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马口窑陶器的功能、造型、纹饰、风格及制作工艺带有突出的本土特征,体现了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对湖北当代陶艺的创作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我们从近年来很多湖北陶艺家的作品中都能够发现来自本土古民窑“马口窑”的一些基因和要素。陶艺家们有意识地借鉴传统工艺、装饰方法、釉色和图式等表现马口窑文化元素,创作了一批既呈现出富有浓厚地域性,又具有鲜明当代性的陶艺作品。为了更集中地研究和展示马口窑遗存与突出当代陶艺家借用马口窑文化因素和资源进行观念和语言转化的创作,2014年末武汉美术馆启动了“来自马口窑的对话: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的计划。历时1年6个月展览筹备委员会召开了9次会议对展览的主题、方案、创作草图、参展作品及所有的细节进行反复论证、认真评审。并举办4次考察活动,组织陶艺家赴马口窑、管窑、孝感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展开实地调研和创作,使陶艺家们对湖北的古民窑有了更深的认知、创作了大批和马口窑陶艺比对看似貌离神合的优秀新作。这些作品一方面具有对传统陶瓷工艺本质性的反驳,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传统陶艺文化精神和审美基因的继承。其突出特征有二:一是注重马口窑民间陶艺的地域性特色和文化因素,挖掘其文化价值,展示其艺术魅力;二是回避单纯地复制模仿,而旨在拓展当代陶艺创作面貌的多种可能性。
“来自马口窑的对话:――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其宗旨在于展现“继承与创新”的创作方法,体现“古为今用”的理念,让传统陶瓷的工艺、装饰方法、釉色和图式等文化元素在当代观念、当代语境中再生。进而拓展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当代陶艺发展之路,使地域陶瓷文化得到激活并与活跃、多元的当代艺术交相呼应,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重生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马口窑存世精品和与之形成有效对话的当代陶艺作品。马口窑精品部分甄选民间收藏的作品约50件,反映出近500年包含明清、民国、解放后四个时期的湖北民间窑口文化特征。当代陶艺部分有37位陶艺家的200余件作品入选,参展的陶艺家们有意识地借鉴来自本土古民窑的一些艺术基因和要素,将泥、土、火、釉等古老的艺术媒材融入当代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对人生、社会、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呈现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参展陶艺家对马口窑传统陶艺元素诸如刻划花、化妆土、柴烧、灰釉的效果呈现;图式、题材及内涵的本土化、多样化、时代性等方面做了个性鲜明的诠释。
另外本次展览还以聚焦与之关联的珍贵视频、展览纪录片同时呈现的方式,并同步以著书、专文研究和陶艺家作品画册及系列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推广等方式对马口窑与当代陶艺的对话做学术的梳理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本土陶艺的文化价值。
湖北马口窑是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尚有大量遗存的古民窑,马口窑陶器的本土特征和文化元素,对湖北当代陶艺的创作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给陶艺家以无尽的创作灵感。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口窑如同我国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门类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口窑的窑火已经熄灭,仅剩马路边和田间散落的几块“马口窑窑址”的石碑。湖北地区日渐消失的古民窑让武汉美术馆的领导与陶艺家、理论家们深感惋惜,共同希望将传统陶艺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创作,构建地域性的现代陶艺创作面貌,使传统陶艺能够浴火重生。
基于以上原因,不但构成武汉美术馆在2016年实施以艺术大展形式展现对马口窑进行“实地考证、学术研究、主题创作”成果的动因,也成为这一展览的基本内容和主线。
Exhibition of Handicraft Masterpieces from Four Place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focuses on handicraft representatives with the ric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cluding eight categories of handicraft (wood carving, stone carving, pottery art, cloth art, bamboo art, lacquer ware, paper art and metal craft). Hundreds of artworks are on exhibit, which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but also blend with modern design elements, and integrate artistry, fashion and lifestyle in one.
