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盆肌修复的基本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腰痛病人的1/5,也是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自1934年mixter和barr系统地报告此病以来,人类对它的认识已经四十多年了,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经验,约95%以上的病例可以保守治疗(推拿、牵引、理疗等)得到治愈,5%的病例因突出物较大则需要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中推拿最为理想,但在推拿治疗中能正确地掌握每种手法应用的时机比较困难,笔者就自己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一、基本手法
俯卧位:
1、用揉法施术于腰背部,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使软组织放松。
2、用拇、中指拿下腰部及第三腰椎横突部位,然后揉按背部,使肌肉放松。
3、点穴以脾俞及肾俞和腰部痛点,环跳、殷门、委中、昆仑、悬钟等穴为主,以止痛,然后按压腰部矫正腰弯。
4、一手按在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扳肩部,两手相向同时用力,一扳一按(使腰后伸);然后手按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扳起下腰,两手同时相向用力,一按一扳,强迫髓核还纳。
5、医生双手握住患者两小腿髁关节上方,提两小腿连续交替作划圆动作,使患者骨盆交替起伏活动,带动腰部运动,然后屈小腿按压使足跟挨近臀部,强迫腰弯前凸压后牵伸下肢。以上动作连续反复三次。
侧卧位:
6、术者站在病人前面,用一肘放在肩前,另一肘放在髂后,两肘互相配合同时用一巧力旋转腰部,可以听到响声,腰椎关节可以作被动旋转活动,然后再作另一侧。
7、医生一手握其髁关节,另一手按住腰部病变处,先作被动屈膝屈髋,此时腰可后突,然后在伸直后拉患者小腿,同时抵腰一手用力,使腰部后伸,每侧作三次。
8、屈膝屈髋作左右环转使腰部活动,然后伸直下肢结束。
9、坐式旋转复位法:
术者坐在病人背后,助手扶住病人的膝部以防病人的躲避。术者一手从腋部穿过搭在颈部,另一手拇指按住腰椎的棘突,这时两手相互配合,一手牵拉颈部使上身向侧方旋转,另一手向反方向推挤棘突,此法也能使之发生响声,并在拇指处感到棘突有轻微的移动感,两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
以上为基本手法,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加减应用。
二、不同类型及其手法的选择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阶段和突出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也有区别。一般可将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隐藏型、突出型和破裂型。
1、隐藏型病变初期常为隐藏型,即纤维环由里向外形成裂隙,髓核移位或碎裂,但髓核突出不明显,仅在承受压力时可使纤维环向四周膨出,所以应以较温和的治疗手法,如:手法1.2.3.5.7为主,解除肌肉痉挛,使局部组织充血,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重点在于止痛。应避免用重手法,以免加重纤维环的损伤,并应减少对髓核的压力,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如腰痛重则采取半卧位,坐骨神经痛重则采取屈膝屈髋位。
2、突出型(幼稚型) 若纤维环的裂隙进一步增大,髓核则开始由此向外突出,但纤维环的破裂往往不完全,突出物外面尚有包膜,经休息和一般的治疗仍可还纳。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腰及坐骨神经痛,此期治疗应以手法9、3、4、6为主。首次治疗应作手法9一次,如成功,突出的髓核被还纳,神经根受压基本解除,但还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需配合应用脱水药、激素等,使水肿消失,防止神经根粘连,一周后加强背肌训练,提高肌力,加强外平衡的作用,使内平衡得到稳定,以减少复发。
张卫华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曾分别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厅和咸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张教授从医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特殊治法[1],现将其运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善用推拿手技
腰痛为LDH的典型表现,患者为了减轻疼痛而采取保护性的动作极易引起腰椎关节代偿性改变即小关节的错位,故张教授认为在治疗中应以纠正小关节紊乱为首要。张教授通过其独特的推拿手技改变病变部位腰椎椎体及其上下关节突、神经根的比邻关系,使错缝的关节复位,进而缓解腰部肌肉和骶棘肌的紧张状态,松解粘连,扩大椎间隙,纠正人体解剖学的病理改变,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以达到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的目的。治疗在先行滚、按、揉等基础手技对腰背肌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再行:
1.1过屈过伸扳法 即将过度屈髋、屈膝与腰椎过伸扳法相结合。患者仰卧,双腿屈曲使患者膝部靠近腹部,术者将患者双膝关节用力向下按压3次;再俯卧,术者一手将患者腰部向下按压,另一手向上托起患者膝部,双手同时用力,重复3次[2]。
