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对网络暴力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暴力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网络暴力的看法

第1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冲突 功能 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05-02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

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

(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

(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已的情绪,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有时当生活中的不顺利期过去之后,这些人会恢复过来,文明用语。

3.可能存在着一些有组织的团体,他们刻意在网络上进行煽动、挑拨、蛊惑人心的行为,散布各种暴力话语,旨在分裂社会。笔者见过最多的是南北方人的对骂,有些不明白的网民跟在后面乱起哄,加深了南北方人民的不理解与偏见。如果有存在这种故意分裂社会的人和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行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暴力主要是由于发言者的匿名性及发言者为了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这种行为有时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对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伤害,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其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比较显著的正功能就是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普通民众由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对一些事情不满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气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塞)。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通过畅所欲言渲泄了个体的不快,减轻了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由于个人心理失衡而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压力。从这一方面来看,适当的粗口也并非一无是处。

但是这种暴力语言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或是演变为一种明显的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等,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

有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生活照片,无非是希望多结交几个网友,或者是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假日旅行目的地的风光,或是自己的独特着装,但这也为不怀好意的暴力推行者创造了条件。他们恶意修改原有图片,并肆意发表颇具攻击性的言论。由于网络语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有网友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

网络施暴者大多是匿名登录,有时一个人可以用好几个身份登录,最终人们看到的结果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向一个人发起人身攻击。

而最为突出的,也就是最易受到攻击的是名人,在名人的BLOG里,名人们每天遭受着来自各地的谩骂,这对很多名人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有的名人也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此外,还有一些人有着仇官仇富的心理,对凡是和官员或是富人有关的报道都进行过激的言语攻击。最近,网络上有人将“教授”定义为“叫兽”,伤害了教授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极端负面影响。

因此,总的来说,虽然网络语言暴力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是其负功能已远远大于正功能,已经对个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三、建议及设想

(一)对网络上发表暴力性语言的网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调查和了解

因为无法得知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以及收入状况,也就无法真正彻底地分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应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对那些经常在网上发表暴力言论的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这种行为的共性和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尽量减少网络上的暴力语言。

(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

搞了几年的网络实名制至今不能真正地实行下来,其中可能是因为牵扯到了一些个人的或者组织的经济利益。网站、网吧、未成年网民,还有呢?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似乎都对实名制不太接受,这也是推行不力的原因吧。那是否是实名制的设置或者技术上出现了问题?是否应当加以改进,使实名卡的使用更加方便,且不伤害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呢?毕竟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网络安全。

笔者设想,是否可以给每一台电脑的主机箱里都加一个小的读卡器(此项费用可由国家出钱,或由国家补贴),这个读卡器类似于网吧的那种插计费卡的计时器。(而网吧的电脑以后要配两个插卡槽,一个插计费卡,另一个插这种实名卡。)每一个需要上网的人必须去派出所办理一个上面存有身份证号及基本个人信息的网络实名卡,上网时,无论在家在单位还是在网吧,都必须插入此卡,方可通过网络验证,连接上网。此技术还需要联合各大宽带公司、电信、网通等,一起合作进行。技术要方便到网民将卡插入读卡器即可连网使用。同时,要做到对普通网民隐私的绝对保护,保证网民的信息安全。只有各大网站及论坛的高级网管才能有权限查看网民的个人信息,其他人无权查看。由于普通网民并不能看到别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上网的感觉与现在相比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当有人发表暴力性的言论时,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警告,警告到一定次数仍不听劝告时,就彻底封闭他的发言权。为防止有人用技术手段私自改动电脑的机箱线路,以达到匿名上网的目的,各网络、宽带公司要用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检测到个人信息卡,则无法连接到网络。这样便可以使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上文明用语。当然,此项技术的推行在一开始可能需要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第2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讯:近期,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被拍照并传上微博,被“北京往事网站”官微批为“裸露性器官”。随后,拍照博主和“北京往事网站”纷纷发文致歉。昨日,当事母亲称此事对其生活已造成困扰,其丈夫准备打官司维权。(12月1日 华商报)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等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得到爆炸式的成长和发展。只要在手机上点点指尖,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与自己相关或者自己所关注的信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则构成自媒体现在存的主要表达渠道。

