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管理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5-02
大学阶段作为同学们由校园迈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是同学们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宿舍作为大学中同学们生活与学习的一个载体,是同学们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发地区。所以构建和谐校园,应先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小小的宿舍不仅是大家最直接参与的交流会所,更是一根衡量大学生交际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尺。如果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则可能导致舍友间的互不理睬,互相埋怨,甚至滋生孤僻、嫉妒、自私、自立等有害心理。
一、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人际关系处理一直都是大学生薄弱的一项环节,而与中学相比较,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交环境,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宿舍作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许多同学却对宿舍人际关系抱有怨言。据麦可思调查,有近六成高校学生对自己宿舍的人际关系表示不满意。而引发宿舍人际不和谐的原因也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了,为何宿舍人际却变得复杂了?
二、引发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一)贫富差距过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也被迅速拉大,而高校学生家庭状况也是层次不齐。俗话说,物以类聚,消费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大家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穷孩子愿与穷孩子在一起,富孩子自然更愿意和富孩子一起,无形之中便造成了一种交流阻碍。而家庭条件的不同也使同学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优越感与自卑感,有着这两种感受的同学极易形成敌对关系。
(二)不健全的心智
由于目前在校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失团队意识,再加之中小学教育偏重于课堂知识学习,而对于课外教育,如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严重缺失,导致高校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易产生嫉妒、自私、自利、自傲、敏感等一些不良心理。
1.嫉妒
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强大的反差,而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希望其它人不如自己,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如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一些妒忌心、功利心较强的同学往往因为自己不能享受到利益,而产生嫉妒、猜忌心理,甚至从中作梗,由此影响舍友关系。
2.自私
很多大学生由于是家中独子,自小受尽各种爱护,目中无人,不顾后果。做事只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考虑他人感受,爱推脱责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易使他人产生厌恶情绪,然后逐步演变成矛盾。
3.自卑
由于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猛增,由于无法找到自信,便易受到自卑情绪的困扰。而产生自卑情绪的主要原因并非成绩不如他人,更多的是缺乏让他人崇拜的特长以及没有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
4.生活习惯差异
虽然大家就读于一所学校,但同学却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生活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习惯必然引起相互的摩擦。加之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未进行过集体生活,集体生活意识淡薄,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常常深夜聊天、玩游戏、打牌、喝酒划拳。不注意个人卫生,乱扔脏衣服,脏袜子,寝室抽烟,乱扔烟头。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常常干扰了舍友的生活与休息,时常成为舍友间矛盾的导火索。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培养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深远影响。那我们该如何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
(一)以诚交流
在大学生宿舍交往文化中,为人处世是否以诚为本是评价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舍友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以真诚相待的根基,若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相互帮助与支持。如果带着一副面具做人,满是虚情假意,人家自然会感受到,长久之后,便会对你进而远之。
(二)善于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缩小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而许多因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容易不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他人误会,进而对沟通心生畏惧,放弃沟通,以至于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沟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心理与信心,其次一定的沟通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交际中剂,它能更好、更轻松的建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所以,在交流时,应先学会听,了解会沟通的人是如何沟通的;其次,要学会简明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听者更易更快明白;再而要学会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若时机成熟再运用批判、幽默等语言艺术,则更有助于提升交流质量,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三)互相理解
社会的复杂性必然导致个体的丰富,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习惯相互碰撞,必然引起个体之间不小的摩擦。所以,人生要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学会宽容他人的不足,面对别人的缺点要糊涂点,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该宽容的时候就要宽容。要学会,保持大家之间和谐的气氛,建立互助、互信。而面对平时不可避免的纠纷与矛盾时,应先找自身的错误,敞开心扉,互相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是融洽相处的基础。要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首先,应尊重他人人格,无论他人是否残疾、贫困、或生理缺陷。其次,尊重他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切勿用自己的观念衡量他人。遵守舍规,不侵害舍友生活权益,如乱扔垃圾、深夜玩游戏。尽量不要做舍友不愿见到的事。学会换位思考,“已不所欲,勿施于人”。
总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归属感,还有有益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走向社会。而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和谐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帮助,需要各级领导、老师、同学的共同参与,才能让大学生们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蔡 杨.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正确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J].今传媒,2012(4)。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沟通技巧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1]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从校园步入社会,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过渡时期。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向的自我认同、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宿舍作为大学中一个基层单位,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睡觉和休息的功能。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重要的一部分,其和谐与否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关系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有人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与大学生学业关系及生活中其它关系并列的第三大重要关系类型。[2]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和谐健康的。