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综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技巧课程。这门课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这种集体授课形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缺乏针对性、个体性不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艺术品位,就需要选择更精致、优秀、典雅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的艺术体裁作为教学的窗口。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是一种小型的综合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它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和表现风格,非常讲究艺术品位,有专业性和室内乐的特点。其中钢琴伴奏也很重要,歌词多选用诗歌,是一种把诗歌和音乐融合起来的声乐曲,多以抒情见长,是声乐领域中一种布局精致、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魅力无穷的艺术瑰宝。在它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以及大批的优秀作品,因此选取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学唱、理解,对于我们在培养学生声乐演唱技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品位、完善人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课的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收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有的甚至就没有学习过音乐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唱歌具有随意性,不识谱、不重视音乐的理解与修养等特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随便唱唱流行歌就行了,对音乐的演唱与教学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对于歌唱的理念停留在能唱出来就行的肤浅认识,对于演唱的技术要求不掌握、不重视;以为歌唱全靠天生的好条件、好嗓子,没有技术的支撑,歌唱的音域很窄,低音下不去,高音上不来,唱歌全凭嗓子撑、挤,以至于嗓子经常发炎、沙哑、充血,有的甚至声带小结,声带病变。这样给学生的歌唱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演唱的声乐曲目显得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修养较差,如果一碰到难度较大的歌曲,她们不仅不能胜任演唱,甚至不容易理解、欣赏、品味不同节奏型、不同艺术风格特色的艺术作品,出现排斥、反感的现象,不利于扩大艺术视野,品味多元化的艺术风格,限制了学生的音乐鉴别力和音乐想象力,不利于提高音乐审美、音乐欣赏的能力,不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修养,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综合课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学生对怎么唱歌,唱什么样的歌,歌唱的特点都是知之甚少,对歌曲演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似乎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只能解决那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材上要格外用心,选材既要能够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又要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歌曲由于篇幅短小,格调高雅,歌词多选用诗歌,并且形式结构、表现风格,非常讲究艺术品位,有专业性和室内乐的特点。选择艺术歌曲教学利于对学生的演唱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因此,艺术歌曲的选择标准,以及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在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二、关于艺术歌曲的选择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综合”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了解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独立正确的处理、演唱、表演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掌握歌唱发声的特点,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它与音乐专业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比,从教学目标、学生的来源、声音条件、艺术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像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学前教育“音乐综合”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能够演唱一些优秀的经典歌曲,以便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因此,选择的艺术歌曲应考虑以下几条准则:
首先,以规整的节奏作为选取标准。因为规整的节奏方正、容易记忆,便于学生寻找音乐的规律性。同时规整的节奏,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乐理时的枯燥、无趣,提高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兴趣,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感。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幼儿歌曲也多以规整的节奏出现,符合幼儿歌曲的特点,这种工整的节奏既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律动,又能更好地解决以后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
其次,以抒情化的旋律作为选取标准。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抒情化的旋律个性鲜明、主题明确、情感细腻,抒情化的旋律多优美、抒情,好听又深入人心,对音乐美感以及对人的情感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旋律中音乐音程的大小关系可以解决声音中的技术难题,如大跳时喉头的稳定、腔体的稳定、气息的支撑等技术难点。同时抒情化的旋律,使学生更亲近音乐、感受音乐、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审美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最后,以多元风格特征为选择标准。应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作曲家作品。不同的作曲家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所倡导的艺术理念都不尽相同,所使用的音乐语言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艺术修养。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给幼儿选取歌曲时有更多元的选择思路,避免了在教学选曲上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
三、关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课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大多从音乐综合的角度来构建,乐理、试唱、歌曲等几个板块。综合课虽然体现了全和齐,但这样显得全而不深,多而不专,造成学生看似知识全面实际浮于表面;从教学形式上看,乐理知识的传授以习唱歌曲为主;就学生的感受而言,大多认为《音乐综合》课只是来唱唱歌,唱什么无所谓,怎么唱无所谓,唱成什么样也无所谓,把唱歌视为喊歌、说歌,没有艺术的水准和规格。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的层次不齐,在艺术歌曲的教唱中,唱法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长期以来声乐课堂教学率低,学生水平倒退,坏嗓等现象。
由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不足,艺术的品味不够高雅,在教学选曲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尤其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形成固定的模式,对音乐领域的感知不够开放和多元,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应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以艺术歌曲的教学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业务能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提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音乐综合课程应该把“音乐综合”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准确,音乐综合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音乐综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就应当引领学习者去探索、发现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的分析与实践去领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习者不但可以了解音乐的知识与理论,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艺术的鉴赏力。将艺术歌曲教学引入学前专业音乐综合课的教学中,使学生从多样的音乐艺术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这样学生在走上实践岗位之后,就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全面地选择音乐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或者根据需要将音乐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因此对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做以适当的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
