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第1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第2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材料;测试分析;JiTT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2

S着科学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已经开发出大量的教学模式,其中以Just in Time Teaching(JiTT)、Peer Instruction(PI)和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三种教学模式得到较广泛推广应用。《材料测试分析方法》是普通高等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门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原理(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熟悉基本实验仪器设备(包含很多大型仪器设备),故该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如何更好地讲授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对于任课教师是一个挑战。本文以JiTT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解决目前这个难点。

1JiTT教学模式内涵

JiTT的英文全称是Just-in-Time Teaching,翻译成中文是“及时教学”或“适时教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

JiTT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

(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改进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2) 提供丰富的课程阅读材料;

(3) 通过预先给定的问题、案例、设计项目等预习内容,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4) 通过精心准备授课教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

JiTT教学模式本质是在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回路。包含内容如下: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预习作业),JiTT网页(内容丰富,易沟通),反馈作业(教师获得学生预习作业),课堂教学组成(部分讲座,实验课,课堂上学生活动)。

2JiTT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1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上理应走在社会的前沿,JiTT教学模式是整合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在前文提到的JiTT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建立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一个互动的平台。平台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之间存在的时空局限性难题,学生能够及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沟通,教师亦能够在平台上进行一对多不限时间地点的有效交流。运用好这个平台,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制作个多媒体课件放在互联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教师需掌握一定的网页制作技术,能够根据自己教授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网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一个良好的JiTT课程网页,需要教师能够制作适合课程的可视化的素材,供学生学习使用。建立个好的JiTT课程教学平台,需要教师运用多种信息科学技术付出大量工作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动态平衡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思维与认知统统传授给学生,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知状态。在JiTT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这是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建立个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这个教学体系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吃透授课内容及其外延知识,为即将讲授的课程精心准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阅读材料时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材料后,学生要回答几个基本概念的认知问题,这是对阅读的反馈。第二,教师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及难易程度精心准备授课课件。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学生的视野及探索知识的角度调整授课的重点,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是与传统授课显著区别的地方。这种模式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特别设置一些环节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授课讨论中。例如,可以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认知摘录下来,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第三,授课之后根据授课情况及时将新资源补充到网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与同学进行辅导沟通。在教学中,课下老师经常被学生围住,共同探讨课堂上没有消化解决的问题,这样还有一部分同学来不及与老师沟通,只有等下一次课才能与老师沟通。根据JiTT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授课之后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频繁简短的沟通,解决学生听课之后困惑。学生在课下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网上留言,寻求教师及同学的帮助。在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看到留言后,随时可以就留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教学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师生能够及时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更改教学侧重点的动态教学模式。

3JiTT教学模式下《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设计

3.1《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在《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同时,往往改革形式,而没有在具体内容上进行本质的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测试方法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测试分析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要求。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对《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授课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必然的趋势。

3.2《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JiTT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3.2.1构建动态课程教学大纲

对《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进行JiTT教学模式优化设计,首先要重新审视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组织上进行完善,才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全面细致的指导。基于JiTT教学模式,根据学情调整《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的进度与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最大化,帮助W生打好材料测试分析理论的基本功底,掌握更多的材料测试分析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将课程设置的更有参与性为目标,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深入调整。按照JiTT教学模式在授课方式、知识点分类管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要求、学生分类管理上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制定考核目标。

3.2.2JiTT模式下《材料测试分析方法》教学案例设计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一般开设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的第6或者第7学期,每周2-4学时。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材料结构性能的基础知识,对材料分析测试的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每周1-2次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为JiTT教学模式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实例探讨。

(1)JiTT网页平台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进行预习反馈。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阅读资料、材料思考题等。针对本门课程,阅读资料包括基本理论涉及的科学家简介、材料分析测试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先进测试分析方法的科学技术实际应用等材料。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检测方法的基本理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传统课堂里讲授需要占用课上较多的时间,影响了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科学技术应用应挑选一些贴近生活,能够接触有感性认知的例子。比如X-ray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际案例。此处可以以在医院身体检查、飞机场安全检查、工业探伤等为例。

在设计材料思考题时要注意对事物复杂认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举出X-ray技术的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后,思考题可以设计为“为什么在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美国在进行安检时要求脱皮鞋与解皮带,这与X-ray有何联系?”这个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从而进行研究型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前完成了相应材料的阅读,完成了材料思考题,并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思考题作业以及其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网络反馈给了教师。

(2)教师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师及时查看整理学生提交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即将教授的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思考题上加入了这样的问题:

阅读材料后对X-ray了解多少?

