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技术导论

第1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 应用;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这几年由于我国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高职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在高职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它的应用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备优秀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很大一部分很单调、很枯燥,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基础又普遍较差,上课时候精神不太集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将譬如煤矿开采过程、通风原理这样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逼真的呈现出来,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网络工具,教师可以进行课后辅导、答疑,也可以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减少了,更能畅所欲言,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又起了进一步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经费

我院是一所以煤炭专业为主体的高职学校,煤矿开采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日益更新,购买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教学经费,而高职教育又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教师必须把最新的技术方法教给学生,教育经费的投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时候我们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需要通过大屏幕就可以把最新的技术、设备、方法演示给学生看,在学生面前进行重复多次、逼真的演练,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经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我院高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应加入投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后勤保障

随着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我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高职学生从当初的几百人迅速上升到五千人,但学校基础设施的配备已经不能满足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需要,不能提供有力保障。学院应该加大投入,多方筹措资金,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对社会开放学校的现有资源,如机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收取一定的租金和其他费用;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在相应领域有偿开设各种技术课程的培训;最好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院提供相应硬件设施和资金保障。在购置相关硬件设备的同时,学院应派专人负责现有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同时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收集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整合教学资源,以确保其合理使用。

(二)思想观念上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不够,应加大宣传,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

在我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形成一个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的良好氛围。我院对教育技术的重视不够,即便是有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条件,许多高职教师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法的影响, 认为大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演式,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师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 也就难以为学生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

(三)教学课件质量普遍不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参差不齐,应加强培训、协作,提高课件质量,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

我院年长的教师从事教学多年且大部分都在一线工作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但是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不够,导致课件质量较低,在上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年轻的教师在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方面比较在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较好,但是缺少教学经验和一线工作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制作的课件整体质量也较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学院应该注重实效,积极组织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既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方法、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队伍。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训模式上不断探索与研究,确保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培训后,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经验,集体备课,共同制作教学课件,提高课件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第2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教学设计这条主线,精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既可解决当前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又可有效提高学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历来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优化,具备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需求。本课程是很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唯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传统的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比较典型的教材体系如:张剑平老师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黄河明老师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教材在教育技术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用量也相对较大。从其教材内容及教学纲要分析,其教材写作体系依照传统的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划分,既关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体系,又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但随着当前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课时的削减,教师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受到较大挑战。细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教学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包涵内容繁多,从内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内容涵盖“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涉及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一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导论中会涉及。现将这些内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学习,分析发现部分内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有涉及,如学习理论等,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意义不是太大,对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具有实际意义,如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传播理论、传统视听教学媒体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类似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也存在,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体技术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用短短的几个课时一带而过,学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设备短缺。

当前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理论课时多为16学时左右,而教学内容有6个部分,分别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传统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教学软件的编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平均来看,每个部分所用学时不到3学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的基础上明显不足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心选取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本门课程有32个实验学时,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有9个,涉及内容较多,当前因为师资比较紧张,而开课班级的规模都比较大,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实验设备会相对短缺,经常实验时间都会安排在周末进行。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要讲解及练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学生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在课程中很少涉及,这就造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以上这三点原因对于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三点问题关系到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本课程的生存与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必须转变当前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体系性与科学性而忽略课程内容应用性的观念。高校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广大的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将是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首先应当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上就能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才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目的。基于这一点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技术与教学脱节。针对以上目标,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应当与国家对于职后教师所建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相适应,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版)的要求。由对“标准”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的要求为“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其具体描述为“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等[3],从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或者说是教育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涵盖教学设计过程。从高校现有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在低年级阶段,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关工作。同时,师范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论之类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科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能力。从这些知识储备来看,高校师范生已具备了开展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如果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正在学习的学科教学论联系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将现已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正好可通过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解决。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把“标准”的要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把本课程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变到以关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这条主线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解决方案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从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其实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一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选择阶段—教学媒体选择阶段—教学评价阶段[4]。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施的过程.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进行选题完成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部分内容一般在学生自己专业的学科教学论中已涉及)→针对这一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要用的教学媒体(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及媒体的选择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的选择而集成或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信息处理部分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成果实施与评价反思(此部分内容为“学科教学论”、“微格”、“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结合)。以上设计思路将繁多庞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线梳理,所有学习活动都依托“教学设计”开展,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将一系列与实际教学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选择的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加强,能体验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部分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复的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将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既可节约出不少课时,又可解决学科之间整合的问题。整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开展由于都是围绕课程之初学生选择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的,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此选题服务,而学生的选题均为其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选题,这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科开展的,也解决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2.建立以小组协作的活动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分割开来,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需要过段时间才能进行实验活动,遗忘率较高、临场感不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很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的情况。按开展的教学活动不适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比较适合采用以“小组协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方式开展,因此,可以考虑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合并在一起完成。这样,本门课程的整体规定学时就可达到48课时,学生通过48课时的教学活动,能系统完成一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及反思,对于其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将受益匪浅。

