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机械课程设计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课程设计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课程设计体会

第1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目前本校没有专门适用于非机械类专业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的教材,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教学,我们先是根据学生是兴趣与爱好,列举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中常见的食品机械进行分类、归纳、分组,如输送设备、浓缩设备、干燥设备等等。然后,针对同类的食品机械原理及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比如对于液体输送设备,安排不同学生进行齿轮、离心泵、水环式真空泵的课程设计。然后,简要介绍这些机械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及需要注意到问题。最后,鼓励学生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对设备关键点的设计进行创新性考虑。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明确了设计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而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给与学生自主能动性,使之与其专业特色及以后工作方向有一定的联系。

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1课堂讲授

由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也没有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安排,我们先是组织学生观看食品机械相关光盘了解各种食品机械,然后讲解有关食品机械课程与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以及在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规范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严谨性。特别地,对于设计内容中的有关计算与推导,如物料、热量衡算等,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2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教学互动。由于受专业知识及培养要求所限,食品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学等方面的知识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指导老师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过程的讲解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我们在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学生以3~5人为小组,就具体食品机械的设计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食品机械设计的依据和设计亮点,然后及时点评学生的分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高质量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3分析设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在介绍各种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叙述设计方法和对设计过程的把握。为了加深学生对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过程的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对一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对这个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让同学们发言自己面对同一课题该如何设计,并分析自己课程设计和设计案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样,以分析设计过程为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设计,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

三、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一定反馈功能,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又有一定导向功能,不同的考核方法会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安排和选择。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发现,由于不同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甚远,同时对待课程设计的态度也有问题。有些学生对课程设计不是闭卷考试,几乎没有补考的可能,所以对课程设计满不在乎,以致最后成文的设计错误百出;有些学生掌握了较好的食品机械理论知识,但对食品机械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在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只会按图索骥;有些学生对食品机械比较熟悉,却对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涉及一些零部件设计计算就茫然不知所措:而有些学生既熟悉食品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机械理解能力和设计能力,而且还会运用课程内容中多种应用软件。另外,有些学生课程设计做得不错,但在最后的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中出现比较大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考核。因此,在评定学生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成绩时,我们制定了比较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因材施教、因人考核,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第2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虚拟样机技术;ADAMS;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黄小龙(1977-),男,广西梧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年度高教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GJZD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措施之一就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而“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机械工程类本科生必修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之一,是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因此,为了提高机械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必要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建设。

一、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等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实施基本要求是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1]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题目单一

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是插床或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态静力分析,这也是很多高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的选题。设计方案及参数往往已给定,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设计说明书上的设计步骤对拟定好的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设计,没有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机构的选型设计。从知识层面上说,学生缺乏进行系统设计创新的机会和能力锻炼的机会,也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容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设计方法陈旧

目前学生课程设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少数学生还应用了解析法。不管是图解法还是解析法均是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采用的设计方法。图解法形象直观、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分析检查,但作图复杂、工作量大、准确性差、效率低,[2]一张图只能反映一个位置的情况,当全班或半个班同学同做一个题目,只是机构的运动参数有所区别时,一部分同学存在依赖或抄袭他人的情况,这样导致了这些学生只是按照设计说明书走过场的情况。解析法可以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且可以获取任意点位置的情况,但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编制计算程序较为烦琐复杂,[3]计算结果不便于分析,同时学生往往不具备独立完成编程求解的能力,他们几乎不得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上,这样使“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变成了计算机语言课的训练,[4]偏离了课程设计的目的。而若指导教师将已编好的计算程序交给学生,由学生上机输入并调试程序,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图解法所得结果相比较,它只是起到对图解法的结果进行检验的作用,[2]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若想进一步对机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或深入探讨,以上两种方法很难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时相对较少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适用)》中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不应少于1.5周。[1]我校目前设置的课程设计时间为1周,并且根据教学计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最后1周,若除去设计准备和答辩的时间等,实际工作日不到四天,并且学生此时心思往往不在学校,急于回家,从时间跨度来说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很少有机会进一步优化设计或方案,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课程设计的成果仅仅是一份图纸和书面报告,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能提高创新能力。

二、虚拟样机技术

虚拟样机技术是随着当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在设计领域新兴的一种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是一种用来代替真实的物理样机设计、基于产品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数字化设计方法。虚拟样机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图形学、协同仿真技术、系统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多项技术,其本质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和生命周期建模技术为前提,以多体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理论为核心,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交互式用户界面技术、并行工程技术、信息技术、集成技术等,从外观、功能和空间关系上模拟真实产品,模拟在真实环境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并根据仿真结构优化系统,为物理样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参数依据。[5]虚拟样机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想。

