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秘书 教学管理 服务意识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37-01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规模发展期,各校的专业学科种类和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二级院系教学活动的具体管理和协调是由教学秘书负责的。为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秘书需要提升其管理能力,而管理就是服务,所以管理能力的提升就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 明确教学秘书的服务对象
第一,服务于教务处。教务处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处于一个统筹的地位,负责全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各种教改科研的指导,各二级院系教学秘书则承担了这些工作的具体执行。因此,教学秘书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领会教务处的各项文件精神,将其迅速转达给教师和学生,并提醒他们及时执行,确保教学秩序的井然;另一方面,收集和整理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资料,积极、及时地反馈给教务处。与教务处实现良性沟通,有利于双方工作的促进。
第二,服务于二级院系教学领导。教学秘书作为教学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主要职责便是协助领导贯彻和执行学校有关教学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同时,积极调配各项教学资源,主动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实时了解教学工作与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并向领导及时反馈教学管理和协调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服务于教师。从下达教学任务书、教材征订、教室安排、调停课、期末考试工作安排、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课题申报,到教师突发事件的协调工作等,教学秘书与教师的接触是全面而频繁的。教师是教学业务的主力,教学秘书应提供一切与教学相关的后勤保障服务。
第四,服务于学生。教育是服务业的一种,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一种特殊的服务。所以,在高职院校将其核心产品――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同时,学生就成了被服务的对象。教学秘书应以学生为导向,一切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必须严肃对待,如调课、停课通知,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工作必须认真到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保障学生的权益。
教学秘书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教学秘书和院校的共同努力。
二 教学秘书提升自身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途径
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教学秘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其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会直接对教学管理产生影响,所以,教学秘书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幕后色彩,所以还需具备奉献的精神;再次,教学秘书工作繁琐,任务量大,还要时常协调和解决突发问题,需具备耐心和责任感。
第二,培养综合的服务能力。教学秘书首先是秘书工作,必须掌握与秘书相关的技能,如档案管理、文案办公、人际沟通等;同时还需对所在院系的专业结构与课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监控教学计划执行、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编排时,才能提出合理建议;教学秘书还需具备教学管理的知识,有效地安排和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学秘书还应具备外语和电脑等技能,以迎合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所以教学秘书在工作之余应多注意自我提升,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 高职院校应从教学秘书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入手,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第一,重视教学秘书的培养机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竞争力,一方面,对师资培训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改善师资结构,但对教学秘书的人力配备却不甚重视,很多高校的教学秘书都是由教师兼任,而沉闷、繁琐的事务使得教师很少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更谈不上参加各种进修培训,这种矛盾使得教学秘书失去了对工作的热忱。对此,院校应重视建立教学秘书培养机制,使其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二,制定合理的考核与激励办法。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是繁、杂、忙、乱,且无法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通常在考评时,教师都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作支撑,而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却难以体现,即使有的学校有政策可以给予一定工作量的补偿,但远远无法体现教学秘书的工作价值。所以,如何评估教学秘书的工作成果,是教学主管部门和领导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合理与公平的考核机制,才会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增强其服务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2.衡阳市第八中学国际部,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 通过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英汉语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互为影响,有内在的关联性。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其英语应用能力也相应较强,学生汉语运用的能力与英语运用的能力成正比,反之则不然。提高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适合培养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语言应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17?04
[收稿日期] 2015-02-16;[修回日期] 2015-03-26
[基金项目] 2014 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基于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4BZZ002)
[作者简介] 王芬(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不同于教学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其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语言才能和交际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造就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0)》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1]。因此,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英语教学,作为语言类的课程其指向大体相似,都是使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大多存在基础差、兴趣低、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等诸多问题。同样对语文学习,学生的兴趣也不高,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因为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刺激,难以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与文学课相比,语言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因而常出现难教、难学的尴尬局面,语言课不受学生欢迎。此外,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汉语教学都是孤立的语言教学,没有像大学那样系统开设“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课程,英汉语教师之间也缺少一定的联系,都是各自为政,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个案研究寻找适合高职语言教学的新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新模式,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3 级学生,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了129名学生参加测试。其中,护理学院35 名学生,药学学院27 名学生,环境艺术学院学生28 名,园林学院22 名学生,商学院17 名学生。
(二)研究内容