A.理解基本理论;

B.理解基本概念;

C.理解仪器基本功能;

D.基本没有看懂。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3.3积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单纯依靠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决定,有些教师也加入了平时作业、课堂测验等成绩,但只是治标不治本。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平时作业学生没有作对,

教师不会给予好的评价。在JiTT教学中,学生经过努力反馈了很多信息(尽管不是完全正确),教师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4结束语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未知材料晶体结构分析、微观形貌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化学成分组成等是《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认知复杂事物的能力,本文探讨的JiTT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ung S.Improving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engagement in project-based course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 active learning methods[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14,30(1):101102.

[2]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3]田雪晴,黄致新,李丽莎.JiTT和PI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初步整合研究[J].物理通报,2015,(11):1519.

[4]刘晶晶.大学化学教学中运用JiTT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08.

[5]王晓丹.JiTT模式与美国文学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5):164166.

[6]Formica S P,Easley J L,Spraker M C.Transforming common-sense beliefs into Newtonian thinking through JustInTime Teaching[J].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2010, 6(2):020106.

[7]Bailey T,Forbes J.Justintime teaching for CS0[J].ACM SIGCSE Bulletin,2005,37(1):366370.

[8]Marrs K A,Novak G.Justintime teaching in biology:creating an active learner classroom using the internet[J].Cell Biology Education,2004,3(1):4961.

[9]Simkins S,Maier M.Using justintim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ours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4, 22(4):444456.

[10]Gavrin A,Watt J X,Marrs K,et al.Justintime teaching (JITT):Using the web to enhance classroom learning[J].Computers in education journal,2004,14(2):5160.

[11]Marrs K A,Blake R E,Gavrin A D.Use of warm up exercises in justintime teaching to determin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misconceptions in biology,chemistry,and physics[J].J CollSci Teach,2003,33:4247.

[12]Teo HT.JustinTime Teaching Visual Instruction for Cohort base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Course[J].GSTF Journal on Education(JEd),2015,3(1):14.

第3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模越来越大,高度和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筑技术的日益更新,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现代的建设工程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追求美观、新奇,于是建筑的形态越来越复杂。其次,结构复杂,功能越来越多。面临当下城市进步的越来越快,为了给市民们提供餐饮、洗浴、购物等一体化的服务,使得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多,建筑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这样不仅增加了建筑设计的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最后,面积越来越大,功能危险系数变大。现代的建筑促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不仅形态也越来越怪异,而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特殊,有的临近海岸、有的在隧道边,而且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2现代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危险

面对当下城市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对当下的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具体来说,对于消防安全来说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火灾的危险系数不断加大。面对当下现代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形态各异的发展趋势,给消防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险。由于在建筑中空间的利用越来越紧凑,使得消防安全设施的安装及配备越来越困难,可以说,建筑的越繁琐,火灾的安全隐患就越大,而且较多的大型建筑涉及到各种服务,集各个功能于一体,如果有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企业类型,更是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加大。虽然防火工作一直提,但是难免有些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出现松懈,这样就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发生,如果建筑工程的复杂,内部结构不能有效区分、辨别,这样就增加了救援的困难,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加强现代建设工程消防安全的有效举措

为了加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减少消防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应把危害降到最低,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努力:第一,加强对消防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消防设备的齐全。为了确保现代建筑工程不出现消防问题,或者是一旦出现火灾能够把危害降到最低,应该加强对建筑中消防设备的更新和配备,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消防设备符合消防安全标准。一旦出现火灾能够利用现代消防设备进行及时的灭火和抢救。第二,加强当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进行消防安全的演练。为了充分提高当代人的消防意识,必须要提高用火的安全性,通过进行消防培训,让群众了解消防栓等消防设备的正常使用方法,提高人们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火灾,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第三,建立一整套的消防安全预案,进行逃离演练。为了提高现代市民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加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是一旦发生火灾,群众们也应该知道逃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因此,物业一定要制定一个消防的安全预案,尤其是进行逃离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群众能够自发的维护自身安全,安全的进行撤离。第四,建筑设计一定要科学、安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一定要在建设中确保建设的设计符合规定,避免建筑不合理,造成逃生空间小等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尤其是逃离通道的设置等,一定要经过反复的论证,确保工程设计符合消防设计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消防安全标准。

4结语

面对当下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工程的发展趋势,了解到我国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复杂、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的趋势增加了消防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消防安全,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维护工作。可以通过设置消防安全预案、进行消防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路线等方式,提高消防安全,确保不出现任何的火灾,减少火灾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

作者:陈 琳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潘俊臣.浅析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江西化工,2016(5):159~160.