借助于虚拟样机技术,设计工程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机械系统的模型,伴之以三维可视化处理,模拟在现实环境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并根据仿真结果对整个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直到获得最优设计方案。这极大地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约产品的开发成本。目前,国外虚拟样机相关技术软件的商业化过程已经完成。其中美国MSC公司的软件产品ADAMS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平台的杰出代表,该软件可以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且方便快捷地可视化输出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曲线等。随着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ADAMS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程、铁路车辆、工业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

三、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

1.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制定了“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目前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商业软件(如ADAMS、Pro/E等),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比如是否有必要对学生提出在软件应用方面的要求等。[6]面对新形势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一种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方法。

ADAMS软件具有快捷的、形象的动画展示等功能,采用ADAMS软件可快速方便地创建完全参数化的机构模型,快速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以曲线图和动画显示的方式形象展示,使机构运动学、动力学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直观和精确,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方便学生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参数优化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以及营造支持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在近几年,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将ADAMS软件应用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2-4,7-9]

2.实施过程

将ADAMS软件引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增强教学实践效果、真正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1)课堂引导。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年,此时了解ADAMS软件的学生相对较少,基本上没有学生使用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该软件被引入国内的时间比较晚,另一方面是由于该软件的专业性强。学习和掌握ADAMS软件是关系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的关键,因此笔者在“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该软件,并在一些教学案例中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得以明确。

(2)设置开放实验。在学生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过程中,同时设置“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开放实验,实验内容为应用ADAMS软件建立一些简单、典型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以及齿轮机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相关参数值,并以曲线图和动画等方式显示仿真结果。开放实验为选修实验,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讲授并演示ADAMS软件基本操作以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建模与仿真分析的内容和操作步骤,分3次讲授,每次3课时。每次相关内容讲授完毕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典型机构,同时开放机房,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通过开放实验的锻炼,学生掌握ADAMS软件的基本操作,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应用ADAMS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3)实际指导。编制一本应用ADAMS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在课程设计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与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与应用图解法的同学相互讨论、检验结果,从而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

3.应用实例

笔者连续两年在2009级、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进行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试点教学。

2011年,首次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在设置“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开放实验时,面向20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共8个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考虑到第一次进行尝试,为保证实验质量及效果,开课之前通知学生每班限额5名,但实际报名情况超出预想,达到了74人,择优选择52名同学。在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了ADAMS软件基本操作以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建模与仿真分析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为下一步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周,笔者指导其中一个班,在该班参加过开放实验的同学中选择了部分有意向的同学进行试点,要求这些同学除了完成图解法的课程设计内容之外,还须运用ADAMS进行机构建模、仿真分析,并验证图解法的结果等。试点的结果是仅有少数同学能达到要求,即利用图解法进行课程设计之外,还能运用ADAMS软件,经调查获知原因是时间紧、工作量大。试点后同学对运用ADAM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产生了兴趣,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012年,结合2011年经历并为保证教学效果,仅从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中2个班选择31名同学参加开放实验。由于人数得到控制,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辅导学生,因此学生对ADAMS软件的掌握更为熟练。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周,笔者同样是指导其中一个班并选择了有意向的同学进行试点。根据2011年经验,这次允许学生不使用图解法,而是直接运用了ADAMS进行机构建模、仿真分析,但须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优化各个设计参数。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相互讨论并设计各种方案,对计算结果分析得更为透彻,能独立思考问题,真正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束语

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课堂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的兴趣较浓。经过课程设计锻炼后,学生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随之积极参加、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指导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知识面不足等,这样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以及如何将试点普及到整个专业所有同学,使更多的同学受益,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s1):51-53.

[3]朱玉.Pro/E和ADAMS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4):112-114.

[4]席本强,王琦,曲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创新型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94-95.

[5]陈德民,槐创锋,张克涛,等.精通ADAMS2005/2007虚拟样机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6]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机械原理组.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

32(8),增刊:14-17.

[7]孙志宏,单洪波,庄幼敏,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机械原理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98-99.

