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金属冶炼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属冶炼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属冶炼行业分析

第1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铅锌冶炼;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一、前言

铅锌冶炼行业所产生的废水多数由锌、铅、铜、汞等多种重金属所组成的工业废水,其危害程度非常治理难度要求高,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非常严重,铅锌冶炼废水中的汞、铅重金属物质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少量浓度即可对人体造成危害。铅锌冶炼废水通过微生物体质的转化,所产生的毒性更加的强烈。如甲基汞就。就是铅锌等有害重金属在生物体质中聚集,然后再由食物链进入到人体,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日本“水俣病”以及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就是重金属废水肆意排放,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疾病。同时,铅锌冶炼废水多数呈酸性,废水中金属成分复杂,给冶炼废水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治理难度[1]。

二、 铅锌冶炼废水排放现状

从目前国内铅冶炼行业的技术现状可以知道,所采用的技术多数为烧结机―鼓风炉炼铅工艺,但是由于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程度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制酸的要求,烧结烟气的基本方法是采用石灰水进行喷淋后再排空的办法,石灰水可以在工作中循环使用,只需要补充所消耗的水分及石灰乳即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多余的废水向外排放。同时采用氧气底吹―鼓风炉还原冶炼工艺的企业,通过烟气达到制酸的手段,烟气净化洗涤废水经处理后可以用于废渣的冲洗,基本上也不会向外平排放。这种废水不向外面排放的办法,对外界的污染较小。

锌冶炼行业过程中,通常将沸腾的炉烟用于制酸,净化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污染酸,另外电锌生产线各个工序的洗涤布以及电解锌洗板、地面冲洗都会产生相应的废水,在工艺过程当中溶液膨胀也会产生废水向外排出。从锌冶炼的生产工艺可以分析得知,锌冶炼的废水成分中含有诸多的铅锌汞铜等重金属有害位置,最主要是其中还含有相应的硫酸成分,可以归纳总结为“重金属酸性工业废水”这种废水的处理方式是经过处理后收集相关物质再次重复利用,或者是单纯的向外排放[2]。

三、铅锌冶炼废水处理方法

1、传统处理工艺的方法

(1)石灰中和沉淀法;这种方法是当前酸性处理金属工业废水的运用较为广泛的工艺方法。其原理是在废水中加入相应的石灰乳,使重金属成为氢氧化物沉淀,再通过过滤和分离的办法,将水分和沉淀物分离开来,这种中和沉淀的办法在应用上相对简单,且中和剂来源相对广泛,使用价格也比较低廉,在工艺操作上也便捷简单,在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同时还能起到中和硫酸的效果,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处理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后遗症是会产生大量的沉渣废弃物,对自然环境以后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硫化法;硫化法是废水处理过程中投入相应的硫化剂,从而使得重金属离子与硫形成相应的硫化物沉淀,从而实现了去除的目的。一般来说,硫化物沉淀物非常的细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通过沉或者是过滤的办法加以去除。所以在操作上,主要是以辅的手段进行废水的处理,在处理方式上多数变现为废水二段或者三段处理,对废水排放的达标程度有一定意义。另外,硫化法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所有在使用上智能是在碱性或者是中性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因此所需的成本相对较高。

(3)铁氧体沉淀法;铁氧体沉淀法,是通过向废水中加入铁盐,使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形成铁氧体晶体粒子沉淀析出,从而达到废水净化的过程。这种工艺是日本一家电气公司研究出来的,优点是净化效果好,不足是所需成本相对较高,能耗大[3]。

2、处理新工艺

(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铅锌冶炼工业废水处理较为先进的工艺技术。通国出相应的调查,离子交换与水渗析法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操作复杂,在操作使用上难以实现含盐量较高的铅锌冶炼的废水处理工作。而反渗透膜处理技术是目前工业用水脱盐处理的最好办法,其主要手段是通过水具有高分子半透膜作为介质,当两侧分别为盐水和普通水时,两者之间的水质浓度不同,纯净水将向盐水处扩散,当两者之间到达渗透平衡点时,含盐度较高的压面高于纯水液面时,二者之间所产生的压差可以称其为渗透压,这样盐水测水上方施加了大于渗透的机械压,这种克服质量的浓度的逆向迁移被称作为反渗透,正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实现水的脱离。

(2)生物法;从废水治理的角度分析可知,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以及生物法都可以治理和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然而各种方法所需的技术水准以及经济成本各不相同,所以在使用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铅锌冶炼废水处理过程中,采用生物法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所需的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在操作上易于管理,没有二次污染的,对于提高和改善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等科学技术,能够使得生物具有更强的吸附、絮凝以及整治修复的能力,所以说生物法在废水处理的上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株治集F和中南大学近两年的生物制剂法为例;两个部门在实验上进行了小试验、中试验以及工业试验多次的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生物制剂对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有着很好的脱离效果。研究所得出的数据结论分别为净化水中锌离子为0.21-1.98ml,所体现的均值为0.691mg/L,铅离子质量浓度为0.083-0.71mg/L均值为0.279mg/L,铜离子质量浓度为0.011mg-0.071mg/L均值为0.04mg/L,汞的质量浓度为0.02mg/L以下,净化水中的砷含量为0.005-0.1mg/L,平均浓度为0.018ml/L,以上例子所取得的数据分析可知,这种生物制剂的运用方法,对污水处理的手段上,都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进而在废水排污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了自然环境[4]。

四、 结束语

铅锌冶炼废水处理技术,是一项难度、任务重的重要工作,不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在创新铅锌冶炼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冶炼废水中的金属含量,降低二次污染,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冶炼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琛,夏强,戴宝成等.海泡石改性及在铅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镀与精饰,2015,37(1):19-26.

