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修复恢复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The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ZHU Jia-ping ZONG Peng-fei PENG Liu-f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s Hospital of Dongxiang 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Methods A total of 44 patients with distal finger woun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March 2020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2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the dorsal cutaneous nerve of fingers nutrient vessel skin flap repair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paired with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flap,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inger function recovery,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blisters, bruises, swelling, poor cold resistance, painless scar), pain and satisfaction of skin fla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95.45%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90%, 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7%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bloats and poor cold resist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ainless scar and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skin fla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45%, which was higher than 81.81%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 Th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of anastomosis nerve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is effective, which can improv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affected limb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isters, bruises and swelling,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lap,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nd is a good method for repairing distal finger wound.
Keyword:Anastomosis nerve; Lateral Cutaneous Branch Chain Flap; Distal finger defect;
手指远端缺损(distal finger defect)是临床常见创伤,因为创面伴有神经、肌腱损伤,修复难度较大[1]。传统的皮瓣修复,存在角度缺血,手术成功率较低,且患者治疗时间较长[2]。随着临床不断的研究,皮瓣修复技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研究显示[3],吻合神经的手指皮支链皮瓣修复技术,不仅能有效修复皮肤、保留残指的长度,还有助于指端感觉恢复,但是具体的临床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在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4.18±3.10)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4.70±2.98)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两组均伴有骨质、肌腱外露,甲片及甲床的缺损。两组年龄、性别、缺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距离指腹远侧横纹2 mm以远的指腹缺损,或甲根部以远的软组织缺损;(2)无患指端既往外伤史。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2)合并严重指骨骨折或伴有多量骨质缺损;(3)依从性较差,不能配;(4)随访资料不完善。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手指远端创面常规处理,以掌背动脉和指背动脉投影皮瓣的轴心线为皮瓣旋转点。根据创面设计皮瓣,先在皮瓣近端切口,找到指背皮神经并游离结扎,再切开皮瓣两侧缘至深筋膜,于伸肌腱表面解剖游离皮瓣,然后切开蒂部皮肤,形成宽度0.7~1.0 cm的筋膜蒂,逆行掀起皮瓣游离至旋转点平面。再经明道转移至受区,端端吻合皮瓣所携带的指背神经与受区指固有神经。供区取同侧臂内侧全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固定。
1.3.2 观察组
采用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和麻醉和术前准备均同对照组,以患指指动脉皮支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手指侧方,逆行皮瓣进行修复。于食指近尺骨侧面,设计皮支皮瓣,于患肢中节取蒂部为旋转点,切开皮瓣侧缘,寻找固有动脉神经。沿寻找固有动脉表明游离皮瓣,对固有动脉皮支进行切断结扎术。然后沿皮瓣筋膜蒂切开皮肤至真皮下,依次牵开于皮肤两侧,充分暴露筋膜,在切口轴线纵向游离筋膜,直至皮瓣远端侧缘位置,蒂部宽约4.5 mm。自皮瓣近端向远端游离,以皮瓣旋转点为中心,将皮瓣旋转,完全覆盖创面,确保皮瓣完整,移至远端创面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确保皮瓣神经皮支与创面神经残端吻合,皮瓣处烤灯进行保温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瓣存活率、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恢复指标(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无痛性瘢痕)、疼痛度、皮瓣满意度。功能恢复优良率[4]:(1)优:皮瓣存活,患指屈伸指活动基本正常,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良:皮瓣存活,患指功能部分恢复,对日常生活有轻微影响;(3)差:皮瓣存活,患指功能恢复不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疼痛度评分[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依据疼痛程度分为无痛、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记为0、1~3、4~6、7~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大;皮瓣满意度[6]:采用治疗满意度调查表,90分以上为满意,89~61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分为10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22/22),与对照组的95.45%(2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P=0.401)。
2.2 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位(4.56±1.02)分,与对照组的(4.78±0.8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8,P=0.061)。
2.5 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n(%)]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发生率比较[n(%)]
表3 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手指是人体重要的肢体,具有特殊的功能,手指远端损伤,最大化保留患指长度是患者迫切的愿望[7-9]。手指远端损伤皮瓣修复方式较多,不同修复方式效果存在差异,对患肢功能恢复也存在不同影响[10]。研究显示[11,12],指侧方皮支是固有动脉的较粗的4支背侧皮支,且处于近节指骨中段和远侧,皮瓣质地良好,手术操作简单,可促进皮瓣成活率。同时该位置皮瓣携带固有神经皮支,如果与患指神经端吻合,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13]。但是在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有待大样本数据证实[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9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皮瓣存活率与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效果基本相似。同时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90%,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患指功能优良率高,进一步表明吻合神经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该结论与杨焕友等[15]的报道基本相似,分析认为吻合神经皮瓣携带了固有神经皮支,可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吻合伸进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术可降低,降低皮瓣水泡、淤紫、肿胀及耐寒性发生率,从而促进皮瓣满意度。可能与皮支链皮瓣是通过动脉皮支形成的血管结构,可直接为其提供血供,接近生理性皮瓣,可避免或预防术后血运障碍有关。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可不用考虑疼痛因素。此外,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该修复方式患指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血运良好,可避免水泡等症状发生,从而确保良好外观效果有关。
综上所述,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效果确切,且可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术后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发生率,提高皮瓣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焕友,李颖,王斌,等.两种改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7):432-433.
