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第1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美学特点;差异与融合;美育;美术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25-01

一、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及差异

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正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一)造型上,“平面性”与“立体性”的对比

中国绘画中也很少表现光影,因此给人以强烈的平面感和装饰性,这也养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习惯。这种既非写实又非抽象的画法使中国绘画带有浓郁的写意美,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象的理解。

相比而言,西方绘画有明显的立体性特征,画家忠于表现物象的素描关系:明暗、透视、空间感等表面性因素,追求逼真的明暗及细节的表达。

(二)用色上,“鲜明”与“调和”的对比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根据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精准用色,表现自然化的效果。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充分体现在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中。

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整体颜色的协调。大多数中国绘画都给人以淡雅宁静的色彩印象,宁静致远,悠扬长存,表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美以及作者本身人格追求的认识与品位。

(三)构图上“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对比

西方绘画中对透视有着至高的追求,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关系都要求画家对透视学有绝对把握。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发展使西方绘画的写实特质达到极致。

相比之下,中国绘画则呈散点状。绘画时画家亲历游观记录,正面、侧面、背面都可取景,再将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风景整合到一个画面上。“高远、深远、平远”正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尽管有诸多不同,但在中西方思想强烈碰撞的今天,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已变得越来越小,双方相互交融渗透,展示出绘画更多全新的风貌,绘画是在变化中寻找可能、在联系中创造奇迹的。不论在中西方,绘画始终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艺术让我们学会重新“看”世界。

二、中西绘画美学特点对美术教学的要求

在了解了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差异后,我们不难看出,在美术教学上,我们要根据这些美学差异去教学,但与此同时,也要兼顾不同特点,使美术教学更广泛、更包容、更丰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既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其看待问题的独特性,又要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拥有包容的内心和丰富的人文关怀。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许多人天生具有的通过眼睛来理解美术的能力沉睡了,因此必须唤醒它。苏珊・朗格指出:“想象同时也是一种引起种种不同的洞察力和真正的信仰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就要秉承这样的观点:激发孩子的美术潜能,挖掘孩子对于生活中美的感悟能力,保存并开发孩子最原始的想象能力。

在探讨美术教学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去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哲学、教育、生活四者的关系。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在他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向我们提出了艺术乃至人生的一个重大哲学沉思。同样,在美术教学上,我们也面临着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所谓美术学科教育哲学,就是研究美术学科教育的根本问题,回答美术学科教育是什么、干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即研究其本质、特点与价值;研究美术学科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社会和个人对美术教育的需要;研究美术学科的教育目的以及制约美术发展的因素等等。美术是人文的,所以美术教育必须也是人文的。作为美育的一种方式,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也就是“人”这一主体,感受到生活、生命赋予我们的力量,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始终怀有一份热情、一份关怀。海格・庞蒂曾这样说道:“人们也不明白一个心灵何以能够画画。正是通过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画家才把世界转变成了画。”美术教学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让孩子们把身心交给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发挥自我,借助画笔和颜色,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时至今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艺术更多的融入生活,生活变成一种艺术,美术也应从更包容的角度出发,成为一门真正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华梅,要彬.中国工艺美术[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1).

第2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西方礼仪;教育;自主德育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礼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正如意大利社会公共学家皮里亚诺所说:“社交礼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人格展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被视为轻率的人际交往态度;反之,善于发现和运用社交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难能可贵的完美形象”。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阵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富有,情感世界的高尚,行为世界的知情懂理。

在中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加强西方礼仪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促进中西方了解、交流和合作,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事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利用班会课的阵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学校德育更是展示这种文化的一个平台。班会课则是班主任老师利用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灵引导、行为指导的重要载体,利用班会课的实践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培养良好的修养之行的一次对话;是以西方礼仪文化为教育契机的一次交流;更是同学之间全员参与互相引导的一次旅行。学校在校本课程和课题的直营下,创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在主题班会的育人活动中将德育工作与课题研究有效结合,产生巨大的精神引领效果。

1.1 班会课片断欣赏

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

1.2 各抒己见,激发学生感悟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视角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灵的发现,和内心世界的影响,在观看和小组讨论后,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同学们对西方礼仪与中方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在表达中再次内化西方礼仪对自己的影响。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礼仪是一种风度,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在礼仪中展示文明形象,在礼仪中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

