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

第1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一步,其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本降低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讲,应该积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优势,处理好人、系统、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意义

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涉及领域的多重问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同时通过人力优势调度促进其它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信息化改革以前,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信息录入和信息输送,信息化改革以后,这些步骤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

2.传统人力资源中的人事调动、人才招聘、人员晋升等工作都是在部门工作出现问题以后才完善,通过信息化改革,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可以与其它部门工作同步进行,增加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前瞻性。

二、信息化管理在人力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在我国,很多单位已经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却过于表面,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一些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过于看着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缺乏整体把握,信息化管理工作只是按部就班,没有认真落实,更没有紧迫感,对于软件的开发和数据库的管理可以很好说明这一点,这样的思想过于局限,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不利于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2.计算机软件人员设计的数据库不能满足特定要求

从数据库结构看,数据库的设计一定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满足特定要求,模块的设计要完全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提高软件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缺乏专业了解和理论支撑,设计的数据库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满足应用要求,导致数据失误,而动态数据不能及时进入数据库,则无法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这一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范围有限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多处于事务型阶段,使用性能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单位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很多软件的附加功能和部门需要大相径庭,带来浪费。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

1.办公自动化应用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手工办公的模式和持续发展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冲突与日俱增,人力资源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与信息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人工手段的采集、处理、研究和科学决策, 是实现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不能满足时代要求的。因此,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程度、调整工作模式、处理、流转、管理过程和信息化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2.将软件建设作为构建信息化人力资源体制的基础

软件建设是现代人力资源体制建立的基础与保障, 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信息传输、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在构建现代人力资源体制的过程中, 软件的作用十分巨大。首先, 软件以其丰富的职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人力资源体系的运行模式。通过软件建设, 人力资源体系中所涉及到的诸如文字、信号、声音、图像等信息处理方式与处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将硬件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化人力资源体制的保障

现代人力资源体系中,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上的装置、信息存储装置以及通信装置等。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催, 对于信息化人力资源体制的构建而言, 同样离不开强有力的硬件支持。没有完善的信息通信系统与通信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高效性与实时性就很难得到发挥与保障。没有强大的计算机设备支持, 人力资源体系运营过程中, 甚至连信息的整理、修正、录入等基础性工作都难以迅速有效完成。没有超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装置,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将浪费大量的精力去进行诸如档案管理类的基础性工作。由此可见, 缺少硬件建设的支持与配合, 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不过是一句空谈。与此同时,软件建设也将失去依托与保障。综上所述, 唯有不断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提升硬件的功能与功效,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硬件体系,方能满足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构建对于硬件的要求。

4.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可实现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信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减少所有员工的反馈时间,创造出非常丰富多彩的沟通渠道, 员工不能被公司的前一级控制所限制,可以跨部门、跨层次的传递和表达所有的想法。这种技术的特点, 直接调整组织的监管模式和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的扁平化,组织的反应更为敏感。网络技术被充分的运用,也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内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供给一系列的方式进行服务。

5.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网络平台

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化网络平台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建人力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就能够与人力资源信息化体系的创建起到相同的作用。

创建信息化人力资源网络平台的首要步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网站与网页的构建。通过构建人力资源网站与网页, 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透明力度,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信息的及时准确,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服务工作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服务渠道,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公开性,减少对于办公方面的资金上的投入,不断提高办公的效率,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领导者的对于信息化的使用能力。

第2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中心制氧系统;应用性; 医院管理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olecular sieve centrol oxygen supply system in the hosptial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先进化水平,医用分子筛中心供氧系统成为大中型医院供氧的必要设备。

目前,医用中心制氧系统的制氧是通过PSA原理即Pressure(压缩)、Swing(转换)、Adsorption(吸附)以空气为原料,分子筛为吸附剂,当系统中吸收容器内的分子筛在加压时排出氧气,当减压时吸收容器内的分子筛使其排放出氮气,利用此变压吸附制程交替加减压工作,便会源源不断的为临床一线提供高标准的氧气。

分子筛制氧系统在医院的应用特点:

分子筛制氧系统与氧瓶或液氧不同,不存在运输分装的环节,大大减少不安全隐患,因分子筛制氧系统管道压力低,并有精密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可自动控制系统的启动和停止,因此具有非常稳定的安全性

