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家庭急救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急救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急救技能

第1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家庭功能与家庭负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量表)和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量表)对60例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家庭功能良好、轻度障碍、严重障碍者分别占66.7%、20%、13.3%。APGAR评分中亲密度得分最高,合作度得分最低。FBS问卷得分中家庭经济负担得分最高,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得分最低。家庭负担总分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多维度的影响,造成家庭功能障碍,导致家庭负担增加。提示我们在工作中,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提高家庭功能减轻经济负担。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家庭功能; 家庭负担; 护理干预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 需长期反复透析 ,这不仅对患者本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威胁,而且进一步破坏了整个家庭的健康格局,造成家庭功能的紊乱。家庭系统的紊乱又会反作用于患者,影响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和健康修复。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与家庭功能有着密切关系[1]。本研究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功能与家庭负担状况,住院治疗对家庭功 能与家庭负担的影响, 为护理人员识别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问题提供依据,提示医护人员不仅对患者本人进行干预,还应关注患者的家庭,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整体护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以我科 2009年9月~2010年9月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人选标准:与患者共同生活,可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年龄大于18周岁,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上能够理解问卷和量表的内容;愿意配合调查者。患者一般资料 ;男 32例,女 28例。年龄16~60岁。自费者 48例, 医保28例。家属一般资料: 男 30例, 女 30例。年龄1 8~60岁。与患者的关系:子女20例, 配偶 20例,兄弟姐妹 20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1)家庭功能方面的内容。采用smilIcstein编制的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量表)进行调查,量表包括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与亲密度5个方面。每项问题包括 3个答案,“ 经常这样”得 2分,“有时这样”得 1 分,“几乎没有”得 0分。将5个问题得分相加,7分至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4至6分表示家庭功能轻度障碍,小于或等于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家庭负担方面的内容。采用Pai等人编制的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amiiy Burden Scaleof D isease,FBS )[2]进行调查,量表包括6个因子共2 4个条目:家庭经济负担( 6个条目)、家庭日常活动( 5个条目) 、家庭休闲娱乐活动( 4个条目) 、家庭关系( 5个条目)、家庭成员躯体健康( 2个条目) 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 2个条目) 。每个条目均采用0~2分3级评分。0分为没有影响,1分为中度影响,2分为严重影响。得分越高表示家庭负担越重。大于0分为阳性回答。

1.2.2 研究方法:本研究由专人按入选标准随机选取入组病例,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同意和合作,问卷当场完成收回。共调查患者家属 60例,回收问卷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3%。

1.3 统计学方法:资料经设置变量后全部输入计算机,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60例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及APGAR得分情况:APGAR调查结果显示,40例(66.7%) 家庭功能良好,12例(200%) 家庭功能出现轻度障碍,35例(13.3%) 家庭功能严重障碍。APGAR总分为(7.59±2.72) 分,5个因子中亲密度得分最高为(1.75±0.51) 分,其次为适应度得分为(1.62±067) 分,合作度得分最低为(1.28±0.81)分。

2.2 患者FBS状况及 6个方面阳性回答率情况:

FBs 总分为(1.16±0.31) 分,6个方面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经济负担为(1.58±0.38) 分、家庭娱乐活动为(1 .41±0.54 ) 分、家庭日常生活为(1.33±0.53)分、家庭成 员心理健康为(0.73±0.74) 分、家庭关系为(0 .645±0.52) 分、 家庭成员躯体健康为(0.61±0.853) 分。阳性回答率结果显示, 家庭经济负担为 96.67%,(58/60) 家庭日常活动为95.42%,(57/60)家庭娱乐活动为92.08%,(55/60)家庭关系为7 4.17%,(45/60)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为53.33%,(32/60)家庭成员躯体健康为49.17%。(29/60)

2.3 不同性别、付费方式、文化程度、患者FBS得分比较 ( x±s,分),表1。

3 讨论

3.1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家庭医学理论认为,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会受到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并产生适应不良等家庭功能障碍和相关的健康问题[3]。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0个家庭中,虽然大多数家庭功能良好,但20.0%(12/60)的家庭功能已经存在轻度障碍,13.3%(8/60) 的家庭功能严重障碍。这一结果提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不仅影响患者本人的生理、 心理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并对家庭的合作度即家庭成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对家庭的健康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

3.2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负担状况 及相关因素

3.2.1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单位,家庭的价值、期望、危机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反之,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也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成员患病会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1]。家庭负担是指患者因患病给家庭造成的问题、困难和不良影响,是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负担是普遍的、复杂的、多维的,任何疾病对于患者及其家庭都是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对家庭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4-7]。由于负担的存在,打乱了成员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使家庭成员承担过多的义务和责任,其社会活动受到限制,并因此产生不满[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负担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在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和家庭娱乐活动三个方面影响相对较大,阳性回答率均在90%以上。

3.2.2 本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性别、付费方式、文化程度等因素分别在不同维度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男性一般是家庭的支柱故男性患者对家庭经济造成的负担较女性患者显著,农村患者人均收入低,对家庭成员造成的主观负担超过城镇家庭。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从容的面对疾病事件及其后果,从而使患病对其家庭成员造成的心理负担影响降低,同时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较高,患病对家庭的整体负担也较低。

3.3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负担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家庭负担总分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家庭功能良好的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家庭关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表现较好,应对家庭事件的能力较强。同时,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可以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4 护理干预