本次测试分两个部分:口试与笔试。口试由用英语、汉语进行自我介绍(30 分)与图片阐述(70分)构成;笔试为当年的英语、语文期末考试卷(100分)。在测试中,我们采用了以实证为主的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并借助spss19 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2、3 所示。
从表3 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语文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英语口语成绩与英语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与语文考试成绩的相关性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与英语口语、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理解为语文表达能力强,则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强,且语文考试成绩同样也好;而英语口语成绩较好,但英语考试成绩未必也好。
四、对策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语文功底好,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英语能力较强,而且人文素质较高、文学常识较丰富,与此同时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汉语应用能力强,且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不一定强。因此,为深化高职学校英汉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必须立足校情,寻找适合高职语言教学的新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有效促进语文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一)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与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汉语不仅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且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2]。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是落实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最合适的载体,并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母语教育的历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受到高度的重视。与之相比,教育部门对作为母语的汉语学习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汉语运用的文法错误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甚至出现在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出现在学位论文、书籍、报纸、杂志之中。难怪一些语文教师批评说,现在已经几乎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论文”了。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与职业汉语考试挂钩,提高学生职业汉语能力[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习会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英汉语教师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汉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所有语言都是思维的外壳,是知识信息的载体[4],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属于语言的范畴,因此也就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这两种语言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方面。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汉语教学对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讲解翻译时,汉语好的学生更容易进行语言间的对比及理解,而且加强中文阅读是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仔细研究这两种语言所特有的必然联系,对语言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挥汉语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作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英语教师与语文教师的联系,使之共同探讨这两种语言教学的共同点及差异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从本质上促进这两种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虽然因遗传基因或脑部构造异常而存在着语能优势或语能残缺。但实践证明语言能力主要还是依赖在后天的语言训练和语言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自世界大学城推广以来,空间教学打破了现有教学的时空限制与方法限制。通过空间将课堂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连在一起,使学习资源无限扩展,利用现代技术,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更能加快课堂的节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利用网络图片及电影资源,让声音和图像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言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4]。Nida 指出,“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掌握两种文化”[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共存。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例如:一句完全符合语言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应为学生创设活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带领或指导他们参与语言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除了培养他们运用英汉语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有关中国传统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所以,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强调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模式中那种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人为兼并的缺点。更重要的一点是将文化视为行为的处理方法使教师不仅注意如何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用。有关文化的知识不再被认为必须依赖教师的灌输而获得。与此相反,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如何在交际实践中悟出[6]。
因此,不论高职语文教学还是英语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要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丰富的的课外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
(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促进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测试接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测试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汉语。一般高职学生都会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有少数参加六级考试以证明其英语水平。相对于汉语测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参加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觉得汉语能力的测试不重要,认为自己会说流利的汉语,难道还通不过这种测试吗?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每况愈下成了不争的事实。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使评价方式同教学目的相适应,评价内容能体现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做到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评与学评相结合,课堂学习评价(理论、语言实践)与课业活动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多种语言能力考试,并将其分数纳入学业考核,促进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测试接轨。
成功源于语言。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7]因此,语文与英语课程教学应该而且能够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为学生的“有业”和“乐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 Nida E.A. Languag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 陈申.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的演变与发展——兼议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1999(1):10-19.