[2]徐文裕李蘅,张静等.铅锌多金属矿选矿废水处理初步研究[J].矿产与地质,2015,(5):675-677,687.

第2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产业经济效益向资源开发企业集中

当前有色金属工业经济效益向资源开发型企业集中的态势明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国内1612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独立矿山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8.1亿元,同比增长42.9%,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高7.9个百分点,占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95% ;实现利润469.00亿元,同比增长60.9%,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高7.8个百分点,占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23.6% ;销售利润率为15.1%,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资产实现利润的 42.4% ;242 家钨钼矿采选企业实现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63.6%,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实现利润的13.1%。

冶炼企业依然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2289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联合企业中的矿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14.8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高1.4个百分点,占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4.9% ;实现利润773.7亿元,同比增长60.7%,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高7.6个百分点,占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38.9% ;销售利润率为4.4%,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资产利润率为5.7%,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总体分析,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联合企业中的矿山)的经济总量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 年,在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联合企业中的矿山)中,铜冶炼企业、稀土金属冶炼企业经济效益比较突出,而铅锌冶炼企业盈利能力面临严重挑战。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279家规模以上铜 冶 炼 企业 实 现 利润 225.0 亿元,同比增长 46.2%,占 同 期 规模 以 上 有色 金 属 冶炼 企 业 实现 利 润 的2 9 . 1 % ;276 家铝冶炼企业(包括 氧 化 铝企业)实现利润121.2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实 现 利 润 的 15.7% ;509 家铅锌冶炼企业实 现 利 润 72.4 亿 元,同 比 增 长 55.2%,仅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实现利润 的 9.4% ;96 家 镍钴冶炼企业实现利润55.1 亿元,同比增长35.6%,占 同 期 规 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实现利润的7.1% ;160 家钨钼冶炼企业实 现 利 润 57.5 亿 元,同 比 增 长 39.7%,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实现利润的 7.4% ;182 家 稀 土金属冶炼企业实现利润 153 亿 元,同 比 增长2.4倍,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实现利润的19.8%。

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为稳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4177 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56.7亿元,同比增长32.5%,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低2.5个百分点,占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7.1% ;实现利润747 亿元,同比增长 41.8%,增幅比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低11.3个百分点,占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37.5% ;销售利润率为4.7%,比2010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资产利润率为8.7%,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0.7 个百分点。总体分析,2011 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平稳。2011 年,在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中,常用有色金属(铜、铝)加工企业、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增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3268家常用有色金属(铜、铝)加工企业实现利润600.2亿元,同比增长38.9%,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利润总额的80.3% ;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企业实现利润82.6亿元,同比增长43.9%,占同期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利润总额的11.1%。

重点骨干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于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2011 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包括重点国有控股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协会 73 家重点联系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88.6亿元,同比增长26.3 %,增幅比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占同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3% ;实现利润 404.1 亿元,同比增长 16.6%,增幅比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低36.5 个百分点,占同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20.3% ;销售利润率为3.4%,低于同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到2011年末,重点联系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67%,比2010年末上升1.18个百分点。重点联系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大于75%的高负债企业有18家,其中有3家企业资不抵债。21家铜镍重点联系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3.07%,比2010 年回落了 0.03 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为62.23%,比2010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有5家资产负债率大于75%的高负债企业 ;20家铝重点联系企业中有7 家亏损,销售收入利润率为 3.53%,比2010 年下降了 0.59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3.45%,比2010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有8家资产负债率大于75%的高负债企业,其中2家企业资不抵债 ;18 家铅锌重点联系企业有 3 家亏损,销售收入利润率为2.68%,比2010年下降1.6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 67.55%,比2010年末上升4.05个百分点,有4家资产负债率大于75%的高负债企业,其中1家企业资不抵债 ;14家钨钼锡锑稀有稀土重点联系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13%,比 2010 年提高了 1.38 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1.25%,比2010年末上升5.28个百分点,有1家资产负债率大于75%的高负债企业。

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优势资源保障和灵活的经营机制

第3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6月PMI再遭下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1日报告称,6月份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PMI已持续16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5、6月一改之前波动上升态势,呈现连续回落,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回调的趋势,这对风险投资者有一定的压力。

经济渐显疲软态势

从分项指数看。6月份PMI指数延续上月走势,11个分项指数中“一升十降”。同上月相比,同样只有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升幅为1.5个百分点,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回落幅度多在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到7.6个百分点;进口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回落幅度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

社会需求仍处高位 但增势减缓

本月新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纺织业: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为首的14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3个行业高于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6个行业低于5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低于50%,为42.2%;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在51.9%-57.3%。据数据分析显示,新订单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回落,说明当前社会需求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增势减缓。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本月生产指数为55.8%,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低于50%,其余15个行业高于5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9个行业达到60%以上。