自媒体深受年轻人欢迎,各个平台也都吸引着越来越广泛的用户,这是因为相比传统媒体来说,自媒体更加时尚、前卫、即时和便捷。就最简单的来说,由最初的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户只要注册一个个人帐号,就可以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者电脑在最新动态,可以第一时间身边的新闻事件,也可以就热度最高的话题发表看法。微博除了注册了帐号的博主,还有许多可以随时与博主互动的粉丝。粉丝们不仅可以就博主的动态进行跟帖,还可以转发分享。所以,一个小帐号也可以在传播中带动出巨大的传播热度。新兴的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在朋友圈里,用户多是“晒”自己的所见所闻,文字、图片、微视频都得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在用户的好友圈内迅速分享。甚至企业对自媒体也越来越钟爱,这从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告和层出不穷的“官微”(官方微博)中也可以看的出来,自媒体可以帮助企业以快速、低成本的方式推广最新的产品。

当然,自媒体在给用户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弱点,那就是自媒体中迅速传播的信息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信息经常会出现不严谨,甚至导致偏见广泛传播。若自媒体中用户评论的对象是其他个人行为,一个对其他人的负面评价经过广泛的转发或者评论,足以给当事人产生巨大的压力。而经常发生的典型就是“曝光”、隐私泄露等一些足以侵犯到他人人格权的现象,比如最近发生的“叶良辰”事件、“地铁哺乳”的不正确评论等。如果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个别人对其他个人的行为最初评论往往达不到让当事人产生巨大压力的效果,而在自媒体中越来越大的点击量则足以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暴力,或者网络暴力。尽管不一定发生在当事人的生活圈内,但是随着点击量或转发量的持续,仍然足以危及个人的隐私权、名誉等等人格权。

因此,尽管自媒体给我们带来许多非常好的自我展示、分享生活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更加时尚、便捷。我们在进行微分享时,也应该略有谨慎,与网络暴力保持距离,防止给他人造成伤害或带来麻烦。(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台;文/徐杨文)

第3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同学们唇枪舌剑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也荪:“我认为偶尔上网是可以的。一些游戏还能开发我们的智力,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话音未落,宗子文反驳道:“有些小朋友因为接触了不良的电脑游戏而产生了暴力倾向!”

蒋磊补充说:“最好不要上网。如果必须要上网查资料什么的话,我们最好回避玩游戏。也不是说不能玩,最好是少玩,免得丧志。”

周琦人不甘落后:“有个小孩在网上发现了一条来自芬兰的求救信号,及时告诉了大人,最终成功解救了那名万里之外的芬兰人。”

……。

同学们各抒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

对于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我们是可以上网的!但不是一味的玩游戏!更不能无节制的上网,那样对我们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便捷,也可以更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增强我们对社会的了解。

我建议大家不要上那些不良网站,不玩不良游戏;多收集一些有用的知识,多玩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游戏。

第4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一、上网的害处

1.容易上瘾

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地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了健康成长。由于长时间上网,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加上缺乏户外锻炼,缺少睡眠,作息没有规律,身体免疫力降低。

2.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容易影响学习,荒废学业

青春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应集中全部精力搞好学习。由于很多学生自制力不强,一旦上网成瘾,则一发不可收拾。逃课、晚归、泡网吧,消磨光阴,逃避紧张的学习,虚度自己的花样年华。迷恋于网恋中无法自拔。好像感染了“QQ病毒”一样,打开书看不下去,读书不愿意张口,拿出笔来不愿写字。由于晚上熬夜,整天就像吸大烟似的,昏昏沉沉,怎么能不使成绩下滑呢?据调查,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

4.容易交上不良网友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使中学生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5.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接受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危害。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逐渐缺乏。

二、网络的好处

面对上面一个个不可否认的上网危害,难道与网络绝缘才是最好的方法吗?当然不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刀子太锋利容易割伤手就说它不好,如果你抓住的是刀柄,那么不很有益吗?看,网络的好处足可以掩盖它的危害。

1.上网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通过网络,我们能随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倾听海内外歌手的美妙歌曲,知道世界上的最新动态,真正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得以实现。

2.通过网络我们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地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3.网络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如在心情不好、闲着没事的时候,上网听听音乐,可以消除疲劳,调理心情。

4.便于交流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方便地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三、为什么会迷恋网络

由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2)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特点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3)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哪些解决办法呢?

