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地震勘探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勘探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勘探方法

第1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多震源 地震勘探方法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78-1

0引言

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由于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采集作业的效率,在地震勘探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获取宽方位地震数据。

1多震源地震综述

可控震源地震技术最早出现与美国和苏联,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景,相比常规炸药震源存在诸多优点。比如利用相应的措施可以知道可控震源的地震信号,进而实现对其频率进行人为控制;探究多震源地震激发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多震源地震波数值模拟,该方法也是也是多震源观测系统设计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论基础。

2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分析

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的观测系统是在常规的观测系统基础之上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据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值的模拟分析可以从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以及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2.1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随着多震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影响多震源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个数、随机延迟时间以及震源位置,那就能够通过相关的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出弹性波地震数值。假设将密度设为常数1.1g/cm3,那么将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的大小为3380*576,纵横空间网格间距dx=dz=11m,纵波的最小速度为2575m/s,速度最大为4654m/s,那么横波的最小速度将为1487m/s,最大速度则是2670m/s。而单炮间距约为105m,道间距约为52m,最小的偏移距约为2540m。震源采用的主频为15赫兹的Ricker子波,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其精度为四阶,空间约为十阶。

2.2多震源激发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

三维观测是指根据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关系分成不同的观测区域,通过滑定排列和固定排列两种方式进行观测。那么相对应的多震源三维观测系统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震源观测系统,检波点与震源是正比例关系。在观测系统中,可以假设炮线间距为d-cross,单炮间距为d-shot,检波器束间距为d-str,而检波器间距则设为d-trace。而对于混合炮的检测,可以假设在一个混合炮内,可以将nsx设为x线的震源个数,间距为nmx,nsy设为y线的震源个数,间隔为nmy,那么nsx×nmx×nsy×nmy个炮也就组成了一个混合炮片[1]。

三维观测系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而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任何的检波器都能接收到任何震源的波场,会给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与而为观测系统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以上两种模拟地震记录和波场可以看出,如果随机时间有一定的延迟激发,那么将会形成一种非相干的波场,这种波场具有宽方位角照射的独特特点,接近或者是保留了点源的特性。

3多震源地震数据分离技术探究

由于地震数据的线性叠加原理,多震源地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将其表示为:PBL=ΓP,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据的分离可以采用两种情况,即,给定Pjbl和已知的Γkj,求未知的PK;给定Pjbl并已知Γkj,求未知的PK。而由于Γ的是否可逆和M、N间有相对大小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M和N的大小关系,研究出多震源数据的分离方法。

3.1多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多次扫面混合波场分离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是扫描次数大于或者小于震源个数。虽然这两种扫描混合波场分离之间在运用的方法和原理上大不相同,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野外收集的概括。同时有效的适应了多震源地震采集技术中的同步相位编码和高保真可控源地震技术等相关的采集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如果扫描次数大于或等于震源个数的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那么其本质上相当于是求矛盾线性方程组的解题实例。相对而言,该波场分离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最小的能量来约束求解。当多次扫描次数小于震源个数的混合波场分离,则是一个求解欠定线性方程组[2]。

3.2一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就多震源地震波场的分离而言,事实上可以将其看做是去噪处理的一种,也就是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消除其他震源产生的波场,进而研究人员能够得到想要的震波波场。其技术方法是首先分析地震数据,其次将分析后的数据分选到被动域中,然后通过共检波点域及中心点域进行滤波方法的统计,从而去除随机噪音,达到分离数据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地震数据在处理效率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在实际地震勘探中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野外采集效率和室内处理效率等方面的地震勘探,必须要加大对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 采空区;下煤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104-02

0 引言

煤炭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能源。在已开采的煤矿中,由于前期勘探手段、设备条件、采掘技术、开采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只进行了上部煤组的开采,而对下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只能忽略掉或望洋兴叹,这对我国有限的煤炭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开采采空区下煤层已刻不容缓。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与铁法煤业(集团)晓南煤矿紧密配合,对采空区下的煤层赋存情况及地质构造情况展开研究,总结出一套采空区下找煤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1 勘探区概况

1.1 地质背景

晓南井田位于铁法煤田的南部,煤系地层为晚侏罗系,含煤地层分为上下二段,下含煤段在本井田内普遍发育,厚度为105m ~280m,含煤7层,为11~17煤,主要可采为12~17煤;上含煤段厚度105m~280m,含煤7层。其中4、7煤层全井田发育,厚度也较大,为主要可采煤层。

1.2 勘探区开采及地层结构变化情况简介

目前,晓南矿4、7煤层已经全部开采完毕,现正在布设14煤层开采工作面。本井田采煤方法均为倾斜加走向长壁式全部冒落及金属网假顶综采,采空区回填不好;地表全部沉陷,致使上覆地层冒落、塌陷,造成地层松动,表层泥裂严重。