由于社会需求增势减缓,而生产增速虽有所放慢,但依然较高;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与5月份相同,产成品库存上升。本月月产成品库存指数达到51.3%。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为首的10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两个行业达到60%以上。

出口回升日渐趋缓

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7%,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为首的15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2个行业达到60%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低于50%。从区域来看,东部高于50%,中、西部均低于50%。

进口指数回落幅度较小

本月进口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10.5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首的11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2个行业达到60%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低于50%。

通胀压力继续呈现缓解迹象

第4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一、贵阳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

2008年,贵阳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0.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78.6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83%。下文结合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进行分析。为了客观准确地认识贵阳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将贵阳市、贵州省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关指标一同列出,如表1所示:

从总量上看,贵阳的工业企业规模大约占全省的30%左右,占全国的比例在3‰以内。从经营效率来看,贵阳市工业企业与全省总体水平基本持平;但除了总资产贡献率与全国基本持平外,其他效益指标均劣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落后较多。

二、贵阳市工业企业行业对比分析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并非全面同步推动,行业之间的政策环境大不相同,且各行业存在不同的经营特点,全国各地各行业之间的经营绩效都存在显著差异,贵阳市情况也是如此。

从各行业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看,贵阳市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1.5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7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71%)。这五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68.62%;其中前三个行业占53.17%。从创造的增加值看,烟草制品业(20.7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3%)、医药制造业(11.23%)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16%)五个行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5.89%。在利税贡献方面,烟草制品业(37.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8%)、医药制造业(8.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1%)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5%)五个行业所占比例合计为78.36%。其中烟草和有色金属两个行业的利税就超过57%。在就业方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8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47%)和医药制造业(6.97%)则贡献最大,五行业吸纳了48.09%的从业人员。虽然集中度也比较高,但和固定资产、增加值、利税等分布情况相比相对较低。

为了客观了解贵阳市各行业的经营绩效,需要进行对比分析。贵阳市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品销售率总体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行业来看,在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贵阳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纺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五个行业出现亏损,而全国平均则各个行业均无亏损。尤其是纺织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14.44个百分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低9.42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低12.44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低9.39个百分点。在其他成本费用利润率为正的行业中,部分行业和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差别也非常明显。例如:与全国水平相比烟草制品业低15.1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低-10.3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7.9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低7.2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低6.82个百分点。在产品销售方面,除了家具制造业好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或者基本持平,或者明显落后。在销售情况不好的行业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较好,非金属矿采选业基本持平;其他行业则普遍情况不佳。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类在全市工业当中资产和增加值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不乐观。为了更全面地考虑全市各行业经营绩效,不仅需要考虑单要素(资本、劳动等)的生产效率,还需要考虑各个行业综合利用多种要素的总体效率。为此,结合全市资料健全的31个行业的数据,拟合出2007年度各行业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其中,产出以增加值(Y)衡量,投入要素包括以从业人数代表的劳动(L)和代表资本的固定资产净值(K)。回归结果如下:

ln(Y)=■+■+■ (1)

R2=0.8763,R2=0.8675,F=99.200,N=31

注:括弧内数字为t检验值,**和***分别代表在5%和1%水平上显著。

利用式(1)的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公式为:

TFP=■ (2)

利用TFP可以对各个行业综合利用各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绩效进行相对排序。31个行业当中烟草制造业TFP最高,达到2.30,是TFP最低行业(金属制品业)的25.56倍。TFP排名前五的其他行业依次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TFP最低的五个行业依大小分别是:家具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需要注意的是:电力行业TFP排名仅为第12,该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位居各行业之首;固定资产排名第2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TFP仅排在第23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排名为第3,但TFP排名为第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的TFP也不理想。由于贵阳市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大(见表2),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专门分析。

三、贵阳市工业企业所有制对比分析

不同所有制企业通常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预算约束状况也很不相同,因而经营绩效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国有产权比重的高低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产权比重越高,企业实际经营绩效通常越低。从贵阳市各行业的情况看,如果以行业当中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例来衡量本行业国有产权的比例,并以此比例作为横轴,以TFP衡量行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可以得到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除极个别行业(烟草制造业)外,大多数行业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规律:国有产权比例越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越低。2007年,全市国有产权比例高达84.53%;同期全国平均为52.00%。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有如此高的国有产权比例,说明贵阳的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如果仔细分析国有企业的分布,可以发现:全市148个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在27个工业行业,但集中分布于四个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用的固定资产最多(25.46%),烟草制品业创造的增加值最多(30.5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的利润最多(50.03%),烟草制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最多(46.80%),解决就业最多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07%)。

贵阳市工业国有产权比重很高,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经营绩效总体差距仍然很大: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值计)为22.93万元,同期贵阳市为12.8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94%;在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实现利润方面差距也非常明显。在规模较大的行业中,贵阳市国有工业企业在以下行业存在优势: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而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实际并不乐观。国有企业比重很大而且绩效不佳,由此导致全市工业总体经营绩效水平与全国相比相对低下。

