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第1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机制

一、90后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分析

(一)所在家庭月收入情况。被调查学生家庭月收入情况分布如图1.1.1所示,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5%,1000-3000元的占48%,3000-5000元的占18%,5000元以上的占29%,由此可以看出,受调查学生中中等家庭占大多数。

(二)大学生每月消费组成情况。针对学生每月最主要的三项消费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1.2所示,选择人数最多的三项分别是伙食费、休闲娱乐、购物(衣服、生活用品)。

(1)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费主要包含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基本生活费集中中500-1000元和1000-2000元这两个区间内,这一消费数字占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的将近一半,消费水平较高。(2)学习、培训花消费。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消费在200元以下。这一消费水平占基本生活消费的十分之一左右。(3)休闲娱乐消费。由上图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上网消费,超过100元的很少。每月在电子游戏方面(购买游戏,点卡,游戏货币等)的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69.3%,50-80元的占7.3%,80-100元的占21.1%,100元以上的占2.2%。(4)人际交往消费。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每月用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消费相对较高。

(三)消费观念。被调查学生中有20.5%的学生非常同意透支行为(超前消费),16.1%比较同意,34.4%同意,27.0%不太同意,2.0%完全不同意,有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七成的学生同意超前消费,表现出了现在学生消费的超前意识。

(四)理财观念。对于大学生是否有攒钱或储蓄习惯的调查发现,76.1%的学生表示有攒钱或者储蓄的习惯,23.9%的学生没有攒钱或者储蓄的习惯。

(五)消费、购物方式。针对购物方式的调查中,有73.0%的同学主要进行网购,21.2的学生自己去商店买,4.9%的学生是让父母或朋友代买,0.8%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由数据可以看出,网购在学生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的消费、购物方式。

二、“90后”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 消费结构不合理化。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当前的90后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用于伙食费部分的比例明显降低,用于学习消费的占比则非常的低,相对而言娱乐消费、交友消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学习消费,当代大学生的思路则是能省就省,除了必要的课本之外很少在学习上进行投。对于娱乐,当代大学生从不吝啬,购买各种高消费的电子产品,出入各种高档咖啡馆等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普遍行为。这种消费结构导致大学生日常消费总额急剧上升,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给的钱不够花而向同学朋友借钱,甚至出现了欠债不还、偷盗等行为。(2) 冲动消费增多。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渠道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这些新生的消费方式虽然给大学生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导致了大学生经常因为一时冲动购买了并不需要的商品,买回来之后不是基本用不上就是质量或样式与宣传严重不符,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花了很多冤枉钱。(3) “超前消费”增多。大学生中办理信用卡的人数不断增多, “超前消费”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4) 攀比心理明显。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购物时追求名牌,喜欢攀比。(5) 缺乏理财意识。当代大学生因为从小缺少理财方面的教育,进入大学之后因为远离父母,消费变得更加自由,从而出现花钱没有计划、盲目消费等现象。

三、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1)加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课堂教育。开设专业课程,对当先的消费行为行为、结构、方式、内容等消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建立科学系统的消费教育,让学生真正学习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健康的消费。(2)发挥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党支部深入学生的特点,利用班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正面的宣传教育。(3)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进行教育。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校内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理性消费舆论,积极营造健康消费、合理消费的校园氛围。(4)开设理财类课程。在学校中开设理财类课程或者讲座,组织相关主题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有计划的进行消费和理财,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消费虽然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谐、社会消费活动的有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引导方式,通过多管齐下、全方位协调,共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性消费观。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购物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据CNNIC于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0亿,使用率提升至39.0%,较2011年底用户增长8.2%;网民的年龄结构中20—29岁占比为30.2%,表现了极强的年轻化特征;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高于其他群体。而湖北省武汉市是中西部电子商务基础最好的城市,再加上本世纪物流的大力发展促使了淘宝等C2C网站逐渐受大家欢迎,所以武汉等中部地区的大学生网购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这次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地大规模调查目的在于较准确了解中国中部地区的大学生的网购偏好和网够存在的问题,并为网店经营者和网站企业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

二、大学生购物现状的调查分析

1、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抽取宿舍楼的方法采集的样本信息,一共在武汉地区的7所学校发放了700份问卷,收回695份,回收率为99.23%。被发放问卷的学校遍布武昌、汉口地区,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等。

2、有过网购经历的消费群体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调查回收的695份问卷中,607个人有过网购经历,比重为88%,86个人没有网购经历,比重为12%,这说明虽然中部地区网上购物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但是一小部分的大学生没有尝试过网上购物,这部分人会是网购的潜在消费群体,武汉地区还有潜在的网上市场。