2 技术措施

2.1 采集难点及对策

2.1.1 提高资料信噪比、分辨率的技术措施

难点:勘探区深、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外界环境干扰严重,如何提高本区主要目的层的地震波反射主频、拓宽有效波频带,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难度很大。

对策:优化观测系统设计,论证激发接收因素。采用宽方位、小面元、超多道、高叠加次数的观测系统,以确保得到复杂构造层的地质信息;确定优良的激发、接收因素,确保激发能量和频带,同时采用30或60Hz检波器,保护低频接收信号,拓宽有效波频带。

2.1.2 压制或削弱复杂干扰的技术措施

难点:采空区上覆地层塌陷、泥裂复杂的地表地震条件,给地震信息造成了繁杂的干扰,如何削除干扰,改善原始资料质量成了又一大难点。

对策:优选激发点,选择至密激发层位,增大药量,并对爆炸井进行填埋,以提高激发能量,压制低频干扰和面波;发挥检波器面积组合效应,对检波器挖坑埋置,压制杂乱干扰。

2.1.3 解决塌陷区静校正问题的技术措施

难点:本区地表塌陷剧烈,表层泥裂、松散,横向速度变化快,表层速度模型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

对策:对勘探区内原生态区、塌陷区、泥裂区等不同地表类型,进行相适应的地质建模工作;进行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建立近地表地质模型,为资料处理提供可靠的静校正数据。

2.2 观测系统的设计

选择观测系统时,在保证有足够的纵、横向覆盖次数的前提下,尽量使纵、横向覆盖次数接近,以减少非纵误差,提高识别小断层的能力。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为CMP网格5*5, 80次覆盖。

2.3 资料处理措施

采用高覆盖次数,对提高信噪比十分有利,同时对高保真也十分有利,因此资料处理以提高分辨率处理为核心,选用高分辨率处理流程及参数,针对本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地质任务,通过层析静校正、精细速度分析、广角闪射叠加、叠前偏等特殊处理手段,依据频谱分析,提高分辨率。

3 资料解释

3.1 二次解释法

资料解释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处理获得数据体采空区特征明显,畸变较大,目的层反射波不突出,对第一次处理成果粗网格控制解释,标定下组煤对应的反射波,标明采空区范围,指导第二次资料处理,对第二次处理数据体进行最终成果解释。

3.2 动三维解释

第二次处理成果减少采空区畸变影响,增加反射波的连续性,但采空区反射波时移仍然存在。动三维解释是环境状态归一化状态恢复过程,其中采空区下部地层反射波向下时移,造成构造假象,解释中需要动态校正把两种状态归为一类,本次解释采用原始状态恢复法。

3.3 双反射波联合解释

反映下组煤层位地质情况反射波有两个相位(在采空区为两个,原始区重合),一个是目的层本身相位,称为属性相位;另一个为校正相位,称为构造相位,解释时分别用两种相位进行地质属性提取和构造解释,见图1 。

4 结论

关于采空区下煤组地质构造探测,是煤矿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根据本矿区三维地震勘探实践,采用高覆盖次数、大药量、深井激发、中低频检波器接收、变观及特种资料处理等手段,获得较高信噪比的下组煤层地震反射信息,说明三维地震方法探测采空区下组煤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P波离散度;坎地沙坦

The effect of Candesartanon Pmax and Pd in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HUANG Wei-jun.

Department ofinernal medcine, Huangjiang hospital, Dongguang, Guangdong,52375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andesartan on Pmax and P wave dispersion(Pd)in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Methods 51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andesartan treatment group(treatment group。n= 26)and control group(n= 25). Basic treatment of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candesartan 2~ 4 mg/d.Pmax and Pd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1 2-lead electrocardiogram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six months after taking medicine.Results 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Pmax and Pd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after 6 months compared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PAF rate was decreased after 6 months treatment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eart failure;Atrial fibrillation;P wave dispersion;Candesartan

作者单位:523750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

近年来,研究证实,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是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1]。房颤可使心排血量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加重。坎地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最近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对心房电重构有抑制作用,为探讨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作用,我们观察了坎地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PAF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以及PAF的发作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51例,均为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治疗组(治疗组)26例,年龄60~81岁,平均(72±5.9)岁,其中高血压7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9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1例。对照组25例,年龄61~80岁,平均(71±6.3)岁,其中高血压6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两组均排除甲状腺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所有患者房颤发作时间≤7 d,能自行消失并能转为窦性心律。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用药基本相似(给予速尿20~ 80 mg/d、安体舒通20 mg/d、贝那普利5~10 mg/d,3例加用地高辛0.125 mg/d)。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2~4 mg/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窦性心律时用6511心电图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走纸速度为25 mm/s,增益10 mm/mV。采用双盲、专人用分规、放大镜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心电图P波时限(P波起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处为P波测量起点。P波终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P波测量终点。每个导联测3个P波,取其平均值为P波时限)。找出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出P波离散度Pd(Pd- Pmax-Pmin)。