1.2动静结合扳法 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在上并屈曲放在健侧小腿的上部,术者与患者面对而站,术者右拇指点按于突出椎间盘之棘突外上方(压痛处)固定不动—静,右肘抵住骨盆,使脊柱下段向内扭转,左肘抵住左肩关节,使肩关节外展;双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当腰椎扭转达到患者忍受上限,猛然用力,可听到或感受到“咔嗒”声响—动。
2.突出部位注射法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于L4-5、L5-S1。张教授认为将有关药物直接用于病变椎间盘处,可使药物在局部组织发挥更为直接、快速的作用而解除消除突出腰椎间盘局部的炎症刺激,降低其突出局部的免疫反应,虽然对突出的腰椎间盘没有直接的消核、熔核作用,但对压迫神经根而突出的髓核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促进康复。
在注射的具体操作中,张教授要求精确定位,严格消毒,准确进针,而针尖穿过黄韧带直达硬膜外腔和缓慢推注是其操作要点。注射药物可分为三类:第一,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注射液)能抑制局部血管扩张,减轻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减少炎症渗出物(如组胺、白介素-1、白三烯、磷脂酶A2等)[3]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对炎症刺激和免疫反应引起的疼痛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消除局部炎症刺激对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故为首选和必选药物;第二:利多卡因可直接作用于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解除病变部位的肌痉挛及血管挛缩,改善血液循环、氧供和组织代谢,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4],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手法操作及椎间盘还纳;第三,B族维生素具有抗炎、镇痛、保持有鞘神经功能的完整性,修复神经髓鞘,调节神经机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作用。
3.独特的电针夹脊刺激法
在临床治疗中,张教授经过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其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他认为LDH多因感受寒湿、气滞血瘀,故治疗应以温补为主,针刺相应的夹脊穴并施以雀啄法(小幅度、快频率的上体下插)、环转法(左右环转约360度),其目的在于贯通督脉、膀胱经气血、散寒通络、行气止痛,并缓解肌紧张和松解粘连组织;并加用电针以加强刺激,同时针刺病经之环跳、委中、承山以助通经活络,散瘀止痛而提高疗效。具体刺法为:取1.5寸毫针,选取病变累及椎体及其上下相邻两椎体之夹脊穴(如L4-5椎间盘突出,选取L3-4、L4-5、L5-S1之夹脊穴),向内侧呈15-20度方向斜刺,得气后行雀啄法、环转法各3min,再加用电针,点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再取2.5寸毫针常规针刺手法针刺患则环跳、委中、承山穴并得气,最后TDP照射20-30min。
4.注重功能锻炼
在LDH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张教授主张每位患者均应注重腰背肌的功能锻练,这种功能锻练,可加强腰背肌的牵拉力,平衡腰部左右两侧肌群,增强腰椎的外在稳定性,起到稳定和保护腰椎的作用,纠正腰椎畸形;可缓解肌肉紧张痉挛,减轻疼痛,降低腰椎负荷;还可预防或缓解神经根、脊硬膜粘连。其锻炼的主要方法为燕子飞法、直腿抬高训练法和拱桥式法。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张教授发现该功能锻炼法可起到缩短疗程,加速康复,减少复发的作用。
5.典型病例
毛某,男,42岁,2012年11月初诊。患者司机,因工作原因长期坐姿,一周前出现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表情痛苦,强迫,以手扶腰不能自由屈伸。查:L3-4、L4-5棘突间压痛,第L4、5棘突右侧压痛并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30°,加强试验阳性。CT示:L3-4椎间盘膨出;L4-5椎间盘突出。诊断为LDH。治疗:①基本按摩手法放松腰背肌后,行过屈过伸扳法、动静结合扳法;②L3-4、L4-5椎间盘定位注射;③按上法针刺L2-3、L4-5、L5-S1夹脊穴,右侧环跳、委中、承山。首次治疗后上症明显减轻,经3次局部注射、5次推拿手技、电针和TDP照射,患者疼痛消失。嘱患者长期坚持腰部功能锻炼。半年后随访无异常。
参考文献:
[1]张培国,马若峰.张卫华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广西中医药,2011,34(2):43-44
[2]张卫华,李永峰,等.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120例.2002,13(12):1116-1117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下肢不等长;临床分析;对策