许传新认为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很少与人交往或经常发生宿舍矛盾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宿舍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心[3]。毛小玲等人发现宿舍人际关系中和谐性和亲融性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冲突性和扰他性因子均分。[4]许莉娅通过对北京市的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室友的总体满意度水平较高,能经常与室友进行互动和交谈,并且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方法已趋于理性。[5]吴连海利用自编问卷对厦门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自评为“良”占被调查对象的74.4%,自评为“优”的占14%,另外两个等级为“差”和“一般”,总计占到9.8%;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主观体验为“满意”和“非常满意”所占比例为68.3%,“非常不满”和“不满”所占比例仅为17.1%,另外13.8%持“无所谓”的态度。[6]这说明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基本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和他人,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出现矛盾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方法处理解决,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主观体验较为满意。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是良好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少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其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危害性、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破坏性是不容忽视的。
庄国波、唐平秋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失控分裂型五种类型[7]:“和谐型”是指较为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弱和谐型”是指宿舍中大多数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仅有极个别成员存在分歧,相互不能合作;“松散型”是指宿舍成员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但也谈不上情绪对立,“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其真实写照;“小群体型”是指宿舍内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和谐”的小群体,但群体之间是弱和谐或松散的;“失控分裂型”是指大多数宿舍成员处于对立、冲突的关系之中,宿舍气氛紧张、压抑和烦躁。
分析“松散型”和“失控分裂型”宿舍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大学生个体差异所致
每个大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例如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喜欢挑灯夜战,有的人专爱整洁,有的人邋遢凌乱,有的人甘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的人喜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有的人诙谐幽默、喜欢大家说说笑笑,有的人一丝不苟、喜欢清净独处,诸如此类,在宿舍这个狭小空间里,都不利于宿舍成员间的融合。另外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固守自我,不轻易改变自己以适应他人和集体,缺乏宽容、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久而久之,不能相互接受,引起不满和抱怨情绪,相互不予理睬,最终导致矛盾发生。
2、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基本技能
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的呵护,并且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任务以学习为主,教师家长忽视其它能力的锻炼,一些交往活动受到限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比如: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缺乏沟通能力,或者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不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或者不掌握沟通技巧,说话得罪人;宿舍内出现了小的摩擦不能及时化解,缺乏处理人际危机的能力等。
3、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所致
大学生中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宿舍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要求所有人适应自己的需要,不懂得调整自我以适应集体;自负,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自高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瞧不起别人;自卑,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敏感,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设防严重;人际交往理想化,认为朋友就不应该有隐私、不能有距离,过分依赖,给对方造成负担;嫉妒以及不正常的竞争心理,对他人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产生嫉妒心理,或者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例如两位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工作出色同时被班主任老师重用的同学生活在一个宿舍内,往往不能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而是嫉妒对方的成功,不正当竞争,最后造成关系破裂。
三、教育对策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应重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宿舍人际交往,处理好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在读书期间在宿舍内有一些摩擦和纠纷,但毕业后保持紧密联系的往往还是同住一个宿舍内的同学,宿舍成员有可能在毕业后成为生活中的密友,事业上的有利助手,大家应珍视这份情缘,珍惜宿舍内的兄弟姐妹情谊。
2、教育大学生应懂得理解和包容,学会换位思考
庄子曾说过:“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意思是不能包容别人的话,亲人也会远离你;没有了亲人和朋友,只剩你一个人孤独地活着。懂得包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才能赢得朋友。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来都是父母和老师包容他们的缺点,缺乏包容理解他人的经历和体会,从来都是从“我”的需要出发,缺乏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经验,包容和理解的能力是在大学阶段亟待提高的一项个人素质。
3、教育大学生掌握沟通技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者卡耐基曾给出“成功=15%专业知识+85%人际关系”的论断,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途径和手段,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水平对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交往双方之间的友谊、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 人际关系 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生存,就必须学会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尤其在当今这个注重合作和强调团队精神的社会,非专业技能(情商),尤其是非专业技能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阿拉伯哲人曾这样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因此重视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应该重视高职生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因为对高职生来说,虽然专业技能是他们的强项,但是强大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强大的非专业技能作“双翼”,没有“双翼”,“大鸟”想飞也飞不起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高职生人际关系的状况,从而为学校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增强学生角色转换意识等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因此特意对我校及我省其他一些高职学校的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调查了解的情况表明:
一、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对象逐渐扩大。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高职生在进入学校后能很快调整好心态,重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环境,他们对搞好与老师、同学关系相对比较重视,人际交往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班级和寝室,而是扩展到了不同系部、不同年级甚至整个校园及校园外其他学校等等。经调查有41.7%的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有一些很谈得来,关系不错的同性、同龄及同辈的同学、老乡和朋友,有23.4%的学生还有一些关系较为密切、比较投缘的异性朋友以及社会上的网友等等。