1.3 超声心动图检测 采用PHIlJPS 7500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max、Pd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max、Pd变化(x±s)

组别例数(n)P波最大时限(ms)P波离散度(ms)

治疗组治疗前26117.9±12.541.3±9.6

治疗后104.6±13.3**29.4±10.2**

对照组治疗前25118.1±11.740.9±9.9

治疗后114.7±11.938.1±9.6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从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Pmax、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房颤发作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每月房颤发作次数(x±s)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265.6±2.42.1±1.2**

对照组255.2±2.14.7±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从表2可见,治疗组经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改变 从表3可见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左心房大小、LVEF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用药后左心房大小和LVEF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比较(x±s)

组别例数左房大小(mm)LVEF(%)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2636.1±1.634.8±1.649.6±4.951.2±4.1

对照组2535.8±1.735.4±1.548.9±5.150.4±4.3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的心律失常之一,控制房颤,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阵发性房颤是指不经治疗在小于2~7 d内(通常在24 h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心房颤动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发小波折返是较明确的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1],近年来,心房组织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由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理因素易发生心肌缺血。导致心房肌电活动的非均质性程度加重,使不同部位心房肌电活动的空间向量及弥散差异性更显著。在12导联心电图上表现为不同导联P波持续时间差异,造成Pmax、Pd增加。因此P波离散度是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是预测房颤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新指标。Pmax增加提示心房传导延缓,是心房内传导失衡的标志,改善心房肌传导和增加心房肌传导的均质性有益于房颤的治疗。

由表1和表2可知对照组Pmax、Pd、房颤发作次数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Pmax、Pd明显下降,房颤发作次数减少,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三组数据说明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下降、房颤发作次数的减少主要是坎地沙坦的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对心脏有害,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肌重塑加速,而坎地沙坦可减缓心肌重塑,这是应用坎地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2]。心功能改善可使心房肌传导改善,增加心房肌传导的均质性,可能减少房颤发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延长心房不应期,从而阻止心房电重构。李悦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氯沙坦能阻止心房肌不应期P波离散度的增加。Nakashima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快速心房起搏可使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压同时也明显增高,而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者,心房起搏过程中心房压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均无明显变化。(2)降低心房压,逆转心房纤维化。有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降低心房压,抑制胶原纤维或心肌纤维的形成,逆转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心房解剖重构。(3)其他:如抑制静脉口周围异常兴奋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及阻滞β-受体作用等[2,3,4]。监测Pmax、Pd可能有助于判定应用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否有益以及调整用药剂量。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随访过程中,对于无症状的房颤发作或睡眠中的短阵房颤发作无法记录,可能导致结果偏差,而且观察例数较少,故而,本研究的结果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参 考 文 献

[1] 杜国伟,黄佐贵,李潇华.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3:189-190.

[2] Boos CJ,Lip GY.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J Am Coil Cardiol,2006,47: 889-890.

第4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震勘探技术;物探技术;发展;比较

中图分类号:P628文献标识码: A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促使了物探技术的成熟和在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地质工作中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物探方法,尤其在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1.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进程

1)物探技术全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利用地壳中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来研究地质构造或探测地下矿产的一门科学。它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预防地质灾害方面作用显著,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通过观测地下岩层对人工制造的地震波产生的不同反应,分析地层结构,从而确定勘测对象的具置。这项技术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马利特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标志着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1912年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反射波,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发现了三个油田,此后反射法正式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2)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地震仪设备紧密相关,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和多次覆盖技术,多应用于区域地质的研究如盆地;在60至90年代间出现了数字地震仪,相应的偏移技术和三维地震勘测技术应运而生,使观测对象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到了21世纪初,产生了全数字化传输与记录地震数据的第六代全数字遥测地震仪,高分辨率与三维地震技术密切结合,发展到四维地震勘探、多波多分量勘探和井间勘探等诸多新方法新技术,实现了勘探过程中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一体化。

3)在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为三维地震数据的三维解释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展了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研究,在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目前三维地震数据场的可视化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之中,并已成为地质勘探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方面:

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高地下地质体的成像精度和层位描述精度及瓦斯、裂隙等的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未来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释研究。