据调查,目前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约7亿吨标准煤。事实上,生物质能源技术之所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优势在于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而且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战略远见,大连鑫宝生物质能有限公司赫然出现,它刚亮相,就以自己独特的产业定位赢得业内和大众的认可。
大连鑫宝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公司一直致力于生物质能环保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开发研制出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颗粒)气化燃烧锅炉、生物质壁炉及颗粒加工的机械设备和自动生产线。2005年7月,生物质(颗粒)燃料及气化燃烧锅炉经辽宁省锅炉、环保部门检测及专家鉴定,评为绿色环保产品。同时,气化燃烧锅炉获辽宁省环保产品认定。2006年2月,生物质(颗粒)燃料及气化燃烧锅炉被评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A类)。2006年10月,生物质能(颗粒)气化燃烧锅炉被大连市认定为具有资质的环保产品,并在大连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目前,大连鑫宝生物质能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投资与合作基地包括生物质能设备生产基地、生物质能燃料生产基地、生物质能(颗粒)气化锅炉生产基地。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符合节约型城市的需要、符合环保的需要、符合“三农政策”的需要,符合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关键词:生物质能政策措施配额制度固定电价
生物质能指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出各种形式的能源。随着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质能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一、国外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生物质能的发展,各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积极务实的鼓励政策,主要有配额制度、固定电价、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重视研发等。
1.配额制度
配额制度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对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规定在其电力生产中或电力供应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来实现。绿色电力证书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如果自己没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达不到政府规定的配额要求,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绿色电力证书”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色电力证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激发出企业发展清洁电力的动力,从而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目前,欧盟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固定电价
固定电价就是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特点,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网企业按确定的电价全额收购。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对于处于成长初期的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固定电价制度无疑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欧盟通过立法方式,规定电网企业必须高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的是生物质能发电。 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也是各国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鼓励政策。从1982年至今,巴西对酒精汽车减征5%的工业产品税。2002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能源减税计划,生物柴油享受与乙醇燃料同样的减税政策。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实行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如对乙醇、植物油燃料免税,对生物柴油每升仅征收9欧分的税费(而汽油则每升征收45欧分)。 财政补贴
由于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尚未成熟,企业投入较大,所以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对此,各国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瑞典从1975年开始,每年从政府预算中支出3600万欧元,用于生物质燃烧和转换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前期技术的示范项目补贴。丹麦从1981年起,制定了每年给予生物质能生产企业400万欧元的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使目前丹麦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当于每千瓦时8欧分。意大利从1991到1995年,对生物质利用项目提供了30%~40%投资补贴。 重视研发
生物能源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各国生物质能的发展。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在“生物能源作物研发项目”投资90万英镑,研究能源作物的基因改良和农村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英国生物质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的快速发展。巴西经过30多年对酒精燃料的研发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科技人才,掌握了成熟的酒精生产和提炼技术,以及酒精汽车制造技术,建立了强劲的酒精动力机械体系和完善的酒精运输、分销网络。
二、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政府运用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健全,与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存在不够完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在原有政策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不足之处并推行新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
1.配额制度
