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

第1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第2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2016年入冬以来北京最冷的一个早晨,驱车一路向北进入昌平区,燕山山脉的轮廓逐渐清晰,在湛蓝的天空下划出黛色的刚毅曲线。行至地铁南邵站附近,即是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浅米色的大门,再往北约100米,就到了泰康燕园医院。从表面上看,泰康打造的医养融合模式,便以这样最简单的物理方式相互连接起来。

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作为养老产业领域最早的一批开拓者,大概9年前,泰康确立了以长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养融合”战略,即在养老社区邻近建设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双轮驱动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泰康早在2007年开始在养老产业领域悄然布局。8年后,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为泰康老年康复医疗体系的首个示范基地。

而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2015〕14号)、《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等多个文件,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若干意见,鼓励保险资金等社区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明确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院长付研,便是随着燕园医院的开业走进泰康医养融合实践中的。

医养之间,用专业守护生命

2015年11月,位于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一旁的康复医院正式落成。对一个养老社区来说,医院和护理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现行政策的限制以及医疗护理资源、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是个大考验。于是,泰康将“医养融合”设定为养老社区的最大特色。社区配建了1万平方米的二级资质康复及老年病医院,有2个标准手术室、114张病床,可以为社区老人和周边居民提供老年病和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慢病管理、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医疗护理服务。对外则通过康复医院与知名“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合作,与国际一流医院建立国际医疗直通车转诊服务。同时,社区签约了999急救车驻场,可及时响应紧急医疗救助需求。

坐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二层的大厅里,付研讲道:“我们考察了美国多家养老社区,比如波士顿着重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的埃里克森Riderwood校园,也有类似于我们国家托老所的居家养老模式,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现在泰康之家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做完康复训练的老人,由护工推着或自己慢慢走着,不时由身边穿行而过,付研叫得出他们每一位的名字,看到心情好的老人,付研就握住他们的手,跟他们聊几句,老人们往往就开心得笑起来。

在泰康之家,医院派出医护人员进驻养老社区,并在社区内设立24小时值班的医务室。住在养老社区的老人,如果遇到突况,可在医务室获得及时治疗,必要时还能紧急转诊至康复医院抢救。付研说,社区很多老人已经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大到社区活动场所、小到房间里的卫生间,泰康几乎在每一块活动区域都设置了紧急拉绳报警系统或者按钮,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老年人因突况而未得到有效救助的情形发生”。

何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翻开手机里的相册,付研轻轻讲起何阿姨的故事。何阿姨是泰康之家独立生活区乐康园的居民,虽然在生活上有自理能力,但是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同时又多种老年慢性病缠身,最严重的是还患有心力衰竭。“何阿姨突然在一个周末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而晕倒,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可以说死亡的概率达到了90%以上,各种不好的症状都伴随而至:呼衰、心衰、肾衰、神志不清。”从事一辈子老年急救的付研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立刻调动所有资源开始抢救。整个抢救的过程很紧张,最后的结果很成功。之后,何阿姨在医院用了三周的时间恢复,出院后的她还是非常虚弱,没有力气下地活动,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针对何阿姨的情况,付研和医护人员就将她送到泰康之家的专护区进行康复治疗。最初,医院的康复人员每天给她做被动康复训练,等到何阿姨好一些之后,她就到医院康复大厅进行每天一次更全面的康复训练,有被动型的也有主动型的,从而一点点好转,直到能自己慢慢走路、活动,一共用了两周时间。

“从命悬一线、抢救、逐步康复到回到乐康园的家,何阿姨一共只用了五周的时间。”虽然她已经可以像之前一样独立生活,但是工作人员还是会对她进行持续观察,妥善安排好何阿姨今后的照顾和治疗,并且定期对她进行康复治疗,对此何阿姨和家人终于可以放宽心了。“何阿姨的故事让我感受很深刻,生命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用心地去照顾患病的长辈们,何阿姨的整个抢救过程很让人欣慰。因为在泰康之家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闭环服务,长者安心地在独立生活区生活,在身体发现问题时可以马上到我们的医院进行护理、治疗和康复,直到他们身体完全好转并且医生们评估合格后才让他们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不到一年时间里,这样的故事很多。有些老人康复后,发了照片给付研,付研一一存在手机里,不时翻看,欣慰与动力涌上心头。目前,泰康之家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以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生活服务方面,社区通过管家式服务体系,让长者们在社区住得舒适、踏实和方便。在餐饮服务方面,与国内知名的餐饮机构松鹤楼合作,共同开发了适合长者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特色社区餐饮。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社区居民的活力生活,社区提供近1.2万平方米的超大“会所”,包括健身房、舞蹈室、恒温康体泳池、手工坊、绘画室、图书馆及多间教室、家庭影院、电子高尔夫室等,为居民的活力生活提供理想空间,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程。

1+N多学科团队全方位照护

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300万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主任沈小平表示,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4所,其中只有14%的学校设有养老专业方向,养老护理招生也困难重重。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4万余人,对比日益增长的4000万失能老龄人口,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料难题,不少养老服务供给方由过往单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已转型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而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已经转而考虑医护式养老机构,尝试依赖社会化资源,寻找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的“出路”。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据研究,中国慢性病患病率16%,而慢病在所有疾病费用负担中占比达70%;重视预防、康复可降低成本20%。响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病医疗费用”,泰康创新医养融合慢病管理模式,建立“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老年护理”闭环整合型医疗保健体系,提供超出传统疾病治疗范畴的多学科共存的医养融合服务,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通过“治未病”全方位照护社区居民健康,降低医疗成本。

付研说,普通家庭根本难以支撑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泰康养老社区护理总监刘女士表示,从专业护理角度来看,家庭照料者的护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如因长期卧床产生的压疮问题,不及时处理会增加老人细菌感染的几率,家庭护理环境也因缺乏像全身移位机、吸痰仪、空气床垫、步入式浴缸等专业适老化设备,影响了老人亚急性和慢性阶段的照护质量。“拿植物人这种因脑出血而留下的后遗症来讲,伴随老人的脑细胞减少、语言交流障碍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这三个开放通道的护理,就需要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康复师、营养师,还有包括一些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来组成一个‘1+N’多学科团队,共同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日常、医疗照料以及心理辅导。”

医联体老年病精准医疗

2016年7月17日,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签署协议,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立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神经变性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护理、康复及相关科学研究。“泰康之家是泰康人寿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养老、医疗健康投资与运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是从事神经变性病临床诊疗领域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学会组织。”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以神经变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诊疗、护理、康复领域新课题、新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机构,将在老年疾病防治中重点落实精准医疗实施计划。“精准医学是临床信息、疾病队列和生物样本库,结合组学研究、分子影像、临床药物、大数据、临床结果的评估,形成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医疗费用。”

