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大众传媒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1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中职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B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3-01

二十一世纪是媒体爆炸时代,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构成了中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大众传媒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信息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要注重大众传媒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大众传媒又称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它主要是传递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类传播能力的发展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传播手段,是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总称。

正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因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我们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了解的知道,通过传播媒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世界在大众传媒面前变得十分渺小。大众传媒正以它悄然的方式走近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有关人员调查,2009年北京市居民接触媒介的时间约占闲暇时间7成以上,现在这个数据在呈上升的趋势。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花耗如此巨大的时间在一个方面,它又有多少真正的营养给予我们呢,特别是面对着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群体,大众传媒又有多少德育功能蕴含其中呢?

由于大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典型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的甚至借助它可以产生轩然大波。学生们,是最易受到传播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人生趋向影响的人群。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通过文化倡导进行的教育,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使受众更好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其次,大众传媒通过引导舆论进行教育。通过一此具有导向性事实的报道,使受众向着有利于特定利益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大众传媒传播的目的。第三,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进行教育。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再处于被动的授予地位,他们也积极地与传播媒介进行着信息互动和反馈,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大众传媒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等方式引导人们的行动,让内化于心的道德认知外化于规范的行为。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讲述一个小孩看见他的妈妈给奶奶洗脚,于是他在妈妈下班回家后,吃力地端着一盆水送到妈妈面前,让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无意中收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这就是道德榜样起到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这还仅仅只是人际传播,如果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其效果肯定会大为增强,因此大众传媒对受众,特别是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简析

中等职业学生学校处在中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位置,他们既是中考的落榜者,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心理现状比较自卑;又是具有一些高中生不具有技能的拥有者,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强,很多琐事能自己处理。因此这样一群特别群体,他们的心理既有脆弱无助,需要关心的一面,又有好胜敢于人先的一面。

曾经有人总结,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身体发育接近成人,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在真正的成熟面前,他们的心理表现还是处于动荡的状态,易偏激、蛮干、冲动;急于在心理和行为上摆脱束缚的自主性;也同时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中职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这给原本就处于动摇状态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又增加了易受影响的不稳定因素。优良的大众传媒信息给学生的心境注入一股暖流,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则对其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另外,中职生在校期间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大,课余闲暇时间充足,也就更有机会,有更时间去接受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增强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文化以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同志也曾经提出过“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优良的舆论环境。”这种责任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大众传媒应该肩负起光荣神圣的责任。

面对大众传媒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应该对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督促,教给他们斟辩信息的技巧,提升处理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影响和发掘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辅助功能。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传媒文化纳入学课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挥各种信息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言传身教地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共同监督,管理学生,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最后,社会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宽松、有序的传媒文化环境。媒体主管部分也应该加强监管,不盲目追求收视而混杂一些低速信息,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针对传媒文体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正确利用好传媒文化的优势,坚决抵制其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思想,逐步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等,其中电视、报纸、广播和期刊被公认为是主要的类型,结合CMMS相关信息能够发现:在城市居民影响力方面而言,四大媒体产生了层次非常清楚的地位排序。另外电视被当作第一媒体,报纸被当作第二媒体,随之为广播和杂志。但是网络水平不断提高,慢慢变作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体育信息

体育信息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面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的事情、新闻和知识。可以分为赛事报道、休闲娱乐健身信息、学术信息、体育商品信息等。在这几类中,体育竞赛和休闲健身是大众传媒传播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大众传媒与体育信息二者关系

体育运动往往和传播活动存在紧密联系:第一,体育运动即为确切的传播活动,能够借助体育活动内各种活动、造型还有相关道具有效的展示不同的信息;群众从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和另外的群众保持沟通交流,即为开展了人际传播还有组织传播。不过此类体育活动从和大众传媒建立联系以前,传播效应通常而言非常不明显。体育往往被当成实际社会文化现象,信息一定要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方可有效进行流通。现代体育从某些方面而言借助媒体获取群众的重视、欣赏、参与还有科学有效的市场资源调配,由于必须依靠大众传媒,方可推动体育信息科学合理的进行流通,影响范围持续延伸。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讲,因为体育自身鲜明的特征,特别为体育竞赛突出的竞技性还有观赏性,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想要推动体育信息合理流通,媒体一定要开展创新、调整及发展,因此推动了媒体发展。从中国电视新闻有效借助自身优势,有效保证新闻时效环节之内,电视体育报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即为非常典型的例子。从媒介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当前社会,体育和大众媒体此类彼此影响、彼此推动的关系越发明显。

