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市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环保工作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总体目标。通过今后三年努力,基本解决目前我市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确保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
(三)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坚持协调共赢,优化发展;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八个方面、二十三项工作目标。
(一)污染减排工作目标
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年下降15.1%以上;
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年下降15%以上。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
3.飞云江水质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4.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逐步改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20*年降低10%以上,初步解决河水黑臭问题;
5.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到30%以上;
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72%以上;
7.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村域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平原村的村域范围内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网格面积在20公顷以下。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9.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达80%以上;
10.基本完成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
(四)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11.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1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1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3.8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达到10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7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提高5%;
13.提升标准农田总体地力,建立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3%,中、轻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目标
14.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中占90%以上污染负荷的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上传率、准确率均达90%以上;
15.环境监测、监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16.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目标
17.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
18.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90%以上,完成国、省道边坡复绿任务,“三沿五区”视线范围内坟墓治理率达70%。
(七)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目标
19.累计新创9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
(八)环境质量目标
2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市本级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
21.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292天/年;
2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
23.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完善污染减排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污染减排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快建立以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为主,涵盖核查、预警、公告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督促企业建立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减排。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印染、造纸、制革等行业污染整治,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取缔各类污染环境非法场点,腾出环境容量。
3.加快治污工程建设落实减排。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厂纳污管网,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服务范围内的旧城区、安阳新区、经济开发区排污管网,加快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及上望街道的污水管网建设,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实际处理量在1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加快建设飞云江沿江乡镇污水处理工程,中心镇建设污水处理厂,重点工业镇和其他乡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其中马屿镇于2009年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建立锅炉设置联合审批制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新增燃煤锅炉,“十一五”后三年规模以上用煤企业的原煤消耗量削减9%,全面实施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设施建设,至2010年建成1-2个集中供热工程。
4.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减排。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总量控制。加大环境行政执法力度,严查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市在线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的提高。
(二)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
1.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实施飞云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干流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编制实施瑞平塘河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市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20*年降低10%,初步解决河水黑臭问题。
2.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强化饮用水源地和集雨区的生态保护、绿化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健全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三)深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1.提高生活垃圾和其他固废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置;抓紧抓好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全市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编制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2010年前建成固体废弃物收集中心及社区回收点,大力推行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置。
2.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制订并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2010年前建成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在机动车销售、上牌、年检、维修、淘汰等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和防治措施。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
(四)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
1.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临近的行政村,要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行政村,结合生态村创建,因地制宜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0年,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行政村达到30%以上。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居清扫收集、乡镇集中待转、市转运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完善设施建设、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确保人员、经费到位。新建、改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已建成的中转站确保正常运行。
3.开展“清水河道”建设和河沟池塘整治。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疏浚淤积严重的河沟池塘,建立农村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到2010年,完成农村河沟疏浚整治任务,河沟池塘水面面积不低于现有水平。
4.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2010年,创建温州市级绿化示范村30个以上、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以上,村域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平原村的村域范围内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网格面积在20公顷以下。
(五)继续推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1.加快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着重整治区域性、行业性污染,建立重点污染问题限期整治制度,着力解决一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环境突出问题。巩固电镀、熔炼、废塑料洗涤加工业污染整治成果,坚决取缔小制革等非法场点,建成电镀园区,完成酸洗业专项整治,开展锻压、废旧橡胶加工业的污染整治,实施餐饮业治理。
2.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要求、选址和布局不合理、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严控制新污染源。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设项目“三同时”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3.继续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察工作,继续开展“瑞剑”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限期治理,采用污水处理新工艺,深化“治污再提高”工程,依法关停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加强放射源监管,强化许可制度,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继续开展环保信用等级管理,不断完善评定程序,并将评定结果与金融信贷、产品出口、企业上市以及企业参与的各种评比评定挂钩。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防止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能力水平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完成重点排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作,完成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着力构建合理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在生产环节和资源重复利用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对污染减排、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六)全面推进农业面源和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定,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畜禽业布局调整,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深度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
2.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严格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推进生态渔场(塘)建设工程,建设高效生态、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区。
3.大力开展化肥农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到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4.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建设5个“沃土工程”示范区。到2010年,确保全市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
