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网络环境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环境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环境研究

第1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一)环境治理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问题所运用的治理模式有许多种,政府部门、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等都已投入到环境治理中,但在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模式不同,各治理主体的目标与利益也不同,由此导致了决策的不同。

1.政府强制模式

在政府强制模式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担当了唯一治理主体的角色。环保部从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划。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贡献值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几乎承担了从政策制定、质量监督、环境产品的提供到实施治理的全部活动。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以及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要承担各组织的协调、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艰巨任务。

2.市场调控模式

环境治理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涵盖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仅在资金上难以得到足额保障,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治理中设备的落后、质量监管不及时等现象。而采取市场调控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弥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资金缺口。

3.企业自觉模式

企业自觉模式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并不具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致力于成为对全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并以此取得消费者与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公众参与模式

公民作为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同时也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步提升。现阶段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足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立法、规范和保护工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但是环境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产生了一些重复治理现象,延缓了环境治理的进度,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2.“失灵”现象产生

由于环境保护不具有排他性,导致无人愿意出资进行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这一公共物品就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提供,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是由于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少部分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即出现“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能够查缺补漏地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新需求,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活动,从而产生了“志愿失灵”。

3.公众参与不足

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是参与形式依然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缺少决策参与,也缺少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了解,容易忽视相应的责任。公众也是环境污染的源头,他们只有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才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团体的形式进行参与,而这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4.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环境治理以环保部门为主,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环境执法的混乱,或者为了追求各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而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监督也变得形同虚设。

二、合作网络模式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研究者蒂姆•佛西指出“,合作型环境治理是融合工业、公民群体或者地方政府的探讨、协约以及一系列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的治理类型。也可以被广泛认为是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我国学者米指出,“合作管理是一种多组织的安排、协议、协商、共同行动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单个机构、单个部门、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合作管理暗含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又表明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我国学者任洁提出,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着重探讨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主体构成,但对环境治理的主体间如何相互合作形成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环境治理当中,即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来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网络模式。

三、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

在合作网络模式下,按照不同治理主体的分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交叉合作结果,显示出几种治理运行方式。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兼顾着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相互合作。

1.政策机制

首先,在制定政策、方针、措施时,要考虑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使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其次,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彼此依赖、相互合作。

2.市场机制

当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对每家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允许拥有剩余排放额度的企业出售排放权指标,以此促进企业减少排放量。目前也有将环保费改为税收的趋势,由于环保费用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出于人情赠送环保费等,使环保费这一措施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通过税收政策,则可以使环境治理力度得到提升。

3.信任机制

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多中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而合作讲求信任。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一是要选拔高质量的参与主体,确保各参与主体有着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这样才能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放心开展合作治理。

4.利益机制

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主体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的利益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制定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在合作中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等合理利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真正的多元治理,政府可在政策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给予扶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四、合作网络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合作治理立法的力度

由于合作网络治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行为准则还不标准,导致其行使多元治理的行为受到合法性制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合作网络治理中,应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使行为遵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保障各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

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既然是由多中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并共享权力,那么也应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作为合作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在内),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权责一致。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使各行为主体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增加公共权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公共责任的承担能力。

3.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加大合作治理的宣传力度,使政府能够明确自身的领导地位,从而正确地引导其他非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治理。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对治理公共事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在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各行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工作,加强伦理建设。

4.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第2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活动设计适应性学习境脉

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特别是在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过程方面,基于活动的讨论法,法,情景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特别是情景教学方法,受到了更多课程教师的亲睐。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随着教学网络环境的额逐步实现,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情景的活动设计,出现了很多的方式,如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情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本文力从适应性学习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环境下创设积极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和适应性学习的相关

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作为环境组成的要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因为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个体来说,总是需要参与一些不同的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环境来提供有效的建构场景。因此,学习环境中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家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Kuutti,1996),包括同时相互联系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Kuutti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于活动境脉之外。活动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对活动系统地。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9)因而,如何用它来确定学习环境中的活动系统也是如此,阿斯莫洛夫(Asmolov,1987)认为,“用活动方法进行的所有调查中充满着利率是主义的原则”【1】p84。就是说,我们对活动理论及其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CLEs)的作用的理解,其发展始终在变化。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总是自觉的去适应知识固有属性,从而有效的达成知识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个体,就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就是个体活动的场所。在具体的过程中环境对个体提出了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己价值的源泉;(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包括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个体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和心理特征。适应性学习,源自AdaptiveLearning。Adaptive,在工程领域常也译为“自适应”,其词根是adapt,即“改编、适配”的意思。[3]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能力、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具有差异性,另外即使是个体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状态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作为个体的学习者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去适应已有的学习环境,或者创设有效的活动环境,促进学习的有效达成。所以,适应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与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包括学习者个体,学习的环境,互动改变三个部分。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基本组成分析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路教育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4]网路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我们由必要对现阶段的网络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从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各功能模块实施的要素和相关的特性,从而有效的设计适应性的学习活动。

