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外科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神经外科;感染护理
术中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手术并发症。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比较特殊,如果在手术当中发生感染,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1]尽管目前的感染预防和消毒设施都比较完善,有效地降低了感染率,然而患者的感染情况还是会发生。因此,本院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感染护理当中,并且受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至2012年的50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女患者各25例,患者的年龄在30岁与75岁之间。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护理组,护理组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每组患者的例数均为2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将50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和对照组各25人,护理组给予持续质量改进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正常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中感染率。
1.2.1 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 医院通过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小组让医院护士长进行负责。通过分析神经外科手术中感染的情况、因素、感染的部位,如下呼吸道感染、颅内感染等,制定质量改进措施。
1.2.2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主要护理措施有:提高手术室的卫生程度,加强患者的营养,同时要提高专业护理的强度和次数。下面主要介绍持续质量护理的几种措施:第一,手术室空气质量的下降,会导致手术的感染率较高。因此,提高手术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卫生程度,有效地进行杀菌,减少排菌量。第二,对于一些脑脊液漏患者的手术护理,应该采用常压引流的方法,将引流袋放置在切口平面的下方,防止因为回流而导致感染。第三,在进行脑室外引流的时候,要使用一次性的引流瓶,并且要合理地控制瓶身的高度,防止脑脊液回流产生感染。如果发生引流不通畅的现象,可以采用挤压引流管等方法解决碎块堵塞的现象。第四,对于一些紧急手术患者,消毒措施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每48小时内更换一次导管。在发现疑似污染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更换,以减少感染的几率。对于一些静脉输液,一定要避免使用刺激较大的药物,避免引起炎症而导致感染的现象。在手术的过程当中,要尽量防止细菌进入尿道引起感染,因此可以采用绑带的形式将导管固定在腹部,以免进入尿道引起感染。第五,进行脑颅手术期间,手术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会加大感染的风险。在进行手术的过程当中要采取持续引流措施,防止感染现象发生。[2]
1.2.3 常规护理措施 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是指,在手术之前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常规的消毒措施。防止因为手术的时间过程而导致感染现象的出现。
1.3 统计学计算方法 本院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百分比进行核算,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
2 结 果
2.1 不同部位发生感染概率 本院对护理组和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的感染率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发现,护理组的感染率要比对照组要低。其中护理组的颅内感染人数为5人,占总数的10%,而对照组的感染人数为12人,占总数的24%;下呼吸道护理组的感染人数为3人,占总数的6%,对照组为5人,占总数的10%;尿道护理组感染人数为2人,占总数的4%,对照组为3人,占总数的6%。根据统计发现,护理组的总感染人数为10人,占总数的20%;对照组感染人数为20人,占总数的40%。由此由此看来,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中的感染率。
2.2 不同情况下感染率情况 针对不同因素感染率的情况,本院也作出了相关的统计,在手术时间内护理组的感染人数为5人,占总数的50%,对照组感染人数为5人,占总数的10%。脑脊液漏护理组的感染人数为2人,占总数的4%,对照组感染人数为11人,占总数的22%。脑室外引流护理组的感染人数为2人,占总数的4%,对照组感染人数为4人,占总数的8%。开放性脑损伤护理组感染人数为3人,占总数的6%,对照组感染人数为2人,感染率为4%。
3 讨 论
从上述调查当中得出,经过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感染护理,病人的术中感染率比正常护理下病人的术中感染率要低。由此看来,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中,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3]另外,持续质量改进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并且完善的过程。因此,应该加强对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研究,让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更多地运用到神经外科的护理当中。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付彦丽,章莉.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18):2934-2935.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种以情绪、认知、行为改变为特征,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目前全球总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我国目前重症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约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为主,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情感障碍,导致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尤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纵火,破坏性大,威胁家庭和社会安全,同时因其不能对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因而无法借助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精神病采用三大疗法,即药物治疗、电休克、心理治疗,约有20%的病人经过上述治疗无效,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病。难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经过内科系统住院治疗,连续使用3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且经过电休克、胰岛素等方法治疗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部分患者治疗十分困难,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新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个体素质,器质性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也不明确,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症状的产生,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的失衡有关,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神经递质恢复平衡,可减轻或消除症状。
二、精神外科的历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对两只黑猩猩施行额叶切除术后,发现其兴奋性降低,术前恐怖状态消失,该实验结果在伦敦第二届国际神经精神学术会上发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与神经外科医师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双侧额前叶脑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患者,获得成功,精神外科从无到有,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绍额叶前部白质切断术治疗严重精神病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奖,故此,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外科的创始人,额叶白质切断术也被命名为Moniz- Lima手术。1936年在美国也开始了精神病的手术治疗,美国精神学家Freeman和神经外科学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观点,于1942年设计了标准前额叶白质切断术,使精神外科迅速发展普及。当时在北美约作了50000例手术,在英国约作了10000例,这些病例中几乎2/3为精神分裂症,1/3为情感性精神病,治疗结果:18%精神分裂症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复,但有3.1%病人在术后出现严重人格障碍,1.3%发生癫痫,死亡为0.3%。英国卫生部回顾了1945-1955年间经手术治疗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结局,其中3/4的患者进行了额前叶白质切断术,结果证实手术对情感性精神症状疗效最显著,精神分裂症最差,30%的精神分裂症术后可“完全恢复”、“社会恢复”和“显著进步”,3%的患者术后人格障碍达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恶化,4%死亡。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当时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然而该手术在取得疗效的同时,部分患者遗留无可挽回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许多学者试图在减少脑组织损害而又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对该手术进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该手术虽然几经改良,副作用有所减少,但仍未超出脑白质切除或切断的范畴,终因并发症严重和缺乏明确的神经生理依据,精神外科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批评。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上述手术在世界范围内急骤减少,额叶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9年Spiegel与Wycis首先报告采用立体定向行丘脑背正中核破坏治疗精神病。1962年Foltz与White报告用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术来治疗恶痛、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术,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疗各种严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术,无1例死亡。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神外科,是现代精神外科诞生的标志,它将对脑组织进行纤维切断或切除以阻断神经传导的方法,改为用定向技术进行电凝或射频热凝,使单部位单靶点手术发展为多部位多靶点手术,由一侧半球手术发展为两侧半球同时手术,在减少脑组织损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近几十年,随着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定向手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中。