1.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

上网时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

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地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应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4.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络环境

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

一旦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管网吧提供便利。

第5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20-0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表现出成人化、突发性、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的特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应上学求知的年龄,却在看守所、监狱度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断发生?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量懂法护法有技术的工人,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均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为此,笔者以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原因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视子女如掌上明珠,望子成龙的欲望强烈,而不少家庭只注重给子女更多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关怀,往往忽视对子女思想品质的培养。一些家庭中的子女从小在父母宠爱下生活,养成了任性、懒散、贪婪等不良个性。当子女出现不良行为时,转而以打骂等粗暴的方法来予以惩戒,失去教育信心而放任不管,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的模仿原型,家长对孩子的行踪,缺少监控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极易使子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暴力的方法,家长之间,家长与邻里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这些无疑会在未成年人的认知体系中产生深深的烙印,影响他们的个性,特别是性格的发展。在这些家庭里,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的诱导下感知到暴力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起对使用暴力手段的认同态度。这类未成年人在步入青春期后,出现暴力犯罪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是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这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1.2 个人原因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位是导致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些未成年人以“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生活的宗旨,把吃喝玩乐、寻求剌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的。由于错误的人生观形成了离轨的行为模式,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便会实施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型犯罪。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对生活意义的评价,有些人以自我为标准,凡是能满足我的需要的,都是有价值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惜铤而走险,违反法律,侵害他人利益。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准则,不同的道德观,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

犯罪青少年认知结构的不成熟,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对认知对象在空间领域不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作很好的比较,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易表现自己和冲动的特点,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对处理复杂的事务有困难;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暴力欲求的倾向,就变得难以抑制。爱虚荣、好逞强、想当英雄,就更容易激动,实践中很多未成年人就是在错误的道德观的支配下,美丑不分,荣辱颠倒,为了一时的快乐和自身的利益而实施了恶性犯罪。

1.3 学校原因

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众所周知,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德育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工作。有的孩子则从小产生了投机取巧、营私舞弊心理,只要老师、家长不发现,就用虚假成绩来蒙混老师和家长。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关注。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产生了不良影响,也是中职生暴力倾向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教育方法和管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严抓严管型。这类学校规章制度过分苛刻,又赏罚不明,因而正气树不起来,歪风又刹不住,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管理松散型。这类学校校纪不严,学生不受约束,因而恶习盛行,抽烟、喝酒、打架、早恋以及拉帮结伙之风蔓延,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学风不正。这种现象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4 社会原因

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

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变,原有的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转变,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甚至出现各种形式的拜金主义思想。由此产生了诸如吸毒、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其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很容易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单纯的理想和信念,逐渐精神颓废而心理扭曲。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刺激着他们的暴力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以其缤纷的色彩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网络富含极大的信息量,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乡镇,从乡镇走向农村走入普通家庭,走到我们身边。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极为流行和重要的生活方式。,不免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常常使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工作、生活,荒废学业;网络图片、视频和游戏中的暴力画面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模仿、冲动下导致暴力倾向的产生。

2 预防对策

2.1 从社会方面进行根本预防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严肃法纪。

规范文化影像市场的管理,加强对非法出版物的查禁和打击。同时,要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以寓教娱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不断完善有关青少年保护和防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关立法,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权益,应以详备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

其次,要清除网络垃圾,净化社会环境。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网吧;切实加强对输出信息的管理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严密监控互连网入口,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使青少年能从网络中吸取真正的营养。

2.2 大力加强学校预防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做到有规可行。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学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管理的能力,适应时展变化,提高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合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中职生暴力倾向,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自律意识。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道德。

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使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希望与爱心、精神愉快又放松的环境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纠”,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大法律教育宣传力度,达到对学生违法乱纪预防和教育的作用,从而营造一个培养法律意识的良好环境。

2.3 深入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应当注意做到:第一,教育内容要全面。第二,教育方法要得当。家庭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第三,把握教育时机。对行为不轨者应该立即责令子女与其断绝来往,密切注意子女的思想意识变化,一旦发现思想上有症结,行为上有偏差,应当立即排解、纠正,严格限制他们不正当的物质需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力争从家庭内部,从源头上控制子女产生暴力犯罪倾向的可能性。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青少年精力旺盛、善于结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因而,父母应该了解子女所教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

3 结语

第6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网络话语权; 网络问责; 话语民主

中图分类号: D082;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19-04

The Public Sphe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Realization of Discourse Democracy