3.4.1 由于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家护理,因此家庭功能显的特别重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 需要注意患者家庭功能的改变及患者对家庭成员关心的需求,针对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家庭功能健康发展,为患者创造一个愉悦、安逸的家庭环境,。

3.4.2 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减少家庭带给患者的负面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3.4.3 在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 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合理饮食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加透,减少经济负担。

总之,慢性肾功能不全不仅对患者本人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对家人也会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家庭功能紊乱和家庭负担增加。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进一步强化整体护理观念,对存在家庭功能障碍的家庭进行疏导,去除家庭内不良刺激,减轻住院治疗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希望政府部门对这些特殊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通过多方努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促进每个家庭健康发展,使他们能够到正规医院进行血液透析,防止传染病的传染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吕繁, 曾 光, 钟天伦, 等. 伤害家庭负担评价的方法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22(4):244-248

[2]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97,156

[3] 顾谖,吕繁主编.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5:45-47

[4] Murray-Swank AB,Lucksted A,Medoff DR, et al.Religiosity,psychocial adjustment,and subjective burden of persons who care for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J].Psychiatr Serv,2006,57(3):361-365

[5] Kris AE,Cherlin EJ,Prigreson H,et al.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 in family caregivers:13-month follow-up stydy[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3):264-269

[6] Gavois H,Paulsson G, Fridlund B.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suppour in families with a member suffering form severe mental illness : a grounded theory model[J].Scand J Caring Sci,2006,20(1):102-109

第2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 家庭特征;适应,心理学;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农村 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7-0631-03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ts Influenc ing Factors/ LIANG Jing, ZHAO Yu-fang, TAN Li. Southwest University, Ch 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 demic achievements and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an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men 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1 125 studen ts were chosen from 6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 ACESⅡ-CV and personal interview. Results The way which the c hildren left in countryside connect with their parents affected their academic a chievements a lot. Parents going out, fostering pattern, th e way they contact their parents and the contact frequency were important influe ncing factors to family function.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existed betw ee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family function (except the adaptability of cu rrent living family), the degree of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can positiv ely predict that of their current living family and learning as well. Co nclusion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 d eserves to be cared about. Parents, the current family and school should pay mor e attention to form sound family function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Family characteristics;Adaptation,psychological;F 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不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 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在诸多家庭因素中,功能性因素(父母监督、亲子关系或亲密度等)对个 体的适应状况有直接预测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 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省是农民工输出的大省,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已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为 观念、人格塑造、人际关系上都存在一些偏差,在生活中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心理测量,考察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关 系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预测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重庆市梁平县农村中学6所,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对选取 的6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1 217名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其中留守儿童586名, 非留守儿童539名;男生586名,女生539名。被试平均年龄(14.32±1.09)岁。

父母外出情况分父母双方均外出和单方外出2种情况;寄养方式分隔代抚养(孩子与祖父母或 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寄养(孩子与亲戚或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和独立生活3种情况;与父母 联系频率分高(每天1次或每周2次以上)、中(每周1次或2周1次以上)、低(每月1次或更少)3 种。

1.2 研究工具 采用费立鹏等[2]改编、修订的,由Olson等1982年 编制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2]。该量表主要评价家庭亲密 度和适应性2个方面的功能。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 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从留守儿童与父母组成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 性(亲密度1、适应性1)和留守儿童与现在所生活的家庭的亲密性和适应性(亲密度2、适应性 2)2个方面的观察,共3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1.3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由研究者本人以及研究者的同 伴进行测试,并当场收回问卷。

1.4 统计分析 研究所收集的数据由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见表1。

2.2 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对儿童来说,父母是家庭最重要 的成员,因此,与父母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家庭功能状况,儿童自身的年级和性别也可能 影响其对家庭功能的感知。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父 母外出情况、当前的生活方式、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重 要因素。见表2。表1 584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布

基本情况人数构成比/%父母外出情况 均外出40869.6 父或母一方外出17830.4生活方式 隔代抚养38866.3 寄养12721.7 独立生活7112.0联系方式 电话55995.4 书信口信274.6联系频率 高12321.0 中38365.3 低8012.7

2.2.1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单亲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与现在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亲密度2、适应度2)均显著高于双亲均外出务工的留 守儿童。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组成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度显著高于任何其他家庭。见表3 。

2.2.2 当前生活方式对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当 前生活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高低依次为隔代抚养组>独立生活组>寄养组,其中隔代抚养组 在适应性2(t=2.831,P<0.01)和亲密度2(t=3.152,P<0.01)的得分均显 著高于寄养组。见表4。

2.2.3 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联系频率 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低>中>高。

多重比较表明,与父母联系频率高的留守儿童在亲密度2和适应性2的得分均显著低于联系频 率中(t2=-5.22,P=0.001;t1=-4.28,P=0.003)和低(t2= -6.41,P=0.003;t1=-5.14,P=0.009)的留守儿童。即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 母联系频率越高,与所寄养的亲密度就越低,对寄养家庭的适应性也越差。见表5。

2.4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满意度 对“你对目前所生活家庭的看法,希望有 哪些改进?”的回答,有34%的儿童对现在的家庭状况表示较满意;62%的儿童希望家庭成员 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希望父母对自己更民主;54%的儿童希望能得到家庭成员更多的支持, 对自己正确做法加以肯定。在“请用简单语句描述你理想中的家庭”一题中,留守儿童词语 频率使用较高的是“和睦”、“幸福”、“团结”、“民主”。

