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店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其实是一种经商的态度。迎合消费者和发现需求,是所有的经营者必须要随时关注的事,我在上文提到了某干洗店的免费送衣上门,这就是一种服务迎合,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因为周边小区比较高档/客户没有时间/店内提供一项服务/周边同行没有做,结果只有一个,对手没有行动,你做到了,你就赢得了利润。
在09年创业大潮中我服务过一家餐馆,其中一个成功策略就是要求餐馆能为顾客提供半成品菜的服务,让顾客在家里轻轻松松也能享受到正宗的餐厅口味。原因呢?就是我调研时发现该区域几乎全是上班族和白领群体。
不客气的说新市场环境下是快节奏,高消费,冲动型购买,经营经商方式和行为就不能按传统的思维来经营,不仅要适应市场更要与市场赛跑,什么是商机,就是发现了抓住了还要形成可持续模式。一个女性在小街租下一间小的公用电话亭,她发现打电话的人站着打得很快,就搬来椅子;又发现打电话者需要记录,于是就备放好纸笔。这样一来,服务就体现出来了,消费者就多了。她又新装了两部电话。接着她发现有人等电话时问她有没有香烟、饮料,她立即进货;又发现遇到情人们打电话,女伴在旁边,嘴里总是嚼个不停,她马上又进了些小食品。于是顾客上门越来越多,大多是回头客……半年后,小电话亭办成了零售店。如果某女还在不断发现中,那么,她的店还会变成一家超市,你信不信?你认为她的成功得益于什么?她的盈利模式你能复制吗?
模式是学不来的,必须要自己去实践,如今网吧开满了大街小巷,你可发现它里面的商机?某副食店就找到了自己的模式,老析一家家的跑下来与各个网吧合作,向网吧以批发价提供副食品,慢慢的量大了,自己开始转型做批发商,又开始和周边的酒店、宾馆合作,这样,供货价格就更低了下来,他把利润让了出来,向经销商要返利和权,这样他就与各网点建立了更牢固的合作关系。
路,是要自己走出来的,表面的经营困惑可以解决,但是如何能让店可持续盈利则是每个经营者要考虑的问题。我对店主们建议:一是要让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竞争中的“惊恐”状态,不断发现自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缺陷,不断去弥补昨天的漏洞,争取今天做得更好,那么当一场新的危机到来时,你才有应对的时间。二是不断挖掘自身的资源,想办法与周边的消费环境共生互补。
“中国的歌迷真幸福。”Swift全球粉丝论坛里也开始讨论这个现象。9月,Swift还将推出只在京东发售的限量女装系列,价格在600元到1200元左右。
不难想象,在中国开一家网店来销售个人服装品牌颇具风险。网络上充斥着仿冒假货,而服装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类,在制造业发达的中国,仿制更是非常普遍。何况像Taylor Swift这样的明星,早在正品店开张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以“Taylor Swift同款”为名的服装,价格只要40到60元。
Taylor Swift要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可能要先想办法解决这些假货问题。素来以年轻、大胆、个性十足著称的她,曾屡次在音乐行业内掀起风波―将自己的歌曲撤出Spotify等增长迅猛的流媒体音乐渠道,迫使苹果公司在新服务Apple Music免费试用的头3个月中支付费用给版权方,Swift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
但这一次,她要面对的是音乐领域之外的时装行业,以及充满了太多未知数的中国市场。
她可能需要一点帮助。一家名为Heritage66的公司同Taylor Swift联合设计了即将在中国的服装,也正是这家公司率先发现,这位美国女歌手在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基础。
“我们留意到,网上未获授权的产品的销售数字一直在增长。”Heritage66的CEO兼创始人Mark McDonald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道。Heritage66来自美国纳什维尔,那里是乡村音乐的故乡。全美400多家音乐公司集中在此,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音乐出版地,还被称为音乐城。Taylor Swift正是在12岁时说服父母搬来这里,开始了她的音乐生涯。
陈水正是这些“未授权产品”的销售商之一。他还在读书,为了不问父母要钱,平日他会通过QQ和基于微信端的微店来销售Taylor Swift的周边产品。他和身边同学都是Swift的粉丝,而百度贴吧、微博等让他可以找到更广泛的客户。
现在,像陈水这样的网店店主已无法在京东商城上开店。Heritage66的一句抱怨,让京东在4小时内下架了站内大量同类商品。
这家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子商务公司,正在全球扩张和正版化方面积极推进。7月,优衣库关闭京东旗舰店,保留天猫旗舰店。Taylor Swift京东店宣布“独家首发”之后不久,天猫商场也出现了Swift个人正品销售的线上渠道名单之中。
“很多明星想进中国,又害怕中国市场,因为这里山寨泛滥。”Marco Pearman-Parish告诉《第一财经周刊》。Marco所在的投资咨询公司锐众集团(Corporation China),是Heritage66要在中国引进Taylor Swift个人品牌的服务机构,这家公司擅长帮助外商在中国开公司,提供如公司注册、财务登记、商标注册、地址登记等一系列服务。
Marco在中国10年,他了解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与他合作的本地法律公司,帮助解决版权问题。Marco同时还跟位于上海奉贤区的工业综合开发区有长期合作,为客户们在中国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还贴满了与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外商的合照。
一个国外品牌要进入中国,需要先注册一家公司,建立办公室和银行账户等。更重要的是注册商标,这通常意味着有打击盗版的权利。
商标注册通常需要14至18个月时间通过。“一定要第一个注册名字,”Marco介绍说,一年多前,他就和Taylor Swift的团队为她进入中国市场开始筹备。
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Swift新专辑《1989》在去年正式,这张专辑意味着她从乡村音乐歌手转型成流行音乐歌手,发行第一周唱片销量就过百万,被称为“最后一张白金唱片”。
Swift在中国市场拥有大量听众。“新专辑拓展了更多受众,她个性鲜明,从形象到音乐,都成为一个新的时尚标志。”星外星唱片创始人周小川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道。星外星唱片是《1989》内地版的发行方。据周小川介绍,Swift目前为止每张专辑销量都会超过10万,中国内地每年达到这个销量级别的专辑不会超过5张。
Taylor Swift的粉丝以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群体为主,喜欢新鲜和个性。而她一次次搅动舆论风波,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吸引更多人成为她的粉丝。11月,Taylor Swift“1989”全球巡回演唱会将在上海连开3场,门票在开售几分钟内售罄。
实体唱片的衰落趋势不可挽回,根据尼尔森的统计,2015年上半年美国实体唱片销量下滑10%。星外星的唱片销售也以线上为主,占到65%,其中京东商城和微信商城是主要的线上渠道。
“微信上,从获得资讯到购买专辑,可以一次完成,消费者的体验更加完善。”周小川说。下半年的演唱会期间星外星也将同演出方合作,以此带动唱片销售。
即使是Taylor Swift也不得不承认,唱片本身已不再是音乐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演出才是。2014年音乐人的收入排行榜中,除了Dr. Dre将自己创办的Beats以30亿美元价格卖给苹果公司从而登上第一名,之后的碧昂斯、老鹰乐队、邦・乔维乐队均以巡演取得高收入。
在中国,即使是演出市场也尚未找到持久的盈利模式,它仍主要依靠广告商的赞助。一些独立音乐人通过互联网圈定自己的粉丝群,开网店销售周边产品,来获得一些收入。
明星级艺人可以通过个人品牌开发商业价值。对于Taylor Swift来说,她俘获大量粉丝的基础就是“邻家女孩”的亲民形象,其甜美造型也常被粉丝模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的粉丝都是同龄人,而Swift的服装、配饰也常能以不贵的价格买到。
这位国际巨星对时尚的兴趣由来已久。