老年神经变性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又称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 disease,MND)等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老年病或慢性病,国内患有老年神经变性病患者在老龄化背景下仍然呈上升趋势,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已达4023万。此类病症急性期治疗过后,亟需通过长期关怀照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付研说,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署后,签约双方将全面开展该中心建设工作,推动老年神经变性病患者诊疗、护理、康复一体化协作。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延峰教授为主导,带领专业委员会成员作为学术支持团队。

第3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在上海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背景下,徐汇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老年人口持续增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加、空巢化趋势明显等特点。截至2014年底,本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26.95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9.35%。据预测,到2020年徐汇区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32.5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36%以上。为应对挑战,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府职能、服务形态、工作方法和联动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并深入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健全三大服务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区政府通过公建公办、公办公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建设和完善机构养老服务。加大了开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对养老机构专业岗位、专业人才给予补贴,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此外,区政府积极探索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徐汇区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委托社会组织“徐汇区养老机构服务指导中心”对养老机构开展分层指导和分类培训,并按照养老机构服务管理规范形成考核指标,开展规范达标活动,将考核结果与政府补贴挂钩。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独居老年人结对关爱工作,开展了社区老年人互助“睦邻点”项目,在社区选择一些富有热心且住房条件好的独居、纯老家庭老年人的家中,为社区内其他独居、纯老家庭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慰藉等服务,帮助老年人消除沮丧感、孤独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建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以建立老年长期照护体系为目标,依据市统一制订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社区助老、高龄护理、机构养老、老年护理等分类医疗需求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统一受理、评估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实现老年基本照护需求与专业服务合理匹配,促进有限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2014年在三个街道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区开展。

完善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政府购买为老服务项目等相关政策,支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管理。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96289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信息查询和牵线搭桥服务,使服务供给与需求紧密对接。

前进路上的“羁绊”

养老机构与人口分布尚不完全匹配,医养结合面临一些瓶颈难题。未来,徐汇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加快,对养老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本区人口密度呈现出北密南疏的分布特点,北部由于建设用地有限,机构养老设施较少,规模也相对较小,挖潜新增设施难度大,南部设施离市区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使得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并且,由于收费标准差异和观念原因,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难题,对达到10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须设内设医疗机构的要求,由于软硬件条件限制,落实困难不小;社区卫生中心及二、三级医院由于认识和机制原因,医生多点执业机制推进难度较大。此外,养老机构护理床位费用与社保支付仍未完全打通,致使医院护理床位与养老机构护理床位收费形成剪刀差,一位老人说:“在医院住院享受的医疗服务比养老院护理床位的服务好,但支付的费用反而少,我宁愿去医院。”

专业为老服务人员缺乏,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养老机构普遍反映,机构为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待遇大多为税后每月3500―4000元,他们经常没干多久就跳槽,队伍稳定性差。而为老服务人员的想法为,他们劳动强度不比月嫂、农民工低,但报酬相比有较大差距,并且得不到社会认同。这种矛盾导致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多数机构聘请退休返聘人员,医护人员年龄偏大,无法形成正常的职业发展机制。此外,有关部门对养老机构护工组织的培训次数仍相对较少,并且培训内容仍不够丰富,需要更加接近实战,贴近老人护理需求。“培训的形式、时间不够灵活,如安排集中培训,使得本已护理人员人手紧缺的养老机构,更加捉襟见肘。”一位民办养老院负责人说。

养老服务还未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力度不够。为老服务还是以政府突入为主,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不够,特别是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较少。徐汇区养老机构共41家,民办公助养老机构19家,纯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仅1家,占比较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着土地供应、政府资助、价格控制等政策,市场还没有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难以满足老年人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

来自一线的呼声

养老机构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社工等从业人员在座谈交流中呼吁:

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拓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渠道。开展多层次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自身,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更便捷、更个性化的培训课程。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设立护理等级资质,形成护理人才梯队。充分依托辖区内的专业社会组织,完善为老服务人员的用工、培训、评估和考核机制。完善职业保障。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引入社会人才,对在民办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公办机构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完善为老服务人员职业防护机制,督促相关机构依法缴纳住院等社会保险费。完善本区为老服务行业用工指导意见,规范用工行为,形成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尊老敬老意识。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平台,促进养老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开展养老服务优秀人员评选活动,培育和树立尊老敬老的模范典型和为老服务光荣的理念。

第4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摘要】  充分调动现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诸如人文史料、医学文物、网络资源等,充实中国医学史的学科内涵,深化医史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教学方法; 医学文物;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网络资源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按照时间顺序,从原始社会直至近现代,介绍历代医学发明的主要成就,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道德修养,医学与文化的关系等。因此是一门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36节课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医学道德、身心健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现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诸如人文史料、医学文物、网络资源等,充实中国医学史的学科内涵,改变传统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 人文史料的运用

中国医学史教学中,首先要讲授中医药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情况,如基础理论、本草、方剂、针灸、推拿、临床各科取得的成就等。这是医史教学的基石,属于内史范畴[1],即医学科学与技术本身发展的历史。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年),王吉民、伍连德《history of chinese mediecine》(1932年),李涛《医学史纲》(1940年),3部著作成为近代中国医学史的扛鼎之作,也确立内史的研究方向。医史界前辈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内史研究成绩斐然,大框架已经形成,这向来也是医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不仅包括医学和历史学的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汲取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历法、佛学、道藏、儒家文化等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的成果,成为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外史研究,即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等外在因素影响医学发展的历史,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面前[2]。如讲授夏~春秋时期的医学时,过去因为夏商周的年代模糊,教师往往从奴隶制社会兴衰的角度加以论述。“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0年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成功解决千古之谜。夏(公元前2070~前1600)、商(公元前1600~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引入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明晰的年表。又如讲述朱震亨创立养阴学说时,除讲清“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等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予以交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官府受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家持之以为命;世人习之以为俗”,辛香刚燥之剂,多服、常服、久服之后,势必阴液匮乏,故“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养阴学说显然与朱丹溪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医学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人文史料的合理运用,能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教育有机连接起来,不仅了解医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医学的现在以及预见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医学文物的利用

医学文物,这个概念近年来被学术界认可,与众多其他类别文物不同,定位明确,突出文物的中医药特色和价值,正逐渐形成医学文物独立的学科地位。对于中国医学史课程来说,医学文物的充分利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走进博物馆,成千上万的医学文物直观、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使教学变得极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个学生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漫漫历史长河,触摸到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中医学的脉搏[3]。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自迁入张江校区后,面积成倍扩大,现有建筑面积6 413 m2,陈展面积约4 000 m2,收藏医学文物一万四千多件,展出二千五百多件。馆内设有9个展区和科普活动室、图书资料室、多功能讲演厅、文物库房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设施。综合馆、校史馆、中药标本馆、中医科教馆和4个专题馆(中药方剂、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如砭石是中国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展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窖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砭石,能使学生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砭,以石刺病”有深切的理解,进而加深对医史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消化。又如当参观的学生惊异于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时,教师可以从清·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说起,回顾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高武《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前后串讲,温故知新,铜人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更深。馆内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造型别致的预防器具。如汉代鎏金铜熏炉,晋代瓷唾盂,明代室内大型烟熏消毒器,明代烟熏消毒被褥用器,清代灭蚊铜灯等。这些具体的医学文物,显然对加强学生预防学的理解大有裨益[4]。