第3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C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C语言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C语言更是毋庸置疑。在上课之前,就经常听同学说,C语言很难学,确实,刚开始听课时觉得老师不知所云。不过,发现对后续内容的预习后,前面的疑团都迎刃而解,这让我对C语言的学习更有信心。

计算机最重要的就是上机操作,自己编写程序,在VisualC++运行,刚开始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分析改正后,终于能够运行了,就觉得特别激动。

课程设计是一个把需求分析、程序编写、程序调试、撰写报告结合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们缜密的思维和坚持不解的毅力,更磨练了一个队伍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将课程设计的所有环节都顺利的完成。另外程序设计中我们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我们独自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有了一个提高,这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同时这整一个过程,也使我们对程序编写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思想,因为需求分析、程序编写、程序调试、撰写报告这些过程是环环相扣的,绝对不可能独立进行。

课程设计是学习《C程序设计》后对知识的全面测试,刚拿到题目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觉得很复杂,经过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上网查资料,逐个问题逐个击破,问题不再那么复杂。通过课程设计,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知识漏洞,编写程序时,经常会出现低级错误,很多知识点都不熟悉。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学习C语言,以课本为基础,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参考资料,上机操作,我相信我一定能把C语言学好。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这两门学科都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也都有联系,且都是理论方面的指示。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在本学期暨模电、数电刚学完之际,紧接着来一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子电路的任职,而且还及时、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两周的课程设计,先不说其他,就天气而言,确实很艰苦。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大部这两周都被高温笼罩着。人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很迟钝的,简言之,就是很难静坐下来动脑子做事。天气本身炎热,加之机房里又没有电扇、空调,故在上机仿真时,真是艰熬,坐下来才一会会,就全身湿透,但是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切实追求,终于做完了课程设计。

在这次课程兼职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时,我就弄了很长时间,先是远离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我无法很顺利地连接电路,然后翻阅了大量书籍,查资料,终于在书中查到了有关章节,并参考,并设计出了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的电路图。但在设计数字频率计时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我同样是查阅资料,虽找到了原理框图,但电路图却始终设计不出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用数字是中来代替。在此,我深表遗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巩固了先前学的模电、数电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令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希望今后类似这样课程设计、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能更多些!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学习vb程序已经一个学期了,但是感觉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但是最近几个课时的课程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程序语言设计,并且感觉这是一种乐趣,开始喜欢这门课程了。

然而,我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也学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程序设计中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代码就可以使你的整个的程序无法进行,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出错误所在,只好老老实实的从新进行编写工作。所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际操作性更强,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难学好这门课程。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并且让自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自身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细心严谨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且希望通过这次的实践操作可以让我更好地学习vb程序设计。

CAD/CAM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四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我国制造业正在广泛的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机械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2周的CAD/CAM综合实训。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通过两周的数控综合实训,使我们更深一步地认识和掌握CAD/CAM软件,并深刻体会到了自动编程软件(mastercam)在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铣削部分。通过学习使我们从理论学习转到了实际生产,同时我们对加工参数的设置有了感性的认识,如下刀位置、下刀方式、进退刀参数以及刀具切削间距的设定等等。

我们加工的零件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十分的耗时间,因为要大量的使用线切割,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我们经历了穿丝、绘图、加工的整个过程,算是初步掌握了一项技能,确实是受益匪浅。

第4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目前机械专业学生在经过理论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后,于大三下学期开展为期三周时间的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以培养其分析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最终提交零件图、工艺卡、工序卡、夹具或模具的装配图及有关的非标零件图、以及相关的设计说明文档等。虽然该课程对于机制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然而经调查发现目前的教学模式并非最优,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在教学模式中有以下的一些问题:

1.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挑战性不够

大多时候课程设计的题目由指导教师指定。而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相关的书面题目并分派给几组学生去完成。这样,一方面题目来源单一,使得一些学生不动脑筋,而是以抄袭应付任务,导致老师不得不花许多精力来判断哪些是抄袭部分,浪费了精力,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不公,反过来又加重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题目与前序课程设计模式雷同,没有新鲜感,实战性不强,影响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激情。

1.2学生在做课程设计过程中,急于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

由于通常课程设计相较于课堂讲授的课程而言形式较为灵活,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较强,但一些学生以尽快完成任务为目标,当设计中遇到难点或一些细节时,他们往往没有动力去探求其背后的道理,疏于翻阅相关手册书籍,这样设计的结果常常有想当然的成分,而一些基本原理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而教师方面又限于人数以及当前教学模式的限制,对于这样的心态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导致课程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1.3答辩过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未能真正将不足转化为动力去进一步学习