(七)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排海污染总量。严格执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确需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域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2.大力推行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增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加快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拆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和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船舶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入海污染源监测,建立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实施重大涉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提高应对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八)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创建工作。
1.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备用金制度和“以奖代补”制度,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
2.积极开展交通干线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到2010年,力争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交通长廊。继续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3.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到2010年,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加快推进平原承压地下水禁限采和封井工作。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和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2010年底前,除按规定保留必要的战备井、回灌井和监测井外,全面封堵现有的承压地下水井。
5.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生态创建实效,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到2010年,累计新增创建9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
6.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定期更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淘汰目录,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环境准入政策。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把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禁止新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前提下,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调整优化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确保环境功能达标。
(三)继续强化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多地采取环保专项行动等突击性的执法方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环保管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污染集中控制能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深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切实加强运行监管,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
(五)完善监测监控体系,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强化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管网络。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和环境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土壤、主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新扩建项目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作为环保“三同时”的重要内容。
(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强化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的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环境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技术储备。加强特征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污染治理与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和技术成果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提升环保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形成一批环保产业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九)健全完善环保经济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把环保信用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温总理在这次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项工作。特别是报告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部署,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资源型城市,七台河市将贯彻落实总理报告部署,结合深入推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十大产业”等重大战略,针对七台河实际,重点推动“四个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做出示范。
以“五化六防”推进安全生产上新台阶
煤炭是七台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决定了煤矿安全是七台河的头等大事。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三大保护性开采稀有煤田之一,生产的优质主焦煤具有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被誉为工业精粉,是生产优质钢材难以替代的重要原料。但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矿井数量较多、规模较小。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12处大型矿井,以5%的矿井数量,生产全市2/3的原煤。二是煤矿储量不足、煤层较薄。地方煤矿多数开采国有大矿不能利用的边角资源,难以实施机械化作业,单位产能人员数量多,安全管理难度大。三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不高。地方煤矿投资人懂矿的不足50%,技术人员配备达到规定标准的只有60%,经过培训取得从业证书且有3年以上井下经验的熟练工人不足60%。
这样的煤矿生产条件,决定了必须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发展放在四个发展的首位,必须牢固树立没有煤矿安全就没有七台河安全、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一切的理念。今后,七台河市将认真落实总理报告“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等重要部署,突出解决好“态度不坚决、旗帜不鲜明、执行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问题。2012年,要围绕“建设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培训法规化、设备安标化和加强安全监管”这“五化一加强”,针对煤矿小而多的问题,加快推进矿井改造升级和集团化整合;针对矿井安全质量标准不高的问题,加快矿井质量标准化和井下避险“六大系统”建设;针对隐患治理不到位的问题,加大“六防”特别是瓦斯和水害防治力度;针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加强教育培训;针对监管缺失的问题,深化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一般事故。
加快推进精细化工大项目建设
目前,七台河市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煤焦电化等资源性产业比重大,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5%,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49.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8%,占工业税收的83.3%,占城镇就业的39%。二是“原字号”和粗加工产品份额高。原煤、洗煤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税收、就业分别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9.1%、工业税收的47.8%、城镇就业的34%,焦炭企业分别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9%、工业税收的21.9%、城镇就业的4%。三是精细化工产业比重小。目前生产煤化工产品的企业只有6户,分别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8%、工业税收的1.7%、城镇就业的0.4%。这种单一的主导产业结构,决定了七台河市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跳出煤炭求发展,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坚定不移地做强做大煤炭主导产业。但决不能再走过去单纯依靠产量扩张拉动增长的老路,必须依托煤炭而不依赖煤炭,立足煤炭又要跳出煤炭。要按照总理报告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部署,把精细化工产业作为煤炭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一批环己酮、己二酸、针状焦、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等精细化工大项目,快速提升焦炭下游产品占工业经济比重,最大限度增加吨煤经济效益,创造煤化工产业新优势。
力争非煤产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七台河的资源环境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加快转型刻不容缓。一是煤炭资源储量日渐减少。按照目前的产量计算,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只能维持20年左右,地方煤矿平均不足10年。二是主导产业一煤独大。全市近50%的GDP、90%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的税收均来自于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三是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下降。采煤沉陷严重破坏道路、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矸石山大量占地并常年释放有害气体,地下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较重,生态环境对资源型产业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七台河市在转型上认识和启动较早,但在发展上才刚刚起步破题。今后,应按照总理报告部署,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来,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新上非煤产业项目,吸引高层次转型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和激活内资力度,破解转型资金不足难题;科学确定转型路径,尽快做强做大木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等非煤产业集群,构建“八区两带”产业功能区新格局,力争非煤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年底前确保所有企业排放达标
一、现状问题识别与机遇分析
近10年,承德市从优先保护的角度出发,遵循“大水兴市,小水富民”的工作思路,在水生态保护及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水环境逐步改善,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景观建设成绩显著,避暑山庄等重要的目标得到优先保护和修复。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的水改旱工程、清洁型生态小流域建设等效果明显。2006年以来,承德编制和实施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目前承德已经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点示范区,有关工作正有序推进。这些工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从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的更严格保护标准出发,承德仍面临着水环境、水资源、防洪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考虑,承德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有挑战,也充满机遇。
