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世界经济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的内涵

第1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11-0018-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深层次的工学结合是其重要特征。本文基于“中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内涵标准,提出其运行过程的系统性模式化与相配套机制化的概念,并结合天津职业大学国家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实践,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剖析了“教学做”一体化中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做中学;工学结合;模式化;机制化

2006年,我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围绕“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的高职教育三个核心问题,经过三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卓有成效地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生产性实训开发、“双师”结构团队构建、质量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创新等深层次内涵建设,凸显了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尤其是学校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用人单位称赞职业大学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2009年,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我校“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本文以天津职业大学国家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为例,分析探讨天津职业大学“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标准及其途径建设,以求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应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多元协作,其中工学结合作为其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存在着内涵标准界定不清、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弄清深层次工学结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要求,寻找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增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在运行模式、保障机制中的比重,推进并实现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1 “融‘教学做’为一体”内涵的理解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文件中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改革,“教学做”不是“三段式”或独立进行的,应该是三者的融合,以实现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高职院校在其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其内涵层次标准以及操作实施方面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其重点和难点之处,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笔者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所谓“做中学”,是指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遵循“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天津职业大学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过程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开展的。

与之相较,“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其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2 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内涵标准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方式方法很多,但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笔者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关键要素。

2.1运行模式化

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址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高职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学”自身交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

2.2运行机制化

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化的核心内涵,是体现在模式实践过程中的机制配套问题,这是解决当前工学结合开展“难”的症结所在。目前,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企业的积极性理所当然地没有学校高,工学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一方“埋头苦干”,而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参与方的行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参与度还相当薄弱,这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的内涵质量与实施效果。为此,笔者认为,应完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强化企业及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参与;推进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校企在院校文化、专业建设、高职课程等方面的多层次融通等作为机制配套的有效途径,以保障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正常运行。

3 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建设实践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深层次工学结合在着眼于“做中学”层次标准的基础上,其运行主要是在模式与机制两个层面下功夫。为此,天津职业大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生产性实训内涵建设、“双师”结构团队的构建、项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与示范校内涵建设相配套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3.1 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是其模式创新的核心问题。纵观高职课改历史,共有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2年以前,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式的延续,其课程也基本上是学科压缩饼干式的复制。2002年《教育部关于60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年2号)强调以理论课程“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学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这是变化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2004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vm2004)”的改革,这次课改的典型特 征是从职业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Felix Rauner教授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2007年教育部要求高职示范校建设中试点采用这一方法,这次课改的典型特征是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施课程的整体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正是基于课改第三阶段的要求而实施的。学校加大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和课程理论研究的力度,将研究的成果不断传播到学校层面的一线管理者和教师中,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以8个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相关专业群23个专业和其他一般专业3个层面联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即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过程来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经过多轮研讨与训练,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到目前为止,学校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完成10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其中有92门课程、87名教师通过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达标验收。重点专业群和一般专业163门课程,初步完成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2010年学校计划再完成30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另外,1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8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8个示范建设专业已经完成了77本教材的编写等。

3.2 推进基于项目管理与开发的生产性实训建设

生产性实训是指实训过程实现生产化,即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真正实现学生项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方式。“就目前而言,生产性实训因其内涵理解不同和院校自身条件所限,使其在实践运转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形式。”我校做法主要有:一是严格实训项目的立项审批,形成可行性、操作性,体现先进性的项目建设方案,并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确立项目。二是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包括任务进展、资金使用以及实施过程监控等方面。三是强化项目的绩效考核,包括设备条件、实训制度、操作规程、职场文化等,实现与教师绩效考核的直接挂钩。三年中,新建34个、更新25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等。

如机电(数控)专业构建的“做学一体、训赛相通”实训模式是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典型案例,其内涵包括:

一是课证融通。该专业课程体系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推进以数控操作、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双证、多证教育,实现课证融合。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参照国家职业技师标准,技能水平参照国家职业高级工标准。毕业生中级达标率100%,高级达标率超过50%,多证率达80%以上。

二是训赛一体。该专业教学组织与技能大赛结合起来,以赛促学,以选促练。竞赛培训采用“四训三选”(培训初选培训复选培训三选培训参赛)训练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技术高手。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以每年高职数控大赛为契机,将数控技能大赛培训纳入核心课程教学,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按步骤地组织训练活动。

三是产训结合。机械实训中心在确保大赛实训和日常专业实训的同时,结合生产计划将加工任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以产带训,以产养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构建“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双师”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使其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比例逐步达到1:1;二是提高具备双师能力教师的比例,目前已达80%。