在国外推行配额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决定引进并实施这一新的政策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实践这一政策模式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绿色电力配额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加快建立我国的“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通过合理的配额制度,扩大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空间,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能力,增强生物质能生产厂商的生产信心,从而最终达到加快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目的。应注意的是,我国推行配额制度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分步骤有序进行,可以分准备、建立、完善三阶段来实施。 2.固定电价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两种形式,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电价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每千瓦时0.25元补贴电价组成。可见,我国已认识到固定电价制度的优势并加以运用。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推行固定电价制度时,应该明确在产业发展初期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减少电力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市场风险,但绝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应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而适当调节价格额度直至最终融入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税收优惠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对生物质能技术的产品进口采用低税率;对人工沼气的增值税按13%计征等。这些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借鉴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在一些环节上加以改进并做出新的尝试。如可以对生物质能生产企业实行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鼓励政策及其他减免税支持和鼓励性税收补偿。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出来的新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的转让销售所得收入,在一定时期可以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照顾。
4.财政补贴
我国对生物质能项目提供财政补贴。2006年6月和8月,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分别下发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作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一种方式,纳入补贴范畴。除出台政策文件外,我国还开展了单位试点工作,较有影响的是对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等四家试点单位生产的燃料乙醇给予财政补助。这些明文规定和试点实践让我们看到政府的努力,但基于财力有限这一现实,我国在推行财政补贴政策时应做出选择:将技术先进、意义重大的项目作为扶持主体,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重视研发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自“六五”开始,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质能的发展。虽然有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但在我国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是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其中缺乏以专业机构为依托的研究平台,成为我国生物质能研发的制约因素。我们不妨参照国外,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并以这些专业机构为载体构筑出较为完备的研究平台,为专业人员参与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沈顾孟迪:欧洲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7(9):70~73
汪瑞清杨国正等:中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7(1):19~22
朱增勇李思经:美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7(6):52~54
钱能志尹国平陈卓梅:欧洲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验[J].中外能源,2007(3):10~14
倪慎军:加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关于德国瑞典和丹麦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的考察报告[J].河南农业,2006(11):12~14
张永宁陈磊:英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政策及启示[J].化学工业,2007(6):12~15
关键词:能源;可再生;生物质能
引言
在这个各国愈来愈重视能源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显得格外耀眼。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已经支撑了19世纪到20世纪近200年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但人类对其的过度使用以及这些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使化石能源逐渐枯竭,能源危机浮出水面。
1. 当前能源发展概况
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油供应尚算充足,供需基本平衡,但日积月累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生态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污染,类似的文献和报到比比皆是。同时石油资源的短期不可再生性也是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全世界范围内高效开发利用新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天然气是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世界天然气的年平均消费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一点六,需求稳步提高。风能、核能、潮汐能也已被不同程度的开发应用。生物来源的可再生能,即生物质能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程度应用普及。生物质能的高效开发利用已成为能源领域未来发展的最主要趋势。
2. 我国关于生物质能的政策
解决秸秆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的关注焦点,也是我国开发生物质能的重点对象。政府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资源的循环节约以及农民的收入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四条中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国务院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资源法》第十六条中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中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技支撑,试点示范;政策扶持,公众参与。重点推进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增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3.生物质能
3.1 生物质能的来源
通常意义讲,生物能源的普遍来源是指生物本身。但生物质能同样包含动物的粪便以及废水的有机成分等。生物质能的载体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即太阳能,追溯本质生物质能也是太阳能其中的一种,生物质能为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和储存器。阳光照射到地球之后,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其中另一部分则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我们所说的生物质能;由于太阳能很难被直接利用,其中只有极少量被人类通过太阳能面板收集起来,其余大部分则分布在地球的其他物质中,最主要渠道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植物作为地球食物链的生产者,被摄食后继而将能量转移至动物等高层食物营养级中。