3.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习者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按“教学设计”为主线而进行的课程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才更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及导向功能。因此,学生的课程成绩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20%)+教学设计成果(30%)+教学测验(40%)+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10%)。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进行公布,这样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以“小组协作”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解决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有效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当前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实验,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规范,才能使本门课程绽放出新的活力,成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不断提高的动力之源。

作者:许山杉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94-97.

[2]张松.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3.

第3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体操教学;瓶颈;教师

引言:对于21世纪的我们,科技与信息化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课堂带来的全面,新颖、丰富的表现力,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体操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中比其它的课程要更为复杂。老师先讲解,后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随后老师指出共性的技术错误,学生再进行练习。老师讲解的同时进行示范,而示范的过程是不可能有慢动作,这样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就不会深刻。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继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似乎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是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在较系统的分析前人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的研究基础上,从体操的专项特点出发,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体操教学中,既是对以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的研究的总结,使针对体操教学中运用的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又是对现在在体操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参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体操教学目标,也可以为以后写这方面的文章提供参考依据,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学习。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的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现代教育技术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由心理学可知,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的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进而使教学传递更加标准化,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与学的理论得到更好的应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使得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满足了个体的需要。正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这些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某些教学法则,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进而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体操教学的特殊性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动作组合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体操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人走、跑、跳、攀登、爬越、舞蹈、军事游戏等锻炼内容统称为体操,体操是当时所有运动的总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体操发展至今,应经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体育项目。

2.1体操项目众多且动作丰富

体操属于竞技类难美项群,项目包含单杠,双杠,跳马等多个项目。由于体操的动作特点是非常规性,非常规性也决定了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身体对动作结构―时间―空间的感受、把握和表现尤为重要。另外,有些体操动作也是在一定高度的器械上进行的,器械结构的特点所限定人体完成动作的空间范围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体操动作本身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项目运动动作难以比拟的,这就需要严格组织教学,同时也离不开专门的保护与帮助措施。继而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体操动作不宜自学,需要一个专门的教与学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体操教学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对于一堂体操课来说,就需要老师要进行反复的示范,并且在示范的同时还要讲清楚动作的要点和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2体操教学中的直观性

直观形象会给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个良好的刺激。通过自己的各种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并与思维结合起来,从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当学生看到老师的标准示范动作的时候,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继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而学生往往会认为只有做出漂亮的示范动作的老师才会有水平和实力,学生也乐意去跟着学。还有一部分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喜欢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同时也会将动作要点和示范动作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体能也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2.3体操需要审美性和艺术性

体操动作所展现出来的美可以令学生心驰神往,教师把人类积累下来的体育知识技能,通过科学的概括和艺术的提炼,卓有成效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去感知、去体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体育美是吸引学生投入其中刻苦练习最好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需要就是在教学的示范中不仅要完成而且还要表现出体操的艺术性,也把这种美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动作规范的同时,其动作本身的艺术生也要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得技术动作不仅准确,而且富有美感。

