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文学创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胡辛 文学与影视 有意味的元素
岁月变迁中,不少作家从埋头纸质文本中走出,“抛头露面”于影视立体传媒,从个性而为的小说到面向大众的电视剧,激流勇进中女作家群体亦呈巾帼不让须眉之势。铁凝、王安忆、王晓玉、方方、池莉等皆或深或浅地裹挟于小说的影视改编潮中。其实,在江西这片有点儿寂寞的红土地上,早有一位女作家,于1980年代初便弄潮于文学与影视交汇的激流中,不仅亲历亲为,而且还从创作到实践到理论,几般武艺试身手,她,就是江西籍著名作家胡辛教授。
1983年,38岁的胡辛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小说一问世,即被上海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中篇小说《这里有泉水》(1985)亦被上海戏剧学院改编成电视剧;41.6万字的长篇小说《蔷薇雨》(1990)1998年由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合摄制成28集电视连续剧热播大江南北。长篇小说《陶瓷物语》(2000)也为电视界看中……较之同时代的大多女作家的“触电”不同的是,胡辛不仅仅将原著授权改编影视剧,她还亲自编剧,并且导演电视专题片和电视剧集。回眸其29年的创作生涯,在恪守传统中又追求先锋品质,在“女人写写女人”的创作旗帜下,她坚守着对意义的探询和渴望,这使她编导的影视作品与她的文学创作一样充满着丰富的细节、象喻、书卷气与市井俗语等有意味的元素。
一、丰富的细节
细节决定故事的成败,故事决定小说、影视作品的成败。“魔鬼在细节”——“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就说了这五个字。”[1]
概念化、观念性强、缺乏有生活质感的生动丰富的细节一直是中国电影、电视剧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欠缺。观念大于叙事的缺陷是每个创作者应正视的问题。
“细节就是这些小事、小动作、小感觉,而作家、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细节。”“什么是带有本质性的细节?就是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见微知著’。”[2]
胡辛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生动细节,譬如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链接四个小故事的细节,是她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扣子轮轮转”的把戏,叶芸顺手从衣服上扯下一粒快脱线的有机玻璃扣,往上一抛,正面的讲幸福之事,反面的讲不幸之事。这么一个细节,将少年与中年、幸与不幸、故事与故事缝织得自然流畅,亲切可信,真是有意味的视听元素。此前,“当她(钱叶芸)从卖冰棍老太婆手中接过冰棍和十余张皱巴巴的一分钱纸币时,一直腰,瞅见了五步外用大蒲扇挡住斜阳的柳青,她竟忘情地把冰棍和纸币全往空中狠命抛去”[3]。这个小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动感,把钱叶芸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柳青讲述完她的故事后,“泣不成声,她取下了眼镜,又撩起衣角擦拭镜片,用手背揩了揩满脸的泪水”——这真是地道的老俵嫂动作,岁月改变人,昔日的城市女儿全然乡土化了,生活的简陋、朴素、不讲究,让人敬重,却也有抹不去的酸楚。
小说《这里有泉水》中,树云在青年老师余多和萧乐乐的怂恿下,一块下到鹅湖游泳,但她竟然在长衣长裤外穿上露胳膊大腿的游泳衣,真是名副其实的奇装怪服!这个细节很生动深刻,是改革开放之初,墨守成规的中年女性想变要变但又缩手缩脚的具象化的表征。还有钟如冰等人在校门口张贴的“对照入校”:“男同学不准留长发,女同学不准披头发;男同学不准花衬衫,女同学不准男人裤;男同学不准戴怪帽,女同学不准线外套;男女都不准高跟鞋,男女都不准喇叭裤。”[4]造成校门口一派混乱,这细节也很搞笑,但的确是曾经的真实一幕!改编成电视剧,这些细节一一照单全收。
《蔷薇雨》里的细节比比皆是,仅以小男人辜述之的谨小慎微、一钱如命为例,如他约阿玮出来走走,在田埂上坐下,自行车就摆在身旁,他还是不放心地上了锁!他家中有间暗无天日的小书房,外锁内锁还要加抽屉锁,真是一个套子里的人,借助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
电视连续剧《聚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张一弛见秋月儿的菜太差,出于同情,他买了三份菜,坐到秋月儿对面,将四喜丸子推到秋月儿的面前,秋月儿一惊,随即愤然立起,端着饭碗离去,而尴尬的张一弛一脸茫然后,狼狈地狠狠将丸子一口吞下!这一细节很真实很生活化。它突显了两人的性格,张一弛不坏,但他大大咧咧,这种怜悯是居高临下的,令对方不能接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秋月儿自尊得有点过敏的个性,人穷志不穷,致使其做出这种过激反应。换了有钱的沈佳琪或涂芃芃,人家肯定笑纳,不吃白不吃!
