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媒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

一、深刻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维反应能力等。中学语文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读懂媒体、使用媒体,认清媒体特性,能够有效地掌握媒体传播技巧以及充分了解媒体传播效果。

媒介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和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在现代的信息社会,认识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必然要了解社会文化,应该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和功能,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学生在媒介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发现信息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媒介具有信息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技术属性和商品属性。其中信息属性是媒介最根本的属性,中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信息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功能。

媒介主要包括电视、网络、广播等,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传播工具。中学生在媒体选择上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文化水准,在众多媒介中,电视在学习上对学生的帮助最大。中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在接触媒介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对媒介接触的使用情况能够充分显示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性。

二、遵循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

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多方合作原则、终身教育原则以及中学生主体性原则。多方合作原则主要体现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学校、语文教师、教育家、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和部门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终身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媒介传播内容的千变万化,媒介素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阶段,应该伴随学生的一生。并且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需要终身学习:学生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增强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语文教师应该遵循多方合理的原则、终身教育的原则以及学生主体性教育原则,进而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三、中学语文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素养教育讲座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专家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一些电视台、报社的专业人员和对社会问题研究较为透彻的专家和学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和媒介素养相关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对媒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二种是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引出主题,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向学生介绍媒介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充分了解媒介信息和媒介的作用,深刻地认识到媒介的利与弊,从而提高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

(二)主题班会的教学形式

第2篇: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小说;改编;电影

[中图分类号] J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9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9

[本刊网址] http://

一、小说改编电影的原因

(一)小说与电影的共性使改编成为可能

根据对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发展历史、特性以及定义对比来看,发现两者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二者都要叙事、都有故事情节,都要塑造人物、都有语言表达。这就导致电影和文学二者可以互相改编。第一,叙述故事是文学作品最为主要的组成要素。通常来说,小说家在作品里v述了某一个故事后,改编者便根据电影情节需要,从小说作品中摘取大部分或者少部分故事情节,以此来完善电影的剧本创作。1997年10月13日,普利策奖得主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断背山》首次刊载于《纽约客》,经导演李安改编后拍成电影《断背山》,第二,叙事内涵主要指的是小说作家在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伦理观等与改编成电影后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

文学和电影的创作源泉都来源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实。尽管两者反映生活的方式和传播渠道不一样,一个靠文字,一个靠画面。但总的来说,他们都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对生活进行映射。尽管小说靠文字来描述,并没有实际的画面可言,但是经过编剧之手,将文学作品加以改编后,一幅幅鲜活的人物场景就回投射到读者脑海中。而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这种相同特性,恰好便于让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

(二)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加速小说改编电影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却越来越快,这让传统的读书、读报等方式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需求。人们在个体的休闲时间日益压缩的状态下,便对电影、网络、电视等这类靠图文影像信息等方式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喜爱。由此,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介工具越来越受欢迎,也给人们放松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得媒体这类有别于以往读报、看书的文化娱乐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其图像所传达出来的丰富的视觉信息也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美好的期望,给人们的生活倍添乐趣。

就小说和电影时间、空间的表现而言,徐葆耕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小说是把空间镶嵌在时间的链条中;电影当然也需要表现时间,但更多的是去展现空间,电影编导即使明确说他利用字幕、闪回还有淡出淡入、虚空镜头等技术手法在讲述过去,但是电影镜头也依然会用现在进行时来展开和呈现空间。”只有把空间融入到时间的漩涡中,小说才能较好的表达出叙事情节。对电影而言也是如此,一部电影通过字幕、闪回、虚空镜头等多项技术将电影情节的过去展现得淋漓尽致,饶是如此,电影依然需要当下正在进行的镜头来展现空间。在小说中,所以叙事时间逻辑是否合理,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线性因果模式,这种模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汇总,率先对小说原本的审美样式、价值观等都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当电子媒介诞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也有了更大的变化,这让人们认识世界的审美视角和感知视角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以往的那种文学理解方式也会被影响。在曾经的文字时代,人们阅读文学作品讲求安静、宁和,然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人们阅读方式越来越走马观花式,并且生活节奏也更为直观、感性、快节奏。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平心静气的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他们更喜欢快速浏览和阅读的方式,所以带有生动图文信息的影视作品无疑成为现代人更喜欢的文化消费方式。人们追求的大多是一瞬间的感官享受,无论是城市的霓虹灯夜景,还是网络、电视、电影等众多影视节目,每时每秒都在为观众们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视觉图画。观赏者们从电影、电视节目中享受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他们感到满足和愉悦,也从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情感和审美视角。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各大视频网站、各大影视剧导演等都力求拍摄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影视作品,以期吸引更多受众观赏这些影视作品。