体操教学的特殊性是与体操动作的非常规性、复杂性、艺术性等特点直接相关的,因此,在体操动作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3.1现代教育技术在体操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学生而言,理论的学习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情,学生很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研究。因此,对于理论的方面的教学和学习质量都不是很高。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说,其缺少一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这样就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对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CAI、PHOTOSHOP等多种软件来辅助我们体操的理论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生动活泼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可以准确的把教师所讲的内容表达出来。通过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鲜明特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体操规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由于体操竞赛规则的繁琐和枯燥,再加上体操项目众多,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是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上相关的视频和比赛录像,两者进行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对于体操规则的认识程度加深了。通过这样的结合,在体操理论学习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现代教育技术在体操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体操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目的运动。体操的项目众多,其中很多动作相比其它项目难度要大。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演练必须标准到位。特别是很多体操的器械动作,其过程很短,虽然教师重复的示范,耐心的讲解,但是学生还是很难形成运动表象,对于动作的变化和完成的时机难以把握,教学质量进而就受到了制约和影响。

3.2.1CIA等多媒体软件的运用

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就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egedInstruction,简称CMI)。在CAI中,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多媒体软件称为多媒体课件(Multimedia Courseware),简称课件。CAI是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件具有生动形象灵活多变,这样教师在课件中把重点的技术环节用图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更准确和直接的去理解技术动作,建立运动表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示范与讲解的时间,也可以使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纠错等工作,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倒立前滚翻技术动作时,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制作相应的图片和动画,在学生学习时,先观看动画,再观看每个重点技术动作的正确和错误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再在旁边进行纠正,这样就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倒立前滚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作质量,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3.2.2摄像机、电视等传媒工具的运用

传统的体操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特别重要的。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跟进练习,直到学会。但是这种示范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在教师纠正动作的过程中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的动作细节。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电视录像,动作视频的慢放、回放可以很好的表现出重点的技术动作,这样便于学生模仿规范和正确的动作技术。例如在学习前手翻过程中,优秀运动员的前手翻所表现出来“高、飘、远”远远要比教师口中的强调要来的更直接和震撼。而在学生的模仿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高速摄像机把学生的动作录制下来,通过视频的慢放和回放来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也可以让学生参照正确的动作视频来指出自己的错误之处使学

生明确地看清了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查找出动作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或错误,再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正确的本体感觉,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教师也可以从繁重的示范和纠正工作中解脱出来。

3.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体操的项目很多,内容丰富,仅仅是在9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可以打破这种限制,学生通过网络浏览、阅读教师存储在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由于学生平时都用网络来进行聊天,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讨论组,教师和学生可以讨论体操相关的各种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并逐步趋于科学化与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与网络技术,具备图、文、声并茂的优势,势必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体育教师,甚至会引起整个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以及教学体制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拥有诸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也不能弃之。我们要集百家之所长,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求.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多媒体教学诸问题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2]龚正伟,黄超文.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17-519.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9(1):3-10.

[4]王满秀.体育教改中创新教育问题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2(4).

[5]林小娜.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6]项国雄,周勤.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7]李祺,李春鹏.教育技术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6-32.

[8]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1.

第4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工业生产中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定义中的产品应当是合格产品。比对工业产品成本定义,电教媒体使用成本是指:一次使用教育媒体有效转移信息所花费的费用的总和。

对于电教来说不可能计算一次电教课每个学生所分担的使用成本。由于目前的电教课大多是媒体组合教学课程,所以也很难计算整堂课的电教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将一次使用单件媒体上课,有效转移信息所花的费用的总和定义为电教媒体使用成本。

电教媒体使用成本应由软件使用费用、硬件使用费用和效益系数组成。电教软件又可分自制软件和外购软件。软件使用费计算如下:

自制软件费用= 材料费用 + 硬件使用费用 + 工时费用 + 利税费用= 材料费用+ [硬件价格/设备终极寿命使用次数+运转费用(电耗材费)] + 工时费用 + 利税费用