国际标准组织于1996年了医用小型制氧机的安全性标准(ISO8359:1996)后,经过多年临床使用证明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符合国家标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分子筛制氧方式生产的氧气能稳定保持90%~96%的纯度,证明其有效性较高。

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是利用分子筛技术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原料为空气,就地制取,方便快捷,不需运输,消除不安全因素,尽管一次性投入较大,但从医院的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医用分子筛制氧系统可以为医院降低成本费用,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

医用分子筛中心制氧系统在医院的管理

中心供氧系统是医院的重要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学习后方可上岗工作。由于供氧系统24小时不停机工作,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院器械科制定了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及制氧机房工作制度、巡查制度、操作规程等相应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大大提高了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氧气是助燃气体,因此在机房及控制室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设备在泄压之前不得进行任何与压力有关的维修工作。应经常对供氧系统进行检查,发现漏气应及时检修,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制氧设备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应定期由专业部门进行校验,合格后方可正常使用。

采用分子筛方式制取医用氧气其可以满足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又可以将医院的诊疗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使医院管理更有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由于我院氧气在医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用中心供氧设备的安全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只有加强中心制氧设备的安全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临床、为病人提供优质合格的氧气,才能更好的保证对病人的抢救或治疗。

第3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西安邮电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为了提升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对高校土地相关数据、图件进行数字一体化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手段的作用。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图文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库,并基于GIS平台设计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实现了地图查询、土地利用评价、成果输出等功能。该系统的建立改变了目前高校土地资源基本以纸质方式管理的现状,为高校土地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高效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高校;土地资源;GIS;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TN9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6?0026?03

收稿日期:2015?02?21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中青年教师基金(ZL2013?49)

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的土地资产作为国有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监管水平也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土地资产的监管工作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短板,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支持,主要还是单一的文字档案管理,更不能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提供分析评价依据。本文提出引入GIS技术,建立GIS数据库,将其具有空间属性的特点融入到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连接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属性和图像数据的关联,存储汇总土地资源数据,对数据、表格、图像进行一体化管理,能进行区域分析和模型分析,图数并茂,为空间分析、辅助决策提供便利。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1]。

2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高校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很多高校都征地建立了多个校区,土地相关数据资料成几何倍数增长,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此项工作的很多数据还处于纸质存档,人工查找浏览的阶段,数字化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导致目前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征地周期长,涉及多个时期,文字资料数据不规范;土地管理工作仅仅是基础数据的汇总存档,并未将更深层次的科学测算评价列入常规工作;土地数据成果、各类报表大都采用手工填报方式,而且大量土地数据特别是图纸数据的查询需到档案室查找,效率低下,成本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日常管理。

3 高校土地资源数据库建库基本流程

土地资源数据库建库首先要进行图件扫描,从地图权威部门获取某高校土地所有地图,包括地形图、地质图等,采用CCD摄影式扫描仪将各种图件数字化;其次进行图形矢量化,对图形中的不同对象进行分层,建立图层对象。本系统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系统KJDW 2.0可以十分方便的完成此项工作,减少了大量繁琐的手工作业。最后在地图数字化以及图层分层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系统的搭建,系统框架的建立采用LY?zdsc 2.0 进行构筑。建库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2?3]。

4 数据库设计

基于GIS 的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既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又有大量的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通过对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的数字化操作获得,主要以点、线、面、体的对象格式来描述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并按类型分图层存放,包括高校土地资源基本分布图、已建成建筑物用地图、公共绿地景观图、待开发用地规划图、不可建设土地区域(代征地)图。

非空间数据即为属性数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相对应,图形中的所有信息都由属性库来存放管理,土地的宗地号、面积、权属、用途存放于土地基本属性表里,土地的质地、地下水位、地表覆盖特征、人员分布数量、地上建筑情况存放于土地专项属性表里。

本系统采用MapInfo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通过使用DataSets.Add方法将属性数据绑定到地图上[4?6],代码举例如下:

5 系统功能实现

为了实现高校土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及时直观的掌握土地资源的详细数据信息及变动信息,为高校土地资源的利用决策提供支持。系统通过计算分析录入的基础数据,实现地图查询、土地信息统计、土地利用评价、成果输出等功能,同时系统增加了测算区域面积和放大凸显选中区域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系统统计功能和点击查看地图的直观性。下面对系统的重点功能进行介绍。

5.1 土地面积测算功能

在高校土地资源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对某块土地面积的精确掌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目前高校大都具有整个校区的土地证和宗地图,可以查到校区的整体面积,但是对其中某一块土地的面积缺乏高效的计算手段。本系统增加了计算区域土地面积求统计值的模块,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部分代码如下:

5.2 放大凸显区域地块功能

在高校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土地图形资料的需求主要是查看浏览,本系统提供放大并标红选中地图对象的功能,可以极大地增强查阅地图的可视性。部分程序代码如下:

5.3 土地利用评价功能

土地评价模块将根据输入的数据自动进行计算,既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算效率。主要包括指标权重值的录入、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计算、土地开发率测算、土地建成率测算、用地结构状况统计、建筑密度、综合容积率等。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土地评价模块的主要功能需分步实现,首先从数据库提取出计算的初始数据,对指标现状值进行计算,然后确定权重值及理想值并录入到数据库中保存,最后按照算法进行自动测算。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对评价目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

式中:Wi为第i 个指标权重;Zij为专家j 对于第i 个指标的打分;n 为参与打分专家总数。

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高校土地的管理工作,包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高校管理土地的工作人员以及熟悉土地评价工作的评估专家。第一轮为无干预打分,根据第一轮打分结果计算出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在进行下一轮打分时将结果发给专家,供专家参考并对打分进行修正。经过两轮打分后,各指标权重标准差均在限差范围,根据第二轮打分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将权重值录入数据库的指标权重表里。

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按式(2)计算:

式中:D 为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Si为第i 个指标现状值;Ii为第i 个指标理想值,采用专家咨询法或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政策、规划及有关用地技术标准的目标值法确定;Wi为第i 个指标权重值。

系统将诸如此类的算法集成汇总到算法库中,实现各评价指标值的自动测算[7?10]。

6 结语

在高校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构建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的数据库,同时结合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数字化的需求,基于GIS平台设计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它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数字可视化管理水平,为高校土地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长勤,郭俊杰,孙力.基于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4(6):37?39.

[2] 吴永胜.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8):16?18.

[3] 杜梦丽,邓娟,刘.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分析[J].科技视界,2014(20):39?40.

[4] 傅为华,刘俊领.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10):30?31.

[5] 章欣欣,黄波.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与建模框架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2(4):28?29.

[6] 刘一鸣.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12.

[7] 李旭颖,郭忠华,曹泽民.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评价[J].价值工程,2014(33):23?24.

[8] 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17(2):76?78.

[9] 李小燕.土地评价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19.

第4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电力通信 资源管理系统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作为南方电网下属的分公司,承担着对南方电网控股的两个常规水电厂、两个抽水蓄能电厂以及四个抽水蓄能建设管理局的管理职能。近年来,通信站点、设备以及通信资源数量增加迅速,传统的人工、纸质的资源管理手段已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为此,需建设一套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公司通信设备、设施等通信资源进行管理,提高通信资源管理水平。

1 通信网络现状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下辖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鲁布革水力发电厂、广州蓄能水电厂、惠州蓄能水电厂、惠州抽水蓄能建管局、深圳抽水蓄能建管局、清远抽水蓄能建管局、海南抽水蓄能建管局,各单位地域分散,距离较远,无法组成单独的传输网,各电厂与公司本部通信均依靠南方电网主干传输网或各地区省网解决。各厂区内由于地域较大,建有覆盖厂区、生活区等地方的厂内传输网,一些重要的生产通道由主干网和厂内网对接组合而成。南方电网以及南方电网内的各省网都已完成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但由于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的特殊性,尚无有效的电子手段对各电厂的厂内通信网进行管理,因此,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十分有必要建设。

2 系统架构

2.1 硬件架构

系统采用集中式部署方式,在调峰调频发电公司本部配置两台服务器,分别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放置于调峰调频公司IDC机房内,用户通过调峰调频公司综合数据网访问系统(图1)。

