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电工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立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当前技工教育存在学生基础文化质量下降,在校学习时间短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电工电子技术是机械机电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知识、电机电气控制、低频电子线路以及数字电路等。本门课程实践性强。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型单一化,创新性不足本门课程教学中,许多技工院校采用本科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2.实践课应用性不强本门课程大概安排了8~10个实验课。这些实验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验证理论,即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与理解。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项目应用实践课,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目标。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技工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提高技能与实践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有限课时安排中,要求根据课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1)电路部分。本门课程中电路部分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等,笔者在课堂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软件的运行,对有关电路基本理论进行验证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电压与电流分析方法。(2)电机与电气控制部分。这一部分对技能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工作任务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应该尽量压缩理论课所占比重,安排更多实验实训课,通过精讲多练的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3)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部分。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散乱,笔者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两大项目任务,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通过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低频线路部分,设计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时,不仅是着重于讲解理论部分,而是要关注其实用性。在数字钟设计中,将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时序逻辑电路设计问题集中到本项目设计中。2.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改革(1)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指的是将校内实训课安排为基础知识验证实验、综合实训两个层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有关基础知识,教师需要在实训课中安排基础知识验证实验课。通过验证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学会看电路图,学会设计安排电路图等,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完成基本技术与技能训练之后,可以将这些单元实训内容整合起来,安排综合实训课,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低频线路和数字电路部分,可以安排麦克风声音放大系统和数字电压表等实际电路组装与调试。在本门课程全部结束前一周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综合实训课,比如水厂冷却泵控制设计等,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2)实践教学与考证、技能大赛、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将有关电子电工技术知识融合实践教学中,即将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本门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应用。教师应该选拔创新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创新设计大赛、电路维修维护大赛以及数控机床操作大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能为学校和学生个体争得荣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校园网内建设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辅以网络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实现技工院校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立体化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从反馈的教学结果来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深受学生好评。
参考文献:
[1]赵兵.刍议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构建[J].职业,2013(6).
关键词: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工程实践;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646(2015)11-0110-02
1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概述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是面向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必修课程,是工程实践的重要训练模块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所具备的初步设计能力、制造能力以及相应技能距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迫切地需要从教学内容、过程、模式和载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从而适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层次
2.1能够体现现代电子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由组装直插电子元件作品过渡到组装直插电子元件与贴片电子元件混合的作品阶段。相应地增加贴片电子元件以及表面组装技术(SMT)的介绍,重点讲授表面组装技术使用的波峰焊、回流焊等设备的工作过程。同时针对电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力求使整个课程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现代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
2.2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电类、非电类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在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计算机EDA绘图软件的使用,加入印刷电路板制作、回流焊设备的使用、产品工艺卡编写等教学内容,使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完整地体验电子产品从设计、制作到调试的过程。对于非电类专业学生,增加贴片元器件、表面组装技术的介绍,并且升级训练载体。
2.3面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拓展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等方面为目标,所以应该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设计诸如单片机等更丰富的教学载体,并且使其含有更多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增加单片机系列作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1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设计能力提升的教学环节
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环节,教师根据训练产品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集中讲授。实践环节,第1阶段,学生根据所学的电子产品焊接方法及电装要求,完成电子产品制作、安装和调试。第2阶段,要求学生自选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合理地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编写完整的产品工艺卡,最终完成焊接及调试的全部工作。
3.2优化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程序
目前由于实验室环境和条件所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当在实践操作中采用多媒体教具穿插的讲解方法,或是调整集中授课时间,从而使教学互动更顺利地完成。另外,将对选作单片机系列作品的同学进行集中辅导。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讲解单片机开发板的制作,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单片机知识。
3.3个性化教学过程的设置