2 通过礼仪知识的讲座感悟西方文化,做谦虚有礼的中国人

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每个孩子将来都将成为祖国的接班人而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加强初中生的礼仪知识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礼仪知识讲座,是加强学生西方礼仪知识了解,用文明礼仪来引领自己的成长,装扮自己的青春,是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学校更是整合了各方面的优秀资源,利用好每一个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来进行中西方礼仪知识的展示和讲解。充分利用学校充分的外交资源,在聆听外教的成长经历和感受中,加强对西方文化、西方礼仪的内化和理解。聆听外教Richard Hill主题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温馨回顾:幽默风趣的Richard以“What is your favourite subject?”设问拉开序幕。Richard还向师生们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学校教育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学习英语,不仅要学好它的语言表达和技能,更要了解它的语言背景和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师生们在作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引为自豪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作为中国人应该汲取西方文化的精粹,学习西方人高度的文明素养,努力去做谦虚有礼的中国人。中西学校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也对西方孩子主动探究、自立自理的精神由衷敬佩。

在现场中,同学们于外教进行充分的互动,双向交流中让同学们对西方礼仪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能帮助孩子们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矛盾,更有利于自己结交深厚的友谊,让同学们认识到礼仪给自己成长带来的收获,给自己带来机遇和成功,赢得友谊和尊重。讲座中同学们获益匪浅。

3 在外国的传统节日中渗透礼仪文化

礼仪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培植沃土,礼仪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在一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学校从德育和教学双重教育功效出发,开展学生喜爱的德育活动,让希望礼仪教育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的沃土,并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智慧的运用中开花结果。首先充分利用课堂的阵地,在生课堂的引领下,开展西方礼仪教育,在学生能接触到的每个点滴空间和细节中打造教育,教育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礼仪,学习西方的礼仪风采,中西结合将礼仪的魅力展示给全世界,培养每一个优秀的孩子。

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都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一个契机。邀请外教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与大家同乐,当圣诞老人将带着浓厚情义的圣诞礼物发放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颜,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声新年的祝福,一个善意的微笑,将中西的礼仪展示在孩子们的心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并健康地成才。

课堂渗透西方礼仪教育展示:课堂中通过制作三明治过程的观看、同学们亲手制作、与老师和同学分享等环节,他们开心地品尝着亲手制作的三明治,脸上乐得笑开了花。用节日文化丰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感谢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活动活动不仅培养了师生的文化意识,而且提升了英语教学的情感目标,也使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4 利用社会实践的阵地,采访外国友人,参观外国企业加强礼仪的渗透和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探索,它改变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增进了生活体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到社区,走进企业、走进邻里中心,孩子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展环保宣传,礼仪教育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与社区群众、外企员工、外国企业接触,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自主德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继续探究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意识,形成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爱和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包容。走进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走近中法企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浸润到同学们思想中、体现到同学们的行动里。

社会实践经历回放:2014年1月23日,青剑湖学校中学部全体师生来到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参观企业,聆听工程师的精辟讲解,并和法国有人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环保和污泥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污泥到资源”变废为宝的先行者,在专业领域享有盛誉。一踏进公司,墙壁上醒目地写着标志企业文化的文字:企业的价值观:求实、创新、合作、共赢;企业的使命:致力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承诺:积极推进环保事业,把公众责任和社会礼仪置于首位。同学们从企业文化上体验到了企业自主承担的社会责任,颇受启发。七(1)班的张弛同学感慨地说:“从来没有想到污泥也可以成为再利用的资源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我将来很想选择和环保相关的专业来学习,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整个的讲解和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聆听,自信地观察,感受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3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文化 构建元素 学习积极性

一、 前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永久不变的主题和阵地,伴随着多种教学活动的展开,对于课堂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课堂文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高中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学习的主阵地,更需要一种良好的文化气息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因素