2.2 软件架构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多层次架构,分为数据库层、应用层以及客户端层,数据库层负责通信资源等对象数据的存储、应用层负责各种逻辑业务的处理,客户端层面对用户,提供各种功能入口和界面。分层的架构有利于后续的扩容和维护,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图2)。

3 系统技术特点

建成后的调峰调频发电公司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涵盖电力通信各个子专业,形成了一个管线、传输、数据、交换等各专业完整的资源数据库,使我们可以清晰准确的记录和掌握资源的存量信息。

系统分成系统管理、光缆网管理、传输网管理、数据网管理、接入网管理、交换网管理、载波网管理、业务网管理、动力网管理、备品备件管理、辅助管理、查询统计、系统高级应用等13个功能模块,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实现了电力通信专业的电子化管理。

3.1 系统可映射出真实的电力通信网络

以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为基础,系统可管理电力通信专业的各项设施,在系统中呈现出真实的电力通信网络,更好地为平时的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运维服务。

3.2 以业务为颗粒对电力通信网进行精细化管理

按照南方电网相关管理规定,“通信业务”定义为某一业务系统装置从A站到B站所需的通信电路或通信电路的集合,并以一条业务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要的“生产实时控制业务通信通道”以“通信业务”为单位来进行统计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系统中的业务网管理功能中增加了以“业务”为单位的查询功能,可以对某一条业务进行单独查询,并整体呈现其通道组成、拓扑情况等。还可以对某一类重要业务如安稳通道进行整体呈现,方便业务的管理和查询。

4 建设及应用经验

4.1 做好系统基础数据的规范化

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 《中国南方电网通信资源数据模型(概念和逻辑模型)》 《中国南方电网通信资源数据模型(物理模型)》 《中国南方电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规范》以及《通信资源编码命名规范》等规范的要求,从数据模型、功能、命名等方面建设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从而使建成后的系统可以去南方电网、各省公司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纵向、横向的互通。

4.2 重视资源清查和录入

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是否能真正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没有数据的支撑,系统将会变成空中楼阁。

为确保此次资源清查工作能够真正将现场的数据完整、准确地收集上来,建设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现场的物理数据以及逻辑数据进行收集并整理成规定格式的表格,进行校验后由开发厂家导入系统中。

5 结语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电力通信各专业的电子化管理,为通信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运行半年以来,在平时的工作中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第5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编码;场景描述;需求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57- 03

在企业信息化浪潮决定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的背景下,大型制造企业建立了与研发、生产、管理等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系统。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使用者涉及全体企业人员,另一方面,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以及决策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拥有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和相当难度的技术要求,这就导致企业花费大力气开发出来的系统却往往不能准确达到用户的目标需求,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愈发高昂。

因此,需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进行必要的需求管理。[1]需求活动以工程化的方法被提出,分析和组织,它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强调在项目的整个项目周期中,用户的参与以及领域专家的指导作用,从而促使项目成果最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场景描述作为需求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可以帮助项目开发者更形象、更直观地发现用户需求,确定项目目标。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现状

当前,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侧重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在企业建立了各种业务系统的前提下[2],通过建立与企业中CAPP、PDM、ERP、MES等各业务系统集成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用其中的资源编码管理模块对信息资源进行标识,实现对信息资源编码项和属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业务信息交互和共享。企业信息资源编码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规范化管理。

然而,高速变化的技术、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用户需求获取的难度,当前大多数企业中普遍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原因就在于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系统以及企业信息资源数量的飞速增长[3],信息资源用户的需求无法被高质量地获取、分析和实现,需求共享的过程变得困难。[4]企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存在于科研、生产、管理等所有的业务活动中,要对其实现高效的管理,需要分析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梳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在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求工程的应用成为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需求工程背景下,通过需求的可跟踪性,可以[5]将高层目标、渴望、期望以及需要更好地转化为系统的需求,提高系统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借助于场景描述的方法,可以帮助项目开发者直观形象地确定企业编码管理体系的需求,确定企业编码管理系统的行为。