总之,对于生活在视觉传播年代的现代人而言,观众们关注的不再是需要精读和细读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兴趣点在文本以外的部分,已经渐渐开始脱离文本自身。“泛读”甚至是“标题浏览”等都已经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阅读方式,而“标题党”也由此诞生,都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以往的精读文本的方式早已改变,人们更乐意在空闲时间偶尔谈论一番文本内容,仅此而已。很少有读者乐意花费较多时间去仔细钻研、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大部分人都以走马观花式的方式来浏览文章,从以往的“读”变成了现在的“看”。从心理视角看,这种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效释放他们心里极力压制的欲望和情绪。

二、小说改编电影的思考

第3篇: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

 在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一男孩小伟,在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班同学逐渐地疏远了他。在各项活动中,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一个人看着大家活动。大多数学生反映是:跟他在一起很没劲,说话让人很难受,而且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又不肯为集体做事,还很喜欢发脾气。到了高中,一般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对他进行家访。据父母说,这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由四个老人照顾,父母亲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四位老人是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父母又没有时间来教育。在家访中,班主任还了解到:他从小到现在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过的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许多事情都依着他的性子;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辅导一下,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老人没有能力来辅导,父母又没有时间,而他自己遇到了问题又无法通过与同学交流来解决,时常回到家里就为学习的事情发脾气,几位老人很苦恼,父母也束手无策,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小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由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问题也反映了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早期教育的缺欠,而早期教育的缺欠极易导致学生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弊端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偏爱、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全数转移投射到孙子孙女身上,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同时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在祖父母的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专横跋扈,是个小霸王。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老人教育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袒护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很多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大爱、什么叫真爱,只是一味地溺爱,这样的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

 一、开主题班会——认识问题

 隔代教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自身一些心理问题未被自己所认识。认为自己的这些错误言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使其认识到该问题及其严重性。

只有在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和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配合。

 教育是集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与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来认识自身的问题,比如开展以“我与祖父祖母”、“怎样做守纪的学生”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表演、辩论等形式把这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展示,在看、讲、辩的过程中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明辨是非,并认识其心理问题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改正自身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的动力。

二、加强心理教育——适时开导

 隔代教育的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校难免会成为问题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随时随地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理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体会中插入心理健康技能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时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及时给予疏导,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引导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化解其心中苦恼并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

 三、丰富“课余生活”——拓展视野

 如何拓展隔代教育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呢,关键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校,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读课外书。(2)巧借大众传媒。(3)参加课外活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教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靠在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教师要想办法及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 教育辅导课、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地让孩子的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沟通,为孩子多想一些,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力纠正孩子各个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第4篇: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 字幕翻译 语音变异

影视作品的翻译主要针对人物对白而言,一般采用配音(dubbing)或字幕(subtitling)形式进行翻译,二者各有优缺点,国内近年来观赏到的英语影视作品大多采用字幕翻译方式。

一、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是指在影视作品中,“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作语言信息,其方式是将一行或多行文本置于屏幕上,与原作书面信息同步”(Gottlieb, 1994)。字幕翻译将原作口语转换为目标语的书面形式,是一种“对角线性质”的翻译(Chiaro, 2009);字幕翻译又是一种“浓缩式”翻译,译文与原作对白相比有大幅度缩减。(Antonini, 2005:213)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钱绍昌(2000)结合影视作品的本质,概括了对白及其翻译的五大特性: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及无注性。与这些特性相关联的是字幕翻译的优缺点——以字幕形式翻译的影视作品目标受众层次较高,且原对白可及、原作品不易受歪曲,但字幕译文也破坏了原作的艺术性,影响了观众欣赏作品(华斌,2010)。同时,由于原对白可及,译者选择受限,译文极易受到质疑(房彦,2010)。总的来说,字幕翻译会受到时空、画面和语境局限,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二)字幕翻译的要求