[2]Balan JR.Free toe pulp flap for finger pulp and volar defect reconstruction[J].Indian J Plast Surg,2016,49(2):178-184.
[3]侍朋举,张文龙,赵刚,等.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穿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48-1850.
[4]Liu J,Song D,Xu J,et al.Use of Free Modified Innervated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Perforator Flap to Repair Digital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J].Indian J Surg,2015,77(Suppl 3):886-892.
[5]王辉,杨晓溪,张剑锋,等.第2-5指近节侧方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4):233-235.
[6]Kinsella A,Yong L,Davidson DM.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dorsal branches of the digital nerves[J].J Hand Surg Eur Vol,2017,42(4):425-426.
[7]吴波,廖苏平,危蕾,等.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6):464-465.
[8]林宏伟,邹育才,赵资坚,等.手指带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观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29(2):179-180.
[9]肖宁,王祎,戴黎明.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15(4):370-380.
[10]Yorlets RR,Busa K,Eberlin KR,et al.Fingertip Injuries in Children:Epidemiology, Financial Burden,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Hand(N Y),2017,12(4):342-347.
[11]张海永,郭广惠.指掌背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2):155-156.
[12]伍美艺,徐亚非,邱辉,等.应用指侧方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2):204-205.
[13]李晓亮,谭桂豫,巩凡,等.邻指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8):683-685.
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我院内科应用高压氧及脑细胞保护剂成功救治一例电击伤心肺复苏后持续植物状 态(PVS)。患者,王某,男,22岁,病案号66297,于2007年8月14日高空作业时被高压电击 伤,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心脏复跳,经呼吸机辅助呼吸1周后自主呼吸恢复撤 机。但是一直昏迷,继而转入持续植物状态,临床表现为:①不认识家人,仅有无意识活动 ,不能执行指令;②呼吸、心跳及血压、体温正常;③有睡眠-觉醒周期;④思维及语言表 达欠缺;能自助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⑤眼球无目的的跟踪运动;⑥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 本保留,上述表现持续1月以上。本例患者符合1996年我国急救医学会制定的PVS诊断标准 [1]。本例患者经HBO及护脑药物(复方麝香注射液、神经节苷脂、长春西汀)等药物治 疗45天后 ,意识逐渐转清,PVS的表现有所逐渐好转, 115天后能够识家人,能正确回答部分问题, 能自行行走及进食,偶有小便失禁。8个月后随访,生活基本自理,能干部分体力劳动。
2 讨论
目前国内文献报定HBO治疗PVS患者总有效率为5.7%~80.8%%,基本痊愈率即意识恢复率 为22. 9%~32.5%[2-4]本文报道1例PVS患者,45天后PVS症状逐渐恢复,115天基本痊愈。 8个月 后生活基本自理,能干一般体力劳动,效果如此之好,我们认为与以下治疗方法有关。①P VS应尽早、长程HBO治疗,因文献报道HBO可促进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后的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激 励星状型胶质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从而促进脑组织损伤部位新生毛细血管形成, 神经轴突再生,神经芽生长,对脑组织功能重组产生积极影响[5]。②保护及修复损伤脑细胞的药物:如复方麝香注射液、神经节苷脂对治愈PVS也起到了重要 作用。正如文献报道,在常规治疗重度脑损伤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麝香注射液,可显著减轻脑 损害程度[6];靳凌等研究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7]。
综上所述,HBO及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复方麝香注射液、神经节苷脂治疗1例PVS患者取得满意 疗效,与文献报道一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制定我国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专家讨论会》会议摘要[J]急诊医学 杂志,1996,5:95
[2] 王普清,罗韵文,罗文浩.高压氧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疗效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67-168
[3] 孙琳,孙选.高压氧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52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 院,2005,5(8):55-57
[4] 陈丹、杨大鉴,胥方元,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作用评 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70
[5] 余海,宋连文,田润井,等.高压氧在神经修复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 学机制[J].现代康复,2001,5(3):48-49
近年来,由于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频繁发生,对神经修复的研究也被广泛关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疗法对神经再生恢复细胞的病理损伤以及促进神经元生长等多方面具有临床价值。
1 中药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
1.1 黄芪 黄芪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对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清除自由基,抵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作用。其含有微量元素硒,硒能提高血中环磷腺苷的浓度,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增殖和雪旺氏细胞的生长。刘儒森等[1]通过研究黄芪对兔周围神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黄芪可以阻止周围神经内部腔隙间隔综合征发生,清除自由基,有促神经细胞生长的作用,对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1.2 当归 当归有较强的抗凝血、抗氧化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缺血损伤更具有保护作用。夏泉等[2,3]在对当归药理作用及当归注射液对大鼠钳夹伤后氧自由基浓度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当归促进神经再生的原因是由于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通过促进神经的血液循环,提供神经再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促进神经的再生。
