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第1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3.2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3.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4.2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4.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4.4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4.5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2]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J].人民教育,2014(4).

第2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第3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简析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及其对中国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本品德教材修订及其启示 聚焦核心素养增进国际理解 国际教育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武侯策略” 国外内部控制框架比较及其启示 英国研究卓越框架及其启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框架与落地路径 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 浅析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PISA数学素养评估框架分析及启示 数字短片特性分析及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PISA阅读素养评价及其启示 信息素养的培育取向及其启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国际技术素养研究:内涵及其测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2013,(10): 39-45.

③DeSeCo项目官网,

④Pigozzi M J, Secretariat C. Achieving quality education a UNESCO perspective J . Commonwealth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4: 65-68.

⑤关晶. 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1):32-35.

⑥ 21世纪技能官网,http:///our-work/p21-framework

⑦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2015,(9):54-58.

⑧ 刘菁菁. 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8):72.

⑨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⑩ 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 2015,(9):54-58.

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11.

第4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一、借助外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外力主要是指上级的方针政策、经费支持、外部教育资源供给等。借助外力就是积极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吃透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把政策用足用好,落实到位。

第一,依托学科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好10%学科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团体预约上课、送课,学生自主选课。强化学校管理与资源单位协调,努力做到尊重选择、全员覆盖、课前通知、班级列表、课后登统,确保“三个100%”,即100%选课、100%上课、100%合格。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考核要点,突出顶层设计,设计具体活动。利用班会及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明晰活动的重要性、内容及实施流程;相关教师严谨操作各个任务环节,学校与区信息中心密切联系,建立指导交流渠道;班主任督促完成作业材料上传,教师认真对学生作业确认、评价、计分。

第二,依托市区级统筹,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围绕“走进高雅艺术”和“博物馆之春”两大主题,认真实施市级统筹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地质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抗战纪念馆、北京科技馆,体验情景、实际感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习时空。多学科整合,积极开展区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来到灵溪科技教育基地,感受家乡优美山水环境,探究多样性植物分布;走进琉璃渠劳动教育基地,在观摩、制作中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开展游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多学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科技英才”和“人文英才”游学课程。“科技英才”游学:走进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生物学专家的引导下对多宝鱼进行解剖;聆听地质学家讲解崂山的形成,做课题研究,组织演讲、答辩。“人文英才”游学:来到延安,走进宝塔山、革命纪念馆、“七大”会议旧址,探究体验总书记插队的地方,开展乾坤湾、清凉山地质考察,路遥故居文学体验。游学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借助内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内力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传统、特色、师资队伍等内部优势办学资源。借助内力就是深入挖掘校内优势资源,发挥人才、设施设备的办学效益,特别是激发出教师的创造活力。

其一,挖掘学科内涵,拓展学科活动课程。依托诗歌特色校资源优势,开设诗歌课程,在赏诗、写诗、吟诗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发挥教师特长,开设书法、民族舞蹈课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利用外教资源,设置英语口语交际课程,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作用,开设职业生涯与生命教育课程;发掘优秀退休教师资源,初一年级设置物理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强化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体验;挖掘人文学科教师潜力,开展每周1小时的学科拓展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设“品读经典,阅读原著”大阅读课程,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激发教师活力,尊重学生选择,设置课后6类32门校本课程,师生自主选择、自由呼吸、自然绽放。

其二,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学科整合实践。体育节,全校师生参与,关注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科技节,在制作、比赛、展示、原理讲解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跳蚤市场“乐购节”,数学组教师与政治、美术等学科教师协作,师生搭设展台,绘制促销广告,通过旧物循环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思想,让学生在校园交易中初步感受市场经济,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计算利润;语文戏剧节,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原创三幕历史剧《追寻》,语文、美术、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在校、区、市的舞台上再现了万世师表孔子伟大的一生,拓宽了语文学习视角,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英语戏剧节,英语组教师把口语教学与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编排英语剧《西游记》,选取原著精彩片段,深度阅读、准确翻译、刻画加工,演绎出人物性格鲜明的唐僧师徒,开辟了英语口语教学的独特蹊径。