考虑到影视作品的特殊性,钱绍昌(2000)指出,字幕翻译不求绝对忠实,译者须适当变通,翻译三原则中的“达”应先于“信”和“雅”,有时为了“达”甚至有必要牺牲“信”。换言之,字幕翻译应以观众需求为中心,以简洁、通顺、易懂为准则,字幕语言应目标语化、口语化、大众化和个性化(杨鲁萍,2005)。此外,字幕翻译的“对角线”性质以及影视作品的时空限制也要求译者应以交待剧情为主、保留作品语言特色为副(郑宝璇,2011)。不过,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同的影视作品也体现创作者的不同风格,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也应观照导演风格,使译文具备一定的风格特点。(胡杏南,2011)

(三)字幕翻译的方法和难点

字幕翻译通常采用“删译(即删减)、缩译(即浓缩和简化)和加工”这三种方式,目的是使译文尽量流畅、简洁,减少字幕对观赏过程的干扰(Chiaro, 2009)。对于绝大多数影视作品来说,删减、浓缩和加工不会明显影响观众对原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英语影视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语言为主题或主要特色的,作品本身或对白有较为鲜明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人物语言特色,通过人物语言塑造性格或表现主题,或者以对白语言为中心制造幽默效果等。这些以语言为特色的作品普遍包含了语言的变异现象,字幕翻译时若一味精简或过分加工,势必会使原作丧失其独有风格,难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译作观众也不能领会作品的主旨或精髓。

二、语音变异

语言“变异”(deviation)也称作“偏离”,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现实和普遍的差异。Leech(1969)将语言变异置于诗歌领域内讨论,将其称为“poetic licence”,认为它是对语言规则或规范的偏离和突破,是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并划分出词汇、语法、语音、书写、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等变异类型。Labov是研究语音变异的先驱,他描述了语音变异的四大特征,即出现频率高、不能有意识压制、系统性和极易计算程度,同时指出地域、社会和语境是产生语音变异的主要因素。(Labov, 1963)

语音变异是语言变异的一个类别,是由不同地域、社会和语境因素造就的、对标准语音规则或规范的偏离。语音变异通常揭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阶层、社会属性等变量,在现实中往往体现为音位、音节或声调的改变、省略和重复等(Trugill, 2002)。文学作品中的语音变异通常用于突出和强调,可以创造真实、生动的艺术效果,大多数语音变异现象都拥有特殊含义,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语音变异及翻译

影视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体。在当代,对白仍是大多数电影电视剧的重要叙事手段,对于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主题有着较大作用。影视剧对白中的语音特征不应忽视。

(一)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语音变异

语音变异在现代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相当普遍。包含语音变异的对白往往更能引起观众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白中使用语音变异可以为作品创造真实、生动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有助于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产生幽默或讽刺效果,有些语音变异也能有效地反映或衬托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对白中有显著语音变异的英语电影可谓比比皆是。典型的例子有以语言为主题的电影《窈窕淑女》,其中女主角使用的伦敦土话“Cockney English”十分突出,属于非标准的英式英语。《我的堂兄文尼》中的文尼说美国英语时带浓重的意大利口音,发音极不标准,而《鲨鱼黑帮》和《小鸡快跑》中的某些鲨鱼和母鸡说英语时则带有明显的西西里和苏格兰口音。此外,影片《王牌接线员》(The Cable Guy)中的语音变异更是值得一提,由Jim Carrey所饰演的有线电视安装员虽然说流畅、标准的美国英语,但始终受语言障碍lisp(咬舌)困扰,总是将/s/和/z/发成/θ/和/δ/,这一变异特征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更强化了电影主题,语音变异的地位不容忽视。

语音变异在英语电视剧中也相当普遍,英国电视剧《请讲普通话》(Mind Your Language)、《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以及《法国小馆儿》(Allo, Allo!)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里主要以《请讲普通话》为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该电视剧以伦敦一所夜校为背景,讲述一群外国成年人跟随英国教师Mr.Brown学习英语的故事,主题便是语言学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母语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体现出的典型且普遍的语音变异,每一集都充斥着人物因语音变异而造就的诙谐有趣的笑话和事件。例如:

(1)Sulee: Prease folgive my rateness! I apologize, but I rost my way.