(1)选择网购的原因。此次调查中有99.7%的人平均每个月网购的次数为0—5次,由此可见虽然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但依赖它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再者51%的人会在物品急需的时候网购,30.5%在节假日打折的时候才选择网上购物。由调查结果得出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网购的价格较实体店便宜优惠;二是网络平台较实体店大,网络上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三是网络购物省去了去商业中心的时间以及路费,相对来说更加节约时间和精力。

(2)网上购物的意愿。调查显示,77%的人经常淘宝上购买,32%的人在京东上购买,然后依次的是当当、卓越、凡客,而且68%的人会经常换店购买商品,而且由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网上购买的商品依次是衣服类占62.5%,鞋子占42.7%,图书音像类占20.2%,电子数码产品占24.2%等。这与大学生偏向年轻化的消费方向相一致。

(3)影响大学生网上消费的因素分析。众所周知,物流在现在的网络消费中是重要的一环,物流速度会直接影响到顾客对这个店的满意度,此次调查中,33%的人表示希望在3天内收到货品,也有55%的人等一周,只有5%的人表示愿意等一周以上。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价格、网店信誉等级和商品样式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其中价格因素的影响最大,可见网络购物商品的低价性已经成为网购的标签之一,也是网络购物与实体商场购物相竞争的重要优势所在。在目前的现状下,网络购物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很明显可以看出,两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商品本身和网店介绍的差别太大,这也是很多人不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之一,网购时买家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其他买家的评价等来判断商品的尺寸和质量等。由于缺少实物触摸感,而且商家往往会给买家一些错误的导向,导致买家判断失误。二是物流速度慢。网店仓库设置在北京,深圳和其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较多,如果买家所在地区离仓库较远,就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送到。不过,近年来我国物流公司发展迅速,邮递速度明显提高,而且B2C平台的购物网站增多,该平台会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仓库,商家可以就近调货,大大缩短了买家等待货物的时间。

3、没有过网购经历的消费群体的基本情况

由以上可知,在此次调查者中有12%即86人没有过网购经历,虽然只是少数,但这部分人仍是网络消费的潜在顾客,那么没有过网购经历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对网购不了解、不信任商品质量、对网购的安全隐患较担心、习惯和享受于传统购物是主要影响因素。前三个影响因素都可以通过网络运营商的努力而有所改善,如果加大网购宣传力度、增强网站和商店的信誉、完善网络安全中的漏洞等,那么重新加入网购队伍的人会增多。

4、调查对象的自身行为特征对网购意愿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网购的文献主要着重于研究影响消费者主观观念的因素,但是消费者网购时其自身的行为特征也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研究自身因素是否在网购时有影响,所以此次分析本文加入了6个可能影响大学生网购消费的自身行为影响因素。再者,本文选择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且该模型借鉴已有的文献中使用的多元选择模型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其形式为:Y=+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其中被解释变量Y是平均每月网购次数,解释变量依次是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月生活费和每月去实体店购物的次数。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后用EVIEWS软件进行第一次分析,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不是很好,从P值看,X1、X3的P值均大于0.05,所以这两个变量没有通过检验,而X2、X4、X5、X6的P值小于0.05,它们对于被解释变量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为了得出更好的拟合模型,本文剔除了X1、X3这两个变量后,对数据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然后第二次分析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并对X2、X4和X5、X6这两组数据进行了共线性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回归方程式为:Y=0.019242X2+0.017126X4+0.030894X5

+0.264499X6。

从第二次的回归结果来看,这次的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的平方等于56.68%,表明大学生月平均网购次数变化的56.68%可由年级、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月生活费和月平均实体店购物次数这四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而且四个变量的P值均为0,这就说明四个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由回归方程可得,月生活费和每月去实体店购物次数这两个因素对月网购次数影响较大,年级相比较而言较小,上网时间的影响适中。

网购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但网购是以网络作为媒介,所以消费者主要通过主观判断来抉择,大学生自身行为特征如年级性别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网购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上述的分析结果,我们可知,年级、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月生活费和购物欲望对大学生网购有影响,而年级和月生活费是商家无法影响的因素,但商家可以通过广告、打折等宣传途径来吸引那些上网时间较长或者购物欲望较强烈的大学生群体,宣传面越广消费者被吸引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商店里的物品越多越精美就会更可能的吸引购物欲望强烈的群体,所以大学生的自身行为特征是值得商家考虑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大学生的实地抽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偏好及影响因素,最后的结论如下:在695人中有88%的人有过网购经历,虽然占多数,但仍有12%的人没有任何网购经历,这说明网购的消费群体还有待增多。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主要在网上购买衣服鞋帽、图书音像和网上充费等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商品,而奢侈品的消费较少。大学生网购的原因大部分是觉得网上商品较实体店的便宜,而且在网上买东西很方便,省时又省力,但是作为新型的消费方式,网购仍有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物流服务不到位等。而没有过网购经历的人不网购的主要原因是对网购不了解、对网购商品及网络安全不信任等原因。