为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的交融,推动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的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江苏、浙江、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联手相关单位于2012年10月25日-11月10日,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江、浙、沪、台”两岸四地手工艺精品展。此展为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展览集中展示富有台湾和长三角地区文化特色的手工艺代表之作,两岸四地的手工艺精品首次同台展示,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通过江、浙、沪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等相关单位征集作品,内容包括木雕、石雕、陶艺、布艺、竹艺、漆器、纸艺、金属工艺等8大类手工艺品,展出展品数百件,作品呈现出继承各地本土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又揉合了现代设计元素,融艺术性、时尚性和生活性于一体。
台湾手工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以三代工艺家的作品对话为主轴,呈现台湾工艺文化传承发展及创新内涵。上海手工艺使内地和西方手工艺在此交汇,呈现出海纳百川多元化态势,在设计上主动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海派风格。浙江手工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并创作了绚丽多姿的工艺美术。江苏秀丽的自然风光、富饶的经济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滋育了地域鲜明的手工艺,有南京云锦、秦淮灯彩,苏州刺绣、无锡泥人、陶土、釉 、木、铁、天然漆、贝壳、金银粉 春梅群芳妒 黄丽淑(台湾) 宜兴紫砂陶艺南通蓝印花布、扬州玉器、漆器等。
【关键词】 中小学陶艺;兴趣;传承创新; 实践;亲子互动
【分类号】J527-4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塞德兹
有幸置身如此学堂雅静,对于求学者和执教者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陶艺给我一种心欲静而风不宁的感觉。如今的中国社会已非同于往日,无论年龄大小都因平日事物或杂念的袭扰。对于教学课堂的本源最难于静心,遗忘了中国一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忽视了传承的价值观。
亚洲在世界陶瓷历史中有重要篇幅,19世纪之前的古中国就有陶瓷大国盛名之称。20世纪,日本陶瓷取得突破的成就,影响世界的陶瓷的发展,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禅”意,如八木一夫和铃木治的作品。“禅”源于中国,自达摩初祖到慧能六祖直到今日,禅在中国开枝散叶。延绵不绝。发挥了淋淋尽致。
中国的陶艺发展的最精彩莫过于在茶道上发挥,在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瓷的品质:明如镜、白如玉。受污不侵其洁;经火不变开形;入土千年不朽不锈。有土的芬芳,水的灵秀,玉的圣洁。结合儒家文化的“君子观”表达在中国的瓷器中,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情感,引起中国人甚至世界的共鸣。但在市场的利益潮流下,也逐渐往下坡路走,陶艺商品化则是社会原因,博物馆里盛名的也许只有从唐朝到清朝时期器品,由于一些战争,所剩的古代陶艺品也寥寥无几,给我们现在学生普及的或许只有有长安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如何让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更精良,多思维、更宽广、更具有创造性。在现代教育课堂中陶艺课程仍是缺乏。所以我在美术课堂安排上应该将陶艺课程纳入美术教学有如下安排:
(一)陶艺课程将;单一“讲述法”转变为“讲述法和实践法”
在中小学生的印象中能与“泥”接触的时间莫过于童年时期玩泥巴的时光。玩泥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将这天性转变为对陶艺发展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学生在学陶艺的过程中表达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通过作品的方式呈现,还是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结合。
如何将单一的陶艺课程“讲述法”转变为“讲述法和实践法
学校要为陶艺课程准备陶泥的材料和课室(如果资金充足可以准备拉坯机等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或质疑的声音。例如学校可以是不是将橡皮泥课程代替陶艺课程?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坚决要找出答案。首先对于橡皮和泥巴的概念要分清。橡皮泥虽然和泥巴性质是相似都是柔软,但是学生玩橡皮泥制作一些简单的物体那是美术课程中的手工课。学陶艺”要本着“造物”思想,静静地与水、火、泥土为伴,延续中国器物文化和造物精神,体验当代语境和图式,通过作品来体现当代陶艺的气质和品味。陶艺课程是传承中国陶艺的发展,而且陶泥的可塑性和柔软性都是相当高的。传统的讲授法与实践法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陶艺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陶艺文化素养。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大大提升。
(二)学校 老师 家长 社会 四个方面相结合,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学习陶艺的新环境。
陶艺课程的改革推进,是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努力。学校开发陶艺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本校的特色,更应该注重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开发陶艺课程可以积极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打破从传统单一的学生上课转向学生与家长参与,现代社会家长与孩子沟通问题日益加重。原因无非是家长工作问题和缺乏对孩子的关注。而学校的陶艺课程正可以解决家长与孩子生活上沟通的问题,学校陶艺课堂每周至少有一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中。在课堂中可以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以及短处,扬长避短。社会舆论能力可以为陶艺课程进行推广。
(三)学校发展本校陶艺特色。