学校基本建设途径:一是从2005年开始,新来研究生教师带着题目下企业一年,并实现校企共同考核:二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考核,青年教师参赛取证率96.1%,其中高级工参赛取证率100%,中级工参赛取证率95.7%1三是确保在校教师每2年下企业不少于2个月等。示范校建设中,学校获得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市级专业教学团队,王艳国教授获得“国家名师”称号,丁桂芝、章建新教授获得“天津市名师”称号等。

如眼视光技术专业专职教师100%具有职业资格和考评员资格,其中50%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考评员资格,同时被聘为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高水平兼职教师占师资队伍的50%以上,真正做到高技能技师训技能,高水平专家进课堂,该专业师资团队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再如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团队30人中,专职10人,兼职20人,专职教师中具有酒店工作经历的占50%,100%具有中级以上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全部来自天津市各大星级酒店,其中副总经理和总监6人,部门经理12人,主管2人,均具有8年以上酒店工作经验,形成了兼职教师资源库。

3.4 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标准是岗位技能要求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普遍遇到顶岗岗位数量不足以及顶岗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为此,学校一方面多渠道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一是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二是通过与各类学会协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成片开发顶岗实习岗位群;三是把顶岗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一是通过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二是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定任务,定指标,定质量,定考核,定报酬等。

深层顶岗实习的到位与其过程规范管理,使其工学结合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学院与日上免税行合作进行顶岗实习,奥运会期间,酒店管理、商务英语、日语、韩语等专业学生共158人在现场顶岗服务:2005年在天津泰达万丽酒店召开的亚欧财长会议中,该院66名学生参加会议服务;2008年天津举办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参与会议服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达90余人。同时,机电(数控)专业从2006年开始推行顶岗实习按时间分段、按内容分层、按方向分岗、校内外结合设岗运行机制,在顶岗实习环节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3.5 与示范校内涵建设相配套的机制创新

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实践都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与机制创新,因此学校在重视示范校建设运行模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配套机制的建设:一是深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突出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倡导管理由过去的限制人、管人转变为激励人和发展人,同时加强以全校范围内的制度建设,以制度为导向加强对师生的规范管理。二是推进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天津印刷包装职业教育集团与天津旅游酒店职业教育集团,其主要职能是加强集团内校际、校企间的交流合作,统一组织招生与就业安置工作,建立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校企,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生源、就业岗位的合理配置,统筹安排教师培训,通过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建立与环渤海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推进以示范校配套机制为目标的第三聘期聘任工作。学校此次聘任工作与示范校建设有机结合,突出示范校建设参与度、贡献度在岗位职责、待遇分配中的杠杆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岗位职责中示范校的元素,量化了示范校任务的考核标准,大幅度提高职工校内津贴,人均增幅达到30%等,从而触动了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示范校建设的内在动因,使学校在制度层面建设方面凸显了管理示范的积极作用。

第2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安排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海陆空主体的运输系统,使国际贸易的商品流转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第三,金融自由化还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开展,使新的金融工具,进入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第四,一个以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第五,全球一体化金融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际竞争。第六,伴随着各类金融市场相互融合、连为一体,金融活动的全球协调和风险规避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

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协调问题,构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使世界经济的运行不仅受到自发的市场机制和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调节,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调节,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是,它们毕竟获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宽松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瓦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今天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单边主义和军事干涉主义尚未消失,局部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但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对话交流、和睦相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将构成世界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也将是世界和平趋势不可逆转的基本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例如,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上取得了进展,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产品,依仗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一些国内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增加了对外籍工人的雇用,从而减少了本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二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科学技术和尖端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严格限制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输出国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和最快地采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等。

(3)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如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和多领域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们的危害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至涉及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教育[J].社会科学,2001.

[2]左兰国,王玉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J].理论学习,2001.

[3]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

第3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和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进入到了世界的舞台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客观规律,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构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这种现代的分工方式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其次是产品国际化,也就是出口生产所占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形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国家的众多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最后是投资金融国际化,随着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不断发展,使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了适应于国际化的大浪潮,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还提出许多鼓励措施,促进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五、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会有问题发生,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经过很多次的转变之后还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适应行政法制建设。长久以来,对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于行政手段,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门的层级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协调能力差。对于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

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中,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1)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和经济的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做好市场监督,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适当的规模,明确责任,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第4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④,远远超过电影、电视、音乐这三大传统娱乐产业。对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正在逐渐地深入和规范,但是我国学界对于虚拟世界经济的相关概念的使用还未达成共识,特别是与国外学术界的细微认识差别将加大我国学者之间的分歧。

 