[2]黄奕强.浅谈当前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筑,2015(20):159.

第4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社会学专业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在整个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偏见和误解,同时也存在教学材料不足和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创造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定量研究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作量化的处理、检验和分析。长期以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直是两种比较对立的研究范式,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个争论和较量过程中,定量研究因其与数学和统计方法的接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则因为具有较多的个人色彩,被认为是非科学的研究范式。近些年来,虽然定量与定性之争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和直接,许多研究者也试图在研究中吸取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将两种方法进行整合,但事实上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还是处于一种劣势。

虽然定量研究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主流的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例如:定量研究从设计到实施以及最后的完成耗费时间较长,一旦开始实施以后不容易更改、收集到的资料比较表面、不适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社会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等,而定量研究的这些缺陷正好是定性研究的长处。社会学作为一个以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定量研究比较表面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时候并不适用。因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引入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非常必要,对于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了解并深入学习这一方法对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非常有益。

一、定性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本人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社会学中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定量轻定性的传统以及方法论层面的缺失

从目前全国设有社会学专业高校的社会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在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大都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虽然有部分的学校在本科阶段也开设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但将定性研究方法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高校还是少数。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实证主义传统,而且,在通用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材中,对于定量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统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梳理,从一开始的课程讲授就进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这对于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讲,相当于“强制性”地灌输定量研究的思维,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并不清楚,只是被动地将其当做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和“唯一的”方法进行接受。这样的课程设置有两个后果:第一,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等到接触定性研究时,定量研究的思维已经在他们头脑是扎下根,经常用定量的思维来对定性研究进行思考,并对定性研究进行评判。如在指导学生做定性研究时,经常会有学生询问个案的“代表性”“普遍性”“如何抽样”等问题,这都是典型的定量研究的思维;第二,学生难以从根本上或理念上对方法体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提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学生总是将二者从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简单比较,例如,学生经常会说“定性研究就是访谈、观察,定性研究可以用作定量研究前期的探索”,定量研究就是“设计问卷、做调查,调查进入到正式阶段,用的是定量研究”。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理念层面,例如:访谈和观察作为两种具体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时候研究者个人的立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两种范式的区别,则很难在使用时将其合理应用。

(二)学生对定性研究存在误解

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自具有自己的规范和程序。从规范性和程序性来看,定量研究似乎更为“科学”,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概念操作化、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资料处理到最后报告的形成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需要遵循,这种标准化的方式使得定量研究在形式上与自然科学更为相近,因而容易获得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的认同。而定性研究从形式上来看好像并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在研究开始和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一定要怎样做、一定不能怎样做的规定性要求,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形式也非常多样,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做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学术训练,把灵活当成随意和随便,对定性研究的认识也是表面的和肤浅的,通常,学生们认为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与学习,从自己的习惯出发,去现场走走看看、聊聊问问,回来后把资料整理一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定性研究。事实上,正是因为定性研究的灵活性,它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首先,定性研究对研究者个人特质的要求比定量研究要多,因为定性研究是将个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定性研究中的研究者如同定量研究中的问卷、量表等工具,问卷和量表可以无限次的试用、修改直至比较完善,从理论上来讲,定量研究的工具如果设计合理的话,是能够如实地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的,而定性研究中的工具——研究者本人却是无法随意改变的,研究者的个人性格、看待他人的立场、洞察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这些特质并不是通过短时期的学习或学术训练能够改变的,因而一个合格的定性研究者的培养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定性研究是以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的[2],要求从系统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整个过程,而这种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课程训练和课堂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第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定性研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但它同样也是有规范和程序的,从定性研究的产生来看,它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讲,它有着基本的规范要求,这种要求相比定量研究来讲更加难以达到。