二、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一)报纸对体育信息传播现状

报纸从全球范围内而言存在悠久的历史,同时为非常具备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从全球范围内而言报纸总量和人口总量比例大约为1:6,从发达国家内报纸总量和人口总量比例大约为1:2,从发展中国家内报纸总量和人口总量比例大约为1:16,通过这能够发现报纸普及水平非常高,覆盖面非常大。近年来我国报业水平快速提高,报纸种类在2007年共计2202种,借助调整,报纸种类在2011年共计2045种。特别为体育类报纸还有区域性晚报、财经类报纸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通过CMMS相关信息能够发现:在“前一出版周期是否读过”此类调查,《新民晚报》、《参考消息》、《报刊文摘》、《人民日报》、《电脑报》、《足球》、《南方周末》、《体坛周报》、《羊城晚报》、《球报》等为排名前十位的报纸。从上述报纸之内,专业体育报比例达到了30%,但是另外的报纸都占据了一定比例的体育版面,通过这能够对报纸体育信息受关注水平产生大致的了解。在1923年,上海、香港率先产生报纸体育新闻,发展到现在,水平发展的非常高,同时产生了将日报、晚报、晨报当作关键的综合性报纸。

(二)广播对体育信息传播现状

广播覆盖率在2008年达到了86.1%,在2011年保持在90.35%的水平。在到达率、接触频度、单位接触时间长度方面而言,广播仅仅次于电视。同时由于私家车规模不断提高,广播收听率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因为广播技术的约束限制,跨地区电波信号水平比较低,不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另外地方性电台仅仅能够覆盖本地区。不过地方性电台收听率依旧非常突出,部分电台超过了中央台。收听往往集中在闲暇时间,通常不会有人特别进行收听,在六点半到七点半这个时期,为收听率的巅峰时期。通过相关调查信息发现,现阶段具备相应的音乐台、文艺台、经济台,不过不具备相应的体育台。体育节目仅仅保持确切的板块,同时将体育新闻当作关键部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09年进行的调查信息发现:根据接收率还有喜爱度依次进行排序,体育节目收听率是80.3,处于第9名。因为广播从生动、形象角度和电视存在明显差距,从信息量方面和报纸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从体育信息搜集方面,基本不会借助广播。

(三)电视对体育信息传播现状

电视体育节目内非常普遍的为体育新闻,同时包括了体育专题节目、体育专栏节目还有体育赛事直播等等,和其他国家模式没有明显差异。播报赛事为体育节目非常独特的形式,同时能够得到观众的重视。结合相关信息能够发现:体育频道中的体育节目的收视频度远远超过了报刊体育文章的被阅读频度和广播体育节目的被收听频,同时各个频道、各个栏目、各个地区的收视频度存在一定差异,新闻性还有赛事性节目从收视频度方面超过了另外的节目。

但目前我国体育频道节目收视率较低,平均仅为5.7%。其原因主要是节目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所导致。目前我国体育频道节目的来源主要是引进国外体育节目。有关数据显示:国外体育节目平均占体育节目量的72.5%,有的台高达99.9%,其中主要是ESPN节目网的体育节目。ESPN即为“美国娱乐体育节目网”,非常关键工作为采购不同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体育节目,通过有线接收这一途径,朝全球普及、营销体育电视产品,比如制作NBA篮球比赛节目,欧洲冠军杯、欧洲超级杯、荷甲等足球比赛。从1993年ESPN华语节目参与我国市场之后,从中国有线电视机构体育频道实际比例超过了70%。ESPN投身于我国体育市场,从某些方面而言推动了体育频道出现及壮大,另外能够展示我国体育节目自主创作水平不高的情况。部分地方性体育频道,经营水平比较高的山东有线体育频道通过插入和体育没有紧密联系的电视剧弥补中间出现的空白,即为体育节目匮乏的突出展示。另外有线电视体育频道不具备全国性的、内容充实、规模较高的国内体育电视节目,为现阶段电视体育频道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第3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富二代”;大众媒介;社会现象;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038-02

一、媒体笔下的“富二代”群体形象

从社会的建构理论角度分析,“富二代”之所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与媒体的焦点关注报道不无关联。随着人们对从大众媒介中获取信息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大众媒介为社会所传达的各种“社会现实”,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受众头脑中的社会现实[1]。因此,“富二代”这一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与媒体的建构密切相关。

