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
病理学是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规律。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像、文字、声音并茂的效果,清晰美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节约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由于屏幕的快速播放,可以在段时间内播放大量的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
2、病理学教学模式多元化
2.1启发式教学法在病理学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讲解与学生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讲述内容,提出疑问,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时,首先提出疑问:病人咳什么样的痰?为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去认真听,然后去思考,再跟着老实的讲解,最后就水落石出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大有收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
2.2理论教学与临床的联系。授课中将理论与实践跟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病理学教学与临床紧密联系。我们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39岁,女性,做结肠镜发现结肠多发肉,临床大夫施行手术切除,并送检病理。病理结果为结肠多发肉病,部分区域癌变。后来我们对该病人进行随访,随访发现该病人的母亲30岁时,曾诊断出结肠多发肉,我们通过这个具体病例的介绍,强调两个问题:一是病人的家族史,有家族史癌变率变高;二是病人的年龄,据文献报导,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40岁后几乎都癌变。
2.3建立一套学生课外教学活动平台。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富有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单靠课堂上知识的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可逐步开展以下工作:①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重点介绍病理学领域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例如,讲授凋亡的研究新进展、肿瘤的浸润与转移的新进展等。②建立病理学网址,积极开展系列网络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病理课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板块可包括病理网络课件、教案、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复习;病理图片库,供学生浏览或下载;试题库,提供各章节的复习题,便于学习自查、自考及复习;病理论坛:提供教学答疑、教学反馈、疑难病例讨论、病理新技术、病理质量控制、医疗法规等。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可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提高病理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论文摘要: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学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在病理课教学中做适当的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验、临床与理论联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属于医学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形态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已广泛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经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加上病理学教学内容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病理学教学巫待解决的问题。
1.1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病理图片以增加直观效果。以往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病理变化的形态特征只能利用有限的挂图或教师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描述,很多病理改变学生难以理解,印象不深,所以也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现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将相应的病理图片及正常图片展示给学生加以对比,对同一病变还可从不同角度搜集图片加以讲解,肉眼镜下各种病变充分展示,这样使学生对某种病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使授课更加直观。多媒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能使学生脑、眼、耳并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具有新颖感,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2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很多理论课的课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病理学教学内容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简洁的文字突出重点,节省了用粉笔板书的时间,增加图片以取代冗长的文字描述,从而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为课堂信息量增加提供条件。
1.3应用多媒体教学可提供学生复习和下载应用 由于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加课堂有效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听老师的讲解,不必担心遗漏记笔记。此外,教师可以把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等放到网站,学生可自由选择下载学习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完成作业。
1.4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存某些弊端。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量的扩大,教学节奏加快,如果多媒体课件应用过多,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使病理变化表现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病变的发生发展的思考过程,这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本功,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必须花时间备课。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旦准备妥当,教师讲授重复课的负担减轻,容易忽视备课,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在病理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适当的时机准确切人多媒体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等优点,而对于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要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观察病变的大标本和切片得到对病变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前准备
2.1.1利用多媒体打出包括实验内容、试验目的、观察方法的注意事项,条理清楚、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
2.1.2利用多媒体复习与本节实验课相关的病理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复习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本次实验课的内容。
2. 2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病理变化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同样常采用挂图结合切片模型和手绘等教学手段讲述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但静止状态下的标本及组织切片缺乏动感,难以形象地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面前呈现集声、色、动画、动态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材料,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微观的或宏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标本、切片的演示,将呆板、静态枯燥的形态学实验变为灵活、声像并茂、动态、生动的实验。
关键词:病理教学,病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R36-4
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如何在医学基础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是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医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各学科承接,在医学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对于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概念多,抽象难懂。如何在病理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有分析、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医学科研能力,这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2]。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以理论课为基础,小班课讨论为辅,并加入临床案例分析相融合的立体教学方法。
1. 病理理论课教学的改变:
(1) 总论与各论知识相互渗透:
因为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教师会先上总论再学各论,但总论中概念多,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总论的教学中可以将各论中相关的内容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总论中讲到组织的损伤和修复时,可以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肌梗死作为例子,提出问题:心肌梗死属于那种类型的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心肌梗死后机体怎样进行修复,修复后会出现什么样并发症,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进行引导,不仅使学生开动了脑筋,也彻底掌握了基本知识。在各论的学习中,及时对总论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意识到很多复杂的疾病中包含着相同基本规律。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病理的许多概念是从形态学上总结而来,学生直观地看到患病器官的大体病理标本、显微病理学及其临床表现时,理解会深刻很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做到。我们在讲解病例时,尽量用幻灯片的方式将这三点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密切关系。不仅如此,疾病是一个动态的的变化过程,例如心肌梗死的形态学变化,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血栓的形成及栓子运行的途径等都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展示大体标本及切片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flas,让学生迅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在不同时期病变的表现不同,培养学生以动态的思维去分析疾病。
