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运动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运动员整体的心智尚未成熟,整体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比赛中青少年运动员精神高度紧张,技术动作容易变形,战术打法运用不是特别灵活,在遇到比分有差距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思想比较严重。
一、手球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
手球作为通常对抗球类项目,是以得分为目的,最终胜利取决于进球的多少,在组织进攻,尤其是最后门前的最后一次动作中,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在我们挑选运动员进行运动选材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筛选。后天因素是要通过我们后期的训练提高的,包括心理专项训练,模拟比赛训练,实战训练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尤其是对手实力相当或者对手实力稍强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决定了比赛的成败。
(一)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理要求
手球项目中由于位置的不同,也要求有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每个位置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都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训练法,适用于手球运动,一种是个体训练法,适用于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守门员,最为比赛进攻的发起者和比赛防守的终结者,要求作为守门员的队友要有冷静的头脑,多变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内锋,是手球比赛的主要进攻选手,要求运动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把握机会,获得比赛的主动。组织,是手球比赛中承上启下的队员,具有桥梁作用,要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要有很强的灵敏性和沟通能力。底线,是手球比赛中防守的关键,心理波动不能较大,可以理智的观察全局,给出最优的防守方式。边锋,是手球比赛中协助内锋进行进攻的运动员,需要较强的灵活性。青少年选手技术水平还不稳定,根据响应的心理特点为他们选择更为科学的位置。
(二)对团队的心理要求
手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要树立全队必胜的决心,培养全队坚韧的意志力,培养全队的自我调节能力。单个运动员的心理波动不足以影响比赛的胜负,但是单个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有可能会影响到团队的其他运动员的心理波动。因此,要求每一个运动员要牢固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团队里面要有一个或者两个核心球员,在某一个运动员发生心理波动的时候,可以及时调节全队的比赛气氛。
对于青少年手球运动员,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培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手球运动的规则决定这个项目较之其他项目身体接触更多,由于身体碰撞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要培养运动员理性的对待对手故意犯规,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手球运动攻防转化较快,运动员应该具备多个位置的技术水平,多个位置的心理要求。根据得分的特性,应该把心理素质最后的队员放到守门员的位置。
二、结论和建议
(一)心理训练需完善
希望获取比赛胜利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愿望,但是由于比赛临场发挥、自身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比赛失利也是非常多见的。在比赛中应该做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不同位置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都各不相同,针对位置不同,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现在的训练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仍然需要加强,同时要把心理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增加心理训练的投入,运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控,增加心理学博士进行指导。手球运动员由于对比赛结果的过分看重,而导致比赛中的发挥失常,屡见不鲜。在青少年运动选材中,应充分考虑心理因素,运用高科技的数据进行选拔。
(二)赛前训练要加强
比赛前,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水平需要进行监控。要开深入具体的赛前动员会和分析会,要把对手每个位置的运动员的心理、体能、技战术特点通报给所有的队员,要把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水平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专人负责对手的情报资源的收集,通报对手的整体技战术打法,个人的技战术特点,尤其是对手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身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运动员在赛前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对手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更好的迎接比赛。
(三)训练方法应多样
关键词 射击运动员 心理技能 训练模式构建
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技能,比如稳定、沉着等,以此来保障射击比赛当中能够保持身体的稳定性、良好心态。在顺风的时候应该专注动作,在逆风的时候应该重视自身的情绪,冷静处理、坚持比赛,不轻易放弃,同时运动员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一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模拟训练模式
在射击运动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当中应该构建运动员的模拟心理训练。模拟训练实际上就是创设情境或者是进行情景再现,在日常的训练当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比赛环境,构建一个高度紧张和激烈的比赛环境氛围,从而真正的实现初步的模拟训练,从模拟训练感受真实比赛的氛围,为日后能够进入真实的射击比赛而奠定基础,在模拟中感受真实的比赛场景,训练运动员随机应变、处事不惊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冷静对待,具有稳定心态、自我调节的能力。对于刚接触射击训练的运动员来说,在构建训练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与模拟交替转换的方法进行反复的训练[1]。但也有一些心理专家表明,不能过度的使用模拟训练,以避免运动员会在射击比赛中出现情绪和心态上的麻木。在某些方面来讲,适当紧张也会对比赛效果造成积极的作用,这是比赛获得胜利之后激情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射击运动员失去了比赛的激情。反过来,将限制射击比赛的效果和最终的成绩。
二、认知训练模式
在射击运动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当中应该构建运动员的认知心理训练模式。这种训练的模式就是能够帮助运动员养成良好积极心理态度的重要方法,并且射击运动员的认知心理训练实际上就是运用强化技术技能,帮助运动员加强其自身的勇气和胆量,也是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放松训练模式