四、结论

贵阳市各个行业经营绩效相差较大,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为了准确把握各行业的经营水平,需要与全国同行业进行比较。分行业来看,贵阳市的主要行业中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具备较强的优势。但是,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低、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绩效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产品销售方面,除了家具制造业好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或者基本持平,或者明显落后。在销售情况不好的行业中,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较好,非金属矿采选业基本持平;其他行业则普遍情况不佳。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类在全市工业当中资产和增加值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不乐观。各主要行业的TFP普遍偏低,这对于贵阳市工业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其他条件也悬殊很大,由此其经营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烟草、能源、资源开发等垄断行业,这些企业虽然通常在利税方面贡献很大,但实际绩效相对较低。当前,贵阳市工业行业国有产权比重偏高,这对于提高全市工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副作用。

第5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净出口消费指数 地区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3、污染型行业出口比重小,清洁型产品出口利于降低污染

从内含污染角度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北京市的污染。但贸易结构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平均比重52%以上,清洁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降低了北京市污染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能耗及污染排放低,这无疑使得北京的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北京市加大清洁型产业的投入及外资引进,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倾向低污染行业。

【参考文献】

[1]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2]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6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铜精矿;国际市场;加工费

[中图分类号]F7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47-02

1 铜精矿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铜的需求也日益加剧,铜冶炼及铜加工工业也迅猛发展。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铜冶炼(精铜)产能已接近980万吨,2012年实际电解铜(精铜)产量已达到582万吨。但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铜矿资源严重不足,75%~80%的铜精矿要从国外进口。与此同时,世界主要铜矿被少数投资机构或财团操控,它们非常清楚目前中国庞大的铜冶炼加工产能及有限的铜矿资源之间的极度不平衡现状,愈发对铜精矿市场进行垄断和价格操控,大肆挤压中国铜冶炼企业的生存空间。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隆公司”)冶炼所需的铜精矿90%以上从国际市场采购,其余从国内采购或采购粗杂铜补充。从以下金隆公司2008—2012年铜精矿进口量及电解铜产量统计表可以看出:铜精矿进口量除2012年因年度大修原因进口量略降,其余年份进口量都在100万吨以上;电解铜产量除2012年停产大修原因较2011年略降,2008—2011年都较快增长。2008—2012年金隆进口铜精矿之所以没有随电解铜产量快速增长,是因为国际铜精矿市场不好,金隆从国内市场补充了部分铜精矿以及在国内采购了大量废杂铜。因此,为维持长期稳定的原料供给及加工费收益,金隆公司必须不断拓宽原料特别是进口铜精矿供货渠道、加强铜精矿采购谈判及管理、持续探索进口原料采购的新思路。

2 金隆公司铜精矿采购模式及合同谈判基本要点

2.1 金隆原料采购方针

金隆公司是由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平果铝业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金隆公司的铜精矿采购,不仅得到其控股方铜陵有色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股东方日本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的鼎力相助。股东各方利用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积极为金隆搭桥引线或以担保、中介的形式助力金隆公司原料的供给。金隆公司在股东各方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原料采购方针:长期合同采购为主,现货采购为辅;矿山合同采购为主,贸易商采购合同为辅。

2.2 铜精矿采购合同谈判基本要点

铜精矿采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加工费TC/RC的谈判(TC-Treatment Charge粗炼费,RC-Refining Charge 精炼费)。TC指每千吨铜精矿应付给冶炼厂的粗炼费(单位:美元);RC一般分为三部分:RC铜指每磅铜(铜精矿含铜)应付给冶炼厂铜的精炼费(单位:美分),RC金指每盎司金(铜精矿含金)应付金的精炼费(单位:美元),RC银指每盎司银(铜精矿含银)应付银的精炼费(单位:美元)。铜精矿价格计算公司可以简化如下:

铜精矿价格=铜精矿含铜量×铜价+铜精矿含金量×金价+铜精矿含银量×银价-粗加工费TC-RC铜-RC金-RC银

国际市场上精炼铜的价格十分透明,买卖双方均依照伦敦、上海等地期货市场价格(即伦敦铜、沪铜)制定彼此间的现货成交价。冶炼厂商与铜精矿厂商价格争锋的焦点在于加工费TC/RC的高低,在铜价确定的前提下,加工费越高,铜精矿的价格就越低;反之亦然。

除了加工费的谈判,铜精矿实际业务中,还涉及铜精矿的合同量、回收率、计量、取样、化验(含水百分率和计价金属含量)、运输、作价期、付款、结算等条款的谈判。在互赢互利、长期合作的前提下,在谈判中争取更多有利条款并严格执行合同条款,这是铜精矿采购的基本要求。