利用中医药博物馆丰富的资源,采取具体医学文物为研究对象,使学生对馆内陈列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一定特色的医学文物有所了解,加深对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成就、特点的认识。进一步结合书本知识研究,作现场专题讨论,既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网络资源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总量几何级增长,因特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我们的学生,多生于20世纪90年代,就是俗称的“90后”,对于新知识、新技术,存在与生俱来的敏感,其中不乏网络高手。因此,教师善于应用网络资源,既有利师生沟通,更能使医史的教学如虎添翼。

常见门户网站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163)、雅虎(yahoo)等,用于一般信息的检索,均能提供相当的帮助[5]。谷歌google、百度baidu,世界二大搜索引擎,界面简洁,耗时更短,结果更多。如以“中国医学史”为检索词,google搜索所有网页,耗时0.22 s,约有3 690 000项符合的查询结果;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64 100篇,用时0.056 s。“在结果中找”“高级搜索”以及相应运算符号,有利于缩小范围,命中目标[6]。一般书籍,建议使用超星ssreader,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网。一般期刊,可以查阅龙源期刊qikan,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专业文献的检索,诸如pubmed、springer、ovid、freemedicaljournal等,适合医学英语文献。

对于中医医史文献资料,常用的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和万方数据wanfangdata等。譬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今约8 200多种期刊全文,并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全文文献总量 2 200 多万篇。试以“中国医学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有记录802条。又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包含了1989年至今的近9 000种期刊刊载的1 50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250万篇的速度递增。按照中图法分为8个专辑,近9 000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若以“中国医学史”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有记录108条。如果以“医史”或“医学史”为主题词,那检索到的文献,更会成倍甚至十倍得增加。此外,《中华医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二十五史》等电子光盘,均能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日益精进,中国医学史课程面临全新的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的同时,充分调用现有的人文史料、医学文物和网络资源等积极因素,综合利用,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年轻一代牢固掌握中医药学知识,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玉清,臧守虎. 中医医史外史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2):33.

[2] 朱建平. 开拓我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1):3.

[3] 任廷苏,郗 效. 谈医史博物馆和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1998,17(3):35.

[4] 吴鸿洲. 试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的功能[j].中华医史杂志,1998,24(4):249.

第5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健身、养生和健心文化是太极拳的本体文化,太极拳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太极拳文化的外延表现。同时对太极拳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申遗”、“高校”、“独立赛事”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打破了自身的发展瓶颈、符合了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满足了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发展之路。

关键词:太极拳 文化 传播

前言

太极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和合精神,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太极拳就是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形意结合、顾逆缠绕等阴阳结合的动作套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沃土,吸收了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承载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导倾向,是一个底蕴丰厚、主旨鲜明的优秀文化体系。所谓太极拳文化就是太极拳技术及相关理论的总称。它是以太极拳为载体,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1、太极拳本体文化传播解读

太极拳运动不仅具备体育项目共有的健身内容,而且其具有的特殊运动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理论,对人体机能具有较好的健身养生作用,这显示出了太极拳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优势,而其他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运动则稍显逊色。人是在运动中走向完善。“生命在于运动”其真正的含义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完善的人生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机能、意志品质、智慧、道德等要素和谐均衡的有机统一体,这一切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增强体质,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人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1.1 太极拳健身文化传播

太极拳健身文化不仅是太极拳健身的理论符号,更是指导人们走向健康的人体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010年8月23日,重庆晚报报道称“美拟全国推广中国太极拳”。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太极拳这一古老的强体健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纤维肌痛等一些慢性肌肉损伤疾病的症状。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课程结束后,有79%的太极拳练习者切实感到他们的病痛减轻了。史料记载和实践均已证明,太极拳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除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外,还在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1.2 太极拳养生文化传播

太极拳的养生原则也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太极拳与中医理论在理法上是一致的,它即可以用于武术的技击,又可以作为养生的内功,是融武医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在中国的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医学思想的运动实践形态。太极拳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很多养生术,如引导、吐纳、练气。太极拳十分重视养气,所谓气足神旺、神旺则动作敏捷,所以太极拳以养为本以练为用。太极拳以养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高度有序化的最佳状态,是人的整体系统功能处于高级健康状态,这与以养为主的中医理论是相一致的。

1.3 太极拳健心文化传播

健心一般脂通过某些方法和手段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太极拳的发生和成长无不浸润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太极拳家们继承了古典哲学中关于心论的衣钵,使儒家的道德之心和道家的虚心融会成为太极拳理、拳论的“心”。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偏重于它的思维和意识功能。长期习练,不仅对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十分有利于消除现代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调节人们失衡的心理状态,达到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从而克服现代人的心理障碍。突出了太极拳的“健心”功效,此极有助于实现人的身心和谐。

2、太极拳外延文化传播解读

今天,太极拳虽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普及已经非常令国人感到自豪与骄傲,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一个历史规律。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太极拳及其文化,我们不仅仅要继承祖先的宝贵财富,最主要的是能够使太极拳文化跻身于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之林,就必须大力研究、解读太极拳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太极拳。

2.1 太极拳的地域文化传播

认识太极拳在世界广泛传播的文化现象,需要将太极拳放在产生它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太极拳产生时的晚清社会化转型和理学考据学术之风,使太极拳经历了由乡村民间而进入城市,由民间低位文化而趋向士大夫高位文化,由北方而南方,由南方而海外的发展道路。

2.2 太极拳的民族文化传播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青睐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迅速发展,致使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以外促内”的形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民族自己的太极拳文化搞不好,怎么能推向世界呢?我们的老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珍宝最开始没有受到国人的普遍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此,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太极拳发展盛事的契机,把我们的国粹太极拳研究好、发展好,为我们的全民健身事业发挥独到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3、太极拳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解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挖掘整理太极拳文化的和谐内涵与功能,促进完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弘扬太极拳文化要与建设和谐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积极培育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良好的竞争意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中国人的和谐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培育正义的、公平的、民主健康的社会,发挥太极拳文化的作用,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改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3.1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太极拳的产生引起了中国武术运动方式的巨大变化,这是太极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使武术的运动方式开始由粗俗走向儒雅,创造了一种缓慢、均匀、外柔内刚,既可以修身、健体,又可以攻防技击的运动形式。这使得拳术得以进入较高文化层次人群,也为武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打破了自身的发展瓶颈