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肢体不等长不仅会减低患者的满意度, 还可影响正常步态和手术效果, 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因此, 髋关节置换术保持双下肢等长非常重要, 也是骨科医生面临挑战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采用5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解决术中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现将2009年8月~2012年8月间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64例单侧THA病例的临床治疗及随访结果, 进行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5例, 女29例, 年龄43~78岁, 平均62.4岁。左侧41例, 右侧23例。患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8例, 股骨头坏死19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7例, 髋臼发育不良3例, 创伤性关节炎3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2]评分平均53.4分(45~63)。病例收录的均是初次单侧THA病例, 有术前术后影像资料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在全麻或椎管麻醉下进行, 健侧卧位, 主刀由同一医师完成。使用关节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56例, 其中Depuy人工关节24例, Zimmer人工关节15例, 北京蒙太因人工关节17例;混合型8例, 均为Depuy人工关节。
1. 2 术前评估 术前进行双下肢长度对比和X线测量比较作为术中下肢长度的平衡重要依据。测量双下肢长度, 以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 mm定为双下肢等长[3]。术前在髋关节X片上标出股骨头旋转中心, 用模板测试来选择合适的臼杯及股骨假体型号, 股骨颈截骨位置, 比较模板与X线片两者股骨头旋转中心的差值, 如果两者吻合, 就选择标准颈长的假体;若两者不一致, 则选择加或减颈长的假体。如果患髋股骨头旋转中心无法确认, 就用健侧股骨头旋转中心对比来确定。总之, 先确定股骨头旋转中心, 再用模板和临床测量来设计股骨距截骨、假体的型号和置入位置。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需CT扫描, 了解股骨干、股骨头和髋臼的变异情况。
1. 3 手术方法 本组64例均由同一医师主术完成。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 取健侧卧位, 采用后外侧入路, 纵行切开臀大肌纤维束, 切开外旋短肌及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及髋臼, 在髋臼上缘打入1枚克氏针作标记, 充分伸直髋关节和膝关节, 然后在股骨大转子处用电刀作一横形标记, 测量两标记间距。根据术前设计行股骨颈截骨, 保留股骨距1.5 cm左右。磋磨髋臼和扩大股骨髓腔, 安装试模假体复位, 再次测量两标志之间距, 记录其差值, 下肢短缩时加长试模假体调整, 下肢延长时可重新扩髓和修正截骨平面, 观察股骨头中心与大转子尖是否平行, 并将下肢长度调至术前预计值的范围内。调整后用腿与腿比较法检查双髌骨是否平齐, 再行稳定实验、Shuck实验或Drop-kick实验等进一步判断验证, 通过判断选择加减颈长的假体, 达到双下肢基本等长。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
2 结果
术后刀口均Ⅰ期愈合。本组6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34个月, 平均15个月。有1例老年男性因原因, 术后出现前脱位, 经手法复位及功能锻炼后无再脱位。术后8例下肢延长10~20 mm, 2例分别短缩1.8 mm和2.4 mm, 余54例双下肢等长, 本组总等长率78.8%。其中短缩2.4 mm及延长20 mm的2例患者跛行, 经垫高鞋垫后跛行明显改善。本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92分, 平均88.5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双下肢等长在THA术中的重要性 双下肢不等长是THA术常见并发症之一。THA术改变了髋关节的生物机械性能及肢体长度, 双下肢不等长会导致骨盆及脊柱倾斜, 引起下腰痛、跛行及假体无菌性松动, 缩短假体使用寿命[4]。一般认为下肢不等长在1.0 cm以内不会引起临床症状, 也不会引起髋关节肌力的明显改变。大于2.0 cm的肢体不等长会引起跛行、关节疼痛及下肢痛等临床症状[5]。可见, 平衡双下肢长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 2 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THA术后肢体不等长, 以肢体延长多见。置入假体选择不当和术者经验技巧是造成肢体不等长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①患者高龄, 肌张力下降, 或受麻醉影响使原本松弛的肌肉更松弛, 为防止脱位选择长颈假体。②术前模板测量不恰当而选择长颈假体, 或假体柄呈外翻位置入。③股骨颈截骨时股距保留过长。④术中在纠正关节屈曲内收畸形松解软组织时, 也使肢体延长。⑤髋臼旋转中心下移过大。
术中作者采用5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调整双下肢长度。①利用术前X线测量和长度测量预计截骨量、假体型号和位置。②骨盆定点测量法测量股骨头脱位前和试模复位后的差值, 调整假体的长度。③目测假体中心是否平齐大转子尖。④采用腿与腿比较法使患者处于标准侧卧位, 触摸双髌骨下缘是否平齐。⑤稳定实验、Shuck实验或Drop-kick实验等。