在射击运动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当中,应该构建运动员的放松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缓解射击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紧张情绪,并且能够伴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能够及时的调整呼吸等方法,以此来缓解运动员紧张的情绪,在构建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模式当中,放松心理训练是非常重要并且效果也是最好的心理调适和训练方法。在训练或者是比赛当中不免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因此,就要求运动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放松训练,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运动员能够发挥出比平常还要好的成绩[2]。
四、注意力训练模式
在射击运动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当中应该构建运动员的注意力训练。在很多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当中,最难落实和实行的就是运动员的注意力心理训练方法。在对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相应的辅助工具,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将其聚焦凝集在运动员具体的某个动作当中,并且应该做到心无旁骛,最后完成击发动作。
五、自我暗示训练模式
在射击运动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当中应该构建运动员的自我暗示训练。在采用自我暗示方法的时候,应该强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调整自己消极和紧张。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是比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紧张。自我暗示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实际的比赛场景,运用自我激励和鼓励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的训练方法[3]。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今射击比赛成绩的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力成为了射击比赛中能够决定运动员成败的关键。人们也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程度和效果越来越重视。构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的运动效果。一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从而在比赛中得到稳定发挥。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16.10:43-48+53.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74-03
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展晚期的最终归宿,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恶劣[1,2]。虽然近年来CHF临床治疗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约占同期心血管疾病总数的40%。降低CHF病死率、改善远期生存预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过去临床认为心功能受损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活动,但随着近年来运动康复干预研究的进展,CHF患者的休息不运动的观念已逐渐改变。经过大量研究证实[3,4],康复运动是慢性CHF一种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对改善CHF患者活动耐量以及心力储备、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远期寿命、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等均有益,并且还能节约医疗开支。近年来对CHF患者予以有计划性的康复运动护理,取得了极佳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6例CHF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关于CHF的诊断标准[5,6],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心脏彩超示LVEDD≥60 mm,LVEF≤45%,入院后运动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症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肺部及周围血管疾病、恶性心律失常、肢体障碍或失调、有精神神经者,均已排除干预过程中途中止及中途出院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60)和运动干预组(n=66):常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1~77岁,平均(69.25±8.76)岁,病程2~13年,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14例;运动干预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61~78岁,平均(69.36±8.85)岁,病程2~14年,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3例、IV级16例;两组在性别、病程、心功能、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并控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运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运动前根据AHA协会标准进行危险分层,尽量将风险降到最小。具体方案如下:第1~2天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翻身等被动运动,2次/d;第3~4天, 进行床上脚、踝、膝关节等腿部运动;第5~6天, 进行床上胸、肩、上肢等主动运动;第7~8天,椅子疗法,帮助患者下床坐沙发或椅子,每10~30 min活动一次,1天1~2次逐渐增加;第9~10天,予以医疗体操运动,活动肩颈和双上肢;第11天,在平地步行100~200 m,每天行走2次;第12天,平地步行500 m或进行上下楼一层活动,2次/d;第13~14天,患者平地步行1 000 m是上下楼运动2层,2次/d;第15~16天,坡路步行距离1000 m或进行三层上下楼梯运动,2次/d;第17~21天,予6 min步行试验。运动护理干预3周,并采取电话随访方式予1年的随访期,对运动干预组给予院外健康宣教以及运动康复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 运动护理干预3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LVEF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内径(LVESD、LVEDD);治疗前后均予6 min步行试验,评价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改善。
1.3.2 生活质量[7,8] 采用明尼苏达CHF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予以生活质量评价,该量表包括临床症状、情绪、社会及体力限制等4部分,共21项,按没有~很明显评为0~5分原则对每个选项进行评分,满分105分,MLHFQ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脏彩超各指标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两组干预前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3周后,运动干预组患者心率、LVESD、LVED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MLHFQ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及MLHF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3周后,运动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常规组(P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MLHFQ评分比较(x±s)
2.3 两组再入院率及远期生存状况比较
随访1年,运动干预组MLHFQ评分、再入院率39.4%明显低于常规组60%(P
表3 两组再入院率及远期生存状况比较(x±s)
3 讨论