“细节没有嵌在情节的链条上,没有编织在情节的网上,细节则无法把它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打个比方,细节好像一片片树叶。树叶只有长在树上才有生命力,否则,树叶离开树枝,落到地上,它很快就会枯死。”[2]
如若在假定性的故事框架中融入了大量鲜活的细节,那么,虚构的故事便得以成立,而且充满了真实感和美感。
二、象喻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提出的一种诗性阐释方式。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胡辛虽非诗人,但诗情澎湃,我从其作品感受到情意与形象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以下略举几例:
奶山:《我的奶娘》中高高耸立的奶山和“我的奶娘”的奶,既有视听意味更有象征意蕴。“我的奶娘”去世后,依照习俗,“我”帮她拭身:
“触目惊心的是——奶!我童年梦中莲蓬般香甜的奶疏疏地爬着细细的青色血管,流淌着白色乳汁的奶呵!消逝了!消逝了……只留下荒凉的、干瘪的、迷蒙的、收割后的秋的原野!平坦的胸,粗糙的、皱巴巴的皮上缀着片片褐色的寿斑,爬着蚯蚓似的僵硬的青筋,只有那紫黑色的,骄傲地耸立着,还证明着昔日的青春!乳汁干涸了,慷慨地滋润了多少生命!”[5]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苏曾言:“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只有到那时,潜意识的巨大源泉才会喷涌。”[6]“妇女却从未真正脱离‘母亲’的身份(我指的是在她的角色作用之外:不是作为称呼而是作为品格和才能之源的母亲),在她的内心深处至少总有一点那善良母亲的乳汁。她是用白色的墨汁写作的。”[7]奶,是神圣、奉献之象喻。
墨汁、本白土布:“在《蔷薇雨》中塑造的刚结婚就守寡的老祖母形象是贞洁文化观的符号,她用一方一方本白织布和‘一钵浓墨微臭的金不换墨汁’作为家训的工具,训诫女儿、孙女儿、曾孙女儿要保持清白女儿身,威严阴森,悲凉凄苍。”[8]墨汁、本白土布在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文本中频频出现。被墨染污了的本白土布与老祖母幽灵般的身影构成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传统的、女德观念早已溶入中国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老祖母那苍老的声音已深深地刻在徐家姐妹的心上,无论她们如何试着去忘却,但它总是顽固地于她们有意无意之间浮上心头。这是独具女性慧眼的文化反思,渗透了女性的自身体验和深切的形而上的认识。
井:“三眼井有三只眼。三眼井井台由一色绿蓝色青石板铺就,井台为硬线条的口子,三眼井独立各不相通,构成方正拘谨的品字,就显出庄严与悲怆。”[8]井,一直是文学艺术倾心的物象。陆文夫有《井》,电影有《老井》,电视剧有《辘轳·女人和井》,井与市井,究其源,“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古本文转自dylw.net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井就像是当今新闻会会场,女人在这里得到观照和监管!《蔷薇雨》赘引中有:“女人要有三只眼,两只眼看世上,一只眼看住心。”是有象征意义的。
蔷薇雨:小说文本引了莎士比亚言:女人如蔷薇,转眼就凋零。又引朗费罗诗句:有些雨一定要滴进每个人的人生里。没有雨,大地化作一片荒漠;没有悲伤,人类的心会变得寂寞、无情而傲慢。“蔷薇雨”的寓意和象征蕴含其间。蔷薇,象征女人,雨,寓指人生的痛苦。
电视剧《蔷薇雨》以图像语言表达,片头和剧中屡屡出现的空镜头是雨中的三眼井和井旁围墙上的蔷薇,无论昼夜。真是有意味的元素。
沙崖:《聚沙》片头并屡屡出现于片中的空镜头是赣江畔的厚田沙漠,与北国的沙漠不同,江南空气湿润,又在河边,所以,枯水季节就是耸立于江畔的沙崖,仿佛是从“散沙”到“聚沙”的象征。当然,狂风起,散沙便轻舞飞扬,各是各了。
在叙事作品中,如果一个隐喻在文本中反复出现,它就构成了象征。
三、书卷气与市井俗语
胡辛的语言特色也很有意味,似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精英语言,文绉绉的,富有书卷气,有那么一点咬文嚼字,还有哲理意味;另一类是市井俗语,即老百姓舌尖上的语言,俗话俚语歇后语比比皆是。前一类语言多是知识分子说的,后一类当是市井俗人说的,这两类又常组合于一个时空,真可谓大俗大雅。如《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不断出现关于女人不幸的俏皮短句:‘妇女解放叫了一个世纪,也不过由男人的汗衫上升到两用衫、大衣之类罢了。’‘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可要做个称职的母亲,就不那么简单了。’‘党政工青妇,妇联本来就在底末。’‘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妈妈’……”[9]
有人质疑电视剧中的书面语,认为应该口语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读书多的出口成章者大有人在,尤其是教书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刻划出人物个性,读书人酸文假醋的已成集体无意识。书面语出现在徐家书屋之类读书人嘴里,是吻合的。徐士祯骂女儿也是诵读孟子名言,在山村生活了19年的阿玮回到城里想起的是意象派艾兹拉·庞德的诗句“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几乎成了老俵嫂的柳青随口背诵出《兰亭集序》,这是很真实的。而俗话俚语从《蔷薇雨》里的钱嫂子、《这里有泉水》的钟师母等嘴中流泻出,再贴切不过。《水浒传》中潘金莲语:“胳膊上跑马、拳头上站人”早已为市井妇人当作口头禅。
《蔷薇雨》中的钱嫂子是钱光荣的老婆、昔时大井头跳井女人的女儿,粗俗小市民。从她嘴里,俗话、俚话、歇后语一大箩筐:“吃里扒外,肥水专流外人田!”“细风溜鸡毛——说得轻巧。少一分钱你去买瓶酱油看看!”她骂对她不理不睬的冯春甫:
“碟子装猪头!”她骂出了声,这是将戴小了号太阳帽的冯春甫漫画化,“有什么了不起的脸面,掰开嘴巴数数,可有三十六颗牙齿,那才是皇帝的命啊!数数肋巴骨,又比哪个多得一条?”[8]
钱嫂子这把刀子嘴,世人落到她嘴里,谁也别想超生。
叙述者叙述到钱嫂子,也像是数莲花落:居委会算是最末一级地方政权,她钱嫂子硬是管了孺子巷几十年,管天管地管户籍管留宿管人来客往,管水电管卫生管环境管养花种树,管各户经济勤俭持家防火防盗,管征兵检兵拥军优属尊老爱幼,管留城待业病残安排照顾孤寡,管生男育女避孕绝育为大龄老龄喜搭鹊桥,管嫁女娶媳生老病死红白喜事移风易俗,管夫妻反目婆媳不和邻里口角安定团结……神仙下凡问土地,她就是孺子巷的土地婆!她就是小年轻们哂笑的“东方不管部部长”!