2、对网络企业和商家的建议

主要建议如下:一是增加宣传力度;二是在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前提下,适当推行低价策略;三是B2C平台的电商可以针对大学生适当增加年轻时尚的服饰和鞋类等商品;四是加速物流速度,保障物流质量。

根据本文分析,物流速度慢是影响用户网购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居住在相对偏远地区的人,使递送物品更加缓慢。加快物流速度和质量,使用户更好更快地收到商品,对于网络市场的扩建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大学生是网购市场的主力军,电商想要发展网络购物市场就不得不考虑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作用。商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合相关的建议来合理地发展自己的网购平台,切实将大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实现共赢,促进网络购物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属“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2050。)

【参考文献】

[1] 刘宝明: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 朱润芝、张橙、王翔: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大学生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9.

[3] 房芳:基于产品差异的大学生网上购物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

第3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分析

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个人消费。而狭义的体育消费则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它包括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购买运动器材、从事体育活动等。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大学生群体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集体,而当今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日趋变得平凡,大学生也将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花钱买健康,享受运动乐趣是大势所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

1.2 研究方法

文献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2大学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其水平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运动保健。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体育消费的环境、观念、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兴趣与闲暇时间有关。

3.1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就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状况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学校开设体育课,学习内容丰富,例如:游泳、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生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这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

3.2体育消费的观念

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又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体育活动已被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经调查得知:学生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强身健体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首要目的,而且还可以欢度余暇、改变体型、健美减肥。体育运动是促进人际交往的最好方式。人们可以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信息、调整情绪、展现自我、增进同学和朋友间的友谊和亲密感。

3.3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经济好的学生日常月均消费支出越多,反之,月均消费低的这个群体除了一些必备运动服装器材外,他们对体育的消费以不花钱或少花钱为主。而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价格和质量这两方面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由于大学生在经济来源方面受限制,所以他们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4体育兴趣与空暇时间

根据访问调查,在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男生比较感兴趣的有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健身操、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等。

经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就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空暇时间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要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由此可证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想要很好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那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问题是首要任务。

4 结论

生命的第一涵义是生存,生存的前提是健康。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投入,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扩大体育消费的环境,加强体育消费的氛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1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体育消费的环境、体育消费的观念、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等。

4.2调查发现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经济能力有限,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供给,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消费结构单一。

4.3经济来源与体育消费品价格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他们进行体育消费。

4.4大学生的空暇时间和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体育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是很好发展体育消费市场必须解决的问题。

5 建议

5.1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大学生体育消费资金,这样会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提高个人、家庭、社会的文明程度。

5.2 加强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大学生的健身观念有所提高。

5.3 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适应学生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多开展一些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

5.4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的投资建设力度,并开发利用好现有条件,改善学校体育活动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2]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3]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4]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第4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目的:通过调查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民族、出生年月等)和消费现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和理财观念等).结果:共调查1010人,其中男382人,女628人.男生的月均消费水平比女生高(P<0.05),来自于城镇的学生的消费水平较农村学生高(P<0.05),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比非独生子女高(P<0.05).伙食费是作为最主要的生活费支出项目,男生伙食费上较女生在的支出高.55.74%的学生认为在消费方面要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在买东西时比较注重质量(65.05%),但大多数学生(71.9%)没有记账的习惯.生活费的盈余部分,59.41%学生选择存到银行.结论:多数医学生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较为合理,但理财观念不强,应予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 :医学院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39-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SJD201305);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H201310368144)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1].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今后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2].大学生自身年龄及群体的特点致使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是经济上不是独立的,消费又受到很大的制约[3],故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外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我国迅速蔓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逐渐渗入到高校校园生活当中[4].因此,及时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观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某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生七个不同专业及年级,各抽取一定比例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9%.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民族、出生年月、是否为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医学专业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现状、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

1.3 质量控制 在进行设计阶段,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经过预调查,并且咨询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调查员要及时逐份检查核对,对缺项、漏项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纠正,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由调查者统一编码、录入,经双份核对和逻辑检查,对可疑数据及时纠错.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研究对象共1010名,其中男382人(37.8%),女628人(62.2%),其中独生子女303人(30.0%),非独生子女707人(70.0%).大一336人(33.3%),大二327人(32.4%),大三347人(34.3%).家庭居住在城镇的有395人(39.1%),居住在农村的有615人(60.9%).有232人勤工俭学(23.05),具体见表1所示.