1.3 人参、丹参、党参 这三种参均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神经再生等作用。有报道,人参皂甙对轴突延伸具有促进作用,对细胞弛缓素-β引起的轴突变形具有抑制作用。雌激素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有关学者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研究发现,雌激素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具有促进作用[5]。人参皂甙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能对抗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损伤的作用[6],但人参皂甙是否通过雌激素样作用机制发挥与雌激素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具有一定的抗脑缺血、抗血栓、改善微循环及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传统的中成药制剂,主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改善微循环,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微循环的改善对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7]。丹参注射液可促进细胞再生时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增生过程,丹参素能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对抗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还能促进纤维蛋白降解,因此被用于治疗脑缺血,防治血小板聚集,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党参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全血比黏稠度,有效抑制体内外血栓形成,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血栓素TXB2水平。研究者认为党参可以促进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能量代谢,增强体质,从而有利于神经元的活动性以及受损伤后的再生能力[8]。
2 中药复方及注射剂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
2.1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是中医治疗肢体瘫痪的经典方剂。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传统名方。此方中重用黄芪至四两,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通经络,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臣配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佐以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加机体抗缺氧能力;川芎、赤芍、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消除血管损伤因素,改善局部血供,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和生长。
2.2 其他复方 为了能更好的发挥中药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许多学者通过试验研究出由补阳还五汤等加减化裁而来的复方中药。复方红芪提取液中含有红芪、当归、川芎等中药,此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补肾之功效,主要成分是红芪多糖,可显著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血浆中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提升血红蛋白比值,促进RNA的合成及周围神经再生[9,10]。
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远段轴突发生Walle变性,髓鞘和轴突完全解体,最后消失。理气补血汤由黄芪、党参、川芎等组成[8],可促使轴突生长,髓鞘生成,并逐渐趋于成熟,使轴突直径、髓鞘厚度逐渐增大。腰痛灵栓剂和脊髓康,可抑制炎症发生,减少胶原纤维数量,增加神经髓鞘数量,防止损伤脊髓区再生轴突屏障的形成,起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细胞的作用,激动神经纤维修复和再生[11、12]。
2.3 中药注射剂 目前,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注射剂,在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对神经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在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时,发现其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能,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有报道指出,中药注射剂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蛋白质合成,修复受损伤组织,促进神经病变尽快修复等作用[13~15]。
3 讨论
脊髓损伤(SCI)严重程度与最初的神经组织的创伤及继发变性阶段的细胞分子反应有关,继发阶段主要包括兴奋毒性、缺血、自由基的形成,炎症反应和水肿,这些改变均可导致轴突损伤和细胞死亡。中医药神经再生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降低自由基水平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抗钙内流的作用;促进蛋白合成的作用;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损害的作用;拟雌激素作用。神经细胞损伤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无法获得氧、蛋白、葡萄糖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供应,导致毛细血管和小的动、静脉改变以及引起血供障碍。中医中补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络生新、滋肝补肾等作用是促进神经修复的基本治疗依据。中药中的补气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抗凝、抑制血小板功能等作用。从中医气与血等基础理论上来讲,传统治疗方法在神经再生的修复中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则需要深入研究来论证。而且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剂的安全性方面目前存在争论,有关学者提出有效成分提取和生产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16]。
很多资料研究表明,中药对脑功能保护、肢体功能恢复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对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可为神经系统损伤疾患治疗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儒森,郝桂兰,张德光.黄芪对兔周围神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6):505-507.