2 场景描述在信息资源活动中的应用

2.1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需求

近年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业界提出了基于场景描述的需求工程方法。在需求工程领域,场景描述方法要比形式化的语言更为精确地刻画系统行为。在一个项目开始的初期,让用户在一个假想的系统中查看需求是否被高效地满足,有助于发现项目真正的需求。因此,将场景描述的需求建模方法引入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并渗透至活动的各个主要阶段。[6]场景描述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详细的结构化需求表达手段,提高需求准确度和开发效率,提升客户满意程度。

2.2 场景描述

场景描述是指[7]“一种可能发生在几个对象间有目的的交互行为”。它由一个或者多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表示一个对象和另一个对象之间的一次交互。在一个场景描述中,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描述了一条唯一的路径。场景描述侧重描述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行为,保证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场景描述主要用于描述资源项目的系统行为,以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下文章中对场景作广义的理解:不仅帮助描述、解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功能需求,还用来产生需求规约说明、驱动设计及系统的演化。

用于场景描述的工具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有Office 工具、UML、IBM Rational Rhapsody等,这些工具可以实现对企业活动项目具体业务场景的直观形象的描述分析,有助于项目的实施开展,并帮助项目取得预期成果。

3 基于场景描述的企业信息编码研究

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基于场景描述的需求建模方法尝试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需求基础,并且需求共识贯穿于信息资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项目的匹配度及效率,如图1所示。

3.1 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编码管理过程

一般的,将场景描述应用到信息资源编码管理项目中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和设计综合,如图2所示。

需求分析:目的是基于场景描述的方法,分析原始的利益攸关者需求,在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就信息资源管理需求达成共识。该阶段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获取并借助有效的手段识别并描述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用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确保每条需求都可以被用例满足。

功能分析:在该阶段,功能性的、表现的、接口的以及其他的用户对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需求,通过一系列需求工程的方法将被翻译成对设计资源库功能的清晰描述,并用来指导后续的设计集成。

设计综合:在综合考虑所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架构分析与设计,将系统拆分成子系统,然后基于统一架构对每一个用例按子系统进行功能分解与分配。选要完成子系统功能流程定义,识别子系统与外界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完成各子系统的状态行为定义。

3.2 需求的验证

以需求规格说明为基础输入,通过符号执行、模拟或快速原型等方法,分析和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模型检测是一种形式化的需求验证方法,在大多数的需求建模工具中,模型检测模块能够自动地实现抽象系统的一致性检测。

如图2中的功能分析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中的每个用例都被转化成一个可执行的用例功能模型,每个用例的需求通过该用例模型的执行来验证,可以对最初的功能需求进行鉴定验证,检验最后的模型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的验证过程保证了能在项目开发的早期发现错误,进而帮助项目开发人员提高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的可靠性。

4 信息编码管理系统内容

需求分析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需要借助有效的需求分析工具,对需求进行建模。以企业产品设计阶段和工艺阶段为例,描述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存在于企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等所有的业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数量越来越庞大,要实现对信息资源有效、统一的管理,需要分析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在充分理解所有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统一编码标准体系:当前,大部分现代企业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代码,但企业标准与标准之间、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协调与参照关系缺乏顶层的设计。[8]因此需要将企业的信息对象分类编码体系化,使编码标准之间互相协调,实现对信息编码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规范:为了提高信息在企业内传递和使用的规范性,保证信息流通的安全性,需要制定企业级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规范,明确信息传递的流程以及相关主管和使用部门的职责,确保信息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9]

现有数据的治理:大型制造企业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信息需求不能共享、信息传递不够顺畅,因此需要制定规范的数据标准,对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治理,实现数据的统一标识和描述。

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独立于各业务系统之外的、可以被各业务系统共享和应用的、依托信息编码查询和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精确管理成本。

5 结束语

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信息资源的管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对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场景描述的方法主要用在企业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而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尚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实施和解决方案。本文针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方法,对于其可以选择的具体工作方式和采用的技术工具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可将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华.目标和场景相结合的需求工程[D].武汉:武汉大学,2006.

[2] 刘清华,万立,熊体凡.编码支撑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3,23(11):59-62.

[3]Christ of Ebert.Systematisches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M].洪浪,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程琪,常青.大型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研究[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9):20-22.