由于目前的答辩机制是作为最后考核手段的一种评分方法而存在,因此学生对于最后的答辩过程,只关心其所获分数的高低,而对于答辩中教师所指出的错误并没有真正用心去解决。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在课程设计时已指出的错误,到了毕业设计时,学生往往仍然没有改正而是延续了下来。这使得教师在答辩期间所做的工作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事实上,由于目前师生比例偏小,这使得指导教师不可能在设计阶段能注意到所有学生的错误,许多的错误是在答辩阶段指出的,然而由于此时学生关心的是分数而非原理,因此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往往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失去了从中学习的机会。但就知识学习的规律而言,只有在错误中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真正学得知识,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显然在当前只有一次答辩机会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学生并未对所指出的错误做认真的思考,没能真正用心去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使得答辩却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2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施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改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高等教育对实践类教学的要求。我们的改革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变出题模式,将实际零件发给学生,使其自主分析完成课程设计所需内容

通过多方收集并整合本学院几个实验室的资源,建立了相应的零件库,其数量足以供百人左右的课程设计需要。以这些实物为依据,要求学生完成测绘,材料分析,加工工艺设计,模具夹具设计等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内容。在确定题目期间,教师要对学生所作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把关,并提供相应的意见,对不正确的进行否决,要求学生重新设计。这样每个学生拿到的是不同的题目,并且要依靠自己所学来分析和设计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所要设计的是一个真实的零件,更贴近工作实际,实践性更强,同时还降低了互相抄袭的可能性,为分数评定的公正性打下基础。

2.2题目布置时间提前,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查阅资料等准备工作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提早布置题目,使学生能及早了解到自己需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从而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完成诸如查阅设计手册、构思设计方案等,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方案设计也得以更加实际可行。同时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较好,绘图质量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2.3由以往的一轮答辩改为多轮答辩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答辩往往只有一轮。这使得学生即使知道了自己错误所在,但由于分数大致给定,因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不愿再花费时间重新查阅资料,设计更好的方案。而根据知识学习理论,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错误并重新改正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而一轮答辩就给分数的做法显然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不再经一次答辩就评定成绩,而改为多轮答辩。第一轮答辩中主要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根据其错误的严重性,分别要求整改或重新设计。而整改或重新设计的过程同样有时间的规定,在此期间不允许参加下一轮答辩。在下一轮的答辩中,教师将对上一次所指出的错误着重提问,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评定分数时,将综合考虑多轮答辩的效果,包括修改错误是否认真等,以此迫使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的手册书籍,弄清其中的原理,加深体会,保证整改和重做一丝不苟,从而达到通过错误来进一步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效果。由于答辩过程相较于教师平时指导要正式严肃,因此这样的过程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其更有效地增强本专业的素质能力。

3结论

第5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关键词】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能力培养

学校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场所,其中也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性课程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发挥着较好的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指导,深有这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尽快进入角色

每一次设计开始阶段,学生对这个“新鲜事物”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好奇,他们纷纷借阅参考资料和准备绘图用品,并积极与我讨论设计的有关问题,我也就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讲解设计的总体过程,分配任务,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角色。

二、任务分层,善于鼓励,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设计进行后,学生在设计开始阶段的热情和好奇心很快消失了,这就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心血来潮快,退潮也快。由于繁杂的计算和大量的绘图任务,使学生产生了高不可攀的感觉。对这种情况我早有准备,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是有层次的,我在分配任务时,就做到能力高和低的学生结合分组,并且给能力低一些的学生分配量少一些的题目,比如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中等能力的学生分配中等量的题目,比如单机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能力高一些的学生分配量多一些的题目,比如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圆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蜗轮减速器等。另外把前届学生设计成果拿给学生们看,在学生中形成前人能做的事后人也能做好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的设计计算和绘图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有错误或不理想之处,也不要谴责,而是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知难而进,在努力完成设计过程中树立起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勤于检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好机会,但在设计进行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摸不着头绪,难于下手或者不管符不符合自己题目要求,把其他同学设计结果抄下来作为己有。可以看出学生还未完全了解设计的目的,他们还停留在被动掌握知识阶段,还存在着教师教一步自己搞一步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讲出怎么计算怎么绘图,而是重点讲解设计资料的用法和设计总体步骤,同时让学生多看实物,加深了解,另外做到勤检查,主要是指导学生利用资料查找自己设计中所用的公式、各种系数、零配件图及尺寸公差数据等。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方法,提起了兴趣,也悟出了设计的目的,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设计当中,用心查阅资料,认真进行计算,细心绘制图形,提高了动手能力。