如果这一点不明确,那么模型的假设将建立在不规范的前提下,从而影响研究的意义和模型的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就相关概念进行考察和综合,进而将内涵不同的经济变量进行比较,使得后续研究能够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前置概念虚拟世界经济的两个前置概念是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二者是后续研究的基本前提。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对网络游戏的定义却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性。目前,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分别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以下简称CNNIC)和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以下简称艾瑞咨询)。二者给出的定义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多为产业经济学领域)引用率较高。根据它们的定义和分类来提炼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需求并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

 

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以电脑为客户端,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必须通过TcP/IP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参与的游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对游戏中人物角色或者场景的操作实现娱乐、交流的目的。艾瑞咨询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二者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定义在考察市场规模进行定量研究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缺乏准确的界定以及理论概念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前瞻性。

 

它们关于网络游戏概念的内涵都局限于电脑游戏。事实上,在目前的阶段,还存在通过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来进行游戏的情况。而且,通过手机迸行网络游戏还是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网络的融合,未来网络游戏通过何种媒介进行并不确定。它们唯一的共性是联系人与人的网络,至于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则不影响理论研究。

 

因此,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只需保留两个要素,即“网络”和“游戏”,可以表达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游戏”。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这一表述是有效和清晰的。其中网络隐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其目的和表现形式。

 

“网络”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外延上发生变化,而“游戏”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博弈”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游戏。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他的限定条件都无助于改善最终结果,反而会使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对“网络”和“游戏”的界定将更加准确。

 

虚拟世界的概念在现阶段,网络游戏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虚拟世界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网络游戏的“游戏”性质。它不仅是游戏,而且具有社会性。当通过货币将两个层次的世界联系起来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虚拟世界总是作为网络游戏的一个产物,但是如今的虚拟世界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的“虚拟”会给人虚幻的错觉,因此也有很多学者称虚拟世界为“synthetic world”,即人工世界或者合成世界,此种表述更符合其本质。在中文里,二者都被译为虚拟世界。

 

早期的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供大量参与者以化身形式存在的、持续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定义界定了虚拟世界的部分关键要素,但是并未指出虚拟世界存在的手段和形式。而Bell认为虚拟世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的供人们以化身形式存在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同步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在欧美学者的研究中,这是认可程度较高的定义。

 

计算机系统是其建立的工具,包括因特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网络系统。每个单独运营的网络游戏都是独立的次级虚拟世界,它们的总和就是虚拟世界的整体。网络游戏是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分析虚拟世界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

 

在Bell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Synchronous、Persistent、和Represented as avatars。其中,同步性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这是虚拟世界稳定的基础;持续性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前提;关系网强调的是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化身为表现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形式。

 

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Massire Multiplayer Online Game)所构成的虚拟空闻。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包括所有类别的网络游戏及类似属性的存在(即通过某种网络使人们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及社交网站)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

 

虚拟世界和虚拟现实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视为狭义的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的类别有很多,但大多是以游戏类型进行的分类。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分类是根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否能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来进行,分为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代表有简称SL)和Entropia Universe(简称EU),通常运营商会规定游戏货币与美元能够直接兑换。虚拟主题世界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更接近于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生活,其代表是World of Warcraft(简称WOW)和永恒之塔。无论是虚拟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主题世界,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可以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Ⅲ。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界定与解析虚拟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论在信息、管理以至于法律和哲学领域都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经济概念比较明确。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概念虚拟世界经济是指和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考虑到经济联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还有三类情况也符合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一,根据Bell对虚拟世界的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局域网游戏④最初并不是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当第三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空间,那么也应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第二,类即时聊天软件最初仅是沟通工具,但是基于此的人们之间的网络也构成了虚拟世界的基础。特别是QQ农场之类游戏的开通,使其虚拟世界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Facebook。第三,论坛类网站增加服务内容后,例如提供游戏类和下载类增值服务,并需要支付“论坛币”,这种情况下,以论坛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成为虚拟世界的构成要素。

 

虽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深和多样化,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还是主体。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非常多,但其基本模式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资金交易,带来虚拟世界中的改变,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行为上分析,一端发生服务或者虚拟物品的交易,另一端对应的是资金的流动。正是这种资金的流动,成为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也使对虚拟世界的分析越来越重要。通过这种媒介,虚拟世界的经济变化会传递到现实世界中。

 

虚拟世界经济的解析虚拟世界经济包括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和虚拟世界关联经济。前者存在于虚拟世界内部,通过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后者则是依托虚拟世界所产生的衍生经济,主要包括Real MoneyTrade(简称与代练服务。

 

虚拟世界内部经济是现实经济的反映和模拟。Jesus Di.犯计算出WOW北美服务器的货币供应量超过90亿“gold”,折算为1.92亿美元。假设全球WOW玩家的货币持有量是相等的,那么WOW总的货币供应量是7.47亿美元。这意味着运营WOW的暴雪公司成为一家可以发行多国货币的国际银行啪。同时,他验证了在虚拟世界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贬值。或者至少说明二者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货币的价格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一直是下降的,它失去了2/3的价值。这期间,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至3倍。如果虚拟世界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其间的货币贬值将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吲。

