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计算机学科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学科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学科分析

第1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应用分析

之前是以微积分连续数学作为时代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离散数学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范围内并被重新认知。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所阐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被应用到计算机技术中并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针对计算机离散数学发展现抓,对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计算机事业领域的发展的贡献出一份力量。

1.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1.1数据子语言

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子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当中相应数据管理系统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有利的数据库语言。而数据子语言以关系代数作为主要表示手段,其中谓词逻辑也是数据子语言表达的一种表达形式。上述内容主要是由数学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此过程中使语言研究信息为关系代数研究以及相关逻辑谓词研究提供有利契机。

1.2笛卡儿积原理

因为在数据库子语言中会运用到数学表示方法,并且数学表示方法会使关系数据库条件变得更为优越,所以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已是当前计算机信息时代中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离散数学学科中的笛卡儿积原理是一种较为正规的纯数学理论,并且迪卡儿积原理也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使用方法,其不可替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笛卡儿积可以为离散数学提供数学理论以及数学方法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却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此时相应关系数据模型是建立在有关集合代数基础之上的,且关系数据模型中的数据逻辑结构是由二维表来进行数据模型关系具体描述,而二维表则是由行和列进行表格组成。图为笛卡儿积关系代数运算示意:

图1 笛卡儿积关系代数运算示意图

各个实体集中域之间的可能性条件关系确定数据查询和各集中域域表结构设计维护功能以及各实体集中域件关系操作数据关系分析三者的查询实现与维护功能关系分解等问题都是由二元关系理论进行具体解决的。

2.离散数学在相关数据结构中具体应用要点分析

2.1数据结构知识应用

要想使得计算机正常平稳运行并能够合理解决其中要点问题,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应该合理应用数据结构知识。而在处理问题信息数据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具体问题中进行详细数学模型抽取,之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解答数学模型问题的相应算法,只有这样才能对最后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编排并能够通过测试环节以及调整环节等得到最后答案。

2.2数据模型选取

在对数据模型进行选取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对数据结构内容进行具体研究的一个过程,而对数据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才是其中重点,从实质问题中进行操作对象提取并找出各个对象之间所包括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对操作对象进行细节描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对象被相应数据结构将其关系分为四个种类,具体包含集合结构、线性结构和树形结构以及网状结构等。对数据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逻辑结构和数据物理存数结构以及数据基本运算操作流程等。广义来讲,数据逻辑结构式数据结构操作对象中的重点针对环节,数据逻辑结构和数据基本运算流程二者操作方法是由离散数学理论中的数学离散结构来决定的。

2.3离散数学具体结构中结构知识要点

离散数学集合论、离散数学关系和离散数学图论以及离散数学树集体反映出了离散数学具体结构中的结构知识要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离散数学集合元素组成中其元素实际上其是指较为客观的具体事物,离散数学关系则是指所集合各个离散数学元素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定关系。离散数学图论中的大多数古老题目还被现代离散数学所应用。离散数学树则是以反映事物对象关系为主的,离散数学树模型是组织结构图和二进制编码工作工程中主要模型基础,只有依照相应离散数学树型理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备相应结构模型。

3.离散数学在社会编译原理中的相关应用要点分析

3.1编译系统程序

一般而言,编译系统程序中的计算机操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常用编译程序一般分为语法分析编译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编译程序和词法编译分析程序以及语义分析编译程序四种主要类型。需要提到的是,代码优化编译程序和错误检查处理编译程序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编译程序等都是计算机编译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编译原理结构图示意:

图2 编译原理结构图示意

3.2文法计算模型

文法计算模型和有限状态机计算模型以及图灵机计算模型是离散数学计算模型中的主要模型讲解章节,而计算模型知识则是由语言识别知识、有限状态机知识、图灵机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文法知识等。短衣结构文法是按照相应生产类型来进行具体结构分类的,一般分为0型文法、1型文法和2型文法以及3型文法。综上所述,在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编译原理语法分析的过程中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要想对编译原理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就必须对离散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进行语言程序设计、编译技术和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算法设计分析时都会运用到离散数学。对离散数学进行具体学习,可以在对离散数学基本机构以及离散数据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可以为相应后续课程学习创造有利学习条件。其在关系数据库中和数据库结构中以及编译原理中都有着重要应用,本文根据离散数学在多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要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为离散数学的探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静.离散数学教学中关于命题符号化问题的讨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第2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专计算机;课堂教学;诟病;问题;对策