自1948年以后的历届国际精神病学会议关于精神外科的讨论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认为精神外科对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和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成立“人的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保护国家委员会”,对美国1971年至于1973年间每年所进行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手术并未导致明显的精神缺陷;美国国会1977年在对手术病例历经3年调查后发表了《关于精神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并驳斥了一些认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无效的臆测,为该学科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和医疗发达国家均有精神外科手术开展,每年报道约数百例,以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和癫痫性精神障碍为主。
三、中国精神外科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精神外科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后国内有学者进行了少量的额叶白质切除术,因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快终止。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内陆续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了一些地区开展精神外科的经验。1988年首届精神外科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交流论文30余篇,手术病例542例,代表们对我国精神外科发展的现状、学术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进精神外科健康、稳定地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立体定向手术虽然有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有限制和科学地开展。会议对精神外科手术病人的选择、手术操作规程、并发症的预防、量表的应用、疗效评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起草了《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关于现代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精神外科研讨会上,交流论文99篇,手术病例943人次。从这次交流论文看,我国精神外科手术病例选择规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仪和射频仪进行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
目前通过精神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顽固性强迫症、癫痫、癫痫性精神障碍、药物依赖等。近十年随着大型定向仪,新型射频仪,微电极,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应用,手术定为更准确,疗效更佳,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手术方法也由单靶点毁损发展到多靶点毁损,手术效率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与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确定,手术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尽管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对边缘系统的Papez环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确定这些结构与人类的情绪、行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在动物实验中无法制造出相应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拟手术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精神外科争议的焦点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进行的脑白质切断或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出现记忆、智能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并发症,在社会舆论的过分渲染下,使人们对精神外科手术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术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医师从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精神外科手术的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很多类型的精神病有自动缓解期,这往往被统计在手术疗效内,使得疗效评定欠客观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医学观点的争论,还涉及较多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伦理道德问题及特殊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将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选择政治犯或有色人种进行精神科手术。科学家担心一旦精神外科手术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将反对他们的人们变成没有独立思考、盲目执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国家曾立法加以禁止。尽管美国国会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疗效,但某些州议会仍通过立法对精神外科手术严加限制或禁止。许多国家的精神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繁杂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使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愿涉及此领域。另外,许多权威性医学杂志为了避免引起伦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争论,不愿登载有关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论文大多只出现在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中,影响了这一学科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发展。
精神外科术后的随防与评价也是精神外科中复杂、困难而又充满争议的环节,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观诊断标准及病情轻重的客观衡量指标,精神科量表的评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精神外科的术后评价更是牵涉到精神科、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学科,标准统一困难,制定更科学、客观和易行的疗效评定标准,也是精神外科面临问题之一。
精神外科是现代医学中最复杂的学科之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已降低至可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很多国家重新恢复了对精神外科的热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神经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应密切合作,对手术适应症、手术部位及范围达成共识,制定科学的、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深入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学负责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稳步发展。
脊髓血管畸形经栓塞后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机制探讨 樊会堂,凌锋,刘英伟
颅内脑膜瘤的分级与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 刘玉光,李玉,王宏伟,刘猛,朱树干,吴承远,张庆林
DMF对胶质瘤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田宇,陈宝琴,赵兴利,田洋,赵丛海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的理化性质-体外实验 姜除寒,吴中学,李佑祥,亓卫国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缺失及意义 綦斌,刘占川
Hunt-Hess高分级破裂脑动脉瘤即刻抢救与急性期手术 尹卫,朴颖哲,刘海生
MDS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 段传志,李铁林,汪求精,杨绮帆,柯以铨,徐如祥
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附4例报告) 詹升全,林晓风,许作奎,林志俊,李昭杰,陈少华,邱前辉,唐凯