稳定试验:安装试模复位后, 对关节进行屈伸、内旋、内收或伸直外旋, 观察髋关节是否容易脱位, 以判断关节的稳定性。Shuck实验:试模假体复位后, 患肢取伸直位, 由助手用力牵引患肢, 观察关节间隙的改变, 一般认为牵开2~5 mm为宜。Drop-kick实验:试模安装后, 术者用力后伸髋关节, 同时膝关节屈曲至90°, 如果患肢过长, 则表现为伸肌紧张, 松开患肢, 膝关节有被动伸直回弹。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 临床较多采用, 但易受麻醉致肌肉松弛的影响。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但只要术中注意把握, 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综合应用这些方法, 术中反复调整验证, 使本组患者术后肢体长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总之, THA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无痛、稳定和活动良好的人工关节, 术前精心设计、术中细心操作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 保持下肢等长的同时要重建股骨偏心距, 以恢复髋外展肌的力矩, 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对于恢复双下肢等长也很重要。
参考资料
[1] Bhave A, Mont M, Tennis S, et al. Functional problems and treatment solutions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joint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Suppl 2):9-21.
[2] Kladny B, Albrecht C, Haase I, et al.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a study using the Harris hip score. 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1.139(6):536.
[3] Clark CR, Huddleston HD, Schoch EP 3rd, et al. Leg-length discrepanc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6,14(1):38-45.
方法:3日龄早产大鼠3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干预组、空气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早产鼠视网膜HIF-1和VEGF表达水平。
结果:空气组HIF-1α、VEGF均呈低表达,未见或罕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明显增多,HIF-1α及VEGF表达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分别
结论: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内可观察到VEGF和HIF-1α的高表达,舒血宁使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HIF-1和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对高氧性视网膜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视网膜病新生鼠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舒血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1-0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n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因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而导致幼儿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严重威胁早产儿存活和生存质量。目前的研究以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为热点[1]。本实验我们观察舒血宁对高氧暴露早产鼠视网膜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高氧暴露下视网膜HIF-1α和VEGF表达增加的机制及舒血宁的保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ROP动物分组和处理方法。提前1天剖宫产出生的新生早产大鼠36只,适应性生长3天后进入实验程序,随机分为:高氧组、干预组、空气组。三组鼠均置于同一实验室,室内温度25~26℃。其中高氧组和干预组均吸入浓度≥90%氧,每日监测氧浓度3次(CYS21数字式测氧仪,上海嘉定学联仪表厂),用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高氧组、干预组每天开箱1h,添加水及饲料,更换垫料,并与空气组互换母鼠,避免母鼠因氧中毒致护理能力下降,7天后返回空气5天;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空气中。干预组吸氧同时每天还接受舒血宁腹腔注射(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每支5ml,折合银杏叶提取物为17.5mg,含总黄酮醇苷4.2mg;含银杏内酯0.70mg),舒血宁用生理盐水20倍稀释,剂量为0.15ml/10g。高氧组和空气组每天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即颈椎脱臼处死,摘除眼球,每组12只鼠,24只眼球,经固定、脱水、石蜡液浸蜡包埋,作平行于角膜至视盘的矢状位的4μm厚度连续切片,制作视网膜组织切片。