2.主要物探技术的比较

物探技术种类繁多,不同的地球物理性质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勘探,本文主要介绍包括地震勘探在内的5种依据物性差异划分的技术,它们在特性和适用范围上均有异同。

2.1重力、磁法、电法、放射性勘探

重力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来观测推断地层的状态结构,方便运用在密度差异比较大的地质研究。优点在于轻便、快速、理论依据成熟,但适用范围较小。

磁法勘探,顾名思义,是依据岩石的磁性差异,观测的不同地质的磁场变化规律,所以勘测对象必须是具有磁性的矿物质或者与磁性矿物相关联的,虽然和重力勘探技术一样具有理论依据成熟、轻便而且成本不高的特点,但应用范围略有局限性。

电法勘探较前两种技术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变广,主要利用的是地层的电性差异,通过探测天然及人工磁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因而容易受到外部电磁场的干扰及地形的影响。

放射性勘探是以某些元素具有的天然和人工激发的核辐射特性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核辐射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能找到放射性铀、钍矿、与放射性元素伴生的稀有稀土钾盐矿、油气田、煤田等[3],应用范围广的同时,成本较低,且不像电法勘探会受到环境影响,缺陷就是探测深度浅。

2.2地震勘探优势明显,技术综合运用效果极佳

地震勘探同以上四种技术一样都是以地球不同物理特征为基础,测试地下层面的反应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勘测对象贮藏的位置、形状等特性,对地质结构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前进,其探测深度可从数十米跨到数千米,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四维地震、井间地震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成熟使观测精度变高、实用性与可信度加强,更适用于大规模汽油田的开发。

虽然其他四种技术因适用范围的局限会较多地运用在一般的地质研究中,但在实际的项目勘察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多种勘探技术的综合使用才会令勘察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比如有专家组曾在宁南深层岩溶水勘查报告中指出因宁南地貌条件的特殊性和地下水位很低,仅使用一两种物探技术不会解决问题,必须综合多种物探技术的特点,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才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于是最后采取了电法、磁法、地震、放射性四种方法的组合让勘查取得了大的突破。

结束语:

经济迅猛发展使社会生活便利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破坏,能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加上地质结构的复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给地震勘探技术带来了不同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机遇,更要加快技术人才梯队的建设、物探设备的改进更新;面对挑战,更要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双管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合理有效开发,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花蕾 田必林.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科技向导,2012(29):113-205.

第5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1.1研究区域地震勘探地质条件针对研究区域地震勘探地质条件可将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分为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这两方面进行实际研究。a)针对浅表层地质条件,由于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附近有较多矿山,存在运输车辆实际干扰,同时人文活动及电缆电线等电磁干扰都是影响地震波浅层测量准确性的原因。由于地质疏松,地震波进行实际接收过程中,地表具有吸收地震波作用,致使地震波强度受到影响[1];b)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第四系松散砂层中,具有一定抗阻波差异,导致测量阻波效果受到影响。同时,针对该区域内开挖之前煤层进行分析可知,这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能产生较强反射波,实现地震波长的精确检测。煤炭开采后,存在一定采空区,伴随着缝隙带及采空带出现,反射波也会随着波长中信号传输混乱出现紊乱状况,存在差异性特征,由此可见,深层地质条件较好。

1.2地震勘探方法选择浅层地震勘探主要包括:折射波法、反射波法及瑞雷波法。a)折射波法在实际地区测量过程中,不同地层中存在明显弹性波速度差异,且针对松散煤层及采空区域层波速实际分布呈现倒序状态,不能满足方法限定性要求,且该方法在实际检测中需大面积采集空地;b)瑞雷波法应用原理为,底层之间介质不同会导致实际波速不同,利用瑞雷面波传播的频散性进行实际测量工作开展的方法。实际探测深度受到限制,且横向波长传输辐射范围较小,不利于对采空区域检测,导致实际检测结果出现差异;c)反射波法可实现定向发射,能量向下传递过程较为顺畅,高频成分多元化,可实现高分辨率勘探。通过对各种方法实际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需准确地对采空区域进行地质测量,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方法具有明显优势[2]。

2方法设计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利用人工激发形式产生弹性波,并发现弹性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根据波动频率来判断岩石性质及岩层分布结构。如果地层发生碎裂,弹性波便能敏感捕捉到地层变化情况,针对断裂层产生相应反射波,能明确采空区域岩层状况。因此,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采空区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且能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煤系地层中,其煤层反射系数与顶底板之间差异较大,在波长检测过程中会出现明显反射效果。煤层被开采,煤层区与顶板之间就会形成采空区域,采空区域会造成反射中断。由于采空区围岩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反射波在检测该区域时产生紊乱及变形状况,但采空区域下方岩层较为稳定,对反射波长没有影响,由于岩层完整性较好,所以采空区没有较大变化。