SI Lin-b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the public opinion, which makes the citizens’ discourse power gets a new realization completely in cyberspace.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nonymous, open, interactive ,etc. what the discourse express has owned in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hich makes the internet discourse power have more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media,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the citizen accountability and the discourse democracy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sphere; internet discourse power; internet accountability; discourse democracy

话语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点上升为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网络话语权的研究开始引起关注。笔者将在对网络话语权相关概念考察和界定的基础上,对网络话语权的公共领域特征及其边际限度,以及与话语民主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网络话语权和实践话语民主的基本路径。

一、网络话语权的基本概念

在对网络话语权的概念进行界定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权?话语本是语言学上的概念,意指“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言语”[1]。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概念了,话语的应用领域得到广泛拓展,特别是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话语开始成为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力量,这就演化成一种新的概念——话语权。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蕴含了极为复杂的权力关系,“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2]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对话语权的认识,但大多是从权利的角度来定义话语权的。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笔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权力”和“权利”都是话语权的内涵所在,作为“权利”的话语权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而当话语表达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时候,则这种“话语权利”就演化为“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表现为一种影响力和控制力,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但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是有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取决于话语人所掌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多寡。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个人及其群体的话语声音就会被放大,表现出较大的“社会音量”,也就是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反之则具有较少的话语权。这是话语权在传统社会环境下的基本表达形式,也可以说这种话语权主要是“权力精英”话语权。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表达形式,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平等的话语表达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网民通过论坛、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发表自己对社会现象及问题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当这种看法和态度获得一定量网民认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共鸣”效应,形成一种巨大的话语场力,对事态进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左右公共政策的方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权力精英”的“话语霸权”。这种力量来自于网络新媒体所承载和传达的公民话语权的表达。由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公民话语权的表达摆脱了传统表达渠道的限制,也就使得话语人的资源多寡所占有的表达优势大打折扣或不复存在,从而在话语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表达关系,有利于社会平等观念和政治民治的推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网络话语权简单下一个定义,所谓网络话语权,是指网民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享有的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权利,以及这种权利表达对他人的思想变化和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力。

二、网络话语权的公共领域特征及其边际限度

随着公民意识的崛起,网络话语权快速成长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权利,由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使得网络话语权的行使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网络话语权下兴起的网络问责给草根阶层提供了问责政府的机会,成为行政问责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民行使网络话语权及开展网络问责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行使得好,不仅可以促进利益诉求和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社会平等观念的养成,促进政治民主的进程。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发达为政治民主进程插上了翅膀。

网络话语权行使得当,其积极作用巨大。然而,如果这种蕴含巨大能量的网络话语权的行使走向失范,其破坏力也可想而知。因此,虚拟世界的网络话语权和现实世界的其他公民权利一样,都不是绝对的,可以说,网络话语权的表达自由是相对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必须维持在不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之内。网络话语权的行使不绝对是公民的个人自由,也不是一种纯粹私权利的行使,因为网络空间虽然具有私人空间的性质,但一旦引起其他网民的广泛关注,这种私人空间的言论就会被广泛传播和放大,这是与记录个人笔记本上的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的。因此,网络空间的私人性是相对的,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度仅在一瞬之间,或者说网络空间的根本特性在于其作为公共领域的特性。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个领域,[3]既不属于私人领域,也区别于国家公共权力领域,它不是政府机关的附属,为政府所控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三个基本特性:(1)开放性。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是一个公开的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别人交流与辩论。[3]16(2)理性原则。“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4]通过“共识”的舆论压力以影响政府决策和行动。(3)公共性。这是公共领域的根本特征。在这里的观点交锋不是为了解决私人事务和寻求私人利益,而是就公共议题进行交流,是为了寻求公共利益。[3]17

网络空间同样符合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特性描述。网络空间向所有网民开放,网络公共舆论共识的达成主要来自于网民的共同兴趣以及出于公共利益和价值规范的认同,网路舆论的焦点不是私人事务而是公共议题等。既然网络空间同样是一个公共领域,就必须遵循公共领域所必须遵守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网络媒体为网民提供的是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既然是公共领域特性的话语空间,那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就不是个人的私事了。和传统媒体一样,“以事实说话”是网络话语必须遵循的第一规范。也就是网络话语权的边际限度在于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思考为准则,不能夸大事实、造谣生事、恶意诽谤,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否则就应该向传统话语表达方式一样,接受监督和问责。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效应与话语民主的关系