早在2009年,Swift就曾与美国时装品牌Jones Group旗下的L.E.I.合作设计了一套夏装系列,售价仅为14美元(约合85元人民币),专在沃尔玛销售,当时也正值她第二张专辑Fearless的巡演期。此外,Swift在2012年和帆布鞋品牌Keds签订协议,定期推出Taylor Swift系列新款。
在陈水的网店中,也有美国代购的Keds鞋,但销量不好,卖得最好的还是衣服、书包和手机贴等小物件。“消费者大多是学生,经济水平有限。”水水说。这些学生也会大量购买盗版和仿制品。在美国,同Swift一起成长起来的粉丝进入大学、步入社会,消费力逐渐提升,会为更高价格的商品埋单。
对于Heritage66来说,要在中国找到这群消费者并不容易,和京东、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也是为了尽可能覆盖到目标消费者。
星外星发行唱片的渠道除了传统的线上线下经销商之外,便是自身社区绑定的粉丝用户。从第一张Taylor Swift专辑开始,随专辑附送带有正版标识的卡片,扫描二维码便能加入星外星的线上平台,长期下来已经有两万多Swift的粉丝。以后凡有新专辑、周边和演出信息,都能足够精准地推送给这些用户。
“中国人想要好东西,看重名牌,牌子就是面子。”Marco对于Taylor Swift个人品牌在中国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表示之后还会开线下的实体店,但暂时不便透露更多。
Taylor Swift要瞄准的可能是偏中高端的服装市场。这位女歌星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全球新闻,以她的名义设计的服装,也会引来不少关注。
除了Taylor Swift,Marco还其他明星品牌,比如同为美国乡村歌手的Billy Dean、澳大利亚歌手Keith Urban等,未来也会将他们引入中国市场。他位于英国的母公司Rage Group在中国8个城市设有办公室,而且有自己的摄影棚和模特公司。1997年在英国创立之初,Rage Group是一家营销公司,为Madonna、Lily Allen和Kate Moss等明星拍照片,多年来积累了不少明星资源,近两年Marco便开始着手经营明星品牌。
虽然已经是30岁的“高龄”,网红小魏化完妆后完全就是一个90后网红脸。据悉,小魏每天化妆补妆时间就占据数小时,每一张照片必须严格经过她审核才能公开。更重要的是,在淘宝开了服装电商的她年收入上百万。事实上,年入百万在网红中并不稀奇,年入千万甚至上亿的都有,近期就有媒体披露,网络红人王思聪的女友雪梨——这个26岁的网红兼或淘宝女装网店老板娘,其淘宝店近半年销售额上亿元。
提到模特,我们想到专业、高冷,当模特遭遇互联网,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促进了配套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并产生的一系列的全新职业,像网络议价师,网络装修师,网络主播等,而最火爆的要数网红模特了,而“网红模特+淘宝网店”成为网红赚钱的黄金搭配。
上海英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郑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电商网红模特开始悄然崛起。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电商模特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配合卖家拍几张照片这么简单,电商模特中涌现出一批网红群体,这些网红利用个人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开始掘金粉丝经济,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模特行业悄然升级,2.0时代已经来临。电商网红有多火?
电商网红往往以淘宝服装店为切入口。
以雪梨为例,她的淘宝店铺自2011年年底开张以来,累计成交好评已达130多万笔(网店实际销售量大于好评量,淘宝规定买家一个月最多给5件货品好评),若按照店内商品平均单价240元估算,总销售额远超过3亿。仅最近半年,店内成交好评就有近46万笔,销售额轻松过亿。
像雪梨这样的女孩在淘宝上还有很多,销售额排在她前面的张大奕、赵大喜、张超林(LIN)等也同样是网红出身。如今,这个群体的总数据统计已经超过1000家。在2015年淘宝平台公布的女装C店(非天猫类店铺)年度销售额排行TOP10中,来自网红的店铺就有5家,可谓席卷半壁江山。
国泰君安首席分析师吕明认为,纺织服装行业通过切入社交电商服装供应链将成为最先受益于网红经济的行业。”
以浙江城市义乌为例,目前电商行业产值已经达到千亿,义乌市副市长贺少军向记者表示,2014年,义乌电商交易额为1100多亿人民币,2015年同比增长30%,义乌电商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红功不可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义乌就有上千名电商网红模特,并带动相关就业人员上万人。由于看好这一行业的前景,义乌市还举办了中国电商网络模特大赛等举措来推动电商网红模特行业的发展。“电商的发展和电商模特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一方面想把电商模特做起来以促进电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想把网络模特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因为网络模特再往上是文化产业,把网络模特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贺少军表示。
据悉,电商网红模特为服装、化妆品等电商企业做模特,不同于传统模特行业的光鲜亮丽,在行业发展早期,这些模特一般收入都不是很高,拍一张照片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月入上五位数就已经是高收入了。
如今服装行业的电商模特不再需要有身高、猫步等传统模特职业要求,颜值高、穿衣好看就可以,最关键的是,网络红人。由于这些电商模特在网络红的程度不同,这些模特的收入已经产生巨大的“贫富分化”,从月入数千到月入数十万不等,一些顶尖的电商模特年收入已经直奔千万甚至上亿。电商模特“闷声发大财”之际,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网红到底怎么红?
郑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电商模特行业的发展,电商企业并不满足于一个电商模特仅仅拥有较高的“颜值”,能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拥有一定群体的粉丝,甚至能够借助电商模特本人庞大的粉丝群体展开推广营销是电商企业所看重的。
因此,电商企业与电商模特的合作不再局限于拍几张照片那么简单,合作推广成为电商与电商模特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为电商模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一些拥有较大知名度的电商模特甚至可以参与到电商的销售分成中。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电商模特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并拥有较多粉丝,这些电商模特往往先已经是网络红人,然后慢慢介入到电商模特这个行业。小魏是一位知名的电商模特,小魏告诉记者,早在大学时代,他因为颜值高就吸引了一批粉丝,通过在微博等个人社交平台上一些个人生活动态后,一下子能聚集庞大的粉丝群体。目前小魏的微博粉丝就有40多万。小魏的电商模特之路也是一条典型的中国电商模特发展之路,从拍平面广告到利用个人社交平台参与销售推广,参与销售提成,甚至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行品牌输出。如今小魏自己当起了老板,收入也呈几何数上升。
小魏这样的人并非孤例。郑屹表示,很多电商模特本身就是“网红”,在网络上或者是穿衣达人、或者是化妆达人,或者是唱歌达人。他们或多或少拥有一两项技能,并拥有一大群粉丝。通过挖掘粉丝经济,他们的盈利模式也实现了多样化发展,摆脱了仅仅依靠拍摄广告照片获得收入的困境。郑屹介绍,目前,一些顶级的电商模特收入能够达到上千万。一些不知名的电商,通过出让公司股权或者销售提成吸引一些网红来合作,这些模特将拍摄好的照片及商品链接放到个人社交平台,销量迅速上升。有的产品从销量几乎从零迅速达到月销售额数百万,电商模特也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电商模特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也让一些模特经纪公司有了做大做强的可能。郑屹告诉记者,此前,公司的营收还是主要抽取模特佣金,如今,随着电商模特开始掘金网红经济,也让模特公司有了更多盈利渠道,通过将电商模特培养成网红,掘金网红经济,也可以给模特经纪公司带来丰厚的收益。如何成为网红?