太极拳是休闲的。人类在21世纪跨入休闲时代的进程中,最能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属太极拳。随着社会的变迁,太极拳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由早期的陈王廷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在总结民间和军队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创编出太极拳早期的拳架。陈式特点:动作缠绕,上下螺旋;发劲迅速,抖弹,柔中寓刚;快慢相间,蓄发相交,富有韵律;跳跃、跌叉,前后动作衔接紧凑。杨露禅为了适应王公贵族的学习需要,将其学于陈长兴的架势宽大的老架加以修改,编传“绵拳架”。后来由其子杨建侯修改为中架子。经过杨澄甫一再修改,遂定为大架子,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套路。

3.3 符合了当代人的价值取向

太极拳是一种道德理性的楷模;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上好的文化品位。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太极拳练习要求在意念上使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气充盈身体。天人合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

第6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村;老年保障;养老模式

在城市生活数年,假期回到我们出生、成长的家乡,有时明明身处农村,却觉得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虽然骨子里还是无比熟悉。每每想起老家,最为挂念的是年迈体弱的奶奶,最为担心的是像奶奶这样的老人,这或许是我们学习和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养成的习惯,也或许是人本能的反应。奶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勤劳、善良,相信日子会一天天过得好起来。然而,至今年过七旬的奶奶仍然未过幸福的晚年生活,爷爷的去世更是给她增添了寂寞和无助。几乎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和附近村庄众多比奶奶生活更艰难的老人。这些老年人的人生就像“土”一样,没有激情,很平实;没有享受,很朴实。他们离不开土,永远被踩在脚下;离不开地,半截身子栽在田地里。本文分析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人生弹指间,岁月匆匆过,眨眼就年过半百。面对年老,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但生活在农村(尤其是边远乡村)的广大老年人群体对此是不需要考虑的。年迈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沿着以前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用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一)脸朝黄土、背朝天,活到老、干到老

他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一辈子要在地里,耕着、种着;现在老了,依然在地里摸爬着。其中缘由,一是习惯了,离不开土;二是离开土就没法活,得在地里刨食。只要还能动,农村老人的生活就得全靠自己打理。在村里,没有老年人“退休”的说法。

(二)养儿不如养女,养女不如养猪,养猪不如养己;多养不如少养,质量胜于数量

这是村里的普遍现象,在老年人自身状态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儿子的比多个儿子的好过活,仅有的一个儿子会因为无法推“皮球”而更好地承担起养老责任,也要考虑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向自己学习。这种不多的乡村舆论,在这时能够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儿子是传宗接代的本”,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根深蒂固,儿子继承所有,包括财产,也包括养老。然而随着老人的进一步老去,女儿与父辈的情感更为亲近。事实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碰到多个儿子,而每一个儿子又表现平平或在众多儿子中没有一个强势的话,老年人的生活更多的会倾向于女儿。另外,老年人自己的能力、积蓄是很重要的。年轻的时候,投资于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是很实惠的。老年人能力的提升能够带来更多的积蓄,维持子女不管不顾时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笔积蓄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子辈的态度。近年来,老年人经济能力的加强和对子女养老现状的感叹,呈现出一种向自我养老转变的趋势。此外,子女的经济水平、养老意识等综合素养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子辈是在解决了自身的生计之后,才有能力和心情来对上和对下负责,承担起对父辈的赡养和对子辈的抚养责任。这点在村里表现的极为明显,通常,儿女经济水平较好的老人总是比子女贫困的老人日子过的舒坦些。

(三)小病找死,大病等死:去治,人亡家也破;不治,人亡家不破

由于长年过度劳累、缺乏劳动保护、生活水平低下和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

农村人到50岁左右都累下不少伤病,60岁以后病痛就更多了。但在医疗费用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农都无钱治病。对于没有医疗保障和储蓄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药费极大地超过了他们的支付能力。他们能忍的就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去看病。即使看病,通常也是在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拿一些药丸,打上几针而已。这种治疗虽然有时能见效,但由于没有护理和保养,是很不彻底的。遇到大病,只能是慢慢熬,这时只能看儿子的能力和孝心了,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一般不承担,也不会受到世俗的责备,如果承担一些的话,那就是很好的表现了。问题是在当前的农村,年轻人也没有多少现金,去治,只能是借债,病还没治好,媳妇也许就闹着离婚了,因为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治,老人就只有等死,家虽在,但看着亲爹亲妈在痛苦中死去的感觉肯定不好受。这就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至少这个村庄如此。

(四)婆媳、婆媳,战火不熄

婆媳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村里的主要矛盾之一,永远都难以消除。这个时候就要看以下方面:一是媳妇与婆婆双方的涵养或实力较量。如果婆媳双方都有一定的素养,相处起来较融洽;否则,双方之战不可避免。二是儿子的能力和涵养。儿子要是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处理婆媳矛盾的周旋能力,这个家也会是比较安宁的。但这样的儿子在这样的村庄是比较少见的。三是多个儿子的话,至少要有一个有孝心,而且是强势的。否则,就是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五)有时间就打电话回来吧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速了城乡二元化的进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快,这个村子也不例外。村里绝大多数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小孩,整个村庄可以说是“空心村”或“留守村”。留守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和情感扶持,他们在克服自身生理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的同时,还要照顾留下来的孙儿、孙女,耕种全家的土地,负担大大加重。面对外出务工的子女,农村老年群体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显现出来。记得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时间就打打电话回家吧。但是,家究竟在哪里?这是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也是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上面对的挑战

上述五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下农村老年的生活现状,揭示了当前农村老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家庭保障、医疗保障、内部关系和心理情感上面对的五大问题。