 

通常指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是直接挂钩的,因此,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和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而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来实现。

 

现实中,RMT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 Dollar(简称LD,中国用户可以通过或者部分外币信用卡来兑换),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交易则会于用户之间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虚拟世界的内部经济和关联经济是密切相连的。虽然SL运营商提供即时交易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虚拟世界内部交易的整体规模难以进行准确统计。

 

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倾向于按RMT数字的lO倍来近似估计虚拟世界的内部交易。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虚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也是围绕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运行的”[23,由于无法监管,且RMT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o。RMT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一个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可能是武器、装备或者其他道具),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

 

也可能某个用户具备某种特殊的技能(例如可以强化武器或装备,这种服务是游戏内部服务,与代练之类的游戏外部服务不同),那么也可以通过出售这种服务来获得现实货币。

 

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以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虚拟主题世界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交易的实现形式与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相似的。游戏货币被当做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易的媒介。当这种交易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批专业用户,他们通过各种游戏技巧获取游戏货币,之后直接出售给玩家或者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出售。在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基于这种行为的工作室数量非常多。

 

第三,在低端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直接向玩家出售虚拟物品。这种情况下,由用户提供的虚拟物品非常少。这种运营模式会加快虚拟世界鲍折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缩短运营时间,因此主要存在于低端虚拟主题世界,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较常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通货膨胀”不仅指虚拟世界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也包括虚拟物品的增加。因为在这类虚拟世界中,游戏内部货币不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许只能购买低端产品。很多物品是不能通过游戏货币购买的,因此某些道具和虚拟物品的发放成为和货币发行并列的行为。运营商相当于现实世界的政府,其发行游戏货币与虚拟物品的成本都接近零,具有纸币的某些特点,过量发行便会导致“通货膨胀”。

 

代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微型”服务外包。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都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最初代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高端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但通过代练服务可以获得这类非交易产品。’代练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

 

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缌与掌握,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这种活动属于服务贸易的研究范畴。

 

虽然物品的转移是在虚拟世界中,但是资金的流动却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把虚拟世界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资金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但是并不了解它流动的原因和决定其资金量的因素。

 

在现阶段,虚拟世界的关联经济以“金币”采购与交易为主,而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三、虚拟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分析由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到2001年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因此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基本问题至今未被明确梳理过,从而导致很多错误的解读。这种状况在中国更加明显。

 

一)虚拟世界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很多不同的相关或相近概念在中国都被译为虚拟经济。

 

第一是Fictitious Economy,主要指的是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等交易活动。第二是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比如外包、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

 

第三是Visual Economy,即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在中国,通常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第一种。

 

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virtual economy,直译过来应该是虚拟经济。但是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词组已经成为和实体经济对应的概念,并广为接受。因此,为避免混淆,我们的研究将virtual economy称为虚拟世界经济。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规范概念.将“虚拟经济”的名称“归还”给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经济,但社会重置成本太高,有待商榷。

 

因此,我们将与实体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经济,而将与现实世界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衍生经济,而虚拟世界经济则是围绕虚拟世界产生的直接和衍生经济行为的总和。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游戏。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学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而虚拟世界经济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经济行为。

 

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3]。这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经济定义。刘骏民认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那么它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与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4]。从这个角度分析,虚拟世界经济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虚拟世界经济的交易规模则受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然,虚拟世界同样受现实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和传导机制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用户的经济状况来改变虚拟世界中的经济形势。

 

二)虚拟物品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在法律界讨论较多,但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种观点认为虚拟物品不具有实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因此不具有价值,不应该进行交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虚拟物品的所有者付出了金钱和劳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虚拟物品是具有价值的。在中国的虚拟物品交易中,偶然获得的装备可以以数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金额成交。那么,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呢?事实上,这一虚拟物品的获得对个体来讲是偶然的,对群体来说却是必然的。衡量价值的不是个体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考虑对裸钻的定价和彩票业的类似特点,理解虚拟物品的价值会更加简单。在此基础上,供求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主流经济学只考虑供求决定价格,其结论更加明确。价格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明确之后才能使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②。

 

三)效用的有效性及负面效应问题在关于虚拟世界的研究中,不同国家的研究重心差别很大。欧美学者更多关注虚拟世界内部经济问题和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影响;韩国则更多关注于如何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并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国则在法律角度和产业角度进行研究。虽然作为政策主导型的中国和韩国都关fLM络游戏产业问题,但是韩国侧重于促进产业发展,中国侧重于规范和管理,更多从中性角度进行研究。从逻辑角度推断,当虚拟世界进一步发展时,对其内部经济和与现实世界的相关影响会成为经济研究的主体,这也是目前欧美学者从事的工作。在研究个体时间分配、投入和收益时,效用是基本工具。