3.2 生物质能的种类
生物质能种类非常多,植物类主要有木材、农作物、杂草、藻类等。另一部分则有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有机垃圾和废水等等。在还没有认识生物质能之前,这些大多都被废弃,显得格外可惜。如今随着对生物质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往昔的废物正逐渐被回收利用,利用率显著提高。
3.3 生物质能的特点
3.3.1可再生性 生物质能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再生性,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在生物的体内,和风能潮汐能一样属于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
3.3.2环保性 在生物质能的利用过程中 其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物质远远比石油及其他能源少。
3.3.3丰富性 原料丰富,分布广泛,有调查显示全球生物质能未利用并可利用量为350EJ/年(约合82.12亿吨标准油),为09年世界能源消耗的73% 。
3.3.4代替优势性 有专家说到采用科学技术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能够替代石油能源的固液气生物质燃料等等。在热转化中生物质能可以通过直接燃烧或者转换,转化为方便储存运输的固液气能源燃料。
4. 国内外生物质能应用状况
4.1 欧美国家生物质能应用情况
生物质能源很早就引起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开发。2001到2010年十年间,美国的生物质能产品从原本总产品量的5%提高到12%,比重大大增加,日本政府规划了阳光计划,印度政府则规划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德国法国加拿大等等国家也同样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大力度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了生物质能的研究与体系。
4.2 我国生物质能应用状况
在我国,沼气及秸秆等农林副产品是当前最主要的利用对象。2006年底全国已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870万口,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000多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每年产沼估算为90亿立方米,为近大量农村居住户带来了高质量丰富的生活燃料。此外我国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为原料。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约有600多,年生产生物质燃气约为2000万立方米。
4.3 生物质能应用水平差距
虽然我国开发生物质能有一定历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清楚认识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水平,较欧美西方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1)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生物质能以沼气的利用为代表,近几年才重视热解气的技术开发,但是技术开发研究速度缓慢。(2)标准欠缺,管理混乱。在秸杆气化供气与沼气工程开发上,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规划,很多参与沼气工程以及秸秆气化供气设备生产的单位技术水平不高,甚至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3)投资少,技术水平落后,资源不集中,所以中国的生物质能源工程的规模不大,很多工程都是极为简单的工程,采取简单的设备,所以利用率很低,形成投资多回报少的尴尬境地。
结语
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一种,广受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化石能源并不丰富,生物质能技术水平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所以更应该提高重视,反省自我,加大研究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提升对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我国生物质能的市场化发展。发展好和利用好生物质能,既能够缓解能源危机的困扰,同时也将极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新能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冯飞.张蕾.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
[3]袁振宏.生物质能利用原理与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高飞.绿色能源之风能[J].电器工业,2002
作者简介:
事件:
国家发改委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规划》表示,“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点评:
自07年以来,我国加快发展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频繁出台:电监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发改委、环保总局和电监会联合《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发改委主持召开南方地区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座谈会;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本次《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出台的。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几类可再生能源将齐头并进,共同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水电:
水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我国水利资源丰富,尤以长江及其上游金沙江流域为最,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5.4亿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300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9亿千瓦;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2%左右。拥有大量水电资源的公司如长江电力(600900)、桂冠电力(600236)等将受益。
风电:
风电是目前除水电外最具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目标由原来的500万千瓦变成1000万千瓦。国家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和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做好甘肃、内蒙古和苏沪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准备和建设工作。但目前我国规模风电开发实行的招标制度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而核心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使得风电成本居高难下,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电将快速发展,而受益更多的可能是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如金风科技(002202)、东方电气(600875)等。
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发电比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的电能质量更好、可靠性更高、经