在职业中专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与职业中专各学科课程优化整合的好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以及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人已经从事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多年,对其的具体操作和实施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并且结合教学实际,也对目前职业中专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一些诟病也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为此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解决方法。

一、集理论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计算机课程较之职业中专的其他教学课程,具有着明显的差别

计算机课程,它具有课堂容量大、专业知识交替更新迅速、动手实际操作性较强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区别等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包括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最终教学效果不同、学生掌握千差万别等不同情况的现象。

1.黑板粉笔讲台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很多家庭都拥有了电脑,并且实现了网上无线连接,所以学生也有条件自己主动积极接触和学习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并且有的学校,在中学和高中也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对于当前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并不陌生,并且还拥有积极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但是,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最终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还是操作能力的考察几乎为零,所以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现象,教学差异很大,或者对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

2.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滞后于专业课程内容的快速更新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门信息化社会的前沿学科,其快速发展的态势尤为明显,这一特点就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观念思想紧跟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知识。而又一些教师由于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很难再短时间内提升专业知识,因此,这种矛盾还将继续存在。

二、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上述在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该如何解决呢?根据本人多年一线的计算机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准确定位,讲练结合。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转变,准确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情境创设,如:优美的背景音乐,美轮美奂的动画效果,这样的教学演示,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讲精练一直是计算机课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计算机的感悟能力以及接触计算机实践的不同等因素直接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起点的不同。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尝试用分组分层的教学方式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和收获。实施教学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教师应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计算机水平;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没有基础的可以尝试从汉字的输入等教容易的操作开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电脑绘图等能力较高进行引导教学,这样就会使他们都能有所提高并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操作训练。

3.消除认识误区,组织外出学习。

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误区,教师应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计算机应用的了解,增加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使用计算机进行广告制作、产品设计、相片处理、新闻出版、网络媒体、办公应用及工业控制等地方参观,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实生活及工作中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具作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钻研教材教法,不能完全照着课本进行讲授,应当精讲理论多搞操作,多搜集一些实例,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精心设计,以应用技能为主,不求太难,只求适当,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为度,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具有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是笔者从多年的职业中专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总结的几点肤浅认识。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适应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交替更新,我们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共同努力,实现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肖凌志.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章,2010.23.

[2]袁坤峰.中专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79.

第3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一方面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具体体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导致招生困难,从而严重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要求,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所造成。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实现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必须在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上很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考虑到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与中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做得到,并且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符合中职教学规律,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到较适宜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计算机操作员、单位局域网的操作维护人员、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调试人员、影视制作和多媒体处理人员、电脑广告设计类人员。在上述的职业岗位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合理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培养素质化、技能模块化、工作项目实践化、应用专业化”。

“通”和“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化”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的培养。除了文化课外,还应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模块化”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工作项目实践化,专指“工作项目实践”,“工作项目实践化”重在“综合实践”,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从而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手段。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即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三)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有效途径。

2.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脉搏。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落伍。比如:网络和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就应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有选择的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新版本软件的功能与特点等及时的补充到教学中去,让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课教学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中职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和改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对计算机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及突出学生的岗位技能特长培养,学校可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可以菜单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3.拓展技能训练空间,课内的实验训练基本是任务式、作业式,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第4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类教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不但要了解计算机,而且还要能应用计算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计算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和相关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施, 应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1)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本层次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和培养其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技能。

(2)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本层次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

(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本层次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必然会出现。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都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这样课程的设置在原先学校规模比较小、学科比较单一的形势下是勉强适应的。但随着我们学校逐渐成为一所包括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医学类等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特别近两年,学生数量剧增,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如何建设好综合性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如何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分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新课题。

1构建以应用为目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框架是围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业务能力所构成的课程结构。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层次要求,我校建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 面向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2) 面向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开发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设与专业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这个层次的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在第二学期开设的VB、C、动漫等必修课程。第二层次将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专业中的问题。这个层次应是在熟悉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跟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层次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换句话说,讲授该层次课程的教师应以熟悉计算机的专业教师为主。

