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1.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个体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_1]。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如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自2001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起,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短缺和环境的落后,其心理素质教育的状况一直令人堪忧。在农村中小学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3%的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组织或机构,近91.5%的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建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也大都形同虚设[2]。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约占15%,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则高达25%。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相当不乐观,亟需有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体育教学可以用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1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重叠
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有意识地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养成乐观进取、自信自律、不畏艰险、友善乐群的健全人格;二是积极适应和防止性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许多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的主要领域目标之一。
2.2体育教学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三个维度,共22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组织系统。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eiss(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参加者自我观念、自尊心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品质的提升。Etnieretal(1997)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兰自力和刘英杰(2002)的研究显示,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3运动技能的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互相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训练项目,该阶段需要参加者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二是分解阶段,即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动作,逐步尝试、学习;三是整合阶段,即把分解的动作联成整体,形成固定程序化的反应系统,这个阶段尤其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四是自动化阶段,即通过长期的锻炼将一长串的动作联合成一个熟练的整体并固定下来,长期锻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参加者意志顽强、自信心足、成就动机高、情绪愉快而稳定等。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各阶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完善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3.1体育教学组织的活动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
根据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可知,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纵观各种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体育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实施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之外,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自身课程特点的限制,如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因其本身课程量和课程内容的限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但其能够用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体育课程而言比较少,且灵活性差。
3.2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热身游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选择热身游戏可以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完善功能,如长跑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形式多样的比赛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其它学科所欠缺的,也是其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途径保证。
3.3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验性原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之后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至关重要。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考试压力小、内容丰富而易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多,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或比赛最容易使人进入流畅状态,体育运动是流畅状态的主要来源(Jackson,1995,199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是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和享受。因此,各种热身游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之后,愉悦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和分享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小学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面临着许多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咨询和学科渗透。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且环境落后,大部分学校难以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便部分学校勉强建立起来,也常常由于整体条件的薄弱及重视程度的限制,使其形同虚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能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作用,符合有效要求。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灵活性,课程对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是目前用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要保证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完成体育教学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恰当地、有效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上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7-62.
[2]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26-28.
[3]张敏.两亿农村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3-8-1,(006).
[4]粱久学.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
[6]Weiss,M.R.Psychologicaleffectsofintens-ivesportparticipationonchildrenandyouth:Self-estee-mandmotivation[J].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3:39-70.
[7]Etnier,J.R.,Salazar,w.,Landers,D.M.,Petruzzello,S.J.,Han,M.,iGNowell,P.Theinfluenceofphysicalfit-nessandexerciseuponcognitive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7,19,249-277.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100-102.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孙远,张大均.学科渗透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乐山师范学院,2003,18(6:):10-13.
[11]杨锡山,范德华.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Jackson,s.A.Factorsinfluencingtheoccur-renceofflowineliteathletes[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5,7,138-166.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生存教育 生存技能 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四、要正面对待学校体育的安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体育伤害事故或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出大事故,但是体育运动与伤害事故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参加体育锻炼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不能因为会出现伤害事故就取消或变向停止体育运动。倘若如此,交通管理部门也应该宣布停止使用会带来事故的交通工具,这是消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重视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并认真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力求使运动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些“宁愿坐死,害怕跑死”、“收起山羊和跳马”、“封了爬竿和爬绳”等的做法无利于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五、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体育课的内容