1.现阶段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组成要素分析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1)网络教学支持子系统:主要有支持教师教学的设计功能模块、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各类教学支持工具;(2)网络学习支持子系统:是网络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着教学的有效实施。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包括有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等;(3)网络教育管理子系统:包括有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中的使用者管理,对教务的管理,行政信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科教学资源管理,对专业、课程、教研的管理,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系统设置与管理等;(4)网络教育支持工具:各种支持教与学的讨论、试验、评价、检测等具有教学服务功能的机网络工具。【5】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要素成分可由Brusilovsky提出的基于WEB的教育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来描述,即内容呈现模块(呈现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包括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等),管理部件模块(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功能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2.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不足

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度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流行的WEB学习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支持还只是对INTERNET技术标准的简单应用。跟国外的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育技术领域新提出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如各种WEBQUES,档案袋,BLOG教学应用等我们都还在研究应用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断完善,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跟前几年的“有路没车”比较确实取得了很大的额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网络学习环境,使我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但有资源不等于就可以教学,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额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合适的内容,帮助学生附属、编码和处理信息,监督学生的学习绩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给予适当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网络环境建构的本身出发,很多的教学网站或者信息资源提供站点,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指导和交互性,学习材料老化,直接书本搬家,缺少更新,学习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导致了很多学习者在网路环境下学习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偏移,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认知的负载加重、学习孤独无助等学习问题。从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的数据可以看出,[6]我们的网络环境需要变通了,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所设计的网络资源环境要尽量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也就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为学习者服务的网路资源。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者的适应性活动设计研究,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环境下适应性的活动设计

1.网络环境下个体学习适应性活动设计的变化: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在知识传递中所处的位置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很多是以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在此种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阶段的网络化教学中,很多者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接受,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突出和强调接受于掌握,冷落、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发现于探究,也即学习者适应性的,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过程变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和智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新学习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在适应网络环境下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

2.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内容:在网络化进程中,学习者个体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不同的学习者效果也不一样,因此网络环境创设的学习功能特征也应该是多样的。网路环境下的学习系统组成有不同的形式,针对个体学习者来说,需要有不同的适应性支持学习系统。“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learningsystem),是指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人、因时)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的学习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它能够提供一个适户个性化特征的用户视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视图不仅包括个性化的资源而且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策略”。[3]在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活动设计中,主要需要研究以下的问题: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网络教育平台的结构功能模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导航支持、适应性的内容呈现、适应性测试、适应性帮助等;各种支持适应性学习的结构功能模块(即各种网络教学的功能模块的建构与呈现);资源库知识的构造(各种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准备);用户模型的表示和用户建模(更多的是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出发,把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库,用户模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中功能模块的四部份的主要任务是,内容呈现模块呈现详细的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学习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的创设;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的准备;管理部件模块主要是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模块,包括对学生的网络注册、记分、收费等。在功能的设计中,主要由教学设计的思想来进行指导,最终目的是设计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活动平台。资源库的建设方面,主要是海量资源库的整理,如各种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等,主要目的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从用户模型的角度出法,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通过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在指导有效的组织学习,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用户如何进入学习系统,在学习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自适应(学习者适应网络环境)和他适应(网络环境适应学习者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能找到优化的适应性学习活动。

四、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系统研究学生适应性形成的因素: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习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实际学习因素,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成的心测试量表,如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访谈加经验分析发研究,系统分析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对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的模块功能需求,自适应过程中的学习情感需求,找到个体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活动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整个网络环境的活动系统设计朝着适应性个体学习方向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

2、关注网路环境模块建构的动态性,从模块的适应性角度出发,考虑各个模块的功能性和动态发展性:模块是功能呈现的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习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活动理论的系统动态发展观(包括教育学,管理,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动态影响)来积极建构适应性学习模块的功能。

【】

[1](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3]李克东.网络环境下CBE研究的新课题.浙江师范大学讲座.2003-10