钱嫂子就是孺子巷的土地婆,实在又是只闯祸不怕大的祸钵子!“她真正有兴趣的是夫妻夜话狗盗鼠窃鸡小鹅大扒灰偷人!包打听、小广播、爱泼污水,是个加油加火、添油添盐添醋、惟恐小巷不乱的是非角色,而最后调停的、疏通的、熄火的又是她!真谓之‘解铃还须系铃人’,她的岁月就是无休止地系铃解铃又系铃,要不,活着不是太冷清了点?”[8]
这个人物有味道。
参考文献:
[1]蒋子龙:《魔鬼在细节》,《文学报》[J],http://news365.com.cn/wxpd/ds/sp/200611/t20061102_1160111.htm。
[2] 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3]胡辛:《我爱她们——以另一种方式论女性》[M],江西:21世纪出版社,2005。
[4]胡辛:《这里有泉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5]胡辛:《我的奶娘》[M],江西:百花洲,1986(6)。
[6]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金燕玉:《“罗衣”与“诗句”——新时期女性文学之价值》[J],北京:文艺争鸣,1999(5)。
论文 摘要:卢思道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末期,其思想及文学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儒释道三教的结合、南北朝不同的文学思想观念、文人集团的出现及唱和、批评活动等因素对卢思道文学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关键词:卢思道;南北朝;文学思想;时代特色
卢思道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末期,是“
这些都是文人们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状况所开列的济良药,而这些思想反映在文学上,则是讲究质朴无华,从而能真实地表露作家的情怀。思道创作受其影响,这是时代的要求,亦是环境熏染的结果。这里的环境不仅包含上述的人文环境,亦包括北方的地理环境对文人的陶冶。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言:“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庾中丞时时不坠。”北方的雄浑与浊重,使得诗人抒写情志往往有阳刚之气。《隋书·文学传序亦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颜氏家训·音辞》中亦有 自然 环境不同从而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的描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山川的深厚不仅可以影响人的语音质量,而且还影响人行为处世的气质。反映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昂扬的情趣和价值取向。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风操》中云:“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日:‘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繇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此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聊’南人北人对分别一悲一乐,差距较大。卢思道的赠别诗中就有此种豪放情韵。他的《赠刘仪同西聘诗》和《赠司马幼之南聘诗》中都充满了对分离的一种勉励和鼓舞,显示出一种豪情:“灞陵行可望,函谷久无泥,须君劳旋罢,春草共萋萋。”(《赠刘仪同西聘诗》)诗人祝愿刘仪同此次西聘能创宏伟事业,诗人更想在其凯旋后,与其在春光中再故地重游。“陆侯持宝剑,终子系长缨。前修亦何远,君其勖令名。”(《赠司马幼之南聘诗》)那些前贤又有什么遥远的呢?你的出使南朝亦可以获得和他们一样的美名!在这两首诗中,作者虽有悲情的存在,但最后抒写的都是豪情壮志,阳刚之气粲然十足。
我们再来分析南北文学交流对卢思道文学思想的影响。南朝一直是被看作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 创作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总是喜爱阅读各种书籍,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的著作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亲切和温暖,他那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总能触及每一位读者心灵的最深处,而能达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始终跳动着的、充满智慧和爱意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那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和创作。
一、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无比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他强调:“书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教师的智慧跟学生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上课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科学,那么他们就会对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对于语文教师也是一样,如果语文教师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点知识,而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文学作品,感受阅读文学作品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无比的幸福,那么他们就会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到后来,不用教师指导,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书籍了。
那么阅读时间如何与上课时间调节好呢?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教诲吧:“我们应当唤醒这个巨人,为学生打开通往书籍的大门。不要害怕占用一些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浩瀚的书籍里去漫游,不要吝啬在每一门学科上占用几节课的时间去进行几次人类最奇妙、最美好的活动――接触书籍。要让青年的心灵在这种活动中充满激动和欢乐。要让书籍像心爱的音乐旋律一样紧紧扣住青少年的心弦。假如书籍对学生总是那样新奇,那样有魅力,假如年轻人总是独自一人去钻研书本,假如他们当中出现爱书胜于爱其他一切的‘书迷’,那么学校生活中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就自然消失,首先就不会有那种对待知识冷漠和无所谓的现象了。”所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给学生上课时间并不冲突,相反,它更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去。然而,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需要循序渐进耐心引导过程,“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反复地读一本好书,就像反复地欣赏喜爱的音乐作品一样,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这一点呢?当然,主要还是教好文学课。要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馨香和细微色彩,要让他不仅领会到蕴含在语言中的丰富思想,而且感受到语言的美,这样才会产生反复阅读好书的精神需求”。
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那么书籍的源泉又在何处呢?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大师的建议吧:“你要让青年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你就要关心精神文明的基地――图书馆。我指的不仅是学校图书馆,而且包括学生个人藏书。你的学生快要毕业了,他个人有多少藏书?如果他的书架上只有教科书,而且准备把它们转送给小同学,那就说明你对他的教育不是成功的。个人藏书――这是精神文明的源泉,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好学生热爱书籍的榜样,每个月如果都固定收藏一本或几本自己喜爱的有价值的书籍,那么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了。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是从一名中小学语文老师成长为世界闻名的大教育家的,他的个人藏书就有1万余册,他阅读过的书籍更是不计其数。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把零用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将每个月积攒下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购买自己最喜爱的最有价值的书籍上,当然,这样的书籍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推荐和指导,以培养学生如何鉴别和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热爱创作
引导学生阅读,只是带领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而要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就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学会创作、热爱创作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一至十年级的完全基础学校)是这样做的:学校组建几个文学创作小组,由低年级教师和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小组活动时,学生朗诵优秀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自己写的诗歌、小说、短文。到了春天,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苹果树上花朵盛开,蜜蜂嗡嗡地叫着,百灵鸟在蓝天上歌唱。他们引导孩子们“看一看这美景吧,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它,从祖国语言中去寻找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各种各样色彩和声音的细微差别吧”。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引导,创作了一些诗,艺术思维得到了发展。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于同情心,憎恶丑行。教师把孩子们创作的一些富有诗意的小作品记录在学校的文艺记录簿《我们的创作》里。
下面列举几个他们学校里四五年级学生写的小作文的片段:
“红色的玫瑰上有一滴露珠。我摘下花朵,露珠在花瓣上颤动着滚来滚去,它的色彩变幻着,但没有跌落下来。”
“柳树枝低垂在池塘边,枯黄的树叶飘落在水面。一群群燕子在空中飞旋。秋阳灿烂,蛛丝在透明的空气中漂浮。”
“青绿的谷草丛中住着一只蝈蝈儿,白天怕热,躲藏起来。太阳一落,它就高高地爬上谷秆,蹲在绿叶上,调调它的琴弦。蝈蝈儿是一个多么好的音乐家呀!它的琴声悠扬动听。它的琴弦一动,就会奏出美妙的乐曲。小兔、小狐狸都来听,整个田野都在欣赏这音乐。”