1. 关于体验性和生存性的教学内容的文化构建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越发地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以及丰富性的趋势。高中英语教材中,不仅涉及到了语言、风俗、饮食等,还涉及到了许多哲理性、感情性的故事。这些文化内容的出现,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英语课堂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将生活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在建立课堂文化时,就要将这种现实与课本之间的差距缩小,让学生感到知识本身的真实性。要让同学在体验中感受课堂内容的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西方的风俗习惯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方的风俗习惯,将书本上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与声音,让知识本身具有真实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关于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的教学过程的文化构建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丰富的课堂文化,以便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所谓互动,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这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多元性,就是通过多角度,多情境,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所谓协商性,就是老师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使教学的氛围更加融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课堂文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变成一个轻松的环境,使学生在分享资源的同时,享受体验与交往带来的快乐。

3. 关于情感性和激励性的师生交往文化的构建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要和学生做朋友,通过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在增进老师与同学的感情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造性,并让他们在情感上更易接受知识,达到对知识新的认识。

英语作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某种担心而不敢开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此时,就需要老师进行语言上的激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当然,激励不仅仅是在学生不敢表达的时候才有的行为,而是要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上体现出来。要在学生有进步的时候表扬,在学习方法与态度错误时进行语言纠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和他们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个人价值观上认同自己,自信心才会增加。

4.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的中深层文化意识的构建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语言点的学习,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会看到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很多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价值观与习俗的不同,气候环境的不同,的不同,甚至是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建立课堂文化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三、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与国外交流的机会更加频繁,接触的文化也将逐渐走向多元化,这些文化的传播也将在教学的内容上逐渐体现,对于课堂文化的建立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建设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时,能够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师生的交往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这四个因素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信一定会建立一个良好的高中英语课堂文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交流模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强烈地呼唤着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为了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为了促进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发挥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我国大学文化问题进行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大学文化无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大学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目前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大潮的背景下,透过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文化视角,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在世界舞台上引领风尚。

一、教育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

我国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得到高学分和优异成绩。教育的主旋律即用统一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单一的评价机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近乎一样的学生。西方教育大都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但也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积累。这体现在: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中国教育重持久稳定,西方教育重变革创新;中国教育重权威,西方教育重平等。

(二)学校教育文化差异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这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真正做到使中国的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很难得,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力。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学生则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校里充满了竞争,只有经过一次次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三)学生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方面的不同

中国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度使得中国学生花费了所有精力而忽视了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容易在学习上得到满足,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来取得更高的成绩和开拓视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西方国家的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中,都处于非常自由、平等、受尊重的地位,这使得他们的个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能力培养等方面发展较好。

二、西方大学文化的特点

深入研究西方大学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大学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创造出面向未来、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总体上看,西方大学文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西方大学有较好的人文传统,一方面体现在对美、正义、和谐、智慧等人文精神终极目标的尊崇,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个性化,尊重人的价值。著名教育学家洪堡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国外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并鼓励大学生自重,自治,由此提高其能力和意识,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前提下,为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二)开放创新、交叉融合

树立国际眼光,重视多元文化,是西方大学文化的又一特点。在美国的大学里,各种肤色的人群,形态多异的装束,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汇在一起,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元的师生构成、国际性的文化背景,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融合,成为大学校园一道多彩的风景线。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德卢斯分校副校长曾表示,“希望留学生把我们的大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我们的大学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的整体中去”。正是这种国际眼光,使西方大学在开放交流中愈加生机勃发。

三、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策略

他山之时,可以攻玉。当前面临社会主义事业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任务,大学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大学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以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为基础,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审视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鲜明特点,借鉴先进经验,是大学文化建设应走的一条正确道路。

(一)立足与本国传统文化

作为华夏儿女,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包含了无限深邃和魅力无穷的精华,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为其宝贵品格和恒久价值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新世纪当代大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一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中国大学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爱的文化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努力是学生有在校如在家的感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大学良好氛围的基础,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传递学科文化知识,为大学生成才作努力。

(二)坚持扬弃创新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先进大学文化理念,开放眼界,用智慧的、深刻的眼光去理性思考。我们深知在探索大学文化建设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要边学边做,着眼于青年一代的成长,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青年多方面技能,增强他们的抗打击能力,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总之,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高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大学文化观。并以此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并且不断创新,从而提升中国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稳定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