根据电类和非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非电类专业实习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穿行,贯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学结合、以做为主”的教学理念,最终完成小型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电子工艺技能训练为目标的第1阶段,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产品的手工焊接、装配和调试技术,了解表面组装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工艺等。以电子工艺设计训练为目标的第2阶段,需要学生完成电子线路的原理图设计、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的焊接制作、安装调试和产品工艺卡编写等训练。使其以工程师的身份体验产品设计制造过程。
4丰富教学载体,拓展课程内涵
设计、研发同时含有贴片元件和直插元件的教学载体,使之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适应,满足教学环节自选课题的设计要求,我们将开发供学生实践环节第2阶段选作的训练载体,需要完成电路原理图、电路原理说明、印刷电路板、电子元件测试工艺、装配工艺、调试工艺以及调试记录等工作。每个载体都能够使学生根据完整的电路原理图、电路原理说明,通过电子线路EDA软件,独立完成电路原理图、印刷电路板的设计,自己编写电子元件测试工艺、装配工艺、调试工艺,完成印刷电路板制作,并完成电子元件测试、装配和调试作品。
5结论
通过对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载体的设计与研发,增加了整个课程知识量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子装配工艺技术,掌握更多类型的电子产品的设计及制作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工程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实现我校工程素质教育的优质、高效起到最大的支承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鸿儒,韦思建,王豫明,等.《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改革与基地建设[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07):62.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实验;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在高校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宗旨是为促进高校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应用型大学,是首批纳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并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电工电子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掌握电学基本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也为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卓越计划”的理念,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以更新和完善实验条件为主,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
高质量、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是完成实验教学环节的支撑与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验室淘汰了原来的老旧仪器,购置了数字存储式示波器、高精度台式万用表及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环境,提高了实验设备的档次。在每个实验室安装了投影设备,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实验课件。在保持现有实验室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并配置了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及实验室开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二、针对不同专业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批纳入“卓越计划”的是石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之前,每个专业开设的8个实验是相同的,完全没有突出专业方向和特点,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与专业没有联系,在专业课中用不上而不感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针对这个问题,在制定卓越班实验大纲时,注重考虑专业方向及特点,采取了对不同专业侧重不同内容的方式。例如:对石油工程和过程装备这两个专业,侧重异步电机控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等方面内容;而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因其在后续电机与拖动专业课中有异步电机控制的内容,所以,在这个专业的大纲中便取消了异步电机控制,而是增加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容。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启用多层次教学模式,构建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卓越班的实验授课方式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按框定的实验步骤操作整理数据完成报告”这种单一模式,而是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将以灌输实验为主变为以启发引导、研究讨论为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达到综合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网上课件和教师课上讲解,通过2~3个验证性实验的练习,逐步掌握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
2.自主设计能力
主要基于课内实验部分。即针对某一实验项目,只给出实验电路和需要测量的参数,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测量方法,经过连接电路和测试验证完成设计报告。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设计技能,锻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便使其逐步掌握较复杂、系统的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
3.综合创新能力
主要基于课外实验部分。即在开课之初,学生自由组合成2~3人的若干小组,每组按兴趣方向选择教师提出的命题或自由选题。在掌握了课内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仿真验证或与教师互动等方式,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电路、选择器件。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创新实验室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确定最终设计电路,学期末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并组织各小组答辩,依据选题的难易度及创新性和实用性评出这个环节的成绩。
这种基于项目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们非常重视也很感兴趣。例如:针对“四路彩灯控制电路的设计”这个命题,几个选题小组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这使得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开阔了知识视野。自选“用单片机实现触摸开关的控制”的小组,通过自学掌握了单片机原理和编写应用程序,经过反复调试和修改完成了设计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因为学生付出了努力,所以实验成功后他们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对实验课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查阅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四、更新实验教学手段,拓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学时有限,无法将仿真软件的使用纳入课内计划。为此,在开课之初,便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Multisim或Tina仿真软件。为了让学生了解仿真软件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课件中加入了仿真波形,在仿真调试的界面上演示改变元器件参数或电路结构时仿真波形的变化及电路的工作情况等。学生掌握了仿真软件的使用后,可以将元器件的选择、原理电路图的设计、系统运行结果等融为一体,组成计算机仿真的实验平台,并且通过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等实验的不同仿真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电路设计和电路应用的能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使电工电子实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了原来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建立了多层次、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办法。即在期末实验总成绩中,平时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综合设计型实验占30%,口头答辩占10%。这样最终的实验成绩就不只是由一个环节来决定的,而是多个环节成绩的总和,避免了个别同学综合创新能力不强,仅靠操作过程认真、报告工整却得到较高分数的片面性。实验考核多样化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
[2]王艳新,余粟,范小兰.卓越计划中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12-113.