[4]祝智庭王陆编著.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第3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1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的背景

目前网络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课程内容是对新技术、新理论及其应用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技术和理论,更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这些新型知识的应用,更重视学生科学、合理、开放思考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在新的学习领域探究能力的提高。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就是针对网络课程的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更高能力提升而设计的。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有: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第二,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第三,使学生能够更科学、更合理、更开放的方式进行问题思考;第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某一领域新理论、新资源的能力;第五,为学生创造出更开阔的获取资源的渠道,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2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式

根据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特点,并结合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本文建立起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的目标控制模型。

3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

结合网络环境可以提供的学习帮助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需求,可以建立起下图所示的网络探究式探索式学习模型,这是一个基于网络应用技术的探究式学习平台。从这个网络探究式学习平台中可以看出,在教师确定出网络探究学习主题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网络上已有大量的用于论证探究方向的资料,探究式学习模型支持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实现与教师或者同学的交流,并可以例如探究式学习环境中的探索式学习系统进行自我测评。

二、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实现形式

1个人学习型

这个形式下的探究学习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探究实现的,例如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自完成整个作品还是完成作品中的某一部分,都是以自主能力为主,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与别人交流或者沟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探究学习,但是整个过程中最终的决定和判断都是要求个人做出的,项目的最终实现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2小组合作学习型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合作学习指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技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成员共同组成学习小组来完成一项探究任务。这种学习模型使学生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的沟通,这种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互相的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类型主要有专题学习小组或者专题研究小组。

3沙龙型

沙龙型探究学习环境主要是学生围绕共同的研究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组成专门的主题小组或者研究小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行,促进个人或者各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这种探究式学习更注重团队的合作净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探究结果与沙龙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供大家参考和讨论,从而得出探究结果。这种网络探究学习环境可以发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而促进整个探究沙龙成员的工作顺利进行。

三、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建立

1成员的确定

在该模型之内,其成员组成应该主要由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学生以及教师所共同组成。具体可以分为核心小组成员以及核心成员。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小组,从而有效构建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伊始状态下的成员。网络探究学成员应该由那些较为善于交流并具有丰富探究学习经验的学生以及教师组成。而这些核心成员(学生)则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探究学习经验成员会越来越多。如此以来,也会有更多的学生逐步有效的参与到该模型的运行中来。

2探究方向的建立

在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中,探究方向主要是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亦或是同学们的兴趣点最终进行确定的。而探究学习所需要的课时以及具体的探究学习内容也应该与正常的课程教学保持一致。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依据探究学习参与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设一些重难点课程,进而使同学们的探究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速率也会变得更快。而在该模型范围之内,我们的参与者也能够依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衡量是不是要参加到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去。而并不需要像那些全日制课程那样必须要做到全员全部参与,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考生的学习成效,于此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3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

网络平台和相关的交互工具是参与成员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空间以及环境。笔者认为,我们在选择交互工具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考虑到具体的网络技术的支持,其次还需要做到与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相结合。一般来说,交互工具主要分为如下两种:异步交互工具和同步交互工具。异步交互工具主要是指BBS、电子邮件以及答疑平台等;而同步交互工具则是指电话亦或是视频直播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交互工具很好的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建立网络平台的时候还应该设立管理支持以及评价反馈等功能。

四、构建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的策略

构建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构建的过程当中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共享学习资源

笔者认为,建立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首先必须要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资源的共享是构建网络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在建立模型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还应该依据学生在不同探究学习阶段所提出的不同要求有效及时的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诸如,在探究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与探究学习相关的基础资料;在探究学习的深入阶段,我们则需要根据学生的探究学习情况为其提供一些必要的练习题等,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巩固探究所得。

2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或者是具体的探究学习情况为其科学打造和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作业练习题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同学们的具体学习过程,也便于对其进行更加有效地管理。

3开展探究结果检测支持服务

一般来说,探究结果检测支持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服务内容。

3.1课程支持服务

课程支持服务不仅要能支持异步交流还应该支持同步交流。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的课程管理者应该根据同学们的具体学习需求从而灵活的增加相关的课程资源以及学习形式,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课程支持服务。

3.2探索式学习信息支持服务

这种支持服务大致包含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政策咨询。通过相关的交互工具向学生传达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其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公告,告知学生具体的考试时间、分数查询时间等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通过交互工具帮助同学们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3.3学业管理支持服务