对于当代陶瓷艺术而言,“实验教学”是常常被提起的话题,陶瓷艺术的学堂源于作坊匠艺的传授,是需要上手劳作的教学。而学校不是手工作坊,是普及陶艺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地方。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陶艺活动,例如跳蚤市场,学生可以以简单的交易方式,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大众市场,体验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创意陶艺教学
现阶段,陶艺教学正风靡世界,很多小学已经将陶艺纳入了教学课程,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可以充分展现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索陶艺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创意陶艺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绘画教学体现的是平面艺术,而陶艺教学是立体艺术。捣泥、拍打、切割、塑形等一系列陶艺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构思创新、工具创新、泥材创新、技法创新。陶艺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创造,并能实现创造,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陶艺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才能的平台,学生通过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作业,在充分培养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陶艺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陶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陶艺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等,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如,在开展“我心中的恐龙”这一陶艺活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恐龙的外形特征与不同姿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些恐龙图片、模型等带到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欣赏。通过看、摸、做等,学生充分激发了创作热情与积极性。此类环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陶艺作品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制作陶艺作品的时候,学生经常自发组成合作小组,有效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如,让全班学生一起制作一个“海底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手中的泥条盘成相关的造型,创作出自己想到的事物,如海豚、鲸鱼等,之后师生一起探讨还需要添加的事物,如海螺、珊瑚等,大家共同努力将海底馆制作完成。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小学创意陶艺教学的主要形式
1.引入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陶艺发展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经过艺术家的雕琢,变得栩栩如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实物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实物形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引入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陶艺的风格,还可以调动学生创作陶艺作品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就会发现无限的创意就在学生指间产生,一件件充满童趣、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2.演示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环节展现陶艺的工具性,把陶艺表现技巧和审美感悟融为一体,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对其功能予以熟悉,之后利用拍泥板、拉坯、盘泥条等技能,进行陶艺作品创造,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3.创制
陶艺作品创制是一种主观的、扩展的、动态的、多向的模式,不仅包括平面的、立体的形式,还包括抽象的、具象的元素,其是集色彩、绘画、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由于其特殊性,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完成教学,而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一定要激发思维,扩大观照范围,从而让学生的经验变得更加丰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的机会,并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陶艺创作的大门,让学生探索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教会学生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让学生制作出生动有趣的作品,从而唤起学生内心对自然、社会的热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陶艺是一门集创造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在制作、装饰中融入各种知识,充分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统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开展陶艺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示范、创作,让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倩茜.无限的创意在学生的指间流淌——小学创意陶艺教学初探.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2]黄洛霞.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创新教学策略研究.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0).