立体定向标记经脑窥镜显微手术脑深部肿瘤切除 田进军,张建林,张修宝,付鹏,吕正文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 张天益,刘庆祥,高玉英,王银祥,丘冠环,黄育弛
细孔钻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田庆清,陈会召,徐勤伟,张明然
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曲霉菌性脑脓肿1例 索耀华,王破,景猛
内窥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32例报告) 潘乃梁,黄凯,梁水权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8例 马真源,代金应,索新文,任士贵
慢性硬膜下血肿床边治疗32例体会 谭翱,芭伺婺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治疗性闭塞与闭塞试验 杨华,凌锋
硬脊膜动静脉瘘 黄庆,李铁林
立体定向引导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脑胶质瘤 张世忠,张积仁,徐如祥
影像导向下颅内异物摘除 魏建军,晁迎九
颅中窝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张锡增,王如密,刘峥,王守森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伴脑疝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赵建农,陈健龙,王嘉充,王宇田
锥颅抽吸尿激酶冲洗治疗破入脑室的高血压脑出血 宋睿,吕福林,陈元朝,段作峰,高进喜,李绍清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表皮样囊肿 韩军,段云平,陈岩,张安福,于志斌
高位颈静脉球2例 张新定,张建生,裘明德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再出血1例 吴芬培,庞永,赖勇,叶富成
慢性硬膜下血肿并高血压多发颅内出血1例 贾元光
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治疗丘脑脓肿 郑伟明,瞿宣兴,陈伟建,林岩崇,钟鸣,谭显西,郭献忠
心房肽病理生理与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杨俊,徐如祥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进展 田增民
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李贵福,舒航
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脑出血1例 张树春,毛伊斌
伽玛刀联合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囊性肿瘤 徐德生,郑立高,康春生,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张丽菌,田立新
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的手术并发症 陈祎招,徐如祥,张新伟,柯以栓,周谷兰,王向宇,杨鹏飞,马德选
颅骨板障内脑膜瘤2例报告 孙志扬,王文仲,岳志健
脑转移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雷鹏,张玉,荔志云,王钰,武弋
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徐侃,周冯,王坚,张巍峰
TNF-a/VP16系统对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张荣,周良辅,周范民,王晨,王宇倩,顾建新
引起脑干受压胆脂瘤的临床评价 张力伟,杨国瑞,吴安华,宋伟峰
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惠国桢
胶质瘤的分子外科治疗 黄强,董军
RV-HSV-TKc/GCV治疗脑胶质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王伟民,朱诚,胡加飞,张晓鹏,蔡如珏,袁国良,卢亦成
胶质瘤分子导向毒素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应 董军,罗良生,黄强,王爱东,兰青
恶性星形胶质瘤中转录因子的表达异常 庞力,周良辅,龚佳蕾,金莹
光动力疗法辅助手术治疗功能区脑胶质瘤 胡韶山,王齐,岳武,史怀璋,宋学明
功能区及其邻近部位胶质瘤的立体定向等体积切除术 朱丹,张久伟,孙雪峰,成良正
巨大脑胶质瘤伽玛刀分次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赵洪洋,李美华,王骏业
3D-CT/3D-CTA 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吴劲松,陈爽,毛颖,周良辅,陈衔城,左长京
高血压脑出血术中迷走神经血管减压的降压疗效 孙克华,傅华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杨开军,刘承勇,王克万,黄理金
立体定向杏仁核、海马毁损术治疗颞叶癫痫 漆松涛,黄理金,杨开军,刘承勇,王克万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
MR导向下立体定向显微直视手术摘除中央区脑囊虫病灶 魏建军,钱若兵,李光群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马骏常,义刘,宏毅
精神分裂症伽玛刀治疗(附13例报告) 张金伟,李冰,张丽君,刘灿虎,金道云
丘脑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4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于加省,李勇杰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诸葛启钏,吴近森,吴哲褒,叶盛,瞿宣兴
蝶窦囊肿神经外科的诊断治疗 沙成,杨玉明,王长春,谢红雯,刘树山
硬脑膜转移性癌病继发硬脑膜下血肿 贾成武,王仁春,于春永,赖杰宇,孙永安
颅内原发性多发肿瘤7例报告 郭韬史,文化,辛海英
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例报告 范磊,张剑宁,吕韶民,刘泽云
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 潘昕,李中林,刘勇,倪鸣山
脑磁图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喻廉,傅先明
现代癫痫外科的癫痫源定位进展 刘智良,徐如祥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马逸,李岩峰,史万超
脑动静脉畸形的伽玛刀治疗 杨冰,陈衔城,吴劲松,潘力,戴嘉中,王滨江,张卫军
神经导航注册准确性的实验研究 杜固宏,周良辅,毛颖
微创脑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 毕尚青,周怀根
斜坡显微解剖和颞肌瓣重建斜坡硬膜初探 黄安炀,刘运生,莫大鹏
人胚中脑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 李庆国,梁鹏,武俏丽,高光强,林志国,刘恩重,戴钦舜
人脑胶质瘤PTEN基因变异的研究 杨卫忠,王锐,石松生,倪天瑞
10例海绵窦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许培源,付林,朱强,张祖勇,陈锋,江林涌,杜权
脑干血肿的立体定向治疗 崔志强,孟庆芬,王占祥,修波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松果体区肿瘤12例近期疗效观察 赵贤军,张永权,刘文力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首次CT特征 陈劲松,杨柯,田少斌,庹秀均,郭义雄,卢亦成
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研究 马玉德,张世忠,魏书航,安中华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报告 张新中,杨瑞民,王利军,王大明
立体定向微创术及亚低温治疗急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 成力伟,田达,叶碎林,张诚,张学磊,王伟明,金一勤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 冯智君
颈段硬脊膜外血管畸形1例报告 宁东虎,孙之洞,仝海波
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 刘明,王树新,刘启峰,刘玉河,胡泉
CT定位血肿碎吸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杨光
儿童手汗症的微侵袭疗法 高明见
Google与Guidebeam 刘恩重
脑胶质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林健,王伟民,徐如祥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作用机制 钟强,于新,刘宗惠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脊索瘤 郭韬,史文化,赵玉卿,侯艳丽
经鼻孔内镜下鞍区及鞍下手术(附26例报告) 马进显,罗杰,焦政安,宋玉,胡成旺,及时雨,靳栋梁,龚秀娥
颈椎前侧方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5例 许雍耿,张雪明,丁培民,董伟毅,陈功,李蓉
经针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张文彬,王献清,闫长祥,张忠,张福生
脊柱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报告 张恭逊,邓勇,郭涛,陈登俊,周秀华,杨诚
脑内多发性脓肿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1例报告 胡家正,吕明学,徐义富,蒋永明,陶宁,林爱国,吕长兴
核素显像监测脑室-腹腔分流管 秦利萍,朱虹,常林凤,李晓红
应用电视内镜颅-鼻联合入路切除大型颅底沟通瘤2例报告 魏麟,张庆林,张大良,胡永生,华峄红,李忠亮,毕建海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致反复鼻衄的诊断及血管内治疗2例报告 戴琳孙,何理盛,肖文惠,杨劲松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附32例报告) 郑虎林,张剑宁,李军,高建忠,郝东宁,刘彦西,车震
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宁东虎,秦丽艳,黄彦声,朱俊荷
上矢状窦血栓的外科治疗(附4例报告) 崔建军,蔺志清
经眉弓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例报告 张荣伟,袁绍纪,张洪俊,陈世文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娄晓辉,张亚卓
经岩骨后部入路在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梁树立,漆松涛,彭林,李安民
神经外科术中脑保护技术浅谈-手术操作与脑保护(二) 王向宇,王伟民