对留守儿童的访谈的结果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希望家里的经济 状况越来越好,并表示因为父母在外辛苦工作,自己会更努力地学习;有部分孩子有跟随父 母到打工地生活的愿望,不愿自己单独留在家乡。当被问及对个人留守生活的评价时,多数 儿童表示虽然不愿过留守生活,但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对自己只有消极影响和痛苦记忆。

3 讨论

3.1 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外出家庭的家庭功 能显著低于单亲外出的家庭,即留守儿童与寄养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低于与自己父母 组成的家庭,哪怕只有父母一方在家,亲密度和适应性也显著高于寄养家庭。隔代抚养组的 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明显高于寄养组,这是因为祖父母、外祖父母通常对孙子、孙 女倍加疼爱,且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把照顾这些儿童当作自己的职责;而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 由于自家也有儿女,或是工作、务农繁忙,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对被寄养的孩子有所忽视。 这也可能与儿童自身的感受有关,生活在亲戚家或父母的朋友家所感受到的是他人家庭的完 整;相对之下,会产生严重的“寄人篱下”感受,从而导致对所寄养家庭成员的心理对立。 并且 这2种方式,监护人更多是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正步入青年期、心理上 发生巨大变化的孩子的深层关心,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另外发现,与父母联系频率适度, 则他们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当父母与孩子保持适当频率的联系,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 的关心和重视,这对建立和维系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 的亲密度、适应性越高,与当前生活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越高,表明与父母生活的亲密度 和适应性对留守儿童当前生活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关,但前者如何影响后者,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3.2 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成绩与家庭功能(除与当 前家庭的适应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人际信任度及与父母生活的适 应性对其成绩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家庭适应性和人际信任度越高,其成绩也越好。此 外,明显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与父母的联系方式及其联系频率的交互作用。通 过电话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成绩显著优于用书信、别人口信等联系的儿童。电话联系是言 语的直接沟通,有利于信息的直接传达,父母与子女的充分交流和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影 响力大;而书信和别人口信等方式都是间接沟通,信息容易流失,影响力低于口语沟通。

访谈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期望值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有的儿童表示父母虽然 在外务工,但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仍然要求很严格,自己为了不想让辛苦在外的父母失望,学 习用功等。还有一些儿童表示父母在外务工后,相比以前对自己的成绩关心减少了。

4 参考文献

[1] SHEK DANIEL TL.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 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 dvantage.J Genetic Psychol,2006,163(4):497-500.

第3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作为取代传统家用配电箱的家庭能源中心装置是一种配电箱与无线传感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包括带漏电保护的智能空气断路器、智能双向交互网关、电源模块、ONU设备。通过搭载RF433、Wi-Fi等无线模块,实现家庭用电量总计量、分路计量、远程总控、远程分路控制等智能功能,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汇报给服务系统,实现与用户的互动。目前该装置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居民区安装应用,实现了居民用电安全化、智能化。

【关键词】家庭能源中心 智能空气断路器 智能网关 家庭安防

1 引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电结构的改变,居民侧用电量大幅上升,电力供应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智能电网用电环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调整终端用户的用电行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实现智能需求响应,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因此普通居民用户侧的电能使用数据统计和电能管理就尤为重要。

目前传统家庭配电箱不具备通信功能,主要用于对家庭用电的整体保护:当家庭中某一路用电异常时,配电箱只能切断该路用电,既不能及时将故障信息的反馈给用户,也无法实现远程控制。为了进一步掌握家庭中各线路健康状况、家庭中整体用电实时数据等信息,研制了具备RF433、Wi-Fi等无线模块家庭能源中心装置,一方面可替代传统配电箱以获取居民侧更细颗粒度的用电数据,为电网负荷预测提供数据依据;另一方面居民可及时通过配套的“智生活”APP了家庭用电运行状态、远程控制家庭用电,查看家庭安防,并根据用电通知设定、调整用电行为。

2 总体设计思路

家庭能源中心装置是一种配电箱与智慧家庭终端相结合的产品,包括具备通信功能的智能空气断路器、智能双向交互网关、电源模块、路由器、ONU设备。该装置通过搭载RF433、Wi-Fi等无线模块,实现家庭用电量总计量、分路计量、远程总控、远程分路控制等智能功能,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汇报给服务平台,服务平台通过配套的“智生活”APP第一时间通知用户,实现家庭配电箱与智慧家庭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

2.1 具备通信功能的智能空气断路器

具有多种通信方式和计量功能的智能空气断路器包括用电信息采集单元、单片机控制单元、数据存储单元、RS485接口电路、掉电监测单元、漏电保护单元、电源电路及相关接口电路,该智能空气断路器具备常规智能空气断路器的功能外,还支持用电信息采集与存储、RS485通信。

如图2所示,智能空气断路器内部采用高效开关电源方案实现AC-DC,较大程度上降低自身功耗,可通过RS485总线与外部设备实现通信。用电信息采集单元可采集接入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电量等用电信息,数据存储单元能够存储接入线路最近一个月内的功率和电量信息,也可以存储所接入线路最近一个月内的异常状态信息。智能空气断路器的用电信息和异常报警信息可以通过RS485总线连接智能网关设备,智能网关通过网口连接路由器,然后上传数据到后台服务器,并可通过服务器推送到 “智生活”APP,使用户实时了解家庭各线路的用电情况。

2.2 智能网关

具备RS485(与智能断路器通信)、微功率RF433无线通信(与智能家居设备通信)、网口路由通信(与互联网连接通信)等功能,针对与智能电能表通信额外增加了ESAM安全芯片保障信息通信的安全。