三、形成合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学校树立大课程观,坚持德才并重、家校联动,紧紧围绕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落实整体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建设,引领成长方向。在“尊重”核心文化引领下,学校的管理文化重人本、教师文化重自觉、课程文化重适合、课堂文化重成长、环境文化重人文、特色文化重诗意,努力做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学生守则》的学用与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了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是深化养成教育,打牢成长基础。学校制定养成教育常规,通过每日、每周、每月常规教育,塑造好形象、继承好传统、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少年。

三是融合各项活动,丰厚成长积淀。融合诗歌特色开展读书节,逢节必有诗,培养了学生的诗人气质;融合艺术特色举办艺术节,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中,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融合传统项目落实阳光体育,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融合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传承了中华美德。

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建立家校班级QQ群、微信服务平台,为教师、家长、学生互动联动搭建了平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教师协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织亲子沟通辅导课堂,举办心理健康咨询,家长开放周、家长进课堂、家长大讲堂,凝聚了育人合力,推动了整体育人。

一年来,学校落实整体育人,坚持尊重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进社会,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体验,有收获,有成长。

第5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第6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第7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门头沟,九龙山下孕育着一所年轻又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的学校――龙泉小学。成立于2013年5月的龙泉小学,既是棚户区改造新建学校,又是四校合一学校,其前身为工人子弟小学。年轻的学校,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学校汲取了四所学校的文化精华和传统,明确了办学思想、理念和特色,以“快乐、善思、进取、创新”为校训,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兼容并蓄,勇于创新三余载,龙泉小学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办学成绩而声名鹊起,以坚定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书写了“素养教育”特色课程的传奇。

素养教育内涵与课程建设背景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龙泉小学以“以师生发展为本,培养有素养的龙泉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对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以及课程进行深度的梳理,以“龙泉素养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在区教委与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下,深化“素养教育”内涵,形成了独具龙泉小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龙泉小学素养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根据“尊重差异,多元发展”的原则,优化评价方式,发现并挖掘师生身上的独特优势与特长,通过丰富的实践与活动课程,构建“生本课堂”来挖掘和激发师生身上的潜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龙泉小学“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设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从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适应期教师、稳定期教师、发展期教师相对较少,而高原期的教师相对较多,对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不利,尤其是在教学改革中会因固有的观念遇到很大阻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合并后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1人,主要包括龙门地区、河南街地区及石泉砖厂地块的生源。学校规模较之前有了扩大,生源结构更为复杂,其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57%。这些学生受原来各校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方式,需要通过统一课程的建构来实现文化与发展的深度融合。第三,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各校原有的办学理念、育人文化、教学方式的不同,急需一种相同的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能够触发多校文化实现融合的新的课程与之匹配,这就给新的课程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契机。学校搬进了新校址,由原来的棚户区校园搬进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园,班班配备了互动反馈技术与电子白板、国学机、实物投影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加上区教委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学校在硬件条件上超过一般学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此时,学校急需要一种新的理念统领课程,在四所学校原有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课程建设契合点,打造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教师与学校全面和谐的发展需求,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设目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与归宿,龙泉小学在充分总结已有课程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素养教育”的育人目标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进行了课程创新实践,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力求在实现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各类课程,优化课程顶层设计,打造适合学生自主选择与身心发展及多元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该校的育人目标,初步确立了龙泉素养课程建设的目标。

教师发展目标。通过构建“龙泉素养课程”,让教师不仅关注一个学科,更能够通过学科拓展的实践来提升课程意识,熟悉当前课程建设的程序,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活动,进而丰富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最终生成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为学校的多元多维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同时,参与课程建设也促进教师从一个实践者向研究者转变,从独立工作向团队合作转变,成为关爱学生,执教能力强,信息技术突出,具有课程参与意识与行为的龙泉教师。

学生发展目标。“龙泉素养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自主选择课程,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并获得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让每一名同学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成为身心健康、会学优学,具有良好思维品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龙泉学子。

学校发展目标。龙泉素养课程的构建为学校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龙泉素养课程”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引领学校从不同学校文化理念向一致性的课程文化转变,加快学校内涵的实质性融合,从而铸造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推动学校全面和谐多元发展,逐渐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建全国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知名学校与区域名校提供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学生、教师与学校三者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不可分割。龙泉素养课程的构建,定会激发出学校发展的潜能,逐渐形成一致性的课程文化,而教师的发展也必定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养教育课程的结构安排