(3) 贯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图1概括表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

由于学时限制和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我们提出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若干门课,实施“1+1:X+N:Y”新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1(或若干必修课)+N(若干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案。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需求,我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时采用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或“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必修)+“电子商务”或“多媒体技术”或“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选修),适用经济管理类专业。

方案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必修)+“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选修),适用信息类专业。

方案三:“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动漫设计基础”(必修)+“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网页设计”或“多媒体技术”(选修),适用艺术类、广告等专业。

方案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计算机实用技术”(必修)+“多媒体技术”或“动画设计”或“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选修),适用文科类专业。

方案五:“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或(C)”(必修)+“计算机硬件技术”或“网络技术”或“多媒体技术”或“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适用医学、理科类专业。

其中,选修模块的建设主要通过专业自行建设和开设公选课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 积极探索探究式、互动式、案例式、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坚持“精讲多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从应用入手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案例为任务驱动,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面向应用快速开展学习,解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困惑与学习应用的迷茫,同时以讲座的方式在学生群中开展教学,发挥激发兴趣,引导选课的作用。如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强调以案例教学为驱动,以直观的方式直接引导、告诉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做什么、如何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以大作业或课程设计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2) 积极探索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积极开展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大作业、课程设计等为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3) 动态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计算机发展潮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结束之时,布置综合性大作业,大作业也可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通过开展课程设计的方式,使学生已有的零散知识用线串起来,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本专业来。

(4) 探索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主张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以作品、大作业的方式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坚持“教考分离”,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以机考为主。例如,“动漫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实用技术”在考核方式上我们采取了笔试+大作业的方式,既兼顾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虑了这些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层次,各个专业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它是整个课程体系分类教学建设的难点所在。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改革,要依照教学计划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测试。具体措施如下:

① 了解差异,创建分类的具体办法。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初步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全体学生划分为理工类和文科类两大类。针对理工科学生和文科类学生不同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进行分类教学。在改革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将继续对分类办法进行优化,例如,将文科学生分成艺术、经管和人文语言类等,将理工科学生分成理科类和工科类等。

② 针对差异,对不同类别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部分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包含的主要模块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常用工具软件等。

按文科、理工科等专业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表2为目前我校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分别需要掌握的知识模块。

③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因材施教方面,具体做法是分类教学、分类练习、分层个别指导。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也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实践题和练习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班级中的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

④ 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重视主教材的选择,还要注重相应辅助教材的选择。

在考核方式上,改革考试方式,推行无纸化。对于文科类学生,考试内容要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测试;对理工科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

3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应以应用为目标,计算机作为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和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动漫技术基础等作为必修课程,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作为选修课程,实施分专业、分年级的分类、分层次教学,使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形成了连贯、分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满足了我校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志民.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初探[J].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8(3):38-39.

[2] 胡立智,李泽文,林瑜. 对计算机公共课分级分类模块化设置的探讨[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5,2(7):59-66.

[3] 陆汗权,何钦铭.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研究[C]//陈国良,冯博琴,卢湘鸿,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49.

[4] 尹建新,祁亨年,夏其表.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S1): 117-120.

[5] 李丽.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谈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J]. 现代企业教育,2007(2):1-3.

[6] 夏其表.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S1):114-11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ategory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s Curriculum System

XIA Qi-biao, YIN Jian-xin, YI Xiao-mei, XU Feng-ya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311300, China)

第5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教学时间;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与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角度出发,对其单开的意义与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有效性研究。

1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多数是由同一位理论课教师担任的,尤其是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理论课教学的精力与时间有限,所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探索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将有助于改善当前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教育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意义研究

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与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推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是针对计算机教育的任课教师来说,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任课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准备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环节。这种新模式不仅有助于帮助实验课程教师提升开发实验教学内容与提升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帮助理论课程教师加大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力度,逐步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是针对计算机教育的学生来说,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机会与条件,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针对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言,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将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轻视实验而重视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学生与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3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可行性的教学实践的研究