2.3 路由器

具备Wi-Fi通信功能,与智能网关通过网口通信,通过ONU设备实现与外网通信,将家庭能源中心装置采集信息上传给智慧家庭平台,智慧家庭平台将信息通过WIFI传递给用户手机“智生活”APP。

3 装置功能

基于RF433、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家庭能源中心,实现了家庭用电综合故障及各支路用电监控、智能家庭安防、家庭能效分析等功能。

3.1 家庭综合故障及用电监控模功能

家庭能源中心装置综合故障监控模块能够实现对家庭用电综合故障的监控和跳闸保护,具备分路计量、过压、过流、过载、漏电保护、防雷保护和通信接入等功能,通过手机客户端“智生活”APP,用户可查询当前耗电情况、告警信息、各用电设备耗电情况、异常报警通知、定期提醒等,可远程对用电监控模块实现跳闸保护控制,如图3所示。

3.1.1 漏电检测或者漏电保护功能

通过零序互感器实时检测线路中的漏电电流变化情况,芯片对漏电电流进行判断,达到或超过漏电保护值输出脱扣命令,通过脱扣线圈使产品脱扣,从而分断线路,同时把故障信息通过通讯传输给上位机。

3.1.2 过载保护功能、短路保护功能

开关采用2P微型断路器,其中增加了对N极的分断隔离。当开关出现过载或者短路保护而分闸,需要手工合闸。

短路保护通过机械实现,不通过电子部分。通过电流互感器检测到超过20倍额定电流就判定为断路故障;

过载和瞬时保护采用电子保护,芯片通过电流互感器检测回路电流,进行判断,达到保护值,输出命令给线圈进行脱扣,从而分断电路。同时把故障信息通过通讯传输给上位机。

3.1.3 触点温度测量功能

实时检测触点附近的温度变化情况,避免产品因长期过热而损坏。可以通过通讯传输给上位机,视发热情况,由上位机作出判定或处理。

3.1.4 具备计量功能

具备采集电压、电流、有功功率等功能。

3.2 智能家庭安防功能

家庭能源中心装置的安防功能为家庭侧安防提供了完整的保障方案,通过家庭能源中心的网关设备与家庭安防中心控制器通信,采集家庭安防设备如:门磁、红外感应、燃气感应、烟雾感应和紧急按钮等安防设备的信息上传给智能家庭服务平台,平台通过Wi-Fi将家庭安防设备传递给用户手机端实现对家中情况的实时监测,并在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发送报警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中。家庭安防分别有安防报警、报警记录、视频监控3个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3.3 家庭能效分析

家庭能源中心装置的“智生活”APP,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能源数据分析功能:

行为分析:分析用户用电行为,为用户安全、经济用电提供参考意见;状态分析:分析用户用电状态,从而有效掌握各个房间的用电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电器类别:识别电器类别,合理安排节能;故障分析:分析家庭用电故障,提供故障指导,提高用电安全性。

根据长期的用电数据采集,结合季节、人数、工作时间等因素,可以得出用电平均水平,在用电管理上可以设置电量使用额度,满足家庭的基本用电需求,减少家庭用电支出。

4 应用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实现居民用电信息互动100%覆盖;实现生态城100%常住居民家庭智能化建设。在季景兰庭、万科锦庐、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远雄兰苑、吉宝沁风御庭、首创康桥郡等8个小区,选取10户装配智慧家庭能源中心装置,取代传统家用配电箱。

通过家庭能源中心装置在中新生态城的应用推广,实现家庭用电峰谷差下降,改变居民的用能方式,增加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大大提升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让用户参与到能效管理环节,得到更优质、安全、可靠的用能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增值服务,极大的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5 总结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家用配电箱的问题后,提出了一种配电箱与无线传感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家庭能源中心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家庭综合故障及用电监控、智能家庭安防、家庭能效分析等功能,目前该装置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居民区安装应用,实现了居民用电安全化、智能化,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用户侧电力能源应用和服务水平,变革电力能源消费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延宇,曾鹏,臧传治.智能电网环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8).

[2]何永秀,王冰,熊威,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居民智能用电行为分析与互动机制设计[J].电网技术,2012(36).

[3]杨景彬.互联网与智能家居[J].机电工程技术,2016(Z2).

[4]郝为民,蔡青友.智能用电信息化服务在居民住宅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0(12A).

[5]邵鹏飞,王矗张宝儒.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02).

[6]童晓渝,房秉毅,张云勇.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0(09).

[7]郭稳涛,何怡刚.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09).

作者简介

王婷婷(1985-),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

作者单位

第4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

院外急救;救护知识;培训普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337)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市郊农民100名,性别不限。

1.2 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培训内容与方法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0名农民中,年龄30~7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 救护知识水平

2.2.1 农民院外救护常识调查结果,见表1。

2.2.3 农民院外救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参 考 文 献

[1] 敖薪.急救护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第5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参考文献: 