(3)布置小论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初步科研能力
病理课本只是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疾病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学有余力或者对某些疾病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这显然是不够的。阅读专业书籍及相关论著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尤其后者通过对一个疾病相关文献的阅读可以把该疾病发现、命名、基本病理变化、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全部了解,不仅知道了疾病的来龙去脉,更培养了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病理权威专业书籍及专业网站(目前很多病理学的学习资料及新进展都可以通过医学网站获得)介绍给学生,通过课后布置小论文的方式,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2.在小班课中引入病例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病例式教学在多个医学教育学科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教育方式[3]。临床病例讨论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病例,选取的病例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标本的大体和镜下改变,很多是病理课本并未涉及到的部分。提前让学生观察标本,并把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在病例讨论中很多临床知识学生并未学到,但自学是每个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查找资料,完成讨论材料的准备。小班课时请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制作的PPT,对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治疗原则等进行阐述,老师则围绕病例,层层剖析,适当地提问,加以引导。在我们的实践中,学生往往很有热情,讨论也很热烈。通过讨论活动学生们不仅对理论知识认识更深,而且学会从复杂的各种材料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抓住疾病本质。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开始主动地阅读感兴趣的医学论文。
3 体会
通过对病理理论及小班课教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D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对教师同样如此。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病例,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可能涉及面很广,不仅要耐心细致地回答,有些问题可能当时回答不了,下课后翻阅资料后才能回答,因此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总之,在病理的教学改革中,学生及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改革中,学生对病理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在病理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临床学习,甚至临床工作都会大有裨益。
[1]潘兴寿,黄照河,蓝景生.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117―118.
[2]张启良,刘玮,李菊英.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90―192.
[3] Kumar K,Indurkhya A,Nguyen H.Curricular trends in instruction of
【关键词】中职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改进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现今多数中职学校的病理学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按大纲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课堂时间;然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4],这种教师主导性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考量,以及是否具备“获得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可设计针对具体章节的合适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身观点[6],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栓子运行途径时,引用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小伙子因大面积烧伤入院,股静脉反复多次输血输液近2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致死,并附上尸检报告的案例。通过复习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掌握栓子的运行途径,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肺部梗死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对出血性梗死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②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先联系性地复习生理学中抗凝、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知识,再进行血栓结局的讨论和分析。③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学生考虑到患者大面积烧伤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卧床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反复多次股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了避免在下肢近端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以及尽早下床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血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将病例与PBL相结合,并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塑造一堂生动、高效的病理课,初步树立临床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时常充满不确定和发散性,容易突破原有设定的知识框架且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现场控制和引导能力。因此,只能选取相对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且应点到即止,不可过分深入研究。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30-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临床病理学也称为外科病理学或诊断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病理诊断对许多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对促进我国高层次病理研究生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病理学科发展及社会对病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完善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医疗队伍,我们对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尝试
一、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模式,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这种分类没有完全体现出各自的优势,甚至给许多培养机构造成误解,认为科研型主要侧重于对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往往忽略对临床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使基础的研究生缺乏临床工作技能训练,而临床型研究生缺少基础扎实的理论和科研技能训练。由于对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差别认识不足,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形成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1,2]。
长期以来,国内多数院校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很少,对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大多只注重强调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些研究生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后,其临床实践技能明显不足,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这种“高文凭低能力”的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过去我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根据导师工作的重点不同,临床病理科工作的导师以临床型培养为主,基础工作的导师以科研型培养为主。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大幅上升,医学生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疗和教育界的重视。然而,现有的病理专业毕业后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没有因分类上的不同而不同,科研型研究生大部分进入临床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少部分进入科研单位和教学岗位。这就造成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人才不足,而进入临床的部分研究生又不能及时地发挥效力。目前医院在选择毕业生时,更多的是注重其临床病理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养,有单位用病理组织切片考试,有的要求独立地动手切实际的病理标本,并作出病理诊断,一个没有经过临床病理诊断专门训练的研究生是很难面对这样的考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没有经过正规的病理诊断训练的病理学教师,从事病理教学就会纸上谈兵[3-5]。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缺乏临床病理知识技能的病理学研究生,将很难适应今后的科研和临床病理工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我们从2007级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按照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首先根据病理研究生专业特色,将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学经验和临床病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性格特征参差不齐,导师首先依据个人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分三个阶段(版块)培养:
(1)第一阶段:集中授课阶段(第一学年)。除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课程外,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加强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专业课和选修课,此外通过参加读书报告会、学术会,促使研究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