一、引言
国运兴衰,与中小学生息息相关,其健康的成长对于国家、社会和自身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体育教学生态平衡关系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体育生态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生态平衡和体育事业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对教育产生有效影响的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体育生态学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是生态学和体育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生态系统、体育教学、协调进化、环境承载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体育教学依存于生态系统之中,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而单独存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周围,这才使得体育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教育和生态造成影响。虽然现在很难对体育生态学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的存在价值众人皆知,就是达到体育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到平衡协调的生态体育教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中小学体育产生积极影响,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事业中生态失衡的现状
当我们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或者观看精彩的世界杯时,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体育与生态平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表明上很难呢发现存在直接关系,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体育运动中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种族歧视等现象时有发生,与体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1.中小学体育教育理念的失衡。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的残留,素质教育在一些地区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至今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文化课才是重中之重,体育课只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进步受到多重阻力。虽然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但这种改革似乎更加注重形式,动摇不了根本。
在社会与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带给人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便捷的交通工具,肌体功能的萎缩和环境的污染导致许多健康隐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人们重新将健康和生态环境放在与科技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小学生本身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我国开始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体育教育生态学方案,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甚至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也被其他文化课占用,所以体育生态教育很难有所改善。
2.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失衡。
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体育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师素质低下,甚至根本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方法与时代严重脱节。比如,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只是跑跑跳跳,没有严格系统的教学方案,也没有专项的正规的训练,打篮球的学生不懂什么叫“越位”“投篮”“三分球”,因此体育课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
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教育还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利用草地作为足球场,也有的学校至今没有使用塑胶跑道等。
三、改善中小学体育生态失衡的解决办法
在众多家长对于生态体育的偏见方面,教师及校方应多做访谈和交流,体育课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文化课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体育能开发智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好的身体也是学习的根本,所以文化课和体育课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教学环境和设施方面,学校应该以人为本,采用合格的体育器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课程安排上,要既锻炼学生身体又提高专业技能,利用体育活动或者比赛来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运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以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为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
中小学体育教育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校方要严格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不断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达到教学、学生、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从人际交往动机,人际交往态度、人际交往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四个角度归纳和分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 人际行为 学生 影响
“人际”一词重在“际”字,即为“交际”。“交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可见,“交际”是标志人类活动的特殊领域的概念。“交际”一词在汉语中出现,至少已经两千年。在汉语中,交际的“交”有接合、勇气、赋予的意思;“际”有接受、接纳、交合、会合、彼此之间等意思。
在英语中“交际”使用“communication”一词来表达,其含义有通讯、传达、交流、意见的交换等。西方文化注重实质的内容,强调的是消息、信息和感情平等地传递、交换和共享,从另一方面指出了交际的内涵。此后,“交际”一词则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其意义与“社会交往”、“社交”和“人际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给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定义: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即体育教师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与学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中的行为。
在体育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一方面这种交往关系发生在教育情境中,因而包含着接受教育的希望和进行教育的意图;另一方面,师生交往本身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启迪和影响。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都是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性格,人格、生理、心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是一种双边活动,既影响别人,又要接受别人影响;既要了解别人,也要让别人了解自己;既要适应别人,也要让别人适应自己,只有这样的交往,双方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具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并都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现在中小学生多部分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生活中多半是孤单或缺乏关爱,所以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了解他、关心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际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转变成学生的内驱力来起作用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了解每个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不惜花费精力和时间。当学生认为,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质的增强是今后的成长需要时,他们自然会对教师产生尊敬的感情,欢迎接受他。
二、人际交往的态度
一切交往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否则就难以达到有效地交往目的。交往态度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整个人际交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交往的内容和效果。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尊重、信任、同情、理解、热爱等积极的交往态度,能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否则影响交往的形式和发展。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有限的,心理上不成熟,不宜受到批评和打击。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基础的学生,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是常见的现象。此时,体育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分指责,更不能讽刺或羞辱他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效果比简单的批评要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练习中建立信心,不断提高。
