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第1篇: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

作者简介:冯林霞(1980―),女,广西柳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森防、森林认证等工作。

摘要:以广西黄冕林场引种的湿地松为研究对象,与本地种马尾松做比较,对外来种湿地松进行了入侵风险性评估,为黄冕林场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湿地松;入侵风险;黄昆林场

中图分类号:S71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63-03

1引言

湿地松属常绿大乔木,原产美国南部温暖潮湿的600m低海拔地区。适生于夏雨冬旱的亚热带气候地区。它既抗旱又耐劳、耐瘠,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力,因此在世界上的分布极其广泛,中国山东以南的大片国土皆适宜栽植。它还是很好的经济树种,松脂和木材的收益率都很高,一般栽植后10年就可达到平均年收益2 000元/667m2,因此很受世界各地植物学家的推崇。

黄冕林场现正在进行森林认证工作,根据森林认证要求,对于外来种湿地松是否对黄冕林场生态环境构成生物入侵的问题给出一个全面的结论。这需要从湿地松的内部因子和环境外部因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外来种湿地松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的特性是否具有入侵的特性;二是栽植地是否具有可侵入性。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外来种湿地松就可以变成生物入侵种,对其所处的环境构成生物入侵,反之则不构成生物入侵。

2生物入侵概述

200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指南》里确切定义了以上术语。

外来入侵种,则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

生物入侵是在没有人类的帮助的条件下能在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自然扩散的外来植物,并能使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过程发生显著变化的物种。

3外来种湿地松在黄冕林场的引入分析

湿地松(Pinus elliotii Engelmann)也叫美国松或外国松,是松科松属的一种常绿大乔木,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北纬28°~39°21′)垂直分布在海拔450~600m以下[1],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我国。黄冕林场现栽植外来种湿地松的面积为350.6hm2。

3.1外来种湿地松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

3.1.1湿地松的形态特性

湿地松为常绿大乔木,树皮灰褐色,纵裂成鳞状大片剥落,枝条每年生长3~4轮,小枝粗壮。冬芽红褐色,粗壮,圆柱状,先端渐窄。针叶2针一束与3针一束并存,长18~30cm,粗硬,深绿色,有光泽。球果常2~4个聚生,圆锥形,有梗,鳞盾肥厚,鳞脐瘤状,种子卵圆,略具3棱。花期3月中旬,果熟翌年9月。

3.1.2湿地松生长习性

湿地松适生于夏雨冬旱,有明显干湿季节的亚热带气候,对气温适应性较强,能忍耐40℃的绝对高温和-20℃的绝对低温。在中性以至强酸性红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60cm以下铁结核层和沙黏土地均生长良好,而在低洼沼泽地边缘尤佳[2]。但也较耐旱,在干旱贫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长。湿地松为为喜光树种,极不耐荫,即使是发芽不久的幼苗,稍加遮荫即生长衰弱,但抗风力强,在11~12级台风袭击下很少受害,在我国北纬32°以南的平原,向阳低山可栽培。

3.1.3湿地松的主要用途

(1)园林用途。湿地松苍劲而速生,适应性强,材质好,松脂产量高。在长江以南的园林和自然风景区中作为重要树种应用。可作庭园树或丛植、群植,宜植于河岸池边。

(2)林业用途。湿地松是建筑材、纸桨材和松脂材等多种用途树种,以其速生、树干通直、高产脂、用途广、抗逆性及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而著称,用于造林一般8~12年便可成材。

3.2外来种湿地松与乡土树种马尾松的比较

3.2.1马尾松、湿地松生物产量比较

相同年龄和相近密度的马尾松、湿地松林生物产量结果见表1。两种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马尾松的生物量为34.3kg,湿地松为67.29kg,湿地松比马尾松的单木生物量大2倍。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为湿地松的树干、树根大于马尾松,枝、叶的生物量却是马尾松大于湿地松。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湿地松的生物量为209.18t/hm2,马尾松林分为112.0 t/hm2,虽然湿地松林分的株数只多45株/hm2,但生物量却大97.18t/hm2。