1.水环境污染压力大承德市共划分了32个水功能一级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及开发利用区各8个。据2012年承德水资源公报,在评价的22个水功能区中,只有9个达标,占41%,还有59%的水功能区未达标,主要原因是各市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还不完善。47个主要的排污口监测结果表明,有40%的排污口在超标排放污水。此外,矿山、养殖场、村庄生活垃圾、水土流失及农田面源等量大面广的分散式污染源也对水环境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2.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承德近年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凸显,水资源量衰减明显。著名的避暑山庄内湖泊曾出现干涸。由于调蓄能力不足,河道断流现象频发,很多依靠傍河地下水供水的城镇和乡村经常出现用水紧张问题。随着河谷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供水安全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而空间上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一些流域出现资源性缺水问题,如主城区所在的武烈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00m3。随着水田的逐步退出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用水逐步减少,农业总用水占比由过去的80%下降到目前的66%,但用水效率不高,农业水分生产力仅为标准粮0.6kg/m3,比全国平均水平0.87低31%。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4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3m3,比全国平均水平(69m3)低,但与华北省市比还相对较高。如天津仅8m3,北京市为15m3,河北全省平均值仅20m3。用水效率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相对缺水又处于水源涵养区的承德,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建设循环水务体系是保护河流健康的重要措施。目前,承德不仅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回用率也很低。
3.径流调节能力低,防洪安全隐患突出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6亿m3,总库容4亿m3,其中兴利库容仅1.33亿m3,分别占总径流量的11.1%和3.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承德市降水及地表径流70%~80%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洪涝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目前,全市仅一座大型水库,即庙宫水库,总库容1.83亿m3。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蓄水工程总库容及兴利库容分别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9%和1.6%。作为土地资源短缺的山区型城市,防洪措施的主要方向是提高调蓄能力,而不是主要依靠堤防。
4.河道生态基流不足,河流健康受损承德现状用水仅9.16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5%,水资源开发强度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地表水调蓄工程,很多城镇和农村的饮用水水源地及工农业供水水源均依靠河边的地下水。作为山区型城市,全市用水总量的60%来自地下水,这种现象较少见。过分依靠地下水供水容易产生河道基流袭夺。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主要受河道侧向径流补给及地下水人工开采影响,每年从2月份开始,地下水水位逐步上升,至9月份达到最高,基本与地表径流丰枯同步。承德21条主要河流的汛期生态流量都能够得到满足,而非汛期的生态流量满足率大多不足50%。河道基流的减少不仅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也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对水环境改善产生不利影响。据金鑫等评价结果,武烈河评价河段(高寺台—河口)健康状况整体略差,突出问题表现为河流断流现象严重,生态需水保证率过低,武烈河健康问题在承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除河道基流减少问题外,河岸硬化、渠化、人工橡胶坝拦截阻断等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均普遍存在。水景观建设与河道自然形态和生态亲水岸线有机结合是今后承德河流治理的新课题。
5.土地沙化问题突出,自然水景观及水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承德西北部地区是重要的风沙源区,丰宁县小坝子沙化南侵速度很快,距京冀界不足50km。尽管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土地沙化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仍威胁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承德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今后承德必须走清洁生态型的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新道路,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空间自然多样。作为文化名城和旅游热点,承德的自然水景观和水文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水有关的旅游景点少,城镇河段人工硬化较明显,亲水嬉水性不强。
6.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中央确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承德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将得到国家和相关省市的政策、技术及资金扶持,生态补偿正在逐步落实,污染治理、河道整治、双峰寺水库等多类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承德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试点建设。承德水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承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近年,承德贯彻党的十战略部署,着力系统解决水污染、防洪安全、生态用水、水景观等问题,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支持也为该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思路
1.节水治污优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根据提出的治水新思路,承德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强化水污染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四项制度”。节水方面,应从各行业及政府、企业、社区各阶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全面部署城镇及工业的污染治理,实施截污导流、管网收集、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回用等工程,建设城市循环水务。重视矿山尾矿、畜禽养殖场、农田径流、农村环境卫生等分散式污染源治理,积极探索循环水务村、循环水务镇的建设。
2.时空均衡调控,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除水环境污染外,承德的水安全问题主要是缺水及洪涝灾害,而这两方面的水安全保障都需要从时空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控,建设水利工程,治理河道,提高调蓄能力,弥补历史欠账。时间上,通过增加调节库容,优先拦截利用汛期雨洪水,实施河道枯季生态增流,保障避暑山庄等重要目标的生态及景观用水。除日常供水安全外,还有兼顾应急状态下的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建设必要的储备水源,为京津冀水安全提供保障。空间上,实施跨流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以丰补缺,保障主城区、平泉等重要城镇的用水安全,通过水系连通及联网调配,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承德主城区西部的伊逊河径流量为3.65亿m3,人口仅3.5万,水量较丰富,而双桥区所在的武烈河径流量仅2.6亿m3,人口近38万,水资源短缺。通过引伊入武,可以起到以丰补歉的作用。
3.系统治理,水陆统筹,河湖兼顾,多措并举坚持统筹安排、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措施布局不仅要关注河道修复和水系连通,更要重视岸上的社会经济活动管理,尤其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和风沙源治理、面源治理、采矿控制等。对于水景观,不能过度实施橡胶坝及静态水面建设,而应在适度建设水面的同时,优先考虑河流的自然修复和流态保护,避免在河流治理中过度地将河流湖泊化或岸线硬化。河道治理及水网建设应集防洪、供水、生态多功能于一体,实现三网融合、互联互通、科学调度。
4.创新机制,实施生态补偿及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承德市社会发展的任务重,生态保护任务也十分艰巨,资金缺口大。在项目建设、采矿活动等方面面临生态保护一票否决的情况下,谋划承德发展和保护的共赢是当前最迫切的战略课题。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给予高度重视,包括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水资源项目的资金扶持,清洁高新类技术项目的引进和转化等方面,应从中央、京津冀等层面加大对承德的资金及技术投入。
三、几点意见及建议
1.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分区分类,甄别对待结合承德的水生态系统特征,应划分出四类区:坝上风沙源治理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滦河中下游污染治理区和辽河上游水源保护区。每个区的问题性质不同,措施也有差异。如坝上风沙源治理区位于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10%,主要措施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重点是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与面源防治,保障密云水库的水质安全。滦河中下游污染治理区是围场、隆化、滦平、平泉等县及主城区的所在地,是人口及工业密集区,工业企业、矿山及城镇废污水入河口也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内。因此,应以污染治理、循环水务、河流修复、水资源调蓄能力建设等措施为主,保障潘家口水库的水质安全和本地水安全。对于开发程度较低的辽河上游水源保护区,应以涵养保护为主。
2.突出双峰寺水库的饮用水水源功能定位双峰寺大型水库正在建设中,具有防洪、供水、发电及生态用水保障等多种功能,但主导功能是防洪和供水。作为承德市重要水源地,武烈河水质直接关系城市饮水安全,无论是否建水库,都必须加强河流的水质保护。现状供水来自武烈河傍河地下水水源地,供水保证率不高。建设双峰寺水库后,应将双峰寺水库作为城市主要水源,而将傍河地下水井作为储备应急水源。按照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规定,划分保护区,编制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规划,清理上游的采矿、养殖等污染源,消除事故隐患。
3.重视河流的生态护岸与亲水设计目前,承德市区及八县镇都在流经城镇的河道上建设了不同数量的橡胶坝,建设水景观。现场考察发现,这些橡胶坝及岸线建设存在过度硬化和数量过多的问题。居民只能看水,不能亲水嬉水,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武烈河上游区的治理中,应改变设计理念,强调生态护岸和亲水设计,提高水景观的品味和生态友好度。
4.重视“三生”用地的划分本着水陆统筹的原则,应该对承德市的土地进行“三生”用地划分,明确生态保护区、生产活动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保护区应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坝上天然草地、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河湖水体蓝线范围等。生态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红线,不得从事容易导致生态破坏的建设活动。生产活动区包括工业园区、采矿等企业分布区、农业牧业生产区等。生产区内,要强调集约经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清洁友好,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遵循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生活区包括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镇和乡村居住区,要重视人水和谐、安全宜居、清洁健康。除各区内部的循环发展外,各区之间也应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生活区的污水经深度处理后用于生产区等。
主题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体现4个要求把握4个方面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倡导和睦相处,健全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
主题词: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10大抓手: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强龙兴农”工程,农业10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中心镇培育工程;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
自主创新优化结构
主题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着力整合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提升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壮大提升6大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进金融创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五大旅游品牌,做精做特旅游业;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及高技术文化企业和基地,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培育发展4大新兴服务业:
网络传输与增值并重、软件与系统集成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扶持发展科教服务业;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
围绕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
打造5个现代服务业高地:
杭州、宁波、温州等11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宁波―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
“数字浙江”及杭州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
优化格局区域协调