三、人际交往情感
人际交往的情感表现,往往是以表情形式显露于外的,是交往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感应的最直接的线索。它不仅影响交往对象的交往心理准备,而且通过反馈又影响自身的心理平衡。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是前提,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对表现好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弱点,严格要求;对后进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热情帮助辅导;对身体有病的要关怀照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理解爱护的基础上,既严格又亲密,做到动之以情。
四、人际交往能力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能激励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求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行为,只有被学生认为能导致其现在和未来的需要的满足时,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欢迎。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行为,只有当把学生的需求的满足与教学成绩直接联系起来,并使学生确切知道怎样达到目标时,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在交往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接受教学任务,执行计划的自觉程度;激发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行为效率。有效的人际行为,依赖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感性的心理,因势利导,可让学生参与教学工作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宇,刘洪福,胡秉姣.高校体育教师人际行为对学生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06).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什么节日呢?今天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1996年,国家五部位联合下发文件规定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一天,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都要在国旗下讲话中对全校学生加强安全教育。这一天,各班都要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不知道哪位名人曾经说过,“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安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基石。我们常常将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每个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安全最重要,可是我们经常看见少数老师和同学只是把安全挂在嘴上,没有放在心里,这些人将安全这事是怎么去做的呢?他们的做法是三部曲。哪三部曲呢?一是说起来啊安全很重要,二是做起来安全哦就变得次要,三是忙起来把安全哈全部忘掉。
我想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听说了,上个星期二是黑色的星期二,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9名学生被残暴的歹徒杀害,还有4名同学被杀成重伤,整个过程只用了55秒的时间,这件事震惊全国。两个星期以前,还是福建省,它的省会城市福州某小学的宣传栏墙壁倒塌,当场砸死4位小同学。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在最紧要关头,头脑反应敏捷自我保护是多么的重要!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火险、溺水、体育运动损伤等等。这些都时刻在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所以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同学们在校园的实际活动特点,我希望大家具体能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交通安全。
严守交通规则,按时回家,不在外逗留。上学、放学路上,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右边行走;过公路时必须直线行走;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必须遵守信号的规定,没有信号灯过马路时要先观察两边车辆情况,主动避让机动车辆;家庭住址比较偏僻的学生可以与同学结伴回家或要求家长接送;不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船,乘坐公交车应自觉等车靠边停稳后,按秩序上下车。不准在公路上追逐打闹,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要远离公路;按照中小学生在校安全规定,年龄不足12周岁的学生一律不得骑单车。
2、要注意饮食安全。
同学们购买袋装食品时,要看包装是否完好,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随便在外就餐,防止食物中毒;不在校门口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等,造成食物中毒,同时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3、要注意在教室里的安全。
要安全用电,要求大家不要用手触摸电线、灯管和插座,发现电器损坏后不要擅自修理,应向老师和学校报告,请专人修理;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许将手搭在他人肩上或背上,不许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不准在楼梯、楼道上疯跑打闹;不靠近窗户玩耍探望。进校后不准外出,有事必须请假。严禁将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带进教室,以免发生火灾。
4、要注意活动安全。
上体育课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注意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活动时,要在体育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或参加运动,课余时间活动要注意安全,严禁疯赶打闹或进入有危险的区域;劳动时不要用劳动工具玩打,注意劳动安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理智,不要动手动脚,以免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后果。
5.要注意外出安全、交友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要外出,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注意安全,学会自护自救,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逃生本领,记住家长、老师电话号码和急救电话(110报警、120急救车、119火警)。更要远离网吧或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和社会上不三不四或行为怪异的陌生人交往,以防上当受骗。
总之,安全重于泰山,重在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关键。
同学们,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它只有一次,它不光光是属于你,也属于每一个家庭,更属于我们的国家。当你们还小的时候,你们的生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那么现在,当你们渐渐长大了,离开了父母谁来呵护你们的生命?得靠自己,因此,你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安全,一举一动想到安全,不能让你们的行为有任何闪失,不能让你们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请为了疼爱你的慈祥的爸爸妈妈永远有幸福的笑容,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请为了你美好的家永远保持完整,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请为了我们可爱的祖国永远星光灿烂,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关键词】情感 小学体育 师生 积极情感 教学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然后,一个调查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欢体育课,但是体育老师往往又给学生比较粗暴的感觉,体育老师大声的责骂、批评或呼喝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体育课给小学生的感觉是又辛苦又累。这与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有关,相当部分小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不听老师的指令去进行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和训练,老师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得不采取上述策略,因此小学生对体育老师是又爱又怕,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害怕或者逃避上体育课,这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导致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如小胖子、近视眼等。这同时也说明单一的枯燥的教育方式和粗暴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现有有限的体育教学设施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积极情感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其实,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让体育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同时让教学者也能够热情高昂的投入到教学中去,积极情感起着关键的作用。
1. 积极情感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尊重他人等。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契机,积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2. 积极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果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投入积极的情感,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主动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无形中感受到体育锻炼是一种享受,不再是负担,简简单单的应付一下。