2.2 消费水平及结构

2.2.1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月均消费水平 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父母供给(占82.5%),靠家庭供给和勤工俭学的占21.2%.由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56.3%)月均支出的生活费在600~1000元,男生的月均支出费用较女生高,来自于城镇的学生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未勤工俭学的学生月均消费要比勤工俭学的学生高,各年级学生消费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消费结构 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由生存消费、交往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组成.在每月支出费用的主要项目上,92.5%的学生首选了伙食费用,位居第二位的是购物(服装、饰品)(42.4%),其后依次是交往消费(40.8%)、娱乐消费(21.3%)和发展消费(18.5%).

由表2可见,其中有52.9%的男生伙食费月均超过500元,所占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74.6%的男生表示会有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对于女生而言,比例较低一些(68.6%).月均在娱乐上消费超过300元的男生高于女生,而在购物上,每月消费超过200元的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男生和女生花在通讯及学习的费用无明显差异.

2.3 消费及理财观念

2.3.1 消费观念 学生在消费时能省就省的占45.6%,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的占38.0%,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的只占7.8%.大多数学生(55.74%)认为在消费时要兼顾实惠和高标准,37.43%的学生认为首先要考虑经济实惠.购买某一种具体商品时比较注重品质(65.05%),但也有少数学生(15.15%)更关注外观.具体结果见图1-2.

2.3.2 理财观念 调查显示429人(42.5%)表示自己没有记账习惯,300人(29.40%)偶尔记账,仅72人(7.1%)对自己的支出有记录.对于生活费盈余部分59.41%的学生会选择存到银行.具体结果见图3-4.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之间,该数据反映的学生消费水平与当前物价水平比较吻合.另有25%的学生月均生活费在600元以下,表明这些学生在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的状况下坚持学习,与之对比的是18.7%的学生超过1000元.从消费结构上看,食物消费占主体地位,其次是购物、通讯(上网、手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一味追求高标准的现象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花销不记账,仅个别学生有记账习惯,表明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计划性和理财意识不强.对于每月生活费有盈余的部分,多数同学表示会存入银行没有盲目消费.上述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报道一致[5-7].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性别差异所产生的消费差异,男生总体消费水平比女生高,但在购物和享受消费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从生源地来说,来自城镇的学生消费比农村学生高,这表明在生活水平上城乡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从生活费主要来源上看,大学生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是靠家庭供给,表明中国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这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获得的生活费用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要充裕些.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享受型消费高于发展消费,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攀比、求异心理[8].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除了吃喝之外,网络、通迅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中的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上购物、聊天、游戏、交友等消费所占比例也在增加[9].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在校医学生勤工俭学的比例不高,这可能跟医学院校学生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做兼职有关.另外,个人用于购买书籍和学习培训的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其他研究者也有类似报道[10].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学生注重“生活消费”而冷落“学习消费”,也有可能是校园网络平台提供的电子图书馆及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比较丰富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减少,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建议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医学生总体消费水平基本合理,消费方式趋于理性,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主流,但是普遍缺乏理财意识.笔者建议,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可将对大学生具体的生活指导融入其中,还可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大力倡导“买我所需,花有所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2 开设理财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由父母照顾,没有经济意识.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有些学生对手中的生活费用如何处理往往不得要领,没有计划性.不是大手大脚,就是买了一堆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向学生普及正确理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良好的理财能力、健康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今后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11].

4.3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医学院校由于本身学特点,学生在外兼职的机会很少,应大力拓展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俭学,学生更能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学会珍惜和感恩.目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提供给少量的贫困学生,学校在后勤社会化的同时,要大力挖掘短期工作岗位和两人轮岗岗的岗位,有计划地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在社会上寻求工作协作,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一旦学校形成良性的勤工助学机制,不仅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有利,也有利于大学生情商、财商的提高.

4.4 家庭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观首先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扮演好引路人角色,从自身做起,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支出.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合理的费用,不要因为溺爱而额外给孩子高额的生活费,避免给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魏琴,周泉,徐捷,等.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2):124-125.

〔3〕王娜.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势分析[J].财经界,2014(15):285-286.

〔4〕张希梅,张清华,张艳红.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6):187-189.

〔5〕王淑红.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9-80.

〔6〕韩晓捷,孔月霞.天津市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5):74-76.

〔7〕刘倩.大学生消费现状探析——以广东省中山市高校学生群体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10-112.

〔8〕赵拥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8):58-61.

〔9〕冯靓,黄伊然,王晓静.基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网络消费和实体消费倾向分析——以上海临港大学城为例[J].现代商业,2014(12):26-27.