四、引发讨论,发挥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中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但不能简单地给学生讲讲解决的方法,而是要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思考、分析、动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仔细检查每个学生的设计,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比如,学生们在没有找到轴的两个支承点位置前就画起图来,轴的支承点位置和跨距尺寸是对轴进行强度计算的关键,如果没有找到支承点位置就画图,设计结果肯定会出现错误,等错了再改,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图面质量,对于这个问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对实物、资料中的装配图和支承位置的确定方法以及轴的强度计算相结合展开讨论,使学生们不仅找到了支承位置,而且也学会了轴各部结构的确定和强度的计算。又如,对油标尺和窥视孔盖位置的确定,通过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了油标尺拔出或装入时不能与箱体吊耳相互干涉,出现拔不出或装不进去的现象,因此油标尺与箱体要有一定的斜度,窥视孔是观察齿轮啮合情况的,要位于啮合区上方。再如,对采用措施和结构的画法,特别是溅油轮达不到溅油速度,而不能溅油轴承时,我让学生们到实验室看各种机器,观察部分并展开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了在这种情况下要用脂措施,并且也进一步巩固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总之在讨论中发挥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也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在亲身体验和成就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关键词]夹具,课程设计,定位,夹紧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24-01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针对零件的某道工序设计一个专用夹具,并制定夹具中相关非标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设计与加工实践经验,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部件结构理解不清,对工艺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等现象。因此,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夹具课程设计的实践效果。

一、 选取合适的夹具设计题目与内容

夹具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择和确定夹具题目,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工厂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艺与夹具设计难度与工作量都适中的课题,最好具备车、铣、钻等常见的加工方法,设计内容及要求由设计任务书作详细规定。在课程设计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熟悉设计内容,以便学生能开动脑筋,使其综合分析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课题确定之后,指导教师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指导。对夹具设计的指导,重点在于给学生启发和引导。首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夹具设计任务书,明确任务,并仔细研究原始资料,明确该零件的生产计划纲领,是小批、中批还是大批生产,认真研究零件图,了解零件的使用材料、作用和一些内容要求并研究零件的每道加工工艺,明确自己所设计的夹具是针对哪一道加工工序,该工序采用的机床和刀具及切削用量,了解本道工序的加工要求。同时研究在这道加工工序之前,零件的哪些表面已经加工出来,哪些表面可作为夹具设计时的定位精基准,哪些表面是待加工表面。

按不同的加工表面,不同的加工方法,每个学生应完成一套夹具的结构方案设计。由于每个人的夹具结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不可能完全相同,需要对设计要求作一些具体的补充, 如夹具结构的功能、复杂性、所画零件图的对象与数量等,以保证学生的设计课题不致雷同而工作量大致均匀,每个学生就能得到了较好的联系实际的设计训练。

仔细研究原始资料后,请学生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确定定位和夹紧方案,明确夹具设计中所采用的定位元件和夹紧元件,并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绘制定位与夹紧草图,指导教师根据草图进行归纳、总结, 指出草案设计的不足, 再让学生修正定位与夹紧方案。同时绘制出其他的元件,最后绘制夹具体,正式完成夹具的结构设计, 经指导教师签阅后再画正式图纸。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多了些,学生也走了些弯路,但设计中的错误得到了改正,模糊的概念得到了清醒的认识。设计的方法技巧得到较好的掌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效果良好。

针对夹具设计完成后期中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指导教师从课题、设计要求、生产类型、生产设备条件等方面作具体的设定,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下工艺设计的特点与注意事项,还能通过分析比较,优化工艺方案,提高工艺设计水平。有了各自的工艺方案, 夹具设计时的抄袭现象就可以克服, 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与体会:

1 明确夹具的设计步骤

在夹具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使学生非常清楚夹具的设计过程,夹具主要设计过程如下:

(1) 仔细阅读夹具设计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研究零件的工艺编制。

该零件的生产计划纲领,对夹具的需求计划;认真研究零件零件图,全面了解零件的使用材料,作用等。阅读零件生产的工艺流程,仔细研究每道工序,了解零件加工要求;了解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机床、刀具及辅助工具。

( 2)确定夹具结构方案,绘制夹具结构草图

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案。根据零件加工工艺。所给的定位基准和六点定位原理,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法,找到元件的定位方法;根据零件的加工方式不同,确定刀具的对刀和引导方式,设计引导元件或对刀装置;确定零件的夹紧方案,然后设计出相应的夹紧机构,来实现对零件的夹紧;确定夹具其他组成部分(如分度装置等)的结构形式;考虑上述各种元件和装置的布局,确定夹具体的结构型式。

(3)确定与夹具有关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位误差分析

夹具结构方案确定之后,首先将有关尺寸公差和相互位置要求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加工要求,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定位误差分析计算,找出绘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防止返工。

(4) 绘制夹具总装图与零件图

夹具绘制比例应为1:1,但对于某些太大或者太小的夹具可按国家标准选择比例,但要清楚的表示出夹具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主视图应为操作者直视位置;总装图中所有的非标准件都应绘制零件图,并设计非标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2 综合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