3. 积极情感有助于补充学生的情感缺失。长期以来,青少年情感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帮助和关爱,而现代社会的父母基本上比较忙碌,真正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特别是在跟同学、老师之间有肢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合作学习等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6至12岁的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方面有着明显的情感特点,他们喜欢体育老师,他们就会喜欢体育课,反之就相反。情绪是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乐学的情感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运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
三、形成师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策略
1. 设计明确化,找到结合点。在新课标里,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活动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寻找知识――情感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锻炼的决心。
2. 导入情景化,激发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前滚翻”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都仰头望着天空……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对本节课就充满了兴趣。
3. 活动游戏化,增加兴趣。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学习的好方法。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无精打采”,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体育课机械的反复练习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能把体育训练变成生动有趣,那么学生的反应就会完全不一样。如在练习跑步的时候,设计一个捆绑游戏:用一根拔河长绳和若干长跳绳,将一个小队的人捆绑成一团,然后一起走过一条百米长的障碍区,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练习,在快乐中体验。
4. 参与共同化,体验快乐。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很多教师不参与活动,在旁边玩手机等,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心不是跟他们在一起。其实,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学生会感到老师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是真正关心和爱他们的,他们会真正投入进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素质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小学体育是学生适应性学习最强的科目之一,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讲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要推广健身意识,传播健身方法,培养锻炼能力,并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快乐体育”与“成功体育”。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建立“快乐体育园地”设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健身性与育心性、竞技性与娱乐性、技术性与趣味性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变“苦练”为“乐练”,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体验到团体协作、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成功喜悦。
三、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创新,突出对学生独立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己解决体育教学、运动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过程,把对运动的兴趣保持终身。由于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控学生情绪的教学策略如下:①成功与快乐体验: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成功与快乐。成功与快乐是一种情绪体验,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教材进行教学化改造,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体育教学才真正能够起到改善学生情绪的作用,也才可能让学生在课下情绪不好的时候通过体育运动改善情绪。②运动适度:在教学中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适度,不能片面追求大运动量。运动量适度,会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产生;相反,运动量过大,会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厌倦情绪出现,这不仅不利于改善由于学习导致的忧愁、紧张等情绪,反而会使体育课也学生的喜爱。③道德引领: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体育行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产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中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就更难控制。此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到哪些是良好的体育行为,为什么是良好的体育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行为的理性认识,提高情绪控制能力。④角色扮演:具有胆怯心理,内心不自信的学生,其实非常渴望成为一个大胆、勇敢的人。“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学生获得这种勇敢,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可多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担任勇敢的“母鸡”的角色,让她们提高自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坚毅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是学生努力一下可以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积小胜为大胜,更多地积累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困难人,通过更多付出从而锻炼意志。比如,在一次单脚跳接力的比赛中,一组学生能力强,他们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老师故意在他们的路线上加设障碍,其目的有二:一是让他们受点挫折,给其他同学机会;二是让他们有更大的挑战,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中,老师故意不表扬这组学生,使其在受挫中磨练。另一组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老师则降低活动难度,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这样效果会更好。在体育学习中,经常遇到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甚至有时感到经过很大努力却事与愿违。所以说学生遭受挫折是难免的。但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对待挫折,有时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有进推诿责任。这容易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而不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推动学生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总之,只有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玉龙.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体育大学生;田径
前言
许多体育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由此而影响到体育大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如何提高体育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加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自我激励能力。其中,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当今心理调节的重要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09、10级田径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男62人,女1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09、10级田径专修的男女学生共80人,进行访问与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回收率97.5%,有效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有关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2 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在运动领域,对自我效能感信息源的运用比较多,从大多数角度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田径专修学生主要受以下五种信息源的影响。
2.2.1 成败经验
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会降低。
表1 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调查表 ( n=78)
人数 百分比
知道自己动作技术好坏 6 8%
熟练掌握技术动作 4 5%
田径技术容易掌握 4 5%
教练对你很重视 13 17%
表1显示,田径专修学生对运动策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对自我效能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5%的学生对自己动作技术能熟练的掌握,也有5%的学生对田径技术的要求容易掌握,只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技术动作是有意识的能够自我调节。
2.2.2 言语劝说