主题词: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使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区域空间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明确4大开发区域主体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以及金衢丽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金衢丽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和河谷盆地。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4大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海,重要海洋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大通道、洞头半岛等“三大对接工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实施“310海洋环境工程”,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31%,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要素保障
主题词: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及其目标:
水资源。“四水工程”建设,水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海水淡化日处理规模超过20万吨工程。
能源。水火核气并举、全省人均电力装机达到1个千瓦,加快推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综合交通。杭州地铁、沪杭、杭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铁路建设和改造1500公里,电气化率达到75%,其中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3500公里、准四级以上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98%;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0公里;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0万吨。
信息化。建设“数字浙江”,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以上;全省城区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促进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
防灾减灾。提高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地震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应急避险能力。
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
主题词:全面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10项重点项目: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
垃圾焚烧发电、废旧金属回收等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机器设备翻新等再制造技术示范工程;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节水示范工程;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节地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生态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治理7项主要目标:
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达6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比例达85%;
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的比例达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100%。
社会事业文化大省
主题词: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8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保护工程;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
文化4个一批建设: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县级、社区、农村三类基层文化设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文化旅游四类文化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出版发行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文体用品制造业七类优势文化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动漫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文化经纪业五类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三类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
横店影视、杭州滨江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块;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专业市场五类优势文化产业区块。
――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若干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专业性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
突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4项重点任务:
――基础教育抓均衡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和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农村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素质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抓质量
培育20个“重中之重”学科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5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争取若干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办好高教园区,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抓结合
建设80个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15所全国和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2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60所中职学校。
――终身教育抓体系
建设一批社区学院和农村化学校;开展学习型社区、机关和企业创建活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培育和开发的10个载体:
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
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钱江学者”计划;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工程;
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卫生强省建设6大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五大体系”。
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科教兴卫工程。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科教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强院”工程。形成以三级特等、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攀登工程。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和谐社会平安浙江
主题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民主政治、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管理四个着力点,建设“平安浙江”。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法治浙江”,加快形成民主完善、法制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完善10大社会和谐促进机制:
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机制;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
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社会组织表达诉求与自律管理机制;
公共安全监管与社会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公正执法监督机制;
法律服务和援助机制。
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
主题词: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外贸“四个多元化”,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充分发挥外经贸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发展7个重点领域:
培育若干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出口基地,扶持软件、仪器仪表和微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出口;
扩大进口我省急需的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动漫产品、音像创作、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服务产品等扩大出口;
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扩容和水平提升;
加快推进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境外合作开发;
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体制改革职能转变
主题词: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新一轮的改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
体制改革10项主要任务: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施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国企国资改革。加快省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体制。
规划体制改革。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综合协调管理。
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与干部使用挂钩机制。
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市场。
此召开全县工业经济暨平安环保消防工作会议,今天。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市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工作,安排安排2011年相关工作。刚才,县经贸局吴局长、安监局石局长、环保局吴局长和公安局王局长分别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完全同意,下面,就工业经济、平安生产和环境维护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
各乡镇、各部门及各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0年。紧扣年度目标,层层夯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51亿元,占年计划的115%增长52%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44.7%其中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1亿元,占年计划的114.1%超计划进度14.1个百分点,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平安事故17起,同比增加3起,上升21%死亡7人,同比持平;受伤3人,同比减少4人,下降57%直接经济损失61.1万元,同比减少100.9万元,下降62%无重特大生产平安事故发生,全县平安形势整体稳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582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280吨以内,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9天,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执行率、重点污染源达标率、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发展环境不时优化。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此,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平安生产和环境维护工作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业方面,同时。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产品单一、资源短缺、生产链条短,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高,特别是土地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平安生产方面,工矿企业数量较多,平安监管压力较大,平安投入不到位,生产环节中个别单位、部门和企业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存在突出问题和隐患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现象依然存在环境维护方面,局部企业治污意识淡薄,治污能力建设和投入明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全县环境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今年国家新增氮氧化物、氨氮两项强制减排指标,给污染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等等上述问题,加大了发展经济的压力,都需要我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为坚持县域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势头,尽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提出了要用5年的时间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建成陕南经济强县、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县域板块。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需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核心。就我县目前发展实际而言,工业经济无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因此说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直接关乎和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要确保上述目标如期实现,就必需牢固树立平安生产是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根基、环境维护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肯定要求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将完善应急机制、提升平安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做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进一步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各乡镇、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统一到全县发展大局上来,认真对照年度任务,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狠抓落实,以实实在工作效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关于工业经济工作