改变教师教唱、学生学唱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听录音自己学唱,自己视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唱研究。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新曲目在演唱上新的要领和要求、技术和音乐表现上的难点、重点做出清晰的讲解与指导。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有点困难,但坚持之后学生的收获会比教师的教唱的效果好很多。学生通过听录音,会听到许多杰出的歌唱家的演唱,学生会更直接,会有意识的去模仿美好的声音。模仿是学习唱歌很重要的方法,无形中对歌唱技术的学习做了最直接的阐述。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不仅知道练什么,还知道怎样练,练习得怎么样,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对学生的乐理、视唱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更好的促进,也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味追求大音量、喊高音的声音理念对学生学习歌唱有非常大的损害。不仅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声音审美理念,还很难解决学生学习歌唱的技术难关:喉头不易稳定,气息搭不上,有力使不上,一味的靠喉咙的挤压,声音显得苍白,不集中,没有穿透力,缺乏弹性,音域狭窄,使声音很难做到统一、圆润。学生很难演唱跳动大、音域宽的歌曲,更难谈音色的变化。因此教学生唱艺术歌曲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的追求高音和大音量,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为歌唱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寓教于德;多种方法;挖掘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17-0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要地位。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有什么德育可教呢?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有误,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把新旧教材翻开做一下比较,很轻易就会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比旧教材漂亮得多,其中安排了很多的插图。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从而对学生进行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在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通过这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数学家们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3.结合教学过程,在课堂中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如在教学"认钟表"时,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再比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大家是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的。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4.细心寻觅数学中的美启迪学生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形的美、还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教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教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5.在习题中引申德育
教师要精心组织材料,把反应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家中的电视机,发现电视机由黑白变成彩色,数量由少变多,让学生体会到最近自己家的生活条件的变化,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6.通过竞赛强化德育
传统的英语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当今小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语言不地道,所学语言不能真实地反映的社会文化,在实际交际中也就不能得体地运用它。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英语教学应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创造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1.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课中的应用
学生的能力并不是神秘、抽象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听力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是和说、读、写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①学生对语言的输入有准确、敏锐的捕获、理解能力,即听力理解;②准确、讯速的语言、鉴别和纠错能力;③正确领会输入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交际意图的能力。而良好的听的习惯对听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包括:学生对语言输入材料的兴趣、态度;学生对学习技巧与规律的总结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毅力、情感、意志等;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结合等。正是因为听力课的特点,全国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一级、二级)所做的“听”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课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大有潜力可挖。
1.1多媒体网络技术巨大的容量和快捷的方式听力课快节奏的、多种形式的、大信息量的语言材料的选用提供了方便。
1.2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课上易“开小差”,但他们求新,求奇,善于模仿,参与意识强。动画既生动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3多媒体教学可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产交际的工具,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最终能在实际中灵活地运用。以往我们学习外语,只能接触书本和各种书面材料,接触口语机会很少。这一状况是外语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小学生更是这样,单纯的说教的枯燥的听说令他们生畏、生厌,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改善这种状况提供了最佳方案。它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英语交际情景,能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1.4多媒体技术的声像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语音是语言学生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小学英语启蒙阶段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初学英语时,主要靠模仿,学生发音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听到的语言信息准确与否,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为学生提供标准语音信息的最佳途径之一。
1.5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的记忆的保持率。
2.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故事课中应用
各种年龄的孩子都爱听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对儿童学习母语很有帮助,对于他们的外语学习也具有相似的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似乎一下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故事课就是一种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听力训练口语实践,可以使许多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得到复习的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故事课的教学一般可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阅读准备让学生谈谈各自与故事的主题相关的经历,以将学生引入故事之中。①看故事里的插图,以确定其背景。让学生讨论故事可能发生在何地,故事的人物是谁,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东西。②就插图进行提问,让学生就故事进行讨论。可提一些问题:这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认为他为什么不笑?图中还有谁?你认为刚发生了什么事?同时应注意,这类推测不必正确不可。……。其次,阅读①每行尽量读慢,可边拿书指图着插图边读。②频频停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修正所作的预测,并作出新的推断。……。第三,讨论①全班跟着老师读完故事之后,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个人都抓住了中心意思,不要纠缠于个别词汇的理解。②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可提出以下问题: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些什么?这些人物作出了什么选择?故事是怎样结束的?……。在教授故事课时应掌握以下教学原则:(1)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英语教育观,全面落实英语教学目标;(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3)设置情景,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4)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能力培养。
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综合课中应用
其一,以尊重学生的已有能力作为前提,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进步需求.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已有学习能力之间出现了差异,具体体现在运算技能、思维方式、交流能力等多个层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以便在设计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练习反馈、学生分组交流等环节做到有所侧重、合理搭配,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融入学习的任务和机会,都能愉快自然地参与学习和交流,同时在这个过程又能获得必要的帮助.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能力,才能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学习,人人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
其二,以培养阅读能力作为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以正确理解学习任务作为前提,如果学生不能熟练完成数学材料的阅读,找不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与所学内容的联系,不能就某一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他就会对需要解答的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在接触这批孩子的最初阶段,教师要拿出一定的精力,通过提出问题、给出提示、表明要求等方式做引导,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边读、边做、边思考、边对照,正确阅读数学符号,找出数学知识点的作用,发现自己的困惑.在这个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最初阶段,需要教师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为以后顺利实施教学做好准备.通过一个阶段的培训,使学生从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学习,到培养学生逐步过渡到自己有目的地学习,为发展学生的终身数学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其三,及时弥补学生的学习缺陷,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作为教师应组织有效的学习帮助.无论这份帮助是来自老师,还是来自学习小组,都需要教师予以关注.只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学生快速跟上教学任务,也才具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必须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作为前提.作为教学,不能有意避开学生发现问题遭遇困难的过程,学生经历困难并解决它,是带动学生融入教学,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既要放手给学生锻炼,又要学会雪中送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孤独,前进路上有关怀.