3.1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现有实验条件影响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现有实验条件影响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单开对现有实验室设备条件的影响研究,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安排上存在着差异,有些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师是由专门负责理论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来担任,而其他一些课程则由实验室中的教师来担任。如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进行单开化处理,对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没有什么特殊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需要专门安排教师来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

二是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单开对教师的影响研究,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得很多实验室人员不能负担实际的课堂教学,只能担负实验课程的教学。但当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实验的要求与内容的增加对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对计算机整个学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要了解并掌握与计算机教育相关的如干课程的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高校对现行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不改变现有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有效改变实验室人员的地位、身份以及学术水平,以达到增强改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环境与条件的目标。

3.2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符合计算机教育特征与规律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符合计算机教育特征与规律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根据学科形态的理论分析,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设计与抽象两个学科形态。其中设计形态主要是在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广泛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是工程科学。抽象形态主要是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广泛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是实验物理学。但由于工程科学与物理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是以实验课程单开的模式进行的,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因此,在新时期根据计算机教育的学科特征,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施行单开教学实践,是符合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教学特征的。

3.3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实验完成效果的影响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实验完成效果的影响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根据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的演变,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是独立的。在同一课程或者相近课程的范畴之内,实验课程的每一个单元之间会存在着一定内容的重复或者联系。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因为是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机构体系来选择最核心的实验内容,所以实验课程的总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试验单元课时。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验单元不同步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简短地回顾复习即可。

3.4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计算机教育中每一门课程在学时不改变的状态下,课堂教学的学时时间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理论知识教学的深度。实验课程的单开有助于精简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安排自身的学习板块,从而提升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另外实验课程的单开,有助于提升师生对实验课程地位与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

4 结束语

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开设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乔岸红.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教学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01).

[2]刘玉艳,陈志松.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05).

[3]李禾.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09).

[4]黄贵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5]胡维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第6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级教学;个体差异;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04-01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仍保持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的大课堂教学,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这种现象是更是明显,虽然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能从本质上契合起来。不同的仅仅是借助了投影手段,而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学习,未能将被动变为主动,仍旧保持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仍局限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学生缺乏的是自主学习,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去自主地获取更多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此外,由于个体差异,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样不利于个性化发展。

我校学生第一学年完成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文科类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参加省(全国)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工科和理科学生一般要学习后续程序设计课程,各个专业的学生统一使用学校规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同的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进行教学,学生不能运用计算机很好地解决生活和以后工作中实际碰到的问题,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推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计算机教育应该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基础、普及技术为主,以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为目的,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而不能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违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目的是改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他们需要的电脑知识主要侧重于适用性和实用性。而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和教学理念都是基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整个教材从数字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非常庞杂,难以集中。此外,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内容,而是一大堆晦涩难懂概念和术语,这使得原本非常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学习热情大大减少。

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而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间存在的差别,要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各群体都得以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进行分级教学的目的。分级教学不能片面理解为教学歧视,其实质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是合理的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分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个体的目标和要求,安排其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评估制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分级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在坚持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秉承公平的基本原则,它不仅涉及教学,而且关乎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教学改革应细化到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设置改革的实际目标。这篇文章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入手展开对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生入学伊始对其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动态分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在不同的群体间实施各异的教学方法。对于级别较低的学生,对其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详细讲解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对级别高一些的学生可适当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分级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没有进入理想的学生类的分类可能会有自卑感,因此,分级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讲座等,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模式,解除学生内心的困惑。分级教学使得原本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不同的教学班,教学管理制度也需要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改善授课环境,如分级教学班直接在配有投影仪的计算机机房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授课,配合如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使用,这样在老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这样有助加深印象,而且结合网络教室软件的使用,教师机控制所有学生机,以防止小部分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游戏等。

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随着分级教学的实施,我们应该编写分级教材,在分类教材中要充分体现时代感和实用性,另外还需改变教学观念,重视互动式教学,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4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过程,实施分级教学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分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是关键。没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分级教学模式就形同虚设,分级教学需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电脑知识,以满足后续的专业需求课程,这样才有利于分级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湘萍,裘祖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2]汪靖,林植,刘光蓉.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级竞争模式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09(6).

[3]陈俊斌.精选实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J].职业,2009(3).