大众媒介报道的“富二代”群体形象主要体现在炫富、绯闻和事故这三个方面。首先,炫富的表现是媒体最乐于报道的,也经常会引发大众的热议。例如2009年,大渝网以“爱显摆的都是什么富豪”进行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网友认为资产仅百万的小富豪炫富现象严重,而认为资产过亿的大富豪爱炫富的表现只占7%左右。其次,关于“富二代”绯闻事件的报道在网络新闻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截止2011年9月4日,在“百度”搜索“富二代绯闻”字眼可找到相关结果约337万条,而在“谷歌”则可以找到约214万条结果[2]。这些可观的数字至少说明,大众媒体对“富二代”的绯闻也是相当关注的。最后,关于“富二代”事故事件的报道也不少。“富二代”这一群体基本处在青少年阶段,有些还在上学,但是无论是步入社会还是还在校园的他们,总喜欢出风头,但同时也最容易出状况。近年来,关于“富二代”肇事逃逸、“富二代”飙车等一系列的媒体报道,再度吸引民众的眼球,其中,“杭州飙车事件”还演变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

综上所述,“富二代”某些方面的特征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使民众对这一群体更加关注。

二、对社会产生的效应

通过分析媒体对“富二代”形象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富二代”存在的一些现象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隐忧。

1.社会阶层的分化。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61.1﹪的“90后”认为,人们的家庭出身、父母关系、学校教育等因素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会让同龄人在无形中划分出三六九等[3]。由于金钱和权势的不平等,幼儿园的贵族式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心里就有不平等的“阶级”阴影,这将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现实隐忧。

当今社会,等级越高的人们上升的越快,而等级越低的人们发展空间越小,他们的才能总是无形间受到了限制。然而,许多青少年由衷地感觉到自身的发展由于受到出身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而被拘束和限制着。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很多应享有的权利被剥夺,本该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也可能存在被剥夺占有的危机,一不小心,很可能成为社会分化和竞争的牺牲品,致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严重。

2.动摇青少年的价值观。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希望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财富,懂得运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从正面的途径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当大量的“富二代”出现在他们周围时,他们的价值观无形中被动摇,很多青少年总是在寻找“捷径”,他们失去了自我,不再勤劳做事,缺少了自我奋斗的精神。因为,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是很多靠继承家业奢侈生活的富家子弟,正处在奋斗阶段的他们遭到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再加上这些富家子弟平日里趾高气昂的架势,使得很多青少年越发地羡慕和妒忌,他们逐渐扭曲了人生的奋斗目标,眼里只剩下财富的存在。有些青少年甚至使用不当的手段去夺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据某投资银行统计,中国大陆仅千万富豪就已接近24万,而所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八成[4]。如此客观的数字,意味着这些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企业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地重要,然而,这些企业家的后代是否能像他们父辈那样,担负起家族的重任,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这一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家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牵连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命脉。企业家后辈们如若还是无法收敛自己的个性,即便学习了再高的管理经验,也会影响团队的合作,导致企业出现危机,这也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就业产生连锁反应。而事实上,这种危害已经开始频频发生,并且有逐渐严重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其也许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种隐忧。

综上所述,如何使“富二代”这一群体把握手中的机会与财富,肩负起家族及社会的责任,是现如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众媒介对“富二代”报道的走向

据了解,很久之前媒体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富二代”的新闻报道,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是2009年“杭州飙车案”事件,此事件也让更多的媒体及受众对这一群体密切关注。就此事件之后,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对“富二代”群体大量的负面报道。面对媒体对“富二代”形象的关注和报道,以及分析其对社会产生的效应,大众媒介应该平衡这些现象,改变倾向方向,减少负面形象的报道。

1.负面形象报道。从媒体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来看,大众媒介对“富二代”的报道倾向大多以负面形象为主,负面倾向报道的数量几乎相当于正面倾向报道数量的三倍[5]。