[2] 夏泉,张平,李绍平,等.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282.
[3] 杨万同.中药当归对神经组织氧自由基浓度及脂质过氧化影响的试验研究.中国创伤杂志,2000,23(4):279.
[4] 章培军,吕永利,赖红,等.氧自由基损伤海马神经元及人参皂苷的保护作用.解剖科学进展,2000,6(3):264-266.
[5] 张可兰,李妍怡.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概况.甘肃中医,2006,19(2):46-48.
[6] Wang M,Lu YP,Zhu GP,et 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Ischemia-induced Neur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rats.Zoological Research, 2007,28(11):88-94.
[7] Li J,Wei YZ,Fan ZG.Present research oi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9(41):108-111.
[8] 廖文,张庆富,赵永歧.复方丹参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中国康复,2004,19(3):131-133.
[9] 邵小鹏,刘勇.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交通医学,2001,15(4):362-364.
[10] 魏光如,姜保国,赵富强.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310-1311.
[11] 姜保国,党育,徐海林,等.局部应用复方红芪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影响的试验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40-42.
[12] Wang BJ,Wang HM.Experim ental Studies of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Liqi Buxue Decoction on Regeneration and Repairation of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 Orthop,2002,10(6):24-27.
[13] 罗才贵,邓国忠,张冲,等.腰痛灵栓对大鼠炎性神经根的修复与再生机理研究.四川中医,2007,25(2):23-26.
[14] Wang JW,Wu M,Ma Y.Experiment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elf-draf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rescrip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 10(35):16-19.
[15] 马艳,汪荷,张敬,等.中草药注射剂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38-3139.
【关键词】足部皮肤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皮瓣;成活率
足部为人体负重的关键部位,由于外伤、疾病等导致足部皮肤缺损、坏死溃疡、继发感染等现象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又加之足部皮肤相对较厚,皮下组织相对致密,因此治疗发生缺损后修复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低。近几年有研究显示,显微外科修复治疗在足部皮肤缺损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足部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实例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行显微外科修复治疗的足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行显微外科修复治疗的足部皮肤缺损患者,抽取其中的23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5例,女8例,年龄6-57岁,平均(32.4±12.3)岁,23例患者中包括:足背皮肤缺损者6例,足跟皮肤缺损者5例,足底皮肤缺损者5例,外踝皮肤缺损合并骨3例,内踝皮肤缺损合并骨外露者2例,跟腱缺损者2例。缺损面积在4cm×5cm-16cm×25cm之间。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皮肤缺损类型、修复方法以及治疗随访效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显微外科修复方法将创伤处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后,根据足部创面缺损的部位、面积以及功能修复要求、局部血管条件等对相应的修复术进行选择。针对内踝和外踝皮肤缺损行足背皮瓣顺行转为修复术,针对足底皮肤缺损者行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术,足跟皮肤缺损者行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为修复术,足背皮肤缺损行胸脐皮瓣移植修复术,针对跟腱缺损者行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2]。
2结果
经统计,本组23例患者均接受了相对应的显微外科修复治疗,经随访发现,治疗效果为优者11例,良者9例,可者3例,无差者,优良率为86.96%。23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皮瓣坏死,发生率为4.35%,有2例患者出现部分坏死,发生率为8.70%,其余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本组患者中切口Ⅰ期愈合者22例(95.65%),Ⅱ期愈合者1例(4.35%),愈合效果良好。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者12例,基本满意者9例,不满意者2例,满意度为91.30%。
3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针对皮肤缺损患者而言,依照患者全身情况以及足部创面的具体情况,若是条件允许,需要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显微外科一期修复术对缺损进行修复。本次研究中对23例足部皮肤缺损者均行相对应的显微外科修复术进行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该术式的主要优点为:①创面解剖结构相对清晰,能够对二期修复时由于解剖不清从而容易对血管神经重要结构造成误伤等缺陷予以避免。并且能够促进肌腱、神经高质量的修复,使足部功能得以早期恢复[3];②该术式不管是在整复骨折、修复肌腱、缩短病程以及恢复功能等方面,还是在时伤员痛苦得以减轻,医疗费用得以降低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③该术式可实现一期修复关闭创面,对二期修复创面经久不愈易混合感染予以了有效的避免,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肌腱骨外露坏死、瘢痕增生、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4]。本组23例患者经上述相对应的显微外科修复术进行治疗后,有20例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良好,仅1例出现皮瓣坏死,2例发生部分坏死,95.65%的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达91.30%。
综上所述,采取相对应的显微外科修复术对足部皮肤缺损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足够功能恢复效果理想,可实现Ⅰ期修复,提高了治疗优良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术后肌腱骨外露坏死、瘢痕增生、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值得对其给予关注,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田万成,张发惠,潘风雨,等.足踝部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与重建[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29(01):66-67.