由于地震勘探区域的特殊性及地势高低起伏,为提升地震勘探反射波可信度,进行野外资料采集和室内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处理方法与措施。a)测线主要垂直于倾斜地层走向布置;b)合理选择地震波激发点,应从地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方向接收;c)合理选用激发夯锤,选取70kg夯锤进行激发,实现强有力的地震波能量,实现精确数据检测;d)合理选择检波器,有利于对有效波接收。同时应选取多个检波器进行波长接收,提升抗干扰能力,保障稳定地接受有效波;e)增加地震采集覆盖频次,提升地震勘探精度;f)运用合理的精度速度分析方法,实现速度分析,保证获得参数的精确计算,为勘探提供良好理论保障[3]。野外技术采用美国CEOMETRICE公司生产的NZXP高分辨率地震仪进行地震勘探技术具体应用,并确定实际激发震源为70kg夯锤,接受波长主要采用CDJ-60型号60Hz的垂直检波器。数据实际采集参数为:采样间隔0.25ms,记录长度为750ms,70道接受,60Hz检波器,20Hz低切滤波,500Hz高切滤波,观测系统的道间距为3m,炮间距为6m,最小偏移距离为12m。同时对于地震波的处理采用加拿大的地震波处理软件Vista7.0处理软件来完成地震波计算工作,保证数据及参数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际检测实施过程中,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相关设备已准备好,对于研究区域采空区进行实际勘探过程中,地震勘探通过70kg夯锤激发地震波,通过60Hz检波器进行组合接收,并实现数据软件具体分析。经过浅层地震波对研究区域进行采空区勘探,测量结果相对准确,符合该地区煤矿采空区实际条件[4]。

3结语

第6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浅层地震勘探滑坡勘查应用

[Abstract]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with fast, economic, reflect the advantages of measur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work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lide investigation.

[keyword]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Landslide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浅层地震勘探在滑坡勘查中应用的必要性

滑坡是山坡变形中规模较大、数量多、危害严重、性质复杂,而且具有一定规律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为了发现隐患,消除危害,有效而经济地采取滑坡整治措施,必须对各种山体滑坡进行勘探。我国西南地区的山麓由于降雨冲刷,边坡容易出现裂缝,在山麓局部地方还可能见到有地下水渗出,这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对周围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为有效地消除隐患,必须对滑坡进行勘查。

地球物理方法在滑坡体勘查中,是一种快捷的勘探方法。很明显,浅层地震勘探具有快速、经济、较全面地反映测区地质结构信息特征的优点,适用于滑坡勘探。

二、浅层地震勘探的含义

浅层地震勘探就是人工制造小型地震(利用爆破方法),对仪器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反射波等进行分析,根据波速等参数确定地层特性,地质构造。优点快速,设备简单对断层及其破碎带比较敏感,判断较准确。

浅层地震勘探主要有瞬态瑞雷波法、地震反射波法、地震折射波法等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利用地震波的折射原理,对浅层具有波速差异的地层或构造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当穿过波速不同的介质的分界面时,波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产生折射。当下层介质的波速大于其上层介质的波速时,在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情况下,折射波将会沿着分界面以下层介质中的速度“滑行”。这种沿着界面传播的“滑行”波也将引起界面上层质点的振动,并以折射波的形式传至地面。通过地震仪测量折射波到达地面观测点的时间和震源距,就可以求出折射界面的埋藏深度。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是浅层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工程勘察方法,常用来探测覆盖层(或低速层)的厚度、基岩起伏、断层和古河道的分布等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勘探任务范围

本次物探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明该滑坡的滑动面(带) 埋深,圈定滑坡体范围,探查滑坡体是否存在更深层的滑动面,以及了解滑体内地下水位和滑坡有关的断裂破碎带范围等。目的是对该滑坡体总的空间形态和发育特征进行较完整的描述,为全面认识和评价滑坡的性质、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提供物探依据,以及对边坡进行进一步的防护和处理。

地质地貌分析

本次物探工区位于川藏公路林芝县境内的通麦- -拉月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下游的东久河流域,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地貌类型。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区内雨水充沛。而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是导致区内滑坡、泥石流、水毁等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因素之。