3 拓宽思维,探索适合金隆公司进口原料采购的新思路

3.1 坚持金隆原料采购方针适时根据市场改变采购形式

面对严峻的铜精矿市场,金隆公司一直关注国际矿山动态,将与矿山合作当成原料采购的重中之重。在维持、加强与现有矿山合作的同时,密切关注新的矿山项目,寻求与新矿山接触、合作的机会。因近年来越来越多贸易财团开始控股、参股矿山,金隆也迅速调整思路,扩大与贸易商的合作,寻求更多供货渠道。如通过每年参加LME年会(伦敦金属交易所年会)和CESCO(世界铜业大会)之机,金隆积极与世界各矿山、贸易商开展广泛的交流、会谈,让供应厂商了解金隆的发展与合作的诚意,增进互信,增加签订合同的可能性。金隆还一直选择与实力强、诚实守信的矿山和贸易商签订长期合同,比如签订1~2年或3~5年固定交货量和加工费的长期合同,这样既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又能保证稳定的加工费收益。在签订长期合同的同时,根据供货情况、市场情况,在现货市场订购部分原料,以弥补长期合同数量的不足。

3.2 充分利用金隆独有优势——各股东方的地位和影响

金隆公司控股方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有色金属公司,精铜产量在国内一直保持前两位,而且还是CSPT(China Smeltery Purchase Team,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组)主要成员。CSPT是由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大冶有色、金川有色、中条山有色和白银有色等国内最大的7家精炼铜生产商为增强与外商就铜精矿贸易谈判的话语权,结盟成立的联合谈判小组。CSPT成立后通过共同制定《铜原料联合谈判公约》和《实施细则》、在成员间“CSPT信息周报”、划定各季度的成交底价等措施来维护中国铜商的利益。金隆公司可与铜陵有色以及CSPT实现信息共享,联合谈判,共同对抗国际铜矿巨头的垄断。

金隆公司的外资股东方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同属日本住友集团。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谙熟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在国际铜产品市场享有盛誉。金隆可靠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为金隆作担保或中介,消除对金隆不了解的供应厂商的疑虑,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原料供应渠道。

3.3 拓宽思维 不断探索原料采购的新思路

国际铜精矿市场瞬息万变,金隆公司也应审慎调整进口原料采购策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在于矿山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优质、诚信、稳定的供应商;在维持一定量长期合同的基础上,市场向好时,在现货市场大展拳脚,签订现货采购合同,增加加工费收益。在国际铜精矿市场形势严峻时,可以考虑减少铜精矿进口量,在国际或国内市场多采购粗杂铜,增加阳极炉或专门冶炼废杂铜炉子的利用率,满足电解产能的需要,弥补加工费收益;在进口铜精矿加工费持续处于低位时,也可考虑适时降低投料量甚至停产检修,尽量降低亏损。

面对当前铜冶炼企业的疯狂扩张,金隆作为有担当的铜冶炼企业,可力荐政府管理部门,提高铜冶炼行业准入门槛,规范铜冶炼行业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铜精矿市场的供求关系,提高国内铜冶炼厂的议价能力,获取正当的加工费收益。

从长远来看,金隆公司可联合控股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增加地质勘察探矿方面的投资,寻求更多可用铜矿资源。当然,最好是能逐步积累资本,联合中资公司或银行参股甚至买断国外矿山,掌握更多铜矿资源。

4 结 论

金隆公司在风云变幻的国际铜精矿市场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熟练掌握了各种谈判技巧,并通过规范运行和恪守合同,逐渐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公司原料采购及加工费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铜市场长期立足,还要靠金隆公司继续保持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强决心。

参考文献:

[1]成海荣.破解中国铜精矿市场难题[J].中国有色金属,2008(12).

第7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数据来源与处理以1996~2008年为样本期,计算所采用的数据来自相应年份《北京统计年鉴》[7]及《中国经济普查年鉴》[8],部分数据通过简单计算和整理得到。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工业用水量指规模以上工业取新鲜水量,未包含再生水、雨洪利用等;工业增加值数据运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采用2008年不变价计算),以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另外,由于2002年以后部门分类略有不同,根据数据的获得情况及行业特点,本文将北京市34个工业部门整理合并为20个部门。

工业总取水量变化水量变化趋势。由图可看出,1996~2008年北京市工业取水量呈下降趋势。取水量由1996年的7.97×108m3下降到2008年的3.14×108m3,年均下降7.5%。其中,2000~2004年下降速度较快,年均下降14.1%。

各部门取水量变化北京市工业用水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少数大用水部门使用了大量的水资源。1996~2008年11个部门取水量占全部工业部门的93.3%~96.2%。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5个部门的取水量占全部工业部门总量的74.4%~79.7%。此外,1996~2008年各部门用水格局逐渐变化。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取水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取水比例逐渐上升。

工业用水因素分解以1996年为基期,根据式(5)~(7)对北京市1996~2008年的工业用水取水量变化进行分解,计算水资源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解结果见表1,各因素对节水效应的贡献度见图2。由表1、图2可知,1996~2008年产出效应对节水效应的贡献度为负值,表明该时期工业产出规模的扩大对水资源利用具有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对节水效应的贡献度在1996~2000、2004~2008年为负值,拉动了水资源需求;在2000~2004年为正值,对水资源利用具有抑制作用,说明工业产业结构对水资源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不稳定性。而技术效应对节水的贡献度均为正值,且其绝对值远大于产出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度,说明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对水资源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体来看,产出效应和结构效应分别造成水资源利用增加64864.0×104、28720.7×104m3,而技术效应累计减少水资源利用141907.1×104m3,明显大于产出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水资源利用的拉动作用。且各时期对水资源利用的抑制作用均大于拉动作用的影响,从而导致水资源利用呈下降趋势。为更好地分析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北京市工业水资源利用变化产生的影响,从工业各部门角度进一步进行分析(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金属矿采选业2、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3、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4、纺织业5、纺织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7、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化学工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金属制品业1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共20个部门因素分解结果见表2。