网络话语权在当下行使最广泛的形式是在网络问政和网络问责中的运用。网络问政和网络问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网络话语权下的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是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对话语民主的实践。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民主”模式,[5] “话语民主”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其实现途径是公民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平等的辩论、对话、商讨并最终形成政治共识。[6]

诺曼·费尔克拉夫也指出:“话语的民主化意味着消除话语权利和语言权利、义务和人类群体声望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对称。”[7]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的实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 话语主体具有广泛性。在网络空间,网民便是话语的主体,也就是说,话语民主具有广泛的主体,而且这一主体的主要成员(经常发言或表达利益诉求的网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对社会与政治的关注热情,民主意识较强,参政议政能力较高。虽然网络空间的话语主体数量尚不能完全覆盖哈贝马斯关于传统社会话语主体的内涵,但素质相对较高,完全具备行使网络话语权的能力,同时,只要是能够上网的公民都可以参与网上讨论和意思表达。因此网络空间的话语主体具有向传统话语主体的无线延展性。

2. 话语主体的公开讨论必须坚持理性准则和遵循公共领域的公共利益要求。在这一点上,由于网民参与谈论的情绪化、私利化等因素较多,使得网络话语权的行使可能存在非理性的取向,也可能存在对公共利益侵害的可能,这也是网络话语权下网络问责对于“话语民主”影响的不规则变化因素,即可能是正向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破坏。

3. 话语民主的实现要求以公平、公开、理性等原则作为讨论的基础,通过互相协商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网络空间共识的达成大多是出于对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同,共识的达成更多是发自本意的,“因为许多集群是基于公共兴趣,而不是资本投资,在网上很难用金钱购买注意力,更难以压制不同意见。”[6]

因此,网络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形成是有助于话语民主的实现,但其对于话语民主的实践程度,则取决于网络话语权行使的理性和客观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网民意思表达的匿名性和地域广阔性,使得各个话语主体之间的意思表达缺乏稳定的信任关系,话语表达理性不足,缺乏组织性,也难以结成代表公共利益的稳定团体。

综上所述,网络话语权的行使有推进话语民主的积极要素,但也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不确定因素。相对于传统话语表达的主体确定性、形式确定性、利益确定性等特征,网络话语表达表现出明显的主体匿名性、形式非正式性、利益模糊性等特征,给话语民主的实现提出了挑战。然而,挑战不代表不能实现,只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网络话语民主依然能够实现并大行其事。下面,我们对网络话语权的行使与话语民主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探索如何实现话语民主提供分析路径。

网络话语权在网络公共领域的行使,必然产生一种影响力,表现为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中间效应三种,正效应指的是对事件过程本身的理性思考、准确反映和自由表达,表现为网络民主的形式;负效应指的是对事件过程本身臆测的、误解的或有意歪曲的反映和表达,表现为“网络暴力”的形式;中间效应指的是对事件本身持观望态度,没有明确的态度取向和意思表示。

当正效应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可有力推进话语民主的发展和危机事件的解决,反之,则产生阻碍和破坏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话语效应与话语民主的互动关系,构建网络话语效应—话语民主关系模型二维坐标图,如图1所示。

X轴代表网民舆论的话语效应,Y轴代表对话语民主的影响。y1曲线代表网络舆论的正向效应与民主关系程度,y2曲线代表网络舆论的负向效应与非民主关系程度;a和b分别表示公民对公权力的信任和不信任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公信力欠佳的情况下,即公民对政府的言行持怀疑态度较多的条件下,有a

当│y1│>│y2│时,从长期来说,有利于推动话语民主;从具体事件来说,有助于本次事件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解决;

当│y1│

当│y1│=│y2│≠0时,网络舆论处于平衡状态,从短期或具体事件来说,这种网络舆论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如此,社会充满不确定因素,将会进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破坏社会的信用关系,影响社会的稳定,危及话语民主及政治民主化的推动。

当│y1│=│y2│=0时,没有形成网络舆论,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持冷漠态度,表明网民权利意识淡漠,但更可能是对参与政治缺乏信心,缺乏实践话语民主的兴趣和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与社会关系处于潜伏的危险期状态。当然,在实践中,网民完全冷漠的状态是很少见的。

四、规范网络话语权,实践话语民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网络话语权为草根阶层的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提供了与传统“权力精英”几乎平等的话语平台,打破了“权力精英”的话语霸权,有利于社会平等观念的养成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样由于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的不规则性,以及表现在实践中的虚假信息、造谣诋毁等恶性表达等“网络暴力”形式的存在,使得网络话语权行使的积极效应大打折扣,也影响了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民主形式的话语民主的实践。为了规范网络话语权,积极推进话语民主的实践和政治民主化,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设性思考:

(一)规范网络话语权行使,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秩序

网络公共领域是一种新的公共领域,与传统公共领域具有极大的区别,因此,对网络公共领域的规范也必然不能照搬传统公共领域的做法。同时,由于网络公共领域主体的不确定性、表达的非正式性和利益的模糊性,也很难根据传统方法锁定管理对象。但这并不表示,对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管理就束手无策,应该充分发挥伦理、法律和技术三方面约束机制:(1)加强网络伦理研究,尽快形成网民能够达成共识的网络伦理规范,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内化为网民的内在心理约束机制,从而为网民话语权的正确行使打造一道心理防线;(2)加强网络安全与管理立法,制定具有制度刚性的网络规范,比如在部分领域推行网络实名制等;(3)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技术研发与升级,锁定问题用户,严肃处理“网络暴力”事件。

(二)引导网络话语的正向效应,实践话语民主

根据上文对网络话语效应与话语民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引导正效应,争取中间效应,问责负效应”应该是实践话语民主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引导网络话语的正效应,争取中间效应,问责负效应呢?其根本途径在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透明度和回应力。首先,如果政府树立起较高的公信力,广大网民就会信任政府的声明和举措,谣言诋毁就会不攻自破,使得正向舆论更加强大。同时,中间派何以持冷漠态度,也是因为对政府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如果政府公信力提高,那么自然能够鼓舞中间派的信心,使得中间效应向正向效应转化,同时也能分化负面舆论集团,削弱负向效应的影响。政府如何树立较高的公信力呢?一是靠政府的透明度。政府对社会透明,让公民不仅仅听其言,还能观其行,使得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公民的监督之下,必然能够提高公民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信任和支持。二是靠政府的回应力。回应力是政府对于社会公民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及时作出应答和回复的能力,如果老百姓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必然能够提高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因此,透明和回应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信力的两大支点。

参考文献:

[1]陶然,萧良.现代汉语名词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 社,1995:195.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82.

[3]闫军帅.对网络话语权下一种新型问责方式:网络问责的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1.

[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北京: 学林出版社,1999:231-244.

第7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达5亿之多,网民学历文化程度较高,专本科学生在网民中占较大比例。

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及教育状况

高校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在推进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加速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但是大学生上网间或看看新闻,主要是为了聊天和进行网络游戏的休闲,真正用于学习资料查阅的很少。从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看,当今大学生存在过度上网以致成瘾的迹象,部分学生因此而导致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异常,如由于通宵玩网络游戏而生物钟紊乱,缺乏睡眠而出现面容憔悴、思维迟钝,因网络交友失败而出现情绪低落,受网络言论的影响,不能正确分析与评价,造成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出现违反纪律的过激言行。普遍存在大学生过度上网、沉溺网络荒废学业,人格出现扭曲,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生活与多向的沟通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在内容与形式上需要采取民主自由和生动的方式开展。根据这一特殊现象,高效必须以网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互联网在高校的健康绿色发展。

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的新问题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到各种信息,在网上能够进行自由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稳定性与成熟性。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

2.1 网络的开放性模糊了学生的辨别力

网络信息海量,并时刻在更新和变化中,网络文化信息没有篱墙和高压,具有聚集性,无道德约束、无责任追究。正好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标榜创新、崇尚自我的心理,他们主动上网获取信息,得心应手地查阅知识。但网络文化与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各种真假信息自由泛滥,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并存,无法受到个人控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辨别能力不成熟,很容易被网上的信息迷惑,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网络上暴力言论随处可见,谣言诈骗信息和人身攻击与侮辱性言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大学生在浏览中乐此不疲,部分学生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利用网络科技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2.2 网络的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高校对学生传播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性,但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信息中包含不同的观点,高校教育者设计并传播的思想、信息不能按照预期目标被大学生理解和领会。