颜值高是大多数网红红起来的第一要素。这些网红会经常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自己的美照。
由于照片在网店销售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衣服销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图片呈现的效果。一位网红表示:“别看每次上新时,一件衣服只配了十几张照片,可它们都是从上千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脸要一点一点地‘磨’,不能图省事一键美颜,这样衣服会糊掉。”
此外,拥有一技之长会让一个网红加分不少,经常发一些唱歌、舞蹈、甚至是一些段子都能为他们吸引不少粉丝。
事实上,目前电商模特行业缺乏标准化,一些电商模特拥有一定的技能,但是缺乏专业的市场运作,并没有成为网红,或者粉丝数还不够多,这样在从事电商模特的过程中收益也就不高。
郑屹介绍:“一个电商模特要成为一个网红,成为一个能导流的网红,成为一个卖自己品牌的网红,这三个难度都很大,但越走到后面转化能力越强。这就通过专业公司的运作,帮助这些电商模特发现他们的专长,并加以推广吸引大量粉丝,进而把粉丝经济最大化变现,这是很多电商模特公司正常努力发展的方向。”生于“无聊”或死于“无聊”
事实上,很多网红背后都有策划公司在运作。网红经济火爆的同时其“快餐式”消费模式也加速了网红的淘汰速度,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
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烨勇团队认为,网红盛行,源于社会上有这样一些群体,他们精神世界略显无聊空虚,但又有些钱有些时间去消费。粉丝经济本是吸引力经济,当网红越来越多,每个人能吸引到的注意力就越少。
粉丝们就算钱再多,时间也是有限的。另外,低级别的粉丝经济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网红粉丝用户的切换成本几乎为零。能5分钟爱上你,也能5分钟抛弃你,谁知道半年之后谁最红呢?经典的明星经久不衰,三四线明星则永远是快餐消费。
这也让网红们不惜各种手段让自己保持高的关注度,除了化妆、修图、整容保持高颜值,在内容上有才艺使出才艺,才艺不足的甚至借助策划公司采用一些低俗的营销手段博眼球。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国已进入新一轮人口高峰,预计这次人口生育高峰将持续10年。中国的最高出生率将在2016年出现,2028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届时中国将迎来第五次婴儿潮。同时,国内婴童市场容量将快速增至3000亿元,中国婴童产业将迎来约20年的“牛市”。
庞大的市场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婴童产业。这一产业旨在满足孩子从在母亲怀中一直到孩提时代的相关消费需求。狭义上的婴童产业具体可以分为童装、奶粉、纸尿裤等品类。广义上的婴童行业还包括早教市场、儿童摄影等相关产业。尽管市场规模惊人,但国内婴童行业却是一个乱象丛生的行业。具体表现为产能巨大、行业中供应商众多、商业模式庞杂、渠道缺乏一站式购物终端等特点。可以说,这是一个并不成熟,但充满希望的行业。
行业格局:“哑铃形”的朝阳产业
从消费环境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消费者在育儿理念上与他们的父母迥然不同。这部分人群收入较高,他们把对子女的教育看做一项投资;好胜心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落后于别的孩子。经过相关行业的前期消费,如婚纱摄影等,消费者易于接受新的消费模式(如会员制,积分制等);这部分人群习惯于网购,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网络口碑。
从竞争格局上看,中国婴童市场仍然处于“战国”时代,行业集中度不高,但整个市场的整体增长非常快。
实际上,国内婴童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市场:两头的生产制造端和市场需求端规模都很大,但是中间零售渠道却相对弱小。然而,目前的零售渠道呈现多种业态并存,且任何一种渠道业态都缺乏对市场的掌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愿受制于渠道,不少婴童制造商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对婴童企业而言,涉足电子商务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拓展新的客户,也是大势所趋。因为“80后”、“90后”的消费者更习惯于网购。
婴童行业涉足电商时间较早,早在1999年,乐友就成为先行者。接下来,婴童行业争先恐后地触网,2004年上线后,红孩子大红大紫。相比之下,2010年9月才上线的好孩子则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尽管已抢得线上婴童市场的先机,以红孩子、乐友为代表的平台商们70%~80%的产品仍集中在尿布、奶粉等标准化快消品上,不过,这些品类价格透明,毛利率极低。大多线上平台商更像品牌商的线上“搬运工”,尽管帮其费力卖货,自己却没讨到好。
除了呈现“哑铃形”外,婴童行业的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供应商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即要么是供应商颇具实力的国内领军企业或跨国品牌,要么就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虽然后者能给零售商较高的利润空间,但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还是倾向于从“大牌”处购买产品。
在婴儿用品市场上,可进一步细分为奶粉、纸尿裤、奶瓶、婴儿辅食等品类,这四类产品主要是几个超级厂商的天下。虽然以上产品利润很高,可这些“超级大户”通常只给终端5~10个点的利润空间。
随着生育高峰的来临,市场需求骤然升温,而在短时间内,婴童用品的终端还比较弱,除了好孩子、丽家宝贝、乐友等连锁企业已经有一定规模以外,婴童用品领域没有出现超级终端。这样一来,小终端对于大供应商没有任何议价能力。
笔者观察发现,在个人投资的婴童用品店中,70%都赚不到钱,原因是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而竞争又异常激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缺乏中等规模的供应商。超级大户和超级小户并存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超市处于很尴尬的状态,这尤其是在终端竞争异常激烈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表现得更明显。
渠道未来趋势:专业化+品牌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渠道为王的市场,谁能掌控销售渠道,谁就能掌控市场。那么,婴童行业有哪些渠道模式?在未来,哪种渠道模式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呢?目前国内婴童市场的渠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现代通路渠道(主要包括大型卖场、量贩、超市、便利店等)。第二类是婴童专业渠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综合连锁、连锁客户、网络及目录、实体连锁店等不同的业态。第三类,线上婴童店(B2C)。
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各有利弊,现在通路渠道的优点是消费者购买产品较为便利,但其存在两个明显的短板:其一,专业化程度较差,第二,服务缺失。尽管现代渠道提供所谓的自助式服务,但这实际上等于没有服务,很多年轻夫妇缺乏育儿经验,他们需要商家提供相关知识以及高水平的服务。
纯粹的线上婴童店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短板,第一,安全性问题,婴童行业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度降到最低点,洋奶粉品牌成为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即使是洋奶粉,消费者也对其进货渠道格外关注。相对网店而言,消费者对实体店的产品质量更加信赖,因此纯粹的线上婴童店发展空间有限,一些做得不错的B2C企业也开始拓展线下实体店,实现资产的“重化”。第二,体验因素不足,尽管一些品牌(如帮宝适)运用3D技术推出了线上体验活动,但虚拟环境毕竟比不了线下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而体验营销正是婴童企业打破市场竞争僵局,实现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因此,未来的婴童行业B2C企业必将采取“线上+线下”的渠道模式。
相比这两类纯粹线上渠道,更有发展前途的渠道模式是婴童专业渠道,这又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综合连锁。这类婴童销售平台既有网络平台,又有实体门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代表的企业是乐友、爱婴室等。乐友销售的商品包括奶粉、纸防尿用品、食品、喂养用品、洗护安全电器、玩具、图书音像及文体、车床椅、婴童内衣、婴童外出服、婴童附属品、孕妇装、童袜、童鞋、童帽围巾手套、寝具等16个大类,3万余种单品。
第二类,单纯的线下连锁。各连锁店与厂家签订品牌协议,加盟商在产品、管理方式、终端品牌形象、店面设计上保持一致。例如丽婴房专注于婴童服饰、用品之专业生产、制作、零售、批发。丽婴房的稳健成长主要归功于长期累积的四大优势,即产销垂直整合,多品牌策略(自主品牌和进口品牌)、强大的渠道网络,旨在提升客户忠诚度的”金象会员”计划等。
第三类,“网络+目录”经营。典型代表是红孩子。红孩子之所以成功,正是因其洞察到婴童行业缺乏“一站式”购物平台。比如买奶粉要去超市,买衣服得去服装店等。而年轻的家长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中国的母亲有坐月子的习惯,这期间是不出门的,出月子之后又要上班,导致她们没有时间购物。于是,红孩子采用了“目录+网络”的模式,成功解决了方便、信任、价格等问题。
第四类,婴童单店。典型的企业如嘉宝有婴,这种业态的优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分布于大型社区,消费者购物较为便利。
第五类,博士蛙创立的“1+N”模式,其中“1”是指一个自主品牌,而”N”代表品牌授权。就目前来看,博士蛙这一模式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博士蛙的自主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授权也做得不够好。事实上,博士蛙商业模式的实质是做一家品牌管理公司,这在服装行业并不少见。比如ZARA、美特斯邦威等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采用1+N模式的品牌,市场对其品牌影响力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加盟商也是不稳定的因素,一旦业绩不佳,整个渠道就面临很大的问题。
现在博士蛙主要销售收入来自于百货专柜,这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百货商店的专柜固然对品牌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如果不能带来实际销量,这种销量也仅仅是无本之木。毕竟百货商店的辐射力有限,专卖店才是婴童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只有童车、童书、玩具、婴儿食品、儿童家具等品类专卖店,婴童专业连锁卖场尚属新业态。笔者认为,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这种以“目标消费群精准细分”为标签的新型业态必将像屈臣氏、麦德龙一样,成为广受欢迎的专业购物场所。
线上、线下整合成为大势所趋
对婴童行业而言,涉足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但在具体策略上仍然有较大争议,那便是做垂直网站还是实现平台化?