运动康复干预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对多脏器、系统疾病均有显著的干预康复疗效。过去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卧床休息才是CHF治疗的一项必要措施,运动或者体力活动只会对CHF患者产生不利影响[9],进而使得CHF患者更加不肯参与运动。随着临床对CHF治疗的不断深入,急性心衰卧床休息对心功能恢复有益已经得到业界广泛一致认同,但对于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且病情稳定的CHF患者而言,采用卧床休息的方法已不再提倡。国内外已有研究论证,长期予以运动康复锻炼对于CHF患者的临床治疗确实有效[10,11]。
CHF是因心排血量减少,肺、体循环淤血而引发水肿、呼吸困难及运动耐量降低等临床症状。已有证据表明[12],呼吸困难以及患者运动耐量降低与心输出量、射血分数以及肺毛细血管压等中心性心肺因素的关系不大,而血流、神经激素或者是骨骼肌内源性异常等外周因素改变才是上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骨骼肌内源性异常,已成为影响CHF运动耐量及日常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13,14]。运动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改善CHF患者的骨骼肌组织生物特性,使其骨骼肌功能以及耐受性显著提高,同时还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这些变化在减轻患者疲劳、呼吸困难的同时,由于血液循环以及外周阻力均得到改善,还能显著降压,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逆转心室重构,从而降低患者心率[15]。LVEF、 LVESD、LVEDD是判断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及预后的超声指标。本研究超声检测显示,两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LVEF、 LVESD、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运动干预组按照制定方案在护士3周的康复指导监护下,予运动训练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LVEF增加更为明显,表明运动康复训练可能抑制左室重塑,改善心脏收缩功能。运动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延长,MLHFQ评分明显降低,提高了心衰患者的运动贮量和生活质量,与国内外研究报道结果一致[16]。由此推测予以运动康复锻炼能改善CHF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乘务管理;动车组运用;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U268.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动车组运用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动车组随车机师进行值乘信息上报、出库联检、钥匙管理等的管理,同时各铁路局设置出乘测酒设备,但功能零散单一、管理不规范,没有对随车机师形成从计划编排至待班、出乘、出库联检、退乘的全流程管理,很难在实际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乘务管理又是生产组织和调度指挥的主要内容和动车组运用的关键信息。随着动车组运用所担当交路区间增多和开行动车组数的增加,现行手工计划编制手段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熟练的人不易掌握和使用,特别是在调图时期,难以适应目前及时调整运输计划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能够进行自动编排出乘计划和规范乘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2功能需求分析
乘务管理是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具有如下功能:
(1)出乘计划管理:系统根据运行交路、单双乘要求、值乘组人员、随车机师业务技能等进行值乘分组,综合考虑间休时间、值乘时间、休息时间、休假等因素,进行随车机师出乘计划的自动测算、编排,形成月计划(即现行交路表),并经运用主管审核后执行。
(2)替班管理:支持随车机师由于病、事等紧急情况引起的替班,尽可能在保证间息时间和满足值乘条件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从不影响后续计划执行或影响最小的随车机师中选择,最终确定日计划。
(3)待班管理:系统对需要待班值乘的随车机师纳入待班管理,并对未按时进行待班的随车机师进行短信提醒和管理端预警。
(4)出乘管理:随车机师出乘时采集照片、测酒情况等信息,判断是否满足出乘要求,对满足要求的办理随车钥匙及工具备品交接。
(5)退乘管理:随车机师退乘后进行随车钥匙及工具备品交接确认。
(6)文电传达及考勤统计:对随车机师出退乘签到和文电传达进行管理,同时对月工作时间统计。
3功能设计
3.1、功能总体设计
如图1所示,乘务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乘务计划管理、替班管理、待班管理、出退乘管理五个子模块。
图1 系统结构图
如图2所示,在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职工管理中增加业务技能评定,确定随车机师业务等级,针对随车班组管理的特殊情况,结合交路管理及业务等级搭配,合理设置值乘分组,与GSM-R手持机关联。根据值乘组和对应的交路进行月计划编排,结合替班调整,制定出乘日计划。需要待班的随车机师进行待班管理,不需待班的直接进入出乘管理,进行酒精测试、钥匙及工具备品交接,然后进行出库联检。值乘中对途中发现故障通过短信上传至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退乘时办理钥匙及工具备品交接手续。
图2 数据关系流程图
3.2主要功能设计
3.2.1 值乘组管理:先按照交路区间、车型、单双乘进行区间分组,然后在区间分组的基础上根据交路区间值乘时间、开行动车组数、担当热备、休息时间、间休时间(不少于4小时)、待班时间选择班制(常见的有上二休一、上二休二、上三休二)组合,确定交路区间小组数,设置值乘小组,单乘交路一人一组,双乘交路两人一组,最后根据业务等级进行小组人员分配。
3.2.2 计划综合编排:综合考虑随车机师的休息时间、间休时间、值乘时间、待班时间、休假、节假日和随车机师值乘分组、热备车等要素综合编排出乘月计划(即现行交路表),月计划结合替班信息生成出乘日计划,同时支持人工调整,并对违法约束条件的调整进行提示。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开行、值乘信息直接从审核通过的出乘日计划中自动获取。
3.2.3 替班人员选择:根据间休时间、无事病假等设置替班条件,当需要替班时从满足替班条件且不影响当日后续交路或影响后续交路最小的随车机师中筛选出可选替班人员,供替班人员选择决策。
3.2.4 待班出乘提醒:设定短信提醒时间,根据担当第二天早上首趟交路的随车机师在前一天21:00前、担当其它交路的随车机师在出乘前2小时30分待班的要求对即将待班或出乘的随车机师在进行短信提醒,同时对没按时待班的值乘小组在管理端进行预警。
3.2.5 出退乘管理:设置出退乘管理工位机,可进行酒精测试、照片采集、文电传达、钥匙交接确认、工具备品交接确认功能,并自动生成出退乘记录、钥匙交接台帐、工具备品交接台帐。
3.2.6 工作量统计:根据随车机师出退乘实绩,以月为单位统计工作量,形成汇总表。
4结束语
乘务管理功能设计以计划管理为核心,以交路管理、职工及班组管理为基础,以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V2.0为支撑,以现行出乘计划为依据,借鉴既有客车车辆段既有客车乘务报到系统的管理经验,探讨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乘务管理功能设计方案,对动车组运用随车机师进行全程管理,提高出乘计划编排效率,规范出退乘管理、加强乘务管理工作,促进动车组运用管理与调度指挥决策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Z]. 2009.