大多数媒体对“富二代”的报道重点主要体现在犯罪、生活消费和投资经营这三方面。相比而言,犯罪方面的报道为数最多,主要涉及飙车肇事、杀人等较为严重的犯罪事件。例如,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大学城内,大三学生药家鑫事件;2010年4月,南京“富二代”深夜疯狂飙车事件。在生活消费方面,媒体的报道主要体现在:婚礼的豪华气派、住宅的高档、生活的奢侈消费等等。例如,苏州“富二代”的豪华婚礼,以兰博基尼做嫁妆;珠海“富二代”结婚,30辆名车组车队,银行运钞车接送礼金等等。这些报道引导受众对“富二代”的看法,同时也极度体现了“富二代”生活的堕落,消费的奢侈。在投资经营方面,媒体报道主要体现的是“富二代”接班人的管理运营能力,但也存在部分报道是对“富二代”接任不力的忧虑。例如,“富二代”男青年迷恋赌博输光家产后睡桥洞等新闻的报道。

总的来说,之前媒体对于“富二代”形象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新闻,但逐渐也有对其正面形象的塑造,据2009年~2011年的数据调查中显示,媒体每年负面倾向的报道数量都有所减少,而相应的每年数据调查中,中性倾向和正面倾向的报道数量也有所增加[6]。

2.正面形象报道。大众媒介对“富二代”正面形象的报道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社会等,这些报道中,媒体对“富二代”塑造了较为积极的形象。

在教育方面,媒体塑造的“富二代”是一群文化程度高,普遍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群体,其中还有部分在海外留学。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也有这样一群来自中国富裕家庭,家里拥有自己的生意,有的资产过亿,被称为“富二代”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优越,并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7]。可见,媒体透视下的“富二代”也存在并不缺乏知识素养的少数人。

在就业方面,大众媒介刻画的“富二代”形象与人们脑海中“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形象完全不同,这些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继承家业或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的正面形象。例如,“富二代”顼世栋独立自主创业的故事等等。

在社会责任方面,媒体也报道了很多“富二代”热心做社会公益的事件。例如,2011年4月6日,天津市23岁“富二代”热心慈善回报社会;2010年11月6日,北京超跑俱乐部的“富二代”们,在中国小动物维护协会院外向被救助的小动物捐赠粮食……类似于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但是,由于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总会惹起网友热议,有人觉得这是在炫富,还有人责备这又是一种炒作。但在笔者看来,炫富也好,炒作也罢,“富二代”毕竟是在做善事,做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仅凭这些事例,也足以肯定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中,有部分人是积极向上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有为公民。

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群众之间相互帮助、减少偏见和歧视,也需要大众媒介平衡厉害关系,在其中做到调和的作用。譬如,大众媒介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舆论造势能力,减少群众阶层之间的偏差认知,营造出良好的阶层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群际关系。大多数媒体的报道,总是目光短浅,只着重于受众的关注度,忽略了事件的正面价值。因此,在报道的同时,大众媒介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引领受众对事物及事件的正确认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大众媒介在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社会问题作出恰当的解读,引导群众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国家也应该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中平衡青少年教育的起点,使国家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保障人人平等的待遇。通过制度的保障,教育的正面引领,使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中国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更稳、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0(3).

任小琴.当代中国“富二代”现象的解读与思考[J].理论导刊,2009(13).

姜颖.“90后”调查: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8-12-18.

王珠华.聚焦中国“富二代”[J].今日财富,2008(2).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第4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要素;关系影响;高校教学;体育教育;实证与理论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媒形式也进一步丰富,不仅如此,体系化的大众传媒资源也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中所传播和推介的理论观点和问题认知更符合其学习习惯。探究大众传媒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也将从根本上应用好多种素材,优化教学活动的质量。

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价值功能分

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出现了各种借助信息技术而不断发展的产业元素。大众传媒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大众传媒不仅使人们更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相关事物,同时也对人们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认知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其具体的价值功能,对利用这一资源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1.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

大众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使用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广泛分布的传播符号的应用内容。在整个信息传播活动开展过程中,传播媒介是信息体系化传播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系统化交流和沟通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整个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成熟发展,具体而言,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2类:其一是以印刷等为基础的媒介形式,如杂志和报纸等;其二则是包含了广播电视或网络平台的电子媒介。大众传播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通过使用各种媒介形式,向人们传输相关信息和知识理念等。在信息化成熟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介的传播便捷性进一步突出,无论是信息传播的规模,还是其传播速度都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当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媒介活动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形式更加便捷。而学生作为整个大众传媒过程中的受众群体,其实际上对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筛选性。大学生会从自身兴趣点出发,通过融入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实现大众传媒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系统化融合。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众传媒活动受众多、传播面复杂,无论是传播规模,还是传播人数均超过其他传播形式。在整个大众传媒活动具体过程中,受众自己会结合自身理解和感知,选择及筛选相关内容。其次,大众传媒活动传播迅速,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其能够在最快时间实现传媒信息的有效传播。此外,部分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日益职业化和规模化。