(1)结构效应影响。由表2可看出:①在整个样本区间内,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11个行业部门对水资源利用表现为抑制作用,呈现出较好的节水效果,说明工业结构正逐渐向低水耗结构调整。②分段来考虑,1996~2000年20个工业部门中,结构效应为负值的部门有11个,绝对量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为明显,这11个部门的结构效应带来的水资源抑制效应总计为-8598.6×104m3;而结构效应为正值的部门有9个,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他8个部门的结构效应为5793.0×104m3,最终这19个部门的结构效应之和为-2805.6×104m3。但这些部门的抑制作用不足以抵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拉动作用,最终导致结构效应总体上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③2004~2008年,结构效应为负值的部门有9个,其中属于高水耗部门的有5个。这9个部门结构效应的抑制效应和为-7898.5×104m3,远大于除电力部门以外其他10个部门的拉动效应1329.3×104m3。这19个部门的结构效应累计为负值,即对水资源利用呈抑制作用,抑制效应和为-6569.2×104m3。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拉动作用为13616.4×104m3,最终导致结构效应总体上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因此,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对工业水资源利用起最重要的作用。④2000~2004年总体结构效应为负值,表现为抑制作用。20个工业部门中,结构效应为负值的部门有13个,其中属于高水耗部门的有7个,表明该时期北京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据资料统计,与2000年相比,2004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和印刷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均超过2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下降16.00%、9.28%和19.55%。

(2)技术效应影响。从整个样本区间看,除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外,其他行业的技术效应均为负值,这对水资源利用的减少起到积极作用。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最为明显,其技术效应为-81437.9×104m3,占全行业总技术效应份额的比重为57.4%。其次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这5个行业的技术效应占全行业比例的28.4%。但从时间序列来看,这5个行业的技术效应贡献比例在不断降低,从1996的32.43%下降到2008年的9.59%,说明这些行业用水效率提高的空间在缩小。

结语

第8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业;科技投入;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江北区工业行业科技投入现状

(一)江北区工业行业科技经费投入现状

全区工业R&D经费投入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6-2010年期间,全区工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4%,增幅远高于GDP增长水平。工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也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2.15%,与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区工业行业R&D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全区26个工业行业中,有R&D经费投入的有17个行业,且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和装备制造行业。该两类行业10年R&D经费累计投入3.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6%。

(二)江北区工业行业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2006-2010年期间,全区工业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达到了16.2%,表明全区在科技人员投入方面力度相当大,同时也说明全区在人才对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和大力支持。

但与此同时,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增幅相比其总量增长,差距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主要行业比重均维持在5%-9%左右,上升趋势缓慢。一方面说明科技人才的培养还相对较为缓慢,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人才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如何处理好保持科技活动人员的稳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江北区工业行业科技投入有效性分析

根据科技投入分析情况,本文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中的BCC模式进行分析。在应用DEA模型进行有效性测度时,如果决策单元评价值为1,就判定有效,小于1则判定无效。

(一)科技投入有效性评价指标

对于科技投入有效性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结合江北实际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将评价指标分为人力投入有效性和财力投入有效性一级指标,分别下设四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人数 (投入)、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投入)、每百名科技活动人员拥有专利数(产出)、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新产品产值(产出);以及R&D经费投入总额(投入)、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投入)、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产出)和万元R&D经费新增增加值(产出)。

(二)江北区工业行业科技投入有效性评价

由于科技活动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为更加准确的评价全区工业行业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的好坏,我们采用2006-2010年五年的平均数,从而使数据更加平稳,减少峰值数值的影响。

1.科技财力投入有效性分析

对全区17个工业行业的科技财力两投入两产出系统,利用DEA软件分析求解,得出以下评价结果。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全区17个工业行业中,科技财力投入仅有2个行业为有效(综合效率值①评价值为1,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其他15个行业中,9个行业为纯技术有效②,仅有两个行业的规模效率③值接近1,且14个行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Drs),一个行业(食品加工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Irs)。

从行业来看,全区几大重点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科技财力投入的纯技术有效性已达到DEA有效,但规模效率普遍偏低,最高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也仅达到0.74,而且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说明几大重点行业相比其他行业,科技财力存在投入冗余。

传统的几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等行业的纯技术有效性偏低,食品制造业仅为0.6,而纺织业更是仅有0.17,而规模效率接近最优。这说明此类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通过增加科技财力投入,依靠扩大规模来提高产出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要从技术层面提高效率,即此类企业要在现有科技投入水平下加大对于设备的更新,科技技术含量的提高。

2.科技人力投入有效性分析

对全区17个工业行业的科技人力两投入两产出系统,利用DEA软件分析求解,得出以下评价结果。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全区17个行业中,科技人力投入有4个行业为有效,分别是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与财力投入相反,这几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人力投入均达到了有效。其余13个行业中,纯技术有效的有一个,为金属制品业,规模有效的一个,为家具制造业。