县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是完成工业总产值48.2亿元,2011年。增长39.6%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增长32.7%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0%以上。其中,规模企业实现产值43亿元,增长42.8%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增长50%要顺利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需紧扣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直接关系着我县能否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1认真分解落实任务。今年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更关系着未来5年规划目标任务能否稳步实现。刚才,县政府已与各乡镇、相关部门签订了工业经济年度目标责任书,下来县经贸局还将与各企业签订责任书,可以说,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的工作任务是十分明确的会后,各乡镇、相关部门,尤其是各规模企业,一定要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各企业在制定年度生产计划时,向车间、科室下达的生产任务必需在确保全县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空间,只有这样,才有更多努力和冲刺的余地,才有更多的工作动力和压力,才干确保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规模企业提产增效是关键,2抓好重点企业生产。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提产增效,搞好服务与管理,力保大西沟矿业公司、宝盛贵金属公司、三星矿业公司、金正矿业公司、博隆井巷公司、盘龙制药集团公司等规模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真正形成“以规模带整体,以工业促发展”局面,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年度投资7.85亿元,3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重点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是实现工业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全县共确定工业项目17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个,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将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集中精力抓好大西沟铁矿800万吨采选项目的核准、征地、拆迁、设计等前期工作,千方百计地促使项目年内全面开工建设。要切实抓好同兴公司30万吨油井管、金鑫矿业智达200万吨钒钛磁铁矿采选、盘龙公司复方醋酸棉酚片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全面开工。要主动做好丰北河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九间房门子沟萤石矿采选等后续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促企业尽快做大做强,4着力推进企业创新。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久远发展意识。切实形成集团化发展格局。要指导和协助盘龙制药集团公司、欧珂公司等具备上市相关条件的企业,尽快完善上市的各项前期工作,力促企业稳步上市。要主动做好市场调查,引导企业开发产品、引进技术、更新工艺、改造设备,不时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工业附加值,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真正形成依靠管理规范经营、依靠科技提升效益的工业经济发展局面。
加快工业园区水、电、路及工业污染集中处置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继续采取整合资金、捆绑项目、部门联动的方法。逐步完善盘龙产业园设施和服务功能,争取在年内将小岭工业区列入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不时增强园区对的项目落户的吸附力、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力。
及时解决企业用地、用电、用水和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6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相关部门经常性的深入工业区、深入企业和项目。切实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要将扶持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扶持、少干扰、不设障,疏通企业办事渠道,为各项手续料理广开绿灯,完全杜绝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创建达标和检查评比活动,确保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抓项目建设。要及时调处企地矛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阻挠、破坏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为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发明宽松外部环境,以实实在行动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关于平安生产工作
也是矛盾凸显期和平安生产事故多发期。做好今年的平安生产工作,当前我县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事关我县“十二五”发展大局。必需坚持“平安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依照“四不放过”原则,将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效益、抓安全就是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主题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抓好隐患整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切实把平安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经营决策、工作部署、项目推进、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各级各层次各个岗位上。要不断完善平安监管体制和机制,1落实主体责任。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平安监管主体责任。要完善季度、年度考核方法,建立完善平安生产激励制度,强化平安生产通报制度,加强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平安管理,努力形成责任明晰、齐抓共管的平安监管工作格局。
有效遏制平安生产事故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2强化专项整治。重点行业和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点对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公众聚集场所、烟爆民爆、建筑施工、压力容器、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部位进行排查,针对单薄环节和突出问题,抓紧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要把专项整治同隐患排查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各类事故隐患并跟踪督促整改,切实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疑惑决,绝不放过。要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平安事故的发生。
不折不扣的完成闭库任务。对于国宝公司洞子沟尾矿库、智达公司冯家沟尾矿库、茨沟尾矿库等去年未完成闭库任务的要进一步严明闭库时限和责任,3突出工作重点。要始终将尾矿库专项治理作为平安生产工作的重头戏。确保5月底前实施到位。对于博隆公司井边沟尾矿库、华泰公司吊庄沟尾库等今年纳入闭库计划的要早着手、早安排,确保按时完成任务。要加强尾矿库的监测、监控,特别是要加强汛期的值带班,使尾矿库这一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可控、可防、无隐患的状态。同时,要稳步推进矿山井下监测监控、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六大系统建设,按时完成陕西银矿、国宝公司试点建设任务和其他矿山的前五大系统建设任务。
以打“三非”反“三违”防“三超”为重点,4严格日常监管。要把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作为日常平安监管的重点。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从严查处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指挥行为。要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和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负责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分;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关于环境维护工作
既关系发展,环保问题。又关系民生,也关系稳定,必需高度重视。做好今年的环境维护、尤其是污染物减排工作,对于我县的后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需不折不扣地按时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任务,努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续项目的顺利启动发明条件。
也是环境维护的重中之重和中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依照市下达我县今年要完成SO2和氨氮总量在上年度基础上同比下降4%SO2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上年度基础上下降2%任务,1全力推进污染减排。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群众权益、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如期完成各自责任书的内容,将这一刚性目标严格执行到位。同时,要加快相关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县污水处置厂在6月底前建成,生活垃圾处置厂在年底前投入正常运营。
每半年一次环境质量公报,2努力改善环境质量。要全面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确保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0天以上。要搞好惯例监测,确保辖区主要河流和入境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区划规范,断面水达标率达到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维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确保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同时,要按照《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和《生态县建设规划》要求,做好省级生态县的创建工作。
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3强化环境管理。要加强重金属污染排查和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一企一档”和行政执法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管理,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要对辖区内未料理环评报批手续的项目进行排查,监督整改,限期补办环评报批手续。要以博隆矿业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和金世泰尾矿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工业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企业的治理工程,确保重点企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年度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比率较上年度下降5%以上。