关键词:枕颈畸形 颅底凹陷症 吞咽困难 误诊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发育畸形,是枕颈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1-2],是指枕骨大孔为主的周围颅底骨组织陷入颅腔,导致枕骨大孔狭窄,引起脑干、延-颈髓、小脑、颅神经及周围血管受压而出现临床表现的枕颈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多认为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多以神经压迫症状为主,且潜伏期长、隐匿性强。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压迫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等,磁共振成像(MRI)和CT能全面观察枕骨大孔周围骨性结构异常,显示软组织及延颈髓受压情况,对诊断颅底凹陷症有优势。若患者无明显症状,可选择保守治疗;出现临床表现时,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因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易引起误诊及漏诊。现分析我院收治的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颅底凹陷症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46岁,既往体健。于2019年4月9日因“吞咽困难3个月余,呼吸困难3 d,加重1 d主诉”入院。患者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伴吞咽疼痛,未特殊处理。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伴乏力、纳差,至当地医院就诊,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下降,紧急行气管插管术,插管过程中见咽喉部有一新生物。入我科查体。查体:体温37.6℃,脉搏84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133/78 mmHg[去甲肾上腺素0.2μg/(kg·min)泵入],SpO298%(FiO245%),格拉斯评分10分(E3V1M6),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侧Babinski征阳性,四肢肌力4+级。入院CT:左侧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鼻咽Ca。气管插管影像,口咽及喉咽部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环池、小脑桥脑池扩大。初步诊断为“左侧鼻咽部新生物:鼻咽Ca?上气道梗阻”。治疗:于2019年4月14日行气管切开,床旁行喉镜检查后鼻咽部未见明显新生物,修正诊断:急性会厌炎。予抗感染、消肿治疗,予间断脱机,多次脱机过程中观察患者有呼吸暂停、二氧化碳潴留,结合临床资料不排除中枢性因素引起,复查CT提示:左侧鼻咽部软组织增厚较前减轻,炎症可能;气管切开、插管影像;口咽及喉咽部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并咽腔变窄;扫描范围内颅底凹陷症影像(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能。颅脑MRI:颅颈联合部发育畸形:(1)颅底凹陷,明显推挤颈延髓交界区;(2)环枕融合;(3)环枢关节半脱位;(4)小脑扁桃体下疝。桥前池及双侧桥小脑角池明显增宽。修正诊断为:(1)颅颈联合部发育畸形:(1)颅底凹陷;(2)环枕融合;(3)环枢关节半脱位;(4)小脑扁桃体下疝;(2)中枢性呼吸衰竭;(3)急性会厌炎;(4)上气道梗阻。请神经外科评估后有手术指征,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出院后失访。
2 疾病概述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为主的颅底骨组织陷入颅腔,枢椎齿状突上移并进入枕骨大孔,使枕骨大孔狭窄,后颅窝变小,导致脑桥、延髓、小脑、颈髓和神经根受压、牵拉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有椎动脉受压致后循环缺血的表现[3]。
2.1 发病机制
颅底凹陷症于1901年首次被报道,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Menezes等[4]认为,颅底凹陷症发病多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扁平颅底、枕颈融合等相关。而Smoker等[5]则认为颅底凹陷症的发生时期可能为胎儿围生期,但目前为止仍未能明确其发病机制。其分型在临床上也有较大争议[6-7],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前者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1]。Goel等[8]根据有无寰齿间距增大分为2型,合并为A型,不合并则为B型。王建华等[6]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型。目前虽已有许多分型方法,但仍有大量学者对其分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2.2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该病潜伏期长,隐匿性强,临床表现多样化,多难以诊断[9]。随年龄增加,颅颈部的关节退行性改变及韧带松弛,颈枕区关节不稳定移位,压迫延-颈脊髓而出现症状[10]。枕骨大骨区综合征的症状及体征[1,11]包括以下内容。
2.2.1 颈神经根脊髓征
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肌萎缩、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阳性等
2.2.2 后组颅神经征
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发音不清、舌肌萎缩、胸锁乳突肌无力、咽反射减弱等。
2.2.3 上位颈髓及延髓征
四肢轻瘫、锥体束受累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等。
2.2.4 小脑征
眼球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
2.2.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
2.2.6 颅内压增高症状
晚期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水肿等,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等。
此外,患者可出现特征性外貌,如颈短、身材矮小、面部不对称、斜颈、后发际线低、高架肩畸形等。查体时还可出现下视性眼球震颤和直立性低血压等[12]。
2.3 辅助检查
颅底凹陷症的最初诊断是基于X线,但CT与MRI提高了颅底凹陷症的显示效果,能全面观察枕骨大孔周围骨性结构异常,显示软组织及延颈髓受压情况,在诊断颅底凹陷症中有明显优势[13-14]。X线平片中常用诊断径线有腭枕线,若枢椎齿状突超过此线以上3 mm即为异常,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方式[15]。CT表现为枕骨斜坡畸形,寰枕脱位、融合畸形、枢椎齿状突垂直高位凸向枕骨大孔内。周围软组织的可见齿状突后移及横韧带撕裂、延颈髓后曲、延髓受压,可合并枕骨大孔疝、脊髓空洞症及蛛网膜囊肿等[16]。在临床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骨结构畸形程度不一定相符,但与延脊髓受压、小脑扁桃体疝及脊髓空洞相关,MRI在颅底凹陷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怀疑颅底凹陷的患者检查首选MRI,从齿状突尖到内腔线的距离,即从硬腭后缘刀枕骨大孔背缘的距离,是诊断颅底凹陷症最常用的指标。而王泽忠等[17]也提出测量MRI图像上“后颅凹深度”径线绝对值来诊断颅底凹陷症。对于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也较多。
2.4 鉴别诊断
颅底凹陷症的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且因压迫部位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应进一步与后颅窝或枕骨大孔区占位、脊髓空洞症(可与颅底凹陷症合并存在)、多发性硬化以及脑干、小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疾病相鉴别,而鉴别的重要依据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2.5 治疗
若患者无压迫症状,可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一旦出现症状时,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神经压迫症状,维持枕颈区稳定,而手术方式则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全身基础情况以及外科医生经验进行个体化选择[2,18-19]。目前在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方式上存在许多争议。手术方式不同,手术入路也不同,也有各自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经口咽入路可以用于颅颈区腹侧受压患者;后正中入路用于后侧受压明显,解除神经压迫症状;而后外侧入路由于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开展较少,可以用于前后侧均明显受压患者[20]。随着医学的发展,微创、内镜技术不断普及,也有许多学者将内镜技术应用到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治疗中,使得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颅底凹陷症手术复杂,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还仍重而道远。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回顾此病例,颅底凹陷症诊断明确,初步分析,该患者属于原发性,为先天发育异常,已出现颈神经根脊髓征(双侧肢体麻木、无力)、后组颅神经损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位颈髓及延髓损害(锥体束征、吞咽及呼吸困难等)等枕骨大骨区综合征。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此次误诊,很大程度是忽略了许多提示性信息,如病史中有四肢乏力、麻木,入院CT提示“脑积水”,查体有双侧Babinski征等阳性发现。通过对颅底凹陷症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等进行回顾,加深了对本疾病的了解。鼻咽癌与颅底凹陷症在疾病的进展中都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两者发病部位及发病机制截然不同,手术治疗方案也存在根本性差异,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以及盲目依赖辅助检查,是造成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应从此病例中吸取教训,避免因误诊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3.2 小结
本病例值得反思,临床工作中,对于诊治过程中任何阳性发现,都要予以重视,应整体分析病史,拓宽思路,进一步明确当前诊断是否正确或是否存在合并症,不应该被习惯性思维所局限,更不能主观臆断、盲目下结论;同时,医师也不能过度依赖辅助检查,应该持有批判性、辩证思维,对临床资料应该客观、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遇到误诊或漏诊的病例时,应该及时总结分析、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对疾病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文同龙,徐兆万,孙丽媛.颅底凹陷症分型的再研究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6,38(3):166-169.
[2]汤四昌,盛伟斌.颅底凹陷症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1):290-291.
[3]Goel A,Bhatjiwale M,Desai K,et al.A study based on 190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J].J Neurosurg,1998,88(6):962-968.