3.2.2林分生产力分析

衡量一个林分的生产力常以林分净生产量为标准。由于两个松类均系同龄纯林,采用平均净生产量来估算林分生产力,其结果见表2。从表2看出,湿地松林分净生产量为13.93t/hm2•年,马尾松7.47t/hm2•年。湿地松林分净生产量差不多为马尾松的2倍减少多出45株/hm2,则湿地松林分净生产量仍比马尾松林分高6.26t/hm2•年。由此可见,引种的湿地松至少在5年内其生长势要优于马尾松[4]。

表2马尾松湿地松林分净生产量t/hm2•年

林分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合计

马尾松4.83 1.25 0.50 0.89 7.47

湿地松11.47 0.97 0.52 0.97 13.93

3.2.3马尾松、湿地松的生长过程比较

马尾松和湿地松的林分生物量变化模型分别为:

W=434(1-e-0.102 976t)7.408 4r=0.912 6,

W=338(1-e-0.141 504t)7.066 6r=0.999 4。

根据模型各参数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可以计算出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数量成熟年龄为36年,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434t/hm2;湿地松的为26年,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338t/hm2。

比较林分生长发育早期,马尾松生长慢,而湿地松生长快,在后期马尾松生长速度比湿地松快。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数量成熟年龄比湿地松大,成熟时采伐利用可获得的相对最大生物量小于湿地松。所以湿地松适宜作短期、速生的用材林或纸浆林[5]。

4外来种湿地松的入侵性评估

4.1栽植地是否具有可侵入性

黄冕林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北部的黄冕乡和永福县南部的广福乡境内,东经109°43′46″~109°58′18″,北纬24°37′25″~24°52′11″。以低矮的丘陵地貌为主,海拔相对高度不大,多为50~200m,最高海拔达895.9m。林场地理位置在中亚热带边缘,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9℃,绝对最低温-2.8℃,年均降雨量为1 750mm,年均蒸发量1 426mm,为水分充足区,土壤以偏酸性的黄红壤为主。根据湿地松的生长习性,较适宜在该区域生长,作为栽植地具有一定的可入侵性。

4.2繁殖和传播扩散的能力

湿地松作为一个外来种它是否对其生长的环境构成生物入侵,与其具有的繁殖特性密不可分。以不同年份、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湿地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发育及种子繁殖能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便分析湿地松的入侵能力,并探讨它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

4.2.1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区主要在黄冕林场洛清江分场兰麻林站、波寨分场花户林站和波寨分场翁村林站进行。种植品种为湿地松纯林,种植密度均为167株/667m2,土壤为黄红壤。

4.2.2研究方法

共选取3个样地,分别分布在洛清江分场兰麻林站5林班9经营班7小班,波寨分场翁村林站12林班10经营班1小班,波寨分场花户林站9林班1经营班1小班,详细情况见表3。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表3湿地松样地调查情况

样地分场地点树种种植

年度坡度

/°坡向土层厚度

/cm海拔高度

/m

1洛清江分场

兰麻林站5-9-7湿地松199330西北120310

2波寨分场

翁村林站12-10-1湿地松199125无坡

向90364

3波寨分场

花户林站9-1-1湿地松199415东北120270

样地划定后,根据黄冕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各分场林班图显示样地调查面积结果列于表4中。从表4中可看出样地1于1993年种植湿地松纯林面积为1.8hm2,2010年面积为1.8hm2;样地2于1991年种植湿地松纯林面积为3.5hm2,2010年面积为3.5hm2;样地3于1994年种植湿地松纯林面积为13.9hm2,2010年面积为13.9hm2,详细情况见表4。在3个样地调查中,无湿地松飞籽传播后形成自然繁殖的现象,无湿地松与其它本地种发生杂交现象。