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4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控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民生、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高新技术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大支持力度。要对化工、矿山、冶炼等重金属排放的新改扩建项目,严把准入门槛,从选址、规模、工艺及产业政策、建设过程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强力推行环境工程监理,充分发挥环境维护对优化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作用。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必需把农村环保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以15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和维护为重点,5扎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农村环境维护是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县农村环保形势严峻。尽快启动营盘等省级生态村镇、小岭等市级生态村镇创建及石瓮子村等重点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按时设立水源维护区警示标志、建立水源维护区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力促农村生态环境不时改善。
五、细化责任,加强领导。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做好工业经济、平安生产和环境维护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落实“强化两力上水平,创先争优促发展”学教活动的真实体现。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业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狠抓落实,发明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认真对照年度目标责任,1强化措施。各乡镇、相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深刻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制定工作措施,积极化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搞好工作协调和发展指导。要合理布置工作力量,注重工作经费投入,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足够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保证,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解放思想是一个过程,解放思想是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我们发展就会比较快。什么时候解放思想走在前列,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业经济发展也会走在前列。20*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努力克服资源要素短缺、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攀升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困难,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总量稳步增长、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五年翻两番”再造工程圆满完成任务,运河镇、塘栖镇、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超百亿,崇贤、仁和、余杭、闲林、良渚、瓶窑等镇乡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施工业经济再造工程五年来,全区上下合心、合力、合拍发展工业的氛围日趋浓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1.46亿元,对全区GDP贡献率达到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8.6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3.5%,解决就业32.87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企业结构由小变大,规模以上企业产值905.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62家,华立、诺贝尔、鼎胜实业、华鼎、西湖汽车零部件等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布局结构由分散趋集聚,工业功能区产值占全区总量的55%;行业结构由偏轻转适重,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接近六成;创新能力由弱变强,科技综合实力2006年上升到全省第6位,首次超过滨江。
成绩令人可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处在深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处在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现代工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从思想到行动,从体制到机制,还存在不少的障碍。部分的企业家,思想准备还不够充分,观念还有待于更新。所以,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打破常规,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业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工业破千亿是新起点,必须破除小进即满的自满思想,树立永不松懈、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工业经济五年翻番突破千亿,各级党员干部功不可没,特别是企业家贡献巨大。但是,成绩越大,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赞誉越多,越要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我区工业经济尽管突破千亿,但下一轮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一是增长方式粗放。前几年粗放的土地开发模式,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随着国家继续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工业发展加快与土地供应制约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二是产业层次偏低。我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缺重少新”。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两端在外,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三是自主创新体系薄弱。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众多制约因素影响,我区工业投资增长减速,宏观调控累积效应已经显现出来,近两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20%左右,去年已经很明显,是“高开低走”。而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是属于“轻量级”的,萧山区20*年工业总产值3155亿元,在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下,今年提出了20*年“冲千亿、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千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目标,其发展水平已遥遥领先于我区。对我区来说,既有标兵危机,也有追兵危机,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竞争力强。增强综合实力,巩固强区地位,离不开工业的主体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工业的反哺和支撑;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民生,也离不开工业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工业更是重点领域,更是主力军。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工业破千亿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工业破千亿也是我们新的起点,新的起跑线。全区上下要破除自满松懈思想,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危机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积极进取,化差距为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成绩。
三年三倍增是硬任务,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仍将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在发展空间逐渐受限的现实条件下,“三年三倍增”不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即可达成的目标,不是依照常规发展模式、沿袭发展老路可以完成的目标,而是需要全区上下开拓创新、倾力而为才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需要全区上下扎扎实实工作才能完成的实打实的目标、硬碰硬的任务。首战告捷则节节胜利,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今年是实现“三年三倍增”目标的第一年,“第一炮”打得响不响,开局好不好,对于今后两年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倾注全力做好这第一年的工作,全年工业增长必须达到30%以上的目标,我们必须自断后路、破釜沉舟、志在必得。最近,我们到一些镇乡和开发区调研,目标都定在增长26%—30%左右,认为这样能完成基本任务了,能完成自己的三分三了。如果大家都是把目标定在增长26%—30%,全区的目标就很可能完不成。只要一个镇乡有缺口,整个“三高三倍增”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家必须要有超越目标的精神。制订目标不能沿袭传统的惯性思维,要根据“三高三倍增”倒排,这样的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压力,每个镇乡的发展目标都必须是增长30%以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工业发展,“创新”是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技术创新成为重要动力。工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升。二是产业融合带来新机遇。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形成了许多新的业态,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端延伸,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增资作用明显提高。三是制度管理创新注入新活力。适应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借助资本市场,以产权制度、激励制度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进程加快。四是发展模式创新步入新轨道。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一大热点。面对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和世界工业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突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在工作理念、政策举措、体制机制上全面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干部执行力是强保障,必须破除怕担风险的畏难思想,树立迎难而上、敢于负责的拼搏精神。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执行力的强弱决定工作成效的大小。应当说,过去的一年余杭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对全区上下的执行力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特别是公交一体化、西溪湿地三期前期征拆迁、崇贤地区环境整治等重大工作的出色完成,都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力,坚定到位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力、力而无果”现象还继续存在,遇到困难就绕道走,为什么会有160多个项目几年了仍然不能着地?就是因为没有克难攻坚的精神,没有敢于顶真、敢于主持公道、敢于推进项目的勇气。通过去年抓干部执行力,有了新的起色,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一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执行力不强,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担责任的气魄和勇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是区委、区政府自加压力提出的高目标和高要求,是对全区执行力提出的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展现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敢于负责的认真态度,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切实提高执行能力,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势抓投入
发展是硬道理,投入也是硬道理。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产出,更不会有大发展。保持我区工业经济高速高效高质运行,投入是基础。少投入多产出是好事,但我们的工业经济要发展,当今“三驾马车”投入还是第一位。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投入增长大大超过沿海地区,江苏省投入增长大大超过浙江,说明抓投入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举措。今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第一年,不狠抓工业投入,“三高三倍增”目标就难以实现,客会成为一句空话。相比于周边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萧山、慈溪、绍兴、鄞州等地,近几年来我区工业投入总量不大、增幅不快,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乏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对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我们抓工业投入的势头只能增不能减,抓工业投入的劲头只能鼓不能泄。20*年,我们的投入目标一定要高,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目标为100亿元,这100亿元是投入的底线,一分也不能少。区经发局要尽快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各镇乡街道和开发区要迎难而上,强攻投入,不折不扣地完成。