外购软件费用= 外购价格软件一次使用费用= 软件费用/软件使用终极寿命次数

硬件一次使用费用= 硬件价格/设备终极寿命使用次数 + 一次运转费用(电耗材费) + 一次使用工时费

电教媒体一次使用总费用=软件一次使用费用 + 硬件一次使用费用

一次使用电教媒体总费用并不是一次有效传递信息的总费用。信息传输过程中会有有信息丢失、损耗现象,这是在信息传输中做的无用功。比对工业生产成本中工业产品必须是合格产品,所以必须考虑传输效率。信息传输效率应有两项因素决定:接收信息与传送信息之比和传输所花的时间。我们将传输效率定义成:

传输效率 = (受者接受信息量均值/传送信息量) X (标准传送时间/实际传送时间)

受者接受信息量均值是指受者接受信息量的平均值,可按传统授课传送信息的时间作为标准传送时间。由此可见

电教媒体使用成本 = 电教媒体一次使用总费用 X 传输效率=(软件一次使用费用+硬件一次使用费用) X 效率系数

我们也可以称电教媒体使用成本为电教媒体使用综合成本。

目前我们在电教中讨论电教媒体使用成本对电教的开展是极有意义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根据施拉姆公式。即:

媒体选择的几率(P)= 媒体产生的功效(V)/需要付出的代价(C)即低成本高效益原则。要达到高效低成本,目前的电教工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电教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电教技能水平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全体教师电教的技能水平,包括提高全体教师软件制作开发能力和硬件使用维护能力。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使教师在软件制作中省时省力,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费用;在硬件操作中规范、安全,有效地延长设备终极使用寿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让全体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地运用它指导电教实践,必然会极大地提高电教的效率。这是电教中人的因素的集中体现。

2、软件(课件)开发集约化,系统化。目前的(软件)课件开发多数是以教师独立完成为主,这样做既费时费力又重复劳动很多。改变此种方式,以集体讨论,分工制作,合成共享的制作方式,高质量系统化的开发集约化,系统化的系列课件,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这样既可以提高软件质量,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软件的利用率,达到高效低成本的目的。如果在软件制作过程中推行专职人员、专业教师,学生三结合方式,则软件的编制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3、加强电教设备保养维护。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同时,加强设备的保养维护尤其重要。通过对电教设备定期检查、保养维护,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电教成本。尤其是对价格比较高的设备,如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背投电视机等尤其要做好维护、保管工作。

4、树立重效率、重质量、低成本的观念。从电教综合成本看,提高电教信息传输比,缩短信息传送时间是提高效率,减小损耗、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接受信息量与传送信息量的比值与电教软件的设计制作、学生学习状况都相关。电教软件的设计制作中必须注重软件的生动性、趣味性、交互性,既要注重画面的美观又能充分突出主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媒体中,必须以“得法”为准则,切不要“拿来主义”,赶时髦,追新潮。

5、充分运用和使用成熟技术、先进技术。目前,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产品的价格不断调整,合理选择购买时机,做到既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又做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添置新设备的费用;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权益,在购置设备时必须签定合同,合同中需注明规格、型号、保修、售后服务等有关条款;要学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采购,例如可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一般的采购也要货比三家,使设备的采购做到质优、价廉、耐用、维修有保障。这样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中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电教理论,用电教理论指导电教实践,使我们的电教工作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2、《教学改革论》 靳玉乐 田继万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5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有什么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第6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导入新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如何把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我们各位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笔者认为,课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优势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近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结合。一堂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的好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了这节课,对书本内容理解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从而为导入新课,获得良好效果做好铺垫。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收集一些与地面垂直的物体图片,并选择一幅在沙漠升起狼烟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大漠孤烟直”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视觉图片来导入新课;又如在进行乘方导如入时通过图象这种视觉所产生的误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件展示,谈话导入

