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课堂教学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内涵

第1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201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开展了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绿色教育实验吸收、传承了已有的绿色教育理念,更致力于“绿色”的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北师大教育学部绿色教育理论研究组提出:绿色教育理念包含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绿色教育的理念如何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在绿色课堂教学改进的实验中师生有哪些变化?

二、绿色课堂的内涵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课堂改进项目小学数学组通过理论分析、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探讨了绿色课堂的内涵。

1.确定绿色课堂教学研究视角

根据绿色教育的理念,绿色课堂改进小学数学组选择了绿色课堂分析的主要视角。(1)人格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决定个体的个人风格并影响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特殊模式(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词典》)。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即尊重人的个性,包括尊重学生个体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现有水平,尊重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2)研究生命观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是独特的个体,人们需要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生命的价值以保存和珍惜生命为基础,同时它会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生命存在的现实。人们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即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探索知识的热情,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勇于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不同的声音,为大家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具有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引申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即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他们表现的平台,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力,给学生在课堂发言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调整自己的观点,构建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启迪智慧,和谐互助的教学环境,体验课堂学习中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表1为绿色教育在绿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分析。

2.特级教师的言传身教

绿色课堂改进小学数学组充分利用全国特级教师资源,向特级教师介绍了绿色教育理念。受邀的全国数学特级教师根据自己对绿色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给石景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公开课示范和绿色教育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小学数学组邀请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老师做了“搭配问题”的公开课,并在课后与广大教师们交流绿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个性和独立人格,我们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期待学生;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发展的潜力但还尚未成熟,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开发他们的潜能,包容他们的错误,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数学教育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孩子的一生持续发展奠基的教育。要教学生听得懂的数学,简单的数学,数形结合的数学,动手做的数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吴正宪老师将理论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选取多个精彩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她的数学教育观、儿童观。

小学数学组邀请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为教师们做了一节“平均数”的公开课,并做了精彩的讲座,与广大教师们讨论交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绿色教育理念。讲座中,华老师就“绿色课堂”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华老师以自己以前一堂“圆的认识”的课堂为例,带领大家一起思考“教育应该留给学生什么”,又运用人文经典来阐释绿色教育的理念: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苦学”是一种游戏,一个好学校既要有拼搏进取的文化,也要有“输得起”的文化。教育应该起到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作用。华老师还提到了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播种太阳”,教师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心里就有多少阳光,给学生以支持以希望,给学生以阳光,这才是“绿色课堂”应该做的。

在分析绿色课堂教学理念的内涵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课堂上要让学生感觉到被关注,他们的观点能够被区分识别;学生们的问题得到了回应;学生的感觉和生活经验被接受;新思路和新方法能够获得支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学生的解题水平,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扫除教学障碍为原则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绿色课堂教师是主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而且还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提高,这需要教师的提问引导智慧。教师启发的目标不是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提问指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师生、生生间交互启发,通过阐述自己的思考,质疑、学习他人的思维,在展现自我,倾听他人,调整、校正自我的思维碰撞中实现认知发展。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开始绿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们备课时还在学生情况分析方面下工夫,教师们采用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访谈法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水平,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绿色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

绿色课堂教学改进实验展开以来,课题组采用了行动研究范式。首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比较法,北师大教师和石景山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教师试讲,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即寻找一个起点,理清问题的情境,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其次,根据前面发现的问题,研究小组与任课教师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制定改进方案,然后,任课教师就改进后的教学在全区绿色课堂改进实验校做公开课。有时是同一节课由不同教师授课,展现教师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特色比较。最后进入评价阶段,实验校教师、北师大教师和区教研员共同讨论交流,对前述的行动策略进行评估,对行动改进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授课教师个人也做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行动研究方向,进入新研究的开始。在研究过程中,有25位教师先后参与了行动研究,通过同课异教与同课异构两种方式展开教学。同课异教指一位教师,针对某一内容在一个班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后,研究小组的北师大教师、区教研员,对本次课进行评析、指导,指出教师备课、授课的亮点与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建议和支持。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修订教学计划,然后在另一班级以公开研究课的方式对同一内容实施教学,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讨论反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课异构指两位教师对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进行教学,比较两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异同,比较教学重点、难点确立的异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的异同,比较教学效果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1.精心打磨优质课