四、结语

第5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中国,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最大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中国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自古就有“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所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中国经历了种种不幸,最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移民到了美国。“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中国食物,玩中国麻将,用中文闲聊,讲中国故事。在美国,作为移民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中国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中国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在旧中国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大学等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喜福会”的母亲们自然是爱女儿们的,女儿们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吴精美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中国式母亲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却是美国式女儿无法承受的。所以从小女儿们就不得不为了自己一丁点的独立和权力与母亲抗争。母亲要把女儿培养成为神童,女儿却偏偏选择做个普通孩子。这种母女间的冲突自然有客观的文化因素,但也不乏母亲自身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吴精美一味反抗母亲的意愿,在联谊会上故意把钢琴演奏得一塌糊涂。然而回到家后,母亲吴素云却一反常态缄口不语。面对母亲的沉默,女儿的反应是“失望”。“沉默就像长在母女心中的一块肿瘤,把双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当薇弗莱不满母亲的炫耀而放弃棋艺时,母亲龚琳达也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沉默态度。结果在以后的比赛中她应得不到母亲的指点而一败涂地。母女之间的关系从此陷入了僵局,沉默这把利剑使得双方在感情上伤痕累累。[5]母亲的沉默态度是对女儿的回击,然而正是由于母女双方都采取了反抗和回击的方式,而不是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才使得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蒙受了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也导致了最终的尴尬局面:女儿不了解母亲;母亲只能感叹“她似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结果只能事与愿违。结合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一些调查统计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在对上海部分父母的调查中,对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困惑的占86.4%,感到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对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喜欢的人”当中,自己的父母占到了54.4%;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稿活动的500多份来搞中,90%的青少年表示对父母不满;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6]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父母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满,是我们的父母观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这的确是值得所有中国父母深思的社会问题。

第6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 价值观 创业就业 人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为学生将来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抓紧抓好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是摆在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当前有许多中职学校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极大地妨碍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英语教学,更是濒临“边缘化”的境地,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发展。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求其有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文明礼貌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英语课堂人文教学与中职学生发展的关系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当今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中等职业教学新课标中指出:英语教学以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为本。教学不仅承担掌握语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适应社会能力等人文素质培育的任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营造人文氛围、渗透人文思想、拓展人文内涵,从而将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互为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这在中职英语新课标的情感态度目标中也被着重提及。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和积累积极的情感,增强合作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就业打下良好的情商基础。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创业就业也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中,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课程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行业、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通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四、加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促进中职学生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应该纳入中职英语教师的备课考量范畴。课堂教学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1.开感资源,寓教于乐,使中职学生树立人文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头脑风暴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记大量的英语单词,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Friendship》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讨论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中,把英语词汇中的honest、friendly、humorous 、helpful、patient、generous等与当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使人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

2.重视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培养,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将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频频跳槽,造成就业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交由学生探讨。例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What is your job now?

What was your last job?

How long did you do it?

Have you ever had a strange job?

Do you know anybody has a strange job?

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随着企业贸易、资讯传递、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更要将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活动让学生牢记在脑海中,方便学生以后在就业求职、企业跨国交流、出国进修时使用。

例如在中职英语Unit6 Travel in Bangkok的教学中,我们在完成教学Location(地理位置)、Area(面积)、Greatest buildings(著名建筑)、Famous market(市场)、Climate(气候)等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设计以下的讨论话题What shall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go travelling? Do you have any good advice?使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展示。与此同时,作为英语课堂执行者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含量,更要增加文化知识含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底蕴。通过开展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课堂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渗透,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力,李静.浅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3]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第7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播 目的语 交际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8-02

一、前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基础语言结构知识外,还要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外语的同时必须学习目的语有关的文化以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随着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语言系统的环境,所以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文化传统,而主要是指语言当时的环境。学生需要在学习语言系统时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发展语言系统。在语言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还要通过语言学习其它知识。

我们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也不一定就能像理解母语那样完全理解英语。也许能顺利地用英语做简单交流,但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就会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它表达的是人们不同的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而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达到较好的实用教学的目的。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母语为英语的交流对象能大致理解我们对话的内容,能够忽略我们在口语中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往往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交际的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视为私事,不喜欢别人询问也鲜少询问别人这些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却喜欢聊家常,他们把这些关乎隐私的问题当成是一种关心。当语言交流中出现这种文化差异时,往往就成了交流的阻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语言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对读、听、写、译、说等语言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很少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往往基础技能的训练过于繁琐枯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其折射出来的文化内容才是语言的灵魂。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广泛。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帮助学习理解课文,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同时,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课件等声像辅助插入背景文化,扩大文化背景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趣味性,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能避免文化冲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提高文化素养。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缺失

