其个体及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恢复种群、扩大数量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对水生生物生态链进行系统研究,找出水生生物的繁育、发展、消亡及对水体自我净化作用等保持和稳定湖泊和生态作用。

4、2、2科研监测

(1)气象监测:在石头房子管护站、阔克塔拉管理站建两个气象观测站,配备气象仪器,开展保护区气象观测工作。

(2)水文监测:在博河口、精河口、奎河口设置三处水文检测站,开展保护区水资源监测。

(3)病虫鼠害监测:在病虫鼠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建立固定的病虫鼠害观测点,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发展规律,为积极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4)生态定位监测:配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遥感监测系统,对保护区内的土壤、植物、动物及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为艾比湖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3科普宣教

建立科普教育中心,建成集科普宣教、大型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楼。系统制作一批艾比湖历史演变模拟沙盘、图册、光盘等。

积极与宣传媒体建立业务关系,聘请专业人士来保护区进行现场拍摄,制作专题片。邀请各级新闻机构考察,撰写宣传报道,鼓励保护区职工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宣传。

(3)对保护区内所设置的标牌、指示物的内容进行精心制作,融标示与知识于一体。在鸟岛及博河口建观鸟台处,设置水鸟图谱、生活习性、迁飞路线等解说牌。

(4)在保护区不定期举办植树周、爱鸟观鸟周、保护知识竞赛、有关保护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法制意识。

4、3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鸟岛景观建设

(2)特种动物养殖场建设

(3)沙疗中心建设

(4)生态旅游探险区建设

(5)湖面游览

(6)湖滨浴场

(7)建设盐湖景点

4、4多种经营设施建设

(1)人工种植经济林。在保护区内 有灌溉条件的实验区人工种植枸杞、俄罗斯大果沙棘等经济灌木林和肉苁蓉、甘草、麻黄等中药材,既美化绿化了保护区,又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2)绿色食品深加工。在精河县建绿色食品加工厂,加工枸杞、甘草、肉苁蓉等中药材及特种养殖动物的肉类深加工。

(3)生物饲料开发在艾比湖科学合理开发卤虫资源,并在保护区南部建设综合生物饲料厂。

第6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半年来我局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明确重点,营林绿化上水平

上半年,全县共计完成造林整地*万亩,占任务数*万亩的107%;荒山造林*万亩,占任务数*万亩的119%;绿化通道*万亩,占任务数*万亩的104%;全面完成平原绿化工程和灾后补植补造计划任务。

1、加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将重点工程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抓实。截止到目前,已完成珠防林工程项目造林??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万亩、珠防林封育??万亩。

2、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提高全县高速公路及铁路两侧绿化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步地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高速公路两测共新造桉树林*亩、松、杉林*亩,种植木荷??万株、大苗*株。

3、全面推进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平原地区田边角、房前屋后、河渠堤路旁、滩地等四旁空地,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了*万亩平原绿化工程任务。

4、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作。充分利用春季降雨多的有利时机,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造抚并举,积极组织人员对历年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和退耕地亏损面积进行补植补造,共计补植*万亩。

5、切实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更新造林。已完成灾后更新造林*万亩,毛竹林竹腔施肥*万亩,毛竹林竹蔸施肥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6、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节前后,县四套班子、县林业局、各镇积极组织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面积达*多亩,种植木荷等阔叶树*多株。

(二)全力以赴,灾后重建进度快

据统计,因雨雪冰冻灾害,全县林地受灾面积达*万亩,核实规划清理林木*万立方米、竹材*万根。截止至目前,已完成清理林木*万立方米、竹材*万根。

1、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结合我县灾情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围绕林木种苗、补植补造、木竹清理、毛竹恢复、林业基础设施恢复、资金筹措等主要内容,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灾后重建规划。

2、进行了灾后重建动员。2月下旬,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林业救灾工作动员大会,对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工作要求。

3、科学有序地清理受灾木竹。坚持“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加工增值,保护林农利益”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周密细致、便于操作的清理方案,确保清理中不出现乱砍滥伐、哄抢林木的事件。

4、强令制止无序清理。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灾后森林资源管理的通告》(*府通[2008]1号)、《关于禁止采挖春笋的通知》(*府通[2008]2号)张贴至各镇、村、组,制止一切无序的清理,切实做到在没有制订严格的清理方案,没有做好各种充分准备前,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清理采伐林区内枯死林木,确保了林区秩序的稳定。

5、切实加强灾后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三个禁止”和“三砍三不砍”,停止野生植物的采集审批和放行,停办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经营利用审批。对违反规定,出现乱砍滥伐、非法收购无证木材、压级压价、乱捕滥猎和收购贩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切实加大了打击力度,发生一起,严惩一起,确保清理采伐工作的有序进行。

6、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我局切实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按照分片挂点的要求,落实了责任制。举办了竹腔(蔸)施肥等林业技术培训,切实帮助和指导林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尽快恢复林业生产。

(三)强化监管,林政资源管理显成效

第7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工作涉及法律有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二、行政法规:

4.《植物检疫条例》

5.《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三、地方性法规:

10.《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四、规章:

1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12.《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1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

14.《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

15.《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

16.《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

 

 

 

主要条文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二十二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

    第二十五条 林区内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因特殊需要猎捕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办理。

    第三十八条 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的名录和年度限制出口总量,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出口前款规定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的,必须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海关凭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放行。进出口的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属于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物种的,并必须向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海关并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七条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4.《植物检疫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