多美的创作啊!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为什么能培养出大量这样的学生?那是因为它有很强的教师集体,只有在有才干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至于才干,那是对工作的热爱跟对孩子的信任的乘积。如果你想使你的学生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那么首先就要引导教师热爱书籍和语言。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可能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读书和创作,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它像那春天里的花朵一样迷人,我们应该在培养自己热爱读书和创作的基础上,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引导学生们走进热爱读书和创作这个美妙的世界。
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而对国内文论界影响甚大的美国学者米勒也断言:“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或政治方面的考虑而去单纯研究文学……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候,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①在这些危言耸听的论调中,他们断言在媒介化时代,“文学的时代”或“文学研究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国内学者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然而从事实看,“文学终结”的判断不免过于悲观,只不过是文学已失去往昔的光环和影响,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图像化”时代,文学的身影早就穿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而游荡于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瓦尔特?本雅明早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就提出“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因而对文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时代的文学并没有终结,而是以更加多样化的形态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显着的就是在传播媒体发达的今天,文学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媒介,其跨媒体传播成为现实,尤其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关系愈益密切。本文在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化生存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文学与影视传媒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一
从历史的追溯来看,文学作品与影视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曾有人做过细致的统计,自有电影以来,大约70%以上的中外故事片都改编自文学名着(主要是小说)。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影视艺术的长足进步都受益于文学艺术。从我们熟悉的中国影视剧现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影视事业发展迅猛。文学作品的身影不断出现于荧屏上。从古典文学名着《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一再翻拍,从红色经典到名家名作等现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再到当代作家作品不断被搬上影视屏幕,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日出》《雷雨》《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家》《子夜》《倾城之恋》《四世同堂》《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亮剑》《大雪无痕》《乔家大院》,等等,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着作大多都被改编为电视剧。近几年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几乎无一不是来自于改编。不仅如此,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数量也很庞大。80年代的《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等优秀电影作品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我国第五代导演蜚声世界影坛的影片几乎都是来自于对文学原着的改编。这可以当代作品的改编状况为例,如王朔的《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红粉》和《米》也相继改编成电影;张平的作品《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后,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的佳绩。
可见,影视一直就与文学作品携手共进。当代很多作家与电影、电视结下不解之缘。如琼瑶、王朔、海岩、池莉、王海翎等。说到底,影视作品以文学作品为底本可以事半功倍,而以知名度高的经典着作和畅销书为改编对象,更可以吸引观众注意。作为作家本人来说,作品改编后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稿酬,文学创作一般以字数计稿酬,千字一二百元钱,而电视剧名家稿酬一集多达上万元;另外,随着影视作品的流行,作家的知名度可以得到大大提升。
因此,从改编作品的数量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生存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在理论上澄清如下问题:如何看待文学的这种跨媒体传播?两者究竟是天敌还是盟友?文学与影视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从抽象的符号载体到生动的图像艺术的转变对文学来说到底是利是弊?文学与影视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二
尽管文学与影视有着密切关联,但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同。
其一,传播符号不同——形象的间接性与直接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载体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它能直 接表现现实和想象中的事物;而且它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与影视作品直接的、感性的画面不同。形象的间接性能够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而在图像中,一切都直接、生动。不识字的观众也可以欣赏剧情,画面的视觉吸引比起阅读来更直接、更轻松。这使得许多读者直接放弃阅读转而看影视剧。&ldquo
;如今文学似乎进入了一个‘看图’时代,文学与影、视、网络的合一使之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语言艺术变成‘图像艺术’:电视剧是将小说变成了图像,诗TV、散文TV是将诗文变成了图像,MTV是将歌曲变成了图像。”③
其二,创作过程不同——标准化与个性化。这体现在文学创作与影视制作过程的不同。影视文艺的编导与制作强调标准化和模式化,这与传统文学强调的独立性、个人性、自主性完全不同。影视传媒是与商业和娱乐紧密相连的艺术样式和工业生产形式,影视剧是一个多行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艺术,从市场可行性方案到剧本的创作与修改,再到主创人员的确定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像、美工、服装、道具,等等,加上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而文学创作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在作家创作个性、情感、想象、直觉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作出独创性的文本。可见,不同于电影的标准化、工业化、模式化,文学创作更是偏向于个人化。
其三,创作目的不同——商业性与文学性。正因为影视剧制作是工业化产品,它更多地遵循商业原则,一切以市场效益为判断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追求收视率,追求票房。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制作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姑且不论大片动辄上亿的大投入,就是一般制作的电影成本也是上百万、上千万之多,有投入就要考虑产出。而在纯文学创作中更多地注重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语言表达,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活动。
正因为如此两者有着诸多差异,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们有不同的艺术发展规律。当文学文本转换为影视文本时,由于节奏、载体、性质的不同,两者会产生一系列的转换,这就涉及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改编。在以往文学的影像改编中,通常遵循的是忠实于原着的准则,在作品主题内涵、人物形象等方面,严格依照原着进行改编。“在这种转换中,文学原着的美学风格和精神内涵,通常是整体性地被移植到影像作品之中,虽然原着中的情节、人物有不同程度的删减和改变,但主体部分、审美内质并未发生变化,甚至许多局部和细节的改动,是为了更好地强化、提升和拓展原着的审美内质和精神内涵。”④比如以《围城》《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改编实践,将原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纳入通俗化的表现形态之中,其经典魅力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了延续和拓展。
而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影视产业商业化的色彩愈益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当前的文学改编大多已不再遵循忠实于原着的原则。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票房,情节结构被随心所欲地调整;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人物形象被随意颠覆或解构,哗众取宠之作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某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艺术作品由于影视的标准化、模式化而损害了原着深刻的审美意蕴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将文学娱乐化、庸俗化地进行“改编”,尤其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改编简直就是歪曲和亵渎。这种所谓的“改编”只是打着幌子,丝毫不尊重文学原着的内容与主题。对文学文本的肆意改编,一味地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核心进行影视文本的创作,无疑会损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反之,这种肆意改编也会影响影视剧的口碑。总之,从文学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影视直观生动的图像符号,不能无视文学作品本身,而应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影视艺术的特征加以改编。