1.2大众传媒的价值功能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力,认知大众传媒的价值功能是应用好这一媒介资源的前提,系统地看,当前大众传媒在应用过程中,其价值功能主要有:首先,对大众传媒活动开展来说,信息传播是其首要功能,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传媒攻击的基础上,其能够让传播受众接触到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大众传媒便捷性的有效发挥。其次,通过开展大众传媒活动,其能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舆论导向形成全面完善的影响。完善开展大众传媒活动,尤其是通过推广和传播其中极具价值的具体理念内容,从而能够对受众形成全面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积极信息和内容的弘扬,能够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价值。当然,随着大众传媒的作用价值不断完善,如今其在人们生活中,还起到了娱乐生活的价值作用,对多数人来说,使用大众传媒,能够让其获得和感受到更多不同的元素内容,从而在丰富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生活兴趣,实现自我放松。当然,正是大众传媒活动所具备的影响力使得其传播的内容必须进行合理化筛选,尽可能避免其负面功能的发挥。

2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关系及关联影响

2.1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关系

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其资源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资源,如果能够将大众传媒资源系统化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其将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而大众传媒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全新资源,同时如果能够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其能够从根本上优化和创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理念。而对大众传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其传播的受众之一,当然其也对大众传媒具体开展提出了内容上的相应要求。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教学外,能够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要素就是电视和互联网大众媒介,学生通过使用这两种传播方式,具体感受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内涵和魅力。

2.2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关联影响

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一样都是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社会现象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而且随着体育教学与大众传媒知之间的关系日益密,两者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通过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方式,其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为学生了解各项体育运动提供了有效帮助。此外,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众传媒在应用时,其选择的内容也需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来选择。当然,学生在接触和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其更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内容。最后,大众传媒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同样,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大众传媒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正是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决定了想要应用大众传媒资源,就必须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具体特点出发。

3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融入性

尽管当前多个高校针对自身教学需要,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调整,但是从时展要求上看,其在教学理念的确定和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尤其是当前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很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在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体系极为丰富,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各种教学资源及时融入其中。但是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单一,特别是未能将各种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3.2缺乏教学趣味性,教学方法

及教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当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整体参与积极性不足,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事实上,对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其作为一项整体性活动,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其需要提升教学趣味性。但是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未能将教学趣味性融入其中,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其中。当然,由于未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性。

4结合大众传媒途径探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开展思路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成熟,体育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完善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机制,而大众传媒资源不仅符合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对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资源,系统化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具体实施思路主要有:在利用大众传媒途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时,必须注重对学生价值理念进行有效融入和合理引导,通过选择正确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结合价值理念的诠释和发挥,进而让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作用形成全面理解和成熟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成熟,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全面,如何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对推动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各项元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和全面认知,通过具体创新和实质化应用,从而满足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的双重任务。以篮球明星科比为例,很多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介形式,对科比进行关注。学生在认知科比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精湛的篮球技艺,同时也能对科比的篮球精神进行全面认知,学生在学习认知这一体育精神理念的同时,也能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有效帮助。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用大众传媒过程中,其受众群体是当代大学生,而想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入,就需要在对大学生学习需求及自身特征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传媒要素,从而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能有效应用这一媒介资源。随着当前学生自身发展理念不断成熟,科学文明的价值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要充分发挥体育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以及其动态性和多样性,从而能够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事实上,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介绍和推广,同时也是文化理念的传播过程。所以,必须注重大众传媒活动的文化内涵融入。从当前大众传媒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上看,其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在利用大众传媒活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还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种基础元素,选择合适的大众传媒方式和资源要素,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5结语

随着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理念的成熟,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益完善,如今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对学生教育而言,大众传媒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环境需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在多数学生看来,其更喜欢大众传媒这一便捷、迅速的传播途径。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将这一媒介方式的优势充分展现和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满足其学习需要。

作者:周爱萍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庄俊涛.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时空,2013(12):123-126.

[2]邓力.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研究--以大众传媒为例[J].管理学家,2013(14):75-79.