[5]M Elizabeth,C Hull, Ken Jackson,etc.需求工程[M].韩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凌晨.基于场景描述的MIS需求工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R Kazman,G Abowd. L Bass,etc. Scenario-based Analysis of Software Aichitecture[J] .IEEE Software,1996(11),47-53.

第6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价格战、广告展等营销手段已经失去作用,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其价值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尽管如此,人们对于知识管理对于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价值和具体方式仍然存在着疑虑。有很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现实企业太过空洞,虽然明白这是未来的方向,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入手。有些企业直接放弃,沿用旧有的信息管理方法;有些企业则迷信技术,跟风上马ERP,结果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黄冠云,柳宏志.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2002.5:87-89]。可以说,如何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这对于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霍国庆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信息管理模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信息资源流为媒介、电子商务活动为主体,自下而上构建了企业战略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杜栋和蒋亚东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从企业管理角度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改变了过去侧重“管理信息系统”,转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秦铁辉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述了信息资源与企业竞争的关系,并分别介绍了企业运营中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信息资源等四种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管理方法,讨论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流失渠道和保护措施,就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首席知识官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刘平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入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的方法。在知识管理方面,王彩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文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区分了知识与信息、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介绍了一种通行的知识管理应用体系——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可用于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指导。

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归纳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提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对策措施。刘广主编的《基于组织知识结构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以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为基础,对组织知识及组织共享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行数理表征,研究组织共享知识影响组织绩效的路径,并从案例组织中深入分析某些组织因素对组织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的作用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已有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宏观的、政策性的概念,在应用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时还显得比较生硬,相关理论不完善,与实际结合得不紧密。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研究侧重信息技术和硬件构建较多,对于文化、机制、组织结构等软性因素讨论较少。第三,知识管理作为新兴概念,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等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如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当中也就缺乏说服力。

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将信息管理升华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进行知识管理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现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分析并不多,因此这类研究可以对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第二,企业的运营是物质流、现金流、信息流汇集的结果,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特点,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向知识成果沉淀的过程,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有一定的重合,关注此类研究可以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所助益。2.现实意义。第一,为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战略决策。第三,以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为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企业扁平化、智能化,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第7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 信息资源 管理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属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然后渐次在全球传播开来的一种应用理论,是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 催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 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敏锐的鉴别力、果敢的创造力、协调的控制力。经过百余 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从事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和传播工作。而将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设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信息技术,然后由这些信息技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人来完成上述这些具体工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1万多个,总记录数上百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得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特别是高校系统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8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是档案馆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必须加强研究探讨,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体系

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迫使档案馆必须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坚持走社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加以变革。充分考虑社会化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属性、作用及功能定位,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需要,重视相关制度的制订工作,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内容确定、对象选择、手段更新以及利用效果反馈渠道建立、获取经费投入方式采用以及赢得社会支持的方法举措等方面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以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始终沿着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健康发展,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完善职能、调整业务方向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核心,是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档案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打造“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必须首先强化档案信息服务功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有利于采取“互动”的方式,起到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眼球”、激发其参与互动的强烈“欲望”、搭建互动“对话”平台的基本目的: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献计献策、资助支持档案信息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使档案馆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特点、重点与领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档案馆本着强化社会化管理与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苦练内功、强化能力提高,重视特色服务,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档案工作社会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趋向、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以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支持与参与。形成一种内外联动、左右衔接、上下兼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调查研究、更新管理理念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内容。必然要求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影响、限制因素进行必要变革,也必然在客观上对传统的档案馆管理方法、模式、理念造成冲击。因此,档案馆要主动争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档案馆的具体业务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政策体系,解决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实际问题;如档案信息产业模式的确立、赢得社会资助途径的选择、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应用等等。以政策规定作为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导向,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长效性,力求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功效得到持久地发挥。