第4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 网络环境 运营管理

一、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对成长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优势不再集中在资金、技能和规模等几个方面,而是体现在快速和创新上来。谁最先发现潜在市场,挖掘新的商机,谁就最新抢占市场份额,成为该行业的领跑者。因此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再是靠效率靠规模,而是依赖于革新创造,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成长方式。

(二)对经营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脱离常规的买卖双方交易的模式。网络经济除了买卖双方交易的模式外,更多强调的是供应商模式。供应商通过对产品营销渠道的挖掘,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可能会占取更多的利润。

(三)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定牌生产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品牌公司只需负责设计和营销。此举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1)企业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资源既达到增加企业效率的目的,又避免了常规的硬件投资,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2)企业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自己耗费在低产能的工业生产中,如此一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让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更新,从而使管理更具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网络化,企业内部决策的层次越来越清晰,管理的幅度越来越宽,决策越来越分散;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形成了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组织方式。

(五)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无论是任何企业都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种销售方式不但充分体现了网络营销成本低廉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销售方式上快捷的重要特征。在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之下,人员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营业场所对产品进行销售或者是上门对产品进行销售,这样不论在物力上还是在财力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消耗,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网络营销所带来的巨大优势。

(六)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将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最后达到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电子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成为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动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的策略

(一)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网络意识

随着网络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发展,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需要能够创造出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的有效传输,及时向目标市场发出相关信息,从而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职工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职工可以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战略等等,制定好工作计划以及实施方案,从而达到合理参与管理,发挥集体智慧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二)加强网络型组织结构建设及流程再造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型组织结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通过信息网络的有效利用,使得企业原有组织结构变得简单化、扁平化,管理层彼此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要想及时掌握重要商业信息,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需建立一种速度型机制。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组织结构就必须具有柔性,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实施组织流程再造是一种系统工程,是一种组织创新模式,流程再造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对企业组织运行基础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重新组合,并且对相关制度做出一系列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流程能更好地运作,产品质量、服务以及速度等多项绩效标准都能得到明显性地改善,从而为利益相关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三)加强生产管理,促进供应链的网络协同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要在内部生产管理有所加强,使得网络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实施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大大提升。通过网络的有效利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协同,使得与之相关的企业能够协同性地加强实施关键的业务流程,并能充分利用同一资源或进行同步化作业,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保证质量以及履行各自的义务。因此,企业应建立起企业间更为紧密的网上协作环境,满足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上传下达的要求,实现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

(四)进一步发展网络营销,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在网络营销中,企业交易成本可通过对网络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在经营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展开市场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对市场进行分析、与客户等展开即时地交流沟通,还可通过在网站上重要信息以及对意见的收集等。网络营销是人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了,通过互联网消费者能够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网络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选择。

总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正梅.论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05).

第5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方法

G633.3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供给人们一个以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个人为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中集体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虚拟教育学习空间,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网络教学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为学习者提供的是一个网络化的电子环境。这种虚拟教学环境,打破了教学的地时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参与网上学习。

2.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对一个人说,更像是“量体裁衣”,具有“个性色彩”。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自己主动安排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网络上的教学已经远离过去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模式。

3.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虚拟了一个多功能教室,在此虚拟的教室中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协同性。此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是lnternet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性,将知识本身、知识的传受者和接受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校园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教学得以优质高效,无限制地进行。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它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掌握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阅读行为。它的教学流程如下:

1.提出主题,创设情景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内容、方向,并给出指导性意见。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确立语文阅读课的主题。同时,语文语言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语文阅读课上,“情”包涵在阅读课文的内容中,“景”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优势,精心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各类情景,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时,教师课前上网查询下载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上课伊始,教师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将有关雨的资料,如:写雨的成语、句子、散文、诗歌以及歌唱雨的歌曲等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到每个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边看边听,有关雨的资料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使他们直观、立体、生动地感受到雨的灵气。学生对自然界中的雨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好感 ,激起了学生对雨的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主题搜索,信息整理

在确定阅读主题、创设相关情景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利用Web浏览、在线虚拟图书馆、校园平台资源库等集中查找、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的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想探求“有关雨的成语”有的对“写雨的句子”产生兴趣,有的想进一步了解“写雨的散文有哪些”,还有的学生积极搜集“歌唱雨的歌曲”的资料。由于资料来源广泛,难免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出入很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帮助学生将各自搜索到的学习资料加以整理、归类。