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此时,可以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课件展示谈话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教学“圆的认识”,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几年的学习与生活,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说到一种,教师就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待时机成熟,再借助课件展示立即揭题:以前学过的三角形、梯形等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另一种曲线图形(随即出示课题)。这样一来,让学生对以前的认知进行了有效重建,促进了视、听、想、说结合,激发了学习兴趣。

3 课件引领,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借助课件的引领来操作学具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又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4 机人互动,游戏导入

“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课前可设计机人互动用“凑十法”找朋友的游戏,组织学生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面游戏。从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动画展播,故事导入

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动画片,在课前展播情境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设计“唐僧分饼的动画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面对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趁热打铁,灵活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6 媒体演示,表演导入

《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媒体演示,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抽学生谈谈自己对“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的理解,然后有效利用媒体进行具体的演示,最后再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分析,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轻松自然了。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复杂化为简单,使难变易,使抽象化具体;生动直观的将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信息,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尺度,争取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亲密合作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智新,主编.初中教学研究[J],2005,3.

[2]黎大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3]戴正南,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制定.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异化;成因;消解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21―04

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在人们陶醉在教育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丰硕成果时,我们必须正视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事实上,作为技术大家族中一员的教育技术,也必然会遇到技术的异化问题。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并客观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技术本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地位,才能充分地发挥教育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中的作用。

一 技术异化的内涵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一词存在已久,最早始于黑格尔,意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成了支配人的异化力量。”[1]后来,异化一词被引入技术哲学领域,出现“技术异化”这个术语。当前,学术界对技术异化的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

我国学者乔瑞金[2]分析诸多观点后指出,技术异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技术异化指的是技术或者技术应用价值的负向实现,也就是说,技术或者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恶或者负的价值。二是从目的性角度出发,技术异化指的是技术或者技术应用出现了与最初的愿望(目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指意义上的劳动异化。

二 教育技术的异化及表现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3]这句话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的技术(这里的技术不仅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同时包括智能型态的技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被称为教育技术的异化。我们这里谈的教育技术的异化主要是从价值论和目的论的角度理解的,指的是教育技术在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恶或者负的价值或者教育教学的结果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初衷相悖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朦胧,经过狂热,发展到现在的平稳阶段。伴随着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的异化现象也日益突出出来,表现在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1 形式的浮华与内容的空洞

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的激励下,购置、配备和使用电教设备成为评价人们是否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是否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指标。在此评价指标的支配下,购置电教设备成为重视教育的代名词,使用电教设备成为教学效果良好的同义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大量购买与长期闲置并存

一方面,学校或者教育部门拿出有限的教育资金,购买大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来的教学媒体,呵护有加,长期闲置。这些被购置来的先进的教学媒体,成了学校装点门面、炫耀实力的资本。这种买而不使、购而不用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购置教学媒体的初衷,而且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滥用与误用并存

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教师“钟情”于电教设备的使用,把课堂变成电教设备的演练场,把上课变成演示电教设备的活动。另一方面,漠视与硬件相关的软件以及观念形态的技术。这种无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滥用与曲解教育技术内涵的误用的做法不仅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反而成为阻碍教师主动性发挥的镣铐,使教师成为电教媒体的奴隶。

2 信息的膨胀与效果的低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信息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倾注大量的信息。笔者曾经到豫西的部分中小学考察,发现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疯狂”地给学生播放PPT课件。在信息的狂轰乱炸下,学生只能疲于应付信息的刺激,一脸茫然地盯着屏幕。认知负荷理论的代表Sweller等[4]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的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种情况被称为认知超载。当前,由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而导致的信息膨胀、学生认知超载、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3 目的的背离与技术的曲解

毋庸置疑,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它是为学习服务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脱离了学习目的或者教学目的,教育技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人们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往往把目的和技术的关系给予曲解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把技术凌驾于目的之上