(四)注意总结经验、培育人才队伍

在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扎实稳步地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建设步伐。同时还要注意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势必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备在浩如烟海、良莠混杂的档案史料中采撷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表达、信息加工的技能;具备“窥视”、判断利用者心理,合理开展“公关”活动的水平以及求实创新、默默奉献的精神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问题已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实效。要努力使档案馆与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群体之间形成“互动”的局面,使档案信息服务具有突出个体性、兼顾趣味性、体现时代性特点,满足社会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系统需求。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切实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拥有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有助于逐步培育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缩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运行成本,可以更好地为档案馆实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流通”、“覆盖”范围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共建共享模式――即通过某种形式或机制将社会急需的、分散保存在不同领域、行业、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集约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供社会各方面共同享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二)委托模式――即有条件、有选择地将部分难以通过正常“流通”渠道进入各级各类档案馆进行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委托给社会化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开发,并形成制度、使之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达到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辐射面,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效能实现最大化的目的;

第9篇: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范文

Abstract: It introduced the content,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reciprocit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was built up. The evaluation analysis was made on this index system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lphi Method, Fuzzy Evaluation and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ology;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60-03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自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等为标志),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开始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现代公司制企业获得急剧发展。从三次产业革命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带来了企业管理方面的革新。企业管理方法与思想的演进也经历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一人本管理(营销管理)一信息资源管理(面向客户管理)的变化过程。信息资源管理(IRM)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影响现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接受。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Horto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概念,它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和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在信息资源的需要开发和管理,目标是的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致,归纳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战略管理与总体规划;二是使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相关信息系统处于高效可用状态;三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具有较好的信息标准、数据库与管制制度等);四是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辅助企业的高层决策,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信息、物质、能源成为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战略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也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原则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企业对信息资源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信息资源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稳定与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1 信息资源管理在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从20实际80年代起,我国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正呈普遍展开并迅速增长的势头。从社会到企业都意识到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调查[3],在过去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期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中,企业纷纷构建MRP与ERP系统等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投资80亿左右规模上企业中,应用成功率只有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或者“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 据统计[4],我国现有大约16000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初步建成了信息化网络框架,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约有5%的企业有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归结起来,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总体效果与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缺乏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理论与管理方法指导,无法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信息资源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第二,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的实践经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浪费。没有形成完备信息存储、编译等信息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与改善方法。第三,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控制不合理,建设周期过长。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如ERP)项目需要强有力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学方法,从立项、确定目标,到软件选型、实施、上线。许多企业存在哲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项目实施周期过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实施完成后,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流程己经发生了变化,这都会制约和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

2.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

2.2.1 便于企业确定信息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寻找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准确掌握信息资存在的问题源与带来的效益,从而增加对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投入,同时也会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企业信息资源无论是在投入建设阶段还是在正常运作管城中,都需要对各种投入与产出(信息、服务等)做出比较,即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劳动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析。通过信息资源评价可以获取信息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通过标杆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或企业自身不同阶段的纵向对比、实际绩效与目标水平的差异就能反映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绩效的真实情况。通过评价作出效益差异原因分析与总结,可为将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投入与资源配备提供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经济效益。

2.2.2 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率,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主要运营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高层急切想知道:企业在花了大把金钱投资IT后,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多大支持?同样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各流程中的成员,都会十分关注其完成任务与作出的贡献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是否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本机构的信息资源,为本部门带来了多少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决策层和各级员工)获得这些问题的科学、量化的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决策层有效激励员工。

2.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原则

2.3.1 战略原则可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成功与否。从全局上考虑,既要注意到当前所产生的效益,又要注意到长远发展,要给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今后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又不能放弃当前效益的取得。

2.3.2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企业进行各项活动主要目的是为牟利,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的各项安排与投入必须遵循经济型原则。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2.3.3 系统优化原则评价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既要统筹企业战略与整体又要重视具体执行与部门衔接。从综合绩效评估出发制定评估的内容,优化各层指标体系;比较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3.4 实践性与开放性原则综合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充分考虑企业现有信息条件与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信息系统效益的评估内容,包括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要定期地进行追踪评估。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互为补充,即涵盖全局,又重点突出;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信息资源规划与长远发展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才能较为准确反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效能与水平高低。为此,参照国家信息产业部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的特征与相关评价的文献研究[5] [6] [7] [8],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其中,评价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以及相关的30个二级指标见表1。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它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基本步骤为: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具体而言为最高层、中间层与最底层;②构造对比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性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进行层层分解时,一定把握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关系,主要因素要突出,不漏不多。②在企业信息指标(通常含有第二级、第三级等)注意相比较等级之间的强度关系,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同时需要关注不同的指标间构造的判断矩阵(有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