 

然而,如果网络游戏真地是瘾类物品,那么用效用来进行分析是存在缺陷的。“网瘾”在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网瘾问题非常严重,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网瘾问题,但是社会环境不同和良好的疏导机制,使其并未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的观念中,网瘾与电视剧成瘾具有类似影响。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目前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了诊断体系当中。Ivan Goldberg定立了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在中国,网络游戏经常被称为“精神”,将其与“毒瘾”相比较。

 

从嗜好行为的经济分析看,一定物品如果其过去消耗量的增加导致现在该物品消耗量的增加即可称之为瘾癖。网络游戏属于瘾癖类商品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如果将其归入“毒瘾”,那么利用效用和需求函数来分析是不合理的,并且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经济人假设的条件也不能满足。事实上,从病理角度看,和网瘾更加接近的是烟瘾和赌瘾。这类瘾癖的外部成本(对他人的效用的降低)和被忽略的内部成本(对自身效用的降低)使政府的干预成为常态。幸运的是,无论从病理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网瘾并不是极端的瘾癣,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相关问题是可以用效用来分析并且可以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

 

林登实验室和IBM已经联合宣布,将牵头建立一套崭新的标准体系,打通所有的虚拟世界平台,让真实用户可以同一个虚拟身份登录不同的虚拟世界④。一旦这一平台搭建完毕,中国作为标准接受者将面临两难处境。或者支付高额成本重新建立标准,或者被动接受既定平台和规则,默许中国的资源通过这一虚拟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主导国家中。

第5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国际金融战略 资本账户管制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增速保持在7%到8%之间,并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中国要想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以及提高相应的地位,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其它经济体所希望的;在经历了2008的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持有美元以及其他世界货币的安全性,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使人民币的比值也相应坚挺,所以持有人民币成为他们的新选择;但是我国对于资本账户的管制,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遇到了障碍,也使其它经济体想要持有大量的人民币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之需,也是其他经济体所望。

二、人民币国际化内涵与现状

对于货币国际化有两种解释:一是将货币国际化界定为货币的跨境使用,二是将之定位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实际上,这两种理解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跨国化和全球化。前者通常反映了货币国际化的初始状况,后者则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少数货币才能发展及此。而我国也仅仅能称得上是跨国化,离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国的货币要想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强的对外贸易的实力,这一点我国基本已经具备;其次就是国际社会对货币的信任,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币相对坚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是薄弱的,所以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还没有到完全信任的程度;最后就是具有有深度、流动性和开放性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我国对于资本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是实行管制的,金融市场相对发展迟缓,开放度不够,所以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

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一个市场行为。虽然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

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我们看到,这些措施已经对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是实现国际化,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面对的障碍

1、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有限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我们更多的跨境交易用人民币来结算,而这又需要较高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为解决人民币结算和资金管理需求,境外企业需要通过向中国银行购买金融服务,这相当于中国金融服务的出口。服务于与中国国际贸易无关的境外消费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的进口。由于中国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服务能力较弱,致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这些存在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中国银行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但是从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些银行相对来讲能够提供相对较好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客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客户以及出国留学、定居、经商的个人客户;二是其它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的企业和客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商业银行在需求挖掘、产品开发、定价策略、服务提供等环节建立起服务链,满足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贸易金融业务、并购和项目金融业务、个人金融财富管理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2、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大

在外汇储备的选择中,汇率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境外人民币交易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会很大。比如,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阶段,由于存量及交易量较小,汇率波动非常大。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各企业均会或多或少持有一些人民币。如果将来人民币出现贬值,持有的人民币将对资产及盈利有重大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恶化贸易环境。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商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但是进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其情形则正好相反。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贸易逆差,所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会增强进口方接纳人民币计价的意愿。但是短期的价格因素并不是贸易对方接受人民币计价的唯一因素。

3、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

非居民获得人民币可以从居民境外的消费中获得,可以从贸易交易中获得,也可以从金融交易中获得。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人民币,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在境外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人民币的可获得性还是很难满足。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流通性很差,所以现阶段人民币还是很难国际化。

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1、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为了维持政府控制汇率的能力,应该根据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开放资本项目,以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开放策略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优先开放对利率变动相对不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动而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因而,有助于避免汇率的大起大落。延迟开放对利率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容易引起套利资本的大进大出,从而引起汇率的过度波动。