关键词:现代陶艺 趋势 文化 表现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我们看到“艺术”乃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概念。陶艺界曾经背着沉重的文化包袱,由历史积淀起来的陶艺观念使陶艺家局限在手工技艺空间思维,沿袭着制陶的法则,面向市场趣味进行着重复的劳作。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景中,陶艺成了一个本来不应该的缺席者。陶艺界的自我省思后来终于发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青年陶艺家走出了传统陶艺的空间,借助当代艺术活跃的气象,把陶艺的当代变革作为一个文化命题,从不同的实验角度演绎了新的格局。中国陶艺的窑温正在往足够的火候上升,超越技艺层面的探索,走向公共空间的活动,领域之外力量的加盟,南北陶艺家的会聚,海内海外的交流切磋……如此等等,都在不断地展开。陶艺界这种变化的趋势是在经过很长时间滞后的沉默之后发生的。然而,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它内在的动力和自主的姿态便蓬勃的凸显出来,所谓“趋势”,即是它不可逆转的指向。
陶艺的文化之思是陶艺变革的内在动力。当陶艺家不满足于封闭的世界时,他们的感觉指向了当代文化的宽广空间,他们认为陶艺应该在当代文化中扮演参与者和言说者的角色,他们的思考涉及到当代生活现实与精神现实的方方面面,把陶艺的主题与当代文化的许多共同主题联系了起来。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历史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正面展开,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崭新畅想等等这些与“大”主题相关的内涵,都是十分明显的,这表明他们不愿先作为“陶”的生计者,而是意欲先做面对和应答人生与社会的艺术家。
陶艺文化意义的闸门一旦打开,陶艺语言便具有了开放的条件,一旦陶艺家以文化的目光投射原有的语言形态,便可从中获得新的启悟和鲜活的灵感。正是由于陶艺家旨在阐发自己的艺术主题,陶艺语言便浸染上鲜明的表现性。这样一种从当代文化情境中生发出来的陶艺语言,便显得多姿多彩并且具有挑战的力量。
文化语境的当代性是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时代表现。今天,中国身处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陶艺,与其他活跃的当代艺术一样,越来越重视对观念以及媒材阐释的新的艺术表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现代陶艺,或从传统造型中寻找新的形式,或在探索自己个人独特的创作语言,正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创作力量。
1、新兴陶艺的创作与实践
目前中国活跃的陶艺家寻找与国际接轨,以新兴陶艺进行创作和个人风格实践。受到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影响,他们凭借高校和展览等平台,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也在不断地拓展。其作品的造型、制作手段、风格、观念等方面体现出当代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特征。“对艺术家的手法我们可以因感觉新鲜而惊奇,但对于手法后面隐藏着的艺术家的野心,我们就不一定贴近,但往往这野心都真正表示着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所以艺术家所感应到的事物本质是一种独特的比喻,很形象但同时又很虚幻”。更重要的是, “艺术在艺术的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世界和对于我们自身的特殊的认知,因为它建立了一些特定的意义类型,把我们置于我们所栖居的象征和想象的领域之内。”
2、以陶艺媒材为表现的个人叙述
“当代陶艺家摒弃了传统实用功能概念,接受非实用性的创作理念,从传统陶艺领域走了出来,推向纯粹表达个人主观性之意念及情感走向纯美术的范围里。”[1]现代陶艺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能工巧匠般的技艺,陶瓷已经成为艺术家表达个体叙述的重要方式之一。部分艺术家利用产区特有的造型符号,并由此获得灵感进行创作,以个人的审美取向和理念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陶瓷仅仅作为他们的媒材和表现手法,其作品的精神指向在于表述当代都市状态下的个人轨迹。“在艺术中,身体的意象,那困顿着你我的身体,是属于人类激情的猎食品。当意像为悬而未定的事物留下余地,当诸多奇特的现实彼此组合、交错、相混,想象便狂热起来。”[2]
3、来自陶艺产区的新语言形态
社会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陶艺产区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这种变化更显突出。一方面,他们要从传统特征中“保留”人们已有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同样希望从陶艺中体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产区陶艺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将当代艺术的新元素纳入“传统”形态中,从而寻找新时代背景下陶艺发展的生命力。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以产区为支点进行探索的陶艺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有对当代文化问题的同步思索。
“在真正的艺术创造中,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式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是艺术家创造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3]陶艺创作的审美意义已经逐渐从以实用为主的传统创作原则中独立出来,当代陶艺的当代风格已经十分明显地从以往的单一以装饰风格为主转变成多元的、开放的多样风格,并且被注入了更多对当代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关怀。从这些陶艺家的作品当中,我们能读到中国陶艺发展当中的新的力量正在酝酿和形成,中国当代陶艺正处在发展的最佳时机。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逐步归类,中国的当代陶艺也会逐步梳理出自身的发展脉络、文化取向以及价值追求。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陶艺,正成为当代艺术创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现代陶艺作品所体现的丰富性、多样性对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认知提出了挑战。当今人类所思考和忧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减少工业化和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人们更多回归自然的感觉。
要探索现代陶艺的语言形式,使之包含的寓意性、表述性、装饰性得到新的发挥,现代陶艺的语言形式需要既和当代生活方式、体验相匹配,同时又具备东方气质和对传统文脉的传达,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更具创造力的创新体系,使现代陶艺适应时下观念多样化的表达。
总之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价值的取向各有不同,但追求“真与美”是人类追求永恒的话题。面对陶瓷,作为现代陶艺的执泥者,应把握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传达现代城市中所欠缺的朴实的美和对精神内涵以及人文关怀,不断地去挖掘陶瓷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探索新的内容与形式,破除固有,重新思考,去领会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做陶瓷形式的探求者和陶瓷精神的悟道者和传承者,中国陶艺一定会朝着更高、更纯更美的道路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艺术介入空间》 [法]卡特琳 格鲁 著 姚孟吟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2]《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法)马克 第亚尼 编著,滕守尧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青花瓷器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传统瑰宝,它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坯胎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景德镇青花瓷从14世纪产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已成为人们生活、审美等的重要产品和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创新的源泉从何而来?从古今契合与变化、紧跟时展而来。叶可思,这位年轻的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在青花瓷的研究与实践上,用他心灵的迹象,在青花瓷的传承创新上注入了他思想、情感、技法、品德等多种新元素,呈现出一种新时代的青花效果。