其四,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教学成功与否起重要作用.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但仅仅有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远远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随时熟练地使用教材,灵活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困惑.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型的人,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多与同事交流合作,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塑造高素质的学生.
其五,不要把学生培养成识记的机器,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高中英语教学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听、说、读、写,都是巨大而深刻的, 也无疑推动老师们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讨。
二、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能够形成接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落实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其认识不足,或使用不当,或盲目地认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一味滥用多媒体技术,又会适得其反,较常见的情况有:
误区之一:大材小用,多媒体成装饰。
误区之二:课件设计片面追求新奇,分散学生注意力。
误区之三:一次性使用,资源浪费严重。
误区之四:过分依赖课件,教师自缚手脚。
那么,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其为英语教学发挥特有的作用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原则一: 课件风格要和教师教学风格相协调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原则二: 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语言交际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原则三: 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环节和选用的软件要适时适量。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 “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 “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
原则四: 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多媒体、制作课件
我们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在制作课件时,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进而运用,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这样做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合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
[2]中国电脑教育报. 合订本(上、下) ,2000.
【关键词】数学;多媒体;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等感受,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屏幕上出现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热带鱼在谈论谁的内角和最大。身体大的热带鱼说:“我的个头最大,我的三个角的和一定比你们两个的大。”直角三角形的热带鱼不服气地说:“我有一个角是直角,我的三个角的和一定比你大。”身体最小的热带鱼比较自卑说:“那我的三个角的和是最小的了。”教师趁机问:“他们谁说得对呢?”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有的说大三角形说得对,有的说直角三角形说得对,课堂争论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我见时机已到,便点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说:“要想知道谁说得对,我们自己动手量一量就知道了呀!”学生听到建议后立刻动手量起来,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学生理解新授知识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辅助动态图像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用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课件是这样设计的:在一条黑色公路的两端分别站立着小白兔和小猴子。当它们同时从两地出发时,利用多媒体的活动影像技术和语音处理技术相结合发出走路的声响,这种声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切地关注着接下来的事情。课件将小白兔走过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小猴子走过的路程用绿色表示。学生在仔细观看它们走路的同时,正确理解怎样才是同时相对而行。当小白兔、小猴子碰到一起时,这段路程被红色和绿色完全填充满,此时的情景为小白兔与小猴子相遇,学生一看就理解了相遇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下,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创新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多媒体显示出它的优势。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闪烁,展示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8+5+8+5=26(厘米),8×2+5×2=26(厘米),(8+5)×2=26(厘米)。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课堂信息反馈
大同小学 熊炬
教育现代化,除了使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外,更要能体现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有机的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对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逐步掌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软件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摆设,对理解、感受教学内容有没帮助、有多少帮助?甚至形同虚设都没有关系,只是为用而用。只要上课用了就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教学点,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 教学媒体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并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具有传统的各种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讲解抽象的理论时,要实现很好的多媒体创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服务的,但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为了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或电视动画观赏课。这样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艺术,如广告艺术等,借鉴它们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画面突出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意,如用图形演变的形式,来强调与突出一个事件,说明概念的形成和变化等,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应用动画、循环放映、插入、超级链接等手段来实现。
三、 教学设计与教学软件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等。
但现在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计算机操控下的投影,实际上只是起到幻灯机的作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此外,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市场上大多数课堂教学软件不开放、不灵活,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地靠"拿来主义" 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到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中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设计软件,努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四、 教学环境与媒体辅助相结合
目前,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这意味着学校仍然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对待,还没有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使到了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将来,课堂仍然是学校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可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把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摆脱教师‘‘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外,还应实时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通过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可以轻易地实现反馈,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时很耽误时间,用多媒体进行创意,这种反馈就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如在分析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只要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教师只要在画面的相应区域内进行点击,学生的那种解法就会立刻在画面上出现,使学生增强视觉上的感受,仿佛这一答案就是他们自己从电脑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不仅大大增加了反应的速度,还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五、 学生视听与想象、朗读相结合