(三)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教学材料欠缺

跟定性研究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材与教辅类的。近些年,国内关于定性研究方法的著作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学者编辑出版了一些可以用作定性研究方法教材的著作,代表性的有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文军和蒋逸民的《质性研究概论》、李晓凤和佘双好的《质性研究方法》、范明林、吴军的《质性研究》、陆益龙的《定性社会研究方法》,除了国内的著作外,目前关于定性研究的还有许多国外译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系列丛书中有关定性研究的,主要有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翻译的《定性研究》四卷本,赫伯特·J.鲁宾(Herbert J.Rubin)、艾琳·S.鲁宾(Irene S.Rubin)著《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澳)利亚姆帕特唐、艾子著,郑显兰等译的《质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德国)伍威·弗里克(Uwe Flick)著,孙进译的《质性研究导引》、 (美)艾尔维森(Alvesson,M.),(美)舍尔德贝里(Skoldberg,K.)著,陈仁仁译的《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等。在这些著作中,除了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出版比较早外,其他都是近三、四年出版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术界逐渐获得重视。第二,对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讨论的文章。虽然这部分文献并不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学者们就方法本身所做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促进这一方法的进步和完善,这方面的文献早期的有谢林平《实证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分歧及其融合》(岭南学刊,1997.1)、陈向明的《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6)、《质性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6)、侯龙龙的《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社会学研究,2001.1),近几年,关于定性研究的文献有王锡苓的《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兰州大学学报,2004.5)、刘博的《质性研究中的关系资源利用与身份介入差异——基于个案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思考》(青年研究,2009.6)、王熙的《质性研究中的多重研究关系和伦理“雷区”——一位行动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菲尔·卡尔斯贝肯和任玥的《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与行动取向》(北京大学教育评估,2010.10)、蒋逸民的《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层创方法》和《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10.5,2011.4)、郑庆杰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社会,2011.3)等,从上述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早期的定性研究文章多集中于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为定性研究寻找位置,定性研究方法如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区别等方面,而近期文献所关注的主题则多集中于定性研究方法体系内部,关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技术层面如何更好地改进这一方法,这种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并进一步向着更深入的层次发展。第三,定性研究的案例。虽然从研究成果来看,能够查阅到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数,但这些成果并不都适合用作教学案例。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的,因此,研究者的身份、立场、研究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反省等对研究结果的呈现非常重要,不同的定性研究者对同一对象进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而在现有的很多用定性研究方法做出的有关成果中,研究者很少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个人身份、立场、所思所想详细呈现,读者所能看到的只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互动之后所达成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达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而一个能用于教学的优秀案例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结果,也需要包括从选题到研究的详细经过,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立场,这导致优秀定性研究的案例比较难以获得。

(四)定性研究方法教师缺乏

从目前社会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从事教学的大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领域,虽然他们在读学位期间也有过方法的训练,并且也可能有一些从事定性研究的实际经验,但大多都还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尤其是在定量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学习期间接受的都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训练,这种定量思维不可避免地会被带入教学过程。定性研究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自身有过大量实地研究的经验,而这对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来讲是比较缺乏的。

二、提高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加入方法论的有关内容

方法论是方法体系的基础环节,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教学,都应该在讲授具体方法之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介绍,很多研究者或从事实际教学的人认为方法论属于哲学层次,对于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讲,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事实上,如果不能够了解某种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能够做到依葫芦画瓢,但当情况出现了新变化时,就不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应对,对于定性研究这种比较灵活的研究方法来讲更是如此。当然,在讲授方法论的有关内容时,并不需要非常系统地对方法论进行完整地讲授,但至少要拿出一定的课时数简要地介绍定性研究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理论来源、演进逻辑等,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具体地操作某一方法,而且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对根本性的东西有了理解,才可以避免空洞地从技术层面上争论究竟哪种方法更好。

(二)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方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科学研究,仅仅从理论上对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课时是用于实践训练的。从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来讲,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紧紧围绕其教学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来讲,可以从课堂理论学习、案例教学、小规模研究训练、实地参加研究项目、研究汇报等多个模块进行,尤其要改变一般课程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三)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

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搜集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优秀案例,不仅从社会学领域中,还包括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医学等其他领域中的案例,从中梳理出适合社会学的案例用于教学或课堂讨论。第二,突破定性研究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一方面,现任教师可以通过多参与实地研究增加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使授课教师本人成为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全面型教师,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这种局面一时难以改变的话,也可以通过外聘一些相关领域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兼职或做专题讲座以弥补现有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如一些NGO或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均有着丰富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第三,拓展现有的社会学实践基地,可以与相关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课程训练和实习的现实空间,这种真实场景可以避免人为设计场景过于理想化的不足。第四,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将课堂所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科研的实践机会。

(四)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指标

单一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不太适合定性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要合理、全面、科学地测定学生对定性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融合多种考核形式,可以从试卷、课堂表现、课程训练和参与实践情况几个方面来综合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平时不主动、考前突击背书的死记硬背的应付式学习,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将这门课程从各个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能够真正地将这一工具应用于实际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6.