全区几大重点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人力投入达到有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人力投入规模效率均达到了0.9以上,即接近效率水平但在投入的纯技术效率上普遍偏低。

3.科技投入总体有效性分析

上述分别对财力和人力两方面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现将两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融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全区17个工业行业中,8个行业科技投入为有效,纯技术和规模都无效的有三个行业,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制造和食品制造业,其余行业(多为装备制造行业)均为纯技术有效,但规模无效,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全区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企业科技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存在投入冗余。

三、结论

科技投入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其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上文通过对江北区工业各行业科技投入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

(1)全区工业重点行业科技投入总体有效性不足。17个行业中,科技投入有效的占47.1%,重点行业中,仅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科技投入为相对有效,包括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装备制造行业科技投入效用均存在不足。

(2)不同行业在科技财力投入和科技人力投入有效性方面表现不一。重点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科技人力投入有效,但科技财力有效性不足;交通运输设备的科技人力投入效用值仅为0.07,为各行业最低;其他各大主要装备制造行业的科技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均表现为非有效。

注释:

①综合效率也称为技术效率,即在既定的投入下可以获得最大产出(不考虑规模报酬)。

②纯技术效率是指在考虑规模报酬前提下的技术效率。

③规模效率即规模报酬的效率值,仅当规模报酬固定时有效,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均为非有效。

参考文献:

[1]于静霞,刘玲利.我国省际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7(9):134-137.

第9篇:金属冶炼行业分析范文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年广东投入产出表(42部门)》(目前最新可获取的IO表)和广东统计年鉴行业经济、能源统计数据。由于IO表与广东统计年鉴的行业部门分类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将这两种系统进行归并,统一调整二者的部门分类为27部门(见表1)。总结已有研究[7-9],基于IOA的隐含能消费及贸易的计算步骤如下。

1.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aij]aij=xij/xj,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即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部门的产品数量,其中xj为第j部门的总产出,xij为第j部门所需要的第部门的投入。

1.2计算Leontief逆矩阵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AX+Y=X,X为总产出,Y为最终需求,调整后可得X=(I-A)-1Y,B=(I-A)-1称为Leontief逆矩阵,该矩阵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联关系,其中的每一个元素bij表示每生产j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总产出的需求量,称为完全需要系数。

1.3计算直接能耗系数矩阵

D=[DEUCj]DEUCj=ej/xj,表示第j部门单位产出直接消耗的能源数量,ej表示第j部门的能源消耗量。

1.4计算完全能耗系数矩阵

T=[TEUCj]和间接能耗系数矩阵IN=[IEUCj]T=DB,TEUCj表示第j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所引起的整个经济系统累计增加的能源消耗量,即隐含能消耗量。则间接能耗系数矩阵IN=[TEUCj-DEUCj]

1.5计算最终消费隐含能

Rv,c,g,p,om,ol=[rv,c,g,p,om,olj],rv,c,g,p,om,olj=TEUCj×yv,c,g,p,om,olj,rv,c,g,p,om,olj表示j部门为满足各种最终需求最终消耗的隐含能,yv,c,g,p,om,olj表示j部门的各类最终需求量,v,c,g,p,om,ol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和调出。2.6计算进口贸易隐含能理论上说,从不同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其能耗系数应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但是广东的贸易伙伴较多,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确定其各类商品的能耗系数难度较大,此外获取广东和其他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及省际调入调出数据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出于简化,本研究在进口贸易隐含能计算中,采用技术同质性假设,从消费者角度计算进口产品的隐含能,即通过假设进口或调进产品生产能耗和本地区出口或调出产品能耗相同来计算广东省产品贸易隐含能。这样计算得到的输入产品隐含能反映了如果不通过进口或调入,完全由本地生产这些产品额外需要消费的能量。Sim,il=[Sim,ilj],Sim,ilj=TEUCj×fim,ilj,Sim,ilj表示j部门输入商品的隐含能,fim,ilj表示j部门商品输入量,im,il分别表示进口和调入。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2007年广东各行业直接、完全能耗系数

按照上述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得到2007年广东省各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广东直接能耗系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直接能耗系数最低的行业则为建筑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广东完全能耗系数最高的5个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纺织业;完全能耗系数最低的5个行业为其他行业(指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其他第三产业)、资源开采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可以看出,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均较高的主要为资源加工型行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直接能耗系数较低的行业主要为机械、器材和设备制造等行业,完全能耗系数较低的则主要为第三产业。考虑间接消耗后,行业的耗能强度有了较大的变化。记完全能耗系数与直接能耗系数之比为能耗乘数,2007年广东各行业的能耗乘数均大于1,可知各行业的间接能耗系数均大于直接能耗系数。能耗乘数最大的行业为建筑业,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各类机械、器材和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虽然直接能耗系数较低,但因行业的后向联系较强,影响力系数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资源型产品的中间消耗较大,在考虑了整个生产链上的能源消耗后,成为了完全能耗系数相对较高的行业,因此,降低此类行业完全能耗不仅可从降低各类产品的单位能耗着手,也需要增加中间产品的循环利用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2.2隐含能消耗量