2、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

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决定了其对外贸易的程度,只有金融市场足够开放,才能支持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量。当国际结算运用人民币结算之后,就能够解决人民币短缺问题,也能够促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也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所以首先要开放金融市场,当然这要在充分考虑国际游资冲击影响,在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渐的走向开放,不能只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不顾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本身金融服务的质量,只有在较高的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跨境交易以及国际交易服务,让人民币逐渐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其他国家公民和经济体的外汇储备首选,从而走向国际化。

五、结论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规模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去甚远。为了我国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份利益,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需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世界市场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直接推动的问题。而要市场接受,就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后盾。市场参与者都是趋利的,只要让他们能够确实感受到中国经济、中国的力量,发现持有人民币对自己有确切的好处,人民币的国际化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主要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的经济做大,把人民币及其配套制度做强,相信最后我国能在保证经济平稳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2] 刘谊、胡国正、闫晓茗:国际货币体系非主流货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基于德国马克模式的思考[J].经济参考研究,2010(22).

[3]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 李晓:后危机时代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是可能的吗?[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第7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世界城市 评价标准 特征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1-058-03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世界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些大的城市迅速崛起并逐步发展和壮大,形成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对世界的发展和变革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后半叶,学术界开始关注此类城市,由于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人们称之为“世界城市”。然而,不同时期的世界城市表现出来的特征各有不同,人们对于世界城市形态的讨论也始终没有停止,时至今日,理论界和学术界仍无法做出统一的界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世界城市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有助于准确把握当代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一、世界城市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

1 以政治、商业影响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 Hall)是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先行者。1966年,他首先提出“我们按照什么标志把世界大城市与其他人口和财富中心区别开来?”,成为历史上首位清晰界定世界城市标准的学者。他认为世界城市的评价标准包括:成为所在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大型国际机场、较大的港口或铁路等交通枢纽,发达的新闻出版业和无线电、电视网络,较大规模的人口并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发展良好的娱乐服务业等。评价标准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国家政治权力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力。

2 以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下的区域特征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1986年,美国的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经过潜心研究,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下的空间组织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城市,并归纳出判别世界城市的7项标准,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所在地,国际组织所在地,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人口规模,标志着世界城市识别标准研究转向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弗里德曼的思想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在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提出的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突出了以城市为载体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

3 以生产者服务业的集中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美国学者萨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提出了全球城市(Global cicy)的概念,她更加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世界城市,认为全球城市是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中心,是在生产者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和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下,能够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并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大城市。

1999年,由英国的毕沃斯托克(Beaverstock)、泰勒(P.J.Taylor)等人在拉夫堡大学组成了“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

(GaWC),提出从全球城市网络的角度,以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连结性和影响程度的大小来判断世界城市,将现代服务业中的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4个领域的服务能力作为界定世界城市及其等级的依据。

这种评价标准主要缘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优势使得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不仅进一步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更加带动了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中心地位的提升,突出了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控制力和集中度。

4 按照综合发展标准设置的多元评价标准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The London PlanningAdvisory Committee)开创性地提出一套旨在促进世界城市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认为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强的财富创造能力、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较高的生活质量是判断世界城市的核心标准。而诺克斯(Knox)在1995年提出,以功能分类的方法来评价和判定世界城市,包括3类标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国际事务、文化集聚度。

这种分类标准提出的多维综合发展能力是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明世界城市的关注点正逐步由单一功能型转向多功能型甚至是综合功能型城市的判别。识别要素不仅包括经济的首位度,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等各领域内容,而以单一功能见长的国际大城市已很难再作为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核心城市说明综合型世界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5 以城市网络体系节点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在历经几年的研究与观察后,1995年,弗里德曼再次将世界城市的评价标准归结于世界城市的经济规模及控制实力,以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来判别世界城市所处的全球“基点”或“控制中心”。2000年以后,GaWC小组也继续拓展了研究工作。他们利用100家全球公司数据,从容纳力、支配力和通道三大方面的指标人手,进一步测定了316个城市的网络作用力和等级体系,再次界定并细化了世界城市的等级。形成了在更加广阔的世界城市网络的整体发展背景下开展城市研究的趋势。

二、当代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

通过上述演变历程,现代意义的世界城市已经脱离了传统世界城市的概念,不再单纯以经济体量、人口和城市规模、商业交往能力作为评判标准,而是越来越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多维度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强调能够前瞻性地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当今的世界城市首先表现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城市,同时,还要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重要的经济节点、金融节点、贸易节点、国际交往节点,在处理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和人文事务中具有核心地位。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世界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高端人才、重要国际活动的聚集地,是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物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成为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中枢和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核心节点的城市。

基于对世界城市的界定和判断标准,现阶段的世界城市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世界城市不仅承担着国家经济中心功能,对地域经济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协调力。按照现阶段标准,世界城市的人均GDP通常在30000美元以上。