三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生存对作品本身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影视传媒对文学的压迫和挤压,还是文学借助影视传媒的延伸和拓展?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回答。国内有学者提出:“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资本经济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企图冲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⑤这样的看法其实仅代表现实中的一种倾向:文学成为电视、电影的附庸。客观来看,影视传媒确实对文学形成 冲击,读者的数量锐减,文学期刊的发行一蹶不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影视传媒的发展给文学文本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学的生命力在新传媒中得到延伸。现实中因影视剧的播放而带动读者阅读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而对影视剧来说,其发展从一开始便与文学密不可分,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丰富了影视的审美价值。 因此,文学与影视
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两者之间应该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影视因尊重文学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学应该广泛吸取影视的有益手段与技巧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文学的表达,文学也因有了影视的传播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两者应该在和谐互动中寻求共存共荣。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应避免沦落为影视的附庸;影视不应以牺牲文学价值为代价而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票房,应尊重文学作品,两者的结盟才能相得益彰。可见,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应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才能互相补充。
总之,文学和影视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和表达方式,它们的最终产品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彼此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影视有其优势,文字亦有其特点,文学和影视、文字与图像将会永远并存,共同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释:
①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②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李伟、郭东编译,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8页。
一、文学、电影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现代复杂的学科体系并非向来如此,在人类发展初期,很多学科都是混生一体的,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和分类能力的提升逐步发生学科分化,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分化造成了一个客观结果:特定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培养了特定的专长,另一方面,由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特定学科内,导致了研究者视野的褊狭,从而缺少清晰认知本学科次要元素的能力。
以文学和电影为例,首先,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文学的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借用各种造型手段(演员、道具、环境背景……)来表现情节;其次,文学之美,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地摆放在人们面前,需要读者自己探索、感知,而电影是具象的,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往往比文学更加明确、直接;最后,就是二者创作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学往往以个人的想象与情感抒发为创作起点,以文字为工具,而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免不了集体思考与商讨的烙印,再分工协作完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有专长互有所需的局面,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个明智和迫切的选择: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叙述分析)去研究电影中的近文学元素(比如叙事建构)就必然事半功倍;用电影表达记录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人物、作品所涉故事事件或社会背景等也一定更为便捷精确。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是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与传播途径
在银幕改编日益发展的浪潮下,当下文学发展逐渐重视视觉形式。由于电影的改编资源包含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小说、新闻报道、戏剧、历史资料等,这就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处极为广阔的大陆,如改编创作的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后现代的互文性研究等。事实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文本改编,而是在于如何建构,例如表达的方式、视点的确立、影画的处理等问题上。如果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看,银幕表达则必须具有叙述结构,这就说明,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必然要与文学研究产生关联,银幕上的诸多元素也必然会与语言结构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提及“电影语言”这个词语概念,而在视觉时代,文学研究的语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20世纪后期的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电影作品会麻痹观众的思考能力,以感官冲击、淡化文学的理性思辨逻辑。当下,确实有很多学者担忧银幕在吸引大众观众的过程中,因为市场和产业的利益考虑,会选择牺牲艺术理念的种种做法。
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作品,虽然天然带有通俗的气质,但从其可延展的媒介特质来说,是颇具有文学表达潜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一代对于文学的兴趣与关注,并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和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当然,任何改编都会使原著带上某种意识形式或是文化印记,因此文学的改编研究必然要跨出“忠实”的探究,从更深的文化视角来进行批评。当单纯的文学文本出现电影变体后,改编带给文学批评的启示就是单一的文本或电影作品,都无法涵盖作品的文化延伸意义,而这恰好说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的批评、诠释和解构,也给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三、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的文学作品改编
(一)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运用影视艺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于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开始思考用影视技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了。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的创作并不是将原著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把影视看作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实践。
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可行性。目前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性较强和较客观具体的作品。许多意识流派作品的主观性就是很强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在??中加入了许多主观思想,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无法判断柏拉图想法的真实具象体现,而中国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比较贴近历史的客观真实情况,而且结构清晰,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独具匠心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使它们在影视作品改编上更具优势。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期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始风貌能够使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运用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时要体现导演的思想和大众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复制”原作。总之,无论是全面改编的方式,还是以点及面式的改编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合理的影视改编方式。