[2]苏振炎,邱文奎,赵金廷,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总结[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05):75-76.
[关键词] 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拇指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82-02
拇指的功能状态对整个手部功能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其占手部功能的一半左右,因此对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软组织修复关系到手功能的重要方面。临床中以往多采用食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佳,但仍需改进[1]。笔者就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2月采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治疗的31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一时期采用食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治疗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18~59岁,平均(34.5±6.2)岁,缺损面积1.1 cm×1.4 cm~2.4 cm×2.6 cm;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机械损伤10例,其他3例。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4.7±6.0)岁,缺损面积1.1 cm×1.5 cm~2.4 cm×2.5 cm;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机械损伤10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缺损面积与致伤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食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缺损组织,主要为根据缺损组织的情况于第二掌骨的近侧做切口,并取其食指背面的近节皮肤,取皮过程中注意保护血管与神经等,并注意适当保留脂肪组织,然后用其修复缺损部位。观察组则以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组织,以拇指掌关节桡侧为中心线,并以近节指骨的中段为旋转点,游离皮瓣的过程中注意由真皮下向两侧游离,在手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血管网,以保证术后血运。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左右,然后将两组治疗后的手功能与感觉功能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手功能状态评估:以患者治疗后的手部功能完全恢复至健侧状态为优,功能恢复至健侧功能的3/4以上为良,功能恢复至健侧功能的1/2~3/4以上为中,功能恢复至健侧功能的1/2为差[2]。②感觉功能的评估范围为S0~S4,表示感觉功能从完全丧失(S0)至完全正常(S4)[3]。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手功能状态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手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状态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创伤手部的感觉功能S4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拇指是关系到手部功能的重要手指,其对整个手部功能的影响极大,当其受损后早期进行修复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4],同时对患者综合生存状态影响极大。临床中对于拇指软组织受损的修复方法较多,其中以食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治疗的方法较受肯定,也是以往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其效果的改进程度仍需提升[5]。近年来,临床中采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修复效果日益受到肯定,临床认为其具有不臃肿及血供相对较佳的优点,因此对于手部术后的灵活性及美观程度均实现了较高的保证[6-8]。
本研究就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其较常规的食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治疗方法更佳,不仅手功能恢复更好,感觉功能的恢复也达到了较高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参考文献]
[1] 占进文,袁西儿,,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3):397-398.
[2] 李国强,王夫平,李世民,等.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2012,19(2):132-133.
[3] 单建民,左金锁.远端蒂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82-283.
[4] Lin CH,Tang PL,Lin CH. Second to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provides a simultaneous abductorplasty to free vascularized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transfer for posttraumatic thumb composit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defect[J].J Trauma,2009,66(5):1374-1378.
[5] 沈泳,徐浩,吴柯,等.拇指尺背侧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42-243.
[6] 郭欣欣,阚世廉,李瑞华,等.改良第一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9):882-886.
[7] 刘泽,张岭,兰永红,等.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9例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4):23-24.