叶可思的青花瓷器作品题材多以山水为主。一是山水给人气象宏大之势。无论小品陶罐还是大幅瓷板,那淡雅幽静的色彩,巧夺天工的构图,浓翠欲滴的景象,总会让人联想起一段绵绵的乡情,让人体会到山树掩映处,人间有仙境的那种可赏、可玩、可居、可乐、可游境界。二是表现技法上的创新。笔法与工具、溶剂的渗透与把控、不同器具的构图、青白关系等,这些艺术风格和质变式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对青花瓷艺术的深刻认识,没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是做不到的。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象征,是表现作者情感的符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叶可思与山水、青花共魂魄,把客观世界的风景,融入人的精神、青花瓷的工艺文化,使他的作品笔法苍润,设色和谐自然。这种景与人的融汇升华,火与色的提炼变化,造成天趣与人意之美,具有意象单纯而内涵博大的艺术特点。三是情感的表露。他的青花作品,既有传统的融入,又有创新的透露。他以发思古之幽情的情怀去驾驭时代的潮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和谐社会雄浑豪放,磊落洒脱的精品之作,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所需。
艺术的语言体现出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它吐露着作者的内心世界。而法从理中来,理从变化中来。心有多远,境有多深,品味就有多高。叶可思以心造境,在古今契合中融入对青花瓷的创新进行深层次理解,同时坚持汲取生活源头之水,汇集传统与现代工艺,思考传统与当代审美需求,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理解后的突破,是在青花瓷发展上营造的一个新的精神符号。
叶可思,号陶禅子,青花词人。江西景德镇人,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耕陶斋山水工作室主任。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协会会员。作品《野老秋江图》获建国60周年海峡两岸展;《井冈翠潭》获建党90周年全国巡展。《蜀山卧游图》获2009年“全国陶瓷电视大奖赛”;《折》获2009年“全国青花设计大赛”优秀奖;《伴》获2010年“全国餐具设计大赛”铜奖;《秋山幽居图》获2010年“国际陶瓷博览会艺术瓷博览奖”三等奖。
【关键词】陶瓷文化 素质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国古陶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明成就。在古陶瓷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其中蕴含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陶瓷文化在当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瓷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陶瓷不仅是一种日用品或者工艺品,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陶瓷承载的这种传统文化可称之为陶瓷文化。具体地说,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陶瓷文化以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为特色,以满足人们实用的和审美的需要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统一为特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①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夏商周时期的白陶、釉陶,乃至秦汉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单色釉,虽然形式上有发展创新,但内涵上却是一脉相承。而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中国陶瓷在唐代就开始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古代外销瓷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华丽篇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熠熠生辉的亮点。瓷器的外销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经济的繁荣,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陶瓷文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由于古代陶瓷工匠的不懈努力与大胆创新,中国古陶瓷历代窑场竞胜、名品辈出。在隋唐时期,“南青北白”平分天下;两宋时期,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代表,陶瓷艺术发展到历史顶峰,瓷器生产遍布全国;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品种如春芽破土,竞相出现,瓷器生产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中国古代瓷器品种的不断创新,正是各个时期的中国古代工匠对中国文化与物质生活的演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
陶瓷文化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作为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品,却把人与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先民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其原貌,插上了人类想象力的翅膀,充分体现了人类童年的稚气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植物、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以及民风民俗等,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这些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深刻揭示古人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二、陶瓷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各类教育的根本使命。立德首要是立政治品德,着力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②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对我国千年制瓷史和丰富陶瓷文化的了解,我们会被古人的聪明、智慧、质朴、勤劳所震撼,将极大地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古陶瓷的辉煌离不开文人高雅的文化审美品位与民间能工巧匠的结合,也是东西方高端审美碰撞产生的精粹。因此,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陶瓷陶冶高尚情操,也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陶瓷文化不仅能够探索陶瓷科技中的一些学术问题,更能够激发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古至今,中国古陶瓷在不断地创新,从原始制陶材料和简陋的制作条件,逐步发展到利用各种工具,使用瓷土、高岭土和各种釉料,运用划花、刻花、剔花、印花、雕塑、彩绘等不同方式,创造出各种风格和样式的陶瓷装饰艺术。可以说,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创新史诗。通过鉴赏历代古陶瓷,我们能深刻感受历代陶瓷在造型上的变化、釉彩上的变革、绘画上的变幻,能极大地扩展僵化的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陶瓷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借助古陶瓷承载的文化内蕴和艺术魅力,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审美修养和创新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同时也为如何在校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供了新的思路。陶瓷文化教育可以采取专题展览、选修课、课外陶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实施。
(一)举办古陶瓷专题展览
与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相关单位合作,通过古陶瓷实物或介绍展板等形式举办专题展览进校园活动。展览的内容可以专题展示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史,也可以和当地的历史和出土的陶瓷文物相结合,着重介绍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过程、制作工艺和对世界的影响。陶瓷文化以物质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往往比说教、书面的教育更具感染力,这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通过展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开设陶瓷文化选修课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多数学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作为科技、艺术与文化的结合,陶瓷文化连接诸多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美术学、设计学、材料科学等。因此,陶瓷文化非常适合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各类学校中开设。开设陶瓷文化选修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还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的烧造技术不同,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也各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陶瓷文化课程还可从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势中区分出其中美的含意,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三)开展课外陶艺活动