(二)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兴盛,文学小说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文学经典因为电影的改编变得更加流行,更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为考虑了电影因素而发生了创作转向。
这里拿笔者十分喜爱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举例说明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哈利?波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它是第一部随着电影进行创造修正的连续性作品,也是文学创作受到电影影响的典型例子。作者罗琳表示在《哈利波特》第一部改编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她开始撰写后面几部时都会尽量考虑电影的表现特点,这将有助于后面续集的改编。罗琳在第四部、第五部的主题立意、写作手法、故事曲折度以及想象力上都加以改进,为的是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也是更好地适合于成年?x者。比如,小说最后主人公要到17岁才与伏地魔进行决斗,17岁时近成年,当然要用成年人的智力和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哈利17岁时,小说对人性黑暗面的展示以及对爱情的书写,其笔法、内容、情节,以及逻辑复杂性和推理也不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而且在 1997 年时的读者在2007年时也已经是成年人,所以小说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注定是写给成年人的。从作品的风格来看,罗琳的笔调和书写,在十年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思考和设计之下做了大量改进,作品情节的设置、矛盾冲突的安排,也更老练成熟,更适合银幕展示。总之,随着电影技术和手法的进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小说作品是为了迎合电影而作,这种趋势必将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
一、欲望表达的扩张
据有关调查显示,网民对网络最基本和最根本的两点要求是信息和沟通。现在聚居在城市的年轻男女承受着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急需沟通、交流和倾诉。网民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想法、苦恼倾诉给其它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虽然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却能让网民鼓起勇气,诉说自己的烦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世界可隐藏彼此的身份,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道德、羞耻、礼貌、规矩、陌生感、警惕都抛弃,在虚拟世界中让不真实的东西来缓解压力。当人心目中的隔膜消失,网络也自然成为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平台。作者通过对网络信息、网民意见的收集,自然也知道网民喜欢什么,文学市场在哪里。当代文学创作面对的是几亿个性丰富、要求和喜好不尽相同的网民,作者在创作中也能重新开始构思。在此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另类文学,作家创作欲望的表达更加明显,在文学创作领域中也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作资源,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二、题材与文体的拓展
18~25岁年龄段的网民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也是最强的网络群体,但网络普及的空间还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青年人群中,城乡差异的不断增加让网络文化成为21世纪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而“80后”正是促进这一空间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从文学创作来看,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网络文学也是一种时尚,作家通过各种网络交流方式、传播方式扩展文学创作的题材,丰富文学内容,使其更加有社会意义,对上亿的网民来说,只有合他们胃口的文学作品才是有作用的作品。但文学创作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依靠占据市场时,各种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无疑成为展现现实的最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网络对文学文体的影响也很明显,印刷文学和电子文学的特征不同,其文化归属也不尽相同。因此,网络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新型文体也可说是意料之中的变化了。
三、文学形态本身的变化
在纸张书籍为主的传统时代,文学作品只能以纸张的方式存在。但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可以同时出现语言、音响与图像,以新的文学形式构建文学作品。我们不能排除有少数作者还是会坚持以纸张文学的传播方式进行创作,因为有少数读者还是喜欢这种以传统方式创造的文学作品。但纵观现实环境,文学创作已无法抵挡网络传播的影响了。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网络传播已经逐渐成为能够驾驭文学创作方向的新方式,而以网络传播为依靠的创作文学也必然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网络能解决文学作品中形象与语言的矛盾问题,因为传统文学作品中形象和语言是无法共存的。影视给我们带来不少的视听享受,自然成为了网民们的宠儿。在网络传播的时代,文学作品难免会被生动形象的电视作品挤压,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文学作品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要实现文学创作形态上的改变,而网络就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建构手段。
四、文本创作与传播方式的变换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转眼间,中国动画片年总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在形式、内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学的积淀。面对今天喧嚣的动漫,作为产业前沿的经济价值和大众的关注度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为具有艺术的作品形式,影视动漫就必须以文化的标准来重新打量它在纵的历史与横的比较中的优劣。然而今天中国的影视动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内容的意思,大有动漫人缺乏灵魂观照的窘境。回顾中国的影视动漫,曾经经历过辉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等都是世界动画史上数得着的动画片,(如图1)这些由水墨动画以及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作为美术表现的动画片曾经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是至今令世界动画人所称道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拥有清晰的中国动漫观,我们首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动漫在文学上的素养其实并不是很好。从宏观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新世界知识体系的衔接有关,即中国动漫同中国的文学、哲学、绘画等一样,遭遇着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的阶段,我们目前阶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动经济,而不是文化话语权的优势。从创作者的小环境来讲,我们则可发现中国大量的动漫人对经典文学是不阅读、不熟悉,多从纯粹的绘画和计算机专业出身,专业空间比较狭隘,兴趣上也比较难博采众长。此外,动漫编剧人才的匮乏造成了中国动漫不会讲故事,讲了也不生动、缺乏文学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漫,只有动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素质,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具有每个动漫人都是导演的想法。例如当年万籁鸣先生制作《大闹天宫》时曾经说过“我在这部《大闹天宫》中是总导演,你们每个做原画动漫的都是小导演。我出题目你们做文章,来丰富我的想象力”,于是关于每一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动作细节被不断地细化、夸张,从而富有了故事性、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导演和原画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编剧团队的关系,它对导演和原画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溢出于美术之外的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和想象力。这也说明了动漫是一门交叉学科和交叉艺术,制作人员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特点。图1中国早期影视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漫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非愉悦大众的影片,影视动漫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观看人群也逐渐由以往的儿童发展为成年甚至中老年。