近年,随着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电商领域刮起了一股百货化、平台化之风。而随着婴童用品市场成为新的“淘金”行业,是否会出现与制造商一起做大电子商务平台?
当婴童企业纷纷触网,婴童企业的实体门店、网上和目录销售形成的“三位一体”模式,是否会有所调整呢?
其实,是否采用平台的模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状况:第一,与行业特质有关。第二,与企业资源状况与质量把控能力有关。
有些婴童电商企业认为商品种类越多越好,但婴童行业未必如此。如果开放平台引入一些对产品把关不严的合作者,就会出现鱼目混珠的局面。而婴童用品是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特殊行业,因此,婴童用品行业更应强调专注,商家必须销售让消费者放心的商品。因此,婴童行业必须采用“线上+线下”的渠道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婴童行业在内的企业在决定是否开展、采取何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开展电子商务关键要理清线上、线下渠道成员利益分配的问题,倘若线上、线下渠道成员的利益发生冲突,就应当叫停抑或重新调整双方的关系。事实上,对一些婴童企业而言,扎扎实实做好线下渠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如国内婴童连锁品牌丽家宝贝主要扩展线下门店,仍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堪称婴童行业的“水泥派”。
打通产业链,扩展利润区
随着婴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利润不断减少。婴童厂商可以在做好主业,做好品牌的基础上,将利润区向周边行业拓展。婴童行业的周边的领域主要包括儿童摄影、亲子教育、家长教育、婴幼儿服务等。尽管以上项目均有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企业机构,而且经过各机构近年的努力推广和激烈竞争,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接受度均已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但企业的发展、管理、营销、经营水平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使得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市场现状不对等,也就是说,消费者有需要,却没有合适的消费场所和产品。这就为婴童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切入点。一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丽家宝贝在做好产品线规划和线下门店建设的同时,还延伸产品链,拓展的产品盈利区。例如,丽家宝贝在其门店设置了翻斗乐和婴儿游泳,以便供前来购物的母亲和宝宝能够在快乐的体验中购物。此外,从2009年开始,丽家宝贝开始筹建丽家宝贝儿童摄影和丽家“惠童121”亲子中心。如今,丽家宝贝的综合性婴童业务平台渐渐成形。其模式看似复杂,其实核心在于“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利用“品牌势能”。换言之,当消费者喜欢、信赖丽家宝贝的婴童产品,他们也就容易接受丽家宝贝的其他周边产品或服务。
红孩子已经从目录销售领域的“新生儿”迅速成长为婴童用品目录销售市场的绝对领导者。帮宝适、惠氏、雅培、多美滋等知名婴儿用品和奶粉在红孩子渠道中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其总销售额的30%以上。红孩子通过产品目录和互联网已经吸引了超过60万的活跃会员,并且已经将产品线从起家时的婴童用品顺势延伸到了的化妆品、家居、健康和礼品等领域,开始真正转型为家庭目录供应商。
售后服务成为竞争焦点
目前从整个婴童行业来看,重销量、重渠道、轻视服务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通病。
同时,家庭对于婴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时限长达几年,有利于开展服务营销,实现品牌溢价。
对于婴童店而言,应当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增加顾客黏性呢?首先,婴童企业或店面可以采用会员制,并对会员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更全面细致服务。在这方面,好孩子的做法值得借鉴。消费者在好孩子购物,不仅可以体验其专业化的售后服务,还可以接受“好孩子育儿网”800多位育儿专家资源提供的专业咨询、辅导,获得婴童产品使用知识、孕妇护理知识和育儿经验等。其次,应当增强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互动。婴童企业可以构建网络社区,增加互动。红孩子的社区是国内B2C网站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聚拢了大量红孩子的客户,这非常有利于提高用户黏度,便于红孩子发展B2F(即商家对家庭)的商业模式。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内婴童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之势,随着行业洗牌的加快,未来能够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将是那些重视品牌、服务,以及在业态上大胆创新的企业。
国内婴童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形”市场:两头的生产制造端和市场需求端规模都很大,但是中间零售渠道却很小,且多种业态并存,任何一种渠道业态都缺乏对市场的掌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两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多个公开场合,对“品牌生态”问题的提及率越来越高――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企业战略,当它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等因素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品牌生态环境的新视角。
担负着强国责任和梦想的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将品牌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品牌”不仅出现在行业“十二五”的整体规划中,更体现在纺织服装行业人兢兢业业的奋斗中。纺织服装行业正试图实现“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培育超过百个覆盖整个纺织工业产业链的区域品牌,培育千家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品牌价值超万亿元。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梦想的成败,也决定了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和出口业大国的兴衰成败。
那么,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品牌生态环境究竟如何呢?
一、宏观经济影响力有限
对于宏观经济,给一句相对“定性”的话:专家预测,中国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
这对纺织服装业而言,还算得上是一个“靠得住”的大环境。
(1)“宏观”一定和“长远”挂钩,你等得起吗?
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还有通胀问题,南方某些加工业繁荣的城市甚至因为通胀引起的物价上涨而陷入运营危机。但据经济学家的判断,整体上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另外,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服装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最后,还需要谈谈消费变化:13亿人口穿衣给服装行业带来刚性需求,国内需求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拉动会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挺起脊梁。而服装消费增速2010年呈现波浪式增长,始终明显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更让人觉得具有“繁荣盛世”迹象的是:随着交通和支付系统的完善,服装消费也在逐渐覆盖农村市场。以往苦心进军一二线市场的服装企业,已经非常明白,真正的财富来源是蓬勃发展的三四线市场。
综合各方因素,宏观经济构成的品牌生态大环境,就像是一个酿酒发酵的初期:市场的深处暗流涌动,明处的泡沫以及脆弱之处开始破裂。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未来5-10年,那么,现在的宏观经济对于品牌的培育依然具有良好的支撑。
未来5-10年――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对于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这个周期带来的变数依然很大。如何渡过“眼下”的危机和困难,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2)不同竞争层面,感受不同的“品牌环境”
从品牌生态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目前服装行业正在出现一些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而从这些变化我们很难单一的判断未来的走势,是为行业发展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还是成为企业恶性竞争的前奏曲?