第5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大众传媒

1、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书刊、报纸、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录像带、光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大众传媒广泛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刚好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1]。

2、大众传媒的概念

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的,受到时间和空间上地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开始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这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脑与互联网的运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们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大众传播的新时代,使得大众传播的辐射范围迅速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2]。

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现在,人类文化在经过口语传媒文化和印刷传媒文化两个阶段之后,己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阶段。大众传媒文化的产生是传媒文化发展史的伟大变革,其实体是大众传媒。所谓大众传播媒介,也称大众文化传媒,是指有组织的传播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向广大受众进行信息符号的复制和传播时所凭借的传播手段、工具、途径和渠道。

3、大众传媒的分类

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有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电子媒介有电影、电视、广播、磁带、光盘、国际互联网络等。

(1)报刊: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报纸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2)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3)电视:利用电子设备传送活动图像的技术,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4)互联网: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链接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人们常把网络媒介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

除上述四项之外,还有众多传播载体传递社会信息,充当教育媒介,在此就不再逐一论述了。

4、大众传媒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1大众传媒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我国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而言,“我教你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模式更是不符合教学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大众传媒凭借其广泛性和多兀性的特征刚好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一方面,从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离开课堂,以信息和舆论的形式,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受众在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将传媒直接引入课堂的教学环节之中,作为一种情景诱导的教学工具,大众传媒会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这种应用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向传播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平等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最优化带来新的契机,从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2大众传媒在高中历史课外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贯穿于课堂内外。历史的沉淀是厚重的,教科书提供给学生的只能是历史的框架而无法展现历史广阔的外延。45分钟的课堂时间无法全面地呈现历史的整体性和鲜活性特征。大众传媒凭借其丰富多元的形式,以其无所不在的影响,时时处处感染着受众,弥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和狭隘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影视作品、浏览网页的体验即是大众传媒寓教娱乐的过程,其中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无形之中便转化成了观众的史学积累。

另外,历史是对于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借鉴,历史教学担负着传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的重要责任。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地展现历史,深入地研究历史。本轮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大历史的描绘,同样注重各地区的特色史学教育。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回忆,都存在有别十他地的特殊之处。所以乡土教学方兴未艾,校本教材的开发接踵而至。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奔走于图书馆、档案馆查找地方志之外,反映某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的报纸、书刊、杂志,作为一种历史资料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近代以来,广播影视技术的发展为当代社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片、音像资料更是很好的史料素材。纷繁复杂的史料素材如何收集、整理,得益于计算机数字化的应用便可实现由繁化简,由难变易。

可见,大众传媒的历史教育功能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二者有效地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5、结论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大众传媒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符合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已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历史学科的大众传媒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以往教师靠粉笔一一板书的单向线性传授模式。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各项传媒信息有机整合,学生的主体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传媒用动态的演示活化历史、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长记忆、存储时间;抬升认知水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大众传媒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口臻完善,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教育;影响

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当今兴起的计算机网络通讯卫星等电子媒介。上个世纪50年代,传播主要以报刊杂志、书籍等文字媒介为主;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超越报刊书籍而占据主体地位;进入八九十年代,电视异军突起,它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为一体,满足视听同步的要求。而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光缆、卫星技术的使用,现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E-mail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正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型媒体。而目前在我国,各类媒体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铺天盖地”。

一、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属性的继承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思考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时,就明确指出了传媒“使文化代代相传”的功能。从本质上而言,这就是传媒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

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是传统社会教育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而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可以说,教育属性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天然的属性。

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大众传媒的重要任务。报刊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以及综合频道中的教育节目,就是传媒在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大多数情况下,大众传媒是以传播各种新闻和娱乐信息的方式,潜在地实现“教化”功能。比如传播法制新闻内容的同时实现普法教育。央视《今日说法》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和分析,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了枯燥的法律条款与鲜活的实际生活的切实联系,使其懂得了“可为与不可为”,并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如“生活”类电视节目,向受众提供生活信息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购房,如何签订购买合同,如何健康饮食等等。这时候,传媒无疑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比之于正襟危坐地翻阅教科书更吸引人,大众传媒这种“寓教于事,寓教于乐”的典型特征让受众更觉“实证”和亲切,也更易接受。无论大众传媒是否意识到,它都在通过自己传播的所有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现实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着事实上的教育、教化和引导功能。