当人们习惯于直接去阅读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时,我们对文学内涵和作品真正的内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影视动漫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能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二、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动漫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动漫直白的表现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累积会使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的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动漫艺术有时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动漫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塑造性的原画主角和各种镜头的转换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如图2)影视动漫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学的表现工具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动漫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动漫艺术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因此影视动漫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图2动漫原画镜头转换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动漫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动画也在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影视动漫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包括一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文学,这一艺术领域里的文字王国,面对今天的读图时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视业的发展在“挤兑”文学的同时,也为文学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养,甚或依赖于它提升着自我。所以,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彼此促进、彼此发展。
三、中国影视动漫作品需要文学性构建
人们看影视动漫作品,有时是怀着一种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但一部影视动漫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性和传承性,是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文学影视动漫的诞生。所谓文学影视动漫,指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动漫。这标志着此类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品位、创造力、艺术感和有质地的动漫美学以及其实验性探索。影视动漫应该向艺术电影学习,向更多的文学作品靠拢,使影视动漫编剧接触古今的经典故事和小说,不断锻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内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中国动漫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指的是“生态观”。坚持生态观对任何环境包括文化构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回顾中国影视动漫,目前缺乏多彩斑斓以快乐为本的商业动漫佳作,更缺乏独树一帜以创造力为标志的艺术动漫佳作。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漫在这个时代正是我们文化整体实力的一个呈现,而发展具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也是中国影视动漫的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并呼唤我们紧紧跟随,但人性的应对和满足依旧是所有艺术要回答的主题,动漫与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紧密合作与交融,求其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贡献。
摘 要: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新时期文学,特别是新世纪文学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时期小说创作与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寻根”小说的崛起,“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等,都体现了西方小说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小说有了很大进展,这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浪潮的涌入,作家创作也日益多元化,当代作家也更关注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及这一进程中的人生百态。商业化气息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日益增强。新世纪文学创作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艺思潮和创作影响的同时,融入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一些优秀作家的创作把中国特色与现代思维及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莫言、余华、苏童、北村等作家的小说,这些小说很多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进而对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促进,文学与电影、电视的关系更加紧密。80后文学则更多地表现物质欲望,体现了一种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分阶段演进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表现。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也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世纪的中国小说逐渐融入世界小说的主流。
(一)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本质上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再一次融入世界文流的开端。
从王蒙的小说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流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冲击,王蒙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写出了《春之声》《海的梦》《布礼》《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优秀小说。他的创作不仅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可贵的是,他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多种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元素。他主张“不能接受和照搬西方意识流小说那种病态的、变态的、神秘的或者是孤独的心理状态”。他把李商隐的无题诗也看作优美的“意识流”作品。①所以,他的“意识流”小说摒弃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晦涩阴暗,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温和流畅,王蒙的小说把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杂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他的《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作品把批判与调侃、写实与漫画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美国作家海明威、约翰·契佛和德国作家伯尔的影响,王蒙小说把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特色较好地融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忠实于民族经验的传统,兼容并包各种文学手法、各国作家创作风格的博襟。再一次进入世界格局下的新时期文学,以特有的中国风格与世界文学进行着多元对话。
1985年的中国小说创作明显地表现出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广泛影响。当代的知识精英在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进而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去找寻答案,所以,“寻根”小说异军突起,“文化寻根”也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表现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现代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强烈愿望。在创作上产生了一大批“新潮小说”,而这些年轻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各种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深刻影响,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受到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影响;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表现了存在主义人生态度,受到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的影响;韩少功的《爸爸爸》是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受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以元叙事的手法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达到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美国作家霍桑神秘主义的影响,表现了对宿命的深刻感受;另一位美国作家福克纳“追求食物背后某种‘超感觉’的东西”的写法,在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里有所体现,同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小说”和郑万隆的“黑龙江故事”也受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派文学是在模仿、借鉴、超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创作过程中,中国作家自觉地把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体现出一种“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小说有了很大进展,这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她们创作出大批优秀的女性小说。