Mr. Brown: Not to worry! What is your name?

Sulee: Chung Sulee. Sulee.

Mr. Brown: Where are you from?

Sulee: Democlatic Lepublic of China.

Mr. Brown: And what is your job?

Sulee: Secletaly! Chinese Dipromat.

Mr. Brown: Very nice.

(2)Mr. Brown: Suppose you give me a word beginning with P.

Sulee: Plopaganda.

Mr. Brown: Propaganda.

Sulee: As used by decadent western world to splead ries about grolious peaceroving Chinese.

上面两例是剧中英国教师Mr. Brown与中国学生素丽的对话。素丽口语中的语音变异很明显,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较为普遍,主要是混淆了/r/和/l/两个音位,这在她的口语中是普遍的、成体系的一种语音变异模式,而非一时口误。

(3)Mr. Brown: Anna, your turn.

Anna: Vestern Vorld Velcomes Vind of Change.

Mr. Brown: Vunderful! Very good!

例(3)是Mr.Brown和德国学生Anna的对话。Anna的话很有代表性,显示了以德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所体现出的语音变异,混淆了/w/和/v/两个音位。这一语音变异习惯性地出现在Anna的口语中,连Mr.Brown有时也受她影响,将“wonderful”说成了“vunderful”。

(4)Mr. Brown: Well done! Giovanni, can you give me a word beginning with the letter O.

Giovanni: Orrible.

Mr. Brown: No.

Giovanni: Oliday.

Mr. Brown: No.

Giovanni: Opeless.

Mr.Brown: Yes you are. You keep dropping your aspirates.

Giovanni: I not drop nothing.

例(4)中的Giovanni是意大利调酒师,英语不但不标准,而且总是将词首的送气音/h/吞掉,制造了许多笑话。这在意大利英语学习者中是一种普遍的语音变异。

(5) Mr. Brown: Display the verb to jump.

Taro:I jumpo, you jumpo. He jumpo, she jumpo. We jumpo, they jumpo.

Mr. Brown: very good, Taro. But you must try not to end every word on O. Ok?

例(5)中显示了日本学生Taro的口语特点——在每个单词末尾都添加一个/o/,这一语音变异在许多日本英语学习者当中相当普遍。

类似的例子在电视剧《请讲普通话》中不胜枚举,充分展现了该剧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在这样一部以语言为主题的作品中,语音变异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若要将这部电视剧提供给不懂英语或英语水平不高的中国观众,摆在第一位的问题便是:剧中的语音变异是否需要翻译?如果需要翻译,该如何处理?

(二)英语影视作品中语音变异的翻译

对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语音变异,翻译时(尤其是字幕方式)通常采取忽略办法,不将语音变异在目标语中再现出来。上文中提到的几部电影虽然都有语音变异,但字幕翻译时基本都忽略了这一特征,转而采用常规语言进行翻译。忽略的原因主要在于影视作品本身的时空限制和大众传媒性质,现实中要系统、彻底地处理语音变异相当困难。

然而,忽略对白中的语音变异必然影响原作的总体艺术效果(例如独特口音所造就的喜剧效果),导致译作观众得不到与原作观众相同或相近的观影感受;忽略语音变异有时甚至会抹杀原作主题思想(如《王牌接线员》男主角的lisp以及《窈窕淑女》中女主角口音的变迁),使译作与原作导演的意图大相径庭。因此,考虑到影视作品翻译的目的以及作品本身是以观众为中心的性质,对白中的语音变异应适当处理和加工,即使在字幕翻译中也应当得到一定的体现。

1.常见策略

一般来说,译者可采用四种方式将原对白所含的语音变异在目标语对白中体现出来——谐音、语法变异(如语法错误)、词汇变异(如拼写错误)以及目标语中的语音变异(如方言或特定口音)。字幕翻译则通常采用前三种方式,下面来看例(1)和例(2)的字幕翻译是如何处理原对白的语音变异,使其成为例(6)、例(7):

(6)素丽:请“原娘”我“辞到”了!很抱歉我“迷茹”了。

布朗老师:不用担心!你叫什么名字?