教学目的(标)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5]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标)开展,即使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备受青睐的教育技术也不例外。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技术青睐有加,人们把教育技术和教学目的(标)的地位给予颠倒了,把技术凌驾于目的之上,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这样势必导致本末倒置,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2) 教育技术就是追求最新的、最先进的媒体[6]

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盲目攀比、总在购买先进的设备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个现象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幌子下一直‘合理’地存在,屡禁不止。”[7]这使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比赛中,愈来愈追求现代教学媒体向高、精、尖发展,却忘记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目的,偏离了正常的教学方向。

4 人性的丧失与技术的枷锁

现代教学媒体(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主体间过分依赖技术力量进行沟通,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人们彼此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产生了教育主体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相互理解、相互关联、相互承担责任的纽带,导致人们“对一切现实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再关心,精神完全被网络所控制,成为网络束缚的‘非人’”[8]。在这样的环境奴役下,人性被物性取代,人性随之丧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毫无疑问,人们对技术的使用愈多,对它的依赖性越大, 正如有学者所言:“凭借着科学技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然而自由之得同时亦是自由之失,我们依靠科学技术获取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也就同时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这项技术。”[9]“技术本来只是人类用来认识自然,实现自身解放的一个工具而已, 而此时人类却不得不依赖技术, 成了技术的人质。”[10]人成了工具的奴隶,技术成了套在师生身上的枷锁。离开了特定的机器,教师不会上课了,学生不会思考了。

教育技术的异化,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展蔓延,必将使人们对教育技术的价值产生怀疑,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造成危害。因此,正视教育技术的异化现象,客观分析造成异化的原因,提出教育技术异化消解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三 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

造成教育技术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括起来,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1 客观方面:技术和技术异化是一对孪生儿

只要有技术,就必然会有技术的异化与之伴随。正如恩格斯[11]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学者陶波特(Stephen L. Talbott)在谈到技术所固有的、对人的潜在负面效应时也认为,“一方面技术是我们的杰作,另一方面技术又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与技术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就像生物学上所说的共生现象一样,无法逃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生存在技术社会里,就必然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异化。当然,这种与技术共生的技术异化是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这种异化也是不可消除的。除非完全拒绝技术,但那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因此,只要使用技术,就一定存在技术的异化现象,这是由其技术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与技术由谁使用、如何使用无关。

当然,我们承认技术异化的客观性,并非是无视和放纵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蔓延。一方面,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原因,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对策。

2 主观方面:技术的不恰当使用

我国学者乔瑞金指出:“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导致了人被压抑、扭曲、剥夺、制约或限制。使得人不能够成为自由的社会存在;导致了技术实践背离了它的目标,它本应增添人类的福祉,却往往成为人类的梦魇。”[12]具体到教育技术领域,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误解

客观地说,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的。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教育技术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的综合。不能否认,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技术工具论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重视对教学媒体(物化形态的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对于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这是教育技术中的智能形态的技术)。正是由于实践领域中的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误解,导致对教育技术的错误应用,进而促使教育技术异化的产生。

(2) 对教育技术价值的曲解

经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价值观是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又一重要原因。经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技术是至上的和万能的,技术是人类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因此,人们相信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就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以期经济地无限增长。在这种“技术至上”观念支配下,技术的价值超越了人的价值,技术应用毫无节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技术异化现象日趋严重。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欠缺

“在我国,有许多示范性学校,虽配备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却不具备驾驭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在运用中只能望“机”兴叹。”[1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的数量少。二是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错误认识,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整合能力的高低体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教师只有具有高超的整合能力,把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达到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上述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中,客观原因决定了教育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永久性,而主观原因决定了教育技术异化的人为性和可控性。纵然教育技术异化伴随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不可避免,但教育技术生成和应用的主体是人,教育技术究竟体现的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是作为教育的生产力还是破坏力,是“善”的被利用还是“恶”的被利用,是造福于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最终取决于什么人、以何种目的和价值观掌握、控制技术。正如爱因斯坦[14]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此,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自身。