2.3 网络监管的非控性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思想的形成

目前,我国针对网络的专门性法律保护还比较欠缺,网络监管和教育不到位,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当前网络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网络监管长期缺位,对侵害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制裁。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得网络不良信息放任自流,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思想的形成。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权力崇拜的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逐渐滋生出向往高消费、功利意识、拜金主义的思想,部分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私欲,不择手段伤害他人,阻碍了学生对主流理想信念的追求。盗用别人号码上网不感觉是不道德的事,错误观念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行为的丢失,甚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高校管理者的网络素质和教育方式滞后,各校园网站多流于形式、沟通渠道不畅,内容更新慢,管理滞后,点击率呈下降趋势,价值导向功能差,思想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反而在信息上出现了横亘于师生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3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1)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水平与思想上的接受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在网络时代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运用媒体的素养和能力,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传播信息,更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言论的需求。例如,挖掘网络资源,将教育信息内容通过图片与动画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加以展现,在相关栏目下开设论坛,让学生踊跃发言,谈体会心得。

(2)适度思想引导。在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教育者首先抓住当前网络信息中的新问题,结合实际辩证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根据网络信息典型案例,分析背景,从正反两方面剖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科学认识和对待网络热点与敏感话题,学会理性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搭建互动平台。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技术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高校要维护好校园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校园论坛,提高影响力。为学生创造平等讨论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通过媒体与大学生互动。实施网络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在对学生思想引导中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肩负新时期责任和使命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第8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网络本身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

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

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有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就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政府的监管,实际上,不仅仅是奶粉事件,去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让我们联想到这个问题。政府究竟应该怎样监管?这种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思考。

以网络为例,政府对它的监管和对传统媒体的监管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理论上说,新媒体和旧媒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需要区别对待。虽然新媒体并不是纯粹的虚拟世界,它毕竟是由人来办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我们退一步认为新旧媒体是一拨人马两块牌子,这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使用新的方法。

在网络出现的初期,我们可以感觉到许多人对它的误解,不仅仅旧媒体的人们会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就连社会的看法也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至今为止,网络仍然被许多人视为假新闻的温床。

对于网络上的扫黄,全世界的看法恐怕都是一致的,就是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民”问题怎么看,就有分歧了。一方面,“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有文化上的原因,比如,中国人的隐私权观念还非常淡薄,所以“人肉搜索”似乎是在用牺牲私权的方式建立公权;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网络监管的难度,最近,有的地方出台的有关“人肉搜索”的法规就引发了热烈的争论。

至于“网络暴民”问题,也给政府的网络监管提出了挑战,应该怎么界定“网络暴民”?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知情权和表达权

事实上,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政府高层对网络的看法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网络不再只是被视为在不远的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更加重要的是,网络的意见平台作用已经逐步得到承认,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意见反映模式和信息反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前者是自上而下,后者是自下而上。当我们说征求意见的时候,往往是把这种意见当成是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了解民情。但是,信息的透明度更多是和老百姓的知情权有关,而意见的多元化则更多地与公众的表达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把知情权视为表达权的基础,没有知情权就谈不上表达权的实现,反过来说,没有表达权的话,知情权的实现就缺少了意义和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网络视为实现公民表达权的一个有效方式,这有可能成为一种中国意见模式,因为在目前,中国的传统媒体能够提供的表达空间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而网络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填充。

对政府媒体监管的最大考验恐怕是来自网络。因为网络是随时随地的,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有海量的信息,并且有大量的链接。更不用说网络上大量的意见论坛,它既是观点集散地,同时也是信息的变相点。

传统媒体的发展通常是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虽然世界上有许多跨国传媒集团,但是他们也是成天为跨国传播而苦恼,因为进入一个国家就需要本土化的措施。但是网络不同,网络天生就是一个跨国媒体,确切地说,它是全球化媒介。

那么,从旧媒体到了新媒体,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媒体的组织化程度在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过去的媒体史基本上就是从个人向组织的过渡,媒体组织越来越强大,传播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结果是被传播者的抵抗力越来越低,受众的地位越来越低,受众越来越容易被渗透和穿透。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我们有可能又回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在新媒体上看到了更多的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还有谩骂的情绪,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得出一种结论,就是对网络的监管并不是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更多的动机可能来自于国家安全和市场因素,当然还有技术和道德层面。

在网络时代,编辑部意识在弱化,个媒体的概念在上升。所以,网络出现以后,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还是使用过去那些监管传统媒体的方法有些就不太适用了。

信监会的设想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重新看待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新媒体出现以后,网络本身就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以中国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时,媒体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大,我们不能仅仅把媒体的作用视为社会技术治理手段,而应当扩大媒介的公共性,最大范围构建全社会的舆论沟通平台。