第5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缺陷;改进方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受到政府以及社区群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城市社区卫生中医师队伍管理存在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卫生中医师队伍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卫生中医师对社区服务功能定位的认识不健全,并不能全心全意的为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医师流失,导致这种现象的问题有许多,主要包括业务发展空间、工作负荷、薪资嗲与、岗位编制等;在展开医疗卫生服务是,并没有经过专题训练,导致服务质量相对较差;社区中医师展开项目相对较少,综合服务能力相对较低。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流程管理存在问题。目前,许多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尚不完善,一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自己的特色,卫生服务不切合实际、不到位、不及时;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组织管理难度大,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人手不足,传达的时间长,准备工作偏差,没有经验丰富的健康教育专家开设健康讲座,导致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实际价值,社区百姓不愿意接受提供的卫生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不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满足现状,导致服务质量相对较低。想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量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改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缺陷的办法

1提高管理者对服务与竞争服务特性的认识程度。通过提高管理者对服务与竞争服务特性的认识程度,通过充分的了解国家的政策,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各种信息,健全监督、投诉机制,通过全面、及时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有效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然后根据卫生服务的实际效果,不断的调整卫生服务策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制定适合自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2建立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灌输企业文化与服务目标与标准,强化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此提高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服务流程,健全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以及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内部营销,理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保证卫生服务营销宣传中的承诺更加准确现实,并尽可能的提供营销中所承诺的服务,为实现承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此不断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3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合理授权,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其中包括慢性疾病管理、重点人群管理、健康教育、义诊、巡诊、医疗等)的指标,将所有工作进行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有效的激发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的提高所有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该强化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例如通过分析医疗纠纷等负性事件,提高所有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4社区健康干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需要专业知识面广、医护对象多元化、工作内容繁琐等特点,需要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具有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应该谨慎工作,重视服务细节,根据医疗对象的实际需求,例如社区老年人睡眠不好、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状况;儿童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干预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增强社区医院和居民的联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以此保证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5做好卫生服务记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医院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差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通过记录病历书、护理记录、用药状况、疾病诊断、危重监护、执行医嘱记录等医疗文件,例如对肺结核患者家庭进行访视,详细的收集居民的客观资料和主观资料,并将家访的资料进行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现存健康问题、协商内容、反应、检查结果等,完成家访后书写一门完整的居民家庭报告。这样当社区居民需要上门卫生服务时,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居民家庭报告,能够比较准确的了解用户的病史,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居民的问题,显著的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能够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改善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空间形态;控制

城市设计导则又称为城市设计指引或城市设计准则,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城市设计导则都有不少定义,总体来说,城市设计导则是对城市设计分析以及比较后的结果,经过了全面评价和确认。城市设计导则是控制城市设计的重要方法,也是将城市设计落实的工具,所以应该包括那些抽象化的文字条款来表述城市设计构想和意图,同时也应该有相对具体的具象技术性语言和图片。这样的话城市设计导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对于设计者的设计行为所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为后续的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工作的指导依据发挥出更高的成效。

1城市设计导则的相关内容

1.1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形成、改善并更新城市个体环境了,而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并且具有层次的目标框架,它建立在社会各种建设需求之间,代表着公众的期望和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充满了创造性的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功能作用发生了改变,所以设计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更多的领域,不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控制中,还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活力、经济开发利益等。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操作手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扩展,来努力实现城市设计目标。