3.互动交流,促进理解

学生对搜集到的素材在进行多角度地观察、理解、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类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教师的指导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学生分组协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这一环节可以是全班同学围绕某中心问题展开的课堂讨论与网络交流研的结合。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前期搜集到的有关“雨”的信息,可以相近地三至四人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发挥物理空间距离短的优势相互帮助,也可以发挥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联机协作交流,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诸如“写雨的成语、句子、散文、诗歌以及歌唱雨的歌曲”等话题。教师则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适时参与交流,及时进行学习调控和指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共同交流、研讨,对搜集到的信息做进一步充实、完善,加深了对“雨的诉说”主题的认识。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虽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不容乐观。随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以教学软件为媒体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形成,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优选能力。语文教师对这些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使用,将能有效活化语文言语交际的真实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网络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在广袤无垠的网络里,信息往往十分杂乱,缺乏系统性,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良莠难以区分,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丧失判断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也会使教学偏离目标、陷入无序状态。

3.网络阅读教学缺少传统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交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为地拉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学生失去了获取来自教师的机智幽默的“意外收获”的机会。

网络阅读教学是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学,让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充满挑战性的新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继续进行积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震.浅谈“活动单”作文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1.

第6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治安问题;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网络环境下的违法犯罪的违法犯罪形式

1.1 受网络影响的传统犯罪

在此类犯罪中,网络起到一个诱因的作用,它往往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潜移默化或心理状态的影响而使其实施犯罪,而且实施的仍是传统犯罪。互联网给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近似真实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提供了大量信息,在娱乐的同时也容易产生误导,特别针对一些无辨识能力的青少年。

1.2 网络起辅助作用的传统犯罪

在此类犯罪中,网络起一种次要辅助工具的作用,只是使犯罪变得更加方便。没有网络,犯罪人通过其他途径仍然可能实施该犯罪。在此类犯罪形式中还有网络贩毒、网络洗钱、网络销赃、网络传销等。

1.3 网络起主要作用的传统犯罪

此类犯罪它对网络的依赖性要高得多。网络在这类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传播信息等。此类犯罪充分与网络结合,产生的危害也就更大,就破获的网络赌博案件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涉赌的金额、涉及的范围、产生的危害都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赌博犯罪。

2 网络环境下违法犯罪原因探析

2.1 技术原因

互联网安全性能的缺陷及系统软件漏洞为网络环境下的违法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发展至今,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在使用上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网络为用户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及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的同时,也因网络本身的的开放性,使网络的安全缺陷被无限的放大,导致网络丧失了最基本的防范界限和最安全的防线。

2.2 经济原因

社会日益青睐的无形的信息数据的集中性和所拥有的巨大经济价值,使网络环境下的违法犯罪较一般违法犯罪而言其获利更为巨大。由于网络环境下的违法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其被发现的比率极小,而获利的丰厚性是有目共睹的。而传统型犯罪借由网络实施,也大大扩展了犯罪的影响面,增加犯罪获利。

2.3 伦理道德原因

伦理道理是社会的基本规范。在没有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道德规范成为行为的准则。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个体的网络行为容易出现约束真空,原本有序的道德伦理规范可以被肆无忌惮地破坏,道德防线容易被摧毁,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使得人们可能借助虚拟身份为所欲为。

2.4 法制原因

一个健康有序环境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也是一样。但一般情况下,法律本身的发展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违法犯罪的惩治法律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3 网络环境下治安问题的防控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负面作用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努力引导、探索信息网络虚拟社会中自律、防范和管理的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在防控对策方面不仅需要法律手段,还需要非法律手段,并且要将法律手段和非法律手段两者相结合起来进行预防和治理。

3.1 法律手段

3.1.1 增加刑法条文保护虚拟财产

《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而财产理应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对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货币、物品不能一概虚无化,对于确已拥有实际交换价值的虚拟货币及物品应当按照其实际交换价值予以保护。因此,对于有实际交换价值的虚拟货币及物品按照市场交换价值给予其现实财物以相同的保护,是体现宪法精神的唯一选择。

3.1.2 明确法条含义增强可操作性

《刑法》第286条明确规定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可是,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攻击类案件,全国的生效判决却寥寥,这反映出了法条含义的不明,执法部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所以,此法条的修改或相应的司法解释的出台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还应该以单行法立法模式对打击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犯罪方面的立法进行加强,在单行法中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角度对“破坏”进行诠释,以技术参数的方式建立技术标准对后果“严重”和“特别严重”予以量化。还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将电子证据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明确其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3.1.3 增设罚金刑和资格刑