例如,合作研究者霍老师和杨老师同时教完五年级“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后,分别在两个班上复习课。课题组的教研人员听取了两位教师的试讲,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然后由任课教师提出新的教学设计。霍老师通过分析教材后将这节课定位为多边形面积的练习课,重在训练学生熟练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通过变式练习,提高灵活运用公式求面积的能力。霍老师设计了“基础训练――变式训练――拓展训练”这一有层次和梯度的练习。而另一位杨老师分析了学生的状况后认为学生学习了单个知识点,本节课需要通过回忆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建立有关面积的认知结构;并能灵活应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他首先让学生归纳学过的面积公式,图文结合整理面积的推导过程,归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两位教师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在全区实验学校做了公开展示课。

在评价阶段,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展开了“2+1”评价模式。所谓“2+1”模式,“2”指参加共同研究的每个实验学校教师代表对本节公开课指出两条值得推广和肯定的亮点,“1”指每个实验校教师代表还要提出本节课中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关键点。实验校的教师们对霍老师和杨老师的两节课做了对比,认为同一知识内容的复习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杨老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霍老师是为了提高解题技能。教学重点虽然不一样,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要求是相同的,在教学设计方面两位教师都是可取的。另一方面两位教师也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的视角看,霍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间虽然有层次、有关联,但有的练习题设计较难,超出了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杨老师让学生归纳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与求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学生面对杨老师的求面积应用题时,部分同学感到困难。

参与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改进实验的教师们通过这样的自身实践、专家引领、改进教学、集体和个人反思的过程,真正地研究、改进了教学,不断地提升了课堂授课质量。

2.研究的成效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石景山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得到了小学校长们的支持、教师们的认同。研究成效表现在:

(1)教师们改进了教学。实验组与授课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上公开研究课评课,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逐步深入地理解了教学。课题组的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从刚开始广义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阶段,过渡到开发优质精品课的层面,上学期有4位教师为某省100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上了4节研究课,有的课受到了参观教师们的高度肯定。

(2)搭建了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由于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定期展示行动研究成果――公开研究课,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同行及研究者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为教师的课堂改进开通了学习、观摩的渠道。

(3)教师从教育的行动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已经聘请了三位特级教师为实验学校教师们做小学数学现场示范课,同时请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做专题研究报告;北师大教师、区教研员也做了专题讲座,为实验校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帮助。教师们通过具有指向型操作因素的任务和自我指向型心理因素的分析,展开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4)行动研究中显现的问题正成为改进教学的突破点。如:根据教师们对学生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问题,有5所小学的校长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建议,有的校长提出,上课学生的参与度应达到50%以上,有的校长认为要达到90%以上;每个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都应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挑战性与独创性问题等等,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点。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

第2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于是乎有人断定“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知识,而是不懂信息技术”,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决定了教师已经不能再单纯教给学生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方法,现在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有人曾形象地把教学活动比喻成“放风筝”,放风筝的人、风筝和线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那么课堂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就是一个基本的平台,是天气与风向等各种因素的总和,那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一、学习方法的形成

现在的学生面对漫天飞舞的教科书、辅导用书、习题资料,已经不缺少学习的资源了,如何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学习空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新课程中提出的“自主学习”并以此达到持续学习、终身学生的最终目标。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最终是要脱离学校教育,那么走上社会开始工作后学生的学习如何完成?与其那时候再去选择学习方法,到不如让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初识WORD2000》的教学,执教老师认真、详细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对照软件界面告诉学生按钮的位置、作用等等。新课上完后,教师还安排学生打开WORD软件,对照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刚开始还兴趣盎然,认真巩固新学知识,五分钟后有同学开始弃新学的知识而不练,做起其他的事情,注意力开始转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样一堂知识结构、理论层次相对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看似新颖,实则是换了形式、换了地点、换了空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该软件本来的浓厚兴趣、对学习的迫切渴望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过程中”,在对一个个菜单、一个个按钮的认识中消失怠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以及学习效率的低下。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来展开这种类似的“理论课”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软件种类繁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每个学习的软件都有自己特有的“帮助”文件。在教学某一个软件之前,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总体介绍软件的设计背景、主要作用、代表作品等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自行寻找“帮助”来完成软件的学习,教师在其间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与操作讲解。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更容易学会更多软件的操作,也更合理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之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二、实践能力的提高

任何理论的知识必须经历实践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我们灵活使用,离开了实践的理论无疑是赵括的“纸上谈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的任何内容、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从开机、关机到键盘操作,从电脑绘画到文字处理,离开了实践操作什么都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

1.演练同步,实时记忆

现在大多数的电子教室都已经具备了“演练同步”的功能,但我们有很多老师却还停留在“我先演示,你再练习”的教学方式上,可能我们没有觉察到,最有效地实践机会就这样被自己给“扼杀”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能有效地完成第一次练习将会使整个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在第一次练习中出现问题,有可能会“落下病根”,为此,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练习吧!