笔者认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就是成立信监会,就是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目前,中国有银监会和证监会,还有电监会,但是在信息行业没有这样的委员会。

中国需要建立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的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

第一个理由是,目前参与信息行业监管的部门太多,政出多门,需要整合。

比如,在监管网络的时候,至少涉及十个部门之多,有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等等。这还不包括一些隐形的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往往就会使监管变得复杂化。每个部门都有管的地方,又都有不管的地方。管理重叠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加大。管理的部门越多,越可能造成三不管的中间地带。尤其是像新媒体这样的新生事物,它在许多法律问题上都是空白,更需要统一管理。

第二个理由,我们过去的政府监管侧重于新闻管理,而在信息监管方面存在许多空白。

新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但它毕竟只是庞大的信息群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仍然希望仅仅使用管理新闻的方式来管理信息,结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信息状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娱乐性,部分原因是人们在大量地消费信息,这显然和人类的生活目的有关,人们需要把信息的接受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状态。这里的信息是大信息概念,不是我们通常说的IT行业。

第三个理由,信监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政策。

第9篇:对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云端处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也趋于互动化、便捷化、实时化、安全化,以往的媒体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新媒体的诞生不仅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也为其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机。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大势。在此背景下,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业务技能,以更好的适应媒体融合不断加快的时代步伐成为传媒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即时性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新媒体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论是记者采写新闻还是受众获取信息都更加方便快捷,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实现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同步进行。新闻报道的即时性极为鲜明。

1.2多元化

首先,以往的新闻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都相对单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编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途径及时获取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新闻信息获取方式。其次,新媒体可以将单一的新闻资源转变为共享资源,通过互联网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受众也可以利用各种电子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平台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为新闻编辑获取素材提供了巨大便利。最后,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的报道和采访模式,促使新闻资源趋于普遍化和大众化,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和系统性完成新闻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新闻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

1.3互动性

当代受众的自主意识更强,在阅读新闻信息中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新媒体的出现从技术上满足了受众的这个需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制造者、生产者,新闻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通过互动不仅可以促使新闻编辑掌握受众的心理变化和思维观点,还可以提升新闻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贴近受众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2.1做好自身定位

传统媒体时期供方传播模式下,受众主要通过报纸、广播或者电视获取信息,新闻编辑是信息传播者,受众被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互动是滞后的。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受众反馈的间隔大大缩减,甚至趋于同步。受众利用新媒体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和观点,或者分享发生在自身身边的新闻事件,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要求新闻编辑重新做好自身定位。首先突破以往的固化框架制约,对受众和自己的关系形成清晰认知。要对当代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基于受众的感受做好舆论引导,调整以及创新思维。其次,新闻编辑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时传递给受众,发挥的作用,并且将受众的心声及时反馈给政府。最后,迎合当代受众的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加工,秉承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提升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对自身职能定位形成正确认知。

2.2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对当代受众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以及思维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尤其在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快速,也为虚假和负面信息迅速流传进而对受众形成负面误导提供了机会。作为现代新闻编辑,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解读能力,用客观公正的视角解读新闻事件,促使受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知,消除社会负面消息。首先,新闻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新闻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新闻事件的内涵和价值,并且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提升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教育性、可观性。其次,在播报新闻信息时,要给予受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发生舆论压力和网络暴力事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播报新闻的重要原则,突出新闻的社会教育价值。最后,在信息时代,新闻信息以极高的速度海量传播,新闻编辑在开展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整合出具有教育价值和引领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且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和判断,为受众呈现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3网络交流能力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和互动性,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网络交流能力,及时掌握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心理动态,跟进后续报道。首先,新闻编辑的网络交流不局限于采访活动和新闻直播,还要对网友留言进行分析并及时回应,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与受众沟通,听取其对新闻事件和节目的看法,进而调整后续报道。其次,新闻编辑要善于通过与受众的交流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消除负面消息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在与网友交流中,注重观点的正确性和严谨性,不能对受众造成误导。最后,新闻编辑要对资讯信息的质量进行把关,并且结合受众需求适当取舍新闻内容,在发表个人观点中也要考虑社会主流和受众需求,不能出现偏激言论,避免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

2.4提升创新能力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受众更加追求新鲜元素,新闻编辑要注重加强创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新闻报道的形式表达要独特新颖,保持个性和张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和收看。其次,以创新的视角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提升新闻内容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阅读。最后,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扩大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