表4湿地松样地调查内容

样地分场地点树种种植年度面积/hm2调查年度面积/hm2

1洛清江分场

兰麻林站5-9-7湿地松19931.820101.8

2波寨分场

翁村林站12-10-1湿地松19913.520103.5

3波寨分场

花户林站9-1-1湿地松199413.9201013.9

4.2.3结果分析

分别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的湿地松纯林进行样地调查,结果表明从种植当年至2010年间3个样地内的湿地松纯林面积并没有自然增加。

5外来种湿地松入侵风险结论

黄冕林场作为栽植地,具备有外来种湿地松入侵的基本条件。湿地松有可能对黄冕林场的生态环境造成入侵。由于湿地松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在黄冕林场区域不具备自然繁殖能力。外来种湿地松在黄冕林场雄花于2月上旬开始散粉,到3月中旬结束,雌花于2月中旬开放,到3月中旬结束。因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能形成少量的结果,但不能进行飞籽传播,在没有人为条件下不能在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自然扩散,不能自然繁殖生长;也不能与其它本地种进行杂交,不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过程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根据生物入侵条件,由于两个入侵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外来种湿地松对黄冕林场不能造成生物入侵威胁,外来种湿地松在黄冕林场的发展是可以完全实现人为的控制,不属于入侵树种。

参考文献:

[1]

潘志刚,游应天.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茹正忠.湿地松优化栽培技术专辑[J].广东林业科技,1995,11(4):2~3.

[3] 刘煌章,蔡宝玉.马尾松、湿地松林产量结构比较[J].林业资源管理,1993(5):65~66.

[4] 成子纯,陈礼,王广兴,等.马尾松经营体系模拟研究[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2篇: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

关键词:林苗两用林;栽培现状;建议;无为县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13-02

无为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48″~118°21′00″、北纬30°56′21″~31°30′21″,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分为西部低山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国土面积20.22万hm2。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气温15.8℃、降水量1200mm左右、无霜期为242d、年日照时数为2035h。全县林业用地39266hm2,其中有林地30600hm2,活立木蓄积193.1万m3,森林覆盖率14.18%。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人为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西部丘陵岗地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国外松、毛竹、枫香等,东部平原主要是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

1 栽培现状

2009年完成林改后,无为县林权流转势头旺盛,但林业生产固有的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而不稳等特点,严重打压了造林主体实现可持续经营、达到增绿增效目标的信心,而林苗两用林造林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林业生产长期投入大与短期见效慢难题,2012年以来发展迅速,占同期造林总面积的20%(表1)。

2 存在问题

2.1 水保措施缺失,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2012―2016年无为县林苗两用林水灾受损面积累计950hm2,其中通道两侧、村庄四旁、平原滩地3种类型林苗两用林受损200hm2,主要是极端气候等不可抗因素、泄洪溃堤造成涝灾;而丘陵山地因水灾造成750hm2新造林地不同程度受损,则与整地方式不当、水土保持措施缺失有直接关联,受损情形表现为:暴雨冲刷造成苗木倒伏、缺棵断垄、损毁林道作业道、土壤重度侵蚀等,水土肥流失严重[3],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淤塞水库塘坝,引发社区矛盾。

2.2 生产方式落后,同质化程度高 2010―2012年省内外各类苗木达到销售量和价格高峰,受市场拉动及森林增长工程等政策刺激,无为县苗木花卉面积急速扩张,林苗两用林也于同期作为新型栽培模式应运而生。由于无为县苗木花卉业起步较晚,投资主体主要是没有苗木花卉经营经验的农户、造林大户、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苗木类型同质化,生产方式落后,品种低端,规格单一,缺乏特色[4]。