第5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和掌握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为合理开发我市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周口市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在体育期刊中查阅有关体育消费方面的论文30余篇,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基础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737份,回收率92.1%,其中有效问卷709份,总有效率为96.2%。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13.0软件包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消费的界定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而对体育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即直接的体育消费,就是在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如购买参观体育竞赛的门票,参加武术、健美操、气功、健身操等学习班的费用,个人购置的简易运动器材、服装等。广义的体育消费不但包含直接体育消费,还包含间接的体育消费,即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运动竞赛而需要外出旅行所支付的交通费、住宿费及购买食品、饮料等的费用。

2.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

(1)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态度。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与其体育消费的看法有关。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动,在体育消费方面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在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态度的调查中,70.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值得的,其中男生占73.9%,女生占66.2%;28.1%的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态度集中在模糊的状态,其中男生占26.9%,女生占30.5%;只有4.8%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不值得的,其中男生占6.2%,女生占3.3%。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 也说明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念已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

(2)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周口市大学生每年参与体育消费活动中消费50元以下的男生为20.6%,女生为52.4%;消费在50~100元的男生为26.4%,女生为23.6%;消费在100~150元的男生为17.5%,女生为10.6%;消费在150~200元的男生为14.7%,女生为4.7%;消费在200元以上的男生为20.8%,女生为8.7%。这说明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大部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为100元以下。

(3)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在对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强身健体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的价值取向(76.6%),其次是娱乐身心(64.4%)、兴趣的满足(50.6%)、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46.3%)、审美追求(19.1%)、追求时尚(10.5%)、其他(5.1%)。健康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劳动及各种活动的前提,也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望、生活快乐的保证。“体育为健康”更为大多数学生所推崇,“花钱买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

(4)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结构可以归纳为实物型消费、运动型消费、观赏型消费和阅读型消费四种主要类型。实物型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耗的实物产品,主要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等。运动型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提升自身素质而参加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观赏型消费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阅读型消费主要指购买体育报纸、杂志等的消费。在对周口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中发现,56.8%的大学生体育消费都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等实物型消费;27.9%的大学生是用于购买体育报刊等阅读型消费;而用于运动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的比例较小。虽然比例较小,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生已经突破体育就是不花钱的观念,开始在科学健身上投资。如缴纳健身指导费用,租赁场地器材进行运动。这与现代社会上流行的“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和行为趋于一致。说明社会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体育的认识也影响到了象牙塔中的大学生。

3.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我们发现,影响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条件(80.1%)、体育兴趣爱好(49.3%)、体育用品价格过高(45.6%)、学校场地器材不足(35.7%)等。

(1)经济条件。调查数据显示,经济条件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周口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周口市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主要靠父母的省吃俭用,因此,用于体育消费的部分自然很少。

(2)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活动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们对体育有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观看体育节目等。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水平也较低。

(3)体育用品价格过高。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体育消费品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现状,必须在考虑学生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用品。

(4)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近年来,特别是周口市的

高校由专科升为本科和由中专升为大专,招生规模逐年加大,在校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数量有限,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下降,客观上也制约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且体育消费的动机比较明确,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体育消费已成为周口市大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消费水平偏低。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经济条件、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用品价格过高、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等是影响周口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2.建议

充分利用高校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体育教育俱乐部模式,营造良好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让大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娱乐、求知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消费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加强体育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消费观,让学生明白体育正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健康体魄的唯一手段,明白众多体育锻炼有偿服务的道理,并跟上体育社交需花费的时尚潮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振峰,王庆伟,许高航,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1):9-21.

[2]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29-31.

[3]夏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9-60.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第6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27-04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有学习目的与学习意图的活动,或是在不经意中产生,常常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固定的学习场所、固定的学习形式、固定和正式的教师,它是非官方的,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孤立的,社会性互动对其学习的效果更有意义。[1][2]

许多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日后踏入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主要的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大众化,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能力、效果如何呢?大同大学是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院、大同医专、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校合并成立的多科性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股新生力量,笔者以该校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该大学多个院系的学生。被调查对象涉及到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学生,保证了被研究对象的非集中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16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了90.6%。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男生为25人、女生为91人,由于被调查学校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故女生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是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3-5],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对已有的问卷进行学习和借鉴,再结合某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采用选择式和里克特量表式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本次调查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并制成图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态度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22.2%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了解程度一般,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仅占18.3%。为了避免被调查者在不了解概念的情况下随意回答问卷,问卷设计时在开头部分对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给以解释,并在发放问卷时又着重强调。很显然,目前该校大学生对于非正式学习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大学生对待非正式学习的态度选题上,就“我认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乐意主动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的题目,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大学生达到42.6%,其中选择“非常同意”的有21.6%。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在自主开展非正式学习方面态度不够积极。

对非正式学习概念的不了解以及态度的不积极也解释了目前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意识的薄弱。如图1所示,该校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目的以通信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主,查找资料仅占40.6%。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所需的技能方面

本次调查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能力,是从大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非正式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进行非正式学习时资源获取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的。

如图2所示,在进行网上学习时,只有13.9%的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按照制定的目标进行学习;有39.4%的大学生在进行网上活动时没有目标,上网只是漫无目的的闲逛。非正式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要进行学习,首先得制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指导学习。如果缺乏学习目标,又如何进行非正式学习呢?