[3]杨东红,王筱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148-149.
【关键词】高等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及思考
1前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高等院校为满足国家对该方面人才需求而设立的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该门学科和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这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专业内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也日益成熟,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院校在进行传统理论教育中应更多涉及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这对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扩大学生就业领域及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2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目前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参与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逐年上升,学生就业率也不断加大。该专业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通过该专业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基本技能,能为各行业培养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该类人才的培养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随着各个高校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加入了该领域相关工作。各种教学资源的引进使得教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成果也逐渐提高。但由于该专业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耗费资源较多,实践课程多,在该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1]。首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实践课程对于该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其次由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得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计划与目标导致教学过程目的性低。还有由于该专业涉及行业较多,实验器材及实践教学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将所学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上述几点问题,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及老师应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3关于高校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及思考
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个高校应引起足够关注及加大对各教学资源的投入。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重要课程之一,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在实验室。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大实验室相关设施的投入,保证学生实验的基本条件。例如在学校资源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各种实验设备的引进,如建立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磁实验室及各种新型发电系统实验室等[2]。通过这些基础设备的引进,确保学生可以得到足够的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充分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一支高质量的实践课程教学队伍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课教学起到必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学生对电气相关的实践操作接触较少,缺乏足够的经验,若仅靠理论课程所学知识则无法有效在实践中应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场进行指导与监督,一方面可以起到辅助学生实际操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监督学生谨慎操作避免危险事故发生。而目前高校实践课程教师基本属于科班出身,没有丰富经验,在实际实践课程教学中只能起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作用,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再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避免出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现象。学校应制定实践教学制度及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约束及监督体系,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人员分工应明确,各个岗位及实践课程教研人员应各做好本职工作;加大实践课程考核制度,适当加大实践课程课堂学习情况的比重使学生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还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涉及领域较广,未来学生就业面多,若仅进行在校资源的实践与模拟教学,很难起到与实际接轨的目的。因此,学校应加大与企业方面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实践实习的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3]。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进行技术共同开发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接触以实现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同时企业也可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入校教学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学校与企业进行学生订单式培养也是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更适合企业的专业化人才,同时对提高学校该专业的就业率起到一定作用。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内举办的电子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均吸引了部分学生的广泛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及宣传效果。另外积极鼓舞大学生加入教师专业课题的研发也是学生实践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的研发,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提高。
4结语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适应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迟正刚.“二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影响[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3).
[2]程明,李扬,黄学良.江苏省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04).
[3]徐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定位研究[J].高教探索,2003(01).
1.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简介和模块建设依托的专业基础
所谓模块化,指的是“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的主题式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活度,教学内容应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选材灵活,形式多样。
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是工科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之一。本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我国电工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需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也可为后续电类课程学习和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属于非电类专业,学生缺乏前期的学习基础;②电类实践的机会较少,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容易脱节;③不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电学技能;④严重缺乏电类知识的自学能力。
2.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内容建设
按照学科内容属性可将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内容确立原则: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纳入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要有一种服务整个后续电类课程的理念;依据非电类专业各关联专业课程的需要,确定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的培养体系与培养主题。
3.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教学方法的运用
(1)“面向大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提升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质量、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一步。这里提出面向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服务思想,要求教师不仅为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即提供一种全程化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型教育。
(2)课程考核质量评价方法多样化。建立并完善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考核评价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考核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入成绩影响因子,如上课笔记、实验、课堂讨论、创新实践等。
(3)教学管理的强化。首先,要加强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的教学质量控制,尤其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控制;其次,不断进行师资力量的培训,包括教学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最后,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4)虚拟教学实验手段的引入。电学仿真软件具有投入少、效果好、方便实用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很有帮助。
(5)大力倡导学生自学与互学活动。当今,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提倡学生自学与互学的教学活动同样显得非常有意义。
4.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建设规划
(1)积极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定位,充分体现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模块教学课程体系,自主选择其教学模块,设计好课程的培养方案。
(2)教材、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课内容等,应全方位地体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求。
(3)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
《电子线路板设计》课程是一种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主要用于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和电路信号仿真,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在传统的教育和培训中,《电子线路板设计》课程通常分为两个环节:理论与上机,教学中老师起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接收老师的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全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并倡导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孕育而生。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重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与引导作用。项目化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和职业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线路板”课程设计
项目的设置是“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关键。项目设计应依据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学生技能。
电子线路板设计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设计成两个教学情境: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每个项目都有重点,并且都是完整的电子线路板制作过程,学习者在完成不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protel99se软件,同时也学习了电子线路板的设计思路。(如表1)
3 教学点评
教学点评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总结项目重点、难点,列出项目中易出现的错误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与演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分方向设课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为宗旨,注重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加大实践训练比重。具体实施中,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使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用,体现创新的高职教育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法。
(三)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久经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我院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了同社会的联系,千方百计寻求并依托行业、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了工学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湖南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合作,教师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公司的文化理念和空调专业技能提前弓l入。每年毕业生中只要符合公司要求,则全部进入公司再进行三个月强化训练,合格即成为空调运营工程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管理。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而这些人员确实需要具备更多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立足、发展、生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变频一拖多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空调技术专题.