关键词: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状况训练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 08-082-02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举办的排球比赛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高校排球运动的发展。目前高校排球运动队有以下几个特点:(1)队员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战术水平相对较低。(2)训练周期短,不系统,学生流动频繁。(3)获得排球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业余性强。欲使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必须在加强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战术的训练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本文随机抽取45名广州地区高校中经常从事排球运动的大学生运动员。其中本科生26人,硕士生17人,博士生2人,男女比例为26:19,平均年龄为23.33岁,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的年限平均为1.72年。本次研究是测定被试在比赛中心理技能状况,因此只选取了《竞赛策略量表》32个题目,从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表象、活化动员、消极思维、放松这8个维度测量了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技能。运动员使用5点量表对这些条目所含内容出现的频率进行评价(1=从来不,2=极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出现)。测得的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全部被试总体情况
表1反映的是全部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自我谈话、自动化、活化动员这几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要高于情绪控制、自动化、表象、消极思维、放松这几个维度的。因此可见,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较多是采取自我谈话、自动化、活化动员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自身心理状态。
表1全部被试的描述性统计
2不同性别的被试心理技能各指标的比较
从表2可看出,在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活化动员、消极思维这几维度上,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占优势,而在表象、放松这两维度上,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则占优势。双方在自动化、目标设置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924 P=0.032;F=9.352 P=0.004),表明男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动作自动化策略和目标设置手段来保持自身心理状态稳定的能力有差异。总体而言,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排球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表2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
3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年限的不同的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不同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之间在心理技能上存在差异。在目标设置维度上,正式接受过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不同年限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4.008P=0.026),从得分情况来看,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越长得分越高,即在比赛中利用目标设置手段来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越强。
表3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不同年限的
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比较
注:*P〈0.05
4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的训练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心理技能训练要系统化
在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长期坚持。心理技能训练需要教师或教练员把它当成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来看,制定系统化的心理技能训练的计划,并且还要积极争取训练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心理技能不是魔术,指望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是不切实际的。
4.2心理技能训练要与培养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自信心相结合
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心理技能训练要与培养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自信心相结合。长期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能够保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定,从而有利于运动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
4.3心理技能的训练中要加强目标设置训练
高校排球运动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加强目标设置训练。其原因是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在目标上目标设置训练中目标设置得要细,不要过高,要符合运动员当前的接收能力。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及时的反馈、了解结果。
最后,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可知: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被试心理技能上来看,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比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排球比赛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且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动作自动化和目标设置手段来保持自身心理状态稳定能力高于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从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年限的不同的被试在心理技能上来看,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越长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利用目标设置手段来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1]虞重干.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心电图∑T/R;肌钙蛋白T;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女子皮划艇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116(2010)09-0107-04