四 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对策

意识到教育技术异化的存在,正视教育技术异化的现实,乃是教育技术异化可能得以消解的第一步。如果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异化之存在,或者面对教育技术异化麻木不仁,教育技术的异化只会愈演愈烈,这必将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途径很多,笔者主要从教育者层面探讨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消解教育技术的异化。

1 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消解的前提

对于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从教学过程的要素还是从教育研究的层次上来讲,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其中一个要素,同时还不是核心要素;教育技术仅仅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而不是所有。因此,不能过分夸大教育技术的作用,要把教育技术放在它应该具有的地位上。那种盲目夸大教育技术作用的思想和做法,不仅是错误的,同时对于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以及教育事业也是有害的。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是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动态的教学内容呈现固然可以发挥其多变、传递信息多样的特点,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能为所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经典的图片、鲜活的数据、学生表演的小品、学生构建的图形……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同时,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教育技术只是教师实践的客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把教育技术凌驾于教师之上,只会引起和加剧教育技术的异化。

2 客观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是消解的基础

技术和技术异化是一对孪生儿。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可因此而抵制和拒绝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正视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发展和蔓延,客观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现象。

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导致的异化,可以通过技术的更新、改进来消解。当然,大量的教育技术的异化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导致的,比如,不科学的评优表先制度、教育技术使用者的素质低下等。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消解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而导致的教育技术异化意义更大,也更不容易。因为现实中,大量的教育技术异化都是由教育技术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只要把由此引发的异化问题消解了,教育技术的异化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3 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是消解教育教育技术异化的保证

教育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切莫无视客观条件、齐头并进,或者冒进,更不能搞。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鼓励学校购买、教师使用合适的教学媒体。配置了超越客观水平的教学媒体,只会造成教师怨声载道、媒体睡大觉的局面。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鼓励和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坚持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勿以是否使用媒体作为标准,否则极易使教师丧失教学的个性,成为教学媒体的奴隶。

4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

现实中大量的教育技术异化问题都是由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师引起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熟练使用教育技术是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消解当前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

我们一方面要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为指导,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改革师范院校中用于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使“职前、职后”两个层次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为教育系统输送合格的新鲜的“血液”。

总之,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是个现实问题。教育技术异化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消解教育技术异化,单纯从某一方面努力将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科学使用教育技术,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辞典[Z].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22.

[2][12] 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50-251,257.

[3]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6.

[4]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5] 田慧生,李如蜜.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64.

[6][7]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8] 颜士刚.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9,(1):8-11.

[9] 宋建丽.技术异化与自由追求之失[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94-100.

[10] 谢胜旺,张慧民.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4-117.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5.

第8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首先,建立稳定、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实验技术立项和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既会摄影、摄像、编辑,又能进行平面设计和课件制作,还要了解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知识。其次,提高实验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在职攻读学位、短期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4)改革体制,健全制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应在学校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首先,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应在学校实验中心一级统一管理下,院系二级管理应按照学科设立相应的分室,明确分工、责任与权利,发挥各实验室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根据管理目标和任务健全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这是管好用好实验室机器设备的保证。如《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开放登记制度》、《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仪器报损制度》、《实验室仪器共享管理办法》、《实验耗材申请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第三,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学生实验的时间、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修情况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有明确的记录。(5)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建设思路,坚持“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实践与创新全面提高”的教学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对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第三,采用分层次、多手段教学模式;第四,实行有序、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笔者借鉴其他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认为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应建设以下六个主要专业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实践场所。

1.现代教育媒体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能力,主要用来完成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电声系统、教育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一般配备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器、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设备、视频展示台、扫描仪、录音机、打印机、录像机、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声设备(话筒、调音台、均衡器、压限器、分频器、效果器、延时器、功率放大器、音响)等,以及相关软件编制所需要的材料,如投影片、幻灯片、磁带、光碟等。