[4]Menezes AH,Van Gilder JC,Graf CJ,et al.Craniocervical abnormalities. A comprehensive surgical approach[J].J Neurosurg,1980,53(4):444-455.
[5]Smoker WR,Khanna G.Imaging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J].Childs Nerv Syst,2008,24(10):1123-1145.
[6]王建华,尹庆水,夏虹,等.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其意义[J].中华脊柱脊髓杂志,2011,21(4):290-294.
[7]Goel A.Treatment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by atlantoaxial joint distraction and direct lateral mass fixation[J].J Neurosurg Spine,2004,1(3):281-286.
[8]张秋航,严波,郭宏川,等.内镜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治疗颅底凹陷[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30(7):658-662.
[9]郑虎林,陈晨.35例颅底凹陷症治疗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4,22(9):122-123.
[10]袁慧敏,武春明,刘佳欢,等.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6,28(12):42-45.
[1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05-406.
[12]叶菲,杨烜,胡银,等.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318.
[13]白民学,邱成林,刘俊.颅底凹陷症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分型[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4):364-366.
[14]刘鑫,孙兆忠.颅底凹陷症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策略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40(4):291-293.
[15]张宗宝,潘文,张锦祥.X线平片、MRI对颅颈交界部畸形的诊断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09,6:26-27.
[16]郭团茂,曹伟宁.伴颈髓损伤的颅底凹陷合并颅颈交界区多发混合畸形1例[J].疑难病杂志,2018,17(5):522-523.
[17]王泽忠,杨广夫,鱼博浪,等.颅底凹陷症的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2:77-79.
[18]程飞.复杂颅底凹陷畸形的手术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4):75-76.
1举证责任倒置概述
举证责任倒置的法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 年4 月1 日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二是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1]以及其配套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所谓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 只要病人提出诉讼, 医方就应当列举事实及证据材料, 证明自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 否则医方就要承担责任[2]。
从法律的角度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对医疗护理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神经外科遇到的危重、昏迷病人较多且住院时间长;急症及受意外伤害病人也较多, 护理工作紧张、忙碌,往往导致部分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不规范,甚至出现不应有的疏漏,从而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使医方在诉讼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护理人员正确认识举证责任倒置, 在工作中更好地知法、用法并依法行事以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成为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2 护理程序中记录“证据”的管理
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如果护士按规定实施了各项护理措施, 而没有详细的护理记录, 一旦出现纠纷, 就没有确凿的证据为自己辩解。做好护理记录应坚持如下原则:①真实原则。护理记录要真实, 写你应做的, 做你所写的, 记录做过的, 杜绝虚填观测结果,做过的事情也要防止漏记。②及时准确原则。护理记录最好随做随写, 及时详细的记录在指定的记录单上。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 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并签字, 不得采用刮、涂等方法掩盖。如果治疗已经进行, 但没有显示在记录上,同样不具有法律效力。③完整原则。护理记录要完整,从病人入院直至出院必须完整的记录护理过程,具体可分为三阶段记录。
2.1 新入院记录 ①内容。记录患者入院时间、方式,在全面检查患者的基础上记录其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有无活动障碍(有障碍者写出肌力分级)、主诉症状和体征、阳性的辅助检查结果(如CT、X线摄片等)、饮食、护理级别、治疗和护理措施。②要求。主诉要求写明主诉或代主诉,因本科患者意识不清者较多见。若是车祸要写明撞伤经过,并与医生叙述一致。此外,症状与体征要写全面、准确,特别是对目前病情或状况判断有明显意义的资料,如颅底骨折患者有无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合并骨折者有无局部肿胀、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和末梢循环情况;视力障碍者写明视力程度;呼吸困难者写明血氧饱和度;皮肤外伤者记录外伤范围、程度等,不可漏写。此处是最初病情的叙述,易引起纠纷。
2.2 住院期间记录 ①病情记录。按医嘱要求,危重患者1~2 h或4~8 h记录1次,一级护理1~2 d记录1次,二级护理2~4 d记录1次,三级护理4~6 d记录1次。记录内容为时间、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和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病情变化时要随时记录。记录病情变化的时间,患者主诉及客观资料,报告医生时间,有无治疗、护理措施及效果。要求记录及时、准确,其他病情内容要与第一次或前次记录有连续性,如偏瘫者肌力有无恢复,脑脊液漏是否停止,意识障碍者其程度有无减轻或加重,有哪些主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②手术患者记录。术前晚记录术前准备完成的情况、患者心理状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术前测体温、血压,女患者了解有无月经来潮等。术后患者首次应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全麻者是否已苏醒,各种插管、引流管的保留情况,头部引流管置于颅内的部位、是否通畅,伤口敷料是否完整,治疗、护理措施、饮食以及护理级别等。另外根据手术的部位不同侧重记录或根据医嘱记录特殊内容。如垂体瘤患者术后记录尿量,视力障碍患者记录视力恢复情况,动脉瘤患者术后记录血压变化等。另外还要记录进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一般手术且无特殊要求者术后连续记录三个班次,有医嘱要求者按医嘱要求记录。③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如多尿患者尿比重、尿钠和贫血患者血色素等只记结果,不对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体现记录的客观性[3]。④其它。当患者或家属拒绝执行某些必需的治疗或护理措施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耐心解释,无效后将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并要求患者或家属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以防因此而可能引起的医疗纠纷。例如给患者配血时患者怕感染上某些疾病拒绝采血或输血,家属拒绝给患者按时翻身等,应要求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
2.3出院记录 记录出院当天情况,患者的出院指导及离院时间,死亡者要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3 增强法制观念,尊重病人,保护自己
整体护理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涉及到每一位护理人员, 是人人参与的过程。执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 才能更好的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及医院的合法权利。首先要尊重病人的权利, 完善签字记录,整体护理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尊重病人的所有权利。因此做每一项治疗、护理时应认真解释, 取得病人或家属同意。其次要善于保护自身权益, 严格完善签字记录;执行临时医嘱后, 立即签字, 签字时间应和医嘱时间相同; 病人请假未准私自外出时, 在护理记录上写明并与医生共同签字; 病人或家属拒绝某项治疗、护理时, 应让病人或家属与护士在护理病历上共同签字, 作为证据; 对有创伤性的护理操作, 不管病人是否选择, 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字以示知情同意[3]; 规范收费制度, 每日发放一日清单。住院病人可随时向护士长或护士要求查知自己的医疗费使用的详细情况, 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交给病人一份费用明细单。 病人的静脉用药由更换输液瓶的护士与家属共同在一日清单上签字, 让病人和家属安心、放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6.