2.前后结合,复习追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个体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学校都是每周一次课,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会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完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后就要组织学生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次总体的复习,并能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不断发展呼唤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出现,同志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绝佳平台。有人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教给学生一种创新精神,我们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创新精神。有人说“创新很难”,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它就在你的一个教学环节里,就在你和学生的一段对话里……

WORD教学中,你可以让学生基于“插入文本框”的操作“制造”出邮票、信封、卡片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可把文本框美化成立体的、带阴影的三维图形;也可以基于“艺术字”来打造漂亮的报头与个性化的文章标题;画图教学中,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去创作,说不定就会制作出渐变效果、立体效果、阴影效果。

第3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唐燕、高德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尽管现代学校自认为应该责无旁贷地教授道德,然而种种现实因素似乎又在解构此职责,致使其饱受“德育低效”的诟病。现代学校可以进行道德教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大规模、划一性的道德教授图景,以及知识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的教育效果,成为现代学校其道德可教性的理由。然而,蕴含在现代学校道德教授背后的种种理论假设并非自明。无限可能性和可教性的人性假设,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无视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而建基在个体与社会经济利益一致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得现代学校模糊了人的真正利益所在;诉诸知性德育与惩罚教育,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只实现了对人行为的型塑和控制。因此,受限于这些成问题的理论假设,现代学校无法追求和实现更高的道德教育目标。

尽管现代学校的进步在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依旧面对古老的道德教育难题:道德是否可教。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授所预设的人性基础及使用的手段,只是为了方便达成它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即对人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着力于此目标是以放弃仰望更高的道德,以及偏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为代价的。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并为人更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开辟空间。

潘希武:重构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与方式

第4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创建准备阶段:

学校内涵建设启动以来,经过全面的宣传、观摩、落实。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管理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立足学生实际,进一步突出特色,教学教研取得新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但新的教育形势,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渐丰富。我校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教师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的教研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乐于学、勤于学”的特点。

在市、县局文件的指引下,经校行政会研究,制定了《白鹤滩镇中心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按照县教育局统筹规划的工作思路,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校迅速开始了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保证学校内涵发展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我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指导和组织全校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

组长:高登华

副组长:邓贵伦 陈春玫 陈泽虎 李龙云

成员:杨宏玲   赵子菊  陈宏伟  孙会清  张清英  贺如军  戴萍 丁玉萍及各教研组长、各村小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陈春玫兼任、副主任由杨宏玲兼任。

成员有:教科处、教务处、政教处其余人员组成。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坚信一个原则:“好的方法,往往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习讨论,形成共识。

召开教师学习动员会。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理念和内涵,讨论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确定自己在活动中持什么态度,做好哪些方面工作,取得怎样效果,提高全体教师对打造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全体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全身心投入打造学校内涵发展活动之中。

二、创建实施方式:

1、召开内涵发展动员大会。内涵发展,必须首先师的思想,改变多年墨守成规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在内涵发展动员大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立足课堂抓质量,立足课堂促教研,努力探求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模式,大面积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集中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并观看外地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等,全面认识内涵发展新观念,全面了解全国各大名校内涵发展模式,真正掌握学校的深刻内涵。

3、充分发挥出外培训教师的作用,教师培训回来后,都安排培训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反馈出外学习感受,并将学习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好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全体教师,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大胆尝试应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工作成果:

1、成立高效课堂探索人才资源库。以学校各级骨干、教学能手为核心,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总结归纳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确立了我校发展推进的教学模式为“愉快教育”全体动员,营造氛围,形成了教师人人思考反思课堂教学的良好局面。

2、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上一节模式研究课。活动分别由我校骨干教师杨宏玲  陈春玫  刘德丽  张晓倩  主讲,四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教学展示气氛热烈,师生合作愉快,教学效果十分好,受到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极大地启示和鼓舞了其他教师。

四、存在问题

1、内涵发展强调的是课堂上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现的是先学后教,可是我校小学阶段学生受识字量、见识的限制,难以达到自学要求;再有就是我校班级超80人以上的大班额居90%,教学研讨难度较大。

第5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以“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背景,基于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本文拟从高校课堂这一场域对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进行分析,明确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要素与功能;通过对领导力要素的梳理,指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已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方向。