第6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警务现场急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64-02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警务活动中,遇到突发的危重急症病人几率大,群体内部的自救、互救也时有需要。新时期警察将面临更多严峻形势考验,且往往警察又是“第一目击者”,担负着处理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以及恶性事故和恐怖袭击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城市安全救助水平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院前急救最有效的补充。因此,为达到救助他人和自救的目的,迫切要求警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度不够,基础不一。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指导。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在这种外部氛围的影响下,虽然教学初衷良好,开设这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买账,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必然影响授课效果。再者,学生年轻,大多少不更事,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匮乏,尤其对警察的职业风险的认识不足。他们现有的现场急救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亲友交谈等途径,但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零散的知识、模糊的记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遭遇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救护能力都偏低。当然,个别学生由于自身保护意识较强,抑或兴趣使然、家庭因素等对急救知识关注度高,能力超强。

2.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警察急救训练科目已被公安部列入《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大纲》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教程》,据统计,该专项训练占所有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量的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又是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基地,往往建有现代化的室内外射击场馆、实战训练场馆,但警务现场急救的实训场馆建设似乎稍显逊色。警务现场急救教学有大量的实训要求,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原因,配发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实训场所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兴趣,促进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另外警务现场急救的教学,虽然课时量不大,但却要求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能随时应对学生的提问。如徒手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进行,而这样的接触有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再如烧烫伤现场急救处理的错误方法——在烫伤部位涂抹大酱的民间土法存在什么问题?(大酱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而发酵必须有微生物支持,如此操作会导致烫伤创面的感染发炎。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先将受伤部位进行冷处理,如用凉水冲洗或浸没二十到三十分钟,再涂抹烫伤膏。我在教学中还查找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两个实用的偏方:一个是取一只洗净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净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适量的白糖,将其覆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另一个是可以用鸡蛋油治烫伤。我试用以后,3天果然痊愈,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个方法是:取煮熟的鸡蛋黄两个用筷子搅碎,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焙,等蛋黄快发煳的时候用小勺挤油,焙油时火不要太旺,要及时挤油,不然蛋黄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曾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在实践中体现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这才更能诠释现场急救的意义。

2.警务现场急救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台风、海啸、洪涝、滑坡、崩塌、泥石流、飓风、龙卷风、沙尘暴、雷击、冰雹、雪灾、海难、空难、矿难、化工厂毒气泄漏、核辐射事故、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重急症、中毒、触电、溺水等等的自救和互救。我们配合教学可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如和当地120急救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见习体验。请当地消防官兵做客课堂,讲述他们的现场急救亲身经历,演习灭火器的使用,与学生互动。而这种交流能更真切地让学生体会到现场急救在实践中是需要多方人员参与的共识,如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出现大型运输车辆驾驶室严重变形,车门打不开,受伤人员被困;建筑工地工人因意外出现螺纹钢穿胸事件等都需消防官兵用专业的液压剪、切割机处理,而后120专业医务人员才得以施展,进行急救工作。

3.借鉴国外、香港地区警察培训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考取《急救员证书》。一旦获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此证书,就意味着现场急救合法化,取得了国际通用的救护资质。随着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我们的学生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更好地协助政府应对突发意外事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社会更加和谐。如此也必将造就和培训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员,为我国急救事业贡献力量。

4.警务现场急救纳入公安教育和警察培训的必修课是警务改革的重要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必将使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成为现场救护的中坚力量,更有效地参与各类危机事件的应对。

警务现场急救培训以及自我练习应当贯穿于整个警察职业生涯,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没有急救技能和必备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责,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让每位学生都不断对自己的急救技能进行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等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切实为提高新时期警察战斗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邹晓平,顾雪坤,徐亚清,等.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2):4-6.

[2]罗亮.论开展警察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的必要性[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114-116.

[3]韩梅荣.关于实施警察现场救助培训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3,(2):26-27.

第7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00例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属在院前急救现场根据患者心理及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技能指导及心理安慰。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家属院前急救常识提高,减少护患纠纷,可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达前的抢救水平。结论院前对急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措施,应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患者家属;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LU Ren-y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Methods: In scene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total 2500 family members were received guidance about emergency skills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 and psychologyl. Results: The emergency knowledge were improved and awareness between of nurses and patients were redu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and it also improved the success in rescuesbefore theemergency care system arrival. Conclusion: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in pre-hosptial emergency will hlep to carry out emergency measures smoothly.

【Key words】 Family member; Pre-hospti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80-01

在院前急救中家属90%都在患者身边,掌握患者发病时的第一时间资料,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较患者更多、更直接。患者家属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医护人员的救护效率,是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使患者家属接受急救教育,使急救技能从医护人员的专业领域扩大为广大公民的共同责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1]。为此,总结我科2010年1月~8月间对院前急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并取得满意效果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属2500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除外:无家属陪同的;不合作的患者及家属;无名氏。

1.2 方法:在院前急救现场根据患者心理及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技能指导及心理安慰,回院后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法进行问答式填调查表,并进行回访。

2 培训内容及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

2.1 培训内容怎样拨打120;针对100%患者家属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根据具体患者病情针对性培训,如:脑出血、肺部疾病、创伤、心梗疾病的急救等。心跳呼吸骤停时如何实施心肺复苏术,气道梗阻的自救互救,小儿高热的现场急救。

2.2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

2.2.1 不信任的心理:在现场急救时,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是含糊不清等,使患者家属没有安全感[2]。未能与之有效沟通,造成信息差,这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患者家属求助要求盲目:患者发病急,患者家属要求出诊迅速,抢救效率高,收费低,希望已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花费达到治疗效果。自费项目导致争议增加,急救车车费不属于医保范围,需市民个人承担,无法报销,成为患者和家属格外关注的问题,因为无法实现转投诉医护人员。很显然,这样的承诺我们有时是不能完全予以保证的[3]。