2 人口规模大、构成多元化

世界城市的人口数量通常达到一定规模,是所在国家的超大型城市。来本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籍居民在城

市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具有较为明显的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纽约州、东京都、巴黎大区的人口均在千万以上,大伦敦地区的人口也达到750万,而伦敦、纽约、巴黎的语言、文化、种族的多元特征更加突出。

3 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高端服务业较为发达

世界城市的决策与控制中心地位决定了其世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资本中心功能,第三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中金融、会计、保险、法律、咨询、商务服务、国际贸易等占据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发达的金融业是世界城市发挥国际经济功能的重要条件,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伦敦、东京、纽约同时也是国际三大金融中心,并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聚居地。

4 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并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活动领域,在国际交往和处理国际事务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全球生产运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和管理,而且体现在拥有众多的国际组织总部,经常举办国际性会议,是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频繁,同时,这种影响力还会带来较高的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

5 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与魅力、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个城市要在世界城市群中凸显出来,必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色,保持和挖掘这些特色,是世界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战略选择。巴黎是法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总部的集合地,是欧洲古老的文化艺术中心,是世界瞩目的服装设计之都。纽约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联合国和几大主要机构总部坐落于此,以百老汇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使纽约成为举世闻名的娱乐之都,金融业是纽约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链条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东京作为世界城市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伦敦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其艺术造诣和多元文化也异常突出,创意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标志。

6 具有城市群的带动效应、核心辐射能力强

世界城市对周围城市群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形成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均衡发展,资源有效配置,分工合理有序,区域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弗里德曼曾经指出,一个世界城市的经济能力取决于它所关联的区域的生产力。因此,扩大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强城市间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享受经济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益处是世界城市对周边城市群带来的积极影响。东京大阪一神户之间的东海道走廊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纽约一波士顿一华盛顿大都市带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英国英格兰地区也是具有雄厚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

7 拥有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信息化程度高,信息设备、通讯网络完善,能够确保信息流、资金流在国内和国际顺畅流通,是地区的开放度和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标志。二是快捷的交通体系,成为国际航线的中心,拥有覆盖范围广的地面和地下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运输模式,能够确保物质流畅通。三是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具有国际化服务的产业功能,如具备经常性地举办国际会议的设施和能力,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体育、科技交流活动的能力,为吸引外来游客、投资和相关移民提供支撑。

三、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启示

1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该遵循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特征

通过研究,当今世界城市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包括以经济规模为代表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以人口规模、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为代表的集聚能力,以通讯和交通网络设施、文化交流活动为代表的交往能力。这些特征决定了世界城市对国际社会经济事务具有核心作用力和影响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该首先遵循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世界城市的内涵和共性特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集聚能力、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扩大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影响作用,力争做到与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评价标准相衔接。

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该具备个性特征和特色发展路径

第8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审计的侧重点将随之逐步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这是其呈现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就是无形资产的总和。所以,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价值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即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而要求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审计,扩大审计的范围,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审计监督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技术含量,尽快完成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通过审计监督的重点转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促进其迅速成长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着国家的强弱和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对它的投入最为合算。据西方有关机构表明,员工投资1元所获得的效益高于投资2元新设备。知识经济的内涵,就是人力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新,如:企业家资源如何计价,人力资源如何参与利润分配等,都是摆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审计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经济监督骨干力量的审计,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必将被先进的机审计技术所代替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网络化的,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将推倒横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将使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这就要求审计方式向网上转化,使就地审计的范围逐渐缩小。网上审计使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见面,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而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必将由原来对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对系统的、设计过程等。

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将跨越国界,实现审计的国际化,组建审计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超级强大的国际经营力量。根据联合国发表的有关资料,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1976年为6700亿美元(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相当于同年世界出口总额9180亿美元的73%,到1992年已高达5.5万亿美元,翻了8.2番,相当于当年世界出口总额4万亿美元的137.5%。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第9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

奥运:

从“赔本赚吆喝”到赚大钱

纵观现代奥运历史,可以看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国更多地将之视为形象工程,因为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在洛杉矶承办第23届奥运会以后,美国政府宣布对其筹建“断奶”。然而,筹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凭借其深厚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经验,在奥运财政管理上,表现了杰出的才华,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结果是那届奥运会不仅没有出现亏空,而且取得了盈利2.5亿美元的奇迹。尤伯罗斯不仅为民间承办奥运会开创了先例,他的成功还使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中得到了鼓舞和启迪,对以后奥运会能在更多国家举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1984年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都成了赚钱,而且是赚大钱的买卖!