二、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要素与功能分析

1.内涵:从单一走向多元

有效学校研究的出现,教学领导力成为校长领域关注的热点,经历了兴起、削弱和再度回潮三个时期。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教学领导力的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从专业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教育领导力,而且教学领导力是教育领导力中学校领导力的核心。从学科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领导力,是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目前教学领导力的认识仅限于学校领导力的层面。理解教学领导力内涵,应清楚不同场域下的教学领导力层次。在中小学学校领导力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1所示;在高等院校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2所示。因此,大学场域下教学领导力更应从院系主任和教师这样的主体来探讨,这和中小学侧重校长教学领导力有着场域的差异性。从实施主体与场域看,教学领导力呈现层次多元化,内涵个性化和复杂化。其中,影响广泛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海林杰和贾思铂·墨菲提出的“三维度、十职能”模型,它从行为和职能两个线索上界定了教学领导力的内涵和成分,直接与非直接的教学领导行为都得到了体现,结构清晰,组织文化、干群关系、教师激励等情境性因素也得到了适度的关照。到20世纪末受建构主义影响,出现了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学领导力内涵的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教学领导力研究加强了以学习为中心取向。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不仅关注校长教学领导力活动本身,而且强调将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结果导向和质量意识。国内对教学领导力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导者影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协调课程与教学,以实现学校教学使命和愿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另一类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前者是狭义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体现了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多元化。本文更倾向于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从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教学领导力的要素领域。

2.要素:从孤立走向整合

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要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测评指标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这里仅从要素的宏观方面进行简略的阐述。教学领导力的内涵由于其层次的多元化决定了内涵的广泛性。任何教学领导力的内涵都应充分考虑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对教师愿景的追随力和课堂教学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校领导力的微观表现,其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场域和主体的规定性;二是教师教学领导力实现过程的系统性;三是体现了大学教学、学术师承与文化传承三大功能。通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界定,它的组成要素得以凸显。通过三个方面交互作用,实现教学活动任务,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通过领导力的视角,不仅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实现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提升的交互作用的机制原理,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整合。

3.过程:从学校走进课堂

校长教学领导力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前者涉及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如资源提供、教学资源、协调者和分析学校现状等四个方面;后者仅限于直接影响课程、教师教学、教师发展和指导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目标是协调和激励学校中的员工和学生达到目的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校,最终是为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服务。这一目标通过校长教学领导力更多的是间接实现。因此,从高校课堂这一微观层面来看,教师教学领导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成就的主体。教师教学领导力是要通过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机制。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衍生和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外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不足,更多地只能从校长教学领导力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对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起到借鉴作用。从校长到教师这一实施主体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从中观走向微观、从学校走进课堂,也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实施主体维度的关注实施主体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施者,即领导力的实现者。目前,国外对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的关注多集中在中小学校长身上,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识别学校愿景和使命、规划和管理教育、员工发展、监督与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创造和发展积极的学校氛围。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优化学校结构,另一方面是领导力行为影响员工关系,从而促进员工对教学更加投入。校长基本职责表现为肩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使命而实施有利于有效教和学的行为。另外,校长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领导力就必须授权。授权的途径是形成有力的领导力团队帮助识别和更好地服务教学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如父母期望、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求和政府教育目标等。教学领导力起初被认为是学校校长众多角色中的一种。但有研究指出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也应该具备作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理解个体学习的需要、组织和社会环境及其交互作用、鼓励学习专业技术和合适的任务、激励个体改善自我和加强认可和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这些行为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习环境和加强教—学的过程。教学领导力开始被理解为教和学过程中的能力。(2)实施客体维度的关注实施客体是指追随者的追随力。目前,在领导力理论中,追随力已经成为关注的对象,其核心是追随者的类型将影响领导者领导力的实现和发展。从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情况来看,仍停留在领导者的角度,大部分校长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需要使用一定的技能,刺激和领导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校长通过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帮助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显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现起到间接的作用。当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还需要对教师这一重要追随群体进行关注,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教师的信任。也有研究关注根据教师观点反映校长领导能力,校长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是否相关。(3)交互载体维度的关注交互载体是指领导力实施主、客体所处的情景,即领导力实现与发展的环境维度。目前研究发现,涉及改善教和学过程的特定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就是有效的。这也是狭义的教学领导力概念更能为人理解的缘故。这种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教学领导力实现的环境要素。还有学者关注到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研究还显示,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理解对学校学习氛围的改善与学生学业成就高相关,而校长自身对教学领导力的理解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学校情景在校长教学领导力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学校使命和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阅读成绩具有高显著性。可以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是通过学校情景变量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校长应该创造更加民主的氛围。这是指校长教学领导力实现的专业背景和学校地位。在教育管理领域,教育领导力研究备受关注,有关理论和模型的研究非常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导力的现状研究,很少关注学校校长在过去历史时期的类型。究其原因,校长在其他领域与当今学校管理和社会历史有关的领导力和职业经历文献相对缺乏。(4)实施效果评价的关注实施效果评价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现与发展,这是目前教育领导力领域亟须深入探讨的方面。虽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高相关性,但教育系统基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评价尚未进入政策视野。当然,是否关注特定的标准行为对学生发展有益尚未进一步证实。也就是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走向实践还需要教育领导者和政府给予更多的理解,不能忽视实践对教学领导力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通过研究和阅历评价教学领导力强调的是教学领导力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实践和校长能够实施的行为。