二、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也呈多元化趋势,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除了用最原始最普通的面对面聊天及书信来进行沟通交流外,还延伸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现代化通讯联络工具如电话、手机及电子邮件、BBS论坛以及聚会、结伴出游、参加社团、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来进行沟通交流。
三、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调查发现有41.3%的学生每星期都会和除班级、寝室同学之外的其他同学、老乡或网友等进行交流沟通,有52.7%的学生更是表示每天都要和一些有共同语言的其他同学及朋友沟通交流好多次。
四、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相对比较单纯,功利色彩不太浓厚。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进行人际交往主要出于情感满足的需要,他们表示通过人际交往能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不会的一些东西,由此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让自己身心变得更轻松愉快,而认为进行人际交往只不过彼此互相利用,纯粹利益关系的学生只占15.6%。
在调查中能够发现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人际关系明显要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1.8%和22.3%;同样城镇来的、家庭经济状况基本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也明显好于家在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5%和19.4%;还有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7.1%和45.6%;父母健全、家庭和睦的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单亲、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5.2%和38.6%,另外调查发现男生的人际关系也普遍要好于女生,比例分别为82.5%和46.7%。
虽然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整体情况比较良好,但不容忽视的是从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缺陷。首先表现为一些学生和同学相处较差,没有多少朋友。在受访的高职生中有35.8%的学生表示和寝室、班上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更有24.1%的学生不和寝室同学说话。调查中还发现有48.3%的学生在和同学相处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从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我行我素。有4.25%的学生对班上来自不同地区同学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不能做到相互忍让,相互适应,有23.4%的学生在无意做错了事或损害了别人时不愿主动承认错误或进行道歉。一些学生还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意识比较薄弱。调查数据显示有32.1%学生对寝室、班级如打扫卫生诸如此类的集体事物漠不关心,不愿参加寝室、班级或学校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感到寂寞孤独,缺乏知心朋友。调查数据显示有8﹒6%的学生在校出行常常独自一人,形单影只,没有同学玩伴,,知心朋友几乎没有,感到在学校比较孤单寂寞,平时很难找到能促膝谈心的老师、同学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将近四成。还有25.6%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敏感、冲动及猜疑、妒嫉等,尤其一些学生对家庭条件好以及学习优异,受到老师较多关注的同学有比较强的敌意和嫉妒心理。
其次一些高职生在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上缺乏最基本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有9.2%的学生表示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每与陌生的人讲话就会感到不自在,紧张和不安,有12.1%的学生从不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交往和沟通,还有25.5%的学生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别人进行交往而经常感到困惑和苦恼。
再次在人际交往上相当多学生缺乏自信。调查发现有58.4%的学生在与人进行交往时比较在意自己的长相、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能力等情况,有63.7%的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而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不愿敞开心扉与他人多沟通深交流。
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里,良好的的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和迫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也曾这样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所以作为当代的高职生不仅要努力掌握专业技能,更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社会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高中生整体人际关系的平均分为98.03,这说明我国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来看,与同伴关系最好,其次是与老师的关系,最低的是与父母的关系,平均分为31.51。
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事情做主。而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尽快适应孩子迅速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仍然把他们当作孩子,从而使高中生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并对父母的意见表现出很大的反抗性,亲子关系越来越差。这时期学生的情感依恋重心也逐步由父母转向了同伴或朋友,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高中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而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中生也会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以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2.不同年级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的比较分析。通过调查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在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如下:各年级学生在与同伴关系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高二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好,最差是高三学生;在与老师的关系上,概率为0.51,其中高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最好,最差是高二学生;各年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没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可以根据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与交往的特点来分析其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变化。在与同伴关系上,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在新的集体中,同学之间还不是非常熟悉,同伴关系正在慢慢形成;到了高二,经过一年的了解后,基本上有了较为稳定的同伴关系;而高三要面临高考这一重大事件,学习几乎成为学生全部的生活内容,使得他们没多少时间去维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加上学习竞争激烈,同伴关系可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与老师的关系上,高一学生对新的老师充满了期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愿望较为强烈;到了高二,升上高中的新鲜感慢慢消失,而高考似乎有点遥远,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比较重视同伴交往或兴趣爱好的发展;而有高考任务的高三,平时请教老师的机会更多些,这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男女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的比较分析。通过独立样本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在男女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如下:男生和女生在同伴关系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与老师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上则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与老师和父母的关系比男生好。我们认为这和男女生身体发育的时间差异及男女生性格特点有关。一般说来,女生身体发育与性成熟比男生早一、两年左右,心理的成熟也早于男生。另外,男女生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情感的内隐性,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质量水平要低于女生。