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与“新北京、新奥运”有机融合在一起,必将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新的理念、新的内涵,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独特而珍贵的遗产。因此,北京奥运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出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从奥运影响的领域来分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经济,其次是环境,再次是社会和文化。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变化会影响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当然,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将会对长期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要描述和研究北京奥运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奥运的经济影响”?奥运的经济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奥运的直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二是奥运的相关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北京市提出2008年实现人均GDP6000美元,该计划已经提前两年完成。据我们测算,由于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奥运因素对首都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至少在两个百分点以上。这样在筹办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年均增长6%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们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奥运会将使中国在2002-2008年间GDP每年增长0.3%左右,其刺激作用还将在2008年后持续。

另外,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其影响的领域和程度会不同于历届奥运会。因为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明古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中国不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东方文明传统的国家,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继续扩大开放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将会放大奥运的影响。研究北京奥运的经济影响,必须把上述特色纳入研究视野。回顾现代奥运发展历史,在亚洲目前仅有日本和韩国举办过奥运会,而奥运会的举办虽没有给当时的举办国带来特别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均造就了两大亚洲经济巨人。

日本作为战败国,上世纪50年代国民情绪沮丧,民不聊生。1964年东京举办第18届奥运会,接待了94个国家和地区的5140名运动员,使用卫星向全世界转播实况后,日本的新形象开始被世界所接受,GNP由奥运会前的每年增长10.1%猛增到26.1%,日本人称其为“东京奥林匹克景气”,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届奥运会是日本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里程碑。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带动“经济起飞”。1981年至1988年间的奥运工程,举国动员,振奋了民族自强意识,生产效率猛增。据韩国官方宣布,7年中,筹备奥运会共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对韩国这样一个小国来讲,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韩国就此发展经济,从而一举跃入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该国经济起飞的原因时,高度评价奥运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景气,并称之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北京举办奥运会事关重大。应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其“奥运效应”既要高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会高于发达国家。

同时,现代奥运对改善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慕尼黑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都有力地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些地方至今仍是人们尽情休闲放松自己的好去处。巴塞罗那奥运会在奥运会筹备期间,新建道路增加了15%,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17%,绿色带和海滩增长了78%,池塘和喷泉增加了268%。而悉尼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要办“绿色奥运”的口号,出台了《夏季奥运会环境保护纲要》,其实施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2001年至2007年,北京将另外兴建12个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每日268万吨,处理率达90%。处理后的污水重新利用率将达到40%-50%。对生活垃圾的管理,2001年至2005年北京已再建设了3个为市区服务的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每日8000吨左右。在能源结构方面,北京的能源将从煤转向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奥运村的所有设施、空调和取暖均以地热为主要能源,洗浴热水和照明以太阳能和风能为能源。到2007年,北京地区的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达到80%。目前北京市有3.4万辆清洁燃料车,其中1300辆公交车为纯天然气燃料车。

城市经济因奥运而变

纵观历届奥运盛会,在奥运投资引致举办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将获得革命性调整,奥运成为很多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绝佳时机。

历届奥运会的举办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主办城市的失业率。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987年至1992年间,失业率从18.4%降为9.6%。而汉城奥运会为服务业提供了16万个就业岗位,为制造业提供了5万个就业岗位,为建筑业提供了8万个就业岗位,共计增加就业岗位30多万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动了7.7万人的就业。澳大利亚悉尼到1999年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

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它举办城市。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举办一次蕴含着无限商机的奥运会,既可以推动主办国的产业调整,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奥运让举办城市走向世界

研究奥运经济的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奥运能够给举办城市和奥组委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不能仅仅局限于奥运及其相关活动能够拉动多少投资、消费和出口,能够把经济增长率提高几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奥运的这些经济影响当然要研究,但是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奥运对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影响。只有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对奥运经济的研究才不会陷入表象化和一般化。

汉城奥运会使韩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走向了世界,其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被誉为第三世界经济腾飞的样板。奥运会还为韩国企业界扩大其产品知名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许多韩国企业通过成为奥运会的正式供应商、赞助各种奥运会文化活动,提高广告宣传效应。奥运会吸引许多企业将总部设在巴塞罗那。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最被企业看好的欧洲城市中,巴塞罗那都名列前10。奥运会使亚特兰大的形象提升了17.4个百分点。1996年,在《财富》和《世界贸易杂志》评出的拥有全球最佳经济环境的城市中,亚特兰大都名列第一。由于亚特兰大形象的提升,很多跨国企业移至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的形象得以提升。据国际会议协会的调查,2001年澳大利亚成为吸引国际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更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在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传统的亚洲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而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明古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这是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举办的奥运会;这是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在上述特殊市情和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将会放大奥运的影响。而作为一个难得的契机,北京必将会大力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