1.2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每只眼球取5张视网膜组织切片,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常规HE染色并用CD34抗体标记视网膜内皮细胞观察视网膜血管数量和形态情况,光镜下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计算5张切片的平均数。
1.3视网膜组织HIF-1α及VEGF蛋白检测。SABC法[2]。在高倍显微镜(×400)下随机选取10个视野,数出每个高倍镜视野的细胞数及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系统,标准差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
2结果
2.1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空气组均未见或罕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高氧组可见到大量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与空气组相比增加明显[(22.90±6.27)vs(2.22±1.07),t=213.30,P
2.2HIF-1α的表达。空气组有微弱表达,高氧组的表达明显著高于空气组[(41.90±8.07)vs(2.27±0.63),t=227.45,P
2.3VEGF的表达。空气组有较低水平VEGF的表达;高氧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空气组[(39.44±6.83)vs(11.89±3.98),t=66.26,P
1对象与方法
1.1病人来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份本市各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的病人,其诊断具有影像学依据。
1.2入选标准。
1.2.1诊断标准。结合脊柱外科学和Marchetti及Bartolozzi改良的1994年对脊柱滑脱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明显的腰部外伤及手术史。
(2)症状:腰部疼痛,或伴下肢放射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卧床不起等。
(3)体征:要部活动受限,膀胱及直肠反射功能降低或障碍,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膝或踝关节反射减弱。
(4)X线摄片,常规正侧位及双斜位片,CT扫描,MRI摄片以排除病理性滑脱。据此判断脊柱的稳定性和分级。
1.2.2分度标准。采用Meyerding提出的滑移分度标准:I°:滑移为0-25%;Ⅱ°:滑移为25-50%;Ⅲ°:滑移为50-75%;Ⅳ°:滑移大于75%。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75岁之间;③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④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
1.3过程与方法。
1.3.1治疗方法。采用研究小组研制的椎体矫正术。患者俯卧,掌握治疗参数的医生,明确诊断后,用国家专利仪器:椎体移位矫正仪,根据参数固定横突,力点选在突出的棘突和横突上,借助腹肌施力于脊突旋转以矫正移位的脊椎,使移位现象消失。5次为一疗程,隔日一次。一般治疗一至三疗程,平均二疗程。
1.3.2辅助治疗。在患者颈部查找到移位椎体用手法或打磨过的牛角侧卧位按压以矫正颈椎移位,畅通神经信息,启动神经免疫调节;少部分患者配合内服草药汤剂,基本方剂为:防风、防己、威灵仙、炒枣仁、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知母、桂枝等。因症加减。或西药:鲁南贝特配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三次/日,疗程一周。
1.3.3功能锻炼。嘱患者每日俯卧于凳上两脚离地半小时;或者腰背肌锻炼,病人俯卧,腹部垫一薄枕,使腰椎保持平行位置,抬伸上身和腿,以锻炼腰背肌肉。
1.3.4观察指标。疗效指标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的JOA评分标准来判定腰痛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一年及最终随访时均JOA评分,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主观症状(腰痛、腿痛、步态)与临床体征(感觉和运动障碍、直腿抬高试验)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腰椎X线片CT或MRI以明确滑脱情况和椎间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治疗后恢复率参照Hirabayashi法计算。
1.3.5疗效的评价标准。根据JOA评分标准,大于30分为优秀,20-30分为良,10-20分为中,小于10分为差。结合治疗前后腰椎侧位腰椎滑脱程度的测量。
2结果
2.1资料分析及疗效。本组40例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6岁。I°滑脱18例,Ⅱ°滑脱22例。随访时间为1年至3年,平均2年。JOA评分治疗前为11.4+3.6,治疗后一年位24.4+3.5,最终随访时为24.6+3.8。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原发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X线片显示35例滑脱完好复位,4例部分复位,1例无明显变化。