济价值也更高,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为7亿吨标准煤,随着退耕还林和种植薪炭林,到2020年生物质能资源量可达9-10吨标准煤,在能源资源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000万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300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农林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初步实现生物质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培养一批生物质能利用和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
一、生物质能发展的天然优势与政策法规的有效性
1.生物质能发展的天然优势
(1)生物质能可再生性能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物质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循环再生属于可再生能源,能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带来的压力,促进我国能源战略科学、有效地实施, 完善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生物质能的低污染性能有效防止全球变暖。生物质能硫含量、氮含量相对较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污染物较少,因而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遏制全球变暖的局面。
(3)生物质能易于储存和运输便于推广和利用。生物质能可以转化为固、液、气三种形态具有良好的可储存性,便于加工转换与连续使用,降低了成本从而更利于代替常规能源。
2.政策法规是推动生物质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尽管促进发展生物质能的发展方法多种多样,但相比较而言,政策法规措施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措施。这一方面因为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生物质能发展措施的有效实施,促进生物质能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生物质能发展的措施只有通过立法,上升到法律的地位,才能具有权威性,更易于贯彻执行。
二、国外在生物质能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能源危机促使各国积极投身于生物质能的开发研制工作,90年代后期生物质能产业基本形成,伴随着生物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
1.德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的探路者
(1)对生物质能政策法规采取鼓励扶持政策。德国每年安排大笔资金用于生物质能研究,示范和推广。仅2000年,财政拨款就高达5100万马克。(2)制定专门法,使生物质能产业有法可依。如2001年颁布的《生物质条例。(3)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计划、有序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被的生物柴油、乙醇汽油,在《生物质条例》和2004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中都有对其进行财政支持的条款。
2.美国——完善生物质能政策法规的中坚力量
美国1999年8月美国了“关于开发和推进生物质产品和生物能源”的总统令,提出了到2010年生物质产品和生物能源增加3倍,2020年增加10倍,以及每年为农民和乡村经济新增200亿美元的收入和减少1亿吨碳排放量的宏大目标 。
2005年10月6日,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联合宣布11个生物质能研发、示范项目获得政府生物质能研发计划1260万美元的资助,加上来自私营伙伴的投入,总经费为1900万美元,集中体现了美国生物质能研究的重点领域 。
3.巴西——政策推动生物质能发展实现能源平衡
巴西把立法作为推广乙醇燃料的必要手段,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乙醇燃料、汽车生产商及消费者的利益。1975年,巴西颁布法令并授权石油公司在汽油中按一定比例添加乙醇,1991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在全国加油站的汽油中添加20%~24%的乙醇。2006年巴西政府在历史上首次实现能源平衡,即燃料的进出口相抵。
综上所述,国外的生物质能政策法规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定中长期的生物质能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2)对开发生物质能采取鼓励和补贴制度,费用由全国均摊。(3)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生物质能的发展。 转贴于 三、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发展的现状
伴随着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也从多角度、多层次制定了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其代表。
(1)明确了生物质能的法律定义。《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明确将生物质能纳入法律规制范围之内。并于第三款排除了用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生物质能。(2)总体上列举了支持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节约能源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等,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3)制定了生物质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具体到生物质能方面,将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
2.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的特点
(1)既明确了生物质能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又规定了实现发展目标和建立市场的具体措施,易于将战略地位落到实处。(2)规定政府为生物质能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着,明确其职责所在。(3)以农村和偏远地区为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区域,凸显出我国农业大国的特点,以及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四、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建设的建议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生物质能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立法时间过于紧迫,立法过程过于仓促,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政策法规完善过程任重而道远。
1.逐步完善生物质能政策法规,构建完备立法体系
尽管我国针对生物质能的发展已经出台和了一系列有关法规和政策,从总体上只是框架性的政策法规。因此,当务之急应当是制定和完善诸如《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等相关配套性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出台生物质能专门立法,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物质能法制意识,促进相关立法的有效实施。
2.积极发展生物质能NGO,实现以政府力量为主导,NGO相配合的双层体制
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法规对民间力量在生物质能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没有清晰界定,这样既难以全面调动民众发展生物质能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现有的生物质能NGO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为此NGO组织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自身定位,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遵从政府的指导建议,坚持政府的核心地位。(2)动员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入NGO组织,提高NGO的整体实力,使组织运行更加制度化规范化。(3)有效发挥NGO的宣传、示范、指导作用,使政府在生物质能方面的政策法规迅速及时传达到民众中,并得到有效贯彻。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生物质能产业化成本