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聊天工具(比如QQ、飞信等),其次是论坛,电子邮件,再下来才是维基、网摘、Tag标签等社会性软件,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RSS、维基是什么。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进行非正式学习所需软件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所需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对“我掌握了利用网络平台或学习中心进行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这项因素,有23.4%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个技能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如表3所示,只有38.9%的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地积累和选取信息,可见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水平亟待改善。对于“我能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资料传到网络交流平台和大家分享”这一项内容,有31.7%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有13.3%选择“非常不同意”,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资源获取与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内容和效果方面

在学习内容方面,虽然非正式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但是对个体而言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内容选择上关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兴趣爱好、社会生活、即时灵感、专业知识。选择“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最多,所占比例为76.4%,体现了学习者进行非正式学习时自主性的特点。但是选择以“专业知识”为学习内容的调查者所占比例并不大,仅为33. 6%,说明目前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以正式学习为主,非正式学习所起的辅作用并不大,非正式学习并没有很好发挥其作为正式学习方式良好补充的作用。

同时,问卷也就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选择“同意”的占19.8%,选择“非常同意”的仅占1.7%,可见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3所示,就非正式学习的优势而言,相比于正式学习,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它更有利于学习者的个性发展(82.6%),更利于获得经验、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4.7%),并且更真实的反映出学习者需求(58.6%)。而选择“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的大学生只有17.2%,说明大学生认为非正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

在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设计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效果的内因和外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比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网上学习时会受到其他信息(如游戏、视频、新闻等)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效率;有58.8%的学生认为是“网络软件更新速度太快,来不及适应”而影响了他们在网络上的学习;86.3%的学生对“目前的校园为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持否认态度。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文献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有:主观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资源繁杂、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没有专门的学习网站、自控能力差、校园网络支撑环境不够理想、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等。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笔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总结出校园网络支撑环境不够理想、资源繁杂、主观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总结出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自身、学习资源和环境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策略[6]

1.设置学习情境,培养非正式学习的意识

思想指引行动,增强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意识,对于指导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提高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效率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非正式学习成为了必要。而且,大学生各方面也都具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条件。因此,非正式学习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

针对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意识匮乏的现状,从教育者方面而言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了解非正式学习的途径、提供相应的学习问题与情境等,引导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使他们正确认识非正式学习的概念、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及学习目标设置的意义等,培养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时自我调控、积极参与的良好意识。

2.加强引导作用,提高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从学习者自身角度出发,除了需要具备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意识,还应提高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就学校而言,应该认识到非正式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加强教学的引导作用。目前很多大学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类似的公共课,但是相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复杂信息技术环境而言,这种课程的内容还不够深入,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知识需要。所以,高校除了应在公共课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竞赛等,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合理管理的能力等。

就学习者而言,在信息时代新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大学生一方面应该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培训或竞赛活动,多接触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在种类繁杂的技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并整合成个性化学习模式。同时,大学生也应意识到人际交往在非正式学习中的重要性,突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利用社会性网络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如利用博客、网摘、QQ等社会性软件工具,将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目的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进而建构稳定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提供支持和帮助、共享知识与经验等来提高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3.改善网络环境,提供环境和资源支持

必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开展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支撑。

在学习环境方面,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包括一定数量的公用计算机、良好的网络接入,校园最好可以提供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应用平台,比如专家在线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等,并能使学习者便捷地使用,使得网络在线交流与协作得以实现,实现知识的共享。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是基本的非正式学习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缺乏使用的便捷性,如网络服务是有线的,有必要的应用平台但必须在内网才能使用,等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在人文环境方面,高校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积极学习风尚的形成,如通过建立榜样机制、奖励措施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

在资源支持方面,如今网络学习资源繁杂,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影响了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积极性。所以,目前更重要的是关注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地为不同学习者提供符合自身的个性化资源,可以采用使用者评价、资源下载量、RSS订阅等方式,为学习者快速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提供帮助。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网络学习资源,降低大学生寻找网络学习资源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同时,相关部门在开发或提供学习资源时(比如大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要适当考虑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要,为学习网站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和导航等个性化的资源风格,便于学生的使用和学习。

三、结束语

非正式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日趋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目前的调查来看,该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分析后认为主要受学习者自身、学习资源和环境支持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认为,高校教育者应该意识到非正式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非正式学习情境的设置,传授非正式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提供便捷的、有效的非正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真正促进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小杏,陈丽亚.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39-41.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8-23.