首先,不同竞争层面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品牌环境。
比如,同一行业里原本是不同品类的经营者挤上了同一条车道。“波司登”从羽绒服起家,但如今这个品牌的内涵已经在悄悄延展――波司登男装、时尚女装在近几年相继孵化,其利用羽绒服打开的强大通路,成就了一种模式快速复制。品牌延伸,这个已经有点过时的话题又重新变成业内人士的谈资。似乎所有的品牌都想让自己的忠实消费者买得多一点儿,再多一点儿。
其次,其他行业对服装产业的跨界投资。
统计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利润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较好的行业景气度。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崛起,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将被开发出来。2010年,五粮液集团大力推出泰奥菲尔Théophile品牌女装曾掀起业界一阵热议。在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下,投资的“热钱”都在寻找可以迅速增值的环境,服装行业是否会成为各类资本的目标所选,还要拭目以待。
第三,商业链条中的合作者成为同身份的竞争者。
深圳市粉蓝衣橱服饰有限公司从4年前创业时的12个人,到今天已经拥有560多名员工和两个主力品牌。而企业董事长李飞跃从前的身份是有着6年服装经销经验的商,从商到品牌商的角色转换只不过5年时间。另一个案例是开创了LIU’ES女装品牌的刘世文,在担任广州莱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前,他是香港亿宝集团旗下品牌的内地总。从终端零售到总再到研发创牌,在“渠道为王”的今天,拥有终端通路的经营者由于具有一线销售经验和市场信息,非常容易把握品牌的定位,只要抓住品牌运作哑铃的两端――设计和销售,再加上稳定的供应体系和团队,创立品牌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所以对于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制造企业来说,这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变化。
第四,其他经营模式挤占传统品牌空间。
电子商务的崛起有目共睹,一大批依存于网络销售的服装品牌应运而生,不论是擅长“病毒式”营销的凡客;还是声称“网络也能卖出高价”的玛莎・玛索;或者做专有品类的内衣品牌兰缪和梦芭莎,通过另一个渠道大举侵占市场份额的新生力量,有着完全的信心――那就是网络上完全能够产生“销售额超过100亿的大公司”。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和渠道正在重新构建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购物方式,它们的出现既是压力,也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这就要看传统品牌如何看待和决策了。
第五,资源供需出现矛盾。
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材料上涨、成本上升,以及“用工荒”让不少服装企业至今仍然心有余悸,然而,优势资源如何分配已经成为业界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资源不仅包括价格日益上涨的原材料、企业用地、商业地产、水电资源等,还包括资本、以及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优势的资源正在向优势的企业、品牌企业和掌握市场渠道的企业快速集中。
资源分配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也要依靠政府和相关政策的调节。大宏观环境对纺织服装专业环境的影响力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衣食住行”中的“衣”字,是必需品中“最不必须”的,因此,宏观调控对于纺织服装业而言,一般不会产生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所以,品牌生态小环境对于企业的意义更为重大。
二、优势企业的生态环境“难以乐观”
如果你觉得优势企业一定会继续扶摇直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于服装行业的优势企业来说,目前的品牌生态环境是内忧外患:不仅要面临国内激烈的竞争态势,还要面对“洋品牌”的大举进攻;指望上市进行快速融资,而上市之路并非一路平坦;期待规模扩张又会同时带来管理难题,他们随时可能在扩张之路上跌倒而一蹶不振……
最值得关注的是优秀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营运成本费用与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步大幅攀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了25.21%,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上涨了17.2%,人均成本费用提高了19.42%,因此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下,优势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品牌生态环境最微小,却又是最致命的环节。而成本控制,又受制于外环境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外环境的直接影响因素呢?
(1)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
跨国服装企业优衣库2009年财报显示,Inditex(ZARA)、Gap 2009财年收入分别为13900亿日元(约合1117亿元人民币)、13149亿日元(约合1056亿元人民币),H&M的年收入也达到11359亿日元(约合913亿元人民币)。在富豪榜,ZARA和H&M的拥有者分别位列世界富豪第7和第13位。ZARA、H&M、Gap等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销售火爆的情景让服装企业感到巨大的压力。
总部位于西班牙的Inditex成立于1985年,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已经迈进年收入千亿元的“大门”,而中国本土的服装企业还没有一家跨过100亿元的“门槛”。
在中国,快时尚品牌ZARA近期刚刚创下杭州单店年销售过亿元的纪录。而今年5月中旬,广东流通业商会到访西班牙ZARA总部时,其母公司Inditex集团总裁表示,将加速在中国开店。这种态度与H&M、C&A、GAP、UNIQLO等国际快时尚巨头的中国扩张战术不谋而合。
从2009年开始,Inditex就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今年3月份更宣布, ZARA 2011年门店覆盖中国的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30个增加到42个。
ZARA的橱窗每20天换一次新款式,门店一星期订购两次新货,物流系统每小时可以向全球78个国家的2000多家门店发出6万件衣服。凭借着这个强大的快时尚系统,ZARA全球门店平效(一个年度内平均每平方米的销售金额)达到4719欧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是中国国内服装企业平效的4倍左右。数据显示,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集团总销售额的70%左右。
2011年5月3日,美国经典休闲时尚品牌Gap在中国的第五家旗舰店在北京开幕。5月中下旬,优衣库华南区首家大型店广州高德置地广场店及广百新一城标准店于同日开幕。5月底,H&M的2000平方米大店也在杭州开业。优衣库母公司日本迅销公司表示,短期将在中国市场上开出100家平均面积超过750平方米的门店,未来5年里,这个数目可能超过300家。
外来者来势汹汹,实力悬殊的本土企业都在严阵以待,尽管本土企业占据着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但是未来竞争态势如何似乎没有人敢断言。业界人士认为,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中国的服装业将要开始大洗牌,服装界慢慢朝着大企业集中,估计在5至10年间,将出现类似ZARA等的中国国际大品牌,具有品牌个性化和足够的垄断优势。
如果出现这样的大品牌,就意味着会“倒下”一些目前依然队列于“优势企业”的服装品牌。谁会倒下,谁会成为巨无霸,谁都无法预测。
(2)上市之路的艰辛与困惑
资本的触角早已伸到了服饰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服装企业和资本的不断融合出现波段式发展趋势,而在每一波段中,皆有其代表性的服装企业。比如2007年以前的第一波段,有杉杉、雅戈尔等企业上市;2007-2008年服饰行业迎来第二波段,代表企业有百丽、安踏、报喜鸟、波士登、美邦等;金融危机之后服装行业曾短暂沉寂了一段时间,从2009年开始,以福建板块为主的服装行业集中上市,并细分为家纺、童装等子板块,“小而美”的企业产生了高估值;到2010年进入第四波段,凯撒股份上市,希努尔登陆A股市场,搜于特在中小板上市,服饰行业对于资本的追逐再次出现“井喷”之势。
资本快速进入传统行业,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传统企业的思维和运作方式,引爆商业势能,进而改变和影响优势服装企业的发展路径。
2008年8月,美邦服饰登陆深交所,所持股份瞬间达到160多亿元的市值,所带来的宣传效应就相当于5000万元的广告投入,美邦董事长周成建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307位,也极大激励着大批企业前赴后继。
东莞第8家上市公司搜于特同年1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首日搜于特股价上涨14%,市值近70亿元。招股书显示,搜于特成立于2005年,上市前的销售收入仅为三四个亿的水平,净资产仅为1.57亿元。但上市为搜于特带来了近15亿元的募集资金,公司净资产规模瞬间增长了十倍,公司目前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和地位迅速提升。而2011年搜于特和森马服饰的上市,对整个服饰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尤其是搜于特,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只有五六年历史的后起之秀会受到资本市场如此热烈的追捧。
上市融资是优势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上市之路并非平坦大道。现在没有特别突出业绩和赢利模式的纺织类企业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是否拥有独特性是服装企业跟资本握手的砝码。据悉,服装企业申请上市的主要障碍来自营销网络管理方面,证监会对连锁企业渠道管理的审核越来越严格。正在申报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募集资金的投向多集中在扩大产能和营销网络建设,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上市之后,终端渠道扩张过快,营销网络扩大,但由于单店效益低而平均收入下降,已经让人质疑募投资金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另外,企业上市后的弊端也正在不断显现。国内服装企业中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以家族式经营管理为核心,这与资本市场习惯的股份制游戏规则并不兼容,想上市就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以后企业不再是私人公司,而是有定期向公众(包括竞争对手)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义务,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上市后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如此可能失去部分作为民营企业所享受的经营灵活性。上市后股权被稀释,管理层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对企业的一部分控制权。上市后的弊病还包括:企业都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类似公关费用、给投行的费用、财务报表的审计费用等。上市公司比民营企业需要履行更多义务、承担更多责任,管理层也将受到更大的压力等。
(3)规模扩张带来管理难题