4.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在独生与否上的比较分析。通过独立样本的检验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各因子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如下:独生与非独生的高中生在与同伴关系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比非独生子女好,而在与老师的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性差异。同伴关系在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独生子女可以有来自兄弟姐妹的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而独生子女则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会更加重视和渴望同伴交往。
5.高中生人际关系与学业成绩自评等级的相关分析。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与学业成绩自评等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高中生的同伴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与学业成绩自评等级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最高。可见师生关系越好,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能越好。与父母的关系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较大。
二、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交往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2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2自我封闭型
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2.3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
2.4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
3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
3.1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3.1.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
3.1.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
3.1.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
3.1.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
3.1.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
3.2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3.2.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
3.2.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
3.2.3善于倾听
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
3.2.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沟通技巧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专院校中高职医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群体。这类学生大多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小、思维简单、依附性很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大缺陷。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高职医学生人际关系缺失的现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人际关系及经济状况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形成都有较大影响。高职医学生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以后,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受父母文化素质及教育方式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1.情绪管理不善
一些医学生情绪管理差,乱发脾气,拒绝与人交谈,听不进去任何反面意见,久而久之出现无朋友、无笑容的状况,形成寂寞和孤独的性格。进入大学后,有的精于算计、害怕吃亏;有的缺乏自控、恶语伤人;有的只需要别人的关心,不顾忌他人感受;有的性格孤僻、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
2.缺乏沟通技巧
多年来由于父母的娇生惯养和教师们的“灌输式”教育,使年轻人在整个成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总处于压抑状态,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见解的习惯,造成了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现实中,医学生多性格内向,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不善于沟通,不知道怎样沟通,在沟通中总是以自我要求满足为目的。
二、高职医学生人际关系缺失的原因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的社会原因
首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意识,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面对社会这种变化,大学生们有些束手无策,因而产生严重挫败感。
其次,环境变化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缺失的一个原因。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后,原来稳定、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园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交融在一起,对每一位医学生都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适应的考验。有一些医学生面对新的校园环境会不知所措,把与老师、同学交流视为一种负担,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喜欢网络交友,与游戏结伴,没有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和交往,因而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引发心理障碍。
2.不同的文化背景引发的文化原因
文化是交往双方最基本的心理背景,高职医学生进入学校后,开始会对城市中的新事物及大学中的文化氛围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由于相互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又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地域文明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交往困难,造成交往障碍。
3.学习、环境、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原因
大学时期是年轻人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稚嫩到成熟的阶段。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进入大学后,校园学习生活与自己想象中的优越环境有较大差距,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给学习带来困惑。
二是学习的专业性突出,与初、高中教育有着很大区别,使医学生一下难以适应,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学业及就业的压力,致使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品质不高,人际关系变得庸俗化。同学间不正当的竞争,甚至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小团体主义等种种现象出现,都会诱发医学生心理问题。
三、思考与对策
1.努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认知水平
首先,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认知水平。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生理、智能、行为、品质、能力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当前,一些医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较差,总是自以为是,过高估计自己,过低评价别人,使相互之间交往失去平衡与信任。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水平要做到:
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以诚处人、宽容待人。在交往中对老师和同学要始终抱着诚挚、宽容、友好的心态去交往,诚实与宽容会打开每一个人的心结,更能体现出自身的修养。
二是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是人际交往和锻炼沟通能力的地方,它能发挥学生的领导才能,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认知水平。
2.做好心理咨询,克服心理障碍