[3]宋权华,于勇,廖守琴.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2):54-57.

[4]柴阳丽.Web2.0 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3-68.

第7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不良商家制造各种消费陷阱坑骗消费者。大学生是这些受骗的消费者中为数众多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对大学生遭遇消费陷阱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在遭遇消费陷阱后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消费陷阱普遍存在

消费陷阱,简单的定义为卖家以不正当途径欺骗、诱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错误判断并作出回应,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调查中81.73%的学生认为对消费陷阱有一些了解,16.35%的学生表示对消费陷阱不了解。60.58%的学生遇到过消费陷阱,其中一个月遇到一两次的学生占58.57%,几个月一次的学生占到35.71%,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遭遇消费陷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目前,大学生最常遭遇的消费陷阱主要有:手机消费陷阱、预付卡消费陷阱、促销赠券陷阱、服装鞋类陷阱、免费美容陷阱、网络电视购物陷阱、餐饮服务陷阱、通讯服务陷阱等。

(二)消费维权意识和能力弱

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遭遇消费陷阱后的态度也有所不同,26.09%的学生会通过一些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0.87%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够机智,把受骗当做教训;11.59%的学生则自认倒霉,忍气吞声;1.45%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二、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来源是学校和家庭的灌输和教育,但在消费安全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似乎成为比较薄弱的环节。下面将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和社会等方面来探析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状况。

(一)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状况及分析

1.学校消费安全教育非常薄弱。据了解,学校对于消费安全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和宣传相关的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少数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和辅导员的提醒。

2.家庭消费安全教育缺失严重。家庭教育在消费安全教育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较小,大学生与父母之间思想认识水平、年龄的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获取外界信息渠道的不同,都将影响到消费安全教育的效果。特别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在消费安全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小。3.社会消费安全宣传不够。对于社会消费安全教育,大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媒体的宣传,通过媒体报道的事例和知识,提高自身消费安全防范意识。政府则在制度和法律上提供支持明显投入不够,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途径和量都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消费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存在消费安全隐患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这种隐患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相关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也对消费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及措施建议

提高大学生对消费陷阱的辨别能力,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主体和个体的价值观、消费观和行为控制能力等内容。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促进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的模式系统。

(一)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切入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为目的,加强消费安全教育力度,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灵活运作消费安全教育机制,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利用家庭、社会的有利的影响效果,完善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体系。

(二)构建大学生消费安全教育模式的措施建议

第8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成为大众的通信工具。在我国移动电话发展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国家工业和信息部日前的报告显示,伴随着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再增加了3000万个手机用户,截止到3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8.89亿。根据该增长率推算,我国的手机用户总数在今年5月将突破9亿大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为儿女们买起手机,有的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为了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情况,掌握手机在大学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我们决定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校园里的手机市场作一次调研。

二、课题的调查目的:

1、了解手机在大学生市场中的使用情况。

2、了解消费者选择手机的重点,给下一步公司制造新型手机指明道路,制定下一阶段新计划。

3、了解男女对手机需求的差别。

4、了解大学生了解手机的渠道。

5、了解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学生热卖手机所处阶段。

6、帮助企业做好定价策略。

7、了解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8、与其他竞争品牌相比存在的缺点。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

1、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式:

1、设计发放调查问卷,组织访谈,访问在校大学生,了解他们对手机的需求情况,以及对现在手机各种常见情况的看法等。调查问卷包括脑海中的第一手机品牌和现在使用的手机品牌,便于了解人们是否会购买自己心目中既定的手机品牌产品;还有喜欢的手机款式与颜色,意向中手机的价位等利于卖场做出准确的决策;了解手机的渠道,购买手机的场所,喜欢的货架类型,决定购买的促销活动等利于卖场改变营销策略。

五、调查地点:全日制大学。

六、调查的实施:

1、首先确定调查主题与调查目的。

2、商讨问卷从哪些方面入手,应从问卷中得到哪些信息。

3、从网上摘抄的进40道问题进行筛选,对每道题进行分析,根据4PS的原则进行筛选,经过筛选留下了11道题。

4、第一阶段:问卷开始。上午在学校附近选择男女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0份(根据学生对手机的价位,男生女生对手机需求的异同点,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学生换手机的原因,学生了解手机的渠道,学生对手机各个方面要求的主次,以及对未来手机市场的期许,以及学生喜欢哪种促销方式调查) 第二阶段:问卷的整理和汇总。