该区内滑坡主要为含砾砂质粘土滑坡、水碛砾石粘土滑坡、基岩滑坡。

第四系堆积物与花岗片麻岩(或片麻岩) 之间,以及第四系堆积物内部由于岩土成因不同,密实程度不同及介质的不均匀性,含水程度不同,导致波阻抗差异,波速差异等界面的存在,这是进行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及瑞利波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在滑坡体的形成以及已发生滑坡的坡体变形过程中,滑坡体变形界面和滑动界面两侧岩土体受力不同,从而使岩土体的密实程度,含水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滑动界面上覆岩土体趋于松散,而滑动界面以下岩土体由于受滑体在滑动过程中的挤压作用,密实程度增加,形成相对隔水层。因此,在滑动界面两侧存在波阻抗差异、波速差异,因此具备了进行物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五、物探方法选择

由于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地质的复杂性,施工难度大,地震勘探震源激发条件、检波器接地情况等都是影响物探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物探方法及工作参数的选取与组合,恰当与否十分重要,针对本区工作现场,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瑞利波勘探两种方法,减少单一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向下传播,当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产生折射或反射波,利用地震仪接收地震波,分析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进而推测地下地质体分布的一种物探方法。

六、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通过对原始记录中折射波的对比和识别,读取基岩顶面折射波的初至时间,经过同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相遇连接,绘制同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然后采用T0 差数时距曲线法计算出微风化(或弱风化) 基岩顶面的埋深和表层的有效速度V e 与界面速度V r 。对于强风化界面,利用时距曲线首支在强风化层面上折射波时距曲线出现拐点来计算表层覆盖层速度和强风化界面速度。对于偏移距较大的追逐激发记录,由于波传播距离较远,加上地表的不均匀性和局部地形变化的影响,折射波能量较小即干扰波能量较大。对这些记录,通过数字滤波和增益控制等处理后,干扰波得到了压制,记录上的折射波初至变得较为清晰,而对由于滤波使波形相位发生变化产生的初至波在时间上的误差进行校正。当局部地形起伏较大,必须进行地形校正。成图时,先将各分段解释的结果进行合并生成整条测线的深度剖面,此时各深度数据对应的地震道为排序后整条测线的地震道序号,合并后应对原各分段的连接处深度进行圆滑处理。然后将野外分段记录的地震记录道与地形变换点高程和坐标转换成整条测线时对应的地震记录道序号及地形变换点高程和坐标,再通过内插方式求出整条地震剖面各地震道对应的地形起伏高程和坐标。

七、结论及建议

在川藏公路通麦--拉月段的地质勘察中,采用了浅层地震反射波、瑞利波两种地震方法,基本查明了指定范围内的基岩埋深、岩层起伏形态、完整性及上部覆盖层情况,查明了各滑坡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 的深度及上部覆盖层密实程,物探解释结果与勘察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实例说明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瑞利波勘探可以有效的对浅层地质结构进行探查,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地质灾害研究评价提供依据。

另外根据实际应用认为,在条件允许时,应投入高密度电法等探测手段,从另一物性角度综合提高探测结果的可靠性。外业调查勘察前应对线路通过区域。

最后,在勘探前要对勘探周围进行详细调查,熟悉周围环境,收集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资料,以进一步了解地层状况及可利用资料情况。

参考文献:

[1] 谢荣,张廷秀.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吉林省的地质灾害[J]. 吉林地质. 2002(Z1)

[2] 张战胜,王海芹,王昆,刘军熙.浙江省温州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对策分析——以梅溴坑村滑坡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04)

[3] 余桂红,李红超.地质灾害滑坡治理与柔性防护[J]. 西部探矿工程. 2002(01)

[4] 黄毓明.福建南安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02)

第7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震勘探;Seismic Unix;课程

《地震勘探》是很多理工科院校地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和生产结合紧密的一门专业课,对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要求比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要在短暂的一学期或者两学期的时间内教授完成地震勘探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较为熟悉,并基本掌握实际的操作过程,具有较大的难度。

本人根据教学和科研的经验,认为本课程的难点有以下几点。

1. 数学要求较高

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比如,地震波满足波动方程,而波动方程的推导和解法是一个难点;再如,面波勘探中面波产生的原理和面波勘探的方法也是较为抽象,不太容易理解。

2. 教学内容繁多

地震勘探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逐渐丰富和完善。从运用不同震相分,简单可以分为折射波勘探、反射波勘探和面波勘探等。而深部勘探法中,内容也非常丰富,整个反射波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就包括了抽道集、滤波、反褶积、动静校正、速度分析、叠前或者叠后偏移、解释等过程。很多过程原理都比较抽象,技术也较为复杂。教师如果以填鸭式的方法教学,往往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地震勘探的物理概念和技术细节,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细致地讲解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思考课程要点和难点,更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当然,仅有教学的多媒体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备适当的教学软件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地震勘探领域中有着多种商业软件,但这些软件多为企业设计,价格也相当昂贵,不适合教学。此外,这些商业软件不提供源代码,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进一步地了解技术细节。幸运的是,也有少量的免费的地震勘探领域内的软件问世。其中比较著名的也较常用的软件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SEPlib地震勘探软件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开发的Seismic Unix软件。这些软件集合了多人的智慧,为广大的从事地震勘探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开发的环境。特别重要的是,这些软件都无偿提供了程序源代码,为初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学习便利,也非常有利于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