1.2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特点

首先城市设计导则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一份优秀的城市设计导则对于自身表达的分寸肯定是掌握得非常到位的,不至于过于详细让设计师感觉有很大拘束,难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也不会过于抽象和概略,让设计师找不到重点而无从下手。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环境,包括街道、广场、高度、色彩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在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以城市设计导则的实际出发点是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环境,需要把握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非某个具体的要素。在城市设计导则出现的初期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要素规定过于严格,连道路宽度、沿街屋顶的坡度等都有详细的尺寸样式,并强制人们执行,这种严格的控制使得城市设计风格单一且乏味,在今后漫长的发展中,城市设计导则逐渐转为对总体空间环境进行宏观控制,而不再去控制那些构件尺寸等,建筑师摆脱了繁琐的束缚后,也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创作。

其次是绩效管制和规定管制,其中绩效管制主要是告诉设计者“该如何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具体的设计以及达到该目标的途径并不严格控制;而规定管制则相对具体,为了达到控制目的往往使用限定具体对象的形式或是具体手段的方式,比如对某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和材质等进行规定。绩效管制和规定管制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份城市设计导则中,所以绩效管制为“导”,它为项目开发规划出一个设计范围并提供指引,而规定管制为“则”,它对重要元素进行强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元素。

2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

2.1空间形态的控制对象

⑴建筑物要素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实体单元,建筑的形态对于城市结构肌理形态景观特征的影响是最大的,反之,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会给建筑带来影响,城市的变迁会使建筑物的性质发生改变,城市的人口密度的增减和改变会对建筑的规模以及集合方式带来影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对建筑的空间构成等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各种微观角度来更深入的了解城市,比如建筑类型、布局规划、形态特征、高度、色彩、材质等,让城市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因为城市设计就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产生新的设计,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单是设计这个物体本身,还有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⑵开放空间要素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和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在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定义,不过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关注的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比如街道、广场、建筑之间的空地、公共绿地等等,导则对这些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进行功能布局、形态设计、尺寸控制和系统组织等一系列的规范,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准则。

2.2空间形态的控制依据

⑴审美需求

传统的城市设计对于审美经验较为看重,强调城市的建筑和空间视觉质量,而现代城市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了许多,像文化、政治和经济等众多内容都已融于其中,但是不变的是其美学属性。很多历史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会控制周边建筑物的高度,以便新建的建筑物不会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通过保存历史场景的方式来延续历史感和归属感,这就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控制方式。同时在按照审美需求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注意普通大众的喜好,而不是只考虑设计师自己的品味。

⑵空间体验

建筑和城市从形态构成上来说都具有两个要素,即实体和空间,只有将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实现城市设计的目标,处理好建筑物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积极城市空间的创造,在城市设计中我们要尽量创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比如那些内容丰富、有安全感并且气候适宜的地方,对于那些难以完全避免的消极空间比如机动车道等,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或是借助交通政策等来让道路设置更为合理,对于那些可以避免的消极空间则更可以依靠城市设计导则的规范控制作用来消除。其次是重视城市建筑的尺度关系,在城市格局中各种建筑都存在着自身的尺度模数,如果某一区域内的建筑物尺度模数较为接近,那么城市肌理较为细致,反之亦然。为了保持城市肌理的和谐,在实际操作中会用容积率与建筑物最大高度管制相配合。

⑶功能需要

城市设计不仅要为居民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最重要的是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满足土地的价值诉求,在不损害城市后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来提高其利用价值,比如立体化利用土地,通过复合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土地混合使用等等,都可以让土地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次是考虑使用这也就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令人感到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才是成功的,在现代城市设计导则中要考虑到这个方面。

结束语:

在城市设计中,审美需求、功能需求以及空间体验这三种需求往往是混合交杂在一起的,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导则正是运用综合管理手段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共同控制,从而完成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韦希. 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系统研究――武夷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思考[J]. 四川建材,2014,02:78-80.

第7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 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 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 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

2.3 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

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 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 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 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 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 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 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第8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 园林空间 营造 色彩时至今日,全球化倾向愈演愈烈,在这种全球经济趋同的背景之下,保持自身传统设计和地域要求之外,更是对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理念提出了新认识,这种问题也是当今园林设计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建筑事业和施工技术的日趋进步,在国际化的影响之下建筑风格也发生了转变,以园林设计和园林空间营造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环节。

一、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设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居住空间,其在设计中通常都是以自然特征为基础,以环境空间设计为核心来构成的自然空间。但是,这种工作却又不是对自然一般的仿造,而是以借助自然为基础,效仿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园林空间出于自然也高于自然。

1、园林设计概念

园林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采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对施工中所涉及到的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等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才,从而构建和谐完美、生态良好和景色如画的建筑空间,使得其中各项环节都能够达到一致和统一要求。