二、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1.丰富传统教育的传授方式

大众传媒影响力对于传统的传授方式意味着不断上升的挑战。“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以外,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地揭示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具备快速、高效、大量、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特点,特别是近几年,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容量增大,传播的内容更加复杂,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各种信息,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育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新局面。受众不再是单一的在学校接受老师面对面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而是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各方面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知识水平和生存能力的提高。这些势必丰富受众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2.深化传统教育的传授内容

大众传媒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程度最深的领域,应该体现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改变,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是蕴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的同时也接收了蕴含在这些信息中的观念、态度等。大众传媒的“教育”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体现出来的,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教育,这种教育与引导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持续一生的。同时,这种大众传媒的“教育”模式也克服了传统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式枯燥等缺陷。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无论是纯粹的新闻信息还是其他各类节目,其中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与现实社会和大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受众也具有特别的影响力。比如,就业、民主、法制、环保等新观念的提倡和普及最早都是从传媒开始的。可以说,时展之后几乎一切全新的观念都首先经由大众传媒传播,然后逐步成为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国外称其为“创新的扩散”。

3.注重教育的反馈作用

大众传媒使受教育者主动,同时实现了与教育者的互动,这无疑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如,利用网络对受众进行教育,将人们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为间接方式。其次,教育实现了实时性、交互性。教育者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声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机是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利用手机短信也可实现有效教育。教育者是信息接收者,可以选择看与不看,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复信息源,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有复杂的交叉性,两者可能既有相互整合,又存在相互干扰。深入地研究和探知其奥秘,对科学地、合理地发挥大众传媒的正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众传媒存在的问题

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存,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就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的变化情况,而大众传媒恰恰就是传播各个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的,大众传媒就是他们最好的求助对象。同时,大众传媒也具备其两面性,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受众带来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1.信息传播者的功利性带来的有害信息的传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这一市场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部分传播媒介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大多采取迎合受众的方式“推销”自己。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媚俗、猎奇、迎合倾向;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电子化带来的离散性和迅疾性,其影响和力量都在不断加大,就使得它作为公众舆论和公众交往的特征被削弱,让大众传媒有可能成为一种权利的形式,被各种集团所窥视和利用。这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而广大受众出于对媒介的惯性态度,缺乏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导致接受错误信息,甚至引发不良后果。

2.“知沟”的不断扩大导致知识财富贫富差距的加大

大众传媒同样造成不同受众之间“知沟”的不断扩大。按照人们一般的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是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一定条件下,在信息知识方面,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老的知沟”尚未填平,“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3.外来文化的肆虐带来的价值危机与把关难度的增大

在国际互联网上,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竞争加剧,传统的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的优势,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向青年群体兜售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扭曲报导、夸大事实,摧毁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高科技领域占有垄断地位,并借此突破我们党和国家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扩宽了受众信息的能力。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网上交流信息的情况相当复杂,这就给舆论导向的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外来文化的冲击将会给大众传媒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

四、发挥大众媒体正功能所要采取的措施

面对大众传播媒体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目的,不能以为有问题就因噎废食,停滞发展,而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大众传播教育功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建立媒体监督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传媒监督网络,形成多元化的传媒机制。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大众传媒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在大众传媒的管理中,突出主题、明确责任、健全规章,在传播内容、形式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控制监督,坚决取缔传播不健康内容的媒体。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立法监督和技术控制,抵消外来文化对受众形成的不良影响。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受众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去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受众养成良好的大众传媒消费习惯。

2.注重媒体的推广

针对“知沟”的扩大,应该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再加上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受教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体途径获取信息。最近的家电下乡政策把电脑这一产品列入在内,将更进一步地扩大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3.提高传播者和受教者的媒介素养

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首先要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传媒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而提高传媒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其次,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再次,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

同时要提高受众应对现代社会大众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的能力。对应受教育者来说,日益发达的传播手段使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但他们的信息分辨、选择、利用和整合能力并没有跃进式的提高,这就会造成教育对象对信息的消化不良,因而我们必须提高教育对象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以使他们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第7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一)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社会功利现象严重

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娱乐性、消遣性使大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得到下降,自身思维无法得到开发。除此之外,在大众传媒进行各方面报道中,不良信息扑面而来,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学生学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社会功利,产生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