随着皮划艇项目竞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皮划艇界的重视,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成为提高我国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主要训练手段,国家队先后到贵州红枫湖、云南呈贡等地进行高原训练,并在雅典、北京奥运会上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有关皮划艇项目的高原训练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训练学两方面。在生物学方面主要是对高原训练中皮划艇运动员血象指标和某些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而对高原训练过程中心脏功能变化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在训练学方面主要是集中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运动训练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高原训练指导思想、模式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不够。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袁守龙、陶小平在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总结时明确提出“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坚持高原训练方法手段平原化”的观点。本研究从心电图∑T/R月和心肌肌钙蛋白T等指标变化的角度对“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模式下的高原训练进行探讨,为丰富高原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家女子皮划艇优秀运动员10人,年龄(22.1±2.00)岁、身高(174.8±1.4)cm、体重(68.3±5.60)kg、运动年限(4.9±2.1)年、安静心率(58±6)次/min、收缩压(104.70±9.32)mmHg、舒张压(56.30±8.43)mmHg。所有运动员无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吸烟史。
1.2 研究方法
1)心电图∑T/R值的测试。
上高原前1 d和高原训练第1~4周的周一08:30安静状态下采用FX-2111型心电图机常规记录十二导联的心电图,纸速为25 mm/s,定准电压为10 mm/mV。心电图的记录、阅读、测量及统计分析由专人操作。从心电图纸上量取。
2)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测试。
上高原前1 d和高原训练第1~4周的周一07:00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反应原理检测血清中的cTnT。包被在聚苯乙烯管上的单克隆抗肌钙蛋白T抗体与样品或标准中的心肌肌钙蛋白T结合,另一株1单克隆抗肌钙蛋白T抗体同时与结合在包被抗体上的肌钙蛋白T结合,形成单克隆抗肌钙蛋白T抗体――肌钙蛋白T125i单克隆抗肌钙蛋白T抗体复合物,通过测量标准管及样品管的放射性计数及相应的模式处理,可计算出待测样品中肌钙蛋白T的质量浓度。cTnT正常参考值:0~0.1 ng/mL,采用血清cTnT≥0.2 ng/mL为诊断心肌损伤界线值。
3)“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安排。
所谓“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模式是区别于以运动员状态培养、调整为目的的高原训练而言,指以运动员能力提高为主导、高原训练平原化训练的高原训练指导思想,简称为“‘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比较,其训练安排指导思想是:训练以有氧耐力第2、力量第2、水上第2,狠抓有氧质量,提高最大力量,陆上为主,水上有效积累。利用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以长距离中等强度跑步为主要手段重点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和心肺功能;以提高最大力量为主;加强水上专项技术的提高,重视量的积累,传统的高原训练模式是调整、上量、调整、下高原,而本模式下训练时在高原上不安排下高原前调整训练(训练计划见表1)。
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选用one-wayANOVA方法进行统计处理,P
2 结果及分析
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安静心率在高原训练第1周显著升高(P
3 讨论
3.1 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变化
心率是肌肉活动时反映心脏承受的负荷大小的常用指标,运动实践中的心率包括基础心率(晨脉),安静心率,运动时、运动后即刻及恢复心率。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运动员初到高原,急性缺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压轻度升高等。随着对高原的适应,心率逐渐下降。在初期,心率的升高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加强氧运输的代偿,后期的下降则意味着心储备力增强。但数天或数周后,可能受长期高原应激引起的副交感神经调节增强的影响,心率下降。卅。本研究结果: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安静心率在高原训练第1周显著升高(P
3.2 高原训练中运动员血清cTnT变化
正常人体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的质量浓度很低,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快速、长时间地释放人血液。cTnT在血中的质量浓度变化可特异性反映心肌结构蛋白的破坏情况,与心肌损伤程度存在密切的平行关系。同时cTnT可作为心功能参考指标,Koller A等对血清cTnT与静息时心功能关系的研究,发现血清cTnT含量与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数目存在正相关性,
而与射血分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陛。Alpert JS等研究指出,即使在没有临床胸痛、缺血症状或心电图呈现病理性异常或有缺血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呈现心肌损伤。另外研究还认为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问同为运动性心脏损伤因素。George K等研究长时间运动对业余运动员左心室功能和cTnT质量浓度的影响。运动时间持续157-341 min,35名受试者年龄22~57岁,运动后33名受试者的cTnT质量浓度升高,但与左心室功能变化、运动负荷、年龄和运动时间无关。研究认为高原低氧环境也会影响心肌肌钙蛋白T的升高。Shave RE等研究认为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下进行25km自行车运动不会造成心肌疲劳,但在缺氧环境下进行运动即刻后出现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可能会造成微小心肌损伤。张冰等研究表明单独处于海拔4 000m高度的低氧环境未引起大鼠血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而低氧加训练双重影响导致cTnT显著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TnT先升高后下降,在高原训练第1周血清cTnT显著升高((0.13±0.02)mg/mL,P
3.3 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心电图∑T/R值变化
大量研究表明心电图∑T/R值与心脏机能密切相关,当运动量加大或身体患病时,∑T/R值下降,当运动量减少或病愈后,心脏机能水平恢复,∑T/R值上升。当∑T/R值低于0.9以下,运动员心脏机能一般不太好,容易出现异常心电图,这时恢复也减慢。一个训练周期前后,当∑T/R值下降幅度≥0.25时,可以认为运动员心脏机能下降较明显,应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ET/R值的持续下降变化,直到高原第4周才有所回升,说明运动员的心脏机能状态有所恢复,但还是低于上高原前。高原训练第3周后心电图∑T/R值显著下降(0.91±0.44,P
参考文献:
[1]崔大林,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1):3-6
[2]袁守龙,2003~2004年国家皮划艇队划艇组备战奥运会贵阳昆明高原训练阶段小结[c]//北京体育大学研究成果专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陶小平,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监控的探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9-180
[5]任绮,邓树勋,心肌肌钙蛋白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6,13(6):51-55
正因为钢琴演奏的运动伤害确实存在,而且患者不少,因此提倡及避免生理和心理伤害并不是新的课题。多少年来,国内外曾出版了不计其数的专门论述钢琴演奏技术及心理调节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有些著作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例如:250年前巴赫的《关于演奏的真正艺术》和弗兰索瓦·库泊兰的《演奏钢琴的艺术》这两本书中就包含了许多对怎样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和损伤等有帮助的内容。从肖邦的学生及好友的记载中可以得知。肖邦一贯主张并建议,钢琴学习者不能机械地弹奏练习曲和其它作品,不能盲目地练习超出技术极限的曲目。罗伯特·舒曼也写道:“……亲爱的朋友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主要是要培养敏锐的听力……合理的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如果你独自一人,整天做那些技术练习,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反而会给你带来痛苦和伤害”。