4.功能:从困境走向突破

(1)解构与延异:大课堂教学有效观教学领导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瞩目。于是,有效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从教育经济学、教育学还是教学的内部结构看,教学有效性都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的内涵,并呈现出模糊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对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领导力又存在着发生场域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与模式。于是,要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科学的理解与理性的认知,其前提必须要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进行解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教师的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时间投入)等方面[26]。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发生场域的固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使延异现象发生,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延缓到学生第二课堂中,把在课堂上精神对话后的愉悦和满足带到课外实践活动行为中,实现大课堂教学有效观,这就是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持续性体现。(2)教师生命实现:教学能力的聚焦“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今大学课堂陷入的困境无疑与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密切相关。可见,对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小学,大学课堂场域因其更具复杂性而少有涉足,这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领导力尚未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有关教学有效性成果无不提及教师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对教师的指涉,其意在学生成长,而非是对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关照及对教师个体的伦理关怀。在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教师教学生命成长历程来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违背教学改革的逻辑环节,而且无法真正解决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因此,教学有效性提升离不开教师教学生命的关照,抛却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同时,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历程,与教学能力提升息息相关,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影响着教学能力的形成。然而,现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认识,还停留在共性化阶段,致使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陷入僵局。由此可见,这是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新生点,值得深入探讨。(3)教师的自我实现:超越知识的追随课堂教学有效性无不提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从教学领导力的角度看,就是形成领追型的师生关系。然而,对关系形成的途径却未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传统课堂教学有效性大都以知识传授为标尺,这是一元智力观的假设;而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是以成功智力观为理论基础。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这一理论体现了大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充分彰显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识。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领追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超越学科知识的追随。教师的学术信仰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始终,使教师学术追求愿景和学术信仰与学生追随力类型相匹配,真正实现超越知识的学术愿景的追随,以此反馈给教师的是学术生命的满足和实现,进而最终延续到课堂内外,形成学术一脉相承的学术流派,实现师生领追关系。这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卓越追求,更是经师与人师融合的体现。因此,在大课堂教学有效观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同益发展的课堂有效性的伦理关怀和学术信仰共同愉悦下的师生领追型关系的形成,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共同体。这里的教学共同体涉及教学、学术和文化,并且使大学使命形成连续统一体,实现教学、学术和文化传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逻辑归宿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的观点。

三、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未来趋势

在对教育质量持续关注的影响下,丰富和发展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场域下,在成功智力发展理论假设的前提下,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对大学课堂改进,直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关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内外学界对其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因此,该领域在未来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可供涉足,未来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内容与视角

通过领导力的要素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需要对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追随力和教学文化这三大因素进行系统性整合,才能建构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视角的日益多元化,该研究领域也将愈发的丰富与成熟。也就是说,研究领域的丰富和发展依赖于研究视角的多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出现就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当然,这也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多元视角审视同一问题,从而不断创新和丰富各个学科领域的需要。不管基于何种领导学理论,无论是共性的领导力研究,抑或是特殊的领导力探索,关于领导力的探究,已然从某一方面如对特质、行为、伦理、价值、道德和文化等的研究,发展到了对领导力概念视野下的实施主体(领导者)的领导力、实施客体(追随者)的追随力、实施环境要素以及三者交互作用实现的影响力程度即领导力效能。从领导力概念深化的认识上来看,无论是具体职位、团体、社团和组织,在追求卓越过程中,赋予实现其目标的影响力,而这种目标和影响都最终归结到个体人的因素上。也就是说,领导力已不再仅仅高居于领导职位,已经从神圣、绝对服从和命令的权力作用走向个体实现其卓越追求的平凡、合作和授权的权威影响力,领导力已成为每个人分内的事情。从领导力形成和开发的角度来看,领导力已经从经院式苦思冥想走向了在实践中提升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所言:“毕竟,领导力的实质是行动。”