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各级学校开展课外陶艺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陶艺活动不仅是一种有关创造的体验式教育,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陶艺制作过程中大脑智力活动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记忆、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陶泥易于塑造且可塑性极强,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陶泥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一件陶艺作品,从塑型、上釉、到烧制的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制作,只有耐心、细心、用心才能完成,因此,陶艺制作还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而优良的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纵观世界上的杰出人才,他们取得成功都是得益于对优秀文化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挥。因此,在高校中加强陶瓷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审美修养和创新意识,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注:本文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2014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hjk2014-05)
注释:
①陈雨前,杨丽莎.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
②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
【关键词】高校 工艺美术设计 民族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3-01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将民族工艺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结合是比较重要的途径,通过两者的科学化融合,就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发展,对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也能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发展研究,就能从理论层面提供支持。
一、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及应用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分析
民族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1]。大众特征和宫廷以及宗教艺术有着很大区别,在生活性以及实用性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些方面进行集中就形成了大众化的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的体现方面,主要是对老百姓内心的需求以及愿望的呈现,所以从艺术生命力层面来看是比较突出的。
再者,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有着呈现。由于民族工艺是在民族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产生的,所以就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等紧密联系,使得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比较突出。民族工艺的民族性有时是对一个过程中的发展的反映,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由于在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等因素方面的不同,民族艺术所展现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另外,民族工艺在地域性的特征上也有着鲜明的呈现。在民族工艺的发展中,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也会在地域性的差异上有着不同。在每个地方都有着其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所以民族艺术也会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
2.民族工艺应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将民族工艺和实际的教学进行融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我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有着传承作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民族艺术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根植于实际的生活当中的,并且这些民族工艺对一代代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艺术特色方面有着鲜明呈现[2]。通过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结合发展,就能对教学的文化内涵加以丰富化,要能对传统的文化有效传承,对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两者的融合对现代化的教学发展需求也是相符合的,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
另外,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对民族工艺的融合应用,能促进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多样化发展。由于民族工艺是通过时间的检验而存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就能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现自身的设计信心。
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融合发展策略
将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紧密结合,就要能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过程中,就要以传统民族工艺作为基础来开展相应的课程,对民族民间工艺的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作为必修的课程来展开教学。例如将编织工艺以及手工漆艺和陶艺等作为开设的课程,让学生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进行学习传统的民族工艺,这就能有利于课程教学的丰富性[3]。要注重特色课程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完善实施,将民族工艺的内容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课程进行融合发展。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充分的对传统民族工艺的美术资源物质特征以及实践价值加以挖掘。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的实用特征方面,就涵盖着实践教学的价值,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充分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对民族工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和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
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的结合,就要能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在造型方式以及技巧,从而对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丰富。在民族工艺方面,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比较注重,在风格上注重自然[4]。所以这就能够将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这些层面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入,将民族工艺的一些图案以及色彩等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去,通过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设计的效果上也能创新的呈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的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民族工艺的结合,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两者的结合研究以及结合的重要性分析,就能为实际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晓宁.高职院校首饰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徐晓卉.从史学的角度突显古代文化素养课的人文精神――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7).