龙泉小学认真梳理和规划现有课程,认为新时代的龙泉人应该具有道德、学习、健康和信息等四种素养品质。为此,该校围绕“以师生发展为本,培养有素养的龙泉人”的办学理念,基本确定了“龙泉素养课程结构”,并围绕育人目标将其分为三个层面的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

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其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核心基础,处于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力求通过以“互动技术”为主导方式,融合小组互助学习的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拓展与补充,以弥补国家课程在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方成的不足,共计27门课程,五大活动设计,融合学科德育与常态活动,普遍性推进与自主选择结合实施,充分体现了其活动性;发展课程,针对在某些专业方面有浓厚兴趣与潜力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共计27门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在此基础上,龙泉小学根据已制定的课程框架,细化每一个要素,将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个学科的学年、学期、单元目标之中,经过专家引领――分组讨论――集体修订――实践修改这样的研究过程,制定出了《龙泉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评价标准》《龙泉小学数学学科素养评价标准》《龙泉小学英语学科素养评价标准》《龙泉小学科任学科素养评价标准》,以及梳理出了《龙泉小学1―6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目标体系》《龙泉小学1―6年级数学单元知识目标体系》,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在课程实施方面,龙泉小学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基本拓展点,遵循三大原则:第一,顶层设计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同时保障龙泉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学校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在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艺术、课程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努力形成有序、高效的课程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并在研究与实践中检验其效果,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增删优化,以保障课程质量。第二,自主创新与外部协同的原则。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课程开设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与各种资源单位(如区作家协会、体育局、社区等)、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一致,最终形成龙泉素养课程的合力,促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发展。第三,循序渐进与不断调整的原则。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保障实施质量。

在三大原则的指导下,龙泉小学以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素养”为目标,有效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首先是基础课程的实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重点学科实现突破,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促进评估体系落实。学校多年以来坚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为重点,实现突破,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逐渐确立了学校在全国和市、区“信息技术应用知名学校”的声誉,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特色。同时,为进一步构建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促进学生四大素养生长的生本课堂,学校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组互助式学习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和《以语文主题单元学习为突破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两个市级课题为抓手,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和皮尔森的同伴学习理论指导课堂改革实践。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多元互动,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密度与质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多元交流的能力,激发生本课堂的活力。

以语文课为例,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龙泉小学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单元整体预习课、单元整合课(1+1或1+x)、读书汇报课、积累练笔课等几种基本课型,以主题单元教学为主要抓手,以读写结合进行综合实践,在课标的指引下灵活运用教材,发掘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功能。课内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学习阅读写作之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运用小组互助学习;课外以“龙泉小作家学会”的文学班等课程为依托,为学生读书写作搭建交流与展示平台。

其次是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的有效实施。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主要是关注学生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关注了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需求。因此,龙泉小学在实施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逐步开设多种社团,使课程呈现活动化与多样化,从而开拓学生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多元全面发展。

龙泉小学坚持以课程框架为依托,兼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发展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性,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以学科拓展、延伸为主要形态的课程对接。如语文写作课与科学课、劳技课、美术课、音乐课、拓展课程与发展课程的对接;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科整合对接;志愿者服务活动与感恩课程、毕业课程进行对接。此外,以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拓展与发展课程,也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以“经典诵读、古诗文诵读、陶艺、琵琶、象棋、快板、葫芦丝演奏、书法、抖空竹、太平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构成传统文化课程系列,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击剑、小号演奏、拉丁舞、街舞、网球、棒球、摔跤、乒乓球、艺术串珠、篮球、羽毛球、花样跳绳、英语棋、心理剧、数字油画、版画等社团活动构成更丰富的体育艺术课程体系供学生多元选择。

与此同时,龙泉小学还善于抓住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活动以学科间的融合和地方专题教育课程等为主要践行载体,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主要抓手,校外实践活动为社会大课堂活动、区域中学的联盟实践活动、幼儿园的联盟活动、巨人学校的联盟实践活动、相关文化艺术单位的实践联盟活动等,由此构建多元发展的实践空间,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多的实践可能,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感,增强认知,学习合作、学习做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落实“培养有素养的龙泉人”的育人目标。