下面主要以Seismic Unix软件为例,说明此软件在教学上的运用。

Seismic Unix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简称SU软件包)是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人员开发的软件。此软件包由SEG、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工程系波场研究中心和天然气研究所等组织支持,里面集成了地震勘探方方面面的技术代码,在Linux系统下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编译和运行。

如果只是运用课堂教学,暂时可以不用考虑程序原码,只需在命令行中敲入命令,便可方便地实现滤波、增益、剪切、反褶积、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用的数据处理过程。而且SU软件包提供了完美的图像显示功能,非常适合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

此外,SU软件包还提供了人工合成地震命令,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建模、地震波模拟、地震记录的合成,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模拟出自己设计模型中的地震记录以及地震传播过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行为和地震记录的产生原理。同时,可以利用此人工地震记录,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如滤波、反褶积、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

下面以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本例子是利用SU软件包合成地震记录,然后对此记录进行后续的处理。具体的步骤如下:(1)构制模型;(2)使用susynlv等命令生成地震合成记录;(3)附道头字,便于后续处理;(4)选排,将炮集记录转换成CDP道集记录;(5)使用频率滤波等方法消除各种噪声影响;(6)速度分析,抽道集进行速度分析;(7)动校正;(8)叠加,叠加的结果为自激自收的时间剖面;(9)偏移,将自激自收的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使同相轴归位,最终用于地质解释。

当然,Seismic Unix软件包是在Linux系统下运行的,需要对Linux系统有一点的了解。相信结合Seismic Unix软件包,必将对地震勘探课程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

[注: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0024010

第8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1金属矿勘探中的各种技术

1.1重磁3D物性反演技术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是根据观测数据信息求解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深度变化特征,它在隐伏矿床定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矿床勘探对地下地质体全方位精细结构研究的要求日益提高,重磁反演处理解释技术已经发展到3D场源形态描述和地质解释阶段。物性3D反演的基本原理有以下三点:根据反演理论,定义一个关于密度(磁化率)的目标函数;网格剖分即模型离散化,将地下空间剖分成若干个适当的矩形体,组合形成三维模型空间;反演需要引入深度加权法来减少位场幅值,随着场源深度的增加迅速衰减的现象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1.2金属矿电法勘探技术

我国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我国的电法勘探在方法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均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为方法种类最多、应用面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地质工作研究及技术的提高,多数地表矿藏已被发现和开发,需要寻找隐伏和埋藏较深的矿床。金属矿电法勘探技术主要用于寻找金属以及非金属矿床、地下水源、解决工程地质及深部地质问题,电法勘探技术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当然,电法勘探技术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延展范围和增大勘探深度。电法勘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设备向着轻便化,数字化趋向发展,不仅对仪器的分辨率以及灵敏度的要求提高,还应具备多功能的特点,同时要重视多种方法结合应用。

1.3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此方法具有探测精度高、深度大、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在煤田、工程地质勘探和地壳构造研究等多领域被广泛应用。金属矿地震勘探地质条件比油气田地震勘探地质条件要复杂得多。因此,金属矿地震勘探需要较高的波长分辨率和动态分辨率。现有的多次覆盖地震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金属矿地震勘探工作中的问题。金属矿地震勘探需要灵动轻便、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较高、具有一定接收道数、动态范围大的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技术。地震方法在隐伏矿体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2对我国金属矿勘探提出的几点经验与建议

2.1合理确定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是地质勘探的关键

地质勘探的目的是提供矿山的设计和建设所需必要的矿产资源和地质基础资料。合理确定矿床勘探和研究可以加快投产时间,提高勘探效率。合理确定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矿床及矿体形态、空间位置的确定;先期开采地段的勘探程度要适当;研究矿石物质成分和合理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矿床实际情况,加强综合评定与综合勘探。

2.2根据矿床条件及地形特点,选择合理的勘探手段

矿床勘探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工程布置形式和先进配置,还取决于对勘探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两种勘探手段是钻探与坑探。钻探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勘探手段具有效率高、灵活、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可是,钻探对矿床勘探的局限性较大,可靠性无法与坑探相比,因此,在地质条件复杂或适于地下开采的矿床勘探时,要合理运用坑探勘探手段。如矿床为缓倾斜,矿区地形比高不大,矿体大部分在浸蚀基准面以下,此种情况下,适宜采用钻探,如果在地形陡、高差较大、矿体倾向与地形倾向相反的情况下,或者产状近于直立的巨厚矿床,则适宜坑探。