2.2安全性评价。收治病人中有4例出现局部红、肿、痛反应,经过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2.3本治疗法的禁忌症:孕妇、肝硬化、骨结核、肺大泡、气胸、胸腔积液、严重缺钙、内脏器官损伤、内脏大手术后、脑溢血、严重精神病、晚期肿瘤等。
3结论
对于原发性脊柱滑脱手术较多,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单纯椎板减压,减压和脊柱融合,以及在减压和横突间植骨基础上运用的内固定.非手术仍然被大都数患者所接受.非手术疗法主要有:推拿,功能锻炼,理疗配合药物等,椎体移位矫正术属于非手术疗法范围。本法主要的优点如下:
(1)治疗时间短,非经皮手术,几乎无创伤,安全且治疗费用低,为绿色疗法。
(2)治疗后不需卧床休息,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3)疗效较好,可能与脊柱神经系统的修复及免疫调节的启动有关。
(4)患者的骶骨和骨盆前移,改变了患者的力线,对于滑脱复位后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方法简单安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普及。
理论探讨:
(1)通过矫正椎体的轻微移动,小关节的错位得到纠正,同时在脊椎缓慢旋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效果,有利于椎间盘回纳修复。
(2)对骶骨及骨盆的向前方向移动,有利于改善身体前后力线方向,使身体容易平衡,解决了“翘臀”步态问题,同时有利于背部肌肉群的功能恢复。
(3)神经根压迫的解除,椎间盘的复位椎体移位的复位,有利于神经信息的调节,重启免疫修复,恢复腰部及下肢功能,排除陈旧黏连及无菌体毒。
(4)颈部椎小关节复位,对于全身的免疫修复有一定意义,也有利于背部肌肉群和下肢神经肌肉的恢复。
(5)嘱患者经常爬凳及肌肉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滑脱的再发生,锻炼背部肌肉群。
参考文献
[1]贾连顺,袁文,等.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485-487
[2]吕工一,赵合元.退行性脊柱滑脱的X分析.中国中西医矫形外科杂志,2003,4:9,2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综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们在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按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其诊断已并非难事,有效的治疗方法亦很多,甚至在普通医院也可实施手术治疗。但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出现了颇多的误区,现就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讨论。
1 对临床症状、体征的认识
患者主诉慢性腰腿痛时,如医生不进一步详细了解病情,只想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关键是症状与体征的独特表现。
1.1发病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尤以30~40岁为多,如果超过50岁,甚至60岁,除非曾患有腰腿痛,否则诊断应当谨慎,考虑的范围应当更广些。
1.2痛的部位绝大多数病人有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数L3-4突出病人为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但如果仅腰痛无腿痛或仅伴臀部或大腿后方痛者,则多不属此症;仅腿痛无腰痛,也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然而,其它病变如肿瘤、炎症波及神经根也有腰腿痛,却不是椎间盘突出症。
1.3痛的性质除了少数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或游离于椎管并有粘连时,其腰腿痛可为持续性外,大多数病人是间歇性痛。因此,对持续性痛者应首先排除炎症、结核或肿瘤等。
1.4痛的程度多数病人的疼痛可以忍受或口服消炎止痛药后可缓解。对疼痛时间长达1周以上,难以缓解者诊断该症应谨慎。
1.5痛的规律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有规律性,活动时痛加重,静止时减轻;翻身、站立时加重,卧床减轻;下午比上午重,白昼比晚间重;咳嗽及大小便腹内压增加时痛加重。
1.6痛的发作腰腿痛病史多较长,数周、数月或数年,反复发作,时重时轻,而对于长时间疼痛不减轻或是进行性加重的病人则应考虑其它疾病,特别是腰椎肿瘤。
1.7腰部外形及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数表现为“身斜、臀歪、腿跛行”,以减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对神经根的压力或张力,故腰椎活动时多以某一方向受限为主。如腰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及疼痛者,则应考虑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等;如站立位腰前凸增加、腰椎有阶梯样凹陷畸形者,为峡部裂并滑脱。