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效果

天道酬勤。龙泉小学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健康与信息素养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基本实现了以四大素养为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结构四维体。接下来,我们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近距离地感受龙泉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成果。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龙泉素养课程的整体构建,基本奠定了学校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龙泉素养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现了学校内涵的实质性融合,在区域内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其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龙泉小学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课程、科研、教学、活动的设计、管理与实施能力;理解了课程建设的程序,丰富了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最终生成课程计划、实施、管理、评价的能力。通过构建龙泉素养教育课程,教师们已经能够主动践行课程的核心理念,从实践者向研究者转变,潜心于学科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课程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教材目标体系的梳理,专业执教能力不断增强。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主动发展,身心得到了良好的浸润。龙泉素养教育课程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和谐发展、丰富多样的可以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课程,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提升。自实施龙泉素养课程以来,学生们的幸福感增强了,对学校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期待;学习能力与兴趣稳步提升,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多样的课程也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着他们对待健康、学习的态度;“快乐、善思、进取、创新”的校训,也正被大多数学生所践行。学校合并以后,学生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龙泉小学的每一名同学都享受着优质的教育,成为具有四大素养的身心健康、会学优学,具有良好学习习惯、思维品质与行为习惯的龙泉学子。

第8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

一、前言

体育教师担任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年健美设计师”的双重使命,因为体育课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一个好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教育理论,这都是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目前社会现状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其职业素养的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也是作为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品质。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体育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个别对待和悔人不倦,当然,所要付出的劳动量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一个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学生有强烈责任感的体育教师也是不会惧怕这些的。

2.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育课教师只有将这两方面充分发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体育课的精彩。

(1)知识素质

体育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以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用创造精神去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做一名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体育教师。

(2)能力素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安排体育教学、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和日常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拥有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要以健壮的体格、优美的姿势和蓬勃的精神面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动优美直观规范的示范动作作为学生参加锻炼的动力,以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与感染力的语言作为提高学生掌握动作和增加学生兴趣的兴奋剂。这些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及作风给予了“美”的要求。另外,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也反映了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作风与行为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分析,了解了有关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方面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要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校要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教学活动。对中、青年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拓体育教师的视野,扩大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二要树立职业理想。认清体育发展的趋势,跟上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确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便更好的运用到教学领域方面;三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构成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好的驾驭课堂;四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的安全教育,特别是进行器械体育课时,学校也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确保教学的安全;五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和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教学课时的双重效果。

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可能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越来越受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学科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精神的传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士才.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大学,2006(6)

[2]陆培长.体育课教学效果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屈世琼.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J].重庆交通大学,2006(4)

第9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原因;对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承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科学文化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该研究对提高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人文素质的内涵

对于“人文素质”一词,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一书对“人文素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人文素质从结构上看,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心理学、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能力,如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等。三是方法,如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四是道德理性,如健全的心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对目标和理想的追求,同时还有正确的文化观念等。

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能以史为鉴,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认识现实,对待未来。

(2)具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不但要有选择、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各种问题有独立的见解,并能正确、准确地进行表达。

(3)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对中外经典的文学、音乐和美术等作品有所了解,懂得欣赏,不断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2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体育专业高考指挥棒的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较低,长期以来改进不大。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历史文化常识。对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史实、爱国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史等,许多学生重视不够,了解不多,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是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以及艺术欣赏水平较低。学生很少接受文学、艺术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培养与熏陶,大多数学生的演讲、辩论和撰写能力差,对戏曲、国画、书法、民乐等民族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三是有些学生缺乏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如参与写材料、出墙报、当裁判等公益性活动与老师讨价还价;考高分、当干部、做好事具有目的性、功利性;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评优评奖时明争暗斗,为此甚至出现矛盾、纠纷。

四是组织纪律和法制观念淡薄。有的学生在理论课上经常迟到、旷课,多门课程不及格。许多学生有吸烟、酗酒等习惯,有的甚至参与赌博、传销等活动。

五是一些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学生追求高消费,吃喝讲排场,穿着讲品牌;有的还常进营业性歌厅、舞厅等娱乐场合。

六是基本修养欠缺。有的学生衣着邋遢,正式场合身着拖鞋、背心,不注意仪容仪表;有的学生言谈粗俗,举止不雅,待人接物缺乏基本的礼貌;有的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冲动,遇到矛盾易发生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