2.3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比较复杂,物探方法要向灵巧轻便化的方向发展,要顾及地形对勘探的影响,因此,采用新技术革新目前使用的设备,提高物探仪器的精度,金属矿勘探技术也要不断地革新,以满足我国发展建设对金属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充分提高物探的应用效率。金属矿物探不能只局限在直接找矿方面,需要解决找矿过程中的地质问题,从而使物探在地质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物探基础理论的研究,广泛应用数据处理,建立物性实验室,发现新的物性参数,寻求新的物探方法。

3结语

第9篇:地震勘探方法范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

1、引言

根据地形、地质和物性等条件,合理选择勘探手段,统筹布置各项工程,严格工程施工顺序,综合研究各种地质信息,提交高质量地质报告,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通过采用遥感扫面、物探扫线、钻探及测井扫点的工作部署,在具体勘探区,采用重磁资料确定煤系分布范围和基底深度、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控制断层、褶皱和其他异常体的发育;用钻探结合测井方法验证地震勘探结果,并重点控制煤层的变化。通过地震、钻探和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成果。在构造上,能够控制落差10-15m的小断层和落差5-l0m的小断点、主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能控制在l%-2%以内。在煤层上,能够控制煤层的发育特征,并可利用地震波组的波形、多元参数特征和变化趋势,解释典型煤层的厚度和宏观结构类型。在经济上,大幅度节约了钻探工作量,钻孔数减少50%-80%,缩短了勘探周期,勘探成本降低30%-50%,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2、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

2.1 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

2.2 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

2.3 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账未清,新账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

3、煤田钻探新技术

3.1 绳索取芯技术

绳索取芯技术就是在不提出钻杆的情况下,采用内套管的结构,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技术在煤田地质系统推广已有数年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推广普及,并逐步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该项技术。

3.2钻进参数探测技术

在钻探施工时,有许多钻进特征是依靠工人的感觉和经验获得的,钻工是依靠对钻进状态的判断采取措施来调整操作。这种方式人为主观性大、不易掌握,难以形成标准化操作。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合作,钻进参数探测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应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到下列钻进参数:钻杆旋转速度、钻进进尺速度、钻杆扭矩、钻进压力、进水量、返水量、泵压、孔深、泥浆粘度、密度和pH值等。钻工依据这些参数,可及时、准确地调整操作。这可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钻进质量和工作效率。

3.3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就是一整套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并经数字处理而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它包括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四小(小药量、小道距、小采样间隔和小组合基距)、两高(高频检波器、高频低截滤波)、合适的井深及准确点位(炮点、检波点);在数据处理上强调噪声衰减、子波长度压缩及精确的叠加和偏移,最终获得高信噪比、宽带的高频信号,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和异常清晰的显出。

1)改变开拓方案,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

2)修改采区设计,如工作面位置、走向及长度;

3)修改主要巷道位置,调整矿井边界等。

近年来,随着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和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人 们能够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处理,这才使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提出和飞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大大提高。由于那些条件较好、启用三维方法较早的矿区大受益处,从而使其他一些煤矿或待开发井田的业主开始要求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由二维转向三维的大趋势已不容置疑。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推广中,目前正在进一步通过增大主频波来提高分辨率以探测更小的断层,完善山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总结黄土垣区勘探方法2 煤田钻探新技术和地震勘探成果解释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拓宽二维勘探技术,以期更好的为煤炭生产用户服务。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等因素,近几年已经通过推广体积解释技术、深度域代替时间域、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约束反演的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纵横波联合勘探的推进、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4、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建议

4.1 根据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勘探和开发现状,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地质勘查力度,多渠道融纳资金,查明煤炭资源家底,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2 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规划,对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及综合利用。要规划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大矿区或重要基地,在条件成熟时将煤炭就地转化,向外输气、输电、输油。对小煤矿进行联合改造,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提高回采率,同时要加强缺煤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农牧民改烧柴为烧煤,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3 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煤田地质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煤炭及相关领域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加强煤田地质基础研究,为煤炭资源调查、煤田地质勘探查以及相关的煤层气、水资源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

4.4 加强煤田地质勘查设备更新改造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地质勘查业。加强国际国内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煤田地质科技工作向深部和广度发展。

4.5 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吸纳各种资金开发煤炭资源,对占而不开、占大开小的现象及时纠正。

4.6 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建设。本着谁开发、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因矿业开发引发的煤层自燃,环境污染、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要加强调查评价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煤炭加工、综合利用及洁净煤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