2、设计理念

在我国,园林设计是一项传统而又新颖的话题,其工作开展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主要是体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也充分的展示出了工作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已经和含义。就现有园林设计分析,我国古代园林众多,尤其是以苏州园林为主的传统园林,其在设计中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但是从整体上分析却是一种始终贯彻着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是集环境艺术、自然艺术、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模式,其在工作中涉及到建筑物、生物、社会等多个不同的学科,既是这诸多学科的应用基础,也是综合创造的体现形式。在园林设计工作中,由于其本身是有点、线、面、立体和色彩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因此在设计工作中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出优美的园林空间。目前,园林设计工作中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充分的按照现有的设计标准进行工作,遵循应有的设计原则和标准。

1.统一与变化原则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统一原则意味着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要能过达成一致,使得各个元素之间都能够形成彼此关联和协调的要求。而变化则说明了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各个构建和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却又是一个整体上统一的态势和发展要求。这种设计原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相互交叉、局部变化的模式,但是其前提是必须要统一而有合理,避免了设计工作中出现整体单调和乏味现象,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以为的强调变化则很容易造成整个工作的杂乱无章和毫无秩序。

2. 对比和相似

由于园林设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要素众多,其中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形态、色彩和质感方面,从而给人产生强烈的形态感情。是个性设计发挥的基础,主要表现在量的太小、多少,方向的前后、左右,层次的高低、错落,形状的曲直、圆润,色彩的明喑、冷暖。材料的光滑粗糙、轻重等方面,设计中要权衡对比与相似的关系。恰当地利用组景的各要素.使物尽其用,个体为整体服务。

3. 均衡

均衡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平衡。

3.1 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简单的、静止的,具有庄严、宁静的特点。对称有三种:一是以一根轴为对称轴的两侧对称,即轴对称。二是以个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三是按一定的角度旋转后的对称为旋转对称。对称均衡是规整的构成形式,有着明显的秩序性,是达到统一的常用手法。

3.2 不对称均衡

不对称均衡则是复杂的、动感的.这和形式的对称没有明显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但是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构图重心,不对称均衡的形式自由、多样、构图活泼自然、富于变化。我国的百典园林中太多采用这种形式筑山、理水、布置庭院。

三、园林空间的营造

1. 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

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首先在立意。立意可通过匾额、楹联、诗文等形式。点染出园林空间的丰富意境.体现出园林空间营造中对社会环境建立的要求。

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另外,园林设计中香味、声音等的巧妙安排,也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无论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鸟鸣山更幽”。都为景物增添了许多情趣。

2. 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

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就是针对场地中一系列客观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现状资源。提出一个空间解决方案。一个合理、巧妙的园林设计。首先要抓住原场地中那些真正本质的、内在的、特别是文化性的东西,将它在设计中表现出来,以一种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反映出有形的空间序列和无形的时间性,使它们体现各自的特性。

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园林空间组织多采用序列关系。以达到合理地组织人流,进行有序活动的目的。景观序列的特性是景观的连续性、流动性和节奏性。园林设计者通过暗示、引导、夸张等处理手法。使人们在三维空间的环境中活动时,不断被引向某一方向或某一空间,游人的观赏路线应与景物展开、融合的细微变化相一致,通过连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设计精美的花坛、石柱或由高大乔木等要素形成的框景、漏景都能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

“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仅以植物为例。植物可以以其不同种类、形状、高度组成空间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园林设计中以建筑体现功能。以植物为主造园并辅助划分环境空间,以园林构造物点缀其间烘托气氛,利用大小、虚实、疏密、明暗、曲直、动静的对比手法,通过巧妙的借景、障景、围合、隔断等手段,设计出尺度、形态、围合程度不近相同的空间,充分表现园林设计的丰富内容和意境。这其间,林缘的晃动、树木的枝杈以及草地的起伏变化,都是构成空间的元素。

第9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宽窄巷子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导语: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之间的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群以及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组成。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较好地处理历史与发展的关系,此案给了好的范例。

1.宽窄巷子改造工程

1.1历史背景

1682年,成都驻防八旗军,清政府修建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属们居住的“满城”。成都的满城始建于1718年,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宝街和小北街,东至东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积约十里。俯看满城,它的主要街道的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其中,宽巷子窄巷子就是长顺街这条蜈蚣东向的两只脚,当时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1.2宽窄巷子改造工程