[2]肖复兴, 雷正元. 医疗纠纷中的归责原则与责任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1,21(11):23-25.
作者:【日】冈田武彦
译者:吴光 钱明 屠承先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49.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不仅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历史作用,而且系统和细致地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分化、演变和明代中后期王门各派各家的离合同异、学术宗旨,并以阳明学、阳明后学与朱、陆之学,特别是明末其他儒学流派做了具体而微的对比。不仅能使读者宏观而系统地了解明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而且能给读者以很大的思想启迪,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史蒂夫・马丁 诺瓦・戈尔茨坦
译者:苏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百万级畅销书《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全新力作,书中列举了52个微小却重大的影响力提升技巧,告诉你如何在如今这个充满“套路”的时代里用最小的细节改变成就结果上最大的差异变化,并成功影响他人。
本书完整且细致地揭示了失败和成功之间存在着的细节差别,手把手教会你掌握可以影响他人并逆转自我人生的极具创造力和科学性的影响力法则,并将在职场沟通、员工激励、商业谈判、家庭教育等各个工作和生活领域对你产生持续且深远的超级影响力!
《圣迹图:孔子文化日历》
作者:尹小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价:98.00元
内容简介:
现代人大多倾向于从电脑、手机上读取日期,而日历并未因此消失,相反,内容更加多样,成为书斋雅物,学人良友。
对许多人来说,孔子或许只是某种僵硬刻板的文化标签。因此,《圣迹图》从圣人迹、列国游、至圣言、文献录、弟子贤、诗家说、海外评等方面入手,一日一题,图文并茂。在详尽细节和多维度品评再叙里,展示出孔子的经历、信念及性情。让圣哲形象重新鲜活起来。
有所亲近,则有所体悟。孔子手无权杖却心系天下,历经乱世而坚守理想。碰触这样一位人物,也会激发一定思考。使用日历形式,在时光轮转中,阅读圣哲,记叙自我,两千年前的对话,由此延绵不绝。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美】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何雨珈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肺疾病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RICU诊断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33至84岁,平均68.6岁。。其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患者50例,由于气管切开导致的10例,侵袭性留置管内的20例,其它因素导致的有16例。
1.2重症病房肺疾病
a.概述:重症肺疾病是指除肺疾病常见呼吸系统病况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是目前临床表现最危重的症状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病原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的疾病,例如,败血症、脓胸、心包炎、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使得患者更加痛苦,使得治疗更加的困难。
b.病因: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但凡能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可以导致肺疾病。肺疾病也分有很多种,各色各样。病原体最常见的是由呼吸道侵入,也可以经血行入肺。严重者就是导致重症肺疾病。
c.病理生理:肺泡腔内存在有炎症渗出物,那是由于病原体入侵到肺部的缘故;肺泡壁增厚,由于肺泡壁充血水肿;还有支气管也会因此粘膜水肿,官腔变得更加的狭窄,会导致唤气和通气出现一定的问题,进一步的导致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储留,会出现代偿性的呼吸与心率增快,这个结果也是为了唤气和通气,严重也会产生衰竭。严重的情况下会看到有毒血症,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而这些都是病原体在作怪。缺氧、二氧化碳储留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一系列生理系统都会由于缺氧、二氧化碳储留及毒血症引起。
1.3方法
对于研究对象都进行相同的综合治疗,并对实验组进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及心理护理等有效护理,而对照组仅是常规护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二、干预护理对策
1.1 控制对策
a.安全正确的使用药物,例如抗生素和激素类的药物,药物的正确选择是预防COPD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b.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进行各种侵入性诊断的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切记坚持使用无菌操作规程,并对侵入性的器械加强清洗消毒等步骤。
c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除了对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严格要求外,还应该立即对发病原因和患者的治疗加大重视,毕竟和其他的步骤同等重要,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病原的检测,积极的观察治疗,并且,还要加强治疗的方法。在保证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治疗时间,加强护理和病房管理以及院内感染和预防。
1.2干预护理
进行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脉搏、呼吸及血压等生命特征,并对患者有无并发症和诱发因素等注意观察。对于一些缺氧患者,应随时做好吸氧准备,做好血气监测等工作,确保患者安全及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对其进行记录。在使用药物时,也有严格的控制,才不会对患者带来不良效果,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也要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控制,从而保证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于患者也要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过敏患者,要适时的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营养的供给,保证患者的健康。对于患者,不仅是生理上的护理,心理上尤其重要,对于重症监护病房肺疾病患者,告诉ICU患者集中了全院最好的医疗技术人才和抢救设备,治疗时间长,病情易发作,导致患者的心理更叫烦躁,因此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安抚。由于经济压力带来的负担,导致患者的家属的心理也沉重,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做好安抚工作,对他的心理进行护理。
三、统计结果
3.1 详见表1
3.2 详见表2.
四、讨论
种呼吸系统疾病也会引起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其中COPD最易发生,肺炎及哮喘不例外,比率不算低,分别为22.2%和11.1%。COPD在急性发作时期,消灭机体的正常菌株常常用光谱抗生素,真菌也会作怪,易引起感染。呼吸内科病房患者,严重基础疾病者最为严重,抵抗能力弱,很容易患肺疾病。
在临床上,肺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并且发病率高,也是死亡率最大的一种病情。由于患者都属于年龄比较大的,因此患者的免疫功能很弱,不够完善,病发速度较快。并且四季发病率都高,治疗时间较长。在护理过程中要很细心认真,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做好饮食护理,更应该注意不易食物的接触,做到随时对病情进行观察,及早发现呼吸困难等心率衰竭的先兆症状。在出院后,医护人员应对家属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教会家属如何照顾病人,如何照料患者,如何给予营养的补充等知识。帮助患者更快、更好、更早的恢复。重症监护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表现,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极大的帮助和改善。
研究表明,从目前相关的临床实践和统计出的结果来看,针对重症监护肺疾病患者症状及用药等方面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皮肤缓解时间、恢复时间两项指标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次,干预组总有效率达89.8,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79.1,两组比较可看到,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翠华. 重症监护病房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4:527-528.
[2]刘精霞.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4:521.
[3]高美燕,杜超. 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02:218-220.