[2]李文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4.
[3]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卢艳.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9-4.
[5]王春峰.系统教学法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8(3).
[6]黄建科.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工业标准;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1]洪源渤,衣晓青.构建面向21世纪“热动”专业新课程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1999,(2):23-26.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66-02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飞速向前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需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批现代型科技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新时代人才的需求给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全新的人才发展道路和不断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是现阶段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断得以发展的新的导航器,那么,在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才能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快速发展。
1 电气工程及其制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制动化专业在高校教学发展中属于新兴发展的专业,具有近代化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发展气息,带有十分浓厚的新时展气息。这一专业处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时展的前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部门和教学机构给予很大的关注力度,但是,究其发展现状而言,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实践教学经验不少教学机构还有待加强,时间教学力度和实践教学条件还相对过于薄弱,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过弱导致人才发展畸形,不利于现实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理论与实践在很多环节上难以得到有机衔接,导致理论性教学无法与实践性教学相融合,这样,个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习发展在毕业就业过程中设置了许多无形的障碍。例如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相分离,过于单一化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过程中力不从心,从而较低就业力,降低这一专业人才的实际价值,从而计划了校企矛盾,泛才现象严重,导致这一专业的普通型人才供过于求,不利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发展。这样,导致许多相关行业发展的企业厌倦实习生而不愿接受实习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从而给社会就业施加压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精英型人才的长足发展。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创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专业课程教学体现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的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其达到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再如,在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和整合实践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的主动性,刺激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发展的细胞,达到创新教学和活化科学知识的目的。
2.2 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教学的能力建设
教师是实现教学发展的重要媒介,不可小视。加强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不断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来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例如不断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绩效评比机制和教学能力竞争淘汰机制,薪酬激励的同时也有级别淘汰评比的惩罚,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既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人才资源,实现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现有试验设备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并采用采购和自行研发的思路,加强实验平台建设,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一般的实验装置包括微机原理与计算机控制实验装置;检测技术、组态测控、plc实验装置、电力电子电机实验装置、工厂供电实验装置。
2.4 教育机构应实现现代化的稳定的实训基地
实现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和建立,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国外不少科研机构和科学实验基地,就是为了拓宽实验者的四维空间,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发展中具备实践性和实验性这两重属性,由此,更需要实现稳定的实训基地来实现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索
3.1 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理论性的东西无法实现其发展的现实目标,因此,实现实践性的能力培养更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信心,更有利于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了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的相关操作,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2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创新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发展的新渠道,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建立应用型人才长足发展的同时实现精英型人才的不断发展,从而增强企业和学校教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多向互利共赢。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在发展中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教学发展中不仅满足现实社会中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进一步培养更具挑战性和独具核心竞争力的精英型高端人才,那么,首先要求教育机构具备更高能力的教学人才队伍,实现校企不断合作的新型产学研多向发展的创新渠道,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注入新兴源头活水,时期长远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 王洪坤,聂晶,蔡新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1).
[2] 董立占,刘静云.在开放实验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促进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1,(5).
[3] 李有安,赵法起,郗忠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4] 任玲,岑红蕾,张宁.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8).
[5] 王庆龙,谭敏,王俊,刘伟.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以合肥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