关键词: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4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中职学校现状分析
1、学生素质偏低
由于学校连年扩招,中职学校生源减少,学生免费入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学生不想学,学不会。“学不会”使中职学生在文化课堂上,象听天书而痛苦难熬。近年来,很多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实训室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手段陈旧
由于受到实训设备、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校还是用黑板+粉笔+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只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样必须确立以实训教学为主要抓手,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3、实训设备、实训工位不足
三年职教攻坚,中职学校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加重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部分学校的实训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仍有相当部分学校没有获得(或少获得)国家、地方财政的扶持,或者是实训室的建设速度滞后于新生扩招的速度,导致了实训设备、实训工位数严重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实训课程的开出,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通过以上对中职学校的现状分析,以及近年来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我校逐渐确立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地位,加大力度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确立实训基地的主体地位。
2010年我校迁入职教中心后,学校的招生数量连年创新,办学规模逐年上升,这都与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确立以实训教学为主体地位分不开的。
2008年以来,特别是三年职教攻坚以来,我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地方财政扶持资金支持近2800万元。先后建成了“汽车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精细化工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基地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实训环境,为打造品牌学校、品牌专业,培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模拟、仿真和生产性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进行实操作培训。它是将实训室与教室、仿真装置与实训装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环境。
以我校的机电技术实训基地为例。机电专业基础技能平台主要是针对电工、电子等各项基础技能,供学生进行基础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相应的项目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各项基础环节的操作特点,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学习打下了基础。
专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重点设置。如“单片机”、“PLC”、“工厂电气控制”等要素为技能实训平台,要求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训练,掌握“单片机”、“PLC”、“工厂电气控制”等专业课程的技术特点和具体操作要领,提高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是在专项技能平台基础上集操作、控制、维修为一体功能的综合性训练平台。具有真实的工厂氛围,如生产加工机械的操作、检测、维修等。学生可能性这个平台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3、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实训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也是对中职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它是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掌握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
如我校的机电技术专业与“中力集团有限公司”、“TCL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一年中,学生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进入企业顶岗就业,对学校来说,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企业也招聘到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员工,达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
4、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高社会效益。
目前,我校的实训基地除了本校学生的实训学习外,还承担全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劳动力上岗、转岗培训”。为学校提高了一定的生源和经费,盘活了内部资源,改善了实训基地的办学条件。就目前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来看,已具有较为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所,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利用了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开展长期、短期的培训,培训工种涉及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工种,年培训达5000多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5、兴办“企业型实训基地”。
在学校,可根据学校本身的条件和承载能力,建立“企业型的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实训。今年,我校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下,筹建了“民族陶艺实训基地”。“民族陶艺”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安排到实训基地实训,他们在陶艺大师(外聘企业大师)的指导上,在“学中做”,“做中学”,即当学生,又当员工,既学到了本专业技能,又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盘活了学校的办学渠道,同时也传承了地方民族工艺文化。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中职学校必须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基地同开设的专业、课程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其建设方法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遵循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建设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