医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业竞争、自我评价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如何帮助医学生走出困境,克服日常中出现的焦虑、抑郁、孤独、厌恶、自卑、抵触等心理障碍。学校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一是在校建立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两级组织。由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对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辅导和帮助;配备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帮助。
二是做好心理辅导的各种宣传。开设健康教育知识必修课,利用宣传板、校刊、班会、网络、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和接受别人,对待同学尊重、宽容,能处理好现实中的人际冲突。通过心理咨询和宣传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能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3.加强实践锻炼,克服沟通障碍
实践是沟通最好的场所,鼓励医学生利用寒、暑假广泛的接触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探亲访友、打工旅游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不同人接触、交流,克服和调节焦虑、自卑、孤独心理,达到提高认识、调节心情、接受新事物的目的。
4.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理念与沟通技巧
树立良好的沟通理念,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是患者,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中,心理辅导和医患沟通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一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医学专业是为人服务的,是神圣受人尊敬的,所以,要鼓励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自信心。
二是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学校应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将救死扶伤的人文精髓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去,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体会到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三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医学生是我国医疗战线上的后备军,加强和重视职业精神教育,对于克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四是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实践中帮助医学生学会运用语气问话、倾听等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倾听和语言沟通,达到感受对方心灵、得到对方信任的目的。
总之,医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缺陷,找出人际交往中不足的原因,在学校与教师帮助下,克服种种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认知能力,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文静.谈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培养[J].新校园·理论,2012,(04):3.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之中必然产生相互交往和交流沟通。人们在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于大学生而言,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交换信息,拓宽视野、增进感情、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群体凝聚力。而且协调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矛盾,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长辈的养成教育,部分大学生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期望过高;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较为疏远;固执己见,对他人的正确观点也很难持赞同态度;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说话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以上种种行为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
2.2 主动性不足,回避与人交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的缓冲期,校园人际关系既单纯也复杂。尤其是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时,有时会出现情绪紧张,甚至行为失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往恐惧症”。极有可能是大学生曾经有过的消极情感体验或者是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如自卑、孤傲和胆怯等,最终导致大学生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这都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不过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开展学习、工作和沟通。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平时不善于交际,但在网络空间却异常活跃、乐于交友的现象。从内心来说这类学生渴望表达与沟通,有着极强的交往意愿。
2.3 功利倾向严重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交往,还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如服务、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这个交换是对等的,这样人们的心理才能够维持平衡。因此,人们的一切交往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对于值得的,便会主动地去建立和维持,对于不值得的,就会选择放弃或回避。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特点趋向于利益最大化,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出现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本来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交往基础的,但受到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诸多负面信息的干扰,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亲近物质条件好或者拥有一定权势的人,并且渴望短期内获得超值回报的特点。如,评比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称号前,主动与老师或评比小组成员拉近关系。
3 以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路径
目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愈发重视,已经逐步改变以前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传统的设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校园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外,我们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将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转化为潜移默化继而提升能力。学会转变思维角度,把人际交往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4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发生心态或者行为上的改变。通过笔者对本院2013级100位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何影响。
我院在2013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2013级学生开始试点,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分类引导项目。初衷来源为我院为师范院校的理工学院,除完成基础专业课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在实验课程上,课余利用时间十分有限。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抑或有针对性地提高某方面的能力,便有了分类引导这一举措。分类引导总共分为4大类,科创考研中心、文体艺术中心、教师教育中心、社会实践中心。每个中心设置一名相关专业的导师,全面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两类参加(如某生可以同时参加科创考研和社会实践两类)。一旦加入,便必须参与该中心组织的活动,完成该中心下达的任务,也获取该中心提供的各类资源。每一学年初始,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重新选择参加。我选取的100名调查对象正是在2013全年参与我院社会实践中心的2013级学生。
通过为期1学年的跟踪随访,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统计,100名同学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以下几种:教师类(35人),包含一对一家教和一对多的班级授课销售类;暑期三下乡(31人),由学院统一组织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宣传与咨询活动等志愿服务,以及社会调查活动;销售类(27人),主要包括商场促销、电话销售、发放传单等活动;科创实验(16人),结合自身专业,跟随导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来分类,主要为勤工助学、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及自主创业。从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来看,教师类平均时长最长,大致有20~40小时。销售类时长最不稳定,有只参与过一两次的,也有几乎每天都在外兼职的。