第7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没、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达成高质量就业。随着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高速膨胀的背景下,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不断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

1 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方法落后

高职计算机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板书+讲解”,对于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由于没有直观、清晰的演示,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

1.2 计划缺少特色

原先的教学计划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及编程。另外再加上几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很难掌握综合应用技能。而且各门课教师的教学有差异,这就更影响了学生技能应用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必须掌握的,多数的学生还是和中学的学习一样死记硬背,所以根本谈不上如何应用。

1.3 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是本科教材的改版,没能突出“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陈旧,更新较慢,学生学习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着“老三篇”――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当,很多基础知识与目前中小学的学习内容重叠,导致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等同于计算机使用的“扫盲”课,缺乏对学生的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1.4 教学形式单一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教师只是教会学生怎样操作Windows、如何编辑文档、如何制作表格,学生最终只停留在如何操作计算机这个层次上。

2 高职环境下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建议

2.1 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授课时如果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将计算机操作部分的讲解进行课堂演示,就可收到各种操作直观化、具体化、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把空间的距离由远拉近,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是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搭建教与学的网络平台。在网站中载入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与教材相配套的电子教案,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文档等,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打开相关的内容学习,并且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BBS论坛与教师、学生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2 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其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包括计算机水平差异、思维发展差异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模型,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首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即把计算机基础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基础层次,一个提高层次。以Microsoft Excel为例: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软件进行进一步自学和知识的迁移;提高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基础层次的教学目标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基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基本掌握Excel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用电子作品展现学习成果;提高层次的教学内容是熟练掌握Excel的基本技能和应用,并能用Excel制作统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等。

2.3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我们建议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若干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实用组网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等三门课程。分别讲授计算机网络概念、数据通讯基础、局域网技术基础、以太网连接规范、局域网络互联设备、结构化布线技术、信息服务与网站创建技术等。对各个课程模块之间或内部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2.4 注重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对高职学生计算机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必须、够用”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践,减少理论过程,增开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要有专业特色。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均具有较强的特色,强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2.5 其他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通过继续教育、自学、上网,及时掌握计算机最新科技信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工具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计算机教学一样有作业和考试,但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技能的掌握与否不能只凭书面考试或上机测试来判定,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依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可将学生平时作业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学生作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设计。把日常作业和考评结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全力以赴,展示个性。教材上很多内容都在作业竞赛、评比中掌握、熟练,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行业是不断涌现新知识、新技能的领域,教师应该根据行业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重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束梅玲.网络专业整合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时代,2006,(4):53-54.

[2]黄冶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4):3-55.

第8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及高素质的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研究就业政策,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进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及坚持的改革精神,学生的真正就业是由技能、理论以及素养共同决定的,而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及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所以要重视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及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也对中职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了有效避免出现不能适用社会就业需求而造成的就业难的问题,中职计算机专业要让重视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而且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促进中职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信息学和职业教育的功能、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体制以及质量评估等都是职业教育学校要探讨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要积极适应科技进步及产业调整的需求,为各个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及熟练的技能技巧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非常强,而且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快速找到工作;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发展,而且反应非常迅速。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过程中缺少全面的实践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会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分重视教学成绩,而忽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很多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成绩好才是培养的最终目标,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而就现阶段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有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很多学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直接进行建业,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2.2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

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书本教学为主,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照书本内容安排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脱离学生学习的生活实际。而且很多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对实践知识掌握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进而不能很好地适用教学实际发展需求。

2.3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计算机专业是现阶段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但就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计算机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及模式的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甚至存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删减过时的教学内容,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内容缺乏实时性,而且很多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材重复使用,导致计算机知识更新跟不上计算机科技发展的速度,这也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

2.4计算机教育教学与就业结合度不够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教学中是为了完成学业进行就业,所以中职计算机教育应该对就业整体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但现阶段绝大多数中职计算机教育实际进行过程中,学校并不重视计算机教育与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到中职计算机教育质量及效果。

3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目标分析

3.1要实现中职计算机课程功能的转变

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

3.2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积极创新及调整,要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要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及探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进而为后续就业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发展策略