4.2 德尔菲法20世纪40年代由Helmer和Gordon首创,1946年,美国兰德公司首次用这种方法用来进行定性预测,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军事预测、人口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等领域的评价、决策、管理沟通和规划工作。

具体实施步骤:①组成专家小组。②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由专家做书面答复。③专家作出预测意见,并给出解释原因。④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做出修改和判断。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⑤将所有修改意见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指标评价涉及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在挑选专家时既要考虑评价成本和时间等因素的约束;又要考虑专家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利益冲突等其他社会原因,同时,还需要防止专家因不愿批评或否定其他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合理主张。因此,必须避免专家们面对面的集体讨论,而是由专家单独提出意见。②对评选专家的挑选,必须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员对企业内外部情况比较了解程度。专家的成员具有多样化,可以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外请专家。如,在估计未来企业对信息资源设备需求时,企业可以挑选人事、计划、市场、生产及销售部门的经理作为专家。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L.A. Zadeh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并由此发展成模糊数学,为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数学工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己在综合评估与决策、模糊规划、模糊可靠性分析、模糊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借助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原则,考虑与被评判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按确定的标准,对某个对象中的某个因素进行评价,称为单一评价,从众多的单一评价中获得对某个对象的整体评价,称为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由各因素被评为各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判矩阵,并对评判矩阵与确定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重因子进行模糊矩阵合成运算,最终得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

具体实施步骤:

①建立因素集,因素集为U={U1,U2,U3,…Ui}

②确定权重向量:

(i)=(a1(i),a2(i),…,ah(i)),ak(i) 0,ak(i)=1;

③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得规范化矩阵。

X(i)=(i),(i),…,(i)

=x(i)x(i)…x(i)x(i)x(i)…x(i)…………x(i)x(i)…x(i)=x(i)

即得评价矩阵:

(i)=1(i),2(i),…,m(i)=r(i)

④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i)=(i) (i)=(b1(i),b2(i),…,bm(i))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9]:①企业信息资源评价的诸多指标中,通过模糊数学法可以将不完全信息、不确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模糊概念,通过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以及规范化矩阵的使用;使定性问题定量化,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信性。②只考虑了主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次要因素,使评价结果不够全面。

4.4 平衡计分卡(BSC)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由学者罗伯特教授和戴维教授于1992年提出,是一个将长期的策略战略和短期的具体措施联系起来的综合度量系统。既重视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又注重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性,便于战略的实施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通用的组织绩效管理与测评工具,对于不同的运用对象(适用于企业、政府或非盈利组织等),平衡计分卡的角度、结构也指标是作出可以适量增减。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过去数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据调查,全球排名1000大企业中有60%已经使用或正打算使用BSC,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约有60%正在使用BSC。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该方法只能对定量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定性的指标必须要考虑选用其他的方法加以量化。②运用该方法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已经具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即一致认同的战略);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达成要考核企业多方面的指标,不仅是财务要素,还应包括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中,平衡计分卡方法能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及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许多企业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工具。

5结语

毫无疑问,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导致到企业为未来战略的成功与否。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遵守规范化的评估程序。基于实践中企业日益高涨的需求与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何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客观?本文分析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相关原则,尝试从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等四方面构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模糊评价法与平衡计分卡法4种方法,并分别对其评价注意事项做出了分析。总的来说,目前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多,定量评价方法偏少,但正成为研究热点;而且评价指标越来越细化。但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定量评估模型中,大多集中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评估指标的测度,还缺乏从企业战略总体上考虑所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综合、通用评价模型与方法。因此,在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整合企业现有所有资源来进行评价必将成为必然;在选择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上,综合几种方法的优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多角度、智能化的综合评价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Forest W•Horton,J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1985.

[2]张洪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7):62.

[3]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

[4]于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5]李佳洋,郭东强.信息资源效用的综合评价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查先进,陈明红.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图书馆情报,2010,3.

[7]龙茜.企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