[4]王汇,沙亚丽. 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6:39-40.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文化相关,由此普遍要求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的全方位护理。无陪护模式配合限制性或其他类型的探视制度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随着医学专业的细化,疾病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也日趋完善,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专科ICU的无陪护管理模式及流程。国内对专科ICU无陪护模式及探视制度的管理尚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旨在借鉴ICU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为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提供依据。
1.概述
(1)无陪护理模式 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模式是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和心理照护,多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因收治病人的病情危重,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者需要呼吸机、床边血滤等仪器治疗,为防止感染而严格控制家属留陪。
(2)护士准入资质 在欧美,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急危重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国内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也日趋完善,并在逐步建立专科ICU护士的准入标准,使我国的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培养与ICU的发展相匹配。
(3)患者准入标准 本专科疾病范围内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2.专科重症监护无陪护病房实施的优势
(1)分担家属的压力。国内的诸多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老人,不仅要照顾病人,而且还要兼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顾病人的过程是繁重、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要具备一定技术性的工作,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压力。
(2)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疗效。无陪护病房的实施要求护士全面参与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在护理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病人各大系统的病情外在反映,观察重点并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的控制病情。
(3)提升护士的专业程度。目前的重症监护病房缺乏足够适应专科ICU护理的高素质护士,因收治病种的专科化程度较强,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必须掌握胰腺炎液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需熟练掌握动脉穿刺抽取血气分析、肠内肠外营养输注的护理等专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也极大的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程度。
3.无陪护病房实施的难点
(1)人力资源配置数量 合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是配置基础,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床位数与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比为1:(2.5-3)以上。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床位利用率应不超过80%,以满足医疗运行和院感规范的需要。关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护患比的核算方法,目前国内常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法。
a.以病人的需要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NAS(Nursing Activities Score)可反映81%的护理工作量,认为一名护士可以护理一名NAS评分为46.5分的病人[2]。
b.以护理问题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ICNSS(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其核心是应用量表来计算护理工作量,认为评分在16-22分时,可以采取的护患比为0.5:1,评分在23-32分时,护患比为1:1,评分在30-40分时,护患比为1.5:1,>40分时,护患比为2:1[3]。
c.根据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APACHE Ⅱ(The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我院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的该评分法对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评估,间接指导护士的人力配备。但是有研究表明,其评价出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所需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加上各种抢救仪器及治疗护理措施的应用,该方法评估护理工作量并不能客观的反映护士的工作负荷[4]。
d.根据治疗干预措施所消耗的护理时间进行配置 TISS 28(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28),有研究表明其只反映了43.3%的护理工作内容,用来评估护理工作时间欠缺合理性。
(2)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ICU是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和监护的特殊病房,其知识更新快,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和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应具备更高的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护士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够胜任。有研究表明,ICU护士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三个纬度,共13个要素。
a.个性特征纬度包括责任心、关爱利人、身心素质、压力应对、爱岗敬业。
b.知识技能纬度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判断和应变、主动学习、医疗器械使用、法律意识、护理操作技能。
c.人际交往纬度包括人际沟通和合作性。
(2)护理工作内容配比 护理工作内容繁琐,文书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时间。在大部分医院,输液配制中心的建立仍旧是很困难的,病房的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液体配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
(3)对医、护患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a.沟通对象的多元性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其家属群体众多,尤其是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在家属群体中甄别出重点沟通对象,才能够保证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b.沟通内容的复杂和多样性 沟通的内容包括病情变化和进展,特殊治疗,费用等,沟通的内容常包括了重症患者在监护病房中的点点滴滴,医护人员对沟通内容把握的完全性程度会影响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c.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困难 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家人生病放下工作也要陪护在床边,无陪护管理让家属对病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受到的生活照顾而担忧,如果生活护理中的细节不到位,常常会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
d.沟通的投入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工作量太大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e.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差异性 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沟通技巧培训,以及对沟通的主动性不够等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
4.探视管理
合理的探视制度是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现有的探视制度分为限制性探视和开放性探视两种。
(1)探视制度的类型
①限制性探视制度(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RVP)是指对探视人数、探视开始时间和探视持续时间等均加以限定的探视制度。此种探视制度在国内外广泛性被采用[8]。其优势在便于医护对患者家属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规律患者的休息时间,缺点是不够人性化,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增加纠纷发生,加重了医护人员沟通的负担。
②开放性探视制度(Un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UVP)是指对探视频次、探视持续时间及探视人员数没有限制,更符合患者和家属需求的探视制度。其开放性是相对开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9]。此种探视制度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结合预约探视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家属获得更多的患者信息,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2)探视时长 国内的调查数据少见报道,有研究表明,56.1%的家属希望探视时间在30分钟以上,病人病危或濒死时,家属可按照意愿留陪床边而不受探视时间的限制。
(3)在现有的ICU探视管理中限制性探视仍然占主流位置,影响开放性探视实施的相关因素有:
①患者感染的风险 大部分医护人员担心开放性探视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但有研究表明延长探视时间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②护士的意识 很多的护士不支持开放性探视是担心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操作会增加自身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开放性探视中护士用于沟通的时间增加,80.4%的护士认为开放探视会增加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③患者和家属 研究表明,不被允许接近患者会增加家属的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家属的感受。