2.2.3 逆反心理 120出诊到达出诊地点时,患者已死亡,医护人员只对患者做出死亡诊断,直接收取出诊费用,使患者家属产生逆反心理,忽略了患者家属希望尽一切力量抢救患者的心理感受,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3 结果

依据调查表分析院前急救中2500例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后的结果,具体见表1。

表1 2500例护理干预前后结果比较表

5 讨论

院前急救工作繁忙而紧张,护患关系建立的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在救治患者的同时针对院前急救中不同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进护理干预,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主动配合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在院前急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危重患者,实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先治疗后拿药,先住院后交款,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使护理工作从只重视抢救工作的完成转变为更重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提升了患者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应对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由于患者突然死亡,患者家属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护士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表示巨大的同情,安慰、帮助死者家属尽早接受亲人已死的事实[4]使其认识到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5]。避免患者家属由于悲伤过度而诱发原有的疾病,如:心脏病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患者家属情绪过激而激化矛盾。

患者家属自救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患者家属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应适应患者家属这一群体的特点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无医学知识基础;针对其特点,培训重点是简明易懂、容易操作、实用有效为原则,最重要的是掌握操作技能。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针对性对患者家属做好急救健康教育,病情较重的患者报120急救后住院期间能得到系统的健康宣教,而非重症患者或由于经济问题,只在门诊输液治疗,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健康指导。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学会应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疾病并帮助患者监测病情、饮食、锻炼等,以便患者病情变化而120未到前对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措施,可以为进一步的医院救治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急救患者生命、减轻伤残和降低医疗费用,明显提高病人远期生活质量[6]。

总之,由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矛盾,可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家属不配合救治,使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所以协调、处理好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对患者必不可少的心理治疗手段,被认为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外部资源,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无疑是一副良药[7]。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功能,让患者家属主动支持,配合医院做好患者心理治疗工作,使患者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下解脱出来,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敏生.生命救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2.

[2] 何丽亚。少数民族手术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7,13(30):2885-2886。

[3] 韩扬扬,严谨。护患关系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2)26。

[4] 施永兴,庞连智。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临终关怀百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66-69。

[5] 何平,苟小华。ICU临终病人及家属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1,9(6):304。

第8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mastering status and needs situation of fitness coach in Shaanxi Provinc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to the coaches and fitness members of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has paid not enough attention on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fitness coaches do not master enough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knowledge; related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is insufficien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健身教练;急救知识;运动损伤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fitness coach;first aid;sports injury

中图分类号:G8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85-03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花钱塑身和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也不断增强。我国健身事业的发展使得健身教练员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健身者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健身过程中由于运动方式不合理,运动姿势方法的错误,运动过度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重视运动损伤的急救,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就可能加重损伤的程度,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健身教练员对于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的急救、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帮助伤者及时的、有效的急救,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知识的掌握已成为健身教练员基本的要求之一[3]。

美国的健身指导者从初级的健身教练员到最高级的运动计划指导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考核机制,有的只需要基础的理论和相关技能,有的不仅要求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而且能有效的制定实施预防疾病、恢复机能的运动计划的能力,还要求具备其他资格所要求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与其他指导者或参与者有效合作的能力。许多资格的有效期为2年,并需要取得15个以上的继续教育的学分才能继续拥有这一资格[4]。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练员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的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促进陕西健身培训市场以及健身教练职业的规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大中型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员为研究对象,抽取陕西省多个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共500人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收集和查阅大量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的相关信息。

1.2.2 访谈法 通过对体育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授,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健身教练员以及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收集大量健身教练员和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运动损伤情况和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相关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群众体育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反映研究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1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

87.4%。 )

1.2.4 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教练基本情况调查

2.1.1 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比例分析 如今,健身市场已经开始不断规范,健身指导员证书已成为大多数健身俱乐部招聘健身教练时必须要求的证件[5]。在我国健身教练员拥有的专业指导证书有CBBA国家健身指导员证书,包括国家三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二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国家高级健身指导员、国家荣誉健身指导员;AFAA美国有氧体适能协会认证的专业健身指导员资格;ISSA国际运动科学协会认证的高级私人健身教练资格;IFA国际健身协会有氧训练师认证;AASFP亚洲体适能专业人员学院认证;国内健身教练由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等[5]。

西安市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适中,其中研究生12人,占人数的2.70%;本科239人,占人数的54.7%;专科128人,占人数的29.3%;大专以下58人,占人数的13.3%。在此次调查人员中,其中有73.6%的健身教练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证书。健身教练在考取健身指导员证书时相关的培训机构都会对报考者进行简单的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

培训[6]。

2.1.2 健身教练员专业比例分析 在437名调查的教练中,体育专业的人数居多,少部分是舞蹈专业,有13名教练是医学专业,其它专业在健身教练人数中也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具体见表1。

2.1.3 健身教练员专职与兼职性质分析 在437位被调查的健身教练员中,兼职教练的比例远大于专职教练,仅有39.1%是专职的,61.9%的都是兼职的,兼职教练员中大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2.2 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2.2.1 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现今,信息十分发达,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都十分便捷,健身教练员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很方便,在此次调研中,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是目前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依次是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网络媒体、家庭教育[7](见表2)。

2.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目前,我国一些认定机构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考查,没有进行运动损伤实践的培训与考查。培训时间太短,一般在7-15天左右,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知识,在现实的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总共有3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5%;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共1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5%。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占27.1%(表3)。