钢琴演奏的运动伤害现象虽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但目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与钢琴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不相称的。笔者就此问题,在2001年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钢琴演奏运动伤害的原因及其防范》,希望结合自身学琴的经历和多年从事钢琴教学中碰到的一些情况,从钢琴演奏的运动特性、运动伤害的几种类型、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运动伤害的防治办法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钢琴演奏的运动特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很复杂的艺术,概括起来说,包括了演奏技术,音乐表现,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作品结构层次的处理等几个方面。其中演奏技术包括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触键感觉及力量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是属于钢琴演奏的生理特性的范畴。这种生理特性是指手和手指的活动能力,臂和肩以及整个身体的协调性,也就是骨骼、肌键、神经在具体演奏中所处的生理状态,而音乐表现,作品风格,作品结构层次的处理属于钢琴演奏的心理特性的范畴。心理特性从广义上讲,是指情感、观念、思想、以及文化修养和个性等等。从音乐的意义上讲主要是指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想像力以及演奏时的思想状态等。由此可见,钢琴演奏的运动特性既包括生理特性,又包括心理特性。
所谓钢琴演奏的生理运动特性就是指钢琴演奏者在整个钢琴演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生理能力”,也是控制整个弹奏过程的“生理操作技能”。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单纯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最困难的任务是要弹得很长久,有力而又迅速。”美国钢琴家何赛·伊尔韦主张钢琴演奏者要像摔跤和拳击运动员那样锻练肌肉,培养耐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钢琴弹奏的技术积累同拳击训练的功力积累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两者均要求功夫与力量,讲究速度、力度与耐力,注重敏捷性、灵活性与准确性,只不过钢琴所要求的主要是指、腕、臂之功,而拳击所要求的主要是拳、脚、腿之功。钢琴演奏的运动生理特性,包括四个方面,即:钢琴演奏的速度、力度、灵敏度、持久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我们钢琴演奏者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加以完善的技术积累。
所谓钢琴演奏心理运动特性就是指在整个钢琴演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能力”,也是控制整个弹奏过程的“心理操作技能”。这就是说钢琴演奏的“技巧”还包含了一种超出弹奏技术之外的能力——对弹奏技术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控制能力。这种心理能力十分内在,时隐时现,难以把握。其次它始终与钢琴演奏活动的其他因素混在一起。它有别于弹奏技术,不是肌肉运动的生理才能。它是一种从深层背景方面影响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指的是:在对整个钢琴演奏进行控制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能力,称之为“心理操作技能”,意在强调它在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它具有“操作性”,是一种心理动作;第二,它与弹奏技巧一样,具有技能的性质,一经掌握,便具有稳定性;第三,它是可训练与可发展的。钢琴演奏的心理操作技能与弹奏技术同等重要,是钢琴演奏技能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事实证明,从开始识谱到到整个练习过程,乃至最后的演奏,在钢琴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心理操作技能”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因素。在钢琴学习与演奏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心理操作技能”的作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它密切相关的。
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从而伴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新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
1、教师的角色任务在新课程改革下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具体包含:(1)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2)塑造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智力和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成员;(3)培养学生成为新环境下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一定角色。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除了以上所述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以下素质也是21世纪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1)教育家的意识。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自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3)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
1、三维目标的提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科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
2、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于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或态度的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例如在探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内容时,相应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运动的独立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新课程改革是以三维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三维目标的确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维度能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新课程教学实践
1、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亮点,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给了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和发展;同时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在于结论,探究过程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的欲望。
2、教学设计案例:
(1)弹性势能的改变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弹性势能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弹性势能应该从弹力做功的分析入手。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依次解决几个问题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重力势能与高度h成正比,弹性势能是否也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在高度h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对于不同的弹簧,其弹性势能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找出探究过程中要依次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探究的思路。
(2)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水缸盛水的本领,由水缸本身决定,与水缸是否盛水或盛水多少无关。同样,电容表征的是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母乳喂养对婴儿智能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调研,就母乳喂养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作一概述。
1 母乳喂养促进早产儿及婴儿智能发育
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的作用不仅降低早产儿的发病率,同时可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对NICU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有益影响可持续到校正月龄30个月[1]。对于小于胎龄儿来说,母乳喂养和儿童3.5岁时的智力明显相关,那些母乳喂养时间超过12个月的小于胎龄儿比从来没有得到母乳喂养的小于胎龄儿智力分数高6.0分, 因而认为母乳喂养对于出生时为小于胎龄儿的学前儿童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2]。在比较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小于胎龄儿的神经发育状况研究时发现:在18月龄时,母乳喂养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配方奶喂养儿[3]。
母乳喂养能提高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Harts 等[4]报告,生后1周的母乳喂养婴儿在神经行为、组织发育方面明显优于人工喂养者。母乳喂养可促进婴儿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澳大利亚的一个出生队列研究指出,母乳喂养的婴儿在1~3岁时精细运动发育更良好,适应性和语言交流的能力也更强[5]。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智能发育商较高[6]。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也显示,在校正混杂因子后,母乳喂养婴儿的智力评分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并且这种优势在纯母乳喂养至3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婴儿中尤为明显[7]。
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婴儿智力发育越高。Slykerman等[2]应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对儿童进行测试,研究了母乳喂养同平均年龄为3.5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智力的关系,发现在总样本中母乳喂养同智力分数高低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出现更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和更高的智力得分相关这样一种趋势。Daniels等在菲律宾进行的一项出生队列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时间超过12~18个月和母乳喂养少于6个月相比,到8.5岁时,母乳喂养时间长的正常出生体重儿童IQ值高出1.6分,而在早产儿童IQ值高出9.8分[8],Kramer等[9]在白俄罗斯进行的一项长达6.5年的纵向追踪研究证实,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母乳喂养不仅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甚至影响到成人的智力水平。Lawlor等[ 10]在对1981~1984年出生在澳大利亚Brisbane的儿童14岁时的智力影响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母乳喂养和其他两项(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状况)是与智力最相关的因素,母乳喂养甚至与成人的智力也有关系。母乳喂养的孩子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上均比非母乳喂养的孩子得到较高的分数[11]。
2 母乳喂养提高婴儿认知能力
母乳喂养与婴儿认知能力关系密切。Daniels等[12]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母乳喂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是正常出生体重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在添加辅食之后仍坚持母乳喂养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低出生体重儿。对婴儿的母亲进行定性访谈研究也提示:母乳喂养可能对婴儿的语言和运动技能的发育有保护作用[13]。Quinn[14]则提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可明显提高 PPVT-R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Revised,一种测试认知发育的检验方法)的得分,在校正多种生物和社会因素之后,那些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与从来没有得到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校正后的平均分数男孩高5.8分,女孩高8.2分。Borra等[15]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探讨母乳喂养与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发育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比较,母乳喂养至4周的婴儿拥有较高的认知测试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分数比配方奶喂养婴儿高出约0.10个标准差。徐海青等[16]对507例足月婴儿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组婴儿在6、9、12个月龄时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部分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
母乳喂养促进婴儿期的智力发育可能与母乳中所含营养物质有关,如促进大脑生长的脂肪:脂肪酸omega-3(包括DHA、ARA)、胆固醇,蛋白质(牛磺酸、神经生长因子),乳糖等。母乳喂养的宝宝大脑中DHA浓度较高,而DHA是形成髓磷脂的重要成份,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浓度越高[17],母乳喂养对早产儿认知发育的显著促进作用,也被认为是和母乳中含有大量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有关,尤其与DHA有关,因为早产儿体内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DHA水平较低[18]。胆固醇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母乳中含量很高,牛奶中比较少,奶粉中几乎无[ 17]。母乳尤其是初乳中的牛磺酸含量较高,能明显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细胞增殖、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如果补充不足,将会使幼儿生长发育缓慢、智力发育迟缓。神经生长因子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半乳糖-乳糖中的一种成份,是脑部组织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17]。母乳的营养成份不仅可促进婴儿神经行为的发育,还会对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育产生远期的正面影响[19]。母乳可促进大脑发育,特别是脑白质的增长[20]。