(二)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逐渐淡薄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传统的理想主义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取代,甚至部分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与判断,无法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进而从根本上忽略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开始盛行,对国家以及社会事件比较漠视,这种情况在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三)传统文化丢失,道德修养滑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髓,不仅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本应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但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沾染的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增多。甚至部分大学生道德修养呈现出滑坡现象,在各项考试中作弊,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情感冷漠,不尊老爱幼,打架斗殴、偷盗他人物品等,该现象的发生不仅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需采取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进步的标志,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思维价值选择产生多元化现象。面对这种发展现状,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重视多元化价值选择,在采取一元与多元方式中,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多元价值选项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在多项价值观念选项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2.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念所谓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解读的基本能力。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被各种传媒产品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媒介化群体,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现象越来越频繁。虽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但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加强自身与媒介的结合。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设置媒介素养课程,让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属性、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其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道德,大众传媒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交互性能够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对大众传媒所的不良信息无法及时判断,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基本规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遵守信息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媒介活动之中,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信息采编工作之中,了解传媒的功能,增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媒介素养。

(二)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促使大众传媒的正面发展大众传媒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以正面宣传中,将各种热点问题、社会事件融入其中,积极传播正能量,避免出现虚假报道现象。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社会监督角色的认识,当好社会的“安全阀”,加强对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力,避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加强对媒介管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想从根本上使大众传媒发挥出正面影响力,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避免不良信息流入高校之中。学校可以删减相应的不良信息,设置关键词,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大众传媒所宣传的错误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

第8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1.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①。基于此,社会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倘若公共管理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共管理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传播方式和影响,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对于大众传媒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既快速又便捷,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②。第二,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大众传媒还未普及之前,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府宣传的主力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2.1时代背景要求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隶属于时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政府、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众以及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反馈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策略。③其次,大众传媒具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通过积极整合各方利益,从根本上对公共管理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再者,大众传媒充当了公共管理的监督者角色,能够确保公共管理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2.2大众传媒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对大众传媒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功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也是当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制约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从根本上推动了公共管理获得有效发展。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媒介体系的代表,促使整个公共管理体系更具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公共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③。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3.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④。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原则,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

第9篇: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文化创意的概述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处于大众以及职业传播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就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包括对信息进行复制和传递的广播节目、影视节目、出版物、团体和组织等。一般来说,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报纸等,而且这些传播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广的范围及较快的速度等特点。

创意人通过对自身天赋、技能以及智慧的利用,并且对高科技进行积极地借助,创造兵提升文化资源,从而最终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必须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然而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文化,其必须要通过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借助,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立足于产业领域方面来讲,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从而最终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被认为必须要囊括智能产权、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这三项主要的内容[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广播、杂志、报纸、电视等各个媒体在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积极的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从而能够保证实现共赢的目的,总之,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合互动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灵魂就是创意,如果一种文化产品没有创意,其就不具备生命力。与新经济产品相同的是,很多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较低的传播成本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必须要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地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从而能够将更多的受众吸引过来。然而在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作为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媒介,大众媒介必须要立足于宣传细节以及创意多元化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意的影响。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进行创意,必须要真正的在实践中对创意进行利用。现在创意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创新传播技术,也就是通过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将更多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其次是创新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性文化产品进行积极的传递,就可以将很多受众吸引过来,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实现采用吸附力经济的方式来取代注意力经济;再次是积极地整合大众传媒的内部资源。大众传媒通过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积极整合,将信息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保证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最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从而使自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对符号性信息和商品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其包括图像、声音、文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体育赛事、文艺传播、电视、电影、音乐唱片等。上述的这些都属于理性认知以及情感的符号性载体。人们利用这种消费就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等得到充分的满足[3]。

各种新的媒介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迅速的对接各种文化艺术,因此也使得大众文化也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范围,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已经出现了逐渐被消解的趋势,这样就将一定的群众基础提供给了大众文化的精神消费。由于大众文化教育的商业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文化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消费逐渐取代的愉悦式的消费, 现在人类除了对工业产品附加愉悦功能的追求之外,同时还通过消费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积极的追求. 比如人们对瑞士表的佩戴,其除了属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对在维系社会中媒介发挥出的作用具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方式对归属感进行寻求,而且文化创意在大众传媒时代下的特点适应了现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产品将更多的眼球吸引了过来,因此其在文化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受众追求的一个新目标就是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最近几年上海的创意产业就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世界级电影节,因此其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设计集聚效应。

四、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媒介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创意已经被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全面的囊括,而且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获取利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而文化创意也会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琳雅,傅琳晶.大数据时代的营销革命――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变革[J]. 中国商贸.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