我国生物质能技术创新实力较弱,当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基本来自国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政府要加快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加大开发经费的投入,为自主研发生物质能先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撑。(2)完善生物质能技术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建立政府民间双层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管理机构。(3)建立生物质能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建立生物质能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提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 新能源 发电技术 发展
1 引言
为良好的应对能源紧张的现实问题,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社会对于清洁能源、可再生性、低污染的新型能源需要逐步扩充。新能源即是通过非常规的技术手段进行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例如太阳能、海洋能等均为代表性的新能源,他们没有污染,且可循环持久应用。通过新能源进行发电,即是将新能源变成电能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确保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2 新能源发电技术状况
新能源主要为在应用新技术手段的条件下,有效的开发应用可再生资源。对于传统化石能源来讲,应用新能源发电技术呈现出可再生、能量丰富、污染影响较低的特性。具体的技术手段包括风力发电、地热、生物质技术以及潮汐发电技术等。针对目前科技发展现实状况,应用太阳能光伏以及风力进行发电技术手段较为完善,且应用更加广泛。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光伏发电具体的应用模式包括户用电源、单独发电系统以及并网发电等。光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有户用电源、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中户用电源为较为简单的模式,发电容量较低,通常用于舒缓偏远区域居住人民的电能缺乏问题。应用独立光伏发电技术其容量较大,而结构较为简单。作用在于为具体的区域完成供电。应用并网光伏发电技术成为今后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主体发展方向,主要传输电能到电网。当前,技术员工主要针对并网地区屋顶发电以及峰光伏技术进行研究。建设可调度系统,配置蓄能装置,发挥储存能量功能,并做好能量的调节分配。该技术系统适合在经常断电的区域建设应用,当然所需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还有一类为不可调度的系统,其结构较为简单,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然而由于欠缺蓄电池无法储存能量,因而需要保证系统设置在最适当的区域内。另外,为预防孤岛效应现象,应确保并网系统之中的逆变器发挥实时监控功能,确保电网的正常可靠运作。如果引发停电现象,则可快速的进行反应。
2.2 风力发电技术
应用风力发电技术可有效的调节管控发电功率参数,利用电磁转矩设备机组可实现快速高效的发电。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主控系统、变距、调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同常规发电厂包含明显的区别。风力发电完成并网控制可利用多重途径方法进行。在应用双馈方法进行管控的阶段中,可利用调节转子掌控并网频率。同时借助交流励磁的有关参数与幅值调节并网电压。一旦利用永磁直驱法完成了并网,则可在确保电力系统有关器件良好运行的状态下实现作业质量水平的跟踪以及管理。并可在有功以及无功中快速良好的转换。同时该技术显著特征在于,不会对电流参数形成明显的冲击影响。另外,探究电力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我们还发现,电力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并不会由于风力发电系统的接入,令机电振荡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或整体电力系统包含的负阻尼以及弱阻尼震荡形成转变。这是由于风力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合理,标准较小。同时,电力系统内的输电线路则会由于风力发电系统接入方式导致潮流方向产生显著的变化。设置线路的安全保护系统阶段中,应针对该类问题做着重的分析考虑。
2.3 生物质发电技术
生物质发电技术应用,借助生物质内部能量完成供电目标。其呈现出能源分布广泛、污染影响较低、具备可再生性的优势特征。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生物质资源多样丰富,因此更应积极颁布有关政策,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应用。当前具体的技术方式包括直燃、混燃、沼气发电方式等。当然,我国该技术领域的研究推广受到了经济水平以及具体研究能力的限制,因而生物质发电的探索应用仍然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无法构成规模化、一致性的市场环境。同时,额外投入对于该领域的产业化以及商业化发展形成了抑制作用,我国应加紧出台相关管理方针,积极履行有关措施,全面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快速、优质发展。
2.4 海洋能发电技术
海洋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潮汐能以及波浪能发电技术。前者应用海水的涨潮落潮水位差,完成蓄能发电。潮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污染影响,属于清洁能源。当然建设潮汐变电站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资金,因而电价高是影响其商业用途的主要因素之一。波浪发电通过电力系统使波浪能发生转变形成机械能,最终形成电能。该技术呈现出回收资源时期持续较长且应用技术手段较为复杂的特征。
3 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能源大量消耗以及污染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因此只有有效的发展应用新能源发电技术,方能解决能源不足问题,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沿海区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含有广泛的风能,因此在该类区域应有效的拓展应用风力发电系统技术。应进一步扩充投资经费,提升建网力度。另外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应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生产研制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先进。当前光伏发电手段的应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今后势必为我国的供电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如果说风力发电以及应用太阳能发电较易受天气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则应用生物质能源进行发电,可有效的弥补该缺陷。我国为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储备,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将逐步代替近百分之二十的传统化石能源,其应用前景一片大好。
4 结语
总之,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新能源技术将更加广泛,相关政策措施会逐步完善,进而可有效的应对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促进环境资源的健康持续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抑制能源污染导致的破坏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应继续扩充对新能源发电系统技术的投资应用,确保生态系统的可靠平衡,同世界技术全面接轨,真正扩充新能源发电的应用范畴,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新一.新能源发展展望[J].电力技术,2009,10(10):7-14.