本次调查问卷对于调查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共有7个,调查内容包括经常出现的几个运动损伤,包括扭伤的处理、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急程度、止血方法、心肺复苏顺序、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休克时刻刺激的穴位的7个调查内容,在运动损伤中,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为法伤频率最高的两项损伤,所以扭伤的处理是运动损伤最基本的急救处理之一,此次调查中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12人,所占比例为66.0%;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56人,所占比例为48.3%。

急性出血达全身血量的20%伤员就会出现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急性贫血的症状,如果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急性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急救止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机程度、止血方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下,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分别为175人、127人、15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4.5%、39.6%、47.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47人、39人、4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0.5%、33.6%、37.1%。

某些意外情况下,如触电、溺水、一氧化碳或某些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后,造成血液循环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4-6分钟后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从而抢救生命。通过对健身教练员心肺复苏顺序及吹起按压比例来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心肺复苏顺序,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34人,所占比例为41.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35所占比例为30.2%;对于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则了解的人更少,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20人,所占比例为37.3%,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6人,所占比例仅为22.2%。

2.2.3 健身俱乐部及健身教练员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资料显示,23.7%的健身教练员所在俱乐部有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93.2%的健身教练员认为健身俱乐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91.7%的健身教练员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到健身者对于运动损伤十分的在意,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运动损伤的知识也十分的匮乏,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能听从医生、健身教练员或他人的指导,参与访谈的健身者都认为健身教练员都应具备全面的运动损伤知识及其急救知识,健身俱乐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健身俱乐部急救中心的设立也是其选择健身俱乐部的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健身教练员急救意识较强,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实践能力较差 调查中,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健身教练员为73.6%,实施过运动损伤急救的教练员为27.1%,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普遍偏低,大部分教练员对急救技能不了解,很多问题回答也不够完整,只知道些表浅的东西。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这些表明了在健身教练员中开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醒我们应加强对健身教练员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零散的知识满足不了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需要。

3.1.2 规范健身教练员认证机构的管理及加强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①调查结果显示健身教练员中拥有健身相关的专业指导证书的占73.6%,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但健身教练员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率还是明显偏低,而且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仅占27.1%,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的健身教练员占91.7%。

②我国现阶段对健身教练员的要求比较低,并且没有严格、权威的资格认定机构,现有的资格认定机构没有权威的、专业的技能知识较高的老师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认证没有有效期,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比较低,体育运动锻炼者对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太少,对健身教练员的概念比较

模糊。

3.1.3 健身教练员获得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由 表2可知,健身教练员从学校教育获得急救知识的占44.7%,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不够多元化,而且健身教练员对报刊书籍、网络等方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更易接受,因此陕西省健身俱乐部等相关部门可多采用多方法并用的方式,在健身俱乐部广泛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宣传。

3.1.4 健身俱乐部对运动损伤急救的重视程度 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的基本要求都不高,大部分的健身教练员只要拥有健身指导员证书就可以上岗,而在上岗前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知识并没有或很少考察,对于具体的现场急救措施更是没有考察。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只是很少一部分,这也说明了健身俱乐部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不重视。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可以为体育锻炼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体育锻炼者的健康,为体育健身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3.2 建议

3.2.1 完善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①设立完善的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规范健身俱乐部聘用健身教练员的要求,对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人员、配套设施等进行具体要求,在聘用健身教练员之前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详细的考查,尤其是实践考查。②相关管理部门对健身教练员的认定机构的资格审查、培训人员的权威性、课程的设置、考核内容的难度级别、一次认证的有效期等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定期对已认定的健身教练员进行有效认证。

3.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全面的提高 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训及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对于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实践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霞.我院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当代医学,2011,12:001.

[2]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陈建化,刘有为,程瑞玲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方法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85-2786.

[5]谢美莲,高丽,吴瑛.国外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A):23.

[6]任真年.心肺脑复苏概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3):322-234.

[7]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第9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 脊柱损伤;院前急救;护理

作者单位:519000 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 脊柱创伤约占全身创伤的0.3%~1.5%,其中约20%合并有脊髓损伤[1],现场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院前急救与护理过程中,稍不小心,还可给伤员造成无法逆转的“二次损伤”[2]。有效地保护脊柱,对脊柱损伤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可有效防止继发损伤,对降低致残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7例,男33例,女14例;年龄21~53岁。受伤方式:高空坠落致伤17例(2例死亡),交通事故致伤21例(1例死亡),房屋倒塌3例(死亡1例),重物压伤6例。其中颈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35例。

1.2 临床表现7例颈椎骨折患者有头颈痛,活动受限,需用手扶住头部,还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其中有1例患者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右上肢Ⅱ级,右下肢Ⅰ级。35例腰椎骨折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部局部疼痛,翻身困难,不能站立,感觉腰部软弱无力,其中19例有一侧肢体乏力。

1.3 院前急救措施 发现重点病情,以抢救生命为主。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复合伤,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呼吸道畅通,脊柱制动,记录运动感觉评分。怀疑有脊柱损伤的,全部用可透X光的脊柱板进行固定,怀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用颈托固定,平稳搬运和转送。

1.4 效果 本组47例患者中,出诊到达现场时间6~25 min,平均12 min。有4例伤者在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已经死亡,5例伤者经现场检查已发生瘫痪,38例伤者安全送到医院,未发现有二次损伤和症状加重。