2.2.1高耗能行业分析。2007年,广东省由各类最终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及输出)引致的总隐含能消耗约53902万t标准煤,其中间接能耗是隐含能消耗的主体,占隐含能消耗的77.9%。最终需求引起直接能耗最高的五大行业分别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及化学工业(11),与五大直接能耗系数最高的行业基本吻合。这五大行业的产出占广东省总产出的19%,但其直接能耗占总直接能耗的45%,是广东省节能减排应关注的高耗能行业。最终需求引起隐含能消耗最高的五大行业则为: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建筑业(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5)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这五大行业隐含能消耗占总隐含能消耗约50%,其中部分行业主要因为规模效应带来隐含能消费量较大,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出占总产出约15%,其隐含能消费亦占总隐含能消费的15%。而建筑业等则主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产品使用较多,使得隐含能较大。诸多研究表明[10,11],目前我国的既有建筑基本上是高能耗建筑,而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住房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需求,将拉动建筑业及其上游相关行业能耗的快速增加,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因此,建筑节能应作为地区节能的一个战略重点。2.2.2各类需求的隐含能消耗。将表1中27个行业合并成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4个部门,将2007年各类最终需求及其对应的隐含能消费量整理为表2。从表的纵向来看,输出商品(出口与调出之和)引致的隐含能是隐含能消费的主体。2007年输出占最终需求的63.88%,其隐含能消费量占总隐含能消费比重则为69.09%。出口所消费隐含能占最终需求引致的隐含能消费比重大于出口占最终需求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出口结构或产品的不合理性。最终消费(城镇、农村、政府消费总和)占总最终需求的20.81%,其消费隐含能占总隐含能消费的13.98%。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根据对应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计算得出,广东省2007年城镇人均隐含能消费约9502t标准煤,农村人均隐含能消费约2338t标准煤。可见,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人均隐含能消费远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广东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计居民消费引致的隐含能消费将持续上升。从横向看各部门最终需求比重及各部门隐含能消耗比重,可以看出,工业是最终需求和隐含能消费的主体,反映了广东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最终消费对工业的需求量很大,相应隐含能的消费量也较大。服务业所消费隐含能占最终需求引致的隐含能比重远低于服务业占最终需求比重,因此增加服务业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相当于减少了最终需求对隐含能的消费,从这一角度看,服务业应该成为今后产业重点发展的对象。

2.3贸易隐含能

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出口量分别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见表3):2007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中的隐含能为22373.58万t标准煤,进口产品隐含能为16722.67万t标准煤,对外贸易引致的隐含能净出口量为5650.91万t标准煤,相比于广东省2007年显性能源国外进口量(5292.14万t标准煤)较高,为同年广东显性能源总输入量(进口、外省调入量与我国轮、机在外国加油量之和为21975.05万t标准煤)的25.7%。分行业看,24个行业中(建筑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无对外贸易因此不予考虑),隐含能净出口行业有14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0.8)的行业有7个;净进口行业10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的行业有4个。其中,隐含能净出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隐含能净进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则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资源开采业。隐含能净出口与净进口量最大的五大行业构成与广东省外贸进出口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吻合,可见广东对外贸易隐含能的净进口或出口流向主要是由对外贸易的行业结构决定的。同样计算2007年广东省国内贸易的隐含能流向及流量,结果显示调出产品隐含能为14853.01万t标准煤,调入产品隐含能为17785.73万t标准煤,隐含能净调入量为2932.72万t标准煤。分行业看,27个行业中,隐含能净调出行业有11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0.8)的行业有4个;净进口行业16个,完全能耗系数较大的行业有8个。隐含能净调出量最大的五大行业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隐含能净调入量最大的五大行业则为: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以上可知,商品贸易中的隐含能数量巨大。2007年广东省通过商品贸易输入(调进与进口总和)和输出(调出与出口总和)的隐含能分别为34508.4万t标准煤和37226.59万t标准煤,分别为当年广东显性能源输入总量的1.69和1.57倍。2007年,广东省国内贸易带来隐含能净调入量2932.72万t标准煤,对外贸易引致隐含能净出口量5650.91万t标准煤,总体为隐含能净输出地区,净输出隐含能2718.19万t标准煤,为当年广东显性能源净进口量的15.3%,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12.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广东不出口商品,而又由本地完全生产进口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所需原材料的生产),则广东省用能可比实际少5650.91万t标准煤;同理,如果没有国内贸易,广东省用能则比实际多2932.72万t标准煤。因此,可以看出,国内贸易有利于广东省能源的节约,而对外贸易使得广东向国外净输出了能源资源。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采取了技术同质性假设,即采用广东省出口产品的技术系数来计算输入产品的隐含能,但从国内贸易看广东省的平均能耗系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从国际贸易部分看,广东主要的进口国/地区平均能耗系数大多小于广东省的平均能耗系数,因而简单的估计,调入的隐含能存在低估的可能,而进口隐含能可能被高估,即计算结果中隐含能净输出量可能比实际偏低,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中流出了更多的隐含能。这也意味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分能源与环境压力转移到了国内其他地区,却共同作用降低了国外的能源强度和环境压力。2007年,广东省从国外进口的显性能源,都以大于进口能源数量的隐含能的形式输出到了国外。

3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