2.3 选地选种不当,不能适地适树 按造林地域调查,无为县林苗两用林均不同程度存在选地选种不当、不能适地m树现象,以丘陵山地林苗两用林为最,平原滩地林苗两用林次之。由于常绿乔木、大规格苗木或生长期移植、长途运输等一般都须带土球,丘陵山地大量栽植的香樟、桂花、广玉兰、女贞及混交的红叶石楠球、茶花、杜鹃、木等苗木,常因土壤质地导致无法起球或土球易松散,造成滞销;我国涝害以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占全国受灾面积3/4以上,无为县沿江平原滩地林苗两用林栽植的广玉兰、栾树、石楠等树种,在多雨年份和雨量集中的月份常出现大面积渍害、涝害甚至成片死亡,损失严重。

2.4 经营管理粗放,偏离两用目的 幼林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保证林用、苗用林木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按树种搭配情况调查,除经济林混交绿化树种类型管理较细致外,用材林混交绿化树种等其他3种类型普遍存在重栽轻管、管理粗放现象。一是土壤管理跟不上,缺水缺肥、杂草丛生,幼树早衰;二是树型培养不及时,对林苗两用林特点与一般造林的差异缺乏认识,忽视幼树整形修剪,导致主干高度、冠幅、冠形达不到林苗两用要求;三是幼林郁闭后移植不及时,密度过大、苗木纤弱,既难以成林出材,又不易出圃绿化。

3 发展建议

3.1 明确经营方向,选好主要树种 发展林苗两用林,必须以增加森林为主要目标,坚持以造林为主、兼顾培育苗木的原则,其经营方向应是以用材林作为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以绿化苗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丘陵山地林地上,主要树种或上层乔木,应立足乡土树种,如黄连木、枫香、乌桕、朴树、楸树、栎类等,加密栽培,林苗两用;或带状混交含笑、杜鹃等花灌木,复合经营。广玉兰、女贞、桂花、紫薇等树种主要用途是绿化而非用材,其纯林及混交花灌木模式本质上是苗圃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林苗两用林,只适合在通道两侧、村庄四旁等非林地上造林,不宜在林业用地上广泛种植[5]。

3.2 把握技术规程,做到适地适树 林苗两用林中乔木林树种造林株数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3倍,灌木林造林株数不得大于《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大初植密度的4倍,营造的苗木最径不得超过15cm,且不得栽植截冠苗。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营造与天然植被保护相结合,在坡地上整地造林,应当采取修建保水保土设施、保留次生植被带、开展立体复合经营等措施。全垦整地仅适用于坡度在15°以内的造林地,且需在造林地块边缘与农田之间,在山顶、山腰和山脚部位保留15~20m宽次生植被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一项基本原则,直接决定造林成败与否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大小。应优先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根据耐水耐旱等生态学特性,选好造林树种。

3.3 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 无为县林苗两用林格局已基本定型,面积扩展空间有限。当前主要任务是提升现有林分质量:一是加强抚育管理,特别是整形修剪,培育良好树型,做到主干通直、枝下高合理、冠形饱满;二是对密度过大的郁闭林分分期移苗出圃,或用于市场销售,或用于新造林地,实现林苗两用目标。

4 结语

一直以来,在绿化市场上,培育周期短的灌木从品种到数量并不缺乏,缺的都是大规格乔木,高大乔木需求旺盛,价格优势明显。但传统的大苗培育,大多在苗圃地开展,存在圃地资源有限、市场需求波动大、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制约因素。采用林苗两用林新型造林模式,既可培育大规格苗木择机销售,又能郁闭成林增加森林,是合理保护利用林地资源,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向。当前,无为县林苗两用林发展势头较好,今后应立足乡土树种,注重抚育管理,努力提高苗木和林分质量,做到增绿增效。

参考文献

[1]何舜平.对林苗一体化新型造林绿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林业资源管理,2010,3:6-9.

[2]柴茂林.用林苗一体化的思路来建设大规格苗木生产基地[C]//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教与林业产业论文集.2010:179-183.

[3]黄成标,梁宏温.不同林地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以不同整地马尾松幼林地为例[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1:46-51.

[4]骆文坚,孔伟丽.浙江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