夹具课程设计是机制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把这个环节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内容,而夹具课程设计的综合教学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环节,从课题选择、设计指导、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讨,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如“零件定位”这部分内容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都有较大篇幅的叙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论述“零件定位”时,向详细介绍了定位元件结构的选择和定位精度等内容,从定位原理、定位基准选择原则、定位元件结构的选择、直至定位误差的计算,一气呵成。而夹具课程设计中由于学时有限,对定位和夹紧的学习学时较少。因此,要求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学习的课程中,就要把这些内容进行掌握, 才能不影响学生获得完整地制订和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这么专业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能讲精讲透,使学生在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能准确地选择定位方案。

3 三维造型软件的合理应用

在实施夹具课程设计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三维造型软件,可利用这些设计软件,设计并绘制出夹具的三维模型图,这样获得的夹具形象直观,还可以进行动画演示零件在夹具上的装卸、定位与夹紧过程。最后,在三维模型正确的基础上,获得二维的装配图与零件图,这样可加快学生的课程设计进程,同时之前所学知识也得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合理设计的题目以及有效的指导,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夹具课程设计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得了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华霞,机械专业机床夹具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探索,2014(2):95

[2] 王雪,机床夹具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湖南农机,2014(5):101-102

[3] 陶华,浅谈机床夹具设计教学中CAD_CAM软件的应用,煤炭技术2013(7):188-190

[4] 陈志,关于机械加工工艺中夹具的设计教学研究,科教导刊,2014(6):107-108

第7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与CDIO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宏观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可见,CDIO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应该作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二、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机电类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正是这类专业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近年来专业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而且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有具体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识的基础教育,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

2.接受专业基础教育,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电学、机械工程专业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接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零件测绘、力学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实践技能。

4.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本专业领域或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接受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并具有基本的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获得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三、课程体系改革规划与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始终是贯彻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保证。

(一)调整两课开设学期,优化课程布局

两课是标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共有356学时,16个必修学分,一般集中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在限制每学期计划学时的要求下,一些基础性课程被迫后延,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非常不利。本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多方考察、学习,并与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多次研究,做出了调整两课开设学期的重大决定。将两年完成的两课主要教学任务调整为四年完成,即每学年开设一门政治哲学类课程,保证两课四年不断线: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重点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政治课更有利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学习和复习,大二调整两课余出的学时由技术基础课来递进填补,优化了课程布局,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提供了专业基础,更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工程应用意识

英语课分层次教学,入学即可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接受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

数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会应用数学理论进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数学中的实例应该以机械工程的具体对象为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和训练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观察现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工程实验奠定基础。

(三)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工程意识

在大一第二学期新增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介绍机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工程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产品、装备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思维框架;勾勒出一个工程师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必要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的启蒙教育。

改革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增加三维图形教学内容,将独立开设的零件测绘教学环节融入机械制图理论课的进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初步培养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将独立开设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调整到对应的理论课学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在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理论课开始之初,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听课学生,并要求理论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始终关注课程设计内容,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所讲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边学、边练、边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建立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与原培养计划比较,分别提前1个学期开课,以便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提供前期知识。

(四)专业课程增强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式是减少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学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践训练学时,尽量将CDIO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主要课程及学时比例进行了综合调整,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井下作业设备与工具和海洋石油装备概论为新增课程,目的是增强机电基础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计增加100个实验学时、88个理论学时。取消了独立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从而保证学生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专业英语(64学时)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6学时)后置余出的160个必修课程学时基本平衡了增加的专业课理论和实验学时。

表1课程改革新增实验学时课程列表

(五)课程设计实施CDIO模式

“机构分析创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是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个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短学期新增设的2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学生逐步获得优良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础。

每个班分成6~7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设计题目,由4~5人组成,自选组长,组长负责设计小组任务分配、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过程记录(手写),并进行ppt汇报答辩。机构分析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控制原理图、电气回路图、程序设计图。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1.组长给定本设计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或成绩排序。设计小组组长根据小组同学的个人贡献、合作表现,按分差不小于2分给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或给出小组成员成绩排序。

2.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组评定设计小组成绩。答辩组根据每个小组设计总结报告撰写的质量(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分析计算、撰写规范);设计图纸的质量(图纸完整、表达正确、符合规范);答辩过程表现(汇报讲述、回答问题、PPT质量)等项目按百分制综合给出该组设计的综合成绩。小组的答辩综合成绩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中间值偏上。

3.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设计小组每个同学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提问情况)调整个别同学的个人成绩,更好地维护公平性。