【关键词】 腮腺肿瘤;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良性肿瘤又约占腮腺肿瘤的80%,手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手段,常规腮腺切除术在局部遗留较明显的凹陷畸形,并且容易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及耳周麻木等并发症[1]。我科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能有效修复畸形,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17~68岁,平均39岁,左侧15例,右侧13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0例,warthin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嗜酸性腺瘤2例。
1.2 手术方法
行常规腮腺区S形切口,深达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进行翻瓣达腮腺咬肌前缘,以逆行解剖法解剖面神经,注意保护面神经各分支达主干。腮腺浅叶肿瘤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腮腺深叶肿瘤行腮腺及肿瘤全切除。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行一长约3 cm辅助切口与S形切口相连,在颈阔肌深面进行翻瓣,暴露胸锁乳突肌,解剖游离出耳大神经后支并注意保护,耳大神经前支也尽量保留。制备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腮腺全切除术从肌肉中下份横断前1/2,对腮腺浅叶切除病例取肌肉的前1/2宽度和表面1/2深度即可,将肌瓣向缺损区旋转覆盖面神经,与缺损区周围组织严密缝合,放置负压引流,缝合皮肤切口,术后面部加压包扎。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经1~2年随访无复发,术侧无凹陷,双侧腮腺区对称,无耳周麻木,仅3例患者进食时出现腮腺区皮肤潮红。
3 讨论
耳周麻木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术后最常见并发症,腮腺的主要感觉神经是耳大神经及耳颞神经,耳大神经自颈丛发出,在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前上,其前支分布于腮腺区皮肤,后支分布于耳垂,术中一旦损伤即出现耳周麻木。而耳颞神经损伤后,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分布于汗腺及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产生两组神经断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迷走或错向的交叉再生联合,当味觉受刺激并咀嚼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术区皮肤出汗及潮红现象,即味觉出汗综合征[2]。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腮腺区术后的组织缺损影响面部外观,患者不易接受,多要求整复。
我科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其具有以下优点:(1)耳大神经走行于胸锁乳突肌表面,易于解剖游离及保护,能很好地避免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2)胸锁乳突肌为多源节段性供血,主要血供有枕动脉、颈外动脉的胸锁乳突肌支,甲状腺上动脉及颈横动脉等,胸锁乳突肌肌瓣血供丰富,不易坏死[3];(3)使用临近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术区缺损,手术难度小,时间短,易于掌握;(4)胸锁乳突肌肌瓣解剖结构清楚,能使用组织量大,可有效修复缺损,消灭死腔,防止涎瘘;(5)使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并在腮腺筋膜下翻瓣,将筋膜完整包含在皮瓣内,能阻断分布于腺体及汗腺的神经纤维之间的迷走神经再生,从而防止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可见,应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既达到了面部凹陷畸形的整复,又减少了耳周麻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符合整形修复原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临床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6.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简便、有效及创伤小的指骨外露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治疗指端软组织缺损,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指端成活率、感觉恢复程度的对比分析,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成活率及感觉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筋膜瓣转移修复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较皮瓣转移修复组短。结论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是一种修复指骨外露指端缺损的简便、有效及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指端缺损;修复方式;筋膜瓣
指骨外露的指端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如将撕脱的软组织直接回植,则成活率较低(60%~70%)[1],故既往为有效修复指端缺损而常采用皮瓣转移修复术。我们在遵循指端损伤一般处理原则[(1)尽量保持手指的长度;(2)修复后的指腹要有良好的感觉;(3)需要有饱满指腹和良好的形态][2]的前提下,为了充分利用离断的指端组织,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对直接回植术进行改良,即采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修复指端缺损,现将其治疗效果、手术复杂程度及手术创伤情况与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第421医院近4年来接收的76例指端缺损的患者,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分别采用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治疗,对每指末端缺损修复所需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同时对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及术后9~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6个月。其中行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组获得有效随访为23例32指,男15例,女8例,年龄20~46岁,平均27岁;行皮瓣转移修复组获得有效随访为31例38指,男21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1)筋膜瓣设计:以指体一侧创缘近端约0.5cm的筋膜为旋转蒂,以旋转蒂至外露指骨最远端做一连线,将该连线向指体掌侧旋转60°(如创面以指背侧为主且甲根部已撕脱,则向指体背侧旋转60°)作为带蒂筋膜瓣切取的轴心线,切取范围根据外露指骨的面积而定(图1)。(2)筋膜瓣切取:在手指旋转蒂一侧做一纵切口,切开皮肤至浅筋膜层,沿轴心线在指掌侧或背侧皮下将筋膜瓣游离,解剖时紧贴真皮,在皮下软组织的浅层进行,仅保留少量的脂肪粒在皮肤瓣上,切取一略大于外露指骨面积的带蒂筋膜,然后将带蒂筋膜旋转约60°,覆盖于外露的指骨,供区皮肤直接缝合(图2)。再将撕脱的甲床组织或指腹皮肤原位缝合(如撕脱组织坏死明显,则于同侧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植于组织缺损区),并加压包扎。