2 院前急救与护理

2.1 伤情评估。到达急救现场切勿立刻搬动患者,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后,首先进行伤情评估,护理人员立即配合医生按程序对伤情作出初步判断。由于现场条件所限,无法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判断脊柱损伤主要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清醒患者可根据主诉颈、腰疼痛、以及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等进行初步判断。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节律、血压、脉搏、意识、肢体感觉运动情况。然后再检查是否有内脊柱、脊髓损伤及其他合并症,凡怀疑有脊椎、脊髓损伤者一律按脊椎骨折处理。

2.2 清理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立即采用托下颌法打开气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凝血块,保持通畅,松开衣领,避免气管受压。若出现呼吸表浅,频率减慢,胸闷加重或不能自主呼吸的情况,则提示高位颈脊髓损伤,膈肌麻痹,应尽早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辅助呼吸。

2.3 正确调整及搬运。最好由三至四名医务人员进行配合操作完成的调整。由一名医务人员固定头部并负责发出指令,其他两名医务人员听从指令,按“原木滚动”的原则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保证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头、颈、胸、腰、腹在同一轴向。然后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上颈托。由一名医务人员将一只手的中指放在患者的胸正中央胸骨处,引导另一名医务人员将患者的头部向头顶方向略做牵引,慢慢转动头部至正中位置,使患者的头、颈、胸、腰、腹处在同一轴向。然后对伤者进行初步检查,确定颈部无伤口后,上颈托固定。②检查全身受伤情况。由一名医务人员始终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名医务人员分别检查头部、胸部、腹科、骨盆、四肢。③将患者移至脊柱板上。始终由一名医务人员负责固定患者头部,保持患者的头、颈、胸、腰、腹在同一轴向,由固定头部的医务人员并发出翻转患者指令,患者身体成侧卧状态时,由一名医务人员检查确定脊柱和背部有无损伤,然可上脊柱板,将患者转回仰卧,操作过程中注意三人动作协调一致。然后调整患者位置,上头部固定器,用约束带将患者固定在脊柱板上。④搬运患者。4个人站在担架的4个角上,由医生发出指令后同时抬起患者,平稳整体搬运[3]。

2.4 现场急救。脊柱损伤的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重,特别是颈椎损伤伴有高位颈髓损伤可致呼吸、心跳抑制,本组病例中2名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立即行气管插管。3名患者合并创伤性休克,给予抗休克治疗。对一些开放性损伤出血者,可用压迫止血,迅速建立2组静脉通路,妥善固定输液装置,防止脱落。应遵医嘱及时药物治疗。按医嘱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脱水、消肿。另外,可根据情况运用糖皮质激素和6542。

2.5 护理 ①做好心理护理。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是青壮年,突各其来意外伤害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残酷的打击,随之而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故心理护理更显重要[4]。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放弃治疗。我们要关心安慰患者,对意识清醒的患者简要的介绍一下病情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搬运。并介绍成功病例,鼓励其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安全送达医院。②上脊柱板前后,严格保持患者的头、颈、胸、腰、腹在同一轴向。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烦躁不安,按医嘱应用安定肌肉注射。③加强途中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清醒患者,询问有何不适,以了解伤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④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的及时吸出,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通气状态,行气管插管的途中做好相应的护理。

3 讨论

3.1 正确的固定和搬运是关键。脊柱损伤患者如果搬运方法不正确,可引发二次损伤,导致或引发加重脊髓损伤和压迫,从而使患者瘫痪甚至死亡。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过程中,正确的搬运法尤为重要。首先,急救中心接到疑似脊柱损伤的患者报警电话时,调度人员应该先告诉目击者不能随意搬动患者。避免目击者采取盲目、不正确的搬运,可能导致新的意外损伤。其次,急救人员在出诊途中还应通过电话与报诊者取得联系,再次强调现场人员不能随意搬动患者,若现场条件恶劣急需搬移患者,应电话指导现场人员正确搬运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救护车到达现场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预见性及一定的分析能力,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迅速作出判断,首先对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呼吸心跳骤停、呼吸抑制、休克情况迅速进行相应的抢救处理。然后将患者摆放正确、合理固定、最后进行平稳安全的转运。

3.2 转运途中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感觉、反射等,尤其是呼吸,注意频率的改变,是胸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等,以及时掌握病情的动态信息[5],准确判断受伤部位,还要注意大小便情况。

3.3 加强心理护理。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是青壮年,突各其来意外伤害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残酷的打击,随之而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必然会现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甚至现轻生念头,放弃治疗。我们要关心安慰清醒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介绍成功病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减轻其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其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保证安全送达医院。

3.4 坚持对急诊医务人员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可由急救中心牵头,组织相应培训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除要加强调度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培训外,主要培训随车出诊的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脊柱损伤患者的固定搬运以及其他各项院前急救技能,定期进行急救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考核和突击演练,以督促学习,巩固知识,从而确保院前急救中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作好社会公众的普及急救培训工作。由于我国的公众急救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公众人员缺少基本急救医学知识,需大力普及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培训[7],特别是加强特殊人群如警察、教师、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物管人员的培训。指导家属或现场第一目击者正确搬运患者,可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周晓峰,司红苗, 226例脊柱外伤院前急救存在问题及对策,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

[2] 吕爱红,吴志敏,孟丹丹.脊髓损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

[3] 徐晓,周晓宏,何智勇.脊柱板应用于脊柱损伤的院前急救.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1).

[4] 尹灿丽.浅谈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27(27).

[5] 李静.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急救和护理.哈尔滨医药,20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