将男生和女生的女问卷分开进行分层处理总共290份有效问卷,有100份女生问卷190份男生问卷。

七、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按比例分析此次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共290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均来自在校学生,参加调查的同学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我们主要针对市场调查问卷的处理与分析、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分析、企业销售现状分析、产品品牌分析、销售环境分析、销售比较分析、消费者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受网络的影响

越来越大,特别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从上面可以看出又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都是从网络中了解手机信息的,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与朋友交流中了解收集信息,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宣传产品,同时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中低档手机更受欢迎,占有很大的优势,由此企业可以相应加大中低档手机的生产与开发。

大多数学生更换手机时间都在2年到4年之间。

第9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校园信用卡 消费现状 发展前景

一、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及流通现状

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产生于2004年09月20日。中信银行在大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后,农行和兴业银行的校园卡也分别走进了四川和上海的部分高校。2005年10月,招商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张面向全国发行的双币学生信用卡“Young卡”。至此以后,大学生信用卡就开始在各大高校中大范围地宣传开来。

信用卡在大学生中虽然流通时间还不是很长,但却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产生了影响,与传统消费理念相比,信用卡拥有的新型消费理念正在逐渐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逐渐开始使用信用卡的各项功能进行消费。

二、校园信用卡使用现状分析

以北京为代表,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信用卡使用及消费状况进行分析:

1.总体消费结构分析

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仍然是用于传统的日常饮食,其支出占总量的50.2%。排在第二位的是买书等学习用途支出,占总量的18.6%。聚会、购买数码产品和购买服装等时尚支出所占比重并不是太大,但也占到了总量的30%左右。

2.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途径分析

77.8%的大学生是通过银行在校园的促销活动办理信用卡的;同时,在未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中,占调查总数62.7%的学生表示他们了解信用卡的主要渠道也是来自银行在学校的促销活动。由此可见,银行的校园促销活动是最有效的吸引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方式。

3.高校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状况分析

在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从信用卡拥有数量上看,62.2%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只拥有一张信用卡,而37.8%的学生拥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数量是微乎其微的,高校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开拓仍是冰山一角。从大学生信用卡拥有时间看,只有40%的学生办理信用卡的时间超过了一年,60%的学生办理信用卡时间并未超过一年。并且信用卡使用频率比较低。这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信用卡在大学生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

三、高校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状况横向对比分析

1.月平均消费水平的对比分析

已办理与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的月人均消费水平均属于500元每月~800元每月这个区间,属于中档消费水平;然而已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的月人均消费水平却要比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高出188.7元每月,占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的3.62%。据此,可以这样认为,在平均意义上来看,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与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在月平均消费数额及分布状况上均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别,已办卡大学生的人均月消费水平普遍高于未办卡大学生。

2.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

从消费结构来看,将近半数的已办理与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月主要支出都用于日常饮食。但是,未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用于日常饮食及买书等这类传统消费用途的消费结构比率为75.28%,明显高于已办卡大学生的57.28%。而在外出聚会或约会,购买电脑、手机、MP3等时尚用品以及服装这类新型消费用途上,已办卡大学生消费结构比率则高达44.72%,接近其自身消费结构的一半。,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消费结构上,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与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已经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在新型消费用途上已出现了增长趋势,而后者则仍多用于传统消费用途。

3.超前消费观念的对比分析

已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对超前消费的总体观念是比较支持的,并且非常支持的比率占到15.6%,但持反对意见的人数也占到了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总人数的42.2%;而未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对超前消费的总体观念是比较反对的,但也有33.5%的未办卡大学生持有支持观念。

四、校园信用卡对大学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可以使其尽快熟悉信用卡消费这一新型消费方式,有助于培养其诚信消费的观念,并可有助于创建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为大学生毕业后贷款消费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其次,信用卡增加了大学生的可支配资金数,在必要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备用应急资金,发挥其时间价值与机会成本。再次,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有助于其今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2.负面影响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购买服装、手机、电脑或MP3等时尚物品,容易导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非理性消费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还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打工挣钱,从而影响了学业。

五、校园信用卡发展前景

尽管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职业和资产,不符合银行发放信用卡的申请标准,但大学生知识结构高,毕业之后可以迅速补充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就是发展信用卡市场上的一个潜在的优质客户群,与其高风险高收益的内涵相吻合。从长远意义上看,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的中高收入者,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应用新产品的意愿也比较强,他们将成为未来银行卡持卡人的主力军。因此,从诚信角度与长远角度上考虑,高校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开发前景相当巨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