(2)第二阶段:科研能力训练和教学培训(第二学年)。通过科学文献的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研课题的设计、科研实验,撰写阶段性论文等,培养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要求研究生参加四个月的本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全过程,完成一定学时的实习课教学任务,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此外研究生要进行尸体解剖过程的实习。
(3)第三阶段:临床病理诊断能力训练3~6个月(第三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已的科研进展,在第三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任选3~6个月到医院病理科学习外科病理,导师制定相应的临床病理诊断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这些计划的制定在时间上要科学调整,不要让科研和临床病理训练在时间上造成冲突。研究生在学习中可以初步熟悉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学习常规的病理学诊断操作、各种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病理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等知识技能。学科安排教师给学生开设诊断病理学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病理科的疑难病例讨论,浏览常规病理诊断切片,基本达到对一个病理医师的基本病例数观察的最低要求。
三、效果和体会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临床病理诊断基本功的训练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在侧重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锻炼的同时辅以科研能力的训练,在加强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放松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学经验和临床病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动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我国病理队伍的总体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对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研究生们一致认同目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我科研究生就业率一直很高,导师们也认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解决了原来基础型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和教学训练不足的问题,推动病理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仅注重培养科研型人才向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力,闵苏.谈教学医院科研型研究生“三位一体式”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8-290.
[2]敖启林,王国平.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26-527.
[3]赵涌,曹友德.病理学研究生进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基本训练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6-367.
[4]王昭.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52-153.
[5]王阁,张志敏.肿瘤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思索与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16):2150-2152.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2-02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中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等。该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病理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启蒙、解惑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掌握该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挑战。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作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既是对理论学习效果的检验与应用,又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学好植物病理学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实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学校在每年的秋季开学初专门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普通植物病理学野外实习。
一、教学实习目的
为巩固学生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后,按照大纲要求在秋季学期初安排3周时间进行集中的教学实习活动。
二、教学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
1.指导教师及学生的人员安排及责任要求。①人员安排。为保证实习质量,明确老师的责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自然班分为两个实习小组,每个实习小组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全部实习过程。这样安排既可避免以往人员过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帮走,或者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地直接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②指导教师职责。首先,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指导教师带领实习小组的同学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长季节等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指导学生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标本进行采集,注意不同种类的病害采样部位的差异,尽量采集植物病害症状表现典型的样本;督促学生做好记录,包括植物名称、病害名称、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员等信息;负责解答学生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其次,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和鉴定。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小组的同学对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分类,指导学生依据所采病害种类采用不同的标本制作方法,如叶片可以采用干燥压制的方法保存,而柔嫩的果实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后采用不同的浸液浸泡,尽量保证标本的原色;永久玻片的制作,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病原物选择不同的制片方法,保证病原物形态特征明显;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所采病害标本进行鉴定。最后,指导教师要认真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③学生任务。首先,学生要对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及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认真复结:如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植物病害与虫害、伤害、衰老的区分。主要植物病害的识别要点。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分。培养基的配制。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的制作。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等。其次,服从老师的安排并认真学习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等各个实习环节。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科研能力。最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
2.具体实习安排及实习内容。实习采取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集中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和学生自由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周周一的上午老师讲解实习安排,包括实习的目的、内容、进度、任务,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分组领取实习用的工具。下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习用品,包括永久玻片的染色液和浮载剂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实习用具的灭菌消毒、三角袋的折叠等。从第一周周一下午开始至第二周周末集中进行植物病害标本的室外识别、采集、制作与鉴定。主要的实习地点包括农田、果园、蔬菜生产基地、市内公园、山区等处。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由指导教师选取实习地点的某种病害为例,详细讲解该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病害循环、病害防治等。指导学生对该实习地点的植物病害进行采集,最后由学生将植物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分类、标本制作、鉴定。除指导教师带领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之外,其他时间由学生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自主安排时间采集和制作植物病害标本。作为指导教师自始至终坚持及时指导所带领的实习小组,对标本的采集、整理、分类、制作、鉴定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地指导。第三周主要在实验室内制作永久玻片、植物病害干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保存,实验室每天安排指导教师轮流值班。
三、教学实习考核
以往的实习考核方式为只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实习不认真,敷衍懈怠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变更了考核方式。具体如下:(1)出勤率。这部分由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占总成绩的10%。(2)植物病害标本的质量和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上交制作合格的植物病害标本50份,占总成绩的20%。(3)永久玻片的质量和数量。每人上交制作合格的永久玻片5张,占总成绩的20%。(4)标本识别考试。要求每位同学在本次实习所采集的标本中任意抽取10种进行识别,占总成绩的20%。(5)实结报告。每人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占总成绩的30%。