考察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她们既继承了“五四”女作家追求恋爱自由、反封建的独立意识,同时又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以女性的身份进行写作,向男性中心话语发起挑战,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女性作家群体,从80年代的张洁、张辛欣、黄蓓佳、刘索拉、残雪、方方、池莉、毕淑敏等,到90年代的林白、陈染、海男、徐坤、迟子建等,再到90年代末的卫慧、棉棉等。这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小说,是以女性身份看待人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构建独立于男性话语之外的女性写作空间,表现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当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发展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的,从西蒙·波伏瓦、玛格丽特·杜拉斯,到钱德拉·莫汉蒂、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这些西方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和她们的小说,影响着中国新女性小说的创作。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在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和对男性话语的逃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边缘化的女性话语空间,并从主流文学中分离出来,女作家们毫不掩饰地引用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向男性话语霸权发起挑战。正如女作家徐坤所写:“作为一种边缘话语的女性文学,与其他诸种新潮文学样式诸如先锋、后现代、后殖民等等一样,只是借助于外来语势才得以在国内生成和定位的。其目的,无非是唤醒女性对自己性别意识的自觉和自省,以在男权话语一统天下的缝隙中求得一线女性话语和权力意识的生机。女性文学,说到底,无非就是争得一份说话的权利。”“但愿人人都能冷静下来,认真从女性文学中读出她们那一份不同于男性的、深长而痛楚的生命体验,她们对于爱与善与美的呼唤的焦灼。”②
新时期女性小说是以大量知识女性的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谌容的《人到中年》,黄蓓佳的《请与我同行》,程乃珊的《女儿经》等,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最能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小说是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表现了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执著和对无爱婚姻的拒绝,作家对女性的思考是从女性本位出发,以女性的立场和姿态,描写女性的爱情与生活,揭示其生存的困境,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体现了作家清醒的女性意识和全新的审美视角。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女性写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她们以鲜明的女性身份和女性视角来抒写女性的独特感受和人生经验。如王安忆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对爱情和性进行了大胆的描写,铁凝的《玫瑰门》写出了三代女人从身体到内心的方方面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当代女性的独特意识,并对男性话语权发起挑战,甚至以“躯体写作”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女性话语权。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海男的《我的情人们》、陈染的《私人生活》抒写了女性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并冲破了男性话语社会的种种禁区,通过“个性化写作”对抗男性话语中心,流露出对女性生存终极意义的探求。林白在《记忆与个性化写作》中写道:“个性化写作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涌动,是个人的感性与智性、记忆与想象、心灵与身体的飞翔与跳跃,在这种飞翔中真正的本质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③而90年代末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的另类写作,更多的是对大众文化和男权社会的一种迎合,体现了商业社会大众媒体炒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部分现代化大都市女性对自我的放纵,在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碰撞中迷乱、丧失自我的精神状态。
(三)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文学,随着中国全球化、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表现出浓郁的都市化和商业化气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商业化、都市化特征明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也在大都市迅速崛起。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的都市小说,无论是以京都生活为背景的王朔、邱华栋,还是以大上海为背景的王安忆、卫慧等,他们的作品都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的大都市在狂热的全球化浪潮中的百态人生和急遽变化。例如,邱华栋的城市小说《花儿花》《社区人》《正午的供词》《新都市人类》,把视野锁定在90年代以来的北京都市生活,作品中大量描写豪华宾馆、写字楼、卡拉OK、酒吧、立交桥、体育场等都市背景,主人公则是一些活动于其间的、年轻的商业知识分子,他们是在中国全球化、商业化进程中新兴的白领和成功人士,在他们追逐物质欲望的满足和高消费与享乐的真实描绘中,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中产阶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中文明与文化的冲突。而80后文学则表现了更多的物质欲望,韩寒、郭敬明等的作品中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种偶像,追求时尚与享受,体现了一种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尽管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从新时期以来就受到各种西方流派的深刻影响,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等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作家,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在借鉴西方表现手法的同时,一直在探索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融合。莫言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回忆:“那时(1985年)我也意识到一味地学习西方是不行的,一个作家要想成功,还是要从民间、从民族文化里吸收营养,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作品。”④在谈到中国为什么缺少像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家时,莫言说:“多半是因为我们缺乏怜悯意识和忏悔意识。我们在掩盖灵魂深处的许多东西。”⑤这里不难看出在与世界文明文化的交流与观照中,中国作家对自我创作和民族文化的反思。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文学,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例如莫言的《檀香刑》、李洱的《花腔》、王安忆的《长恨歌》、麦家的《解密》等,在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色彩,表现出中国当代作家在国际化进程中日趋成熟的创作心态。近年来,大江健三郎、奈保尔、库切等以本土问题和地方经验为写作对象的作家频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国际化潮流也促使中国作家更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特有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莫言、余华、李锐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并受到国外汉学家的重视和好评。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和影视、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学和影视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与电影、电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莫言、余华、北村等作家的小说不断被搬上影视银幕,像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北村小说改编的《周渔的火车》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影视作品的影响,像《泰坦尼克号》《保镖》《人鬼情未了》等一些好莱坞大片,以精美的制作和强烈的视觉画面、美妙的声乐色彩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打动着人的心灵,好莱坞电影以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也拍出了《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部部中国式的大片,这些对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都不能不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国已从“读写时代”进入“读图时代”。文学与网络等各种新媒体也迅速地嫁接在一起,出现了大量网络小说、手机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新语丝》《橄榄树》等网络文学刊物的出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如《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在网络走红的同时,也在印刷出版方面取得了成功。互联网以它的便捷、快速和自由的传播方式,活跃了当前的小说创作,更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新世纪我国文学创作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 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王蒙文集》(第七卷),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徐坤:《因为沉默太久》,《中华读书报》,1996年1月10日。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