母乳喂养的过程本是对宝宝大脑的良性刺激,是开发婴儿感知、激发人类感情和促进高级神经中枢发育的综合活动,对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哺乳时婴儿与母亲肌肤的频繁接触,母亲的关照?及母婴间的眼神交流、动作互动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并建立依恋关系,获得最大的安全感,进而发展为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婴儿在这种温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会表现得交往敏感积极、情绪稳定。而适宜的环境和足够的刺激对婴儿心理活动的发展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婴儿的认知发育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对其儿童期及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有着长远影响[21]。
参考文献:
[1] Betty R. Vohr,Brenda B,Poindexter,et al. Persistent beneficial effects of breast milk ingested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n outcomes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t 30 months of age[J]. Pediatrics,2007,120:e953-e959.
[2] Slykerman RF,Thompson JM,Becroft DM,et al.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J].Acta Paediatr,2005,4(7): 832-837.
[3] Morley R, Fewtrell MS,Abbott RA,et al. Neurodevelopment in children bor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a randomized trial of nutrient-enriched versus standard formula and comparison with a reference breastfed group[J].Pediatrics,2004,113(3Ptl):515-521.
[4] OGonnor DL,Khan S. Growth and nutrient in takes of human milk-fed preterm infants provided with extra energy and nutrient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J].Pediatrics,2008,121(4):766
[5] Oddy WH,Robinson M,Kendall GE,et al.Breast feeding and early child development:a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cta Paediatr,2011,100(7):992-999.
[6] Eickman SH,de Lira PI,Lima Mde C,et al. Breast feeding and ment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at 12months in a low income population in northeast Brazil[J].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2007,21(2):129-137.
[7] Kramer MS,Fombonne E,Igumnov S,et al. Effect of prolonged and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on child behavior and maternal adjustment: evidence from a age randomized trial. Pediatrics,2008,121:e435-440.
[8] Daniels MC,Adair LS,Popkin BM,et al. Breast-feeding influenc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Filipino children [J].J Nutr 2005,135(11):2589-2595.
[9] Kramer MS,Aboud F,Mironova E,et al. Breastfeeding and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w evidence from a large randomized trial[J].Arch Gen Psychiatry,2008,65(5) :578-584.
[10] Lawlor DA,Najman JM,Batty GD,et al. Early life predictors of childhood intelligence: Findings from the Mater- University study of pregnancy and its out comes[J].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 2006,20(2):148 -162
[11] Mortensen EL,Michaelsen KF,Sanders SA,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intelligence[J].JAMA, 2 002,287(18) : 2365-2371 .
[12] Daniels MC,Adair LS. Breast-feeding influenc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Filipino children [J].J Nutr,2005,135(11):2589-2595.
[13] Dee DL,Li R,Lee LC,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nd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and motor skill development[J].Pediatrics,2007,119(1S):92-98.
[14] Quinn PJ,Gallaghan M,Williams GM,et al. 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on child development at 5 years : acohort study [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01,37(5):465-469.
[15] Borra C,Iacovou M,Sevilla A. 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on children’s,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development. Labour Econ[J].2012,19:496-515.
[16] 徐海青,熊忠贵,周爱琴,等.喂养方式与婴儿智能?运动发育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71-72.
[17] 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罗伯特.西尔斯,詹姆斯.西尔斯.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M] .邵艳美,唐婧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115-118
[18] 徐秀.母乳喂养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远期健康的影响[ J ].临床儿科杂志,2011,29(7):699-700。
[19] Vohr BR,Poindexter BB,Dusick A M,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breast milk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n the 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t 18 months of age[J].Pediatrics,2006,118(1):e l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