学习第二语言势必要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面临两种文化接触即交流时带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即偏重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发音正确,语法上也无懈可击,但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种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其次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并受整个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运作方式的制约。我国大学生对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熟悉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以致交流失败。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传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单词、课文内容的讲解。首先是单词的教学。单词讲解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如何将文化传播有效地与单词记忆结合并增加课堂趣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在学习“gift”时,教师可以介绍与西方节日有关的词与“gift”搭配,比如说“Christmas gift”、“birthday gift”等,通过每一个词组搭配介绍西方国家在该节日时的习俗。还有一部分单词的字面意思和句子搭配中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往往需要强调并举例说明。例如,“green”和“blue”,单词字面意义很简单,但“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及“in blue mood”(情绪低落)就不能直接理解成表示颜色的含义。其次在课文内容讲解上,不要过多强调字词句的翻译,教师可从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入手,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西方文化。例如,在学习有关教育为主题的单元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差异。西方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平等、自由、独立、好奇心与想象力、动手能力;而西方的学校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化培养,从中西方不同的主要家庭模式的对比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学习主题为社会风俗的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很多方面来对比中西文化社会风俗的异同。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简单来说通过比较和举例进行课堂的文化传播。

2.课堂外的文化传播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往往有限,而文化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起引导介绍的作用,就某个文化现象或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外充分准备并组织活动,让学生的日常文化积累得到充分体现。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英文歌曲,顺便向学生讲讲该国的社会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名著,组织英语主题演讲比赛、名著再现表演、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举办圣诞晚会等,让学生尽可能的置身于英语世界。

五、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是由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实施共同完成的。在教学上要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教师需把语言当成一种文化现象来教授,帮助学生吃准吃透特定语境下的词句,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基本技能的教学,应当结合所授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枯燥的语言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有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了解外部世界,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并能在实际中正确地运用语言。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并积极的把文化背景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感,使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8).

第8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长春市高中;国际班;办学质量;推进措施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很多省、市把推进教育国际化水平纳入发展战略。长春市教育局也将“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推动普通高中适当引入国际优质课程”列入工作要点。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长春市的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工作。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深化了学校的新课程改革,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多样化、升学个性化的需求。

一、长春市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目前,长春市共有13所高中学校举办的2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日章学园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方课程为主,外方课程为辅,升入国内大学,颁发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一类是以外方课程为主,中方课程为辅,升入国外大学,颁发外国高中毕业证书。开设的课程有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大学先修课程),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国际文凭课程),A Level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和加拿大BC省课程,NS省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及其他国家的部分优质课程。截至到2014年6月,实有在校生3194人,中方教师273人,外方教师和管理者46人。

二、长春市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国家政策规范,国际班收费标准不一

目前为止,国家相关的法规中没有关于高中国际班运作成本核算、经费收取和经费使用的明确规定。我市的高中国际班虽都已取得由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收费批件,但是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有每年1.2万的,每年1.5万的,三年5万的,每年4万的,每年5万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国家关于国际班的收费标准没有相应的文件出台。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文件指导,高中国际班收费工作缺少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质疑。

(二)课程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外课程缺乏融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但是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性文件均没有涉及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建设要求或实施建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的项目只是单一的引进了国外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不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有的出国项目只开设国外高中课程,而不开设中国高中课程,连最起码的语文、历史、政治、地理都不开设,侵犯了中国公民的教育。除此之外,中外课程的融合度也不高,中外课程双轨并存,相互独立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必要的整合。

(三)中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普通高中举办国际班的目的是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对中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在课堂教学上要能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体现中西合璧的特色。但是,目前在高中国际班任课的教师拥有留学经历的凤毛麟角。大部分教师没有留学经历,而且长期从事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难以适应国际班将中外课程融会贯通的教学要求。此外,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部分外籍教师只是取得了TESL(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作为第二种语言的英语教学)培训证书,在国外担任专职教师的几乎没有,能担任学科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提高长春市高中国际班办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办学行为