七匹狼是国内休闲服装行业龙头,产品定位为男士休闲服。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调查,“七匹狼”品牌的夹克连续9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而九牧王主营男裤及夹克。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九牧王西裤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夹克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七匹狼。
在“终端为王”的市场环境下,这两家劲敌不约而同地把直营终端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截至2010年末,七匹狼终端网点数比2009年净增加276家,达到3525家,其中,直营及联营终端388家。同期,直营和加盟的渠道扩张速度分别为76%和4%左右,显示公司将重心转向开拓直营的意图非常明显。九牧王也不甘示弱,他们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公司销售终端数量已达2710个,其中直营终端645个。2008年-2010年,终端复合增长率达到7.96%。九牧王计划将上市后16.5亿的募集资金的80%用于营销网络的终端建设,预计新建338家专卖店,其中直营店162家,战略加盟店176家。
渠道扩张、直营规模的大手笔,也同样带来了渠道存货增加和运营成本上升的弊端。大面积店铺的开设步伐,将使公司面临短期资产周转下滑和费用率提升的风险。而与此同时,企业还将面临人才储备、品牌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管理难题,对于“管理内功”一向欠缺的服装企业来说,在企业扩展的同时,能否迈过管理这道坎,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三、中小企业更面临生死存亡
相对于优势企业来说,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则是凶山恶水,一点也不容乐观。根据业界人士的分析,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行业的充分竞争,服装行业的两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管理等各方面都处于竞争的劣势,而且整个中小企业还处在比较低端的产业链上,大部分还靠贴牌生产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几乎没有时间和资金去进行相对比较漫长的品牌培育。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而它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倒闭的边缘。
(1)再现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
最近,据媒体报道,尽管外贸和经济增长数据依然强劲,然而在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挤压下,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冬天又一次不期而至,大片服装和鞋类工厂处于半停状态,少数企业开始倒闭。
由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价格的提升导致服装、鞋业等低端制造业的订单忽然大幅萎缩,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大片工厂处于半停状态,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关门停业,少数企业开始倒闭。
广州市增城新塘镇是全球知名的牛仔生产基地,素有“天下牛仔三分有其一”的美誉。李永强是新塘一家服装厂裁床车间的主管,他所在工厂有五六百名工人,专门代工品牌童装牛仔服装,三分之一的订单是内销单,三分之二为来自欧洲的外单,此前工厂每个月出货可达22万~25万件,但从今年3月开始订单大减,如今,每月出货连10万件都不到,减少了一半以上。李永强表示,最近在新塘一带,倒闭了不少小的服装厂。
迪泰纺织是一家中型服装厂,老板湛家和夫妇是新塘本地人。每天下午3时,本应是忙碌的时候,然而厂内几百平方米的制衣车间只有几个人在车衣,大多数机器闲置。据厂长介绍,工厂有七个机组,现在只开了3个机组,目前几乎所有的订单都做完了,新的订单跟不上,很多工人都放假休息了。企业的经营者表示:“今年形势比金融危机前还要严峻。”据其介绍,往年的淡季要从5月中下旬才开始,而今年淡季提前了一个多月,从3月底订单就大幅减少。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的不少店铺,是专门做低价处理工厂尾货或者库存清理生意的,直接连接工厂和消费市场。对于中国服装和鞋类加工制造业的冷暖,这些店铺的报价无疑是一个温度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少工厂倒闭,亏本清货,上下九曾经出现1元服装店。最近,媒体记者走访上九路和人民中路,发现1元服装又重现江湖。广州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黄学明称,上九路一带甩卖的十几元以下的衣服都是低于成本价销售。与2008年相比,当年是很多外销货发不出去转内销,而如今的甩卖是因为工厂过量生产的积压货以及倒闭工厂的清仓货。
金融危机后行业的恢复性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相反,优势的资源更加向优势企业集中,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并没有减缓,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式从成本优势驱动向价值优势驱动转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品牌的生态环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恶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是服装行业产业升级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2)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日益恶化
中小企业困境也已引起全国工商联的高度关注。之前他们曾耗时两个多月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进行系统调研,结果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2008年时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单纯,即外部需求猛降,订单大幅度减少。目前正在发展的小企业“倒闭潮”原因则比较复杂:不仅外部需求减少,而且面临原材料涨价、工资上涨、用工短缺、人民币升值、周边国家竞争、电力短缺等复杂因素,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东南沿海小企业的停工、半停工现在还只是处于“越来越多”的阶段,还不到“大片倒闭”的“狂潮”程度,所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还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将有限的资金更加偏重于优势企业,中小企业的严峻生存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在宏观经济背景和相关政策下,商业银行放开手脚对中小企业加大融资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道难以破解的谜题。
(3)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有资料表明:2010年因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沿海地区服装业整体开工率仅为70%;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而这样的困境对于财大气粗的优势企业来说并不是难题。今年春节过后,九牧王员工返厂率高达96%,领跑闽南地区,为其它企业做出了表率;在“招工难”问题持续升温的时候,九牧王员工不仅早早返厂,不少人还带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据悉,在2002年,九牧王就已经开始了全员旅游,费用预算达到200万元以上。在九牧王,公司为员工提供免费的住宿,每间宿舍均配有空调器、棉被、独立的阳台、卫生间、桌椅、衣柜等生活设施,公司另外为夫妻员工提供夫妻房。公司宿舍为新建不久的楼房,牢固美观、宽敞明亮,确保让员工舒适居住。公司另外制定了规范的宿舍管理制度,良好的生活氛围,宿舍区到处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九牧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很好地破解了各地的“招工难题”。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肯定是没有能力达到这样的管理水平,在整个行业“用工荒”的背景下,招揽到足够数量的工人已实属不易。
作为传统产业的中国服装业,钱一直赚得很辛苦。两年多前,一对在杭州某服装厂打工的夫妇,按计件工资取酬,一个月做出了1.6万元的“天文业绩”,而高薪背后却是身体的严重透支,几天后,妻子在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而丈夫在身心疲惫和伤心之下昏倒在地。2006年5月的一天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猝死在出租屋,此前4天,她连续工作了54小时25分钟。诸多针对80后、90后外来工的调查发现,他们宁可少赚钱,也不喜欢加班,新一代的劳动密集型工人更注重自身的感受,更在意自己开心与否。而中小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管理水平都无法与优势企业抗衡,在抢夺人力资源的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四、品牌生态的识别与应对
对于宏观经济,给一句相对“定性”的话:专家预测,中国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
这对纺织服装业而言,还算得上是一个“靠得住”的大环境。
(1)“宏观”一定和“长远”挂钩,你等得起吗?
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还有通胀问题,南方某些加工业繁荣的城市甚至因为通胀引起的物价上涨而陷入运营危机。但据经济学家的判断,整体上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另外,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服装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最后,还需要谈谈消费变化:13亿人口穿衣给服装行业带来刚性需求,国内需求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拉动会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挺起脊梁。而服装消费增速2010年呈现波浪式增长,始终明显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更让人觉得具有“繁荣盛世”迹象的是:随着交通和支付系统的完善,服装消费也在逐渐覆盖农村市场。以往苦心进军一二线市场的服装企业,已经非常明白,真正的财富来源是蓬勃发展的三四线市场。
综合各方因素,宏观经济构成的品牌生态大环境,就像是一个酿酒发酵的初期:市场的深处暗流涌动,明处的泡沫以及脆弱之处开始破裂。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未来5-10年,那么,现在的宏观经济对于品牌的培育依然具有良好的支撑。
未来5-10年――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对于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这个周期带来的变数依然很大。如何渡过“眼下”的危机和困难,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2)不同竞争层面,感受不同的“品牌环境”
从品牌生态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目前服装行业正在出现一些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而从这些变化我们很难单一的判断未来的走势,是为行业发展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还是成为企业恶性竞争的前奏曲?