一是农村老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问题,不劳动即无收入。为自身生计考虑,为后代负担着想,老人们只有终身操劳,自食其力。二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子女之间赡养责任分配不均的问题,老人们不得不克服困难,通过自我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三是疾病对老人自身和家庭的影响问题。由于农村老人严重缺乏疾病方面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常是“一人病倒,全家趴下”,凸显出当前农村家庭医疗责任的脆弱性。四是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长期受困于婆媳之间的关系。儿媳妇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为儿子的丈夫对待老人的方式。这种态度从婆媳之间扩展到家庭成员之间,导致兄弟姊妹关系恶化,家庭不和,不仅加重了老人的挫败感,又进一步降低了家庭保障的质量。五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健康堪忧。一方面,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和担忧加重了心里的不安;另一方面,老人的生活和饮食起居缺乏子女的关心和照料,时时事事都得靠自己解决,心里耐不住的寂寞和痛楚。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实质上亦变得难以为继了。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子女独生化、就业非农化和居住分散化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老年人除从子辈中获得经济供养之外,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扶持。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涌进城里的务工群体,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在农村的年迈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人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的平均寿命得到提高。寿命的延长,必然导致其自理能力的下降,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储蓄能力有限、社会养老不足。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农产品有限的附加值,使得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极低。绝大多数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很难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出较好的安排和储备,除自我保障意识弱外,收入低是主要原因。同时,国家推行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因覆盖面太小,社会化程度低和农民不了解保险政策、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同样使得农村老人的保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现实的各种因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危机。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务工,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长期的异地分处,使得子女对年老父母的照料和慰藉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经济市场化背景下“孝”文化衰落和老人自身弱小的经济能力,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进一步下降。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三制”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该村生产力依然低下,生产方式还停留在“牛耕犁耙”时代,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几乎不存在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和“老人贫困化”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在基本生活、家庭保障、医疗保障、内部关系和心理情感上的五大问题,老人们显得无助和脆弱,老年妇女的情形则更糟。结合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分析,基于对当下我国农村保障现状的梳理,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三三”制多要素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第一个“三”指这一模式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三种制度为主要内容。第二个“三”指该模式集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于一体。第三个“三”指这一模式由农民、农村集体组织和国家三者共同承担责任。其中,第一个“三”保证了农村老人“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第二个“三”充分发挥三种保障各自的优势,服务于农村老人保障的实际需要。第三个“三”,妥善处理了农民、农村集体组织和国家在农村老人保障责任中的主次关系,将由以农民自身承担责任为主,逐渐转到以国家责任为主。

多要素相结合是指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农技教育、土地流转、社会养老意识教育、商业大病保险与人身意外保险等多种方式的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将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水平,使得邻里更加友善,家庭更加和睦,使老年朋友“心有所傍”。农技教育,一是可以提升农民的素质,推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社会的保障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水平。土地流转方面可以土地的使用权置换养老保障权益,具体的办法有:老年农民转让自己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经营,分享收益,以此保障老年农民的生活需要;通过授权某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去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以此换取一笔可观的现金或者期权等来保障老年农民的生活所需。同时,养老知识的普及将提高农民的保障意识,学会为未来着想,未雨绸缪,购买商业保险和人身意外险,在年老时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美)格伦斯基著;王俊等译.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200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据卫计委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医疗总量约3万多亿元,药品销售约1万多亿元。如果全面实行“医药分家”,医院只保留院内用药的部分,理论上,几千亿市场规模的药品这只“猛虎”将要出笼。

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传统实体药店率先受益

药品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普遍的情景是,一个有病在身的患者,拿到医生的处方后, “时间紧迫性”会使患者选择立刻购买,医院附近的药店、社区药店等各种实体药店就会成为普遍的受益者。

而且,药品对大多数人是“非高频购买”行为,在一定数额内显现价格不敏感。为了方便,可能会忍受一定范围内的价格差异。

2010年,美国医生共开出的近40亿张处方,处方药总销售额为3070亿美元,39.9亿份药品通过零售渠道配售。到了2014年,美国医药市场份额则是3950亿美元。如此规模之下,药店自然受益不小。据美国药品连锁商店CVS公司财报,该公司有7000多家连锁药店,全年销量1390多亿美元,单店营业额平均近2000万美元。

中国A股上市药店连锁公司一心堂(002727.SZ),2014年营业额为44亿元人民币(约合70000万美元),营业利润3.4亿元,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2.9亿元(4600美元),截至2014年年底,鸿翔一心堂及其全资子公司共拥有直营连锁门店2623家(其中云南2039家、四川144家、广西254家、重庆39家、山西44家、贵州93家、其他省市10家)。单店营业额27万美元。此前,2014年10月,公司曾公告称,拟出资不超过5.2亿元,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发起设立云南沿边小微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但2015年3月,即以“时下参与投资银行不符合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战略,不利于公司集中力量进行主营业务拓展”为由退出。而在其2015年财务预算方案中,一心堂计划2015年营业收入达57.4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并计划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重庆、山西等地完成新开设门店1000家,投资金额3.5亿元。一退一进,可以看出一心堂的目标。

与美国的成熟零售药品企业相比较,中国药店无论单店的营业额,还是处方药在药店中的占比等都很小,但可以看出中国药店增长潜力巨大。当然,在中国做药店,不是个个都能赚钱的,还是相当有挑战的。

实体药店的竞争中,传统线下生意的智慧套路使得各家店铺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店址,连锁,品牌,品种,价格,服务,方便,折扣,广告宣传,方便医保支付等。

有些药店早早与医院合作,药店开在医院内,并充分与医保机构合作,在最优势的区域内占得政策先机,想不赢都难。在医院周围优质地段的药店也会明显受益。

如果传统实体药店再结合网上药店,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O2O,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模式。

医药电商可预期

如同网上购物蓬勃兴起一样,网络购药也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趋势。尤其是在国家将要放开处方药电商网络的政策预期下。

网络医药电商过去主要经营OTC品种,2014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处方药”电商放开就在眼前,越来越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

但药品属于特殊商品,高度的政策管制、国家支付、专业做出购买决定等特性决定了其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电商属性。医药电商怎样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首先是产品种类(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及成本。

传统医药商业背景的网上药店有天然的优势,就是品种丰富,产品及价格不愁,线上线下结合。但传统运作中,医药商业与医药生产企业的商业协议是按地区划分的,电商必然导致跨区域商品流通,严重挑战生产厂家渠道管理规则,如果某天医药企业电商只授权地面,“网络经销”不再许可,或者医药厂家也自己开电商了,品种差别并不大,进货成本也差不多,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价格战役不可避免打起来。

有一类传统药品,即“特药药店”,其经营肿瘤、移植等特殊用途和高值药品。特药药店通过直接零售药品给病人(DTP),日子过得也滋润。但药品电商化以后,情况将有大的变化,病人更方便得到药品信息,用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选择。过去由于地区、物流、信息及药品授权等方面原因形成的壁垒通通不存在。外企的高端药品一直是特药药店的主打,过去是基于地区授权,如果这个协议不变,其他地区的药店也要网上售药,非打架不可。另外一种可能,如果外企药厂自己搞起网上药店怎么办?