2.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教材、电视教学专题片以及多媒体视音频的处理能力,主要用来完成教育电视系统、新闻采访学、电视节目制作实践、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音响与照明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具体包括:彩色摄像机的技能训练、录像机的操作使用技能训练、布光技巧训练、配音技巧训练、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实用技能训练、光盘刻录、录像带复制等。该实验室一般应配备:彩色摄像机、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线性编辑系统、调音台、字幕机、特技机、话筒、光盘复制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如3DMax动画软件、Premiere、EDUITS影视制作软件、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各种节目制作辅助软件。

3.多媒体技术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主要用来完成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具体包括: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网上资源检索,采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局域网组建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研究等。一般配备的设备有:网络服务器、视频展示台、调音台、话筒、打印机、扫描仪、投影机、微型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刻录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如办公系统软件of-fice,动画制作FLASH、3DMAX,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文字制作软件Cool3D,软件课件开发软件Authorware,音频处理软件SoundForge、Cooledit,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如音频格式转换软件GoldWave,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VideoConverter,压缩软件WinARA,暴风影音媒体播放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辅助软件等。

4.摄影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摄影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主要完成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艺术基础美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教学任务。具体包括:摄影器材的使用技能、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图像的后期处理技术、摄影布光技巧等。该实验室一般配备:数码照相机、灯光、布景、打印机、扫描仪、计算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和摄影耗材。

5.微格教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之一。主要完成教学设计、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微格教学与教研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革、师范生教法课程改革等。该实验室一般由一个中心控制室和五个左右微格教室组成。该实验室一般配备:微格教室主要有摄像机、云台、录音机、录像机、投影机及控制台,控制室用一个计算机处理中心和多个计算机处理终端,通过系统接口电路把整个系统的外部设备连接起来。该系统具有测试功能及受训者资料管理功能,实现了评价者给受训者评分自动化及受训者在册、训练科目、训练内容、训练成绩、训练日程表等资料的管理,为评价者对受训者的教学评估提供了理论数据。

6.网络(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室

第9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教授我们的学生。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如此。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呢?

例如:学习“抛物线”一课时,我广泛收集生活中有关抛物线的诸多素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一开始,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简短的语言沟通、心灵交流,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出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领着他们去欣赏生活中的“抛物线”:雄伟壮观的桥梁上有抛物线、探照灯的内壁是由抛物线旋转而成(展示旋转过程)、太阳灶轴截面的外轮廓线是抛物线……这样一来,创设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们身边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领略到知识的魅力,感悟到“抛物线的形状”,从而更想了解它的一些特性……这样一来,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研究生活的能力,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理解高中数学部分教学中的重、

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在讲授必修2“空间几何体”时,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动画过程,展示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过程通过视觉图片,动画过程来传授新课,让他们更容易地掌握并区分各类几何体的定义,更形象地体会几何体的性质,为后面复杂的几何证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图象的绘制及平移这种视觉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对比,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图象变换规律,大大减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应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书中指出:新世纪的教育目的要从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认知(智力)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

习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不但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板书劳累之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应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中,加强互动交流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不能使我们成为机器的操作者,让多媒体成为主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留些空间与时间加强人与人的交流。

比如:以前课堂上学生板演,非常费时,效率很低,因此老师们很少让学生参与,但应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直接将学生的解题过程放到展示台上展示,更加灵活、简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六、应用信息技术的建议

由于我们数学教师往往是非计算机专业,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画面不清晰、不美观的情况,并且会使许多信息技术功能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实际内容,背离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件的制作技术,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特点的课件,从而达到师生、教材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此我对制作课件提出了如下建议:

1.参加各种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可以集声、光、色、动于一体,丰富课堂。

2.仔细挖掘教材内容,广泛收集生活素材,不断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

3.各个学科教师进行群体协作。

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合理“度”。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尺度,积极让学生参与其中,争取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亲密合作达到最好效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学会独立学习。能有效地把数学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求学,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黎大志.现代教育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06-01.

[2]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郭红玲.中国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