四、结语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对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实习的效果我们采取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与学生自主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相结合的原则,既明确老师的责任又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亲自动手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对于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因此在实习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制作和鉴定植物病害标本,指导教师主要起引导、答疑作用,这种实习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直至实习结束许多同学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虽然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出现茫然无措之感,出现分不清自然衰老、伤害、虫害与病害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便将植物病害与其他现象区分开,并学会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鉴定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植物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有了感性的认识;在采集制作植物病害标本时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深切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实习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将自己以前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和探秘自然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考核制度的改革也改变了以往学生敷衍实习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实习的各个环节,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达到实习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兆林.浅谈多媒体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183-184.
[2]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3]易龙,蔡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26-129.
[4]顾丹丹,钮绪燕,刘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
[5]朱宏建,周鑫钰,周倩.《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3,(20):303-304.
[6]Geroger N Agrios.Plant Pathology.Four Ed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关键词:PBL;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7-0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在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组成员的帮助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构建新旧知识体系的联系,并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1]。PBL教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开始试行,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主干学科,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是联系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治疗技术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桥梁学科。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当中,既往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同时口腔组织病理学存在知识点较多、考点较细、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等问题,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使得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这也是我在多年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对琐碎的知识掌握,并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部分章节引入PBL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们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在2008级和2009级口腔专业班级中挑选了5个班级作为试点,开展部分章节的PBL教学模式。
二、PBL教学主要过程及实施
1.PBL教学的Maastricht七步模式。PBL[2]的观点认为知识获得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教育的历程不再被视为“知识即数据”,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建构知识的历程。国外大学PBL教学常用的模式是“Maastricht七步模式”,主要分为七个步骤:(1)Charify:指学生分组阅读问题后,界定、整理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2)Define:即学生在组内对问题进行思考;(3)Analyse:即针对问题,展开积极活跃的讨论;(4)Review:指学生们试着组织、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初步结论;(5)Identify learning objectives: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的进一步达成共识;(6)Self study:指学生已针对学习目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和组内其他成员共享其发现;(7)Report and synthesise:是最后的阶段,学生再次回到小组,互相交流其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讨论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我教研室的具体实施过程。(1)病例编写:就口腔病理学中口腔粘膜病和涎腺肿瘤相关知识,结合临床和尸解所见编写病例。如病例:男,21岁。左耳垂下肿物1年余,生长缓慢。检查见肿物位于左腮腺区,约4.0cm×3.0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质中等硬,活动。提供肉眼观察和光镜观察图片。问题:①本病的病理诊断是什么?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阐述本病例病变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②试述死者生前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的病理机制。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适当加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问题。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部分我们也适当加入了新知识的学习,而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中不涉及和要求的内容。(2)分组:每组10名学生,由1名同学担任组长,1名同学担任秘书,1名同学担任报告人。(3)预查资料:提前一周将PBL教学内容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图谱、图书馆资料、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4)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就同一个问题学生根据个人所查资料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积极讨论,最终组内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对问题初步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组长负责分工安排、组织协调,秘书负责记录。(5)汇报:每组由汇报人总结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汇报。汇报方式有多媒体幻灯片、板书。有的同学通过制作幻灯片来进行该部分知识的讲解;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边写边画图来进行讲解;有的同学还通过相互提问来解决问题。(6)总结:教师根据各组同学准备资料和发言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适当引导、点评、总结并打分。
三、教学评估及效果
1.教学评估。课程结束后发放给每位同学一份《口腔组织病理学》PBL教学法问卷调查表,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方式的评价。问卷调查发放205份,收回193份。
2.教学效果。统计结果(见表1、表2)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对该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对自身团队协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四、讨论
1.PBL教学模式优点。通过在我校口腔专业本科生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我们充分体会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1)探究性:PBL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学习和思考,在整个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开放性:PBL教学法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和延伸[3]。(3)系统性:更好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联系,使知识的学习更系统、更连贯,确实做到基础为临床服务。(4)交互性、协作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谨慎,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2.目前我校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PBL教学需要打破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界限,需要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配合,包括教师的配置、教材和相关资料的配置、教师的培训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2)医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口腔组织病理课时数有限,实行全程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3)近几年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造成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对开展PBL分组讨论在人力、物力、经济上造成一定困难。(4)开展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如现代教育理念对PBL教学模式深层次的认识、熟悉多学科知识、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等,这样才能在PBL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导向和监控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在以上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5)我校部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少数学生短时间内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深刻领会PBL教学模式的内涵,编写出优秀的PBL教材、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提高PBL教师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加强课程结构优化和整合,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学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Becker S,Viljen MJ,Botma Y,et a1.Integration of study material in the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J].Curationis,2003,26(1):57-61.