素丽:成素丽。

布朗老师:Su Lee。你从哪来?

素 丽:中华“民”共和国。

布朗老师:你什么工作?

素丽:“秘酥”!来自中国“大湿”馆。

布朗老师:很好。

(7)布朗老师:给我说一个以字母P开头的单词。

素丽:窜道。

布朗老师:传道。

素丽:这个词是你们颓废的西方世界用来抹黑我们“乐爱”和平的“中国伦”的言辞。

例(6)和例(7)中,译者运用目标语中的音位和声调变异来再现素丽的口语特征(如将汉语的音位/l/转换为/n/或/r/、/r/转换为/j/或/l/、/sh/转换为/s/等),虽然没有做到绝对的形式对等(prease, splead, ries和grolious中的变异没有一对一地体现在译文字幕中),但通过以上音位和声调变异,译者较好地再现了素丽的发音特色,成功传递了原作的喜剧效果,实现了功能对等。此外,国内某些省份的人们受地方方言影响,在讲普通话时确实也会体现出上面译文中的音位变异,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较为贴近现实,能够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共鸣,增强他们对该电视剧的欣赏程度。

2.不恰当的处理

在处理某些对白中的语音变异时,译者似乎只顾及到用谐音方式再现变异特征,并未照顾到上下文是否通顺或合乎情理,导致译出来的字幕令人费解,不仅未能成功传递原作的幽默效果,反而干扰了观众的正常思维,令观众莫名其妙。上面例(5)的字幕翻译就是这种情况:

(8)布朗老师:说说jump的动词形式。

太郎:我挑你挑。他挑她挑。我们挑他们挑。

布朗老师:很好,太郎。但是, 不是每个单词的最后都是O音结尾的。

此例中译者并未将“jump”一词译成中文,而是直接使用了谐音词语(“挑”)来体现太郎口语中的语音变异特征(所有单词结尾都添加一个音位/o/)。这样的译法不无道理,然而一旦联系上下文后,不懂英语的观众就会一头雾水——布朗老师为何批评太郎说的每个单词“最后都是o音结尾的”呢?要使这段对话通顺而合乎情理,可以改译为:

(9)布朗老师:太郎,说说英语动词“跳”有哪些形式。

太郎:我“跳哦”,你“跳哦”,他“跳哦”,她“跳哦”,我们“跳哦”,他们“跳哦”。

布朗老师:很好,太郎,可并不是每个词后面都要加“哦”的。

类似的还有上面例(2)中对白的翻译:

(10)布朗老师:给我说一个以字母P开头的单词。

素丽:窜道。

布朗老师:传道。

素丽:这个词是你们颓废的西方世界用来抹黑我们“乐爱”和平的“中国伦”的言辞。

虽然此处译者用错别字方式(“传道”变成了“窜道”、“热爱”变成了“乐爱”、“中国人”变成了“中国伦”)再现了素丽口语中的语音变异(即/l/和/r/混淆),但观众一旦结合布朗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给我说一个以字母P开头的单词”),就会发现素丽说出“窜道”一词实在是不可理喻,和口音问题无关;汉语又非字母语言,不懂英语的观众很难领会此处的幽默。这段对话中的第一句其实可以译为“素丽,用‘道’来组个词吧”。这样,上下文就通顺了,可理解了。

另外,译者将例(1)中素丽所说的“Democlatic Lepublic of China”译成“中华‘民’共和国”,在赶新潮之余却没有顾及“民”一词给人的视觉感受。原剧中的素丽行为刻板、为人正统且政治性十足,将其口语中的语音变异译成“民”二字,与这一人物的形象不大相符。按照Roffe (1995)的说法,文字比语音更有冲击力,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处理语音变异时,译者应谨防译出的某些词语(书面形式)带有预想不到的语义或效果。此处可改译为“中华‘伦民’共和国”。

3.规范语言式翻译

上面提到的几部英语电视剧都是情景喜剧,录制完成时已嵌入预录笑声(canned laughter),记录观众在原作试播过程中对剧情或对白的反应。如果原对白中含有语音变异特征而制造了幽默喜剧的效果,观众通常会听到伴随笑声。这种情况下,如果译者将对白中的语音变异处理成规范语言,不懂英语的中国观众就很难理解为何剧中会出现笑声;换句话说,规范语言式的翻译方法会使译作失去原有的艺术和语用效果。上文中例(3)就是这样处理的。

(11)Mr. Brown: Anna, your turn.