4.1重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安排计算机有关时间课程,或模拟计算机岗位工作环境,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计算机技术,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模拟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要及时进行改进,并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4.2要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书本的知识内容,还要重视对书本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计算机技术知识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将新的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及拓展。而且计算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及新变化,让其对日后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及把握。

4.3计算机教学要加强市场调研

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市场调研,要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中职计算机教学要突出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国家有关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还要重视经常进行市场调研,要研究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要重视按照新技术、新理论及新就业形势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师也要重视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及信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便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及拓展,进而有效保障学生知识面能够保持实效性。

4.4要结合就业进行指导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可以适当地加入社会化教学,要引导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适用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获取计算机专业有关的证书。另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应该将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另外,可以综合中职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进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宁留文.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02(5):344-345.

[2]郭教学.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科研,00278.

[3]周伟刚.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7,000(012):181.

第9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提供认知发展过程的支持工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模拟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计算机模拟进行中学物理课堂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计算机模拟进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中学物理 教学途径

一、与模拟相关的概念辨析

计算机模拟提供了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认知发展的环境,学生在与该环境的互动中,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因此计算机模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模型、建模、模拟这三个相关的概念经常出现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因此,很有必要梳理这三个概念。

1.模型

模型是对物体、事件、系统、过程、物体或事件间的关系等进行的一种表征。Hestenes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提倡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模型。他认为模型是目标对象的代用品,是一个真实事物概念化的呈现[1]。在物理中的模型是数学模型,也就是说,在模型中各个物理属性是用变量来表示。因此,在模型中,需要清楚地定义变量,变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真实系统中的行为应该是相似的。

关于模型的理解通常达成以下共识[2]:(1)模型是拟研究的物体或过程的一个简化版本。(2)模型能被描述或解释。解释模型是基于类推基础上的,即把建模的物体或过程与更多熟悉的物体或过程相关联。(3)一个模型要有预测能力。(4)一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

2.模拟

模拟(simulation)是指模仿真实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情境的经历。计算机模拟提供了某种系统或过程的模型,学习者通过与该模型的交互,来建立有关该现实情境或理论系统的心智模型,并在交互中对这种心智模型作出有效的检验,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Louise Sauve等人认为模拟具有以下特征[4]:模拟是一个动态的模型。模型是静态的,因为他的元素不能被设计或修改。模拟允许参与者为了研究该模型而根据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控制他,因而是动态的模型;模拟是一个简化的模型,这种简化必须复制系统的本质特征;模拟是一个逼真的、精确的、有效的模型,采用了用户更易理解的方式来呈现知识;模拟具有教育特征和帮助人们对真实世界理解的潜能。

Milrad认为模拟提供的环境有以下主要功能[5]:能促进学习者心智模型的发展;允许对模型进行有效检验,以解释或预测系统中的事件;便于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方法。

3.建模

在教育中使用模拟有两种途径,一是使用模型(Model-using),另一个是构建模型(Model-building)[6]。使用模型是指使用别人构建的模拟来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基于模拟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模拟作为一个交互的策略或事件,学习者只能操作嵌在模拟界面的参数和变量,不能定义新的变量和改变模拟世界物体的内部参数。构建模型是计算机模拟的高级形式。在这种方式中,学习者既可以操纵、改变模型中的变量参数,还可以对模型本身加以干预,如定义新变量和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建构合适的模型。构建模型有时候也称为“建模”,是构建或修改模型的动态过程。

二、计算机模拟进入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计算机模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充形式

由于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实践性以及抽象性等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复杂的运动现象和抽象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计算机模拟能将复杂的运动过程或者宏观和微观的运动过程更直观地、形象地表现出来,并配合教师的讲解,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因此,计算机模拟是物理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概念构建

计算机模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通过用户体验、与该学习环境的交互,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概念的构建。学习者能在计算机模拟中改变参数,观察现象,因而也能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3.培养科学思维

物理教学中非常注重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科学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先前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可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帮助学生在试误中开发科学思维。此外,计算机模拟环境能激发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的培养。