从产品角度讲,我最推崇药厂“旗舰店”模式,企业自己开办,省略一切中间环节。有一些药品适应症广,价格始终,副作用不大,或者此前已经有广大的市场认可度,常用口服为主的制剂或外用为主搽剂、膏药、慢性病等长期用药等,这都是一些特别的电商优势要素。例如某家生产的小柴胡,适应症广泛,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基药品种,口服固体颗粒方便物流,价格适中,就特别适合电商,过去仅在有限的省份销售,如果放开电商,将充分放开长尾效应,能在更大的空间内积聚销售。

如果与医院有良好的关系,将医院的“电子处方”导引到自己的电商平台,或者与卫计委谈一个城市的打包,承担起“PBM”(病人福利管理)职能,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与网络医院合作,承接网络医院的药品处方,也是最近见到的一种方式。广东省二医已经与金康药房、海王星辰(NYSE:NPD)、大参林等20多家连锁药店签订了合作协议。

TIOT模式是热点

新医改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公立医院改革”。在这个背景下,有许多地方政府选择了TIOT(受托,投资,运营,移交)模式。将医院受托给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公司,由此公司进行投资与运营,约定期限后再移交给所有者。第三方公司受托管理医院,提取管理费用,并提供“供应链”管理,提供医院需要的药品、器械、耗材的供应,产品的利润医院与公司分成。

如华瀚生物制药(00587.HK)2014年-2015财年中报披露:“本期间内,已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铜仁市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受托经营辖区内市级公立医院及县级主要公立医院。目前已与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达成供应链整合、优势学科共建、大数据服务建设和其他受托事项,以及共建新医院的协议并已开始具体实施,其余约十数家公立医院和国企医院的合作正在抓紧协议中。

除此之外,本集团还与中国内地多个地区政府及公立医院洽谈大健康主要包含医疗服务投资专案事宜”。公司管理费收入按医院年营业收入的3.5%提取,供应链产生的利润分成为公司分68%,医院分32%。

我们仅仅分析一家医院的收入,大概就能估计出华瀚生物制药的利润空间。公告称“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现拥有1132张床位,最近财政年度2013营业收入( 未经审计)约4.5亿元人民币”。

凤凰医疗(01515.HK)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医院集团,截至目前,凤凰医疗托管及收购的大型二、三甲医院总数为5家(2家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其中一家北京健宫医院为控股投资拥有(持股比例80%),其他医院全部为托管模式。截至2014上半年,凤凰医疗运营床位数为3363张。公司的收益包括医院托管费与供应链分成,据公司年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医院管理服务分支的收益增加至6010万元人民币,按年增长47.5%。公司供应链业务分支的收益增长至7.818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财年增加63.0%,供应链业务分支的毛利率上升至21.2%(对比2013年财年是20.9%)。公司全年收入12亿元人民币,利润2.3亿元人民币。

第8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简明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观非常注重“人和”。汪凤炎认为,中国先哲很早就认识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道理,因此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人的重要性[3]。西方管理观是建立在人性假设之上的一种管理心理观,如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假设,复杂人假设、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背景提出来的。而中国则是以孔子儒家的“道德人”假设、韩非子法家的经济人假设、老子道家的自然人假设为前提的,而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管理观主要还是融合了三家的思想,形成了特有的“复杂人假设”,在这种传统的关系社会本位的影响下,一切的目标都是获得和谐人际关系,这也是先前说的中国人“尚和”心理在这方面的彰显。[4]总的来说,中国人在管理观上的心得就是要得“民心”,这是中国人的管理观的一个特色。那中国人得民心的方法有哪些呢?作为一个领导者,第一要修身、要正其身,做到遵礼、处恭、守信、爱人、俭用、修心;第二是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养民爱民;第三是“量能而受,人尽其才”;第四是恩威并重;第五是“奖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换一个角度说,今天的各种理论体系实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翻版而已,今天只不过是把它系统化而已。中国文化下的这种管理观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意识既受中国人的自我观的影响,又受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的影响[5]。但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人在各种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下已经成为特定时代的“顺民”“良民”心态。因此,这种与西方“独立我”相对应的中国人的“互依我”,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这种管理观念明显区别于西方之处就在于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这种基于人情关系基础的管理观从古到今都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观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健康保健养生之法,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可以列举那么几种方法。关于中国人心理卫生健康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形全者神全”形神兼顾的共养观。所谓形神共养就是要兼顾生理和心理,由于中国古代就主张要身心兼顾,那么中国文化中关于保健的心理观多具有养神和养形的双重需要,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主张从身心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保健与长寿的关系问题。第二是“抱神以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主张以动养形,以静养神,二者辩证统一,注重人的心理保持恬静平和的状态。这种以静制燥,精神内守的观点应该是与老子道家的人生观有相同之处的。第三是“人法自然”的顺应自然的养生观,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已达到身心健康及长寿的目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效法自然是贯穿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法则,并且主张人效法自然的目的是要克制,做到“无为”的境界才能身心健康。第四是“鞭后而寿”的内外兼顾的养生观,主张内外协调,缺什么补什么。第五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以情治情的养生观。中国古代就认识到各种情感的存在,是相生相克的,要善于利用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情绪,所以说“情”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6]以上五层意思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的,有些观点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现代社会的健康保健以及心理卫生的很多理论与方法的来源大多也都是从中国古展而来。总的来说,早期中国人对于养生虽然是形神兼顾,但还是有一定的偏向的,即多主张修“神”,认为心理保健应该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这种过程,人的健康只有通过整合生理、心理、自然、社会这几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达到。这是一种整体观,是与西方医学中的哪病医哪是完全不同的,他看到了人是一个整体,健康要通过身心统一才可以达到。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不仅提供了身心健康的理论与哲学基础,还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来进行身心的保健,如内在对道的体认与外在对道的践行相结合,发展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心性心理观。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观不仅注重作为主体的身体的保健,还注重作为客体的心理的保健。它提供的是一种修身体征的功夫,是一种方法,它将身心统合为一体,儒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达到心理的内圣外王;道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的体征达到清情寡欲,达到无为与自然;佛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达到身心的超我境界[7]。可见,中国文化品性的心理卫生观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身心一体的内在修为与外在修为一体的综合体,这是一种心性论的心道一体的阐释,其中修身养性的修身与体征的方法更是中国传统自我修行的独特方法,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的心理健康研究。

传统文化与人格思维方式

“人格”这个词本非国货,它源自拉丁文,由于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导致当代中国人研究人格完全西化,而忽略中国特有文化下的特有特质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人格虽然没被正式提出来,但是这种思想已经在中华民族孕育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的这种思想里面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格平等”的理想观念,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不平等的,但是这种思想是好的。二是崇尚“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孔子看来“内圣外王”是智、仁、勇的统一;道家认为”内圣外王“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的完美统一。[8]同时我们看到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先哲都希望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但是现实情景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下面子的影响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正像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多说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一样,人都在隐藏自己,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也不是完全暴露的。[9]在中国这种文化影响下,我们的行为似乎大多是外儒内道,外儒内法,外道内儒,外佛内道等等,这也看出中国人的人格体系的构建是相当复杂和凌乱的,似乎中国文化中还缺少一种“唯一信仰”。因此,导致中国人格趋于一种“统一中的多元化”,即在儒家为主导下的多元。在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过分关注德行而往往忽视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实现现实人格的基础,还由于过分关注社会关系,忽略了独立我,导致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最终导致人格的歪曲。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样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汪凤炎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2]。”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一种文化的差异性根源应该是民族思维的差异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中国文化所缔造的,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循环思维”;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促使我们形成全局与整体性思维方式;“唯上是从”塑造了中国人迷信权威,尊经、崇古的思维方式,“经世致用”塑造了中国人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人伦”上,尤其是重社会而轻个人,形成群体社会思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八卦理论塑造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和循环思维。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塑造出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偏重伦理而缺少认知的思维,是缺少逻辑性、分析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还泛化到整个东方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中国思维方式的文化品性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是根植于中国主位文化下的文化品性,对中国思维方式的本土化研究将进一步扩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打破西方世界关于思维方式的话语霸权。