抓投入必须抓项目,要树立争强争先的决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投入的基石,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靠大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加快发展,靠大项目调整结构、培植后劲、涵养财源。近年来,随着诺贝尔墙地砖、华鼎服装、西湖汽车零部件、钱江压缩机等一批大项目的顺利建成,我区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区工业发展的领头雁。正是这些大项目的建设,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基本前提是招好商、招高商、招大商。实践证明,被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症。我们一定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做好大中选强、好中择优的文章,瞄准资本密集型项目、技术高端型项目,更多地引进跨国大企业、国内大企业,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要立志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全年引进世界500强或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家以上。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关键因素是坚持开放创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走向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在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水平。如何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做法更好地开展招商选资工作,考量着我们各级各部门驾驭经济的能力。黄湖镇是一个西部镇,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为什么能引进一批好外资项目,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要创新招商模式。深入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改变过去“坐等招商”局面,主动出击找好商。积极推广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的成功经验,走宽招商路子。要创新招商机制。招商部门要统筹协调、整合招商资源,切实改变过去招商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经发、科技等部门要严格执行项目评估制度,以亩产论英雄,以单位能耗论英雄,严把项目质量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对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或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根本要求是加快项目推进。继续按照“储备项目抓前期、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力争鼎胜铝业、春风摩托等51个重点续建项目竣工投产,阿里巴巴、杭锅等35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要排出一批重大推进项目,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时限,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镇乡、街道和开发区,切实加以推进。要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帮助项目业主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同时,要重视项目储备,区经发局要尽快排出一批重点储备项目,国土、建设等部门积极配合,努力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抓投入必须抓存量,要树立克难攻坚的志气,大力盘活存量资源。盘活存量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存量资产既是难点,也是资源和优势。20*年,在将167个已供未动项目列入了镇乡街道年度考核任务后,盘活存量成效明显。至年底,除20个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客观因素无法推进外,其余147个项目均已动工建设,动工面积达3780.6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新增工业用地将十分有限,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克难攻坚的作风,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资源的范围不仅只是已供未动土地,还要向闲置土地、空闲土地、废弃矿山延伸,向闲置厂房、待招商的标准厂房延伸,全年力争盘活土地1500亩以上。各镇乡、街道、开发区要眼睛向内、挖掘潜力,动态掌握宜工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积极对外招商,努力引进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增量。在利用闲置、存量资源招商时,既要把好引进项目的评审关,严格项目准入,还要对项目建设后期的管理进行规范,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建设全程控制与管理,努力做到不产生新的存量。存量资产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往项目落实和推进过程中疏予督查。去年督查成效明显,但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期内,还未竣工投产。今年,要继续执行好项目督查制度,已动未竣工建设项目督点要向竣工投产延伸,项目推进情况要纳入到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各镇乡、街道、开发区要有打硬仗、攻堡垒的精神,敢于“做难人”、敢于“动真格”,敦促企业加快设备投入,杜绝竣工项目“空壳”现象,确保项目及早投产见效。
三、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策抓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
优质的发展平台,可以更好地承接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要素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筑、环境共保。目前,沿海一带的经济强县(市、区),几乎都凭借大面积海涂优势,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空间得到拓展,产业得到积聚,大项目纷纷落地,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区镇乡工业功能区发展空间普遍偏紧,整合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坚持大手笔构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大力度实施,全力打造东中西三大工业高地,我区才能加速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优势。
必须以空间布局集聚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为目标,加快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东中西三大“工业高地”是我区今后工业发展的重点战略支点,力争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使三大工业高地成为我区投资环境最优、发展空间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主阵地。一是要抓紧编制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尽快出台“三大高地”控制性详规,力争控制性详规一步到位。东部工业高地控制性详规由余杭经济开发区规划提升领导小组牵头,西部工业高地控制性详规由余杭组团和仓前镇牵头,中部工业高地由仁和镇和区经发局牵头,三个控制性详规要在6月底前提交区委、区政府讨论。同时要抓住临港作业区的优势,打造好临港产业集群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建立健全功能区开发机制。尽快明确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开发主体,成立专门领导班子,负责园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仁和镇要加快盘出1000亩矿山工业用地,拓展发展空间。在安排用地指标时,将优先安排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并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同时要完善利益和政策协调机制,调动余杭组团、瓶窑组团内各镇乡发展积极性,合力建设现代工业发展新高地。要加快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余杭经济开发区“传统、装备、高新”三者合一,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仁和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在发展条件较好的镇乡,择优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立项目落地统筹协调机制,认真执行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统筹协调落地制度,按照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原则安排项目落地,加速推进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做十亿企业、百亿行业,做百亿企业、千亿行业。三是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一副三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抓紧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工程,启动乔司60万吨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续建良渚、余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崇贤污水处理厂和黄湖、径山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及收集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覆盖面,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积极建设集中供热系统,推行热电联产。
必须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方向,加快构筑新的产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从不间断的过程,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主线。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要继续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推进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腾笼换鸟”,推动能级提升。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多米诺效应触发,广东上千家鞋厂倒闭。这无不传递着一个信号,依靠低附加值、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型企业加速失去竞争优势,此类企业已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否加快“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超前意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淘汰一批污染高、消耗高、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腰痛”企业。同时,要加强与“困难”企业的对接,努力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尽快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优质企业通过合并、兼并、转让等途径取得“半闲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杭州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分别为161.6、173.5,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大行业,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8年前,这家公司还仅是一家拥有50万元资本、18名员工的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去年香港上市后,总市值达257亿美元,一跃成为我省总市值最高、亚洲第二的互联网公司。目前,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已正式落户我区,余杭已成为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软件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中,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新型装备制造业具有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特点,我们要把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推进杭锅等一批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项目,要在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生产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要占全区投入总额的60%以上。