[2]门燕雨.在教师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86-87.
[3]周艳玲,张玉芹,王亚非,等.生理学PBL教学效果评价[J].南方医学教育,2010,(3):34-35.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讲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形态学 实验课 交叉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9-02
目前,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完整知识分割为各独立课程,对学生而言整体的知识变得零散。作为附属各学科的实验课,因配合理论教学也被分割设置。这样就割断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减少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信息量,还增加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以其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正常和异常的实验标本加深对基础医学形态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泸州医学院计划将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课最大限度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交叉融合教学。所谓交叉融合教学是指将细胞生物学、组织学与病理学中有较强联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内容的实验课有机融合,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能对比观察同一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与异常状态,通过参照、对比学习得出结论。这不仅使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关联化更强,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 传统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多年来,大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设计,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随着系统的医学知识被人为地分割为诸多学科,与之对应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对同属于形态学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多个形态学科而言,即使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也会因为分段的理论课程安排而让知识点变得分散,既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在泸州医学院学习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这三门课程及与之配合的实验课,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在大一上期学习细胞生物学,观察正常的细胞结构;大一下期学习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大二下期学习病理学,观察发生病变的异常细胞、组织等。总结实验课内容分别是:观察正常形态(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状态(病理学)。因此,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附属教学,不仅存在相关课程的实验方法相近、部分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存在联系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弱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提高了三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难度,这无法满足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泸州医学院计划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交叉融合教学。
二 形态学实验交叉融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泸州医学院为优化形态学实验教学,增加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整合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计划对实验教学进行分类编排和整合,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正常―异常、健康―疾病的整体性主线,打破长期以来实验课局限于单学科的格局,实现跨学科和跨课程教学,使形态学实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泸州医学院形态实验室现已拥有6间普通实验室、6间显微形态数码互动实验室、2间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互动化,构建了让学生从视、听、思维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循序渐进性学习训练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平台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参照、对比学习,避免以往知识点间的相互分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融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以“正常―异常”的思路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做设计,做到淡化学科界限,对实验内容有较强联系的实验课程采取融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保持系统性。比如:在学习正常的肝脏组织镜下结构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图库、视频资源,对比观察各种病变肝组织的数码切片。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对细胞生物学、组织学教师进行病理学知识的培训,对病理学教师进行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知识的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纵向深入、
横向联系的教学方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和研究实验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结束后,召开一次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交叉融合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意见,确保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
三 形态学实验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挑战与意义
目前,对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形态学实验课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意味着:(1)打乱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秩序,如:将三个学期分开进行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整合为在一个学期同步进行。对医学知识背景贫乏的大一新生而言,同时开展三门学科的理论课程,难度性偏高。(2)教师知识结构的不适应。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教师,若要在实验课上融会贯通地传授系统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的内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3)形态学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确定新颖、精辟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研制出新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所以,在形态学实验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当前实行交叉融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并不高。
虽然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在当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存在重重困难,但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医学院校正积极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力争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所以,为满足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向系统性、整体性、阶梯形发展,在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1~582
[2]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南方医学教育,2012(2):31~32
[3]李渊、吴淑燕、顾冠彬等.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