传统文化与尚忍和谐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忍”字的构形来看,“忍”字“从心刃声”,在六书中当系会意兼形声字。其意符“心”表明此字之意与“心”有关,而其音符“刃”既有表音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玉篇•心部》又说:“忍,强也”。意喻内心强壮。可见,“忍”的字形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像在心上插了一把刀一样痛苦”,而是心像刀刃一样坚利”。据此分析,“忍”的本义应为“坚中”,即内心坚韧。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儒道释文化思想的,中国的社会机制一直是一种关系本位、家族本位、道德本位、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人自我的发展是以道德自我的发展过程为核心的,中国人的道德关系中个体是被忽视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终将与群体、家族等融合为一体,所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就是一种融合的结果。所以说,“忍”未必是一种自我抑制的、被动的、伴随痛苦的心理,它可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修身过程,其中伴随着一种自我意志的超越,儒家叫做“成仁”,道家叫做“成道”,佛家叫做“涅槃”,这些都是自我通过忍达到的“超我”境界,却不一定是被动的和痛苦的[10]。

第9篇: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老百姓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以药养医”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更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地在积极探索医药分业的模式。但由于医药分业的复杂性以及体制性的障碍.现有的医药分业模式从其实施效果来看都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医药分业模式——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具体论述该模式的基本构架、运行机理、创新之处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进而探讨该模式实施的体制保障和资金来源问题。该模式的提出及实施,旨在突破“以药养医”的体制,实现真正的医药分业,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以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现有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现有模式概述

(1)药房改建模式。药房改建模式是药房权力几乎没有让渡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指医疗机构把所拥有的药房从医疗体系中独立出来。以药品零售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但医疗机构仍拥有药房所有权和经营i权。改建模式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如株洲市医院实行药房改建后。有效抑制了处方外流现象,医院收入不降反升(黄兴华,2007),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该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药房还是属于医院经营.没有从根本切断医院与药品收入之间的联系,所引入的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只是提高了“以药养医”的效率,并没有真正实现医药分业。

(2)药房托管模式。在药房托管模式中,药房权力有了一定的让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课题组,2007)将药房托管定义为,医院药房实行企业化托管经营。即医院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将医院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去有偿经营,是一种通过明晰医院药房所有者、经营者权利关系。保证医院药房财产保值增值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活动。药房托管模式的特点是药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医疗机构不再过问药房经营细节,只分享企业利润。该模式同样拥有改革阻力较小、医药相互促进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由于医院在药品采购目录上还拥有很大的决定权.政府补偿机制没有实施到位.存在供货的及时性与连续性以及托管企业的选择等问题。药房托管模式虽然实现了药房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医院与药房仍然存在隶属关系.并没有完全分离。(3)药房剥离模式。与前几种模式相比,药房剥离模式权力的让渡更为彻底。医疗机构采取出售、招标、重组等方式将药房分离出去,完全交给企业经营管理,使之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与社会药店展开公平的竞争,医院不再参与药品利润的分成。其特点是完全取消了医疗机构对药房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药房与医疗机构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离。该模式打破了医疗机构对药品消费的垄断,切断了医药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具有明显的改革效果(宋芳,2007)。但同时剥离模式也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如改革难度较大、药房产权不清、药品供应不足,以及管理、经营理念与原医务人员的融合、医药流通监督、如何形成规模效应等。

2.我国公立医院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医生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难切断。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切断医生处方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医药分业并不彻底。“改建”模式中,医疗机构仍拥有药房所有权和经营权,只是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托管”模式中,医院享受托管企业的利润分成。在药品采购目录上拥有很大的决定权,决定了医院、医生和药品销售仍存在利益关系。

(2)政府补偿及税收问题。在“医药养医”体制下,公立医院维持正常运营的费用主要来源于药品销售收入。医药分业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分业之后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问题。事实上这是制约医药分业的重要瓶颈,也是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医药分业的关键之一。此外,在分业之前,公立医院销售药品是无须纳税的,但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后,药房就成了自负盈亏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照章纳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药品销售的利润空间,进而削弱医药分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医药分业的顺利进行。

(3)老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并未实质性减轻。医药分业的出发点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目前几种医药分业模式实施的效果来看,尽管老百姓的医药费用支出有了一定的降低,但是由于上述几种医药分业模式并未真正实现医、药分业,公立医院和药品销售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各种利益联系。医和药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仍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必然的后果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老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并未实质性减轻。

(4)药品供给难以得到保障。实施医药分业之后,药品的销售渠道由医院转为社会零售药店。医药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个别药品缺货或供应不及时,特别是那些利润低、用量少的药品,难以保证及时供应:另外,特需急需药品储备不足,无法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因此,在实施医药分业的同时。应建立合理的药品流通体系,加强对零售药店的监管。

三、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是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的一种新模式

1.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构架鉴于当前我国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以及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药分业道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药分业涉及到政府、公立医院、患者与药品经营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医药分业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医药分业模式——“医院药店超市模式”。该模式的框架如图l所示。.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运行机理从图1可以看出,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医院和药品销售是相互独立的。公立医院采取招标的方式出让店面,将药房分离出去,完全交给企业经营管理,使之成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不再参与药店药品销售利润的分成,只向药品经营企业收取药房场地的租金。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下.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对其开通用名处方。采用药品通用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合理用药指标之一(李欣,2006)。通用名处方不仅切断了医生开处方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制约医生开单提成、收受回扣的行为,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更重要的是将药品的选择权交还给了患者自己。患者凭借通用名处方既可以在就近医院药店超市购买相应的药品,也可以在其他社会药店购买。另外.对门诊患者购买药品实行两条线分别管理,即患者获得医生处方后,不同性质的药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进行购买结算。对于一般药品,患者需要凭处方到医院药店超市内购买。药店超市至少由3家药店组成,并且药店超市内的每家药店都实行药品集合报价竞价智能销售系统。智能货架实际是信息化物流管理,患者的电子处方传至药店,经确认后,同种通用名的药品在相应的货架位置上的指示灯亮,患者自行选择需要的药品。患者凭购药单证,结算时统一开具医院发票。而如果患者需要的是特殊药品或门诊输液药品,则需要到医院专门设置的中心药房购药。设置医疗机构中心药房,主要是基于特殊药品的规定和用药安全的考虑。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不仅通过出租门诊药房。在药房所有权方面体现了医药分业,而且通过开通用名处方,鼓励处方外流等措施,在患者的就诊环节也实现了医药分业。