首先,不同竞争层面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品牌环境。
比如,同一行业里原本是不同品类的经营者挤上了同一条车道。“波司登”从羽绒服起家,但如今这个品牌的内涵已经在悄悄延展――波司登男装、时尚女装在近几年相继孵化,其利用羽绒服打开的强大通路,成就了一种模式快速复制。品牌延伸,这个已经有点过时的话题又重新变成业内人士的谈资。似乎所有的品牌都想让自己的忠实消费者买得多一点儿,再多一点儿。
其次,其他行业对服装产业的跨界投资。
统计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利润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较好的行业景气度。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崛起,更为广阔的潜在市场将被开发出来。2010年,五粮液集团大力推出泰奥菲尔Théophile品牌女装曾掀起业界一阵热议。在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下,投资的“热钱”都在寻找可以迅速增值的环境,服装行业是否会成为各类资本的目标所选,还要拭目以待。
第三,商业链条中的合作者成为同身份的竞争者。
深圳市粉蓝衣橱服饰有限公司从4年前创业时的12个人,到今天已经拥有560多名员工和两个主力品牌。而企业董事长李飞跃从前的身份是有着6年服装经销经验的商,从商到品牌商的角色转换只不过5年时间。另一个案例是开创了LIU’ES女装品牌的刘世文,在担任广州莱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前,他是香港亿宝集团旗下品牌的内地总。从终端零售到总再到研发创牌,在“渠道为王”的今天,拥有终端通路的经营者由于具有一线销售经验和市场信息,非常容易把握品牌的定位,只要抓住品牌运作哑铃的两端――设计和销售,再加上稳定的供应体系和团队,创立品牌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所以对于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制造企业来说,这些昔日
如果你觉得优势企业一定会继续扶摇直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于服装行业的优势企业来说,目前的品牌生态环境是内忧外患:不仅要面临国内激烈的竞争态势,还要面对“洋品牌”的大举进攻;指望上市进行快速融资,而上市之路并非一路平坦;期待规模扩张又会同时带来管理难题,他们随时可能在扩张之路上跌倒而一蹶不振……
最值得关注的是优秀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营运成本费用与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步大幅攀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了25.21%,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上涨了17.2%,人均成本费用提高了19.42%,因此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下,优势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品牌生态环境最微小,却又是最致命的环节。而成本控制,又受制于外环境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外环境的直接影响因素呢?
(1)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
跨国服装企业优衣库2009年财报显示,Inditex(ZARA)、Gap 2009财年收入分别为13900亿日元(约合1117亿元人民币)、13149亿日元(约合1056亿元人民币),H&M的年收入也达到11359亿日元(约合913亿元人民币)。在富豪榜,ZARA和H&M的拥有者分别位列世界富豪第7和第13位。ZARA、H&M、Gap等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销售火爆的情景让服装企业感到巨大的压力。
总部位于西班牙的Inditex成立于1985年,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已经迈进年收入千亿元的“大门”,而中国本土的服装企业还没有一家跨过100亿元的“门槛”。
在中国,快时尚品牌ZARA近期刚刚创下杭州单店年销售过亿元的纪录。而今年5月中旬,广东流通业商会到访西班牙ZARA总部时,其母公司Inditex集团总裁表示,将加速在中国开店。这种态度与H&M、C&A、GAP、UNIQLO等国际快时尚巨头的中国扩张战术不谋而合。
从2009年开始,Inditex就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今年3月份更宣布, ZARA 2011年门店覆盖中国的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30个增加到42个。
ZARA的橱窗每20天换一次新款式,门店一星期订购两次新货,物流系统每小时可以向全球78个国家的2000多家门店发出6万件衣服。凭借着这个强大的快时尚系统,ZARA全球门店平效(一个年度内平均每平方米的销售金额)达到4719欧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是中国国内服装企业平效的4倍左右。数据显示,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集团总销售额的70%左右。
2011年5月3日,美国经典休闲时尚品牌Gap在中国的第五家旗舰店在北京开幕。5月中下旬,优衣库华南区首家大型店广州高德置地广场店及广百新一城标准店于同日开幕。5月底,H&M的2000平方米大店也在杭州开业。优衣库母公司日本迅销公司表示,短期将在中国市场上开出100家平均面积超过750平方米的门店,未来5年里,这个数目可能超过300家。
外来者来势汹汹,实力悬殊的本土企业都在严阵以待,尽管本土企业占据着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但是未来竞争态势如何似乎没有人敢断言。业界人士认为,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中国的服装业将要开始大洗牌,服装界慢慢朝着大企业集中,估计在5至10年间,将出现类似ZARA等的中国国际大品牌,具有品牌个性化和足够的垄断优势。
如果出现这样的大品牌,就意味着会“倒下”一些目前依然队列于“优势企业”的服装品牌。谁会倒下,谁会成为巨无霸,谁都无法预测。
(2)上市之路的艰辛与困惑
资本的触角早已伸到了服饰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服装企业和资本的不断融合出现波段式发展趋势,而在每一波段中,皆有其代表性的服装企业。比如2007年以前的第一波段,有杉杉、雅戈尔等企业上市;2007-2008年服饰行业迎来第二波段,代表企业有百丽、安踏、报喜鸟、波士登、美邦等;金融危机之后服装行业曾短暂沉寂了一段时间,从2009年开始,以福建板块为主的服装行业集中上市,并细分为家纺、童装等子板块,“小而美”的企业产生了高估值;到2010年进入第四波段,凯撒股份上市,希努尔登陆A股市场,搜于特在中小板上市,服饰行业对于资本的追逐再次出现“井喷”之势。
资本快速进入传统行业,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传统企业的思维和运作方式,引爆商业势能,进而改变和影响优势服装企业的发展路径。
2008年8月,美邦服饰登陆深交所,所持股份瞬间达到160多亿元的市值,所带来的宣传效应就相当于5000万元的广告投入,美邦董事长周成建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307位,也极大激励着大批企业前赴后继。
东莞第8家上市公司搜于特同年1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首日搜于特股价上涨14%,市值近70亿元。招股书显示,搜于特成立于2005年,上市前的销售收入仅为三四个亿的水平,净资产仅为1.57亿元。但上市为搜于特带来了近15亿元的募集资金,公司净资产规模瞬间增长了十倍,公司目前在行业内的竞争实力和地位迅速提升。而2011年搜于特和森马服饰的上市,对整个服饰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尤其是搜于特,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只有五六年历史的后起之秀会受到资本市场如此热烈的追捧。
上市融资是优势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上市之路并非平坦大道。现在没有特别突出业绩和赢利模式的纺织类企业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是否拥有独特性是服装企业跟资本握手的砝码。据悉,服装企业申请上市的主要障碍来自营销网络管理方面,证监会对连锁企业渠道管理的审核越来越严格。正在申报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募集资金的投向多集中在扩大产能和营销网络建设,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上市之后,终端渠道扩张过快,营销网络扩大,但由于单店效益低而平均收入下降,已经让人质疑募投资金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另外,企业上市后的弊端也正在不断显现。国内服装企业中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以家族式经营管理为核心,这与资本市场习惯的股份制游戏规则并不兼容,想上市就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以后企业不再是私人公司,而是有定期向公众(包括竞争对手)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义务,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上市后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如此可能失去部分作为民营企业所享受的经营灵活性。上市后股权被稀释,管理层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对企业的一部分控制权。上市后的弊病还包括:企业都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类似公关费用、给投行的费用、财务报表的审计费用等。上市公司比民营企业需要履行更多义务、承担更多责任,管理层也将受到更大的压力等。
(3)规模扩张带来管理难题
七匹狼是国内休闲服装行业龙头,产品定位为男士休闲服。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调查,“七匹狼”品牌的夹克连续9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而九牧王主营男裤及夹克。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九牧王西裤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夹克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七匹狼。
在“终端为王”的市场环境下,这两家劲敌不约而同地把直营终端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截至2010年末,七匹狼终端网点数比2009年净增加276家,达到3525家,其中,直营及联营终端388家。同期,直营和加盟的渠道扩张速度分别为76%和4%左右,显示公司将重心转向开拓直营的意图非常明显。九牧王也不甘示弱,他们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公司销售终端数量已达2710个,其中直营终端645个。2008年-2010年,终端复合增长率达到7.96%。九牧王计划将上市后16.5亿的募集资金的80%用于营销网络的终端建设,预计新建338家专卖店,其