2.研究范式

第6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需要将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没有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内涵,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明显感觉到是“为了有信息手段而用信息技术”。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运用的外在形式,认为有信息技术总比没有强,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一定不是好的课堂。从而产生了盲目追求“教育潮流”,不管什么课都要和信息技术搭边,而忽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发挥出来。所以经常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看到“黑板搬家”的现象,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变成现在的课件“满堂灌”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方面,教师们还需要提高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科学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内容创新、资料收集、方法建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跨越。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粗略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运用形式过于单一,效能不高

信息技术运用得比较单一,这主要和教师的认识、教学准备、综合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有些课,课件仅仅起到了黑板和节省板书时间的作用。有的课件,内容不少,但却是“书本搬家”,通过一个个问题,一道道题目,包括思考都展示给了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多媒体技术运用太滥,影响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在声音、动画、文字、图片等方面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仅仅是放映员,导致教学内容不清,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和空间,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内涵

现在课件制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些课件制作水平真的很高,诸如运用Flash、3Dmax、网站式的制作层出不穷。课件的美工、功能、展现形式,让人看了感觉真的是美不胜收,但再看看,你就会发现课件在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上做得没有外表这么出色了。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每一个课件都花了很多心血,但我们更应该重视课件的内涵,注重课件的“内在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有效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让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备课,合理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更加深入地研究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环节,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要用信息技术才能实施的,这在备课中要重点研究。二是要怎样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注重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融合

第7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意义 构建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是针对传统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所讲解内容为衡量标准,忽视学生所接受知识。从根本上讲,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应当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效”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前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界定

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针对传统低效教学课堂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高效的含义即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较高,学生在单位时间直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较多。对于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两大衡量指标。而这两大指标的实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意义分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讲,高效课堂的构建,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要站在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结构,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其次,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不断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促进高效率课堂的形成。

三、当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所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缺乏足够了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学生的主体性不足。

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的际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威严的地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对于初中物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并通过认真倾听,总结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备受广泛关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亦可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境教学法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好问题,通过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提升,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强化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而物理教学生活化,也是顺应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而提出的。例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光进行直线传播的课程时,可以引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设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从而在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对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形成。

总之,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从而真正领悟语文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语文味”的营造还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由于语文教学仍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学生以及教师都没能真正地认知语文,这就使得“语文味”的创造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已经成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语文味”的相关策略

营造“语文味”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语文味”: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味”

阅读是高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直观了解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应该尽量从阅读环节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及观察。比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诵读,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诵读声调、情感的转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去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达到对于不同文章的“语文味”的不同体验。

2.通过理解文本内涵营造“语文味”

文章的内涵是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达成对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才算是切实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营造“语文味”。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时空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有效信息形成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及感悟。比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应该首先就屈原当时二次遭贬而创作的情感背景以及屈原借文章抒发自己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和传达自己的美好情操品德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语文独有的味道。

3.品味文章用语之美以挖掘“语文味”

第9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一、备课是教学艺术的创作过程

要切实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先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了解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应选择的课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及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课后评估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习题类型、数量等。接着就是仔细阅读参考资料,要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及课堂讲演水平,课前就必须大量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我们在阅读各种资料时,应当区分资料与教材在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选择地取舍,不要盲目搬用,此外应当做好摘录,可根据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查阅。最后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采用课前、课后测试,下班辅导谈话,学习骨干反馈等。把这些做成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很好地复习旧知识;预习并掌握新知识。

二、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教学的情境艺术、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教学中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等。下面主要谈谈如何注重教师的语言艺术,来增强化学课堂效果。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语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到生动、形象、幽默机智,它能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语言的技巧,必须注意经常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把握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化学的一些定理、定律是十分严密的,教师必须严格给予界定。例如:阐述电解质定义是“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若其中“或”字误说成“和”,则概念全非;如在讲氧化物时,氧化物指氧和另一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而不能理解为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注意课堂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定义、公式、例题把握系统性和逻辑性及语言的层次性,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一理解并掌握。深入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和范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应用概念的基础。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其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1)电离条件: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2)电离主体:化合物本身(不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3)导电原因:电解质在电离条件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外延:具有以上共同属性的化合物。这样就容易理解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