4.学生自评与团队成员互评可以调整小组组长给出的成绩排序偏差。小组成员自评主要考核学生的诚实性;团队成员互评主要考核学生的公正性和团结互助精神。

(六)毕业设计实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学期全部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从13周延长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统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进行和总结的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选题上,采取指导教师申报题目,然后由教研室从中优选确定,保证工程实际设计题目占到80%的比例。将确定好的设计题目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个别严重冲突的题目上,由教研室做适当调整。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几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际,不仅锻炼了他们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难问题,指导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启发,并与之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常出现的问题事先讲给学生,使其自检、互检,有问题及时修改,争取交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答卷。

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对设计图纸严格审查,杜绝在答辩时出现“设备无法安装、机构不能转动、机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则性问题。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已具备直接服务于生产与工程建设的能力。在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把关下,学生完成较好的毕业设计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过近两年的统计,学生的毕业设计经修改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生产的占18%左右。

四、CDIO实践总结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代表东北石油大学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试点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机自专业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分别在机自07级、08级、09级的部分课程和环节逐步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完成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控制工程、石油钻采机械等课程为载体的CDIO三级项目实施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验;机自2010级、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据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序地进行全面实践和总结;机自2012级、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CDIO实践基础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正在进行着初步的实践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广泛实践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专业学生承担或完成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获得以“挑战杯”为主的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

五、结束语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环境,为培养一批工程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渐进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并逐步明确:CDIO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宏观指导方针,CDIO是具体实施模式和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9).

第8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关键词]AutoCAD软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16-01

引言

AutoCAD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一套通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它在CAD业界用户最多,使用最广泛。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绘制二维工程图,同时也可以进行三维建模和渲染。它能够完成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和电子电气设计绘图的绝大部分任务。受到广大建筑、机械设计人员以及电子与电气工程人员的欢迎。

一、AutoCAD教学重点及内容

针对五年制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特点,年龄小,理论学习能力、基础较差,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应着眼于应用,即如何应用计算机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绘制二维工程图并可以进行三维建模和渲染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与具体任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等)的学习及以后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与效果

1、精讲多练,培养计算机绘图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绘图总学时为56学时,全部课程安排在机房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边听课边练习,便于教师个别辅导,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一个学期课上能够完成12-13次作业,其中包括基本练习7个,轴、盘、叉架、箱体类零件图绘制4个,三维建模2个,总绘图量达到要求,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AutoCAD软件的常用二维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以及三维建模方法,具有绘制一般复杂图形的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计算机辅助绘图与机械制图并行教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图教学基本上是按照画法几何、投影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几个模块组织安排教学,为了使传统的制图教学与计算机绘图密切结合,应将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CAD软件学习并行,具体做法是:

(1)在制图课中适当减少仪器图的绘图量,仪器图图面质量以“粗细分明、清晰整洁”为度,不强调“黑”、“光”、“亮”;

(2)加强徒手绘图练习,提高绘制草图的能力。

(3)从零件图的教学开始,将制图教学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先在制图课中进行零件、部件测绘,徒手绘制零件草图和装配示意图并进行标注,然后根据所绘制的零件草图,教师在计算机上示范作图,学生自己校对草图,再上机将草图画成零件工作图和装配图。

实践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投影作图的能力,并对尺寸标注、尺寸公差标注、形位公差标注、表面粗糙度标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绘图必须以机械制图的理论为基础,在使用AutoCAD作图时,必须按照三视图投影规律,表达方式及标注符合机械制图国标要求,才能在计算机上绘制出正确的机械工程图样。

通过使用AutoCAD软件绘图,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高效、准确、美观等优越性,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绘图工具,因此在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都愿意用计算机绘图代替手工作图完成设计图纸,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作图效率。

计算机辅助绘图与机械制图并行教学,提高了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3、注意扩展知识面

在讲授AutoCAD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通过这个软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例如计算机产生图形的基本原理、交互式绘图和参数化绘图的基本原理、选择绘图软件的基本原则、专业应用软件与通用绘图软件的联系与区别、CAD技术发展的形式等等,使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可以向更宽的领域拓展。

4、结束语

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课程是机械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与后续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辅助绘图可以引入课程设计及毕业中。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做课程设计时,可以计算机辅助绘图为主,手工绘图为辅,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应用能力,减轻手工绘图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方面,还应进一步探索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课程的结合点,使其有机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绍娥.AutoCAD实例教学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2期.

[2] 曾建雄,陈长松.倡导教学改革 推进学术研究――2009年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综述[J];新闻战线;2010年01期.