2.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创新之处

(1)采用出租门诊药房的方式,彻底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经营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其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离,符合国际上关于医药分业的要求和趋势。真正实现了医生和药师的分工、药品处方权和调配权的分离。

(2)规定门诊医生在开处方时,统一书写药品的通用名。在我国已有的三种医药分业模式中,均未提出采用通用名处方,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还是可能和社会药店的销售人员有利益关系。本模式中患者持有通用名处方可以自主选择药品.彻底切断了医生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通用名处方的规定,使在医生开处方这个环节实现了医药分业。

(3)智能销售系统是一种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目前国内实施该系统的药店还比较少。实行这个系统有两个好处:一是方便患者购药,患者不用亲身步入每家药店.就可以知道每家药店药品的价格,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减少差错。二是防止了药店人员销售高价药行为。因为患者在购买药品时,通常情况下药店人员会凭借信息优势,向患者推荐价格比较高的药品。在实施智能系统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每家药店同种药品的价格。供患者自己选择,使患者在选药购药的过程中做到了医药分业。

(4)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在实施初期允许药店开具医院发票。在实施新模式初期,由于我国医保政策体系的限制.患者在一般的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为了避免医药分业之后给患者医保报销带来不便,药店在销售药品时统一开具医院发票:同时这也使药店享受到免税优惠,这也是该模式不同于剥离模式的地方。

3.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兼顾了患者、公立医院、政府以及药品经营企业等多方利益.能够达到“共赢”:

(1)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传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在用药方面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既不能享有药品的选择权,在药品购买时又不能讨价还价。由于医院药店超市模式通过开通用名处方、实行智能销售系统,给予患者更多的主动权:在选择购买药品时。既可以选择这个品牌的药品,也可以选择那个品牌的药品;此外,对于同一品牌的药品还可以货比三家,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药品。由此可见,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可以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有利于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门诊药房完全出租给药品经营企业之后,医院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医院的经营管理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另外医药分业后,如果医院招标的药店药品价格下降,也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在获得医疗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立医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个重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实施有利于还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公共医疗服务。本文所提出的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对于打破固有的“以药养医”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4)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有利于提高药品销售企业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医药分业之后,整个门诊药品市场交给了药品销售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管理,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下销售药品,市场空间的扩大使药品经营企业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此外该模式实施初期。进驻医院的药品经营企业销售药品可以开具医院发票。即可以享受免税待遇,降低了药品经营企业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品经营企业进驻医院的积极性.有利于医药分业的顺利推行。

四,我国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实现的体制保障我国公立医院要实施药店超市模式。真正实现医药分业.还需要从相关体制上予以保障:

1.相关政策的支持

(1)医保政策。目前我国的医保报销体系是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体系。不能满足医药分业的要求。实行药店超市模式后,患者购药的主要途径由医院变为社会零售药店。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政策意味着大多数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从而给患者医保报销带来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不利于药店药品销售和市场竞争,会降低零售药店参与医药分业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行彻底的医药分业之后,应该对医保政策进行改革,由原来的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体系转变为以社会零售药店为主体的报销体系——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定点药店的数量。将尽可能多的药店纳入医保体系中。

(2)税收政策。在该模式实施的初期阶段,允许药店开具医院发票,意味着药店可以享受免税优惠。表面上看来这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是不吻合的,但本质上与税收政策是一致的。因为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实施初期,之所以允许药店开具医院的发票,主要是考虑到方便患者报销医药费用。另一方面,药店可以将减免税收的资金用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药价。所以在该模式实施初期,需要税收部门的支持,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调整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对药店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其将减免的税收用于其他不利于医药分业的途径。医院可以取消其通过开具医院发票获得的免税资格。

2.建立合理的药品流通体系现阶段,我国药品流通体系不健全。药品经营销售市场非常不规范,基本上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为了保障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药品流通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速整合医药批发企业。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全药品零售的庞大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速整合医药批发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应当通过重组、合并、联合等方式做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升级管理水平和硬件水平。保证自身具备满足零售药店对药品运输和仓储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扩大零售药店的规模,加强零售药店管理。医药合业背景下。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销售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导致目前的大部分零售药店规模小,资金分散,在药品种类、硬件条件、执业药师等方面和医院门诊药房差距很大。因此,医药分业后需要建立一大批上规模的、规范的药店。政府部门可以在政策上支持零售药店的发展,比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应该加强对零售药店的监管,避免出现零售药店恶性竞争的局面。

3.资金来源保障

要保证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顺利实施,除了要有医保、税收等方面政策体系的支持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以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用于补偿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五部分(如图l所示):(1)政府财政补助,(2)医疗服务合理定价,(3)中心药房收入,(4)民间资本的引入。(5)药店租金。其中,中心药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特殊药品和门诊输液药品的收入,药店租金就是通过出租门诊药房获得的收入。医药分业后。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合理定价.以及民间资本的引入三种形式。(1)政府财政补助。实施医药分业的同时,政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以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补助范围。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助核算方法,探索具有激励作用的补偿方式。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要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方法进行。最后,要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监管。对补助前的预算、财政补助资金的流向、用途以及财政补助的效果进行监督管理。(2)医疗服务合理定价。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存在扭曲现象,即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与医疗服务成本的背离:一是大多数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项目收费价格较低甚至低于成本;二是少数大型设备检查和新特项目定价较高,远远超}{{成本。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一方面提高基本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化验费等:另一方面适度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3)民间资本的引入。公立医院医药分业后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的加大或许并不存在困难。然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引进民间资本是保障资金来源的一种重要选择。引入民间资本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民间捐赠,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慈善活动提供必备的法律和经济支持,鼓励其向公益性的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壮大卫生资源总量。二是股权融资,通过股权改造,不但可以引入增量资金用于医院发展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医院经济压力.还可以通过治理结构的变革促成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变。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万劫、吴可、史录文等,2010)。三是建立公立医院发展基金,可以充分借鉴财团法人的模式,将所筹集的资金成立基金会.按照财团法人的形式进行管理。在民间资金与医院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带。规定投入该基金会的资金,只能按照非营利性组织的模式进行管理,基金取得的收益不能回馈给个人,医院解散后的资产也应交由基金会共同处理,或者作为新增资产投入到新的非营利性医院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