1.2.2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对于缺损面积小于1cm2的横形指端缺损,采用V-Y推进皮瓣术[3];对于不适宜行V-Y推进皮瓣术修复的指端缺损,拇指采用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岛状皮瓣[4]转移修复,其他手指采用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5]转移修复。同时取皮瓣区直接缝合,如无法直接缝合,则于同侧前臂取全厚皮片移植并加压包扎。
1.2.3术后处理术后7~10天拆除回植区及植皮区加压包扎;术后12~14天拆除伤口缝线并评估指端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术后9~12个月进行指端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的随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指外观。
1.3评价标准
1.3.1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评定[6]优:S5,单一神经支配区两点分辨能力恢复正常(<10mm);良:S4,单一神经支配区浅痛觉及触觉恢复,过敏感消失;差:S3,单一神经支配区痛觉及触觉恢复;劣:S2及S1,无感觉或单一神经支配区只有皮肤深痛觉。
1.3.2手术创伤以手术切口长度为衡量标准手术切口长度=取皮瓣或筋膜瓣的切口长度+取植皮皮片的切口长度。
1.3.3手术复杂程度以手术时间为衡量标准手术时间=清创时间+取皮瓣或筋膜瓣时间+植皮时间。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术式的成活率进行χ2检验;对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两组手术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活率情况
2.2两组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区感觉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2.3两组手术时间情况及切口长度分析见表3。表1两组成活率情况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修复区组织成活情况进行χ2检验,P=0.337,两组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修复区感觉恢复情况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74,两组修复区感觉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分析注:对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00,说明筋膜瓣转移修复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较皮瓣转移修复组短
3讨论
3.1手术适应证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通过带血运的局部筋膜瓣转移,改善了指骨外露区的血运,从而克服了既往将撕脱组织或游离皮片直接回植于外露指骨所致成活率低[7]的不足。如撕脱组织坏死明显者,不适合行撕脱组织回植,则可在同侧前臂切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植于组织缺损区,并加压包扎。从而拓宽了筋膜瓣转移+撕脱组织原位回植(或植皮)术治疗指端缺损的适应证。
3.2术后指端外形恢复情况筋膜瓣转移+原位回植(或植皮)术,因其可行撕脱甲床及指腹组织的回植,从而恢复了术后指体的指甲及指纹外观(图2);而行皮瓣转移修复术则不利于术后指甲及指纹外观的恢复。
看看你是否产后盆底松弛
女性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盆腔脏器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等多项生理活动。
妊娠和生产导致盆底肌肉受损,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不仅给妇女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因阴道松弛、性生活过程中不会或不能收缩盆底肌肉而导致男女双方性下降,影响婚姻生活质量。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危害多
如果盆底肌肉功能没有及时修复。将逐渐发展为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给妇女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如最常见的压力性尿失禁:轻度的,咳嗽、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就发生漏尿:中度的,走路快就会尿湿裤子:重度的,站立时都会发生尿失禁。有些妇女需要长期使用护垫或尿片,而且整天异味缠身,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严重地影响了个人形象和社交生活。子宫脱垂更是苦不堪言。患者有下坠感,阴道发胀不适,伴小腹胀痛,腰背酸痛,重度脱垂的子宫在走路时经常会摩擦到,引起溃疡、化脓或子宫肥大等问题,不易痊愈。
产后盆底功能修复要趁早
产妇在产后42天常规进行盆底肌肉康复疗程,唤醒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产前的大小、敏感状态,从而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同时有利于预防、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如果错失产后康复的良机,随着年龄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更加松弛,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就只能选择手术治疗,同时会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所以产妇一定要及早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产后盆底功能修复的方法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产后盆底功能修复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并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电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训练。PHENIX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重塑仪,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最推崇的高新治疗仪器。通过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唤醒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紧缩状态,从而增进性和、提高性生活的质量。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女性健康的高端妇儿健康管理机构,在女性产后修复方面除了引入先进的PHENIX盆底功能重塑仪外,还提供多种科学的修复方法和妇科疾病的诊疗服务。