[3] 葛云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0年01期.

[4] 孙凤喜.电子技术课程的优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3期.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9篇:机械课程设计体会范文

一、社会中不同层面对CAD相关软件的考核方法

在目前的社会教育形势下,课程的考核方法一般分为笔试和操作。

1.一般研究性工科大学的考核形式。

在传统的研究性工科院校中,CAD课程的考核都是采用出传统试卷的方法。考核的题目一般以选择和步骤简答为主要形式,其中选择类题型抽取相关软件的某些主要的功能特点、绘图方法和绘图步骤中的关键步骤,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是限于考核的形式和试卷的题量,很多时候不能考核学生使用软件的技巧,更不能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社会各种资格考试的考核形式。

在目前的社会培训机构中,有很多的课程与关于CAD软件的使用相关,比如绘图操作员等国家技术认证课程,而这种认证课程的考试方式一般是部分笔试及部分上机操作,笔试题型主要设计专业知识、绘图相关知识及公差互换性知识,上机题型一般为典型零件图或者典型装配图的绘制。在相关的学习及考试过程中,考题由国家相关部门出设,题型都比较基础,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培训机构的培训后能通过考试,在某些方面不能体现出高水平学生的能力。

3.企业招聘人才时的考核形式。

在目前的社会中,企业对制图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能运用基础知识和典型知识,更要对某类型零件和专业问题透彻地理解,或者是能够熟练使用某种操作方法,尤其对软件的某些专用工具能够熟练地使用。因此企业在招聘相应的操作人员时,在笔试和面试过程中会对自己常用的技术进行考核,如果学生不能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就会失去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人才的选择,很多有能力的学生可能由于个别功能不熟悉而被刷掉。

4.目前应用性工科院校考核方法。

目前应用型工科院校的CAD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类似于传统高校的笔试方法,为适应自身的发展方向,在笔试的同时配合经典图形的上机操作,但是在选择考试题时随机性较大,很多学校的考试题出自专业长期以来建立的题库,这种固定的题库中的题型只能考查某些基础知识点,同时照顾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往往不能涉及软件使用相对较少的功能,所以题型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小,从而使考核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探索适合目前应用性工科类专业的CAD课程考核方式

1.从社会需求入手探索企业的要求完善考核方式方法。

目前的社会发展速度很快,CAD软件发展速度也十分快,软件的更新速度一般以年或者月为单位计算,软件的相应功能也发展较快,但是企业使用的软件版本一般都比较稳定,考虑到成本,以及设计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影响工作的速度,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在选择CAD软件时都是以相对适用的版本为主。

学校在选择教学和考核CAD软件的版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趋势。同时在考核的试题中需要体现目前社会中相应专业方向的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典型产品的内容。而且在考核方式上,要选择趋近趋近与企业工作实际的方式,比如限时完成设计、抄图等。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考核中了解到社会的需求情况。

2.借鉴国家资格考试内容及国家级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

目前国家资格考试是国家级专家出题,都属于软件的重点知识和基础内容,同时资格考试考核的内容能够普遍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作为工科专业CAD考核的笔试内容。这样可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学生在掌握基础才能结合自己的爱好,向相应的专业方向发展。

目前包括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开展了很多形式的国家级CAD软件比赛。比赛的复赛及决赛都以工程实际案例为考题,突出考核学生对应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这种形式既贴近实际使用软件的形式,又能考核某些专业问题。在应用型工科专业发展的今天,这种形式无疑十分合适。

3.配合工程制图及设计等课程,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

在工科专业中很多课程配有课程设计的环节,比如在机械类专业,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配有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图训练,在后续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都有课程设计,在这些训练和设计过程中,配合CAD软件来完成训练和配合,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CAD软件的使用能力,而且能将课程知识进行应用。在考核CAD软件的使用时,可以考虑训练和设计的综合成绩,作为CAD课程考核的实训参考。

三、结合目前社会的需求和教学要求进行考核设计

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我们针对应用型工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对CAD课程的考核进行设计,考试方式的选择上由笔试、上机和课程设计组成。

其中笔试题目内容以软件的常用基础命令,软件常用设置,绘图基本技巧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的掌握。考核后可以通过对笔试试卷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修改在授课时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度。

上机的内容由本专业的热门的或者典型的产品、工件,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设计图,或者完成抄图的工作,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典型产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的知识,完成某种产品或者是某种零件的设计过程。在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位置,有利于学生对日后工作的适应。同时,在考核设计结果时,完全以真实的企业对产品项目设计的要求来评定设计的效果,并且对结果提出修改要求,限期修改、完善,有利于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认识。