往往在面临困难时,自我效能感会降低或者消失。口头上的言语劝说却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如果劝说者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可,自我效能提高的作用会比较大,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效能。
表2 教师可信度调查表( n=78)
人数 百分比
佩服教练知识技术水平 71 91%
教练对你有很大吸引力 46 59%
和教练能很好沟通 33 42%
表2显示,教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但是教练不能对每一位学生都会重视,所以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努力提高成绩,不要让教练所忽视。
2.3 自我效能感的调控
2.3.1 成败经验调控对策
学生成败经验制约着自我效能。因此针对田径专修学生的成败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自我效能的对策。消除自卑心理引导学生调节不良的自卑心理,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和发展,使其心理立于不败。如上第一堂专修理论课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谈谈在中小学生体育学习中得到的奖励和获得的成功。
2.3.2 情景条件
优化体育专修的运动环境,优化田径课的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放松、没有束缚的训练环境,建设一个求实、民主、和谐、开放、互助的人际环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学生在成败经历中自身成长、努力、实践而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所以行为的成败是自我效能感最有利的信息源。
3.1.2成败经验制约着自我效能提高,成功时,自我效能会提高,失败时,自我效能会降低。
3.2 建议
3.2.1帮助学生设置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任务,但不能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
3.2.2教练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成败原因,促使学生以后在学习中努力改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农村;中学
随着对外交流时代的到来,英语被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在素质教育中,能促使学生智力、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在农村普通中学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阶段的外语学习。他们外语学习能力薄弱,外语成绩低下,一上英语课就心情烦燥,思维抑制,继而放弃英语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由此产生。目前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本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校并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交流,但是由于教师个人技能局限和学校设备的简陋,英语课成了哑巴课。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为什么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学如此消极?怎么去改善这一状况,使英语教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一、英语教学消极的原因
(一)学校落后教学方法和设施设备。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长期采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上“观望、等待、依赖”的习惯。他们学习不主动,思维不积极,更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和串连起来,而是把原本有系统、有连贯的东西割裂开来。故学会了新内容,忘了旧知识;拿起新课文,丢了旧课文,造成新旧知识脱节。由于设备落后,学校无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一课书的水平,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配备是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英语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同样成为目前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校配备的英语老师,既不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从事过英语教学的专业化训练。某农村中学,五名英语老师中有三名都是半路出家的,其中两个过去学的是会计和医学,还有一个竟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兼任的。有人曾笑话英语课是:老师四川话牌英语,学生直接四川话。“即便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性’上仍需补足。”
有专业人士表示,过去我国英语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的教师整齐划一。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改革,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使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知识面、实践能力也有限,进校后还需要进行再培训,更何况是那些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英语教师专业化,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通晓教育科学专业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将难以进行。”英语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法,根本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英语课要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乐趣和知识相结合。
(三)学生未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相当多的学生开始阶段的学习热情高涨,一旦困难接踵而至,日积月累,厌烦和反感便逐渐生成。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和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因此,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存在的主要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有:1、单词、词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过好语音关,所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句子不会读的现象2、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缺乏上好英语课的基本词汇,没有具备语言学习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上课听不懂,无法理解教师对句子或课文的陈述和讲解。3、回避困难,抄袭作业抄袭的坏习惯,学习上就不思上进,贪图省力,得过且过,日积月累,积重难返。4、胆小害羞、不敢开口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胆小害羞,在上课有问题不敢说,不敢大声回答、教师的提问和朗读课文,唯恐教师批评,又怕同学取笑。
二、对策及建议综上所述,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归因错综复杂。因此建议多种方法并用:
(一)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争取乡镇政府支持,努力提高农村中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分批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特别要过好发音和拼音关。二是加强各年级教师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切实抓好入门教学。英语入门教学是学英语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新任班级的学生情况;对有困难的学习加强个别交流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交往,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的特别关爱,建立起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其次,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过好语音关,掌握读音规则,培养起拼读能力,拥有一把打开英语世界大门的钥匙,扫除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克服懒散和不愿开口的旧习。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养成在课堂内外仔细观察、大但模仿、全力投入积极参与、及时预习和独立作业等良好习惯。
(三)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人人都有语言能力。有语言能力的人都能学好母语和外语,学好英语决不是一些人的专利。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学习困难生作为陪衬或局外人的角色,把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请出来。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人人有收获,不断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是英语学习的指导、促进者。
(四)赢得家长支持。合力做好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配合的重要意义方法,使家长重视、关心子女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录音机等,同时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共同督促、引导,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五)至于家庭和社会方面。第一是学生家长这一群体,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陷入到体育不重要的误区中去,要积极呼吁和配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第二是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中国的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社会应该多给与他们一些关爱,这样会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希望工程可以通过捐助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而帮助农村学生,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辅助农村体育教学,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做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