布朗老师:安娜,轮到你了。

Anna:Vestern Vorld Velcomes Vind of Change.

安娜:变革之风在西方世界广受好评。

安娜的话充分体现了其语音变异特征,原作中也有明显的预录笑声,而字幕翻译却是规范式的语言,令中国观众莫名其妙。为了尽量传递原作的幽默效果,安娜的话可以改译为“变革之‘轰’在西‘荒’世界广受好评”。

4.难点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英语是音、形一体的字母语言,汉语则是音、形分开的文字语言。这一区别使得英语影视剧对白中的某些语音变异特征很难处理为汉语,有时即便能翻译也不能传达原文的语用和艺术意图。上面的例(4)就是这样,虽然可以直译成中文,却无法再现意大利人Giovanni口语中的语音变异特色,也无法传递原作的喜剧效果,中国观众更是无法领会剧中预录笑声的缘由。

(12)布朗老师:很好!乔瓦尼,给大家说一个以O开头的单词。

乔瓦尼:恐怖。

布朗老师:不对。

乔瓦尼:假期。

布朗老师:不对。

乔瓦尼:绝望。

布朗老师:没错,你确实挺让人绝望的,你把所有的送气音都吃掉了么。

此外,如果英语影视剧对白中既有语音变异、又有由于语音变异造成的双关时,翻译便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电视剧《法国小馆儿》中的警官Crabtree是制造语音变异双关语的典型人物,他的对白对于译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例如:

(13)Officer Crabtree: I was pissing (passing) by the door, when I heard two shats (shots).

You are holding in your hand a smoking goon (gun); you are clearly the guilty potty (party).

例(13)中,括号里的词语是Crabtree警官本来想要说出的单词,由于发音相似和变异,它们变成了一种近乎荒唐的用词错误(malapropism)并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引发观众一阵阵笑声。想要把这种语音变异译成中文的同时又表达相等的喜剧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结语

语音变异特征在英语影视剧的对白中十分常见,不仅有助于展现人物背景、刻画人物性格,还能揭示主题和制造幽默和喜剧效果,是影视作品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翻译影视剧时,译者应严肃对待语音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把这些特征在译入语中再现出来,同时还需考虑上下文是否通顺,做到使译文前后意义一致、合乎情理,至少做到翻译中的“信”和“达”。

注 释:

①文中采用的《请讲普通话》字幕来自“夏末秋”字幕组的译文,特此致谢。对白中说话人的姓名系本文作者添加。

参考文献:

[1]Antonini,R.“The perception of subtitled humour in Italy:an empirical study’[A].D.Chiaro(Ed)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Special Issue Humor and Translation[C],2005.

[2]Chiaro,D.“Issu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A].J. Munday(Ed)The Rutledge Companionto Translation Studies[C]. New York/Rutledge:141-164,2009.

[3]Gottlieb,H.“Subtitling: diagonal translation”[J]. Perspectives,1994,(1).

[4]Labov,W. “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J]. Word, 1963, (19).

[5]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 1969.

[6]Roffe,I.“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interlingual subtitling”[J].Journal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1995,(3).

[7]Trugill, P.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Change[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

[8]房彦.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J].电影评介, 2010, (3).

[9]胡杏南.浅析字幕翻译之于配音翻译的差异与缺陷——以影片《玩具总动员》为个案[J].电影评介, 2011, (8).

[10]华斌.刍议影视剧字幕运用的利与弊[J].当代电视, 2010, (8).

[1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12]杨鲁萍.浅析影视翻译的目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 (1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