第五条 局部地区发生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划为疫区,采取封锁、消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发生地区已比较普遍的,则应将未发生地区划为保护区,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入。

疫区应根据植物检疫对象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需要来划定,其范围应严格控制。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第七条 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属于下列情况的,必须经过检疫:

(一)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二)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运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

第八条 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经检疫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发现有植物检疫对象、但能彻底消毒处理的,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作消毒处理,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无法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植物检疫证书的格式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要求处理。

因实施检疫需要的车船停留、货物搬运、开拆、取样、储存、消毒处理等费用,由托运人负责。

第九条 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一律凭植物检疫证书承运或收寄。植物检疫证书应随货运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会同铁道、交通、民航、邮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单位,必须有计划地建立无植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基地。试验、推广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得带有植物检疫对象。植物检疫机构应实施产地检疫。

   5.《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第三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和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组织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第十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分别全国和本行政区域的森林 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县、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基层单位测报数据,当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建设下列设施:

   (一)药剂、器械及其储备仓库;

   (二)临时简易机场;

   (三)测报试验室、检疫检验室、检疫隔离试种苗圃;

   (四)林木种苗及木材熏蒸除害设施

第十九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从育林基金。木竹销售收入、多种经营收入和事业费中解决;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由经营者负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扶持。

    对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的森林、林木和长期没有经济收入的防护林、水源林、特种用 途林的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其所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适 当扶持。

    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者危险性病虫害,森林经营单位或者个人确实无力负担全部防 治费用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助。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可以确定适当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提高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维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由其采取救护措施;也可以就近送具备救护条件的单位救护。救护单位应当立即报告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狩猎者有计划地开展狩猎活动。

在适合狩猎的区域建立固定狩猎场所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经营利用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监督管理。

对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集贸市场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应当凭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动物园之间因繁殖动物,需要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第十七条 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

第十一条 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禁止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的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二条 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第四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10.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省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拯救、保护和驯养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绩显著的;

(二)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

(三)发现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办法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揭发有功的;

(四)在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中有其他贡献的。

第十七条 禁止猎捕、杀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交换、赠送等特殊情况,需要猎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发给特许猎捕证。

 第十八条 猎捕国家和省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狩猎证。狩猎证由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三条 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

 驯养繁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经营利用国家和省非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必须经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发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凭经营许可证核发营业执照。

未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第二十七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11.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第二条 林业部主管全国森林植物检疫(以下简称森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森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森检机构,由其负责执行本地区的森检任务。

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但是,须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检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贮木场、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及有关车站、机场、港口、仓库等单位,聘请兼职森检员协助森检机构开展工作。

兼职森检员应当经过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兼职森检员证。

兼职森检员不得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第五条 森检人员在执行森检任务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依照规定实施现场检疫或者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依法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消毒处理、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

(三)依法查阅、摘录或者复制与森检工作有关的资料,收集证据。

12.《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五条 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凡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林业部审批;凡驯养繁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其《驯养繁殖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由林业部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应当定期查验《驯养繁殖许可证》。对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其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

1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机构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规定负责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掌握疫病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制定监测规划、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第九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趋势分析等活动,评估疫情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按照规定程序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建议,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 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发生逃逸的,被许可人应当立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被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而拒绝执行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被许可人承担全部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的经费;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依法查没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应当由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防范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应急防范机制。

在野外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和防治措施。

   14.《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禁止开展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野外放生活动。

因科学研究、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种群结构调节等特殊情况,需要放生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经批准从境外引进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及其繁殖后代、产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标记。

  第十三条 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发生逃逸的,被许可人应当立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被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而拒绝执行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被许可人承担全部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的经费;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依法查没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应当由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防范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应急防范机制。

在野外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和防治措施。

    15.《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

第七条 检疫员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各项检疫事宜。在办理检疫文书时,应当主动、耐心向当事人说明办事程序、途径和相关要求;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对不具备办理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对申请材料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要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

第八条 检疫员在实施现场检疫检验和检疫检查(含复检)前应当通知当事人。抽取检验样品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的规定进行。检验结果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16.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

第四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全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明确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保障人员和经费,加强收容救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开展收容救护工作,需要跨行政区域的或者需要其他行政区域予以协助的,双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协商、积极配合。必要时,可以由共同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

第五条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应当按照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实际需要,建立收容救护场所,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护工具、设备和药品等。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参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公布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因受伤、受困等野生动物需要收容救护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及其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8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巨无齿鷶,拉丁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巨鲶科无齿鷶属的一种鱼类。又名湄公河鷶或湄公河巨鲶,是东南亚湄公河特有的一种巨鲶。由于过度捕渔、水质污染及上游兴建水坝而接近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极危。不过它们野外的数量不明,从捕获的数量估计在过去14年间,其数量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因此它们也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禁止国际贸易。

外形特征:目前记录中最大的淡水鱼是于2005年在泰国北部捕获的一条湄公河巨型鲶鱼,它重293千克,长2点7米。体无纹,前后鼻孔接近,背鳍分支鳍7条,鳃耙弱或无,鳍灰,无黑色,幼体口亚下位,亚成体与成体口下位,幼体须发达,随生长颌须减弱,幼体有鳃耙和扩大的犬齿,30到50厘米时消失,背鳍腹鳍和胸鳍无延长鳍条,区别于湄公河其他鲶鱼在于无齿和几乎无须和相似种低眼巨鲶的简易区分方法,身体粗壮。幼体无条纹,眼较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

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