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把入口关,在开办条件标准的设置、资格审查等方面加强事前管理,保障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障合作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定期深入学校检查,对招生工作、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师配备、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监管,加强事中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办学情况和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效益评估。对办学质量低下,以国际班名义高收费的项目限期整改或取消办学资格。

(二)加强中西方教学理念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应充分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突出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合作办学不仅仅是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论是引进的语言课程,还是引进的其他学科课程,都应当重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使之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把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作为培养目标。在这一大目标的指引下,让成长在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的中外任课教师能求大同存小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合,最终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促进高中国际班内涵发展。

(三)提高中外课程融合度,建立全新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有效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春市高中国际班引入的国外课程主要有加拿BC省大高中课程、加拿大NS省高中课程,美国高中课程以及人文学、社会学、人生规划等国外优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要充分整合中外课程,结合本校特色、学生特点,形成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中外融合的课程体系。例如长春市第六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引入的人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与本土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又如长春市十一高中充分利用本校数字信息化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与加拿大高中的同步远程教学。

(四)促进中外教师专业成长,适应国际班教学需要

高中国际班引进的国外课程是由外籍教师授课,中方课程是由本国教师授课。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国际班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定期开展对中方教师国际视野、国际意识的专项培训;定期组织中方教师赴合作方学校开展“影子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设立外籍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外籍教师的质量。鼓励中外方教师结对子,共同研讨,互相学习,促进专业成长,适应国际班教学需要,提高国际班教学水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培养具有国际水准、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是长春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应运而生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家长对教育国际化、选择多样化和升学个性化的需求。在高中国际班的运行过程中,只有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合作办学发展的生命线,通过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引进、吸收、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中国际班才会有活力,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希望教育部从国家层面、省教育厅从地区层面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收费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国内课程与引进课程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控制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量、限制招生数量,避免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无序发展;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并已开始质疑的高中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未雨绸缪,尽快解决,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蔡海怡.规范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22-23.

[2]贾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2005,(2):38―41.

[3]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中医教育,2006(4):5-11.

第9篇: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策略

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化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已经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处在主流文化之外,因此,如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将成为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它的起源、发展、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它可以从侧面展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民族的社会和历史面貌。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艺术和现代体育的源泉。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自1840年,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很快西方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在中最早引入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的骑射、刀剑等武艺取而代之的是洋枪、洋炮、以及英国和德国的兵操。19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学校,课余活动为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最高代表,倡导没有任何歧视,坚持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球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推动世界各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同时,却以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为主导,不断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性差异,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西方体育文化中体现冒险、挑战,追求形态美、速度美,在运动中“竞争”是其灵魂,好斗心理是其本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内心的修养,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着突出的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体育方式,甚至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由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被青年一代所冷落。

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丧失了主要存在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在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遗忘。经济是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开辟了道路。民族体育文化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由于我国体育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影响,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和开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匮乏,基础理论薄弱。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时冷时热,研究仅限于少数人,缺乏持久和深入,从而导致基础理论的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萎缩。少数民族因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它在产生、传承、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予了充分地补充和完善。像武狮,是中华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是在我国的西域民族流传,后来进入中原,经过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改进,逐渐成为各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我国55个民族,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存在“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彩纷呈的特点。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却在不断的缩小。像民间游戏和宫廷游戏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大都已经丧失了初始的面貌,例如民间的杂技活动,清代中期较多,但随着政治经济的衰退,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自卑感。长期以来,受全球化影响,国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差距”的心理,盲目地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偏执地认为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没有了民族个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像奥林匹克运动是以现代竞技体育为母体,由各民族传统体育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人身体内在的修炼,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像我们熟悉的以养生为主的气功、武术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虚怀若谷地接受世界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应该摒弃那些扼杀体育竞争性的“民族本位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突破原有思想框架,敞开大门,大胆引入现代科学成果,接受和吸纳现代优秀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随着全球化各国联系的紧密,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接受,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精神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养生、娱乐、健身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太极拳”、“摔跤”等,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智慧。像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课程,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受到学生们的广泛热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这类民族体育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其特殊之处将成为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学习的对象。很多年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上,没有被视为珍宝,且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扭转的潮流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积极地融入其中,成为沟通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过程中,绝对不是盲目地同化,丧失自我文化的本体,而是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世界性的各民族体育盛会是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