1.8直腿抬高试验95%病人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急性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肿瘤、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病变等也可阳性。加强试验是区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办法。相反,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则大多数不属此症;但L3-4以上或轻度中央型,或外侧型,或神经根长期受压萎缩,或椎管腔宽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为阴性表现,应注意鉴别。
1.9肌肉萎缩神经根受压时间较长,可出现下肢局限性肌肉萎缩,一般都与间盘突出的水平相对应,如L3-4突出引起股四头肌、L3-4突出引起伸长肌萎缩,巨大的中央型突出或脱出可致马尾神经损害引起小腿前外侧肌群萎缩或足下垂,但如出现普遍性的肌肉萎缩则不一定是椎间盘突出症。
2 对影像学检查的认识
随着CT、MRI等影像学现代检查手段的应用,不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征,还可通过三维观察做出突出物大小、类型、位置等的判断。这些现代检查手段的优点使一些骨科医生容易忽视或缺乏了解它们的不足之处,进入唯影像学诊断而与临床症候脱节的误区。
2.1X线片 由于X线片不能提供直接的影像征,而被误认为可以省略。其实,x线片可提供对脊椎整体的了解,观察腰骶椎有无骨性畸形(如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炎症、肿瘤等,避免漏诊、误诊。
2.2脊髓造影 目前的碘水造影剂毒副作用很小,行腰椎脊髓造影具有价廉、直观、观察范围广的优点,准确率达90%以上。但对椎管腔宽大,突出又较小的也可出现阴性表现。
2.3CT它为间盘突出的诊断提供了直接、详细的影像征,其准确率各家报道相差较大,一般为70%左右。假阳性假阴性并不少见,这与机器的性能、质量、扫描技术和阅片者的经验有关。常见的误区是。没有照x线片,只做CT检查,出现漏诊、误诊,特别常见的是将膨出诊断为突出,故治疗无效并非少见。
2.4MRI对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但由于价钱昂贵而难于普及。有腰椎畸形者或机器性能欠佳者诊断准确率常受影响。
3 诊断的问题
诊断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应搞清楚。
3.1椎间盘膨出不等于突出 膨出是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的张力、弹性开始退变,其形态结构仍正常。影像学表现为:间盘前方或后、外侧方的均匀膨起,40岁开始出现,年纪越大越明显,可无临床症状,也不需任何处理,除非合并有椎管骨性狭窄或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才会出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有些在基层医院手术后仍有下腰痛的患者,复阅其CT片仅见间盘膨出,也没有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手术效果差并不奇怪。因此,切勿把间盘膨出当成突出而行手术治疗。
3.2突出不等于突出症 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为某一区域的纤维环部分或大部分破裂,髓核变性突出。影像学表现为:间盘边缘某一位置山峰状的突起,一般在间盘后缘最多见;如有相应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体征,才能诊断为间盘突出症。骨科医生不应把无症状、体征的影像学突出诊断为间盘突出症,也不应笼统地将腰腿痛症状主观地与影像学突出联系起来。
4 治疗方面的问题
4.1保守治疗一成不变
4.1.1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牵引(1)水平牵引(气动或电动牵引),(2)自体重量倒悬牵引,(3)三维牵引及中药内服、推拿按摩、热敷、熏洗和物理治疗等,临床治疗应以牵引为主,推拿按摩、热敷、熏洗、硬膜外(骶管)封闭和物理治疗为辅;其中,无论牵引或按摩都必须严格按推拿按摩禁忌症的规定施术,而不能盲目使用牵引、按摩治疗,有效避免医源性事故的发生。实际治疗中还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期宜采用气动牵引床水平牵引,在快速牵引下配合手法按压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使髓核还纳,再嘱患者卧硬板床72小时,当急性症状缓解后,再施用推拿按摩、热敷、熏洗和物理治疗,方可达到满意疗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明显,非急性期患者宜采用电动
牵引床或三维牵引床水平牵引,配合推拿按摩、热敷、熏洗和物理治疗,如腰腿痛仍不缓解者宜采用自体重量倒悬牵引法治疗(推拿按摩禁忌症者禁用);自体重量倒悬牵引法具有疗效好,比电动牵引床牵引患者更能接受,解决了电动牵引床牵引固定时患者两胁下受压迫,疼痛、呼吸困难;牵引中骨盆牵引带容易松、滑的缺点。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因人、因症治宜。
4.2保守治疗对病史短、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脊髓造影或CT等影像学检查轻度阳性表现者适用,一旦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早放弃保守治疗或改用手术或其它治疗方法。
4.3手术适应症选择不当:常见的有:①只有影像学的突出征象而无相应症状体征的做了椎间盘手术;②初发病人,症状不重,未经正规保守治疗即匆匆做手术;③只有临床症状,影像学不典型的做了椎间盘手术;④因错误的诊断导致的适应证选择错误,例如腰骶部恶性肿瘤、转移癌、强直性脊柱炎或腰椎滑脱误诊为椎间盘突出而行间盘手术。
5 手术后康复
术后应积极进行腰背肌练习,一般1~2周内可下地。术后3个月可参加工作,半年内免弯腰搬重物。但具体康复应根据患者年龄及手术具体情况而定。
6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