5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5.1 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关系单纯、理想化的认识
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主要交际对象为老师、同学。交际范围相对狭小,交际关系相对单纯。而参与社会实践之中,特别是在外兼职,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其文化素质各有高低。如果大学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套交际手法,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那么在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必然会受到重挫。而人际交往的失败,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挫败感,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首先是角色转化,不再自视为“天子骄子”,而是现实社会的普通成员。其次是价值观转化,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认为人际关系就是日后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一部分大学生正是因为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开始注重人际交往。
5.2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包容自信
自卑、羞怯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之一。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有助于大学生克服这类心理障碍,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与他人交往。第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外界的互动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以前一些自认为不足,甚至感到羞耻的缺点,发现这其实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甚至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特长和潜力,从而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第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人并不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自己也不必过分苛求完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并不总是消极负面的。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5.3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更加印象深刻。大学生通过实践与尝试,会逐步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的重要性,尤其是从事产品销售、团体活动等配合度较高的工作,对人际交往技巧的要求更高。通过亲身参与、发生失误失败、总结经验教训等一系列过程,能够让大学生更快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大学生发现一些领导或者前辈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那么通过自身的观察交流便能不断掌握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诸如良好的语言沟通、办公室礼仪,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交往的“第一章”。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迫使大学生们日益优化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渴求通过“第一印象”占据先机,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人际交往能力已被视为良好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交往的平台,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交往经验,提升交往技巧,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不仅需要给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空间,更需要经常鼓励学生,特别是存在交际困难的学生多多参与交往活动,以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飞行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由行行业属于特殊及高危行业,其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职业要求,要求飞行大学生拥有比普通专业大学生更健康更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飞行职业的基础之一。基于对行业要求的考虑,每位飞行学员入学前都会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筛选出心理健康达标的同学入学。有资料显示,我国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同龄其他大学生群体[1],但是飞行学员在学习期间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同时肩负着沉重的飞机安全压力等。如果心理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有效的人际交往会帮助学生舒缓和释放不良情绪,调整心理状态,稳定心理健康水平。
飞行员的飞行操作与人际交往是共同存在的,飞行员需要在飞行的过程中不断了解飞机状态的同时,还要跟地面的空管人员实时沟通飞机及机舱内外的状况,让地面管理人员实时了解飞机的状态,以便飞机能够精准的起飞和降落,准确的在指定的空域里安全的飞行。这些都需要飞行大学生在学习飞行技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与人的协商能力等人际交往的能力。
飞行员在成为机长之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以机长的身份对乘客舱内发生的纠纷进行必要的调解,这需要飞行大学生在兼顾飞行的同时培养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善于察言观色、解读他人的情绪、分析能力等。总的来说,这些能力都是人际交往能力。
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就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同他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飞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容易让人接受他并接受他的意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更有说服力、影响力,即使自己的判断有一定的偏差,大多也会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来改善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让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强会帮助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与各方面人沟通的过程中更顺利的完成需要达到的目标,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青年期的大学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如若一个飞行大学生交际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重视,交往过程受挫,直接影响学生的交往信心。尤其在飞行学习过程中交往受挫,很大可能飞行技术也得不到肯定,无法通过人际交往与自己的教员沟通自己的问题所在,解决实际的问题,飞行技术无法达到飞行标准,自信心不断下降,更加不愿意与人交际,孤立自己。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起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剥夺或缺失,必然出现种种异常的心理,心理健康水平会逐渐降低,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最终可能导致停飞。如果在学习飞行技术毕业后进入公司,也可能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无法处理飞行过程中飞机机舱内乘务员以及乘客等出现的应急问题,可能激化乘客对航空公司的矛盾,从而导致航空公司或者乘客的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失,后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咨询作用,对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实施团体咨询,通过实施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团体咨询是在一个轻松、自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的,主要通过各种心理游戏进行实施。在团体的情境下,由咨询员根据飞行学生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帮助团员在游戏中了解自己行为的不足,发现对方的有点,去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减轻心理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团体训练提供支持、关心、感情渲泄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改善成员的人格结构, 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