知名专家坐诊:聘请国内具有数十年临床妇科工作经验的专家坐诊,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联合用药 多方法 视神经挫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59
视神经挫伤为眼科危急重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常可引起不可逆性视力下降。2005年以来收治视神经挫伤患者27例,尝试以联合用药并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治疗,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收治视神经挫伤患者27例(27眼),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龄14~44岁。均经头颅+眼眶CT排除颅内病变、视神经管骨折、视神经断裂或完全撕脱、前房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影响视功能者。诊断标准:患者均有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眼底正常。致伤原因:高处摔伤3例,骑摩托车摔伤15例,车祸撞伤6例,机械伤3例。治疗前视力:无光感14眼;眼前手动9眼;0.02~0.1 3眼;0.3 1眼。就诊时间2小时~25天。
方法:①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剂治疗5~7天,应用甲强龙10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日入侧管,5~7天逐渐减量;②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日,5天后减为1次/日;③及时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单位肌肉注射1次/日;④急性期过后应用活血药物;⑤球周注射激素及扩血管药物;⑥高压氧仓治疗;⑦颞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时间:1例7岁男孩治疗1天离院,1例17岁及1例40岁男患者治疗1周后离院,其余患者均治疗3周以上。
结 果
观察出院视力改善22例,总有效率81.48%。最佳视力0.7,其余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视力无光感14眼,3例离院无光感,2例至出院仍无光感,无效,其余为眼前手动至0.25,有效率64.29%。眼前手动9眼,恢复至0.1~0.3,有效率100.00%;0.02~0.1 3眼,恢复至0.1~0.5,有效率100.00%;0.3 1眼,恢复至0.7,有效率100.00%。见表1。
讨 论
视神经挫伤是指外力冲击作用下所导致的视神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是重要的外伤性致盲因素之一[1]。大多数患者由于严重视力下降无法检查视野。故目前仍然认为,受伤侧视力严重下降或丧失、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无论有无眼底改变和影像学证据,均可诊断视神经挫伤。视神经挫伤又称视神经间接挫伤,主要是由于血管的变化痉挛所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缺血缺氧等致视神经纤维轴浆运输障碍,致使进一步缺血缺氧。从而更加加重视神经纤维肿胀,改善视神经循环非常重要。视神经挫伤的治疗,1~2周内视力逐渐好转者多能恢复一定视力。王志强等报道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2],认为就诊时间越早,就诊时的视力情况越好,其预后也好。
目前对视神经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尚存争议,但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视神经拥挤压迫和水肿、增加视神经营养代谢、改善缺氧状态、恢复视功能等措施被学者普遍认同[3],这与我们的观点相同。激素的应用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较有效的药物,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未发现更好的方法。糖皮质激素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自由基对细胞膜性结构的损伤,减轻水肿,阻断外伤性炎症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减轻血管痉挛,保护了缺血的视神经轴突围[4]。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神经损伤主要是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自由基的形成及其对组织的损伤,降低细胞内的钙浓度,维持局部血液循环及需氧能量代谢等机制,减轻损伤区继发变性和坏死,并阻断外伤性炎症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外伤引起的血管痉挛,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能迅速减轻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神经的轴浆流,减少视神经细胞的死亡。同时,阻止继发性损害因素对视神经进一步破坏。虽然直接受损的神经元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但部分健康的或损害轻微的边缘神经元是临床进行积极保护的重点,否则终将会使那些处于病理环境中的边缘神经元继发变性。包映晖等认为[5],影响神经再生修复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内在生长能力有限。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已成为增强神经元再生能力的首选。高压氧能迅速提高机体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在高压状态下吸纯氧,可提高血氧分压达很高182Kpa,脑组织氧分压达36Kpa,较常压下提高10倍以上;且血氧的弥散半径增大,增加了毛细血管血氧弥散距离,能迅速改善损伤组织的缺氧状态。复方樟柳碱有稳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从而抑制伤后内皮素的异常表达和释放。内皮素相对稳定,有助于维持血管紧张度及血流量。通过眼局部注射复方樟柳碱,可以调节眼部缺血区的血管活性物质,缓解局部的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眼部供血。
临床上有关治疗视神经挫伤治疗的报道方法多样,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总的说来并不理想,尤其对于就诊时视力无光感的患者来说,更是极为痛苦。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了多管齐下的方法并用,来抢救伤后低视力,参阅各种药物说明书并无用药禁忌。既营养神经,又减轻水肿,同时抗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认为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小平.急诊眼科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6.
2 王志强,马志中.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32(2):98.
3 许和.视神经损伤27例临床分析Ul.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