3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3.1体育专业生源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较低,这与体育专业的生源状况有密切关系。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录取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录取分数由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部分组成,但多偏重于专业课分数。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考生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体育成绩较好;或者某一体育专项(如田径或球类等)较为突出,对体育感兴趣。这部分学生,由于大量的时间用于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不平衡、不全面。

二是部分考生各科成绩平平,在体育方面并无突出特长和爱好,只是身体素质较好。这部分考生报考其它专业被录取的希望不大,于是将目标转向了相对容易考上的体育专业。他们在高考前集中突击训练,勉强通过了专业考试,进入了高校体育专业学习。

综上所述,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升入大学时,文化课不突出,没有较为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3.2传统“运动技术中心论”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运动技术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运动技术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运动技术学时长期保持较大的比重。教师十分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学生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运动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长期的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同时,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喜欢上术科,对理论课、人文社会学课程缺乏热情,甚至抱有厌学、逃避情绪。这使得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不扎实,学习的氛围和效果不够理想。

4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4.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文素质中的各部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指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搞好人文教育的根本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纯专业知识传授的观念,加强人文教育。”多年来,体育专业教学过多地受到生物学教育观的影响,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授,忽视对体育运动多元价值的开发。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学生习惯于用运动成绩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用运动技能展现自己的实力与水平。在体育专业教学中,要用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发展观取代单一的生物学观念,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通才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融合,以体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对学生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突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4.2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入学考试文化素质的要求

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与生源的质量密切相关。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入学考试既要参加文化考试,又要参加体育专业考试。但现行招生制度显然重视体育技能而忽视文化知识,这种导向难以引起体育考生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视。要对高校体育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录取新生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考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切实从入口上保证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

4.3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类型是否多样、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1)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在学科中的比重。国内外的一些著名高校为了强化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确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如美国印地安纳大学体育健康和娱乐学院设置专门的口头表达和书面演讲课程,许多专业还要求选修其它的人文课程,如“比较文学、传播与文化、美非研究”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部开设了逻辑学、外国文学和伦理学等25门课程;复旦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成立了通识教育专门机构,意在加强本科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华中科技大学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确定以文、史、哲、法等学科基础类课程为核心的30余门主干课的基础上,还为学生列出了100本经典著作人文选修课,全方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都力图通过设立和实施新型的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具备积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修养。

(2)充分挖掘体育专业教学的人文内涵。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体育教育专业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如有些专业课程,如体育概论、体育史、体育心理学等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其人文教育因素。有些实践课程,就技术、规则而言并无人文知识,但只要积极发掘该学科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与音乐、舞蹈有着密切关系,艺术性较强,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表现美、欣赏美等艺术审美能力;集体性项目比赛时要求队员紧密团结,相互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奉献精神;再如足球教学,不但要讲解技术、战术,还要传授李惠堂、容志行、贝利等球星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质,使学生不但受到专业教育,还能得到精神熏陶。

4.4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学校经常组织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举办以下校园文化活动:

(1)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优势,多举办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全校性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加强与音乐、舞蹈等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2)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或文化社团,如演讲协会、辩论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学术论坛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诸如朗诵、演讲、辩论、征文比赛以及艺术展示、知识竞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3)在体育专业学生中举行课外读书活动。每学年开始,可聘请文学专业的老师给学生开出阅读书目,让学生制订课外读书计划并予以实施。年底要求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并评选出读书优秀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其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切实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4)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创刊办报活动。在体育专业学生中选拔具有文学特长与兴趣的学生,举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刊物、报纸,面向全体体育专业学生征稿,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文笔,开拓学生的思维。

4.5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是说,这一神圣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针对体育专业教师而言,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熟知体育专业知识,尤其要加强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学习,以便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提高理论水平,扩大学科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做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努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也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同时也要政治思想合格,人文素质优良,才能够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符合体育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培养手段,就能造就一大批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覃少菊.对高枚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10-11.

[2]刘少英,白晋湘,龙佩林,等.如何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1):71-73.

[3]谢小龙.加强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1999(3):96-97.

[4]张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119-121.

[5]黄成双.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61-963.

[6]阮永福.北京市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