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时代的影响与摧残,宽窄巷子残破不已。2003年下半年,宽窄巷子历史文化区改造动工。核心区内本着“只迁不拆”的实施原则,即采用产权买断、调换等方式,获取该区域内所有房屋产权,并外迁原所有人和使用人。该区域内近 40%的建筑将要保留,对它们将采取修缮的方式,按照原有的特征进行修复,并完善内部设施。

2008年6月,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后的宽巷子、窄巷子,其旧有的单一居住功能向以“文化、商业、旅游”为核心的功能转变,设置一些区域展示古老艺术和文化,如蜀绣、蜀锦、竹编及漆器艺等;修建了一些特色的纪念馆、旧时的画馆、文馆、茶馆、戏馆等,并且邀请一些顶级艺术家以及文化名人来这里从事创作。院落文化共分为三个主题。宽巷子是“闲生活”区,窄巷子是“慢生活”区,井巷子是“新生活”区。

2.城市设计分析

2.1 建筑形态

宽窄巷子的建筑整体为清代民居风格:深宅大院,黄杨木雕花门窗精巧雅致,古香古色,有的宅院楼梯是花梨木的。建筑物大都控制在1层,少数两层,有天井,为的是保持原址的风格风貌。即便是洋楼或中西合璧风格的院落,也是尽可能恢复当年的建筑风韵。

宽巷子中的宅院“恺庐”,整个宅门的造形既潇洒又不失庄严。解放前夕的“恺庐”是刘文辉部下、川西电台台长陈希和的私宅。

宽巷子37号现是九一堂,是宽窄巷子内最有形式感的餐厅,戏剧化的装饰充满老式的华丽感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以第三进院中央戏台为核心,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纵跨宽、窄两巷,面积近1200平方米。

窄巷子27号为一幢两层小洋楼。 耸立的洋楼与拱起的窗户,慵懒的下午茶时光是窄巷子慢生活的一个典范。

所有建筑组合出的整体风格统一,青灰色调,引人怀念。“整旧如旧”的改造原则维持和恢复了清式民居四合院落群以及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组群,让原本破旧的街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2.2 土地使用

宽窄巷子的核心保护区域容积率控制在1.1-1.2,周边协调区域容积率控制在1.5-2.0。巷子两旁的建筑基本改善和恢复至原有尺度做商用,整体开发强度较低,保持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

2.3空间整合

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巷子平行,东西文化广场的景观节点聚散人流,改造后的宽窄巷子轴线清晰,辨识度相当高。周边风貌协调区轴线的明确与疏通增强了内部空间的流通性。

由于改造前就有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因此,保护区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的天际线视图差异度极高,突出了历史保护区的传统地位;而巷子内的建筑整体高度变化又统一,主要三条巷子D/H比值在1-2,视野开阔度较好同时能近距离欣赏建筑细部;相接的过道D/H比在0.25-0.5,空间封闭感强,让人追忆过去;这样的空间变化带来无穷的游览乐趣。

2.4 步行街

宽窄巷子由3条步行街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通,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在宽窄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广场和西广场。步行街长约400米,宽巷子以6-7米居多,窄巷子4米,街巷距离适宜聚集人气。

2.5道路交通与停车

宽窄巷子地上建筑面积33000m2,地下停车场11000m2。在旧址上改建出新的地下空间。

2.6保护与改造

建筑风貌分类 分类描述 保护措施

一 保护完好的历史建筑,总共7243m2 保护

二 部分构件破坏的历史建筑;格局模糊,但重要构件完好,共2206m2 保护,改善

三 较大损坏 恢复

四 质量一般的传统风貌现代建筑 整治

五 影响风貌的现代建筑 更新

六 违章搭建建筑

2.7 节点与标志

主要入口及节点,设置了青砖设计感的标志,引人注目;特色怀旧文化墙引人入胜,各式各样的店标为其注入了更多乐趣。

3.结语

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在建筑上保留了传统四川民居的特色,同时融合外来文化影响形成的民居结构形态和特点,在功能上恢复了少城作为成都城市文化商业母体的原始功能。里面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体现其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城市要发展,就会有新的建筑产生,文脉可以让我们不时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亮点。其实,在当今发展的大城市大都市里,传统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消亡,文脉与重构给予它们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