三、计算机模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途径分析

1.教师课堂演示

物理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的运动过程,教师很难用语言讲授清楚,这些内容通常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计算机模拟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可视化,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形象化和直观化,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可视化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模拟动画的演示来辅助知识点的讲解。根据教育中模拟的使用途径来分析,在课堂演示中使用计算机模拟的途径主要是使用模型,只不过这类模拟可以是别人开发的,也可以是教师来开发,其主要功能是课堂演示。其主要教学过程是:讲解――演示――讲解。

最常见的计算机模拟运用于课堂演示的方式就是教师利用Flash软件开发带有计算机模拟的物理课件,如在讲授平抛运动的时候,通过计算机模拟出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和函数图形,动态地再现物体运动的过程。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由于仪器精密,在调试过程中,学生很难调试到实验要求的理想状态,使教学的难度增加。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模拟,对光学现象模拟并配合理论的讲授,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

2.学生自主探究

(1)使用模型

计算机模拟由于能够模仿真实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情境,并且提供了学习者与模拟情境的互动,因此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模拟在教育中的使用途径来看,在自主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使用途径是使用模型,即使用别人构建的模拟来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侧重于使用计算机模拟来学习科学知识。常见的教学过程有:设疑引思――自主探究――交流分享――评价总结。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学习者可以设置模拟界面的参数和变量的值,如改变一些物理参数,观察这些参数的改变而导致的运动现象的变化,通过可测变量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如在单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单摆这个教学内容。抛出问题:单摆是一种理想化的系统,单摆振动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学生在(如图1所示)模拟参数界面中输入相应的参数,如小球的质量、单摆的长度、重力加速度、单摆初始角度等,然后点击“单摆运动模拟”按钮,就可以观察到在给定的参数下,单摆的运动过程。运动结束以后,在参数界面上显示出了单摆在该参数下的运动周期以及理想单摆的运动周期。学生通过不断改变参数,来探究单摆的运动周期与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学生还可以点击“时间序列图”按钮,观察到单摆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动力学特性(如图2所示),如角度与角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a),单摆的空间运动轨迹(e),角度与角速度相图(d)等。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探究了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疑让学生进一步基于计算机模拟探究,如在大摆角下,摆不能看成是做简谐振动的原因,大摆角时摆的振动到底有什么特性,与小摆角时摆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等。通过与计算机模拟的互动和自主探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单摆的初始角度要小于5度的原因。探究完成之后,进行交流分享,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2)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是模拟运用的高级形式。在这类应用中,学习者可以自己设置参数、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模型。常见的教学过程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模型建构、自主探究――模型评价、小组交流――案例点评、全班分享――模型修改、反思升华――再次应用、巩固强化。

如在“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抛出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复杂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学生对新概念和已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脚手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解决。在模型构建环节,学生通过定义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拟界面、调节变量、观察结果等一系列步骤,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分析论证。如学生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EJS,定义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界面(见图3),通过图4的模拟界面,观察不同的参数条件下物体的沉浮状态。模型建构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模型评价。教师通过筛选出典型模型案例,进行全班点评。学生根据评价交流的结果进行模型修改,并且通过另一个相关问题的求解进行模型的再次应用,对科学概念进行巩固强化。此外,教师通过评价学生构建的模型,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细节,以便进行教学补救。

从上面分析可知,此应用途径侧重于“做科学”,通过构建模型减少了“学习科学”和“做科学”之间的差别。此外,模型建构――模型评价――模型修改――模型应用四个环节从个人知识构建和社会化交互两个层面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模拟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途径多样化,采用哪种途径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此外,物理教师如何看待和理解计算机模拟、如何将计算机模拟有效地整合于课程教学也是影响计算机模拟在中学物理课程应用效果的关键。

x参考文献

[1]Hestenes D.Toward a modeling theory of physics instruction[J].Am.J.Phys.,1987.

[2]Etkina E,Warren A,GentileM.The Role of Modelsin Physics Instruction[J].The Physics Teacher,2006.

[3] 张建伟.基于模拟式教学及其效果研究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4] Sauvé L,Renaud L,Kaufman D,Marquis J.S.Distinguishing between games and simul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3).

[5] Milrad,M..Using Construction Kits,Modeling Tools and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Discovery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2(4).

[6] Rieber,L.P.(2006).Supporting Discovery-Based Learning with in Simulations[EB/OL].Availableonline:http://iwm-kmr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