在计算机犯罪中,逐利与争名占了绝大部分。逐利较好理解,因为大量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犯罪以侵财为目的。要想防止犯罪人藉此获益,只有设置资格刑,对犯罪人从事计算机相关职业进行限制。

3.2 非法律手段

3.2.1 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效率就越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保护,犯罪人需要采用更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密码或者防火墙等保护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的技术难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犯罪,找出犯罪轨迹,有效控制犯罪危害,为追究犯罪人责任提供了保证。

3.2.2 加强公民网络道德教育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需要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对青少年伦理道德的灌输,努力建立新型的网络道德文明。

3.2.3 加强公民法律及安全意识教育

网络安全的保护,关系到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只靠公安网络警察的打击和防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教育,使广大网民提高守法意识,增强依法上网的自觉性,掌握各种防范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技术,提高其自我保护网络安全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网络环境下的犯罪问题。

3.2.4 加强专业队伍和专业技术手段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公安网络警察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一支办案理念新、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专业队伍,提高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犯罪能力。在同网络环境下的犯罪斗争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爬高钻深的高素质的专门侦查队伍—网警。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加强公安机关的技术人才储备,提高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犯罪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术手段建设。网络警察战斗力高低与科技投入的多少密不可分,加大技术设备投入,用不断发展着的技术手段和最新的网络科技成果搞好网络侦查装备的建设,才能实现科技强警,始终掌握驾驭网络安全的主动权,有效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环境下的犯罪[M].中信出版社,2003,162.

第7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 互动教学 英语 网络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这使得许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费时低效”。许多教师乐于一厢情愿的灌输,学生扮演着被动接受学习的角色,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受挫,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订并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具有用口头、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创造能力。把握并处理好说、写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牢、学好,直至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开放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将传统课堂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学习和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对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语言环境、评价体系实行全面开放。

二、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基本思路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英语教学模式,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互动;再次,如何使网络成为教师、学生、资源三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与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学生、教师和教育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课堂主题教学

网络支撑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的交流在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展开,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师生之间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从素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自由点播。如交往型、购物型情景易受到女学生的欢迎,体育型情景能吸引体育迷,军事型、旅游型、影视片段型情景也都能吸引不同的学生,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而兴趣一旦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并被灵活、创意地运用,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就容易得到完美的实现。

2.课后网络活动

(1)语音聊天

教师约定一个时间和学生同时上网,进入聊天室进行语音交流,将现实中的“英语角”搬到网上。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兴趣、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使原来单一的、让有些学生胆怯的现场交际、情景教学被网络的多样、灵活、大胆的虚拟交际所取代。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解决了学习语言没有语境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条件,实现了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实现了教师无处不在,内容时刻更新。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英语教学朝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确立学习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

(2)网上通讯

以网络的形式,设立师生、学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开设聊天室、BBS讨论区及发送E-mail,约定交流语言一律采用英语,那么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就会在一种自然的情景中得到提高。

将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使课堂内外形成一个“大课堂”,这将是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导航员。

三、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订并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强化学习动机。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多项互动,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

(3)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的成熟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如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专门讲解,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采取必要的约束,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采取扩充学习内容等办法,这样有利于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多媒体立体化教学环境能支持各种新型学习方式,学生既可自主探索、创设情景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可多重交互、共享资源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学习经历和体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和方法,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既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师方面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由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另外该模式下的教学灵活性大,教学过程中有宽松的环境,可操作难度大,因此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展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不难看出,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必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1.

[2]钟素花.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李宁,牛亚卿.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互动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S1).

第8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合作学习;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采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提供空间及支持手段,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互助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一、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语言理论与策略,是近年来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最普遍和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强调以小组学习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人责任、内在动机以及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者具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促进性的相互交流行为,合作学习将个人评估与小组整体评估相结合,注重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资源,共同参与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 小组成员之间沉浮与共、休戚相关,只有全组成员都成功,自己才能成功。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创建的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流、表现的合作学习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各因素之间的互动,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合作,以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共享信息、交流合作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合作意识、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学习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不同小组围绕一个视点,开展调查研究,分头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体验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共享性。这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第三,真实性。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把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多媒体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不仅利于学习者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而且能够为意义构建创设逼真的情境。第四,自主性。多媒体网络具有无限的时空环境,使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可在任何地点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从固定的教室、课本等传统的界限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学习、交流与合作。第五,交互性。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和进度。此外,多媒体的交互性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意义建构过程。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是指小组内各成员以多媒体网络为媒介,共同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合作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合作是学习的方式,网络多媒体是学习的工具,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则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在有意义的任务中产出和理解语言,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培养,如分析、解释、归纳和阐述技能等。笔者认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究、强化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下:

1. 教学目标分析设计。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将教学目标转化成相应的学习主题,运用主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题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借助专题学习网络资源和学习工具,围绕英语专题内容,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和处理完成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2. 教学情景创建设计。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把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情景。学生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创设好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3. 网络信息资源设计。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在合作学习环境中应提供各种共享的信息资源,以帮助学习者了解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必须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和管理,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搜索方法,利用网络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多种类、多模式的学习资源,进行层次化、阶段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学校里的图书资料、音频和视频材料、教师授课录像、测试题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电子存储,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异地实时或非实时提取。

4. 合作学习环境设计。合作学习环境设计是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获得教师的帮助,教师也可以获得学习者的反馈。

5.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其过程评价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交流和评价的空间,教师可通过网络考试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利用网络答疑和交互系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围绕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客观化。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创建了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实现了人机对话的信息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的良好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Olsen R,Kagan S. 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M]// Kessler C.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 Teacher's Resource Book.

[2]NewYork: Prentice Hall,1992.[2]Vygotsky L.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MIT Press,1962.

[3]Arnold Jane.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 何高大. 现代语言学与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00(4).

[5] 胡隆.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环境职校德育

职校学生作为网络消费主体之一。现实生活中,职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及措施,才能确保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情况下得到发展。

一、确立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公民的德育目标

品德教育过程中,最终目标要贯穿始终,发挥引导、规范及激励的积极作用。传统品德教育目标以社会本位论为基础,注重培养对形态意义与价值规范的认知,虽符合社会与国家的基本要求,但过于空泛的目标反而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得不到重视而无法提升。网络中呈现出的多元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吸收各种文化,还使学生的规范意识得到促进;通过网络接触真实的道德楷模案例,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优良道德规范意识得到促进;并且通过网络交际中各种隐匿性的体验,让学生学会敢于承担。因此,网络环境中,职校德育工作重点应放在培养现代公民主体人格上,对现代公民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并掌握道德规范,塑造健全人格,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体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面对的要求,有利于建立整体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同时,共享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利用其传输的快捷性、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及互动性,使学生独立人格得以培养,使培养具有主体人格公民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二、构建系列化和生活化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

品德教育目标及任务具体化是网络环境下平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及社会需求,利用网络特点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法律法规、信息素养、网络心理、网络伦理及网络人文科技知识教育,并完成教育体系建构。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进行全面抵制,并遵循法律法规,正确鉴别与使用信息,使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得到有效预防,掌握生命、网络功德及技术等伦理道德,使人文科技素养得到提升。构建的个性化德育内容要与学生网络生活习惯相关,面对互联网提出的新挑战,以开放心态直面网络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境,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健全思想性与教育性体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给予个体生命需求充分关注。

(一)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职业院校具备的校园网络文化要与其他网站的风格有所区别,引起职校学生的注意,进而建设校园网络平台时使职校德育本质属性得到强化,且使校园网络的品德教育感染力得到有效提高。要想育人功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只有通过生动有趣且灵活便捷的网络文化实现。也只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才能打破时空限制,保证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只有将现代网络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显现网络德育的实效及针对性,使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得以增强,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道德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紧密联系到一起,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二)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识别能力,加大对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

为了提升学生的网络素质,校园应积极主动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网络素养为主的活动,以此让学生对网络更了解,进而使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并借此引导新一代学生对充满机遇的网络世界进一步了解,体会到自己正深处数字化时代,以此使学生的上进心及创造性得到激发,继而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而学校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时,要在理论上给予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指导,并启迪其思想,将职校道德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抵制力增强,从而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等问题。

(三)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教育和德育工作队伍。

网络化已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如何让年轻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利用网络为人民服务且不迷失自我便成了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难题。要求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者在建设网络管理制度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划分上网范围,确保上网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继而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护。其次,建立一支能担负网络舆论监控重责的德育工作队伍,要求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并维护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学生上网保驾护航。

三、结论

中职学校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要想学生健康发展,中职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目前,网络技术发展给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但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希望在领导、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让中职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羽程.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职业,2015(2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