(4)开放性探视的实施方法
①制定完善的探视制度
②提升护士自身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 帮助护士认识开放性探视带来的益处,向护士提供沟通相关信息和探视教育项目,对于开放性探视的实施很有必要。
③提供完善的探视服务设施 除医护人员的直接宣教和沟通外,可提供宣传册、卡片、传单、专用网站等,设立专门的家属休息区,并提高其舒适度,提供电视、宣传海报、计算机查询等设施。另外,针对家属开展进行定期的、定地点、定内容的医护沟通,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健康宣讲。
④探索多元化的新型探视制度 实施预约探视、分段探视、电话探视、视频探视、走廊探视等新型探视制度。
5.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的探索方向
急危重症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是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设立除综合ICU外的专科ICU,如CCU、神经外科ICU、神经内科ICU、呼吸内科ICU、胸外科ICU、急诊科ICU、新生儿科ICU、胰腺外科ICU等。专科ICU的建立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科的发展和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ICU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是以参照综合ICU的规范来进行的,但如何实现无陪护管理的最优化人员配置及加强团队建设和专科培训尚有待于广大的护理管理者的悉心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J],2006,44(17):1156
[2]杨立威,李文涛等,重症监护室探视制度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 (7):871-873
【关键词】外科手术;压疮;因素分析;护理对策
压疮(Pressure Ulce)是机体某部过度受压时间较长,由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的作用时,受压部位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性缺氧,而引起皮肤的损伤而形成。多见于长期卧床、全身营养不良的人群中发生,其中以肢体瘫痪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病率高,近年来精细、复杂的手术增多,手术时间延长引起在手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率明显增高。文献报道[1]术后几小时至6天内可发生的压疮, 其中以术后1~3天最多见。压疮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而在手术患者中发生率则高达4.7%~66%,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现就手术中压疮易形成因素和护理对策概述如下。
1压疮产生的机制
1.1力学作用: 在手术中常见的力学作用有垂直压力(重力),剪切力、摩擦力。主要是垂直的压力作用下可使局部血管腔变窄,甚至消失,导致受压部位的组织缺血、缺氧。有资料表明,在70 mmHg压力下机体组织持续受压超过2 h 以上,就能造成组织不可逆的损害[2]。
1.2皮肤抵抗力的降低: 手术中皮肤很易潮湿,因为手术中常发生血液、体液或冲洗液的溢出,术中患者易出汗等所致。当皮肤潮湿使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降低,导致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入侵,并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当因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氧、缺血时极易发生压疮[3]。
1.3组织再灌注障碍: 当手术结束后,在手术中受压部位由缺血、缺氧状态突然转为快速血液再灌注,即导致组织的产生灌注受损,这时若受到挤压很容易发生压疮。
2术中易形成压疮的危险因素
2.1局部因素:手术中可以使某局部受到垂直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手术中以垂直压力是形成压疮为常见因素;另外床单褶皱不平整、留有渣屑等异物、搬动患者时操作不当,与患者皮肤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表皮的浅层细胞与基底细胞分离,继而发生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表皮坏死形成压疮。
2.2麻醉因素:麻醉药对平面以下的组织有阻滞作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引起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麻醉时患者感觉阈降低、反应迟钝,失去对身体某部位不适的感觉,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导致皮肤组织长期缺氧,组织中无氧代谢产物增加,促使压疮的形成[4]。
2.3手术时间与手术不科学: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的时间也就越长,局部代谢受到障碍的时间也越长,手术时间长易形成疮压是显而易见的。手术不科学,这不仅能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还能增加受压部位的压力,尤其是未能避开骨凸部位使其直接受压,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极大。
2.4潮湿:在手术中患者出汗,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液体外溢造成手术环境过度潮湿,在这样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发生软化,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当皮肤组织受压时更容易形成压疮。
2.5年龄及营养状况:随年龄的增加,组织再生能力发生生理性减退,老年患者发生压疮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需引起重视。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组织修复困难和皮下缺乏脂肪结缔组织保护,易形成压疮。
2.6疾病:患有肺部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风湿性疾病等患者手术时,患者因病处于缺氧状态,使组织代谢明显下降、修补组织所需的蛋白质不足,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等均可加重手术中受压部位缺氧、缺血程度,易在手术中发生压疮。
2.7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当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时,机体反应性地通过下丘脑大量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等一系列内分泌调节,全身血流出现重新分布,使皮肤肌肉血流减少。另外应激反应时压力敏感性增高,很易发生压疮。外科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加之其他环境潮湿等诱发因素,导致压疮在手术中发生率很高。
3护理对策
3.1做好术前评估: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就应去病房做好访视,了解即将手术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并行全面评估。我们采用修订的Norton Braden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评分[5]。然后综合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循环、生理变化等分析基础上,制定预防护理计划。为避免术后发生压疮引起医疗护理纠纷,我们主动在术前将易发生压疮的风险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并要求配合做好预防措施。
3.2安置好手术:术中尽可能将肢体安置于功能位,固定带不宜过紧,以固定后能插入四指为准,且固定带内要有衬垫[6]。选好垫是安置好手术的保障,有条件医院尽可能选Akton聚合物垫,该垫与人体组织相似,尤其是有独特的粘弹性成分能有效减低压力强度,减弱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伤害作用。若条件不具备也可选用海绵垫、胶冻样垫Akton聚气垫等。对受压部位有骨凸时需特别保护以降低压疮的发生。
转贴于
3.3保护好受压部位皮肤:术前可先试验一次,该手术要求摆放规范,画出手术时受压部位的范围,然后在画出的范围内的皮肤涂抹凡士林等滑润剂,在骨凸处、关节处再重点保护,如在骨凸处加软圈,在骨凸高处正好是软圈中心,即可降低压力,保持皮肤的正常屏蔽功能。对解除压力约3040 min时,需观察皮肤是否已恢复正常,若已恢复正常,说明发红属皮肤正常保护性反应,若40min后发红持续不褪,则说明皮肤等软组织已有损伤,应重新做好皮肤保护,该部位绝不能再受压,同时可用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7],但一般不采取按摩,考虑按摩有可能加重局部损伤。
3.4注意保暖:每当体温下降时,人体外周血管收缩,末梢循环不良,降低皮肤抵抗力,这时若皮肤受压,即可进一步使皮肤血流减少,缺氧加重易导致术中压疮的发生。因此,除手术特殊需要外,一般腋下皮温需保持在36.5℃~37℃。手术中保暖的方法有:可用温控垫、暖风保温;输血、输液都应加温(输液管外包裹热水袋等)后输入[8]。
3.5注意营养保障组织有效灌注:一般手术消耗较大,应注意加强营养供给。巡视护士应注意出血量及血压的变化,建好有效的静脉通路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皮肤肌肉有效的组织灌注,改善受压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营养不良和脱水的患者由于皮肤失去活力、弹性减低,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皮下脂肪、肌肉、结缔组织的减少,使皮肤和骨骼之间的缓冲力减低增加压疮的易患性。加强营养可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这是一个需医护协作的问题[4,9]。
3.6做好交接手续:术前术后与病房护士以及护士交班时,要按制度详细交接手术患者的皮肤相关情况,千万不能只作书面交接,一定要到床边实地查看皮肤情况,对有问题的皮肤要做好详细记录其状况。如发现解除压力后超过40min对手术中受压部位及承受部位皮肤仍发红,则表明软组织已有损伤,接班护士应采取热敷、红外线、避免继续受压等措施,再交班时要向接班护士作详细交代。
参考文献
[1]贺继荣,李 毅. 手术中压疮的研究进展[J]. 天津护理,2007, 15(2): 120-122.
[2]孙晶晶,张珣,张艳. 手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8): 1819-1820.
[3]Price MC, Whitney JD, King C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05, 32(1): 19-32.
[4]刘波. 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5): 1098-1099.
[5]谢小燕,刘雪琴.两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手术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9-361.
[6]费美霞. 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压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21): 2754-2755.
[7]谢小燕,刘雪琴,周萍. 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