[2]于三义.浅谈新能源发电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92-93.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目前,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化石能源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气候变暖威胁逐渐增大的形势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成为世界能源中增长最快的新领域。
我国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状况
能源消费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到67%, 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长,2004年进口原油1.23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2%。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消费量,目前年能源消费量为30亿吨标准煤;如果达到OECD 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年能源消费量为65亿吨标准煤;如果达到美国的能源消费水平,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60亿吨标准煤,超过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虽然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比较,但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因此,全面构筑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必定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的严重约束。从目前掌握的能源资源看,煤炭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1100亿吨,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24亿吨,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从人均拥有量来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0%、10%和5%。按目前剩余可采储量和能源消费量来看,煤炭还可以开采60年,石油还可以开采13年,天然气还可以开采40年。虽然这只是一种理论性的算法,今后能源资源还会不断地勘探出来,但足以说明我国面临的严峻能源资源形势。要解决好我国的能源供应问题,可持续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除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设高效和节能型社会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努力增加能源的供应量。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可再生能源已经发展为种类多样、技术成熟、初具规模、增长迅速的新兴产业,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1.水电。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能源资源。根据最新水力资源复查成果,经济可开发容量4亿千瓦,年发电量约为1.74万亿千瓦时。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水电装机1.17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年发电量390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6%。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队伍,水电机组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具备独立设计和建设各类水电工程的能力。
2.风电。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风能资源约7.5亿千瓦,共计约10亿千瓦。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43个,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特别是经近年来较大规模风电建设的实践,使我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建设和管理的技术队伍,经过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经掌握了750千瓦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1200千瓦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试运行,1500千瓦和2000千瓦风电机组正在试制之中。
3.太阳能。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5°以南,具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每平方米土地面积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为3340~8400兆焦,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中国太阳能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方面。到2005年底,全国已累计安装太阳能光伏容量约7万千瓦,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用电和满足特殊商业用电(通讯、导航和交通等分散电源)需要。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比较成熟,生产量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约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使用量的50%。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量达1500万平方米。
4.生物质能。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也非常丰富。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15亿亩,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除部分用于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剩余部分都可做燃料使用。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每年通过正常的灌木平茬复壮、森林抚育间伐、果树绿篱修剪、以及收集森林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等,可获得生物质资源量约8~10亿吨,同时还有4600多万公顷宜林地,可以结合生态建设种植农能源植物。城市垃圾也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中国现有城市垃圾量约1.3亿吨,今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垃圾量还会不断增加。目前,生物质能仍是我国许多农村的重要生活能源,但大部分是传统的低效利用方式。而我国通过现代化技术利用生物质能发展最成功的是沼气技术,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此外,还建成了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00多万千瓦,主要为蔗渣和垃圾发电。利用陈化粮生产乙醇燃料的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利用能源农作物生产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技术也在进行试点和示范。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和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则是满足能源增长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今年1月1日施行。但目前可再生能源还是发展中的能源技术,除水电外,其它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本还比较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强,需要在投资、税收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针主要是:第一,对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可再生能源,将通过消除市场障碍,加大其扩大开发应用规模;第二,对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基本成熟,接近商业化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将通过制定法规和鼓励政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对于资源潜力巨大,技术成熟可靠,但成本较高的太阳光伏发电,将结合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和特殊行业的用电问题,开展并网光伏发电的示点和示范,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1.水电。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资源。因此,水电仍是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水电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和移民。按照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乌江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以电代燃料”的需要,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到70%以上,装机容量达到约3亿千瓦,在我国发电装机中占到约30%。
2.风电。风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和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今后一段时期,风电建设要与培育风电产业体系紧密结合,通过大规模地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大幅降低风电成本,尽快使风电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建成风电装机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若干个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到2020年,力争建成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在资源条件好和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和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50万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
3.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燃蒸汽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今后建设重点,是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或将已有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燃用秸秆的发电机组。在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林区、大型木材加工厂,建设以稻壳、蔗渣、灌木林和木材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力争到2010年,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600万千瓦。
生物质成型燃料,主要是通过专门设备将生物质压缩成型的颗粒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是,在2010年前,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开展生物质颗粒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使生物质颗粒燃料成为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燃料。
生物质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要科学种植能源植物,建设规模化生产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和原料供应基地。在已建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产100万吨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其它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力争到202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约10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4.太阳能。目前,技术成熟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技术成熟和成本较高的特点,太阳能利用要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首先要在公益性建筑物上应用,然后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同时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为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