品牌生态的平衡仅有竞争关系是不行的,还要发现互相依赖的关系。要从一个品牌到品牌群落,再到一定空间或区域范围,品牌群落和品牌环境间的物质、能量、知识互动所形成的品牌生态系统决定一个品牌的“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多维生态位”,从而理解在品牌群落中产生“大名牌”的机理。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反复强调,扶持自主品牌快速成长,要从硬件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入手,在品牌群落中产生“大名牌”的机理。因此,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必须要从品牌生态环境入手,促进品牌群落的生态系统,直至产生“高生态价值”和“高生态位”的品牌。
但是,转型是升级的出路之一,并不是所有企业的选择。目前内销市场放大,各方人士都看好这块“蛋糕”,原有批发渠道商家和成衣生产企业都有转型的诉求,假设新兴品牌一味靠低价策略盲目“上浮渠道”挤进市场,必然会对那些发展时间不长、有一定积累的品牌形成威胁,对于人才、供应链、加工资源同时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占――这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品牌布局。
大家很自然的看好高附加值品牌的利润空间,然后不顾“品牌布局”的一哄而上,将自己定位在高端服装的领域,由此形成的竞争态势,只会造成“同类产品不再稀缺,高附加值也很难实现”的品牌悲剧。
因此,不论是政府“打造”品牌生态环境,还是企业个体“选择”品牌生态环境,都要学会一些环境识别的技能和应变力。
(1)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敏锐地发现环境变化,并根据变化不断创新、调整自己的品牌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当别人还在用洋文往自己品牌上贴金的时候,勇于打出“我长在中国,我是民族品牌”口号的企业反而会博得更多的掌声。
这是具有品牌“自我意识”的成熟表现。
面对对手,可以拼质量、拼设计、拼营销、拼模式、拼人才、拼技术、拼终端、拼服务,甚至拼供应链、拼物流……总之,成功的路径有千万种,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惟有发现对手,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拼价格乃是下下之策。
在2011年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上,有的品牌固执地认为展位奢华便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惜重金打造一个大体量、甚至“金碧辉煌”的展示区。可没有想到,最后“风头”却被那些装修简单质朴的品牌抢了去――那些倡导环保低碳的企业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用更少的银子换回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形象”。这种结果的产生,究其根本就是看谁能及早发现“潮流在刮什么风”,没有一成不变的“绝招”,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抓住主流脉搏才是适者生存之道。
那么,环境识别能力是什么?有时候就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和企业错位竞争,避免同质化。
(2)关注生活方式带来的消费变化
作为生活消费品的产业,服装企业要关注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如,以前国际的时尚流行趋势是先在法国、再到欧洲、后来到亚洲的发达地区比如中国的上海、北京,然后再到中国的二线城市,而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的顺序,巴黎时装周上的表演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享到时尚带来的愉悦,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自由地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他人。技术水平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企业应当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及时调整企业的品牌策略。
由此带来的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方式正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相像。和以前相比,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越来越愿意为更高的产品价值和更好的购物体验而花钱,并且在购物场所花费更多时间研究产品,以做出购买决定。
今后,使购物体验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娱乐形式可能会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营销环境正是基于各种前沿数字媒体技术,从空间布局到产品体验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模式,将购物过程打造成为时尚的休闲活动。
同时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时间变得更有价值,购物次数越来越少、购物量越来越大的趋势明显。购物次数减少意味着抓住消费者的机会也会减少,因此,如何将消费者吸引到商店中来将日益引起商家的重视。另外,在情感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购买决定方面,中国购物者也正在向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看齐。与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这种发展反映了向一种消费环境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中,消费者具有要求获得除产品基本功能以外更多的身份体验,而且,迎合消费者更精细化的品位爱好也日益成为一种准则。
(3)注重文化艺术与品牌的结合
如果要找出中国服装产业和国际先进品牌的差距,那么发现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国际品牌在文化艺术与服装产品之间融合的是那么毫无痕迹,这正是缘于他们本身对文化艺术的重视。路易威登、香奈儿等著名品牌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与艺术家的合作,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假如这些品牌没有文化、没有艺术,就不可能存在长久,正是因为他们的艺术含量,才得以流传并被消费者追捧。与文化和艺术保持亲密关系,这也是这些品牌内涵丰富的重要原因,而这正是中国品牌需要学习的。
中国的服装品牌应该看到,将来的商业和艺术,应该是无界的,艺术家创意的才华跟商业结合起来,将会给品牌带来巨大的能量和财富。艺之卉时尚集团董事长周胜说:“其实艺术家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方向:就是你决定了你的风格,而你如何去表达你的风格?实际上,很多人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坚持。你能不能把你所相信的一个品牌理念,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不断地去实现,艺术家们的执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4)互联网与新营销
在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持续增长,12月的行业网站数达到1.86万家,与年初相比增长了16.13%。
但是对于传统服装行业,互联网是陌生的,因此传统服装品牌的“触网”之路大都并不顺利。很多传统品牌电子商务的负责人,在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明明有非常好的产品规划和供应链能力,但是设立的电子商务部却是独立的,没有与传统业务进行有机的结合,他们要么拿线下店铺剩下的库存货到互联网上去做,要么去参加订货会,订的货跟传统店铺上的货是一样的。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完全忽视了自己本身产品的强大资源和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传统服装品牌进入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情正是“意识”问题――互联网不是模式,而是一个市场。
凡客的CEO陈年曾经说:“互联网不是模式,而是一个市场。随着老一辈人逐渐退出消费主力市场,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在互联网这个市场中生存发展是有这个市场的规则的,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服装市场的‘游戏规则’。传统服装业要进入互联网必须遵循这个市场的规律,真正做到转变思想,才有可能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最常用的微博:有统计显示,新浪、腾讯等其微博覆盖人数已超过1.2亿。那么,中国服装企业怎样利用这区区百余字开拓自己的营销版图?好的企业微博就像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微博正在缩短商家和消费者的距离,与各种冷冰冰的硬广告相比,在微博上的信息更具参考价值和可信度。微博应当承载的是一个形象推广和监测的功能。而且微博还成为企业危机公关、事件营销的不错平台。营销专家认为,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微博。如果企业有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企业领导者也有个人账号,那么,无论是企业账号,还是个人账号都可以用来企业相关信息,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
据了解,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包括卡宾、七匹狼、柒牌、安踏、361°、特步、唐狮等多家服装企业都开通了官方微博,或是推广促销方案,或是产品售后服务,或是活动内容介绍。新媒体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营销方式和商业思维的变革,也为服装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5)创新,永恒的主题
创新是中国品牌“谈的最多,做的最少”的一件事。多数品牌只是有创新意识,但缺乏真正的行动力。
很多急于树立品牌、走向国际的企业,用重金购买技术,花大力气引进营销人才,却往往收益甚微。其实品牌战略不能把眼睛放在技术、营销等简单的某一个点上,不能用切割的观点来看运作和管理。企业需要的是整体的商业运作能力,或者说是完善的盈利模式,这些正是ZARA等国际巨头成功的客观保证。
传统服装企业已经在抓紧“十二五”我国纺织服装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对已有品牌的巩固和创新。比如波司登,它在全球市场重点关注潜在优秀品牌及海外销售网络,计划以收购兼并、股权投资合作等形式加快公司销售终端在国际市场的延伸,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突破。在研究市场需求之后,波司登还研究开发出满足抢险救灾、体育竞技等特殊场合需求的专用羽绒服,力求实现高端防寒用品的全面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