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是课件中集中运用的大量声音图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要合理运用,取长补短。此外,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后,就简单的以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课堂上的范读,让学生觉得在跟冰冷的机器打交道,没有表情、没有感觉,没有感应,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难以调动情绪,不利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总而言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且抓住了课堂教学这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调动了各种感觉和分析器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不断寻求师生关系新的同位点的过程中,使师生关系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2002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容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正如英语中说的:“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来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所学知识的70%,3天后降为10%;如果单用视觉来学习,3小时后记忆中的知识留存72%,3天后降为20%;如果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则3小时后保存所学知识的85%,3天后仍存留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教育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可以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能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教学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这种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能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了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
[2]席玉虎.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3]华建新.网络教育语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也是学习理科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虽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比较简单,但是数学学习的培养一定要从基础阶段开始。从某种认知角度上分析,小学数学作为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数学学科的一种基本思考。在小学时期,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应该让小学生清楚认识到数学的性质。那么,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与结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分析
1.对应与假设。小学数学的对应思想不同于常规的寻找两个集合因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其更多的是借助于直观的图表进行一一对应,这样不仅是考虑小学生的接收能力,同时也是对函数思想的孕育,例如通过数轴进行相关数的具体对应表示等。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指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其中还包括根据数据出现的矛盾进行调整等,对于这一方法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类比与转化。类比思想是指培养学生去发现两类数学对象之间相似性的和进行已知性质或条件迁移的数学思想,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等,通过对之一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公式的来源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化思想不同于类比思想,其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自身大小的不变并将一种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具体包括公式的变形、方程解答中的同解交换和几何中的等积交换等。
3.分类和集合。分类和集合的思想不是数学独有的思想方法,其在小学数学中的表现包括将自然数进行分类、区分质数与合数,将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以及对已经进行区分的对象辨别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等,对于分类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系统知识的梳理和掌握。而集合思想包括通过逻辑语言、相关集合概念、图形或者运算等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等,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实物演示或图形表达的方法进行这一思想的训练。
4.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这两种数学思想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类方法,前者是指将生活中的原型通过分析、比较或实验等方法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决等,而后者是指借助图形是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具体化、直观化和简单化。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而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应用形式,正如一直强调的数不离形和形不离数。
三、小学数学的数学方法
1.演示法和图示法。演示法和图示法均属于比较客观、直接和具体的数学方法,通过演示法不仅可以使数量关系具体化,同时还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相遇和同行等,此外教具的使用也是应用演示法的重要方面。图示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思考方向和寻找解题的思路,同时还可以不受逻辑推导限制直观可靠地进行数形关系的分析,但是在应用图示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产生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误解,同时也会造成结果的错误。
2.典型法和验证法。典型法是指通过对已经解决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找出其中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等,其中包括归总运算、平均数求解、行程问题等。在运用典型法时应该注意熟悉和掌握典型材料的规律和关键,同时还能够做到及时地联想和适当地加入相应的技巧等。验证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方法,其中包括代入检验、实际排除和不同方法验证交替等,在进行验证法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解题习惯,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能力的验证和提高。此外验证还是学生进行质疑和猜想的动力,只有明确进行结果正确性的验证,才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激发积极探索的潜能。
3.对照法和比较法。对照法是指在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时应该在明确所有数学概念、定律、公式、法则和术语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记忆、理解和再现等进行解决的方法,而比较法是指通过发现问题与条件间的异同点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照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辨识、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而比较法则显示了数学的严密性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结合
首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设计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结合,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和教学效果的落实等三方面,如在进行自然数、偶数、奇数和质数、合数的讲解时让学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识和理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分类意识,此外针对不同的概念举出典型的个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类比与集合的思想。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或实物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或提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应用对照和比较等方法的同时体会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好处,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自觉地理清解题思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已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启发学生对转化思想思考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最后是对于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包括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和形数互变等三种形式,其应用包括通过计数图和小棒图来进行数的认识与计算,利用数的知识及数量关系进行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运用画线段图、示意图、分析图等方法辨认数与形的特定关系和结构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