四、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举抓创新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点。谁在这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赢得主动权。近年来,我区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从工业领域来看,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性、关键性、系统性的共性和核心技术,普遍缺乏新工艺、新产品、新制造流程,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区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软肋。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研发经费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必须以创新为先导,增强工业发展原创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一是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技术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技术创新,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历年来,我区技术改造不足是软肋,设备、技术投入仅占投资总额40%左右,利用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改造的项目更少,投入结构影响投入产出强度,全区投入产出率只有1:2。为扭转这一局面,今年装备、技术投入必须达到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的50%以上。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闻名于世的瑞士手表制造企业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均6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但他们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专业化的工艺、多样化的功能、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以及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击败了美国、日本等强劲对手,独占世界钟表业的鳌头。经发、科技等部门要认真实施好行业龙头培育工程和“1356”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实施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抓好示范试点,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技术成果有市场,才有生命力。目前已建成的国家光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余杭分中心、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四大工业创新平台,要加强与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科技部门要积极为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关键技术攻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主动与杭州主城联动,依托主城环境优势,实施技术全球化配置,向外借脑、借力,扶持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服务企业和提升产业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创新体系。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创牌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参与标准化制订,掌握更多的优质知识产权,大力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品牌,努力扭转我区大品牌不多的不利局面。
二是着力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向集约发展型经济转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着重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用能监测、污染源排放,强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污染高、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环保、经发、国土、建设、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坚决加以淘汰,实施关停并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225”试点示范工程,力争全年完成1个园区、5个企业循环经济试点,20个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提前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积极推行能源评估制度,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投资领域,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发展新格局。全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5%。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也是一种竞争力。戴尔公司虽然没有个人电脑方面的核心技术,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龙头,戴尔的竞争力在于整合了全球对应的物流体系并进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因此,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实施产业链“向右走”,大力培育新兴行业,大力发展“销售在余杭、利润在余杭、研发在余杭、高端核心在余杭”的总部经济,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品牌策划、广告制作等创意产业,努力培育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行业,努力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着力推动管理制度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当前资本融资逐步成为社会融资最重要的方式,资本扩张成为经济扩张的最主要手段,资本增值成为财富增加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切实把它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在国内外上市。杭州提出新一轮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力争三年完成。区发改局要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在杭州市上市企业中占据与余杭工业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一席之地,努力打造“余杭板块”。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推进企业发展壮大。大企业大集团是龙头骨干,中型企业是潜力股,小企业是苗头,我区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而且是民营企业。因此,我们要坚持“抓大不放小”,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大企业要有梦想、有激情、有社会责任,立大志,下决心,干大事,创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小企业不能妄自菲薄,要有做大做强的志气、决心和气魄。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大企业是由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华立、老板创业之初也只是30多人的竹器厂和7个人的五金厂,娃哈哈集团1987年起家的时候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校办企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也是从车库里小打小闹起家的。对于大中型企业,区委、区政府已经出台了“235”培育工程,区经发局要选择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于小企业,要树立“小企业、大作用,小企业、大文章,小企业、大发展”的观念,制定好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力争成为行业内某一产品的“隐形冠军”,并引导微小企业早日上规模、上台阶,不断壮大我区中小企业梯队群。
五、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力抓环境
环境具有吸引力,也是生产力。企业家是候鸟,国内国际没有边界。如何更好地优化环境,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企业家,办一流的企业,创一流的业绩。杭州市这几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环境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焕发更强的经济活力。因此,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始终坚持“环境立区”战略,始终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加快工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开创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要切实加强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保持区域竞争力;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重塑工业强区新形象;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余杭工业新跨越。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都要从全局高度,把发展工业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咬定“三高三倍增”目标不放松,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增幅必须要确保。会后,区经发局要抓紧分解任务,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塘栖、余杭、仁和、仓前、瓶窑等工业重镇要勇挑重担,自加压力,多作贡献。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春节前召开的行业龙头座谈会上,各企业对20*年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企业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区委、区政府对今天来参加会议的企业更是寄予了厚望。《关于实现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目标的考核奖励办法》已经出台,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制度为保障,认真实施好局际协调制度、重大项目联系制度、项目督查制度、长效服务机制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开发区办事不出园区,进一步简化办事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
二要着力构建工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人才是推进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一是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要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用好每年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认真选拔一批企业家到国内外名企名校培训考察,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团队,支持企业建立高学历学生研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参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同时,企业也要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打造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举办好工业战线管理队伍培训班,加大对工业经营管理队伍的知识、业务培训力度,造就一批适应时代要求、懂经济、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三要加大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区委已经制定出台工业强区扶持政策意见,财政扶持资金向公共平台集中、向优质大项目集中、向优势大企业集中,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单位要开展专题宣传,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进口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工业创新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要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全区用地指标要向工业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重大项目倾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优化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切实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的用地需求。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挖潜节地”,实施一批“零增地”技改项目,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壮大信用担保行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要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
四要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市与产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城市化程度越高,工业化进程越快。与周边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制约二产、三产发展的“短腿”。我们要始终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余杭创业。要抓好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和内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抓好港口建设。加快推进仁和、崇贤、临平三大运河港口作业区建设进度,为发展港口经济和物流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要抓好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全面开展“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努力改善城乡环境。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环境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下决心关停并转迁企业32家,其中崇贤地区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